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缩小城乡、贫富、区域三大差距调研材料
缩小“三大差距” 构建和谐某某
某某镇缩小“三大差距”调研报告
某某镇位于忠县北部,南距县城47公里,北距“佛教圣地”----某某38公里,东距某某市第二大都市----某某92公里,西距某某市主城28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5个村(居)、138个村(居)民小组,13892户,45720人,城镇化率20.8%,耕地2882公顷(43230亩),森林覆盖率达48.2%。
近年来,我们切实贯彻中央“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发展〃民生为主题,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推进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农转城力度,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以解决农村低保和看病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保五难”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趋向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三大差距”逐步缩小。到2010年底,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81亿元,增速16.6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4718亿元、0.3445亿元、1.30642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为53:10:37),农民人均纯收入6039元,增速20.58%,固定资产投资7247万元,增速20.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9万元,增速19.83%,地方财政收入1175万元,存款余额5.638亿元,粮食总产量23651吨,人均占有粮食540公斤。某某镇成功打造为“市级文明镇”、“市级试点小城镇”、“县级卫生场镇”、“市级科技示范镇”、“蚕茧万担镇”、“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某某市万头种猪基地”、“某某市特色林业之乡”。2008年,被规划为
国家“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
一、当前“三大差距”在某某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差距
基础设施差距大。某某镇抓住市级小城镇建设的机遇,集镇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农村比较广阔,制约建设的因素较多,个别地方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饮水难等现象依然严重,与县城及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
居民收入差距大。到201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39元,与全县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6元相比为2.57:1,与全市相比差距就更大。
社会保障差距大。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并且落实较好;而在农村,只为“五保户”、“特困户”提供了低保金,且数额比城镇要小得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集镇开发、退耕还林等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社会事业方面差距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设备、服务水平远不及城镇。有线电视安装普及率95%,家用电器使用率92%,这两项基本普及,但是自来水饮用率只有54%,程控电话安装普及率只有46%。全镇现有中心卫生院2所,医生47人,病床只有83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2653人。全镇现有文化站1个,农村基本无文化活动开展;敬老院2个,五保家园5个,根本不能满足农村老人入住。
居民待遇差距大。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差别项目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都实行民办公助,农 2
民既出资又出劳,而城市类似相关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镇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各项安臵补助标准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社会保障措施和落实标准也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很难就地入学。
(二)贫富差距
“衣”:衣方面的差距不大,主要是档次方面的差距。“食”: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但还有少数农民缺乏,主要是那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缺乏、智力低下的家庭,在农村占3%。基本环保,农民主要自给自足。营养质量不高,某某镇饮水质量特别差,许多指标严重不达标或超标。农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住”:80%的农户住房质量差,每个农户平均在200个平方米以上,人均在40平方米以上,但质量差,不美观,结构不合理,功能缺乏,特别是农村厕所、洗澡间设计差或缺失。还有少数农民住在低矮、破旧、潮湿的房屋里,更有甚者是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行”:某某镇虽然农村道路里程多,做到了社社和大的院落都通公路,但通行质量差。通行客车的有8个村,但只能在部分主公路上行驶,大部分社员生产生活仍靠步行和肩挑背磨。
(三)区域差距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某某镇在全县乡镇经济发展中一直居于前列,由于受区位条件、区域投资、区域布局的影响,我镇与全县其他乡镇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与拔山、汝溪和沿江乡镇比较差距更大。
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二是基础条件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三是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二、形成差距的原因
(一)区位原因
某某镇由于远离县城,无城市辐射,不沿边、不沿路,投资渠道短缺、招商引资困难,基础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造成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大,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拉越大。
(二)体制原因
投资体制基本上在城市,在重要交通线,在重要规划区,而对相对远离县城的边远山区投资有限;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远远比农村居民优越;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分配不公;“先富起来”的政策必然导致差距拉大。
(三)自身发展原因
虽然这几年我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发展水平还很差,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化水平低,骨干收入项目缺乏,加之农业的自身效益不高,风险大等造成了农民的收入不高,形成了差距。
三、缩小三大差距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距
1、坚持工业强镇,加快特色工业发展
坚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资源,依托产业优势,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强化工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深层次开发,打造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经济。
加强小区规划建设,搭建工业平台。合理规划工业小区,搞 4
好某某、碾盘、丰收三个工业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历史遗留资产清理,利用好政府搬迁,学校合并,村级蚕房等遗留的房屋资产。
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支柱工业。依托森林资源,培植新兴产业,深度开发林木产品,发展木材加工业。依托蚕桑资源,发展丝绸加工业,加强桑树综合开发利用。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加强友明大米生产技改,扩大仁云面粉、万元酒业生产规模,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养殖资源,发展储藏和肉类加工业。
