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9: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3月1日在宜昌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长 郭有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2005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05.5亿元,年均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农业增加值85亿元,年均增长6.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2%。规模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其中1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外出务工达到35万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长江下百里江堤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沮漳河防洪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末级渠系建设纳入国家试点,新建、改造硬化末级渠道330公里。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和沿江突破战略,着力培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增强。规模内工业企业由“九五”期末352家增加到501家,2005年实现增加值242.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1倍;实现利税129.7亿元,增长4.1倍。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批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5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个商标荣获全国驰名商标。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紧紧围绕新三峡核心品牌,加快把宜昌建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两坝一峡等旅游精品,大旅游格局逐步形成。成功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国际龙舟拉力赛等节庆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07.8万人次、国内游客3704万人次,总收入235亿元。教育、通信、房地产等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综

昌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市广电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儿童歌曲《土娃子》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广播覆盖率93.8%,电视覆盖率94.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效明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人口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建立。民政、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防、档案、新闻出版、方志、保密、信访、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3108元,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1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7.6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新增就业25万人。稳定解决了11.3万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搬迁1.85万人,基本消除了茅草屋,解决了19.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七)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建议和提案全部办复。领导干部、公务员带头学法用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密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案要案查处、源头治理腐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进一步深入。

五年来,我市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一批荣誉称号。

放眼今天的宜昌,政通人和,蓬勃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老同志、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宜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在宜中省企事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宜昌的改革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坚持抢抓三峡工程建设机遇,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坚持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抓城区经济;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宜昌。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就业压力大,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体系。

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不懈地抓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举全市之力建设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重大项目482个,总投资144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4个,投资1300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56个,投资972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投资631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4个,投资292亿元。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建设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坚持做强做大现有骨干企业和招商引资两手抓,建设一批重大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围绕把宜昌建成鄂西渝东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上下游产品配套、产业集中度高、集聚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0%。一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以长江为轴线,以宜昌开发区、宜昌化学工业园区等重点开发区(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加快把宜昌开发区建成工业强市、沿江突破的排头兵,建成国家级高新区。二是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培育壮大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力争到2010年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大力发展水电,适度发展煤电,力争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以宜化、兴发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突破性发展磷化工,建成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重点开发生物制药、高附加值食品饮料等优势产品,建成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和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酵母生产争取进入世界三强。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基地。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产业集聚平台、高新技术平台和招商引资平台。力争到2010年,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过200亿元,2家企业过100亿元,3家企业过50亿元,13家企业过10亿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力争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力争到2010年,有4个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8个过5亿元,一批过亿元。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建成配套的区域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基地标准和配套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一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业。认真落实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极、三轴、六区”的总体空间架构。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牌。重点开发两坝一峡游、宜昌都市游等8大产品组团,做优做强三峡大坝旅游区、两坝一峡旅游区、清江土家民俗风情旅游区、柴埠溪生态旅游区等10大精品景区,着力培育3~4个年接待游客过100万人次的核心景区。二是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培育专业市场,提高档次,扩

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四)加大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进一步深化改革。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精简高效、分类合理的社会事业服务体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成市直部门、行业所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出资人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预算制度。建立财政与编制公开制度。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继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产权交易市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信用信息网络建设。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机电、磷化工、纺织、农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等5大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到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6亿美元,年均增长15%,5大基地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0%以上,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力争到2010年,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以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技术创新环境。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拓宽骨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构建西陵、伍家岗、点军、犭虎亭、晓溪塔、三峡坝区、龙泉、红花套、白洋9大城市组团,形成沿江带形组团式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力争到2010年,主城区西陵、伍家岗、点军、犭虎亭、宜昌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市的50%以上。按照东拓、南展、北联的思路,完善主城区“五纵十横”城市道路网络,重点建设城东大道等城区主干道。整合长江岸线资源,抓好云池深水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0年新增吞吐能力100万人次、400万吨。加强给排水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的集约化程度。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把宜昌建成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着力构建宜昌都市区。支持宜都、枝江、当阳、秭归、长阳5个县城加快发展,形成“1+5”的宜昌都市区格局。坚持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建设并举,构建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建设以城区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前列。大力发展库区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无污染工业,振兴库区经济,实现移民安居乐业和库区长治久安。认真落实民族政策、扶贫政策,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增强少数民族自治县、山区县自我发展能力。

(一)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做好沿江经济走廊发展规划,明确沿江突破的总体目标、产业布局、沿江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认真落实省和我市加快开发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宜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发区管理。高起点做好宜昌化学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积极争取三峡工程增发电量用电计划,着力推进直供电试点争取工作。二是精心培育市场主体。启动优强骨干企业倍增工程,重点支持宜化、兴发、安琪、东阳光等30家优强企业加快发展。实施优强民营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枝江酒业、稻花香等50家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抓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支持“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年内新增规模内工业企业60家。三是着力培植发展后劲。继续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切实抓好香港湖北周、中国光彩事业宜昌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市政府重点考核41个项目,总投资170.9亿元,力争年内完成投资51.6亿元。开工建设三峡医药科技园、东阳光红霉素二期工程、三峡新材生产线改造等29个项目,续建宜化年产84万吨高浓度复合肥、长江电缆生产基地、稻花香年产5万吨白酒生产线扩建等34个项目,抓紧做好高磷铁矿开发的相关工作。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宜昌港水运口岸建设,年内开通一类航空口岸。盘活现有存量,积极争取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推进行政服务中心规范运作,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四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力争规模内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年内新增1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建1~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研究制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政策。全力做好宜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申报和争取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试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10家龙头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10亿元以上。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继续大力发展6大特色产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建设30万亩优质甜橙、60万亩优质柑橘、300万头优质生猪、100万只山羊、10万亩优质烟叶等10大基地。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和专用化。着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培育秭归脐橙、宜昌蜜桔、采花毛尖、清江鱼、火烧坪蔬菜等10大品牌,重点抓好茶叶、柑橘两大产业的品牌整合。二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机关运转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年内完成县市联社的统一法人改革工作。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增强供销社服务“三农”的能力,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切实抓好10个重点镇和100个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确保外出务工35万人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高度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新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4个,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15元。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通村硬化道路1500公里

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强化财政监管,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进一步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推进县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按照中央、省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部署,制定配套政策,做好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教育、卫生、供销、粮食流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加强5大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做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关工作,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和研发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六)进一步做好财税、金融和物价工作。一是狠抓增收节支。切实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增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和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税费及时足额征收入库。严格预算管理,确保法定支出,增加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二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断充实担保机构资本金,增强融资能力。健全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提高金融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切实加强物价管理。健全价格监控体系和预警机制,重点抓好重要原材料、农资、食品、医药等价格调控工作以及涉农价费、中介等收费管理,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七)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重点行业节能节水的监督,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管理。加大建筑节能力度,城区新建建筑百分之百地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百分之百地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全面推广应用以陶粒制品为代表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坚决关闭“五小”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和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磷矿、煤矿为重点,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强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和废弃物处置与利用,重点抓好三峡库区、黄柏河等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限期治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度重视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二是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扩大再就业扶持政策享受范围,将享受扶持政策的期限延长至2008年。加强再就业援助,帮助城区1000名困难家庭子女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并实现就业,逐步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积极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有就业能力和外出就业愿望的“零转移农户”至少1人接受培训、外出就业。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防止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发生。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做实企业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社保办法。依法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参保率。三是抓好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

第二篇:2015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1日在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宜昌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阶段性特殊困难,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稳神定气、克难攻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质效同步,基本完成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稳增长、争进位,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坚持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全国。实现生产总值3132.2亿元,增长9.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5亿元,增长31.6%;固定资产投资2471亿元,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5亿元,增长13.3%;外贸进出口27亿美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5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7元,增长13.2%。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宜都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宜都、夷陵、枝江、当阳在全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中位居前列。8个县(市、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2个过20亿元、2个过30亿元。9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8个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二)转方式、调结构,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发展提速。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8%,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均突破15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5.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8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79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选湖北民营企业100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三峡旅游新区建设加快推进。三峡大坝景区实行门票免费,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晋升国家5A。全年接待游客40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6亿元,分别增长23%、29.2%。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超过200家。广发、光大银行在宜设立分行。新设立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583亿元、1968亿元。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2.8%。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600亿元。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239亿元,增长33%。惠科电子、东土科技、1号店等国际国内龙头企业落户宜昌。宜昌市跻身“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126个,增加264个。67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南玻平板显示器、宜昌汽车产业园、人福药业出口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或投产。宜昌高新区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开工建设重点产业项目63个。落实三峡对口支援资金99.6亿元,上海对口支援宜昌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争取到位三峡后续工作项目补助资金10.6亿元。质量强市创建深入推进。宜昌市被评为“2014全国质量魅力城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达到39件。新增湖北名牌产品12个。稻花香酒业公司获“长江质量奖提名奖”。资本市场多元发展。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四板”挂牌企业6家。上市企业再融资12.1亿元,本地企业债券融资74亿元。

