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9:0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课程代码00321)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豳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中国文化属于

A.地域文化 B.民族村文化 C.华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医“四诊”技术中,最主要的是 A.望 B.闻 C.问 D.切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文字出自 A.《礼记·中庸》 B.《论语·雍也》 C.《说苑·指武》 D.《周礼》 4.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是 A.文化的趋同与特色 B.文化的差异与特色 C.文化的地域特色 D.文化的民族特色 5.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满族文化 B.朝鲜族文化 C.汉族文化 D.蒙古族文化 6.秦汉时款,为防止匈奴进犯,边关要塞广种的树木是 A.杨树 B.柳树 C.松树 D.榆树 7.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宋代首都东京汴梁指的是

A.开封 B.扬州 C.西安 D.洛阳

9.相对于世界通行的西方公历,中国还在使用传统的 A.回历 B.藏历 C.阳历 D.阴阳合历 10.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是

A.五服 B.九族 C.三代 D.六亲

Ll.在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中,汉族服饰中的龙凤图案属于 A.职业标志 B.政治标志 C.信仰标志 D.礼仪标志 1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族体系的重心是

A.血缘关系 B.姻缘关系 C.阶级关系 D.性别关系 13.我国使用货币始于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明时期 i4.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出自

A.秦始皇 B.周文王 C.商纣王 D.汉高祖 15。道教的主要经典为 A.《易经》 B.《道德经》 C.《法华经》 D.《涅絮经》 16.夏朝的文化崇尚

A.文 B.武 C.忠 D.义 17.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根基是

A.诸子文学 B.屈原文学 C.汉乐府诗歌 D.《诗经》 18.从夏朝初期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族群的代兴 B.家庭的代兴 C.诸侯国的代兴 D.部落的代兴

19.汉代把它称为“泰一”,尊奉为“天神最高贵者”的是 A.北极星 B.金星 C.冥王星 D.天王星 20.秦代的“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楷书 21.汉字观念中,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 A.“仓颉造字说” B.“黄帝奉天说” C.修辞神授说 D.“河图洛书说” 22.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

A.圣贤 B.隐士 C.君子 D.忠臣 23.盂子“仁政”学说的内容之一是 A.因材施教 B.仁者爱人

C.制民之产 D.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4.“札”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内容,当其指具体的礼节仪式时,称之为 A.礼仪 B.礼制 C.礼貌 D.礼让

25。在不随舜史时期,标志人类创造力的水平,也是生产力发展标志之一的是 A.绘画 B.文具 C.农具 D.文字

26.我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它是在:、A.我国的渤海 B.我国的黄海 C.我国的东海 D.我国的南海 27.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A.14世纪末 B.15世纪束 C.16世纪末 D.l7世纪末

28.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家人鸡鸣丽起,“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种民俗活动说的是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清明节

29.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典型代表为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D.阎立本的《步辇图》 30.先秦两汉时期,把“斥卤不毛”之地变成“塞北江南”的是 A.宁夏的引黄灌区 B.新疆伊犁地区 C.呼伦贝尔草原 D.青海湖牧区

二、多顼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

有两顼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31.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高潮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之际 E.明清之际

32.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范畴包括大农业概念,即 A.农业 B.牧业 C.林业 D。渔业 E.手工业

33.唐代科举考试的两个主要科目是

A.明法科 B.孝廉科 C.进士科 D.明经科 E.秀才科 34.孔子认为,《诗经》的社会作用有

A.可以兴 B.可以观 C.可以察 D.可以群 E.可以怨

35.中国传统戏曲中,角色划分为四大基本行,即 A.生 B.旦 C.净 D.丑 E.花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36.府兵制 37.墨家学派 38.察举 39.学思结合

40.“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41.简述中国古代“礼”的内涵。42.简述我国民族商业的文化特点。43.简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农政文化。44.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45.简述国画的艺术特点。

46.简述中国语言禁忌中进行避讳的主要方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o 47.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48.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 5

第二篇:2010年1月-2013.1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与答案

2010.1---2013.1

2010年1月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D)A.文化现象 B.文化政策C.文化产品 D.文化思潮

2.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C)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 3.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B)A.相对的 B.必然的C.显性的 D.隐性的

4.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A)A.“湖广熟,天下足”之说B.“广湖熟,天下足”之说 C.“天下足,广湖熟”之说 D.“熟广湖,天下足”之说 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B)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C.夏代 D.商代 6.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A)A.两期 B.三期C.四期 D.五期

