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时间:2019-05-15 06: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商会等市场中间服务组织的作用,规范其行为写进党的决议后,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作用和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但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在初级阶段一样,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还很不规范,其功能的发挥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代表性不强

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多是各地自行组建,跨地区的、全国性的较少。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大约有的成员来自官员,它成为政府官员分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因此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产品行业协会本该代表企业的利益,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及企业与市场的中介桥梁,但是因处在政府的不合理管制下,并因政府官员把行政权力带进农产品行业协会,使农产品行业协会长期处于政府行政职能的附属地位,因此它代表的只能是政府和国企的利益。因此,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在会员数量上和行业产量上就缺乏代表性,不能够代表本行业的利益,在国内、国际上统一行动。

⒉职能定位模糊

目前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偏重于管理而服务不够,或偏重于服务却不到位。我国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多是伴随政府机构改革自上而下产生的,也有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自发组成,为会员服务,这符合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方向。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了政府部门“收编”工商联下属同业商会的做法,这反而是一种倒退。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属性,也不符合我国政企分开的改革趋势,更不符合的公平贸易原则。

⒊人才缺乏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人才结构来看,基本以离退休和兼职人员为主。真正属于以协会为工作岗位,专业从事协会工作的人员很少。农产品行业协会人员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更谈不到。据年上海市有关部门对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中专职工作人员来源主要来自离退体和内部借调,分别占总数的和,不足来自社会招聘、分配、主管部门任命或其他途径;协会工作人员数量在人或人的分别占总数的和,对专职工作人员的设置期望人或人的分别为和,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工作人员中,在本行业工作年以上的多达,年以上的占总数的,在本协会工作年以上的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这些统计数据,大致描绘了目前农产品行业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人员来源没有保证、离退休人中过多,影响协会工作的规范和进一步发展。

⒋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由于覆盖面过窄且非主流会员企业缺乏动力因此使在协会内部筹集资金变得十分困难。国家财政部门又缺乏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投入机制,给协会多少财政资助,完全取决于政府职能部门对协会的重视程度。社会投入机制也不健全。会员单位除了交纳会费外,是否要给协会资助以及资助多少,常务理事单位和理事单位是否要比普通会员多给协会一些资助,协会可否接受社会上的其他捐助,尚无政策对之作出规定。投入机制不健全使许多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办公场地、活动经费和人员等无法落实。在资金紧缺、管理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农产品行业协会通常很难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和开展集体协调活动。

(二)现阶段农产品行业协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问题

⒈政策支持不够

改革以来,尤其是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对农产品行业协会采取鼓励和努力培植的做法。中央政府从政府机构改革入手,通过体制内转型的方法,已经在组织上基本将政府对行业的直接部门管理转移到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间接管理;尤其是国家经贸委,不但一再制定鼓励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而且还进行了农产品行业协会改革的试点,以试验其全面推开的可行性。但现在政策还存在许多制约农产品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因素。表现在:()政府在鼓励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时,更多的强调了农产品行业协会对政府的辅助和保护国有企业利益的作用,而忽略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生命之源乃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因此政府原有的许多不合理的管理职能向农产品行业协会转移,而且利用农产品行业协会维持行政性行业垄断,反而会引起广大企业的反感和抵触;()现有的社团管理法规,把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其他社团组织混同管理,忽略了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建立新的市场秩序的独特作用,同时延缓了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专门立法进程;()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尤其是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产品行业协会行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进行严格的限制,如成立审批制度和在农产品行业协会内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目的在于防止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从而危及政府的社会合法性,这实际上严重否定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自治性质,使农产品行业协会无法履行其契约原则和民

第二篇: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 作者: 徐丽艳1、2

作者单位: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中国人民 商业经济 2010年 第21期 字号:【大 中 小】

◆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国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农产品流通体制着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完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流通体制 问题 对策