(三)抓改革、促创新,活力动力更加强劲。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主动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确立“1+6+4+5”对接格局,市场准入、简政放权、投资制度、社会信用、行业监管、综合执法等改革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新增市场主体8.9万家,民间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 30.4%和21.4%。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框架基本形成。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改革重组有序推进,全年融资220.6亿元。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区城管体制进一步深化,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财政预算、投入、绩效管理改革富有成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5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社722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588家。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宜昌市被评为“2014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创新要素加快聚集。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新增孵化器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76件、高新技术产品55个。安琪酵母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协在宜设立“海智计划”工作站。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8家、博士后创新基地3家。新增省级以上专家11人。全市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非公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全面推进。宜昌市获批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城市、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市。

(四)重统筹、优功能,大城建设提速增效。坚持把中心城区作为龙头来抓,统筹推进城市现代化、乡村田园化、城乡一体化。宜昌新区新建续建项目202个,完成投资310亿元。开工建设城市道路121公里,竣工通车45公里,至喜长江大桥工程进度完成70%,城区快速环网雏形初显。东山大道BRT改造工程加快实施,项目被亚洲银行评为国内唯一可持续交通项目最佳案例。开工建设大型公建项目18个,市规划展览馆、市博物馆主体结构基本完工,市奥体中心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市规划展览馆被评为全省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创建项目。续建、新建安置房518万平方米,竣工69万平方米。磨基山公园一期和东山公园一期建成开放,滨江公园景观实现提档升级。中央商务区滨江项目、点军生态新城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更新步伐加快。环城南路、白沙路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127亿元。完成建筑综合整治项目172个,安装景观灯9万余盏,绿化开工面积260万平方米,定植绿化大苗6.32万株。城区运河整治主体工程历时三年圆满完成。完成13个重点电网建设工程。增加城区公共停车位1060个。市域规划实现全覆盖。宜昌市连续六届摘取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桂冠。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2.6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65%。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完成交通投资110亿元。宜巴、保宜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204公里。建成一级公路110公里,改造二级公路15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900公里。三峡枢纽港区建设有序推进,宜昌长江干支流岸线规范整治全面启动,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2亿美元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三峡翻坝物流园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白洋港一期、茅坪港二期加快建设。宜渝铁路开通动车。三峡机场被评为国际航空服务四星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城区公交新增12条线路,城际公交开通2条线路。村镇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亿元。90%的村庄完成环境整治任务,63%的农村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5万户。治理水土流失51.22平方公里。建设末级渠系650公里,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1座。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淘汰城区燃煤锅炉25台,关闭安能、美联热电等小火电机组8台、土砖窑39座。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全面实施,淘汰黄标车3.2万台。黄家湾垃圾填埋场提前封场。五峰县城避险迁建完成主体工程。3个村被纳入国家避险解困试点。市级以上生态村镇达到186个。6个村镇上榜“荆楚最美村镇”。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地耗分别下降4.8%和8.43%。补充耕地9750亩,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五)惠民生、促和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不懈追求,深入推进五大民生工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增长23.5%,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69.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至2.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2.23%。社保扩面17.4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人员参续保缴费率达到100%。职工省内异地就医、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即时结算,全市医疗保险“一卡通”平台正式启用。新农合参合率99.8%,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区环卫工人工资待遇得到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和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宜昌市蝉联“中国城市慈善百强”。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7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708个。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65188套,建成23301套,分配入住14383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962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6万人。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全面实施,4.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兴山、远安被纳入我省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范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完成15个街办文化站和342个村文化室改扩建。成功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第四届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暨宜昌首届艺术节。承办国家和省体育赛事31项。宜昌市选手在仁川亚运会上取得4金1铜的好成绩。3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歌曲《江河恋》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华鲟历险记》获中国最佳动画电视入围奖。宜昌市被命名为“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全民阅读指数测评结果位居全省同等城市第一。完成宜昌民俗志、县级综合志等志书编纂工作。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全面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4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6%。宜昌市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通过国家验收的唯一地级市。职教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市一中及夷陵中学新校区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峡大学整体进入一本招生,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资助贫困学生12.8万人次、1.46亿元。宜昌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纳入联合国儿童基金试点项目。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村卫生室公有化建设强力推进,乡村医生定向委培三年计划全面启动。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门急诊大楼等项目加快推进。宜昌市顺利通过全省健康城市考核。在全省率先实现独生子女年老父母计生奖励全覆盖。

巩固“一本三化”服务体系,宜昌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光纤“村村通”。积极创建全国第四届文明城市,在中央文明委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5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湖北好人榜”和“荆楚楷模”。7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幸福村落”创建覆盖率达到40%。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法治宜昌建设深入推进,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03件、法律援助事项19221件。平安宜昌建设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六)转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切实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取得初步成效。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全面公开市级权力清单。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7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审批时限压缩75%。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出台行政机关首受责任制等51项制度,实施10项专项整治,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电视问政”活动。全市“三公”经费下降28%,会议、文件、评比活动数量减少23%。坚持“力度统一论”,改革发展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着。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自觉在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开展工作,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工作,按期办复人大议案和建议273件、政协建议案和提案567件。

2014年,民族宗教、援藏援疆、统计、信访、气象、对台、外事、侨务、粮食、供销、档案、保密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创建、人民防空、防震减灾、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全面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服务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成效明显,三峡电站年发电量跃居世界首位,三峡船闸连续11年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各位代表!在全国全省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宜昌市经济运行呈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良好态势,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省委、省政府给予充分肯定。成绩来之十分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宜部队官兵、中省驻宜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宜昌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实体经济运行仍然困难,产业整体实力不够雄厚,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仍然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少数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执行落实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

二、2015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收官之年。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所释放的制度红利,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实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将为宜昌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宜昌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以沿江突破为特征的对外开放进程、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内在活力和竞争优势日益增强。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迈出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法治引领、改革创新,实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更高标准、更大作为,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加强民生保障,推动经济提质升级增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努力向中部地区同等城市首位迈进。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为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向社会集中公布行政权力目录清单、涉企收费清单、行政审批并联操作流程图。推进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机构规范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推进企业登记制度便利化。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继续推进预决算公开,推进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和预算绩效改革,加大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力度。进一步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扩权强区。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严格政府债务、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深化金融改革,积极引进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地方金融、民营金融、小微金融。多渠道推动股权、债券、项目融资,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融资。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更大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以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成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改革重组。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户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深化价格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统筹抓好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突出产业招商,强化专业招商,推进以商招商、网络招商、代理招商,形成政府推动、园区带动、企业主导、中介服务的招商新格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高端项目。围绕六大千亿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龙头延链、配套补链,着力引进一批配套型、服务型、延链型项目。围绕本地优势资源,做好项目储备、策划、包装、推介,力争一个特色优势资源形成一个产业链。紧盯世界500强、全国500强、行业100强、大型上市企业,实行高位对接,推动在宜设立制造中心、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引导本地企业与境内外大企业、大财团进行战略合作。鼓励支持现有企业技改和新上项目,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大小兼顾、内外并重,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200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5亿美元,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70个。严格规范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探索园区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采取股权合作、引进第三方专业企业托管等模式进行开发管理。深化与上海自贸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等地招商协作。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沿江突破,着力打造沿江万亿经济带,加快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强与上海、武汉、重庆、南通等沿江城市联系,以港口合作为纽带,促进产业协作、要素流动与共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合作,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三峡城市群在交通、旅游、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有效对接,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的重要支撑点。深入实施三峡后续规划和新一轮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加强与支援方合作,争取对口支援到位资金85亿元。深化与长江三峡集团、中建三局、葛洲坝集团、武钢集团等中省企业联系,加快在旅游、物流、交通、城建、钢材加工、载电工业等领域推进战略合作。鼓励县市强化与发达地区的跨区域合作,支持山区、库区县到沿江区域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创新投资贸易、综合监管等制度,加快推进宜昌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优化“大通关”环境。主动融入汉新欧、渝新欧跨国物流通道。加强国际友好城市交往。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扶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劳务合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努力提高宜昌经济外向度。