7.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C)A.“尚公正” B.“尚公德”C.“尚公义” D.“尚公益” 8.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D)A.栽培小麦 B.井渠双灌C.栽培谷子 D.使用水车

9.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C)A.栈车 B.轿车C.路 D.轩

10.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D)A.春秋 B.战国C.秦代 D.汉代 1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C)A.鲁班 B.蔡伦C.毕昇 D.伏羲 12.下列选项中演变为宗法制度的是(B)A.母系家长制 B.父系家长制C.禅让制 D.分封制 13.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郡县长官的是(D)A.吏部 B.户部C.丞相 D.皇帝

14.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C)A.分封制 B.宗法制C.科举制 D.君主专制制度 15.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C)A.分封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B)A.郑国子产《刑书》 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 D.汉《九章律》 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C)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18.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C)A.周公 B.孟子C.孔子 D.朱熹 19.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D)A.元始天尊 B.灵宝天尊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

2010.1---2013.1 20.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B)A.五礼 B.六艺C.五射 D.六书 21.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C)A.在明明德 B.在亲民C.在止于至善 D.平天下 22.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B)A.假名 B.谚文C.字喃 D.汉字

23.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人是(A)A.老子 B.陆机C.曹丕 D.葛洪 24.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B)A.东汉魏晋阶段 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 25.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B)A.欧洲 B.泰西C.远西 D.西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包括(ACDE)A.农具 B.壁画C.筷子 D.煤炭E.水电 2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AB)A.土地的过当开垦B.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C.海水晒盐的布局欠当 D.草场天然资源利用超量E.山石的过分开掘

28.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BDE)A.民部 B.刑部C.乐部 D.工部E.兵部 2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AC)A.指南车B.渔网C.乐器 D.百鸟衣E.七巧板

30.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以下属唐代健舞的有(ABC)A.《胡腾》 B.《胡旋》C.《柘枝》 D.《绿腰》E.《兰陵王》

三、名词解释题

31.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32.“三皇五帝”:“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33.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3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人们一般将隋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35.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2分)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2分)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1分)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1分)37.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2分)②制陶;(2分)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2分)38.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答:①造纸术的发明者相传为东汉时期的蔡伦;(2分)②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造纸;(2分)③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入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

2010.1---2013.1 39.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答:重整体;(2分)②重体悟;(2分)③以经验为基础;(1分)④直观思维。(1分)40.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的内容。

答:①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1分)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等;(2分)②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1分)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2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答:①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2分)②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3分)③秦汉以后,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2分)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收到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利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沉闷与单调。(3分)

42.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答:①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2分)道德实践。(2分)②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基本特点是并不注重重建构理论体系,(2分)而强调身体力行,(2分)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2分)

2010年10月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C)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B)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D)A.中原文化 B.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C)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B)A.社会生活 B.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D)A.七百年 B.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C)A.政治观念 B.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B)

2010.1---2013.1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9.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A)A.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D)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本草纲目》

11.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C)A.公元2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2世纪

12.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A)A.宗族 B.家庭 C.什伍里甲 D.个人

13.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D)A.明代 B.宋代 C.汉代 D.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C)A.分封制 B.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九品中正制

15.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A.《周易》 B.《管子》

C.《商君书》 D.《韩非子》

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B)A.荀子 B.程颐

C.王阳明 D.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D)A.止于至善 B.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德育和智育并重

18.“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首先提出它的是(B)A.《礼记•大学》 B.《礼记•学记》 C.《荀子•劝学》 D.《论语•学而》

19.“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C)A.天人合一 B.知行合一 C.中庸之道 D.抽象思维

20.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B)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语文平等 C.说话平等 D.民族平等

21.“孜然”一语借用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词汇?(B)A.蒙古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纳西族

22.下列人物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C)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3.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C)A.阎立本 B.李思训

2010.1---2013.1 C.吴道子 D.王维

24.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D)A.15世纪初叶 B.15世纪末叶 C.16世纪初叶 D.16世纪末叶

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B)A.张之洞 B.沈寿康 C.孙家鼐 D.冯桂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CDE)A.永济渠 B.通济渠 C.汴水 D.广济河 E.金水河

27.中国文化的源泉包括(AB)A.夏、商、周文化 B.先秦文化 C.秦汉文化 D.汉唐文化 E.明清文化

28.下列各项中属于服饰构成要素的有(ABCDE)A.质(原料)B.形(样式)C.饰(佩带的饰物)D.画(图案)E.色(颜色)29.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说法,正确的有(ACE)A.体现分权 B.魏晋开始实行