农产品流通环节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其决定了生产产品的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尤其是对于农产品来说,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强,供给缺乏弹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所以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能否顺利进入市场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进一步影响农民的收入,并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次,农产品流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前提。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个经营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格局。过去参与计划采购和销售的一些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已基本完成企业改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加入农产品流通行业。此外,还涌现了一批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同时,还拥有若干农产品贩销户大军,这些流通渠道主体的发展和运作使得农产品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过去相比,农产品的价格基本上能够由市场来决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农产品批发、零售相互协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产品交易市场活跃,供需两旺,买方和卖方能快速的通过市场实现交易,基本上解决了“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国家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加大支持力度,所以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

和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和农业的未来发展相比,我国农产品流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民的市场流通意识缺乏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一直以来重生产,轻流通,他们只关注生产环节,关注种子、化肥、播种和收割,对于流通很少关注,在他们看来,销售不应该是自己来做的工作,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有人来采购,而价格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只需按照通行的市场价格把产品卖出去。这样的传统意识直接导致了农民在进行完生产活动后要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导者,最终的结果是,往往到农村收购粮食的主体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并且提高收购的苛刻条件,这样农民辛苦种植的粮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如何转变农民意识,让他们能够既重生产也重流通,是改变流通现状的前提。

(二)流通链条不透明且农民收入偏低

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是怎样的?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进入最终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每一个环节负责的工作是什么,其加价率有多少?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看到的是蔬菜和粮食的价格,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产品被别人收购了,这些被收购的产品最终售价多少他们根本不清楚也不关心,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并没有得到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收入提高。目前不透明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既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因为农民所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偏低,所获利润不高;也没有让最终消费者得到好处,消费者为购买餐桌上的农产品支付了高昂价格。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透明化是农产品流通体制再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农产品流通以个体农户为主且在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流通在农业中地位的提升,思想先进的农民也开始关注流通,但是大多数农民由于都是以个体为单位,规模偏小,无法在流通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是我国农民固有的不利之处,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处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起点,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购销契约,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是少而又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对当地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也集中在过去和当前,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四)信息不对称

农民要想把产品顺利的销售,一定要清楚的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在产品生产之前就了解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来决定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以及产品的数量,但是目前,农民只是根据过去的信息和当前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生产的产品品种,缺乏一定的预测能力,结果导致了同一区域的农民总是集中生产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当农作物大丰收时就面临着农产品的低价格,而农作物稀缺价格高时,又没有办法及时进行市场供应,即便是少数农民没有随潮流进行生产或者正好赶上了好的价格,大多数也是碰运气撞上了。缺乏相应的需求信息,使得农民无法在生产进而在销售方面获得优势,无法在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五)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偏低

新时代的流通要运用最新的技术水平来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水平。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整个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些技术在农产品流通当中的运用相对较少,农民并没有运用互联网技术去了解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也不懂得运用网络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产品,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产品售卖;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相关的保险及冷藏等先进技术运用较少。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消费者的需求由数量需求转为质量需求,而农民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仍然停留在过去,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这使得农产品的流通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六)缺乏国际竞争意识且国际化程度低

当前,只有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够使农产品获得更广范围的推广。参与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进行生产效率的比拼,更多的还包括营销的竞争,我国农民绝大多数缺乏营销观念,认为农产品不需要品牌,不需要包装,不需要广告,不需要推广,只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够获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今市场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流通过程中营销策略的竞争,所以,应适应国际化需求,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注重在流通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形成和现代营销意识的培养。

完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对策

要解决我国农产品目前在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

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农产品的流通放到重要位置,要和生产同等对待,要像重视农业生产那样重视农产品流通。在观念转变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村县级以及乡镇级政府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从上到下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让更多的农民重视流通在农产品生产及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用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流通。

(二)理顺农产品流通环节

理顺农产品流通环节,使农产品流通过程透明化。农产品生产效率并不低,最终农产品的售价很高,但是农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这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不透明有着必然联系,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透明化方面,国家应该规范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批发环节,应该严格准入制度,并且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防止农产品流通者哄抬价格,并对哄抬物价、给消费者和农产品的生产者造成损失的中间商给予严厉的惩罚。此外,应该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进行农产品经营,比如目前在城市当中存在的早市等方式,这种早市是农民将地里的作物直接拉到市场进行出售,这种直营的方式给农民经销农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良好平台,是供需双赢的方式,农民可以很快的将农产品卖出去,消费者也可以消费到新鲜的、放心、低价的农产品。现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在试点经营农产品的直卖所,这将为探讨农产品新的流通模式起到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建立市场化经营组织