(二)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培育经济竞争新优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认真谋划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对推进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作用显着的重大项目,对解决突出矛盾、增进公平效率有力有效的重大政策,为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提供支撑。把握国家“十三五”政策和方向,找准与宜昌的最佳结合点,策划实施一批技术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一批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继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突出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大型公建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惠科显示器、兰台科技、贝因美婴童产业园、华强科技产业园、广州无线电集团宜昌高端金融电子产业园、生态智慧产业新城、通航产业园等100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3000亿元。创新重大项目推进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好项目建设中的融资、用地、拆迁等实际问题,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使储备、策划、签约项目尽快转化为建设项目。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领域,做大做强六大千亿产业。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以上。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确保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均突破17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突破1100亿元。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省级试点示范,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确保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加快实施城区老工业基地整体搬迁改造,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推动落实国家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统筹融合、特色引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思路,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着力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生态、安全、高效原则,进一步聚焦重点特色产业,重点实施“柑桔品质提升”行动,优化结构、壮大规模、提升品质、开拓市场;着力实施“提升绿茶、振兴红茶”战略,重点加快推进红茶品牌创建、科技攻关和茶叶绿色防控工作;大力实施“畜牧业跃升”行动,推进牛羊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品质、种养结构,加快建设中部地区畜牧强市。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组织实施“百亿企业”成长工程、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创建工程和精品名牌创建工程,支持稻花香集团在全省率先冲刺500亿产业集群,努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优势,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以上。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建设土老憨柑桔、水产品精深加工,屈姑脐橙精深加工,萧氏、采花茶叶精深加工,一致魔芋精深加工等农业科技产业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创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住国家规划建设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机遇,加快建设三峡枢纽港区,重点推进白洋港一期、茅坪港二期、三峡翻坝物流园建设,力争现代物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业稳定发展。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快递物流、大数据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抓紧实施千亿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文化旅游业产值突破600亿元。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商贸、工业、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全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三峡旅游新区建设,积极创建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名镇名村。支持三峡大瀑布旅游区创建国家5A景区。重点推进关公文化旅游城、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磨基山旅游公园等项目竣工营运。加快推进平湖半岛旅游综合开发、清江画廊景区整体升级、玉泉山风景区整体开发和柴埠溪旅游度假区、龙泉古文化商业街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重点建设城市一、二级游客集散中心。办好第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和第五届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抓好钢琴文化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宜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确保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质量强市示范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强化财政投入导向性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各类资本投入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工程,确保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5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实施50个重大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围绕六大千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标准创新、融资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宜昌智谷”,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和人才生活服务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6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加快推进三峡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建设,新建孵化器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总数达到400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小微型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宜昌英才工程”,大力引进以高端产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大力培育企业家、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激发全民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三)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彰显城市发展新魅力

加快推进宜昌新区建设。坚持用后现代理念、市场化手段建设新区,实施343个城建项目,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型公建、景观园林、安置房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632亿元。以快速路网引领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加快江城大道、西陵二路等快速路建设,逐步形成以至喜、夷陵、伍家岗、宜昌长江公路大桥等四座长江大桥为联接的“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力争今年内环闭合、2016年外环闭合、2017年中环闭合。抓好点军大道二期、峡州大道二期、花溪路等续建道路建设。积极推进东站片区、城东片区、奥体片区、唐家湾片区、五龙片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建设。完成市音乐厅、大剧院、科技馆、科教城、档案馆、电视观光塔等大型公建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市博物馆、市奥体中心、市规划展览馆年内基本建成。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滨江项目、娃哈哈购物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科学编制中心城区生态景观规划,加快建设城区“六大水系、八大公园”,重点实施磨基山、卷桥河、城东、东山、柏临河等公园项目,抓好滨江公园中段升级改造,建设绿道80公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积极推进环城南路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

着力做大做强城区经济。加快城区工业转型发展,调整园区运作模式,实行宜昌高新区“一区统筹”、工业园区“分区实施”。完成高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编制,统筹布局产业项目。推动东山园区转型升级。盘活猇亭园区存量要素资源,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白马路、双十路、天台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园区骨架,尽快形成核心区。改进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项目落地条件,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确保新引进项目80个,完成投资400亿元。支持各区引进项目落户宜昌高新区,支持设立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西陵区、伍家岗区以总部楼宇、商贸物流、科技孵化、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点军区以发展电子信息、文化旅游、都市农业为重点,加快建设滨江生态新城区、全省绿色示范区。支持猇亭区以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等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临港和临空经济。支持夷陵区争创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快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

推动县域发展提档升级。鼓励县市加快建设特色园区,不断壮大产业实力。加快推动产业、项目、环保、基础设施市县对接,实现融合发展。支持宜都保百强、争进位。支持枝江、当阳冲刺全国百强。支持远安争创“绿色湖北、美丽荆楚”典范。支持长阳建设都市后花园、低碳示范区,秭归建设长江经济带桥头堡,兴山建设山区生态经济强县。支持五峰建设武陵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绿色文明发展示范县。发挥安福寺、龙泉等11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示范作用,推动县域重点镇优先发展、中心镇加快发展、其他乡镇竞相发展,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带动型、现代农业型、旅游休闲型小城镇,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施宜昌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重点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乡路网系统,开工建设夜明珠路、江南二路等道路,加快东山大道延伸段、中南路延伸段、桔乡路等道路建设,全面完成东山大道BRT改造。积极推进社会停车场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1000个。加快推进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成交通投资110亿元。加快推进宜岳高速、宜张高速宜昌段建设,加快宜昌至来凤高速、江北翻坝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三峡专用公路对社会开放。建成至喜长江大桥。加快建设香溪长江大桥。力争开工建设伍家岗长江大桥、白洋长江大桥。启动建设宜昌至黄花一级公路,完成当阳至枝江、318国道万城大桥至云池段等一级公路建设。建设一级公路100公里、二级公路200公里、县乡公路80公里、通村水泥路1000公里。改造完成6个县级客运站,加快实施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工程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港区与沿江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加快推进江北、江南翻坝铁路和宜昌至常德客运专线前期工作,确保紫云地方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积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三峡机场改扩建,增加运输航线,拓展航空服务。

(四)更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展现美丽宜昌新面貌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油烟污染、秸秆焚烧、垃圾焚烧等综合治理。加快淘汰黄标车,主城区全面禁止黄标车通行和烟花爆竹燃放。加快推进城区清洁能源改造。加强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在线监控。推行水污染防治“河长制”。加快实施三峡库区、长江宜昌段水污染防治项目。重点推进黄柏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抓好清江、沮漳河、香溪河等流域及桥边河、柏临河、玛瑙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加快实施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开展主要流域断面水质监测和考核。严格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依法取缔水库投肥养殖和江河湖库围栏围网养殖。加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沿江排污口治理。加快推进沙湾、田家河等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长江等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抓好矿产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大采石采砂监管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深入开展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效。建成100个省级宜居村庄、164个特色村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0万亩。改造末级渠系500公里。完成58个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严格执行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坚持建城市必须重生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严格执行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实施环境分级管控。继续推进城区生态建设“十大工程”。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制度。划定第二批永久性保护山体及水域。加快推进绿化美化行动,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绿色全覆盖,建设全国林业综合治理示范区。切实加强天然林保护,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突出抓好交通干道沿线、长江岸线、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工作。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城区定植绿化大苗3万株。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完成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启动新一轮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闲置低效用地处置,确保全市单位生产总值地耗下降6.99%。加快推进旧城更新,重点抓好西陵一路、西陵二路、中南路和夷陵广场、五一广场、九码头、平湖、红光港机“三线五片”棚户区改造。完成建筑综合整治项目200个,启动建筑楼顶整理工作。推动县市城镇开展城市整理。继续抓好重要建筑、公共绿地等夜景灯光建设。完善城市管理组织体系,延伸城市管理考评范围,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区地下管线管网建设管理。进一步抓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环卫设施。力争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5%。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完善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加快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大力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5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100万平方米。深入开展企业能效对标活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措施,加快实施污染物减排项目。继续推进猇亭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可再生资源基地。

(五)更大力度推进民生改善,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程,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完善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持续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区域全覆盖,治理“餐桌污染”,抓好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食品店专项整治,强化示范创建,加强综合执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推进价格网格化监管。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继续实施片区扶贫攻坚、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和86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确保全市减贫4万人。扎实做好移民、残疾人同步小康工作。抓好信息惠民试点工作,确保通过国家考核验收。积极完善各项社保政策,努力提高待遇标准。完善新农合大病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适龄人员参续保缴费率90%以上。实施棚户区改造39438套、开工建设公租房6288套。改造农村危房8000户。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确保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完善社会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力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农村老年人生活互助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50%,积极做好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推进社会事业进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文明城市群建设。加强“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读书之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组织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推进文化文艺精品生产,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有序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办好2015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完成市体育场、市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加快推进三峡新闻中心建设和市滨江剧院改造。发挥文化体育公共设施作用,更好满足市民需求。加强网络文明传播,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教育投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宜学之城”。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加快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围绕促进就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市委党校、老年大学、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一中新校区、夷陵中学新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三峡大学省部共建,融入地方建设;支持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和在宜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抓好三峡航空学院申报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市一医院、市三医院、三峡大学仁和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肿瘤医院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区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实施智慧医疗信息惠民工程,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全国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增长。全面开展地名普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援藏援疆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抓好统计、档案、方志、科普、慈善、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保密、消防、气象等各项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大“双拥模范城”创建力度,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广泛多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协商共治的规范化自治体系和联通共享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格局,着力打造社会建设国家典范。推动葛洲坝集团社会职能逐步移交地方管理。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机制。深化平安宜昌建设,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服务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服务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试点工作,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建设职责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高效廉洁、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法治宜昌建设,加快建设全国同等城市依法治市示范区。