通过工业强镇战略,培育一批上规模、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到2015年,全镇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提高40个百分点,税收500万元。
2、坚持农业稳镇,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坚持规模化经营,打造某某农业四大经济产业带。以改良桑树养优质蚕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蚕桑经济带;以推广优质品种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优质大米经济带;以经济、生态结合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村为重点的生态养殖带;以扩大规模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竹、林、果经济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蚕桑业,依托“万担蚕茧镇”优势,制定蚕桑“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发种20000张,产茧1.5万担。加强对现有桑树的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树立蚕桑产业立体抓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力度改造蚕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蚕房、蚕具,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大 5
力改革养蚕体制,改分季饲养为分批饲养,实施大小蚕分离饲养。实现养蚕数量规模化、桑树管理规范化、设施设备先进化、养蚕技术科学化、基础条件优越化、桑树利用综合化。达到95%的农户养蚕,1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达到20%,平均每张单产40公斤。养猪业,依托“万头种猪基地”,进一步改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条件,落实补助政策。坚持集中打造养殖示范小区,用工厂化管理理念建设养殖小区;改良优良品种,全面推广养殖洋三元以上的优良品种;加强养猪服务,建立完善的养猪保险措施和补助秩序。大米业,依托“有明大米”品牌,进一步改良品种,发挥中高山优势、绿色优势,实施技改,促进深层次加工,打造品牌,加强对外销售渠道,加强和县内超市联络。
狠抓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草食牲畜产业,利用丰富的草资源发展肉兔、肉牛产业。计划2011年出栏肉兔60万只、肉牛1000头。食用菌产业,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发展食用菌,计划2011年种植300万袋。林下养殖,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农户庭院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让林下养殖成为全镇养殖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发展林下散养土杂鸡50万只。
开发丰收片区林果经济带。因地制宜发挥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村土质薄弱,红壤土质,适宜竹木、果品生长的特点,发展林果生产(柑橘、竹笋)。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 以推进集镇建设为中心,加快中心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构建集镇、中心村、集中居民点三级人口集聚网络。按照“功能配套、设施齐全、主题明确、规模适度”的原则打造“市级小城镇、商贸集镇”。到2015年,集镇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 6
15000人。要在某某镇城乡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居民点建设、道路及绿化用地等技术指标进行详细修编,对集镇旧城改造、公共设施进行标准设计,合理确定集镇发展方向。加强碾盘、丰收场镇开发,集中开展某某场至某某场公路沿线中心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和建设,容纳集镇剩余的大量人口。
切实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确保农村道路畅通;加强水利设施整治,确保农村灌溉和人畜饮水;落实国土保护措施,保护农民生产的命根子;同时加强农村通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等公益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观,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转城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数量。
(三)加强扶贫工作,完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 认真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工作要求,围绕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某某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全面改善贫困村及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1、加强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落实
结合每个贫困农户实际,引导他们依托本地资源和本户劳动力资源,按照“远期、近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万元增收结合”和“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精心帮助每个农户巩固发展好1—2个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
2、进一步抓好智力扶贫工作
教育和引导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从“被动脱贫”转到“不 7
甘贫困,我要脱贫”上来,多措并举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组织贫困户子女和有劳动能力人手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种养、致富的本领。认真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组织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来我镇为贫困户专业培训。积极组织贫困户人员在我镇就地就近企业和专业大户家中务工,让他们一方面在务工中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本土企业和专业大户中亲身体验发展观念,亲手学习各种技术,亲切感受发展成就。
3、进一步落实扶贫责任
认真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把党员干部、农技人员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中,切实开展帮带工作,落实帮带责任。
四、几点建议
1、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倾斜对东北部乡镇的投入。
2、切实加大农村移民的力度,近年来开展了高山移民、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等恶劣条件地方移民,但力度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可能的将那些条件较差地方的群众搬迁到基础较好的地方来。
3、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制订土地合理流转、规模发展的机制和优惠办法。
4、尽快落实农村“三权抵押”机制,让农民的土地、林地、宅基地充分发挥作用,进入融资市场。
第二篇:缩小城乡差距
(一)选择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有大都市集中发展模式,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城市;还有多中心、分散式发展模式。德国采取多中心、分散式的城镇化模式,全国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大量的中小城市均匀的分布在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半以上人口住在万人口以下的小镇。国际上公认德国的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较好地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内容:一是多中心城分散式布局城市和乡镇;二是实行工业地方化;三是推行农业经营规模化,鼓励居民离土不离乡。德国模式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出现,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既保持了经济高速发展,又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富裕、秀美、文明的社会。世纪年代欧共体各国仿效德国推行城乡结合的地域政策。