农民应该加强合作,成立相应的组织来进行市场化经营,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我国农业流通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模式是和分散生产经营密切联系的,生产和流通密不可分,生产的规模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情况也取决于农产品生产状况,而现阶段这种分散式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既是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户经营中竞争地位的提高,要想有力的保护自身利益,就要实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的规模化运作。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够在市场采购和售卖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市场地位的提高也就意味着经营话语权尤其是定价权的增强,只有拥有了在定价上的相应权力才能保证维护自身的利益。在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就要通过农户的合作来实现。农户要改变原有的独立经营模式,最好以村镇为单位,按照现代公司的模式来进行农业经营,生产上,首先将土地及生产工具集中,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生产管理,从种子、化肥的采购,到中间的施肥等等集中来进行处理,而在流通方面也要交给对市场比较熟悉、具有一定市场眼光和谈判经验的人专门运作,这样既能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又能提高农作物在市场上的售卖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利润,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这种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可以使得农民在现有国家优惠政策下更进一步提高收益,真正实现农村富裕。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以逐步建立农村信息市场

市场化经营中,信息是主导,缺乏信息就会使农户承担低价及产品滞销的风险。为了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就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应该在政府的带动下,加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既要建立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把各地的需求信息及时向农户传播,供农户进行种植品种选择的参考,也要及时、准确、有效的把自己所在村落的产品信息发布到沟通网络,供国内及国外不同需求者浏览;其次,要成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中介组织,这个组织应该专门从事对农村农副产品短期、中期、长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发布准确、实用信息;再次,对于所收集的信息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网络盛行也导致市场上部分信息的虚假,错误识别信息所导致的后果将比无信息所致后果更严重。从长远角度看,农村信息化还要逐步过渡到在交易结算、客户信息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

(五)强化国际竞争意识且加强现代营销观念

目前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国际流通要求比较严格,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用国际竞争的思维来进行经营,并且加强现代营销观念。在这方面,要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利润,另外还要注重产品的包装。总之,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理念,从产品质量、品牌、包装、推广等方面着手,把优质农产品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 作者: 徐丽艳1、2

作者单位: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中国人民 商业经济 2010年 第21期 字号:【大 中 小】

推到国际市场上去,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金赛美.新阶段农产品流通面临的主要困难与解决途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8)2.熊湘辉, 白彦平.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张晓阳.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探讨.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3(3)

作者简介:

徐丽艳(1977-),黑龙江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经济理论。

第三篇: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引言:4月2日,新浪财经刊出题为“湖南汉寿农民自毁万亩蔬菜 因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文章。图片里大批大批的蔬菜被铲掉的景象,谁看了都觉得心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为什么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近些年来不断有农民自毁农产品的报道,农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农业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对于这个现象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就试图剖析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怎么样能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农业。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

2.1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多,在农产品销售中起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我出现,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从产地市场兴起到后来的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并行发展,从民间自发形成到政府推动建设再到后来政府推动整合重组的过程。据农业部资料统计,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之后就迅速发展,市场数量由1986 年的892 个发展到2007 年的4 150 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由1986 年的29.35亿元增加至2007 年的9 300亿元。2009年,全国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884家,占总数量的比例达到70%,交易总额近1.5万亿元。平均每市成交额则由317.8万元上升为22 409万元。

2.2 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农户,规模小,组织程度低。

农产品的这种流通方式主要是由中国的地域和人口地理分布方式造成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小规模分散的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大多数农民在本地区内种植农作物,很少与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签订供销协议。通常来说农户就是提供农产品的源头,很少考虑市场上对哪种农产品需求更为旺盛。不会根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确定种植农产品的数量及品种。我国农村多而小且分散,缺乏代表农民利益的具有独立产权的经济组织。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对信息的获取较为闭塞,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信号,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3 农产品进入超市,农产品贸易市场依旧是主导