(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制度,加强干部法制教育,提升干部法治能力。积极谋划地方立法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和决议,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提高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建议案、提案的质量和效率。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不断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和各类办事公开制度,稳步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制度廉洁性评估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高质量推进政府法制建设。深化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完善具体程序,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执法监督,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着力提升政府效能。大兴“崇尚实干、狠抓落实”之风,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构建抓落实责任链条,完善闭环督办落实制度体系,推动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落实,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落实任务不打折扣、不出偏差。围绕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一体化。按照“四个一流”标准和要求,实施政务服务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创建一批政务服务品牌。建立政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行政机关首受责任制规定,进一步规范群众咨询、投诉受理工作。加强行政监察,加大治庸问责力度,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三)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政府党组主体责任,以正风肃纪为抓手,以制度约束为重点,持续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坚持纠正“四风”和树立新风并举,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廉政清单”制度。继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审计监督,加快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土地供应和矿产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监管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深入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大潮澎湃处,激越看帆起。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竞进作为,向着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目标奋勇前进,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宜昌市第五届政府工作报告

在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李乐成(2012.3.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今后五年目标任务以及2012年工作重点,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务实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预计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37.1%。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50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左右,增长15%以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沉着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砥砺前行,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掀开了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新的一页。

这五年,是宜昌综合实力快速攀升的五年。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开始显现。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1.9倍和3.1倍。注重区域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区经济日益壮大,总量超过全市的51%,辐射带动作用更趋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先进行列。宜都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20强。预计2011年,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生产总值分别突破200亿元,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5亿元。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市域经济脊梁。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家,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4.6%。化工、食品医药产业快速壮大,装备制造业突飞猛进,电力产业稳中求进,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80%。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178亿元,比2006年增长3.6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扎实推进,宜化、兴发、东阳光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过10亿元3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达到19件。新增专利授权3894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水果、茶叶、蔬菜、畜牧、水产、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预计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73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750亿元以上。夷陵、宜都、枝江农产品加工园成为省级重点园区。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3908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8万亩。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7.2%。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景区升级为5A景区。清江画廊、柴埠溪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夷陵、长阳、五峰、秭归进入“湖北旅游强县”行列。三斗坪、车溪等一批旅游名镇名村相继涌现。推进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和重庆共同举办了两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预计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收入13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1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港口、铁路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万达广场、金东山市场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稳步推进,新建连锁农家店164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748家。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6年增长1.5倍。金融业健康发展,兴业、浦发、汉口等9家银行相继入驻宜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80亿元和125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和1.3倍。

这五年,是宜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2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8%和4.8%,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高。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统筹沿江开发区、园区建设与发展,沿江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市的8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宜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构架。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开发正式启动,高新区开发空间大为拓展。积极推进异地开发,兴发工业园等飞地园区健康发展,飞地经济成为山区、库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三峡全通涂镀板、东阳光工业园、中兴汽车、联邦电缆、万达广场等一批投资过100亿、过10亿的重大项目落户宜昌。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6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7倍。兴建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92个,有576个项目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撑。

这五年,是宜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更趋完善,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创新投融资体制,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实力增强。宜昌交运成功上市。市城投公司发行债券10亿元。已上市企业增发融资40.7亿元。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为全国示范。对内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引进市外投资1050亿元,引进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50人。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开通运行。预计2011年实现出口1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9倍。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卓有成效,五年落实援助资金294.3亿元。

这五年,是宜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坚持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逐步显现。沪渝、荆宜、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公路和汉宜高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92公里,铁路总里程440公里,港口年吞吐量4600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臻完善。五年筹资95亿元,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00个。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道路245公里、城市排水排污管道420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90%。生态建设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58%,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新增园林绿地101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50.8%。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宜都、秭归、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秭归县城、夷陵军田坝村、宜都鸡头山村进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五峰县城回迁正式启动。聂家河、潘家湾、樟村坪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55个村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一池三改”农户21.9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普遍改善。

这五年,是宜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宜昌职教园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实力增强,三峡大学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有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宜昌广电中心、新宜昌图书馆、新宜昌剧院建成使用,改造、新建乡镇文化站91个,建成农家书屋1451个。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98%。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楚水巴山》等多件作品获国家级文化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称号,8个县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闻传媒、演艺娱乐、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改造提升市县级医疗机构61家、乡镇卫生院99家,城镇社区全部配建卫生服务机构,99%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5.8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台、侨务、外事、宗教、保密、信访、档案、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同时,民族工作、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这五年,是宜昌政务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实干的浓厚氛围。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高效透明。行政审批提速提效,审批环节减少20%,审批时限压缩68%。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及其部门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54件、政协委员提案1995件,办结率100%。“五五”普法效果良好,市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这五年,是宜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加强。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51.2万人次。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等群体养老保险以及“关改破”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等问题。城镇职工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数达到108万人。落实社会救助资金20.4亿元。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6万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缓解。建设经济适用房8249套、廉租房14640套,改造棚户区19027户,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6623万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落实各项惠农补贴30.3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解决了10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人。落实民族地区对口帮扶资金7000万元。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手机、电脑逐步普及,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5岁。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宜昌发展成就斐然。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了弯道超越。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有力支持和保障了三峡工程全面蓄水发电。我们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在全省率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城市文明程度极大提高。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在宜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驻宜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更是难能可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宜昌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服务优先,用良好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必须坚持依靠群众,靠团结实干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各位代表,我们认识到,发展不够仍然是宜昌最大的实际,全市综合实力离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显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政府服务、治理能力和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勇于面对,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宜昌正处在发展黄金机遇期、城市快速扩张期和经济加速期,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大三峡库区后续发展扶持力度,加大武陵山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力度,推进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战略,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这些政策机遇正在宜昌产生叠加效应。宜昌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形成,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户宜昌,蓄势待发,增添了发展后劲。全市上下政通人和,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好思路、好经验,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可喜的是,刚刚闭幕的市第五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今后五年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激发全市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活力与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对宜昌的发展充满信心。市政府将认真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决不畏难,永不懈怠,克难奋进,乘势而上,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谋划宜昌未来,致力推动全市经济转型提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今后五年,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牢牢把握开放引领、沿江突破、创新驱动、绿色繁荣战略要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全面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新跨越,把宜昌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加快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迈进。

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15%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今后五年,市政府工作思路和措施主要是五个方面。

(一)产业第一,转型发展,增强城市支撑力

把握宜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做大做强;以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具有宜昌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继续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引导产业、项目、生产要素向沿江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加快把沿江地区建设成年产值过万亿元的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高新区龙头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沿江开发,加快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化园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力争2016年,高新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等园区产值过1000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开发区产值过1000亿;电工电缆、汽车等一批特色园区产值过100亿;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产值过1000亿。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力争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产值过100亿企业达到20家以上、过1000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继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让更多“宜昌制造”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支持夷陵、宜都、枝江、当阳等东部市区率先发展,争取宜都、枝江早日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升。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突破性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规模,完善体系,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支持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努力把宜昌建成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推进农村金融全覆盖,争取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宜昌,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以“两坝一峡”区域为核心,以主城区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倾力打造宜昌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做强三峡旅游核心品牌。推动清江画廊、柴埠溪等景区创建5A景区。高标准建设三峡游轮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把宜昌建设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特色、优质、高效”原则,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打造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6个百亿产业,建成全国一流的柑橘主产区和茶叶强市。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向精深加工转型,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力争2016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精心培育农产品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做优农产品品牌。

(二)东拓南展,扩容提质,增强城市承载力

积极呼应武汉、重庆两大城市圈发展,实施沿江组团开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功能优化、品位提升,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国一流明星城市。

加快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基本框架。突出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统筹城市与产业发展,推进中心城区东拓南展北联,规模扩张,力争2016年城区框架超过200平方公里。突破行政区划,实行共建共享,加快把白洋、火车东站片区建成产业新区、宜居新城。坚持规划引领、市场运作、分期开发,加快把点军、平湖半岛等区域建成生态城市新区。优化提升三峡坝区等外围组团。

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抓住国家发展内河水运机遇,实施以港兴城战略,整合岸线资源,提升集疏运能力,把宜昌组合港建设成年吞吐量过亿吨的三峡枢纽港。建成宜巴、保宜、紫云等一批高速公路和铁路,建成庙嘴、香溪、白洋等长江大桥,扩建三峡机场,不断完善水公铁空快速转换、无缝对接的大交通格局。完善城区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确保城市畅通有序。加强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配套功能适应城市发展步伐。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促进城市现代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科学编制全地域规划,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协调发展。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确保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推进宜都、枝江、当阳向中等城市迈进,逐步与中心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五峰县城回迁。依托长江、清江、香溪河、沮漳河等流域,推动城镇沿江沿河组团发展,形成滨水生态城镇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文明富裕的中心村、示范村。