日本借鉴德国经验,结合日本实际推行了一系列城乡结合的相关法律。如《国土利用计划法》,《过疏地区活跃化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离岛振兴法》、《特别农山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关于促进地方中心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以及《市民农园建设法》、《自然地区建设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有效缓解了自农村地区人口过疏、产业衰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落后等问题。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是德国多中心、分散式发展雏形。如;如浙江温州和胶东半岛等地强镇强村扩张模式。县城工业开发区模式。苏锡常及杭州地区城市连绵区模式。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等。为此我们建议:采用“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布局上实行了多中心、分散式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了工业地方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二)以县域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⒈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部位,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部位县是我国最重要的、设置最为稳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县是设置较早的行政单元。目前,我国有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县域占全国的。县是执行政策并进行部分政策调整的行政单元。县域是国家党政机构最健全的基础政权单元。县城对乡村的管理最为有效。县城是城乡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的关键部位。地级市离农民太远,乡镇实力太小,县城处于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县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部位。我国多个县城目前还只是极少数为城市设置。按平均每个县域城市人口万人计,则全国县域城市总人口即可以达到亿,占全国人口%,再加上小城镇人口亿多人,县域内的城镇化人口可达到以上。县域空间较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我国多个县基本都可能发展为一、二、三产业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县城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地和易进地。农民进城首先要考虑的是迁移成本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我国大城市商品房价较高,进城务工者没有能力定居。县域城市商品房价格较低,务工者在县域城市居住,大约为万元左右即可,从而有较大的定居可能性。从目前农民受教育水平看,县城也是较好的就业目的地。⒉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县是财政制度实施的关键单元。县级政府对于县域内的财政具有支配权和统筹权。而地区行署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单元,因而没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在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部分市管县的地区存在“市刮县”和“截留上级的财政资金”现象和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浙江省一直坚持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十分发达。全国强县中,浙江省就占了个席位,列全国第一;全省总值中,县域经济占/。从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了,整个区域经济就壮大了,城乡差别就缩小了。目前,各地进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财政困难县应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进展,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管到县,增强了县的活力。条件成熟时应在全国推广。⒊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县级职能不断扩展,职能和财政收入不对称,公共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增加。为此,应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适时开展对不动产开征物业税的试点工作。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要乡县级财政倾斜。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主要留在县级政府或提高县级分享比例,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⒋实行“三集中”的县域空间布局县域经济应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克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病。县域工业可采用以城带乡,以大带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招商引资,东西部合作,促进产业升级转移等各种形式积极推进。随着产业的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加工业搞上去,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鼓励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三)有序高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无序转移给社会安定、农民利益和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压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当前,应先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制度。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需求的农村富余劳力,由劳动部门统一发放就业指导手册,作为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凭证,并与市民享受同等就业待遇。对失地农民和年龄农民优先发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将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劳动部门职能向乡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以开展乡镇村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实行面向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制度。按用工单位的要求进行专门培训。实行农民自主培训、政府事后买单的方式,鼓励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知识和进行技能培训,以增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而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制和引导农民进行培训。(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和征用制度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农民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继承。现代物权制度强调“物的使用”而不是“物的占有”,用益物权的优位主义取代了所有权优位主义,优先保护用益物权并防止所有权干涉用益物权。将土地承包期年,改为农民长期承包。在《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进一步明确土地长期承包。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类: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和村内集体组织。因而导致乡镇政府以乡镇集体组织的名义侵害村与村内农民集体土地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法律修改时应取消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只保留村民集体组织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现有法律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属性规定不明确。