C.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D.中书省负责执行 E.共同听命于皇帝

3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有(AB)A.上帝崇拜 B.鬼魂崇拜

C.太阳神崇拜 D.动物神崇拜 E.月亮崇拜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2.“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33.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31.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35.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010.1---2013.1 36.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1分)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2分)②高级宗教确立。(1分)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2分)

37.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2分)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1分)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1分)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2分)38.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答:①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2分)②中国古代类比思想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2分)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2分)39.简述汉字的特点。

答:①汉字有悠久的历史;(1分)②汉字属于表意文字;(1分)③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2分)④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2分)40.简述禅宗的传播。

答: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北、南两宗。(2分)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2分)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城外。(2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2分)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2分)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2分)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2分)

42.试述人生礼俗的家族特征。

答: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家族性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出来。(2分)

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收到父族与母族的精心呵护,婴儿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家族的重要事务;(2分)

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的社会 重视家庭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人的资格与能力从属于家庭的需要,因而成年礼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分;(2分)

婚姻礼仪的各个缓解都要贯穿着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2分)

而丧葬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的孝服“守制”。(2分)

2011年1月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C)绪论-7 A.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B.文化产品 D.文化观念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B)1-14 A.“世界高原” C.“高原世界”

B.“世界屋脊” D.“屋脊世界”

2010.1---2013.1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C)1-18 A.第一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D)1-28 A.归宿 C.发展

B.过程 D.资源 B.第二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C)2-34 A.文化内涵 C.文化经历

B.文化外延 D.文化结果

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C)2-41 A.郭沫若 C.陈梦家

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C)2-63 A.三藩之乱 C.八王之乱

B.永嘉之乱 D.五胡之乱 B.于省吾 D.徐中舒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B)3-111 A.天象观 C.占验观

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C)3-153 A.蒙古族 C.汉族

B.匈奴族 D.高车族 B.勤农观 D.地利观

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A)3-155 A.《素问》 C.《难经》

B.《灵枢》 D.《伤寒杂病论》

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D)3-157 A.张衡 C.祖冲之

B.毕昇 D.蔡伦

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B)4-160 A.夏代 C.商代

B.周代 D.秦代

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C)4-166 A.秦代 C.隋唐

B.汉代 D.明代

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D)4-166 A.太宰

B.丞相

2010.1---2013.1 C.太尉 D.御史大夫

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C)5-213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生产生活文化

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5-219 A.《孙子》 B.《尚书》 C.《春秋》

D.《诗经》

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B)5-247 A.孝 B.仁 C.义

D.礼

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C)5-257 A.《论语》 B.《孟子》 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

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B)5-275 A.木结构 B.左右对称 C.讲究装饰

D.廊柱结构

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B)6-290 A.《书》 B.《乐》 C.《礼》

D.《易》

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B)6-291 A.汉藏语系 B.蒙古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南岛语系

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B)6-300 A.禁忌 B.崇拜 C.恐惧

D.避讳

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7-328 A.两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B)7-333 A.1482年 B.1582年 C.1682年

D.1782年

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B)7-342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杂家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10.1---2013.1 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AE)1-16 A.江汉平原 C.华北平原 E.长江三角洲平原

27.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AB)1-31 A.永济渠 C.广济河 E.金水河

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BCE)2-56 A.孝廉 C.考试 E.察举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3-137 A.环境标志 C.性别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5-213 A.艺术 C.道德 E.宗教

B.政治 D.风俗习惯 B.等级标志 D.年龄标志 B.征辟 D.举人 B.通济渠 D.惠民河 B.成都平原 D.东北平原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事象 绪论-7

答: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32.九流十家 2-45 答: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33.血缘九族制 3-144 答:(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为九族。34.家天下4-168 答:(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35.中庸 5-229

答:(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2010.1---2013.1(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1-16 答:(1)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2)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3)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后来还有侯、俚、僚等族,随着民族的融合,也大体都消失了。37.简述敬顺昊天的宗教现实功能。2-38 答:(1)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它关系着农耕大事,这正是黄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2)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达。(3)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3-140 答:(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 开辟的;

(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

(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的交通行旅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5-225 答:(1)“天人合一”,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2)“天人交胜”,使天人关系学说有了新的发展;

(3)“天人之分”,是战国时代的苟子在他的《天论》篇申提出来的。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6-306 答:(1)汉字崇拜,大概从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崇拜的对象。(2)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否定主要是从近代开始的;