(三)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增强城市内生力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制度、政策、科技创新步伐,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不断创新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全民创业、“草根经济”蓬勃发展的气候和土壤,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市区两级财权与事权,逐步建立与现代化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推动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放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把宜昌建设成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聚集地。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到宜昌发展。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和效益。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支持骨干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走差异化研发道路,支持研究机构围绕宜昌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核心技术、自主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四)繁荣文化,优化环境,增强城市软实力

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机遇,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塑造城市文化灵魂,创新管理,优化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着力打造宜昌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建宜昌博物馆、市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设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传媒、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文艺精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增强宜昌特色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

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锲而不舍地抓好软环境建设,切实形成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文明诚信”的城市精神,打造“宜人之城、昌盛之地”城市品牌。大力倡导重商、亲商、安商的文化氛围,让企业家备受欢迎、纳税人备受尊重,确保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增进社区、邻里幸福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宜昌”。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建立长效机制,让“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理念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有序、整洁美观、文明和谐、生态宜居。

(五)关注民生,成果共享,增强城市吸引力

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改善民生,让广大市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城乡就业。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确保每个城镇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确保5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力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标准建设宜昌职教园。支持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湖北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支持三峡大学建设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群众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实惠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市奥林匹克中心,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着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惠及各类群体的社保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各类人群社会保险对接机制,逐步实现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可转换、一体化。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确保长阳、秭归、五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市政府将和全市人民一道,经过五年奋斗,让宜昌的经济更加强盛,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人民更加幸福。

三、2012年工作重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今年工作、实现新一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努力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制定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发展基础和跨越要求,是积极进取并切实可行的。围绕这些目标,市政府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

统筹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确保投资快速增长,靠项目增量推动发展提速。

精心抓好项目策划与营销。组织推动各方力量,有效对接国家、省发展规划,着眼于产业培育和结构升级,精心策划一批后续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充实项目库,确保储备项目投资总额突破2万亿元,确保今年新谋划投资过100亿元的项目10个以上。强化项目可研深度,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对储备项目加强推介营销,提高项目知晓度和吸引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市县两级招商联动,实行项目信息、客商信息资源共享。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进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捕捉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意向,积极开展招商对接。围绕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在工业、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高端物流、金融商务、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实现招商新突破。加强与中省企业战略合作,支持磁电子产业园、中船重工江南工业园等加快建设。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增资扩能、战略合作等途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力争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落户项目20个以上,白洋和猇亭园区落户项目60个以上。积极争取三峡对口支援项目和经济协作项目,力争到位资金突破50亿元。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50亿元以上。

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狠抓项目开工、投产。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好项目用地、能源、资金、用工等要素问题。明确各部门服务项目职责,畅通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确保拟开工项目早日开工、在建项目早日建成、建成项目早日达产。重点支持河北中兴年产20万辆SUV系列整车、南玻年产700兆瓦硅片、华强科技非PVC多层共挤膜、力佳科技年产10亿只锂电池、东莞拓朴纳米新材料、安琪1万吨生物复合调味料等项目加快建设,支持联邦电缆高分子材料、人福药业出口药品生产基地等项目尽快开工。扎实做好白洋金帆达石化及新材料、中化化工园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优、做强工业经济,夯实跨越发展的核心支撑。

加速推进优势产业规模扩张。科学制定千亿产业发展目标,细化推进措施,力争今年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装备制造突破800亿元、食品医药突破750亿元。创新产业投入机制,推动科技、技改等专项资金投向产业培育的关键环节。扶持太阳能光伏、磁电子、纳米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链,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柱。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做强自主创新平台,确保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家。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对关系产业发展的60个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推进企业、产业技术进步。

加速推进企业做大做强。选择30家产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企业2家以上、过10亿元4家以上。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支持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快速成长。充分发挥经济工作部门、工商联、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搭建银企联手平台,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难题。强化“小进规”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奖惩办法,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民营业主“二次创业”。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和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支持企业争创精品名牌,确保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以上。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要素协调,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抓好营销、财务、生产等内部管理,靠管理降成本、增效益、强实力。

加速推进开发区、园区开放开发。抓紧完善高新区各专业园区详规,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园区集约节约开发。积极利用BT、BOT、发行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项目落地条件。采取征转分离、先征后转,加大园区征地拆迁、土地开发力度,力争白洋工业园沙湾片区、田家河片区分别完成土地平整5平方公里,完成生物产业园土地平整5平方公里。开工建设白洋工业园田家河路、马家铺路、梅子溪路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力争田家河港开工建设。确保生物产业园城乡路二期、花溪路、花艳一路、东站路、汉宜路改线段上半年竣工,东站路上段、东山三路、魏家畈变电站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年内开工。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加快三峡云计算中心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物联网云计算试点示范。加强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出口新优势。

(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提速,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着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增效。把创建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尽快完成度假区总体规划编制,抓紧编制旅游码头、平湖半岛、三峡坝区和三峡人家修建性详规。完善“两坝一峡”区域监管体制。引导市场主体整合景区、游船、旅游码头等资源,构建发展共同体。加快平湖半岛旅游新区开发步伐。加快长江三峡游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心打造“两坝一峡”游标准化产品。不断完善城区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功能,延长游客在宜停留时间。利用汉宜高速铁路开通机遇,加大旅游营销力度,鼓励旅行社组织来宜旅游专列、包机,拓展客源市场。支持清江画廊创建国家5Α景区。支持长阳、夷陵、五峰、秭归创建中国旅游强县。支持秭归归州镇、兴山昭君镇、远安荷花镇、夷陵石牌村等创建湖北旅游名镇名村。

加快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围绕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抓紧编制重点物流园区建设详规,研究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依托大交通,发展大物流。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畅通港口、公路、铁路、民用航空之间交通衔接。支持火车东站物流园、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延伸仓储、加工、包装、配送、批发等物流产业链。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引导更多企业加入物流信息网。支持金东山市场、华祥商业中心、国贸集团等商贸流通企业创新业态,加快发展,增强辐射能力。

加快发展文化、金融等服务业。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出版、印刷、广告、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等新型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抓紧启动宜昌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支持三峡日报传媒集团等文化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延伸业务领域。着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到宜昌设立区域性总部。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创办村镇银行。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育风险投资机构。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实体。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充实担保公司资本金,壮大融资能力。加快组建三峡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东阳光药业、匡通电子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支持市财政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市城投公司再发融资债券。实施中小商贸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0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打造服务外包载体,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新的消费空间。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新建连锁农家店1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00家,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

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畜禽、水产、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个,新增标准果园10万亩、高效茶园5万亩、安全菜园3万亩、木本油料15万亩。实施新一轮城郊菜篮子工程,新发展城郊蔬菜基地1万亩。探索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积极培育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9家企业产值过10亿元。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握国家政策机遇,统筹谋划并争取一批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加紧启动沮漳河防洪治理工程。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完成东风渠等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建设任务。加强“小农水”项目建设,新建、改造末级渠系500公里。扎实抓好“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整治堰塘8500口。治理水土流失80平方公里。完成6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解决10万人以上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县乡公路230公里,新建通村油路500公里。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完成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3.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的群众全部纳入扶贫范围,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度。根据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积极争取项目,抓紧编制实施规划,加快五峰、长阳、秭归脱贫奔小康步伐。认真落实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积极扶持库区移民生产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建立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流转和抵押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城乡统筹,建设一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拓展城市框架。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功能。抓紧改建318国道、小鸦等一级公路。确保陆渔一级公路全线通车。开工建设当枝等一批一级公路。争取庙嘴、香溪长江大桥尽早开工。认真做好白洋长江大桥前期工作。支持宜巴、保宜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切实做好宜昌至张家界、太平溪至张家口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云池港二期、峡口等码头建设,确保白洋港一期、茅坪港二期年内开工。加紧做好枝城配煤中心、红花套、枝江等综合码头前期工作。启动三峡库区支流航道建设。加快整治黄柏河航道。加快建设紫云地方铁路。

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新区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力争开工建设葛洲坝至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江南一级公路,有序推进江南新区开发。加快城市新区给排水、供电、供气等管网建设。抓好东山四路、西陵二路延伸段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运河、合益沟综合整治。确保宜昌汽车客运中心、东山高速客运站建成营运。开工扩建猇亭供水厂,确保猇亭污水处理厂年内竣工。继续实施城区夜景灯光工程。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确保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加大城区绿化力度,确保绿地率稳步增长。新建猇亭、点军垃圾填埋场。规范建筑垃圾管理。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探索实施城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强清江、黄柏河、香溪河、柏临河、渔洋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治理。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按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新标准,探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基本完成城区背街小巷治理和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强城区交通节点、停车场建设和小区停车管理。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基本完成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确保城管执法全天候、全覆盖、无缝隙。