今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型连锁超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像现在的沃尔玛连锁超市,家乐福超市,这些都是国际型连锁超市。还有省内的连锁超市也越来越多,比如吉林省长春市的连锁超市有欧亚超市,新天地超市,每日多超市,瑞达生鲜超市等等。尽管连锁超市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其销售份额依旧有限。多数农产品例如蔬菜、果品、肉类、水产品等更多的还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销售。

2.4 传统交易方式占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在农产品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农产品交易依旧是我国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我国农产品销售多数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大部分农民还是采用吆喝买卖的方式,摆地摊售卖,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一旦达成买卖意愿,当即现金交付。现代这种电话交易,委托交易,信用交易等模式在农产品市场上还不占据一定地位。

第四篇: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洗钱是指犯罪分子通过一系列的金融账户转移非法资金,以便掩盖资金的来源、拥有者的身份,或是使用资金的最终目的。需要“清洗”的非法钱财一半都 可能与恐怖主义、毒品交易或者集团犯罪有关。作为中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信社承担非常重要的反洗钱任务,而在反洗钱的过程当中信用社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有必要对这些困难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且找出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以下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现阶段农信社在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工作积极性不高,内部动力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农村信用社职工对反洗钱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滞后。不少农村信用社职工对反洗钱工作在思想上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洗钱犯罪与自身业务工作关系不紧密,认为反洗钱工作不仅增加了工作流程、工作量和经营成本,甚至还可能因严格执行制度而影响了与客户的关系,导致存款外流,结算业务减少,影响经营效益。从而客观上对反洗钱存在麻痹懈怠思想,产生种事不关己的想法。影响我国整体反洗钱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是许多员工认为反洗钱工作属政府行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反洗钱技术手段、信息收集滞后,缺乏技术保障。

在信息收集与支付交易监测主体相分离的情况下,存款人信息数据资料很可能不真实、不完整,从而影响可疑支付交易的识别分析。负责反洗钱的工作人员处于从属地位,不具有权威性,难以收集到分散在现金、储蓄、结算、银行卡等各部门的支付交易信息。目前农村信用社业务处理大部分仍以手工方式为主,没有开发和建立一套反洗钱的软件和系统,尚未建成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不能对大额和可疑交易及时进行监测、记录。大额及可疑交易登记上报只能通过手工操作,往往造成对大额或可疑交易的漏登、漏报。岗位人员反洗钱业务知识、技能滞后。

信用社现有人员无论知识水平及业务技能相对较低,较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农村信用社系统缺乏有经验且业务素质好的反洗钱专业人员。多数信用社职工对此项工作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或者是一知半解。加之信用社系统对直接临柜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做得较少,反洗钱各项基础性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而反洗钱工作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信用社员工普遍缺乏经验,对犯罪分子所用的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在异地、跨行频繁地进行资金运作,难以断定其行为是否属于洗钱。而大量现金结算为正确识别洗钱活动设置了障碍。

(二)对策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反洗钱工作人员培训,熟练掌握反洗钱规定和相关知识,熟悉反洗钱操作规程与技能,准确判断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标准,增强反洗钱工作能力。对办理业务中发现的超过规定金额的大额支付交易及交易金额、频率、流向、用途等不符合正常特征的异常支付交易要记录,分析并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告。3 严格开户审查,在为存款人开立银行账户时,要认真审查其提交的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向有关发证部门核实其所提供的证明文件。加强现金管理,严禁为单位和个人违规提现。提供保管箱等可能产生洗钱活动的中介服务时,严格执行身份核实制度。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时,要对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认真审查,防止犯罪分子利用不具有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票据进行洗钱。大力推广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减少现金交易。是适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反洗钱软件,为反洗钱工作增加科技支持,从基础上和源头上切实落实。

棠 景 支 行

程勇

第五篇: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30多年的禁毒、戒毒工作,产生了许多方法、模式,尽管我国现有各种戒毒模式都在以各自的运作方式治疗和帮助药物依赖者,然而,多年实践发现,这些戒毒模式尚有以下问题:复吸率高,回归社会难,强制、医学手段与社会心理康复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未充分利用与重视,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的颁布实行,标志着我国禁毒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全面推进禁毒、戒毒新的历史阶段,对推动我国禁毒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禁毒法》颁布带来的契机,推动我国禁毒、戒毒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既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探讨《禁毒法》颁布前后戒毒模式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办法。