(3)对汉字的多维思考,在对汉字的极端崇拜和极端否定中,总有一少部分人在冷静地思考,只是他们的声音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2-59 答:(1)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2)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有《诗》三百经学的开启,有两汉社会对歌唱的热爱,再加上文人的参加,诗词大国就养成了。

(3)经学与王莽新政。王莽新政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但其失败则其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周

2010.1---2013.1 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4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4-170

答:(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其通过价值导向来影响精神文,化的方向,通过建立文官制度来保证士大夫的身份地位,从而使儒家伦理文化有了稳定的传人。

(2)科举制作为建立文官体制的前提,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枳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它在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3)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先进的选官制度,它为中国文官体制的建立与维持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10月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 C 】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 D 】 A.和睦 B.团结 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 D 】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C 】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 D 】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 C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 A 】

A.出人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 D 】 A.查 B.验 C.测 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 C 】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2世纪 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 B 】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 C 】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 C 】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D 】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

2010.1---2013.1 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 A 】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 D 】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 B 】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 【 A 】 A.张道陵 B.张角 C.张鲁 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 D 】 A.王维 B.柳宗元 C.杜牧 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 A 】

A.仁 B.义 C.礼 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 C 】

A.三大语系 B.四大语系 C.五大语系 D.六大语系

2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 B 】

A.白虎观会议 B.熹平石经 C.三体石经 D.五经文字

2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 C 】 A.陈独秀 B.胡适 C.陈寅恪 D.钱穆 2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 B 】

A.《金瓶梅》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牡丹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 【 CDE 】

A.渔业的布局 B.盐业的兴办 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 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 AB 】 A.战争 B.宗教 C.农耕 D.渔猎 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 【 ABCDE 】

A.求子礼俗 B.催生礼 C.洗三 D.满月礼 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 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 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 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 【 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 B.隋代的高丽语 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 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

2010.1---2013.1 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35.“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2)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方苞、姚鼐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戴震的影响所致。37.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 答:(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38.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答:(1)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

(2)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3)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子”一词来表示。39.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答: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作。一是针对方言歧异不便交流的状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繁难问题,成功开展了简化字运动,并不断针对应用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上述两大措施,保证了语言文字在大陆地区的健康发展。40.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

答: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育中重文言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有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民族大融合。

(1)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2)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3)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

(4)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

(5)隋唐立国思想的许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4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答:(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3)“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2010.1---2013.1

2012年10月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C)A.规范性B.调和性C.稳定性D.等级性

2.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A)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3.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B)A.水源B.水运C.水量D.水利

4.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D)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5.中国文化的源泉是(B)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6.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C)A.铁器制造B.锡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7.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B)A.半坡文化遗址B.二里头文化遗址C.赤山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 8.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A)A.赵公明B.黄道婆C.太上老君D.鲁班 9.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是在(C)A.商周B.春秋战国C.两汉D.南北朝 10.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B)A.宋代人B.元代人C.明代人D.清代人 11.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D)A.明代中后期B.清代初期C.清代中期D.晚清时期 12.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C)A.夏代B.商代C.周代D.秦代

13.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B)A.太师、太傅、太保B.尚书、中书、门下C.丞相、太尉、御史大夫D.太尉、太常、太仆 14.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A)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昭穆制

15.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D)A.树立权威B.军事征伐C.修养生息D.沟通天神

16.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A)A.齐国B.鲁国C.晋国D.秦国

17.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C)A.《礼论》B.《正论》C.《天论》D.《乐论》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思维方式的观念是(B)A.中庸之道B.天人合一C.知行合一D.重义轻利 19.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D)A.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B.“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C.《荀子••礼论》提出了“天人之分”的观点D.“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密切的联系 20.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秋祭叫(C)A.礿B.禘C.尝D.蒸

2010.1---2013.1 21.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等书的著名道士是(D)A.寇谦之B.丘处机C.孙思邈D.葛洪 22.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A)A.避讳B.语音C.语系D.崇拜

23.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B)A.西周B.秦代C.西汉D.唐代 24.春秋时代的共同语被称为(D)A.官话B.天下语C.国语D.雅言

25.汉字艺术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B)A.抽象艺术B.形体艺术C.形象艺术D.动感艺术

二、多项选择题

26.中国文化属于(BC)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27.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BC)A.和平B.联合C.融合D.谦让E.战争

28.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ABE)A.唐蒙B.司马相如C.班超D.许慎E.张骞

29.七巧板又称(AC)A.七巧图B.七巧积木C.智慧板D.万花板E.鬼谷算

30.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有(ABD)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抽象思维D.辩证思维E.形象思维