(六)切实抓好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

今年,市财政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改进公共服务,切实把涉及民生的事项办实办好,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步伐。基本完成宜昌职教园建设。积极化解高校债务。加快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支持重点医院争优创名,增强区域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完善社区、乡村医疗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筹建新宜昌博物馆和文化艺术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基层倾斜。加快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发展。激励文艺创作,力争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下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8亿元,大力支持自主创业。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众就业工作。继续开展“志能”激发关爱活动。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提高求职者和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推进各类群体稳定、高质量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再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万人。强化劳动监察与维权,确保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保政策,降低社保门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扩面18.3万人次。实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制度和不同人群社会保险衔接制度。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确保参保续保率达到80%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住院补偿比例超过70%。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扩大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病种范围,全面推行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大病保障。建设30个农村空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设保障性住房33061套。认真贯彻国家《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力争实施城区旧城改造77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8000余套。落实好廉租住房补贴的各项政策。筹集资金1.5亿元,帮助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解决各种临时性生活困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各项工作,完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维护三峡库坝区社会稳定,服务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创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努力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自治水平。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继续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同时,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工作,大力支持驻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扎实做好援藏援疆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慈善、残疾人、老龄、气象、消防、防震、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强统计、粮食、对台、外事、侨务、档案、方志、保密等各项工作。

(七)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形象。

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和政府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运用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公和电子监察。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着力提高公务员创新创造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之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精力用在抓改革、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上,用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把“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理念转化为制度规范,内化为干部的行为习惯。健全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位、考核到位。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扎实开展“治庸问责”。

强化廉政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确保每项公共工程成为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强化审计监督,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财政资金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宜昌已步入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历史激励着我们,时代召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宜昌市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勤勉精进,继往开来,为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宜昌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宜昌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6日在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今后五年目标任务以及2012年工作重点,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务实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预计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37.1%。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50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左右,增长15%以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沉着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砥砺前行,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掀开了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新的一页。

这五年,是宜昌综合实力快速攀升的五年。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开始显现。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1.9倍和

3.1倍。注重区域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区经济日益壮大,总量超过全市的51%,辐射带动作用更趋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先进行列。宜都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20强。预计2011年,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生产总值分别突破200亿元,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5亿元。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市域经济脊梁。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家,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4.6%。化工、食品医药产业快速壮大,装备制造业突飞猛进,电力产业稳中求进,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80%。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178亿元,比2006年增长3.6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扎实推进,宜化、兴

发、东阳光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过10亿元3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达到19件。新增专利授权3894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水果、茶叶、蔬菜、畜牧、水产、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预计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73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750亿元以上。夷陵、宜都、枝江农产品加工园成为省级重点园区。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3908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8万亩。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7.2%。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景区升级为5A景区。清江画廊、柴埠溪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夷陵、长阳、五峰、秭归进入“湖北旅游强县”行列。三斗坪、车溪等一批旅游名镇名村相继涌现。推进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和重庆共同举办了两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预计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收入13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1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港口、铁路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万达广场、金东山市场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稳步推进,新建连锁农家店164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748家。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6年增长1.5倍。金融业健康发展,兴业、浦发、汉口等9家银行相继入驻宜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80亿元和125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和1.3倍。

这五年,是宜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2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8%和4.8%,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高。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统筹沿江开发区、园区建设与发展,沿江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市的8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宜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构架。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开发正式启动,高新区开发空间大为拓展。积极推进异地开发,兴发工业园等飞地园区健康发展,飞地经济成为山区、库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三峡全通涂镀板、东阳光工业园、中兴汽车、联邦电缆、万达广场等一批投资过100亿、过10亿的重大项目落户宜昌。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6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7倍。兴建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项目和基

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92个,有576个项目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撑。

这五年,是宜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更趋完善,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创新投融资体制,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实力增强。宜昌交运成功上市。市城投公司发行债券10亿元。已上市企业增发融资40.7亿元。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为全国示范。对内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引进市外投资1050亿元,引进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50人。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开通运行。预计2011年实现出口1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9倍。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卓有成效,五年落实援助资金294.3亿元。

这五年,是宜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坚持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逐步显现。沪渝、荆宜、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公路和汉宜高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92公里,铁路总里程440公里,港口年吞吐量4600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臻完善。五年筹资95亿元,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00个。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道路245公里、城市排水排污管道420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90%。生态建设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58%,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新增园林绿地101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50.8%。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宜都、秭归、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秭归县城、夷陵军田坝村、宜都鸡头山村进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五峰县城回迁正式启动。聂家河、潘家湾、樟村坪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55个村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一池三改”农户21.9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普遍改善。

这五年,是宜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宜昌职教园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实力增强,三峡大学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有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宜昌广电中心、新宜昌图书馆、新宜昌剧院建成使用,改造、新建乡镇文化站91个,建成农家书屋

1451个。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98%。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楚水巴山》等多件作品获国家级文化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称号,8个县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闻传媒、演艺娱乐、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改造提升市县级医疗机构61家、乡镇卫生院99家,城镇社区全部配建卫生服务机构,99%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5.8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台、侨务、外事、宗教、保密、信访、档案、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同时,民族工作、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这五年,是宜昌政务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实干的浓厚氛围。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高效透明。行政审批提速提效,审批环节减少20%,审批时限压缩68%。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及其部门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54件、政协委员提案1995件,办结率100%。“五五”普法效果良好,市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这五年,是宜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加强。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51.2万人次。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等群体养老保险以及“关改破”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等问题。城镇职工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数达到108万人。落实社会救助资金20.4亿元。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6万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缓解。建设经济适用房8249套、廉租房14640套,改造棚户区19027户,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6623万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落实各项惠农补贴30.3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解决了10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人。落实民族地区对口帮扶资金7000万元。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手机、电脑逐步普及,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5岁。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宜昌发展成就斐然。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了弯道超越。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有力支持和保障了三峡工程全面蓄水发电。我们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在全省率先获

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城市文明程度极大提高。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在宜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驻宜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更是难能可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宜昌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服务优先,用良好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必须坚持依靠群众,靠团结实干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各位代表,我们认识到,发展不够仍然是宜昌最大的实际,全市综合实力离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显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政府服务、治理能力和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勇于面对,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第五篇:2014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13日在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马旭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市政府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按照“四个一流”的目标和要求,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沉着应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领先沿江中部,实现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良好开局。完成生产总值2818亿元,同比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6.3亿元,增长3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7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21元,分别增长11.5%和13.4%;外贸出口20.2亿美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0亿元,增长14.9%。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目标思路、政策框架、体制机制,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枢纽港区、三峡旅游新区“四大平台”建设全面铺开。组建宜昌新区推进办公室、三峡枢纽港区管委会、三峡旅游新区管委会,建立高效决策机制。完善宜昌高新区管理体制,扩容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新建电子信息产业园。理顺市区两级事权和财权,调整完善城区财政体制,顺利完成城区建设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编制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六大千亿产业倍增工程全面推进。规范建设七大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当年融资150亿元。创新重点项目推进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扎实有效。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本土企业发行债券33.6亿元,13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宜昌有限公司、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宜昌分公司挂牌成立。出台16条政策措施,支持科技创新。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积25.5万平方米。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专家3人,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家17人。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行列。

(二)发展质效实现新提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5.8亿元,增长13.7%。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0%。食品生物医药成为继精细化工之后第二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宜昌市入选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示范城市;被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1.3%。宜昌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行列。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7家。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兴发集团获“长江质量奖提名奖”。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0件。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柑橘、茶叶、蔬菜、水产、畜牧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枝江酒业成为宜昌市第二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056家。家庭农场达到928家。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提高到61.5%。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64万亩。申报实施土地整治56.8万亩。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97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1882公里。新解决13.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3.7万户。

第三产业发展提速。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7.3%,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快,产值达到416亿元,增长29%。全年接待游客33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分别增长25.8%和29.8%。新增4A级景区3个、国家矿山地质公园1个,创建湖北旅游名村6家。产值过亿元文化企业达到16家。现代物流业完成产值717亿元,增长19.5%。云池港二期工程、三峡物流园农贸城建成运营,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宜昌市被列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乡镇商贸中心和村级农家店覆盖率分别达到90.7%和83.6%。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17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740家。新增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30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2亿元,贷款余额1749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9.8%。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900个,增长40.6%。成功举办京、港、粤、沪、汉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项目687个,协议总投资483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30亿元。先后引进广汽轿车、南玻显示器件及光电玻璃、冠科电子等一批战略合作项目。南玻显示器件、三宁化工己内酰胺等项目竣工投产,人福药业出口药品基地、三峡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283个,无偿资金26.5亿元。争取三峡后续工作补助资金10.6亿元。落实三峡对口支援资金96.2亿元。全民创业全面推进,市场主体总数增长1.36倍,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87倍。宜昌市被评为2013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宜都、夷陵、当阳、枝江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17个镇进入全省镇域经济百强,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陆城街道、樟村坪镇进入全省十强。宜都冲刺全国百强,其他县市赶超进位,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新成绩。