一、我国《禁毒法》颁布前的戒毒模式

我国《禁毒法》颁布前的戒毒模式包括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

1.强制戒毒:强制戒毒由公安机关主管。强制戒毒对吸毒人员进行集中封闭式管理,在一定的治疗时间后实现生理脱毒,达到降低毒品需求的目的。因而强制戒毒既是一个对吸毒者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也是控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极佳措施。但是,由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大多都采用准监所式的管理模式,强制戒毒人员社会支持受限,从而对其回归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强制戒毒时间一般较短,最长不超过1年,只能使戒毒人员生理脱毒,不能完成完整的戒毒过程。此外,专业人员、设备、经费等资源的缺乏都是强制戒毒的缺陷。总的来说,强制戒毒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今,强制戒毒已不再是国际上主要的戒毒模式,在芬兰和挪威,强制戒毒于20世纪90年代就被取消。最近,联合国各机构呼吁各国关闭强制性拘禁戒毒和康复中心,并在社区中开展自愿的、知证的、基于权利的健康和社会服务,.

2.劳教戒毒:劳教戒毒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主管。劳教戒毒是我国目前相对有效的戒毒形式。劳教戒毒时间为1-3年,不仅有利于戒毒者的生理康复,也有利于进行心理矫治。另外,劳教戒毒对戒毒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再就业培训,使劳教戒毒人员戒毒成功率提高,戒毒效果相对较好。但劳教戒毒也存在“重惩罚、轻戒毒”的弊端,存在着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的缺乏,以及由于心理干预专业人员身份及场合的特殊性,使心理干预效果受到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对整个劳教的合法性有着较大的争议。

3.自愿戒毒:自愿戒毒的管理大部分以医院化的规范医疗为主,有较强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虽然自愿戒毒所大多采取封闭的病房管理模式,相比强制戒毒者,人身自由限制较少,生活待遇较好,但由于自愿戒毒所是以盈利为目的,给戒毒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致使大部分戒毒者没有条件进行自愿戒毒。此外,自愿戒毒只能使吸毒者生理脱毒,而不能达到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自愿戒毒的法律依据不够,对自愿戒毒人员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造成很多自愿戒毒所无法控制毒源,戒毒成功率大打折扣。

以上戒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由于吸毒带来的各种问题,但共同的挑战是:绝大多数强制和劳教戒毒所都投入低,自愿戒毒所的投入几乎为零;人力资源匮乏的困扰,缺乏热心、耐心和专心从事戒毒工作的专业人员,因而,戒毒治疗大多停留在脱毒治疗阶段,社会康复治疗多数停留在说教阶段,自愿戒毒受利益驱动,多数管理不良,治疗机构一味追求短期效果,重医械,轻康复,治疗缺乏针对性,不重视个体不同情况与需求;戒毒资源未能充分整合,戒毒工作几乎完全由公安机关和司法部门承担,社区没有充分参与到戒毒康复工作中,戒毒人员从戒毒所返回社区后几乎没有后续跟进。

二、《禁毒法》下的戒毒模式

《禁毒法》颁布后,我国戒毒体系发生了重构。《禁毒法》新设置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赋予了社区戒毒重要地位,凸显了自愿戒毒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统一为强制隔离戒毒。

1.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种新型戒毒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在禁毒领域的体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单元,通过基层群众组织对吸毒人员展开戒毒治疗、康复训练、技能培训等措施,最终使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较少限制人身自由,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戒毒工作理念;加之家庭的支持和关怀,使吸毒人员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戒毒的依从性较高。另外,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调动公民共同参与的戒毒措施,对毒品的预防宣传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强制隔离戒毒:据《禁毒法》第31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国家对吸毒人员由严惩改为帮助,这就决定了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目的是戒除毒瘾,而不是对吸毒人员的惩罚。这是强制隔离戒毒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最大的不同之处。此理念在2011年6月26日公布实施的《戒毒条例》中也得到了强调。