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以及集体与其成员的关系没有做出规定。采取法人的模式规范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给集体经济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将村民委员会塑造为董事会,使其具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执行机构,赋予其经济职能。⒉农地征用制度改革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适当加大土地征收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的门槛,促进全社会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实行同地同价政策。对全国的土地价格进行分类指导,实行同地同价的政策。这样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形成,在实践中也易于操作。建立土地调节基金。土地有较大级差收入。适合搞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占土地总量的左右,这些土地出售能够获得巨额收入。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拨入土地调节基金,可以弥补各地征地收入差距,部分基金转入社保基金,充实失地失业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部分可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其它福利。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征地过程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既要保证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要决策相对集中。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村委会是谈判主体,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村委会征询每位村民的意见,农民讨价还价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土地,防止耕地滥用。土地征用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方可。为失地失业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转入社保基金,为失地失业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建议规定国家征用土地闲置两年未动工使用的,该土地原所有人,即村农民集体有权取回土地。(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的城市优先发展策略,导致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落后于城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县为单元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把水、电、路、线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起来。把标准农田建设、河道清淤、农村饮用供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村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社区。乡村建设,要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区。通过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合并小型村,推进中心村建设,并以中心村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业,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农村社(更多精彩文章“秘书不求人”)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针,抓好以下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已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把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农民工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社会保障部门需要解决社保地区统筹与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矛盾。建立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户覆盖率。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保险制度。(七)积极稳妥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年前的自由迁徙期、年至年的严格控制期、年以后的半开放期和年以后“户籍制度变法”改革期个阶段。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从××年开始,中国各地目前正陆续推行新一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实际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管理的新模式。废止现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口管理制度,推行新的城乡一体“一元制”户口管理,即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多种户口管理方式,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以条件准入方式户取代口迁移审批制度。凡有合法固定住所(指拥有合法房屋产权)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凡符合迁移户条件的,由本人提出申请,居住地户口登记机关负责为其办理登记落户迁移手续。当前,通过统一立法,规范户口管理。在改革探索中,各地出现各种试验性地方户口,有的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有必要通过国家立法,使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都能享受同等待遇的户口制度。缩小城乡差距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三篇: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 朱媛 金融二专 200910902141 摘要
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的GDP、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依然不乏有连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的特贫困地区。奢华的城市生活和贫困的农村生活的对比依然强烈的刺激这大众的心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加剧,贫富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财富在向少部分人手中集聚,而大部分农民仍然在与贫困抗争。本文主要就我国现在城乡差距巨大的现状,简要分析如何缩小中国城乡差距。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介绍;第二部分为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解决办法;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 中国 城乡差距 一 现状分析
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收入差距;消费差距;教育水平差距;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1.1收入差距
国际社会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仅为1.5—2:1。但是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为2.36:1,2003年上升为3.23:1,之后此数据依然在增长。此数据也高于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比例。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消费差距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有部分地区家庭年消费能力十分薄弱。如此巨大的消费差距正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
1.3 教育水平