(三)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宜昌城市总体规划和宜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准。首部城市色彩规划编制完成。城区实施城建项目183个,完成投资120亿元。坚持路网、公建、安置、生态“四个先行”,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2个,新区建设初见成效。开工建设城市道路89.8公里。新区规划公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4.8万平方米。竣工和在建安置房3.8万套、面积383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建筑综合整治122栋、亮化工程100处,建设景观式围墙1万米,定植绿化大苗2万株,初步建成沿江及城东大道等生态走廊。拆除违法建筑17万平方米、违法户外广告1万平方米。运河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宜都、枝江、当阳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五峰县城避险迁建进展顺利。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宜居村庄建设加快,投入超过24亿元。龙泉、安福寺进入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乡镇行列。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6个。127个行政村被纳入全省“千村环境整治”试点。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02亿元。宜巴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保宜高速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宜张、宜岳高速公路建设提速。小鸦一级公路建成通车;318国道枝江段、当枝、三峡机场路等9条一级公路加快建设。庙嘴长江大桥建设进展顺利。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宜昌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入列全国首批示范基地。宜昌市被确定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夷陵、远安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地耗下降8%以上。植树造林24.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平方公里。实施减排项目139个。城区pM2.5监测全面启动。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四)社会事业展现新进步。全年财政民生类支出247亿元,增长20.3%。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至3%。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0.7万人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人员参保续保缴费率达到99.9%。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顺利实现转移接续。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全市医保“一卡通”基本实现。城镇居民、职工医保综合参保率达到9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5%,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5%。最低工资、社保待遇、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标准进一步提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实现全覆盖,惠及8.5万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跻身全省前列。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6万套,其中实物建房竣工1.9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02户。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43万户。宜昌市武陵山、秦巴山区域扶贫攻坚规划顺利实施。3.8万人口稳定脱贫。市场物价总体稳定。

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4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复核认定。职教园建设加快,三峡旅游职业学院顺利入驻。三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校舍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公共教育领域率先实行投资项目代建制。扶困助学工作实现全学段覆盖,资助学生31.9万人次、1.47亿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1类、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6项。在全省率先实现疾控“强基工程”先进县市达标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博物馆新馆和奥体中心建设启动,市群艺馆新馆建成开馆,7个市县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四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第三届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市第四届运动会等重大节庆活动。送戏下乡1806场。承办国家和省级体育赛事22项。《土家族撒叶儿嗬》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五峰板凳龙》等3个节目获全国群星奖。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入推进。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在宜昌市挂牌。

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启动,城乡网格员达到8709人。城市文明指数测评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罗长姐成为宜昌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城乡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秭归“幸福村落”创建经验走向全国。法治宜昌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率先在全省地市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

(五)行政效能得到新提高。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市级行政审批及管理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64%,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建立诚信监管平台,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清理规范行政权力,核减1710项,核减比例达到35%。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政风行风评议、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加强,治庸问责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按期办复人大建议、意见和议案247件,政协建议案和提案475件,办结率100%。

服务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成效明显。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生育文明建设和幸福家庭创建取得新突破。县级工商联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对台、侨务、外事、保密、信访、统计、档案、方志、气象、人防、粮食、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和进步,是在发展制约因素增多、阶段性特殊困难凸显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十分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汗水,见证着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展现出大城崛起的勃勃生机。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宜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中省驻宜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宜昌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较大;产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推进“四化同步”任重道远;资源约束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任务十分繁重;财政实力、社保水平与民生需求尚有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艰巨;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开启改革新政的改革元年,也是现代化特大城市“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关键之年。中央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制度红利,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窗口期”。国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面开展三峡后续工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决定,加快实施“一主两副”、“两圈两带”区域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机遇正在宜昌形成叠加效应,必将为宜昌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明确了“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根本内涵,确立了“235”城市发展目标、“132”综合实力目标、“14567”具体工作构想,初步形成了“1+10”改革总体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打下了战略性、开创性、长远性的良好基础。宜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对宜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解放思想,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竞进发展,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努力在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率先突破,以宜昌之进、之转、之优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转型发展,加快提升产业实力

坚持把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大力实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千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质效。

进一步做强工业支撑。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增加值增长15%。细化千亿产业推进措施,确保精细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食品生物医药产业突破135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突破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突破600亿元。用足用好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发展石墨、磁电、氟基、硅基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柱。充分利用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一批企业“退城进园”、提档升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继续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广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支持企业创建精品名牌,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全面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加强生产要素协调,继续开展“进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切实抓好“三农”工作。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做大做强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六大百亿产业,加快培育花卉苗木、食用菌、魔芋、中药材四个新兴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百亿企业成长工程、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创建工程、名优品牌创建工程,壮大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全省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力争加工产值增长15%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有序流转。加快建设完善市、县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高标准改造基本农田40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1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600公里。解决10万人以上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白色污染及土壤污染治理。完成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5万户。力争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6个、移民小康示范村5个。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全省建设“一主两翼”长江中游商业功能区机遇,加快推进宜昌现代服务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加快培育科技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三峡旅游新区建设,加快实施平湖半岛、游轮中心等重点项目,积极创建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启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深入开展A级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推动荷花镇、渔洋关镇、九畹溪镇等创建旅游名镇名村。确保全年接待游客3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亿元。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生态智慧城、钢琴文化创意产业园、三峡国际珠宝博艺园、关公文化旅游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启动三峡广告创意产业园规划工作。组建宜昌三峡广电集团。稳步拓展文化产权交易所经营领域和范围。确保文化旅游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抓住国家规划提高三峡枢纽货运通过能力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三峡枢纽港区建设,积极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临港、临空和临铁产业。确保现代物流业产值突破800亿元。积极推动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新增1家上市企业,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推动一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力争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0家。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加强项目和园区建设。围绕“四大平台”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精心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千亿产业项目库。抓好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加快推进冠科电子、广汽轿车、南玻平板显示等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创新项目推进机制,对立项、用地、规划、施工等关键环节实行限时审批,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坚持产城共融,完善宜昌高新区园区发展规划,创新开发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完善高新区经济社会管理、投融资体制,提高园区运转效率,激发园区科技创新活力。确保引进项目200个,协议投资500亿元。强力推进生物产业园集中连片开发。加快白洋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开发,尽快建成核心区。支持县市区建设专业化特色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分类集中发展。推进五峰民族工业园、猇亭兴发工业园等园区建设,加快飞地经济发展。加快实施三峡机场改扩建项目,推动宜昌通航产业园建设。做强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完成投融资150亿元。

(二)突出城乡一体,加快建设特大城市

坚持一手抓新区开发、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中心城区建设、一手抓中小城镇发展,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步伐。

强力推进宜昌新区建设。全面加快新区开发,为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奠定坚实基础。深化新区发展战略研究,贯彻后现代理念,走科学发展、绿色生态之路,打造生态型路网和节能型建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区建设格局。注重城市个性和特色,依山就势打造宜昌建筑风格。进一步完善新区规划,加快伍家岗片区、点军片区等区域控制性详规修编,编制出台《宜昌新区建设标准》。实施96个重点建设项目,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型公建、安置房、景观园林及综合体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64亿元。启动宜昌科技馆、大剧院、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等大型公建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奥体中心、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大型公建项目,加快推进娃哈哈宜昌购物广场、中央商务区等社会投资项目。引进优质教育、医疗等机构进驻新区。坚持安置先行,全年续建、新建安置房700万平方米。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科学设计,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关键节点。加快城区快速路网建设,打造峡州大道、江城大道、花溪路、西陵二路高架等“两纵两横”的城市环线。力争年内建成东山大道延伸段、柏临河路、东站路、共联路等东站片区道路,开工建设江南大道、双十路、南站路等点军片区道路。加快完善唐家湾片区和猇亭路网。着力建设东山大道快速公交系统。启动步行、骑行、景观绿道三位一体的绿道系统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推动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提速,确保保宜高速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宜岳高速、宜张高速、庙嘴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香溪长江大桥,力争开工建设伍家岗长江大桥,加快推进白洋长江大桥、宜来高速、江北翻坝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三峡机场路、陆渔路延伸段、白雅路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当枝一级路、318国道枝江段等一级公路,开工建设远安盘古至棚镇等一级公路。大力推进白洋、茅坪、红花套、峡口等10大港站建设。建设二级公路100公里、县乡公路80公里、通村水泥路600公里。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实施行政村“村村通客车”工程,实现现代运输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紫云铁路建设,积极争取和推进郑渝、宜常、翻坝等铁路项目。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对旧城实施有机更新。推进环城南路、四○三厂等10大片区改造,完成开发改造100万平方米、整治维修120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建筑综合整治220栋,定植绿化大苗3万株,抓好重要节点夜景灯光建设。加快建设猇亭一水厂、点军供水供气等民生项目。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完成13个电网建设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完善“一带四廊”、“一主五副”城镇体系,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县城,做特中心镇,做美中心村,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力争城镇化率达到58%。支持五峰完成县城避险迁建主体任务。扎实抓好龙泉、安福寺等11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村庄连片整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宜都争创全国百强县市,支持枝江、当阳、夷陵加快发展,支持远安、兴山、秭归建设山区生态经济强县,支持长阳、五峰建设武陵山科学发展示范区。扎实推进宜都、夷陵城乡统筹和点军都市农业等试验示范区建设。