3.自愿戒毒:《禁毒法》赋予了自愿戒毒措施的合法地位,对自愿戒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了较为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根据自愿戒毒实际进行的需要,禁毒法还赋予了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对戒毒人员的身体、物品检查和采取必要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权。因此,《禁毒法》在促进自愿戒毒为我国禁毒事业作更大贡献的同时,又极力减少自愿戒毒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禁毒法》的重要意义在于:(1)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并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对提高全国人民的禁毒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对吸毒的预防产生重大影响。(2)《禁毒法》规定对待吸毒人员以“帮助、教育和挽救”的基本原则,承认吸毒者的“患者”身份,采用“生理+心理+行为+家庭”的综合矫治方法使戒毒更加科学化。社区戒毒的设立使得吸毒者戒毒时能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并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强制隔离戒毒中,其目的也由原来对吸毒人员的惩罚而改为戒除毒瘾,这对吸毒者合法权益的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将提高戒毒的成功率。(3)《禁毒法》规定:“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并将毒品宣传教育放于总则之后,规定了各部门的禁毒宣传义务。这对人们了解毒品危害,阻止吸毒人群的扩大将会起到积极作用。(4)《禁毒法》赋予降低危害等积极干预措施以法律地位,如使“美沙酮维持治疗、提供清洁针具合法化”。

三、新形势下我国戒毒存在的问题

1.对药物滥用和药物滥用者的负性态度:在大多数的政府文件中,药物滥用和卖淫、赌博,被称为“丑恶的社会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药物滥用是坏习惯、人格问题或道德败坏,而不认为是一种疾病。不管是外行还是专业人员,均认为惩罚应该是治疗药物滥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吸毒者咎由自取,应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我们的调查中,即使是从事药物成瘾治疗的专业人士,也不认为药物滥用是一种脑的疾病。因此,目前我国对吸毒者进行惩罚的制度仍然存在并不奇怪。

2.法规和制度方面的落实、衔接问题:我国现行的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对吸毒人员的监督管控力量薄弱。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执行主体为戒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实际执行主体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社区组织,即居委会和村委会。虽然我国的社区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结构很完善,但管理权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际上主要是靠戒毒人员的自觉性来进行行为控制。另外,各种戒毒措施之间如何衔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设置、管理和经费、执行机关都未明确规定,诊断评估方法尚未确定,戒毒制度与社区矫治制度未能有效结合等,都会使《禁毒法》的执行效果削弱,达不到预期效果。

3.戒毒资源不足且未能充分整合:戒毒机构分别隶属于公安、司法、医疗等部门,各部门间竞争资源,不能优势互补,不能形成合力。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违法者”和“患者”间的认同混乱,对治疗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等因素,都成为了为毒品依赖者提供适宜的、以循证为基础的、权利平等治疗的障碍。戒毒机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落实不到位,自愿戒毒机构因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可避免地要对利润进行追求,这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了戒毒的公益性。在戒毒者回到社区后,由于专业人员、场地、经费的限制,使他们缺乏科学全面的后续照顾,在心理上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生活来源无法落实,加上稽延性戒断症状、社会歧视与偏见等使得戒毒的努力功亏一篑。

4.专业人员和戒毒设施缺乏:无论是强制还是自愿戒毒机构,以及社区戒毒,都需要大量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但我国对参与戒毒工作的人员培训不足,在吸毒成瘾治疗机构中的医生只有50%接受过戒毒相关培训,超过2/3的医生的戒毒经验少于3年。同时,由于戒毒设施的缺乏,各种戒毒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疗效较差。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病性症状是目前戒毒领域一个新的问题,因而戒毒机构急需招募更多的精神卫生人员参与治疗与康复工作,开展有关药物成瘾精神专科知识的培训课程和项目。药瘾者共存的精神疾病应该得到及时的治疗,因为药物成瘾和精神疾病常常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从事药物成瘾治疗和评估的是精神科医生,将十分有利。在药物成瘾治疗领域引进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卫生人员是十分必要的。