伴随着收入与消费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十分悬殊。教育差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经济差距,成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城市的学校基本是是高质量的楼群,而在农村,仍然存在用危房做校舍的现象。师资力量更是悬殊,城市里的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大学专科水平,中学考试务必要有本科学历,而农村很多老师仅有成人自考学历而已。教学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农村孩子仍不具备与城市学生竞争的实力。
1.4公共设施医疗卫生
现在城市基本上都配备公园健身器材,残疾人专用通道,厕所等基本设施,但是农村一些基本设施配备不全。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城市更是领先农村不知道多少倍。至目前为止,很多农村仍然不能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农村的医疗设施差,并且没有分级的服务网络。
二 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现状的原因很多,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2.1体制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原因。建国以来,我国首先实行的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加大发展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这就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 我国一直实行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2制度缺陷
先说税收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最后是监督制度,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形成非法收入。从而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个人看法
我个人认为是合理分配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中国城乡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是财富高速积累,一方面是穷困潦倒。一方面是“朱门酒肉臭”,一方面是“路有冻死骨”惨状。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部分人的无限挥霍,一部分人穷的生不起一场病。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地政府仍然穷奢极欲地关心拆迁关心富人的生活安排。对此,我们如何不感到悲哀。实际上,中国并不缺乏发展经济的方法与手段,中国历代也都有发展经济的好方案,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过历史辉煌。几千年,中国唯一缺乏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之后,面对巨大的社会财富的积累,去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制度。我国历代的死结就是合理的分配制度。直到今天,依然是负的人很富,穷的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却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真的很讽刺!贫富差距太大,贪官污吏太多,造成了今天中国的现状。
三 解决方法
首先国家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还要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怎样通过税收来调节平衡收入差距这一方面还需改进。还要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应加大三农的投入,如果国家把大量的资金都用在城市的发展上了.农村没有资金就不能城市化,也不能从土地里解脱出来,从事农业以外的行业,即便进城务工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次国民待遇.因为他们不能享受城里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收入保障,还有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通常农民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他们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吃药上的支出就占了全年支出的绝大部分.他们不得大病还好一点,如果得了大病有可能就得负债累累或者是一贫洗。
四 总结
本文从我国城乡差距现状,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目前已经加大力度改善城乡差距问题了,当然要缩小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慢慢淡出我国的。本文中提到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先有政策的一些借鉴,由于知识有限,没办法提出自己个人的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改进。
第四篇: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11-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
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农村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第五篇: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调研报告
推进康居农房建设 缩小城乡三大差距
农村康居工程是“宜居南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促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以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通过不断建造“风貌统一,功能齐备、安全舒适、经济实用” 的联排式“乡间别墅”,达到农村宜居的目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
一、基本现状及主要成效
我区现有行政村62个,村庄住户33371户(其中农村危旧房约5000户),农村人口约10万人。近年来,农村电力、道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发展。目前,乡镇通达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卫生用水覆盖率99%,电视、电话覆盖率96%,文化体育设施覆盖率81%,商业服务设施覆盖率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平方米,住房总体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一)启动了农村“居住革命”
为切实改善城镇环境,大力提升农村居住品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大力推广巴渝新居建设,启动了农村的“居住革命”。2009年以来,共计建成农民新村3个,巴渝康居点10个,完成巴渝新居建设1886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191户,实现了农房建设的三大转变:一是由过去的 分散自建组转变为联户集中统一建设;二是由过去无设计建设转变为统一参照《巴渝新居通用图集》建设;三是由过去个体砖匠建设转变为建筑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规范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质量,改善环境与形象。
(二)集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我区巴渝新居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减少了过去农户分散建房导致用地的浪费,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据初步测算,农村分散建房户均占地450平方米左右,现在集中建房户均占地250平方米左右(含道路、绿化等公共用地),就我区累计完成的1886户来计算,可有效节约整合土地约566亩(指拆旧建新,原有宅基地复耕计算)。
(三)凸显了新村“乘数效应”
巴渝新居建设的大举实施,以“乘数效应”激活多个因素,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钢筋、水泥、砂石、木材、砖等建材的大量需求,新家电、新家具的必要添臵,刺激农村消费市场,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巴渝新居建设形成农村一定区域内要素聚集,助推了农村大发展。