(三)突出创新驱动,加快培育竞争优势

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发展的总动力,摆在宜昌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保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工作质量,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宜就地转化。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突出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功能,推进科技项目向“四大平台”聚集。启动宜昌科教城建设。鼓励县市区工业园区建立健全研发、检测、孵化等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园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以上,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8家以上。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引进培育高端研发、科技孵化等创新载体,确保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积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300家以上。

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加快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引进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各类专业金融机构,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创新金融服务,综合采用买卖方信贷、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企业债券、集合信托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发挥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作用,采取阶段参股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参与孵化器建设,增强对在孵企业的投融资服务。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实施“宜昌英才工程”,提升品牌影响力,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政策机制,大力引进以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大幅提升人才总量和质量。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实施产业创新团队培育、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人才公寓示范小区、青年人才公寓建设,着力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升服务人才工作水平。倡导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

(四)突出改革开放,加快释放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按照市委“1+10”的改革总体部署,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再造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新优势。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创新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土地管理等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大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行政效能,着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严控人员编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城区管理体制,下放部分市级职责到区,强化区级政府职能职责,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溯源管理和诚信管理,构建现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完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财政监管机制。推行市级财政部分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改革商事登记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进一步畅通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激发投资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坚持权利与责任对等、招商信息与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市县、市区联动招商。创新招商项目评审、推进、问责机制,注重聚商选资,提高招商实效。力争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60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80亿元。争取三峡对口支援到位资金70亿元。围绕六大千亿产业发展,大力引进产业链和关联企业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在宜行业商会、协会和企业家的作用,推进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加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临港工业园合作,力争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加强与三峡集团、葛洲坝公司等中省企业战略合作,力争新增合作投资60亿元以上。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放宽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提高宜昌国际化水平。增强宜昌在鄂西地区城市融合发展中的牵引作用,努力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西部支撑点。扩大与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合作领域,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有效对接,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交流,打造内陆沿江开放高地。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和效益。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宜昌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强化口岸建设,促进便捷通关。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国际客货运航线。支持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扩大旅游、文化、工程、劳务等服务产品出口,增加服务贸易份额。

(五)突出绿色发展,加快打造美丽宜昌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检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彰显生态宜居城市魅力。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山体水体保护利用,开工建设求雨台、城东、柏临河、卷桥河等公园项目,规划建设胭脂坝湿地公园,推进火车东站片区水景观建设,抓好主要道路彩色森林景观建设。全面推进点军绿色低碳生态新区建设。稳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20万亩,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加强三峡库区、清江库区、长江沿岸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修复。实施长江岸线治理工程。抓好域内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完成运河综合整治。强化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启动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控和工业废气治理。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和管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突出问题。

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跟踪监管。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在线监测,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大力实施绿色节能建筑建设工程,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46万平方米,推进建筑节能改造18万平方米,发展绿色建筑9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猇亭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抓紧建设磷矿资源交易平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项创新试点,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确保全市单位GDp地耗下降8%以上。

抓好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数字城管运用水平。开展违法建设治理、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规范、文明素质提升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加快完善城市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置收集率。开展城区主排水管网清疏,增强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成3座城区垃圾转运站,开工建设黄家湾垃圾填埋场一期封场项目,加快实施猇亭垃圾处理场项目,确保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抓好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和全省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道路机扫率达到55%。

(六)突出民生改善,加快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到改善民生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建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继续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和企业用工服务,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适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二次创业”,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确保新增城镇就业7.7万人。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巩固和谐劳动关系。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和86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稳定脱贫3.5万人。扎实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龄人员参保续保率保持90%以上。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全面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分配体系,探索共有产权保障模式,完善产权分配和上市交易调节机制,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申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加快完善社会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生活互助照料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40%。确保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习道德模范、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扎实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迎检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市音乐厅、广播电视发射塔、新闻中心、体育场改造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数字文化建设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社区、特色文化村。扶持民办文化事业发展。办好宜昌市首届艺术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宜昌·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备战省十四届运动会,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强化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监管,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事业。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打造宜学之城。成立宜昌市英才教育基金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现代化学校创建力度。加快推进市一中、市十三中学整体迁建,完成职教园一期工程。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三峡大学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市中心医院及点军分院、市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建成市残疾人康复医院,鼓励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努力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水平,努力争创全省健康城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创新规范计划生育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和援藏援疆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抓好统计、档案、方志、科普、慈善、外事、侨务、港澳、对台、保密、消防、气象等各项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驻宜部队现代化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巩固“一本三化”服务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向葛洲坝区域和全市农村全覆盖,努力把宜昌打造成全国社会建设的典范。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强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法治宜昌建设,巩固“长安杯”创建成果,加快把宜昌打造成“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和管理。维护三峡库坝区社会稳定,服务三峡工程安全运行。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城乡社区自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推进示范创建,打造一批食品药品放心品牌,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责任意识、防范意识,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快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切实做到勤政为民。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带着感情下基层,转变作风办实事,争做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全面完成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政务服务。科学配置各级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将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事项尽量下放,集中进入街道、社区和乡村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方便群众就近办事。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健全抓落实责任体系,打造落实链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力度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扎实开展治庸问责,着力治理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着力提高行政机关服务效能。严格行政问责追责,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试点工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和政府管理各环节,严格按法定权限、程序办事履职。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和决议,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办理好人大建议、意见、议案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做好较大的市申报工作。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执法、处罚结果公开。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行行政审批全过程在线监察。强化效能监察、审计监督,推进工程建设、土地、产权、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规范管理。全面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干部队伍纯洁性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为加快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注释

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国家推进长江流域新一轮开放开发,带动东、中、西部整体发展的全局战略。通过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最终实现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转型升级新支撑带的目标。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等中国中部地区,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235”城市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宜昌城区框架达到200平方公里、200万常住人口,2030年达到300平方公里、300万常住人口,远期达到500平方公里、500万常住人口。

“132”综合实力目标:宜昌综合实力要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争第一、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争前

三、湖北稳居第二。

“14567”具体工作构想:“1”就是一个目标,即加快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4”就是打造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枢纽港区和三峡旅游新区四大平台;“5”就是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创业、社会管理创新、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五大民生工程;“6”就是培育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六大千亿产业;“7”就是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投融资、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体系、人才强市改革试验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文化旅游发展等七大体制机制创新。

“1+10”改革总体部署:市委围绕事关宜昌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重大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1”就是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意见》;“10”就是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人之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宜昌”,实施旧城改造、建设宜居之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十个重大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率先突破。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的更高层次,申报城市必须是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评估更注重生态环境质量。此前,宜昌市已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较大的市:这是一个法律概念。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法律赋予其地方立法权。“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可根据需要和本地实际,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下载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2011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宜昌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乐成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宜昌市国民......

    宜昌市九中

    宜昌市九中“喜迎十八大,伟人名字命班名”仪式议程 (支持人:吕韡) 全校学生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1, 介绍到场嘉宾 我校辅导导员—— 夷陵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

    宜昌市教育局

    宜 昌 市 教 育 局 市教育局关于做好省第八届黄鹤美育节 优质课参赛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室)、城区各中学: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举办湖北省第八届黄鹤美育节......

    宜昌市规划局

    宜昌市规划局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规划理念,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进步。 一是努力创新规划编制方式,坚持以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实施可行......

    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宜昌市人民政府令 第162号 《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3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宜昌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

    宜昌市建筑业企业简介

    宜昌市建筑业企业 一、建筑施工企业509家。其中: ①.施工总承包企业166家(一级企业9家、二级企业56家、三级企业101家), ②.专业承包企业256家(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42家、三级企......

    宜昌市存量房买卖合同

    EF-2010-05K729001 宜昌市存量房买卖合同 宜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监制 宜昌市房产管理局 二○一○年七月 使 用 说 明 1、本合同签约之前,买受人应当仔细阅读本合同内容,与出卖......

    宜昌市备案须知

    宜昌市建筑施工企业备案管理办法 日期: 2009-09-17 来源: 阅读次数: 816 宜昌市建筑施工企业备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建筑市场准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