三、名词解释题

3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32.法家:法家的兴起与春秋战国之际政权的交替有关。在各国,西周以来的老贵族被一批新贵取代,建立起新的政权,势必,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有所改制,法思想应运而生。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33.政绩观:“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34.察举制: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35.“儒学复兴论”: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是由孔子开创、宋明理即现代新儒学,其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学继承发扬的儒家文化,是天生优越的,本质上大大高于任何西方文化、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新儒学,寻求继先秦原始儒学、宋代理学新儒家之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以完成返本开新、内圣外王之道。,即在经济上搞西方资本主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儒学复归论主张中国走‘儒家资本主义道

2010.1---2013.1 路’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文化上复兴以儒家道统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儒学复归论和全盘西化论又有所合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答:(1)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2)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3)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

37.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答:(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38.简述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答:历法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变化制定记时方式的方法。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法,如回历、泰历、藏历。而同一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历法,如汉代曾经用过太初历、四分历、乾象历等。现在世界上通行的是西方的公历,中国用的则是阴阳合历。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日”就是一昼一夜,古代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名循环使用。(1)“气”分“中气”和“节气”两种。人们确定从冬至点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回归年。在一个回归年中,有前面(2)。介绍的二十四“气”“朔”是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每两朔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3),十二个朔望月即为一个历年。它的时间长度与回归年有一个差数,不到三年便相差达一个月。

39.简述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种类。答: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1)上帝崇拜殷墟卜辞证明,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上帝”的创造,并迷信它有广泛的神力。西周以后,更多的是称上帝为皇天、上天、曼天、昊天、苍天。(2)鬼魂崇拜鬼神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3)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

2010.1---2013.1 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除了特定的祭祀和临事而祭,还有“春日杓,夏日柿,秋日尝,冬日蒸”的定四时祭祀。(4)前兆迷信和占卜前兆迷信和占卜,也是原始宗教的一个部分。前兆迷信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

40.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 答:

一、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

1、汉字字数多,笔画多,对初学者来说,难记、难认,因此识字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个重点,采取的是集中识字的办法,即在儿童入学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集中地教儿童认识两千个左右的汉字,这样学童可以较快地进行经典阅读,较早进行传统伦理思想教育。

2、写字教育。传统语文教学中,识字教育和写字教育是两门相对独立的课程。识字课上学的字并不要求马上会写,写字课另有一套系统。

二、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子训练和作文训练

1、句子训练是通过属对训练来实现的,属对训练是一种充分注意了汉字汉语特点的语言训练。

2、作文训练是与大量阅读结合在一起的。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经术为诱饵,笼络知识分子,学校教育就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这为此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内容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的阅读主要以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为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答:

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

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通过立法把儒学精神、礼制原则以及礼的规范直接融入法律之中。

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1、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始终笼罩着整个社会,并指导着历代的立法活动。

2、中国古代的法律来源于礼制规范,这些礼制规范依据宗法原则调整着社会等级秩序。

3、在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下,维护家长制的“孝”受到高度重视。

4、无论是刑法、行政法、民法还是诉讼法基本上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根据人们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

5、在唐宋以后,广泛流行各种家法、族规,这些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家族法作为国法的补充。

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1、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

2、中国古代有着完备的法律条款、层级分明的司法机构,但这一切在至高无上的皇帝那里形同虚设,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司法机构不过是御用工具。

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1、礼强调等级特权,主张根据人的身份、地位进行区别对待,级别愈高,2010.1---2013.1 特权愈多。,赋予贵

2、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影响扩大,主张礼法结合。统治者在建立法律制度时,注意确立“尊卑长幼之序”族、官僚、家长、族长以特殊的法律地位,享受各种法定的和习惯的特权。

3、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亲属等级共分五等,即“五服”制,指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与死者的亲疏关系程度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后作为亲属关系等次的标志。

42.试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答: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当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1)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个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的地位尊卑。实际上,这种带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周礼冬官考工记》和《礼记》中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2)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山节藻税”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2013年1月 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B)A.文化政策B.文化传统C.文化思潮D.文化观念

2.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B)A.两河流域B.尼罗河C.底格里斯河D.幼发拉底河

3.南北朝时期,北方常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C)A.牧业经济B.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D.农业经济

4.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B)A.“四渠通漕”B.“通漕四渠”C.“渠漕四通”D.“渠通四漕”