(四)丰富了城镇化发展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让更多农民享受现代城市的精神、物质及生态文明。大批巴渝新居的建成投入使用,必将引领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巨大变化,有效促进住进农民新村的农民摒弃传统落 后的生产生活卫生习惯,有力推进农村物质、精神、生态“三大文明”建设,赋予了城市化发展的新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诸多因素,我区农村居住条件依然很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与城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建房分散缺乏特点
南岸区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构成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的组合地貌特征,这也使得我区农村自然村落的布局非常分散。我区现共有农房约3万户,其中5户以下的散居户约有1万户,约占农户总户数的40%。村落布点较多,资金难以集中使用,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和难度,而且建筑形式单
一、杂乱无序、装饰粗放、缺乏地方建筑特色。
(二)危旧房多环境较差
我区农村危旧房有着量大面广的特点,现有农村危旧房屋约4240户,涉及人数约1.3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占50%。现有农房中有卫生厕所约77%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约84%,生活污水处理率约58%,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风来刮”是目前部分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对传统的能源方式依赖性较强,生活用能以煤、柴焚烧为主,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虽然农村电力供应基本实现了“户户通”但是,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仍较差,尚有12.4%的农村电网没有实施改造,实行城乡同网同价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农户线路老化,无法满足农村日用负荷。此外,自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虽然全区早已实现村村通电话,但绝大多数村没有宽带网络接入,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普及。村镇供水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清洁能源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四)现行政策制约了发展空间
目前现行的农村土地在具体政策、发展阶段定位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难题和障碍,户籍制度障碍导致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民政政策、住房安臵等“五大保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金融政策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农村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我区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六)康居工程建设资金短缺
虽然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资金投入采取了多种渠道,但就主城区而言对农村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目前,巴渝新居建设涉及规划选址、征地拆迁、风貌设计、组织实施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亦十分艰巨,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也难以适应农村康居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
(七)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全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十分不平衡。长生桥镇、南山街道、南坪镇,分别依托茶园新区、南山生态带、南坪商圈,经济发展迅速,在场镇建设、人均收入水平、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各镇。而迎龙、广阳、峡口等镇农业经济占着较大的比重,经济底子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八)村镇产业配套薄弱
村镇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我区镇域经济相对薄弱,绝大部分村镇目前没有形成操作性强、富于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规划,农业生产缺乏引导,农民生产仍以低效益的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收益较低,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明显。
三、工作思路
(一)锁定“三大目标” 精心布局有机实施 一是2011年计划建设农民新村3个。遵照“规划合理、适度集中、环境良好、配套便利、风貌鲜明”的基本要求,实现农民新村“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1个小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1个农家书屋、1个幼儿园。二是建设巴渝新居1000户。与高山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相结合,按照“集约用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经济适用、富有浓郁巴渝地方特色”的总体要求,大力传承巴渝传统民 居风格,彰显屋脊瓦头、穿斗廊柱、青砖勾缝等地方建筑元素符号,并与当地环境和田园风光相协调。三是改造农村危旧房1000户。实行农房建设改造“三结合”(即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对单家独户分散的D级农村危旧房原则上不再就地改造,采取就近迁建相对集中到农民新村;对符合村规划的聚居点危旧房采取“主体排危、风貌改造”、完善“六通六有”、实施“一池六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水、改圈、改路、改庭院),使之改造成为农民新村。
(二)编制“三级规划” 引领康居工程建设 随着我市主城进入二环时代,以及重庆新一轮总规修编的全面展开,我区将实行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全区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范畴,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区镇村三级规划体系,真正形成规划全覆盖。一是“一体化南岸”规划。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与发展、城乡总体、土地利用总体、生态环保规划的“四规叠合”,不断强化自身的区位、环境、特色、产业“四个”优势,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二是“特色城镇群”规划。调整和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设施城市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的原则,实现城区与周边城镇的规划共用、设施共建、管理共担、成果共享,以城市繁荣带动城镇发展,以城镇发展促 进城市持续繁荣。三是“个性乡村”规划。抓住我区“临江绕山”这个最大的自然特征,充分考虑人文、历史、现代等因素,形成“适度集中、服务配套、村容整洁”的乡村,确保与周边环境和景观协调一致,又各具特色与魅力。