5.戒毒学科发展较弱且相关研究缺乏:药物依赖在国际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独立的学科,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科研与学术机构,政府投入较大,戒毒相关研究比较先进。我国戒毒工作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相关学术研究及医疗戒毒专业机构缺乏,更注重管理及经验探索,对我国戒毒模式与方法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与评估。

四、对策

1.消除歧视与偏见: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公众和专业人员对药物滥用和成瘾的态度。只有公众了解了药物成瘾的性质,才能公正地对待药瘾者;只有专业人员熟悉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为药瘾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媒体对改变公众对药物滥用和药瘾者负性态度可起到很大的作用。

2.完善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颁布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律法规,使社区和其他戒毒基层部门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应该会同公安、司法部门尽快制定包括生理和心理指标的科学合法的诊断评估标准。将合成毒品尽早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管理,对成瘾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疗。

3.强化社区工作:社区既是戒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戒毒工作的终端,良好的后续照顾工作十分重要。目前的“无毒社区”和“重点整治”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各级禁毒办尽快督促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落实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专项经费及禁毒社工人员编制,并将当地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与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进行资源整合,使社区戒毒和后续照顾做到科学、专业。

4.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我们需要一大批的专业人员,他们能理解吸毒者的痛苦与需求,相信只要能用科学和专业的方法和技能给予戒毒者指导,并身体力行给予戒毒者希望,就为成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应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使他们能掌握医学、社会心理康复方法,有的放矢解决吸毒者的问题。

5.戒毒康复人员的参与,推进戒毒工作社会化:国际国内经验已经证明,戒毒康复人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治疗程序中是戒毒成功的关键。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社区组织、同伴教育骨干参与到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社会服务工作中,积极探索向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购买相关服务的机制和办法。治疗机构应对这些志愿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能力培训和工作督导,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6.重视戒毒学科发展,加强相关研究:要提高我国戒毒工作水平,需要重视我国戒毒学科发展,提升相关研究水平,加强对戒毒专业研究及临床专业机构的投入,对我国戒毒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相关研究与攻关,探索具有循证基础的戒毒模式与方法,大力推广科学戒毒模式。

7.整合资源,探索新型的戒毒模式:我们应该对过去二十多年的禁毒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在各级禁毒委的领导下,科学设计,联合攻关,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禁毒戒毒策略和成功的禁毒戒毒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强调公安、司法机关与医务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他们各自在戒毒治疗中的作用,并将医疗干预与心理康复纳入整个戒毒过程中,实现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动态化和最优化。强化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帮教,使戒毒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有助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保持操守,维持社会安定的目的。基于上述理念,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的支持下,以戒毒机构和社区资源间的“无缝连接”为基础,联合公安、司法、民政、医务工作者及社区力量,对长沙、上海、昆明3个城市的6个社区的海洛因依赖康复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把脱毒、防复吸、回归社会、监督管理、社会帮教等连接为一个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增加政府和社会的投入:禁毒、戒毒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戒毒的投入,特别是康复、回归社会的投入,以减少对社会的危害和公共资源的占用。

总之,禁毒、戒毒是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科学的决策与强有力的组织是戒毒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下载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制度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制度问题及对策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对会计要素给出了定义,也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做了规定,但在规范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标准时,不够缜密。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

    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现阶段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不断的发展,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招投标市场逐渐规范的发展,市场机制也要作出顺应时代......

    我国现阶段应收帐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应收帐款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这主要受限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尚不完善,很多维持市场经济发展的后续制度建设需要逐步开展。尤其是与应收账......

    高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对策

    高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对策 一、边角时间利用不充分。主要是下午上课前、下午活动时间、晚饭时间,依然看到学生存在或迟到、或打闹、或闲聊等现象。 对策:下午上......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问题研究--兼论行业性中介组织与统战工作的关系 市工商业联合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乡农产品销售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农产品销售现状、存在的困难及对策的 报告*****辖19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约 万人,其中,农村总户 0多户,农业人口达到 万人,劳动力 多人,耕地面积约 万亩。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

    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 在中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 并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做出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