5.司马迁的《史记》是(A)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断代史C.国别史D.典志史

6.夏朝是我国第一代王朝。夏文化是(A)A.尚忠的文化B.尚孝的文化C.尚义的文化D.尚礼的文化

7.“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C)A.儒家的思想核心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D.道家的思想核心

2010.1---2013.1 8.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B)A.市B.墟C.集D.庙会

9.近代枪炮的雏形管形火器发明于(C)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

10.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B)A.唐B.宋C.元D.明 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D)A.预测天气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12.在宗法制度下,周代王位的传递实行(D)A.父子相承B.兄弟相及C.五等爵位制D.嫡长子继承制

13.《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B)A.等差性B.调和性C.规范性D.唯一性

14.古代国家礼仪制度“五礼”是(D)A.冠、婚、丧、祭、乡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D.吉、凶、宾、军、嘉

15.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C)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6.秦朝,名义上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是(A)A.丞相B.太宰C.太尉D.御史大夫

17.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D)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8.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D)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上下与天地同流。”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D.“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19.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A)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D.恭、敬、诚 20.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记载这句话的是(D)A.《周礼》B.《仪礼》C.《老子》D.《论语》

21.唐代最有名的软舞是(C)A.《胡腾》B.《胡旋》C.《绿腰》D.《霓裳羽衣舞》

22.《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D)A.场合B.对象C.时机D.分寸

23.商代出现的文字是(B)A.金文B.甲骨文C.隶书D.篆书

24.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是在(A)A.东汉魏晋时期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 25.“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B)A.孙中山B.胡适C.钱穆D.张之洞

二、多项选择题

26.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第二条件包括(AB)

2010.1---2013.1 A.自然环境B.地理条件C.生产方式D.生产工具E.典范人物的影响 27.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AB)A.离坚白、合同异B.弄清事物的概念与实际C.尚贤D.尚兼爱E.无为而无不为 28.以下各项属古代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的有(AC)A.周朝的“司民”B.齐国的什伍制C.汉代的“算民”D.汉代里甲制E.清朝的“一条鞭法” 29.下列思想家中,论述过“知行观”的有(ABCDE)A.孔子B.荀子C.程颐D.朱熹E.王阳明 30.唐代出现的正字著作主要有(BCD)A.《说文解字》B.《颜氏字样》C.《九经字样》D.《干禄字书》E.《康熙字典》

三、名词解释题

3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项,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成为文化思潮;

32.《齐民要术》:作者是北魏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书中提到要注意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要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增收等主张,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智慧。33.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中央管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接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把传统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部门,隶属于尚书省。

34.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35.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我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主要成就。

答: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37.简述宗法制的特点。

答:宗法制的特点在于,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38.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答:“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天地生成的,人

2010.1---2013.1 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39.简述中国人的语言观念。

答: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项的看法,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40.简述孔子“正名”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使中国人对“名”“实”的思考,并没有像西方人关于词与物的讨论那样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而是始终关注语言的政治伦理作用和社会实践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答:一是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二是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三是社区文化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42.试述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答:1.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大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 殷商宗教生活有关;列举事例(如殷人生活几乎无事不卜,巫师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等等。)2.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会全盘继承。事例(如殷人一年之中总是不间断地轮流祭祀祖先神)

第三篇: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第四篇: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后天而奉天时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下之达道也 万物育焉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精微之极致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8 求之必得之 白首方悔读书迟 不能则学

二、BCDAD BCCDB

三、1(书P3)

(百度)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皿,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四、1、(书P6-P7)

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体。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2、(书P5)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书P4)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书P7)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当前国情;

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P2

‗‘文化‗‘一开始专注于精神领域,‗‘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含义,接近于广义文化。P4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P3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比如葡萄酿成酒、牛角做成号角都说明‗‘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六、1、(1、否。文化的内涵、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2、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2、略

第一章

一:填空题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 3 仲尼厄而作春秋 4 不易自然也 ;因物之相然也

5嗜欲不得枉正术 6坤称母 不如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8

不好读书如日出之阳 10 要之有用 二:单选题

CAABD

ABDAA 三:名词解释题:

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 3 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

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四:简答题

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

(1 不断变化

(2)大致为三级制(3)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设置特殊的政区或机构

民族:(1)出月氏外,其他各民族几乎没有离开中国

(2)绝大多数民族在中国形成(3)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人口:(1)人口数量最多

(2)人口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3)人口迁徙频繁且规模大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1)季风气候明显

(2)大陆性气候强

(3)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5(1)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3)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五、论述题

1.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2.(24页第四段-25页)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 3.(21页第三段-22页四段)4.(22页第五段-24页第二段)