(三)注重“三大要点” 凸显巴渝新居特色 一是把握特点。对巴渝新居建设点,从特有地理位臵优势,按照选定的巴渝新居通用图集的外观、色泽以及环境协调等要素,因地制宜进行有效控制,建成面上整体统一,但点上又各具特色、别具一格的巴渝新居。二是打造重点。对位于二环以外的迎龙、广阳等镇的场镇、重要节点、区域边界沿线的巴渝新居项目,进行重点打造,建成凸显巴渝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示范康居点。三是彰显亮点。围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做文章,赋予康居点建设持久生命力,打造生态农业康居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探索“三大模式” 有效突破土地瓶颈 一是占补平衡模式。按照“村民自愿、占补平衡、共建共享”的原则,继续实行宅基地复垦,规定凡自愿申请到新社区建房者,须先签订原宅基地复耕协议,实现耕地的集约节约。二是带资入社模式。按照“土地集中利用、产业聚集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功能集中配套”的思路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对跨社、跨村的农民进入集中居住区居住的,采取“带资入社”的方式,办理入户手续和有偿取得宅 基地,享受该集体经济组织应得利益分配。三是腾笼换鸟模式。鼓励农村居民跨行政区域、跨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梯度有偿转让,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购买闲臵农民房屋和有偿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从偏远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有效地盘活农民闲臵宅基地和承包土地,顺利推进我区农村土地“双换”进程,为下一步农民变市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整合“三股资金” 确保康居工程建设 我区尚有部分村镇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不完备,因此首先要考虑 “输血”。一是参照“地票”收益返还。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农户拆除旧房,腾出的宅基地及其房前屋后院坝等附属设施用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或区土地储备整治机构收购新增耕地指标,参照“地票”市场交易的纯收益,80%补偿给农户,引导其到农民新村建(购)新房或到城镇购房,20%给村集体,主要用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闲臵的工矿企业、学校和废弃道路等属于集体建设用地部分参照“地票”获取的纯收益,至少80%用于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财政专项补助。政设立专项资金,农民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按照60万元/个,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平均按照2万元/户。三是涉农资金整合。按照管理主体、资金来源及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 金,包括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易地扶贫等多个方面,加快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强力资金投入,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为下一步“造血”功能的打造提供必要保障。
(六)突出“三个强化” 运作积极有序高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年初及时召开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动员会,区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布臵巴渝新居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专门成立由区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城乡建委牵头,区财政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分局、区农水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及相关镇政府主要领导等为成员的南岸区城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的统筹协调与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强化责任到位。建立完善康居农房建设改造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成员单位各自的职责分工,严格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积极推行政府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包人头的制度,各相关责任镇政府与承建施工企业或建筑工匠、建设改造农户分别签订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竣工时限,按要求及时报送工程进度。三是强化宣传动员。年初全区召开康居工程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在此基础之上各镇、村、社层层发动。与此同时我区携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对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进行全方位宣 传报道,有效提高和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七)运用“四种思路” 积极推进康居工程 一是调整规模和容量。适时调整全区巴渝新居建设总体规划布局,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远郊广阳、迎龙镇重点支持建设巴渝新居,对近郊乡镇和街镇鼓励农民向城市和小城镇适度集中,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建巴渝新居,避免第二次拆迁。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基础设施条件、资源承载能力等予以综合评估,确定巴渝新居康居点的容量。二是完善配套功能。对已具规模农民新村和初步建成的巴渝新居康居点,整合资源,完善水、电、气、路、通讯及“六通六有”配套设施。三是规范建设用地。对巴渝新居康居点建设用地,在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予以明确。加大对已入住巴渝新居康居点农民原宅基地的复垦整理工作力度,以确保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妥善处理巴渝新居建设中用地上的遗留问题。四是完善管理办法。严格巴渝新居建设准入条件,开展涉及巴渝新居康居点建设宅基地的确权工作,同时,将环境保护、土地集约集中、农村产业发展与巴渝新居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落实后期管理措施,让巴渝新居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八)把握“四定原则” 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 一是“定量”。严格按照市里分解下达的农民新村、巴 渝新居和危旧房改造目标任务完成。二是“定点”。2011年我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主要是针对C、D级农村危房,尤其是广阳镇、迎龙镇、峡口镇等影响到居住安全的D级危房;三是“定时”。涉及相关镇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必须确保在规定时限全面完成计划改造任务;四是“定风貌”。按照区确定的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方案,严格把握“坡屋顶、青砖白缝、桃(仿)木门窗”等川东民居主要建筑特征,通过有效合理运用传统民居元素对屋顶、门窗、墙裙和山墙等重点部位进行建筑美化特色化处理,确保临街建筑风格统一、色彩协调、整洁美观。
(九)实行“四个统筹” 推进康居工程建设 一是统筹任务分配。区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镇地理区位特点以及农村危旧房分布区域,统筹分配下达建设改造任务。二是统筹资金分配。按照平均2万元/户的标准,采取市级补助15%,区财政补贴80%,部分农户自筹5%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三是统筹工程进度。区政府统筹时间进度,各相关责任镇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要求各镇必须确保于11月30前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12月中旬前完成1000户巴渝新居建设和12月底前完成3个农民新村建设目标任务及其“六通” “六有”。四是统筹材料供给。巴渝新居、农村危旧房改造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问题,是“宜居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阳光工程”,因此对建 筑材料的质量、安全、环保问题应严格把关,力求做到各街镇所用建设部件品质过硬、规格与风貌统一。
(十)采取“四种模式” 灵活选择建设途径 一是集中代建。农民建房户自愿要求镇政府代为邀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包工包料建设。二是集中联建。由村“两委”协调土地、平场,农民建房户自愿组合、联合修建,共用干墙,节约土地,邀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包工不包料,半承包式自建。三是集中自建。由村“两委”协调土地、平场,农民建房户自愿组合,民主推荐成立建设小组和监督小组,聘请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员,自购材料,按照巴渝新居风貌,自己组织施工。四是集中兴建。各类农转非安臵房、城中村建设项目均按巴渝新居风貌建设,由各街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方式。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我区康居工程建设,促进南岸区的农村面貌大改观,区域特色大彰显,城镇环境大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大提升,城乡差距大缩减。
区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