六、材料分析题

1.(24页第四段-25页+结合材料)2.(1)

(2)(21页第三段-22页四段+24页第二段+结合材料)

第二章

一:

和为贵 2.有耻且格 3.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4.必先苦其心志 5.而死于安乐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失道者寡助 8.然后能自强也 9.其不善者而改之 10鲜克有终

二:

1—5:ACDBC 6—10:BCADD 三:

1: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农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

2: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国的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4: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中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四:

游牧文明的特点在于动。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始终无法胜过农耕文明,因此留给人们落后和应改造的印象。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顺‖、―和‖、―安分‖、―守己‖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文化特征。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同时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但起初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是当时政治、经济、人文中心,随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重心逐渐转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3.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差异甚多,西欧中世纪的自然经济主要特征如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依附农奴等,但中国的农耕经济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4.a.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集体耕作制。b.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c.东周以后,土地日益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悄然出现。D.至公元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表现:一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钳制了先进地区及新因素的发展。论述题

经济和文化是一对矛盾体,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当人们的最低物质需求如食宿得到满足时,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或消费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如果一个人衣食难饱,那么文化对于他来说绝对是件奢侈品。一个国家只有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它的文化才能得到较好发展。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为文化的发展拓宽了道路,经济的繁荣促使文化向着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发展,使文化不仅在深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在广度上有了更大的拓展,文化易出现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的发展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可靠保证,使经济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2、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二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三是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

影响: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材料分析题

(1)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2)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

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 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2、司马迁主张―农、工、商‖诸业并举。农、工、商各有各的用处,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四业的分工合作―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若四业不配合或分配不公则会出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统治者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司马迁却一反传统观念,提出―农工商虞并重‖的思想,因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导致这一进步思想未能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要想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必须多业并重、多业并举。

材料翻译: 1.《管子-山权数》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利用教育的理财方法。‖管仲回答说:―百姓中凡有精通农事的,为他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养牲畜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精通园艺树木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种瓜果蔬菜使其产量提高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善于治病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通晓天时的;即能预言灾情,预言某种作物歉收或丰收的,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有懂得养蚕不生病的,也都设立黄金一斤的奖赏,值粮八石。要认真听取这些专家的讲授并把记录保存在官府,要使兵役之事对他们无所干扰。这是国家理财之策的一件大事。这样做可保证国家财用上下消费都很充足,各级积蓄都很充裕。然后就给物资流通划定四方限界,在境内灵活掌握号令的缓急,吞吐物资,用理财之策来控制经济。为做好这些还需要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桓公说:―何谓任用五种有技艺的官?‖管仲说;―懂诗的可用来记述社会事物,懂时的可用来记述年景丰歉,懂春秋的可用来记述国事的成败,懂出行的可指导行路的顺逆,懂易的可用来掌握吉凶与成败,懂卜的则可预测凶吉与利害。百姓中凡有上述技艺者,都赐给一匹马所能耕种的土地,一斤金所能买到的衣服。这是有助于国君摆脱蒙昧愚妄的一种措施。这五家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懂‗时‘的官,使他在事前更早的时候说明情况,君主就不致错过时机,错行理财之策,而带来财源兴盛的结果;懂‗春秋‘的官,可以远占得失,以为后来的教训;懂‗诗‘的官,记述人们的行动而免于差错;懂‗出行‘的官,详述道路的情况而免生误解;懂‗易‘的官,可以掌握祸福凶吉,不至于发生错乱。管理这些人应是君主的权柄。‖

2.《史记-货殖列传》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出木材来(供给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供他们的所需),商人输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发人民如期集会来完成吗?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物价低廉,他们就寻求买货的门路,物价昂贵,他们就寻求销售的途径,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的而自然就是如此的证明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反过来,资源缺少,山泽也就不能重新得到开发。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着食物的源泉。源泉广阔,就会富饶起来;源泉窄小,就会贫穷下去。

第三章

一、填空:

水则覆舟

得百姓之誉者荣

不求而得

人有其治

笃行之

多闻者知

如日出之阳

可以医愚

白首方悔读书迟

晨昏忧乐每相亲

二、单选: CADCA,BDBCA

三、名词解释:宗法制度

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封邦建国制

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宗庙祭祀制

简称庙制。是指人们在阳间为已故祖先建立灵魂依归之所设立的次序和祭祀制度

家国同构

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四、简答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完备系统;

2、以专制主义为核心严密;

2、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家天下的延续 封国制度不断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国同构

4、经济基础稳固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

五、论述题:

1、第一,从外部的自然环境来说,中国大陆相对较为封闭,很到外来势力的冲击。第二,从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私有制不发展,作为补充的工商业不发达,这使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延续。第三,从内在调节机制上说,君主的能力与拥有的无限权力不对称,构成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基本矛盾,而专制制度内部两种力量的矛盾运动———君权的强化力量与约束调节力量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则是这种内在基本矛盾的现实表现。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的作用下,对君主的严格培养、神权对君权的制约及实行的言谏制度、官僚制度等,都对君权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制约与调节,使得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某种自我调节机制,减弱了其狭隘性、封闭性与非理性因素,降低、减缓了政治动荡的频率与政治衰败的速度。

2、儒家化之法律的确立,对中国的传统社会可谓影响深远。以礼人法使得礼的伦理纲常具有了法律上的效力和强制力,同时,法律也反过来维护着礼教的存在和威。二者相互结合,共同维护和强化着传统宗法礼制的社会制度。

儒法合流及儒家化法律的地位的确立,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它导致了传统上把治国大计转化为道德问题的做法

3、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 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6 材料分析题

一、1、中国古代孝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家庭中家长权利至高无上

。古代中国曾经是家长权最发达的国家,把家长权作为发挥家的政治功能的工具

2、家长权是维护和巩固国家统治的有力工具,因而古代中国―家‖的政治功能也因家长权的政治色彩得以呈现。第一,家长权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巩固国家的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第二,家长权有利于辅助封建基层特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第三,家族组织充当封建政权的帮凶,直接镇压农民的反抗。

二、1、宗法制

2.当时影响: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第六章

一、填空题

1、墨池飞出北溟鱼

2、落花飞雪何茫茫

3、时时只见龙蛇走

4、左盘右蹙如惊电

5、我师此义不师古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7、笔下难成和韵诗

8、孤灯夜守去廖寂

9、水隔山遥望眼枯

10、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单选题

1——5

BAADA 6——10

CAAAA

三、名词解释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的书写符号系统,意义和声音是语言的两个属性。

2、指一个语言在表达其内容时,其记录的形式和符号,是以语音来表注的文学系统,这会与其口语达成一定的吻合。

3、又称形意文字,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素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

4、金文是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

P113

5、在方言歧义的情况下用于官场、外交、礼仪等场合的交际语言。P122

四、简答题

1、P 115-116

汉字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汉字和其他的古老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惟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代表着世界文字的这一重要发展方向。

2、不同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相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听名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由于汉语中,语速、音节、汉字基本上是一致的,是的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识汉语在每个音节和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字的音节和汉字当做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来使用,也就是完全音译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意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词。

3、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 楷书

4、P118-120 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主要是指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汉语汉字所记录的文化内容不是一回事。

5、P113 小篆的书写完全线条化,象形化减弱。从构造来看,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文字体系:一方面,异体字大量减少,构件的写法趋于一致,同一个构件在不同的字中、在一个字中的不同位置写法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形声字大量增加。这些都增加了字和字之间的联系,使汉字在总体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

四、论述题

1、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汉语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说汉语的人有十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现在国际上,研究汉语的机构不断建立,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历史上,汉语对邻邦的语言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日本、朝鲜和越南。这三个国家的语言都大量地吸收过汉语的语词,甚至依靠汉语借词作为构成新词的基础。在过去,它们还长期使用过汉字。日本后来虽然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的字母——假名,但至今也还保留一千多个汉字,和假名同时使用。韩国、新加坡也仍然使用汉字。

2、P121-124

3、首先,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由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自古以来的治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人类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日益提高;人类的智慧才得以充分发挥;人类社会才越来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其次,东方文化圈实际上就是汉字文化圈。而且这个文化圈的形成,丝毫不带强迫成分。汉字创造了动荡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相对其他落后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通过学用汉字使自己开会进步,进而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样很快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另外,如今汉字走红全球。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悉尼,华语在世界树渐走强,成为热闹的语言。何以如此?理智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汉字有那么多有点,而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国运盛汉字兴。

最后总结,过去汉字与龟甲结合,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东方古代文明。今天,汉字与硅片结合,势必使古老的汉字焕发青春的活力。汉字的信息化,使汉字从苍老变得年轻,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而使汉字具有无比光明的未来。

六、材料分析题

1、地位: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发展水平较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它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汉语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说汉语的人有十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现在国际上,研究汉语的机构不断建立,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历史上,汉语对邻邦的语言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深的是日本、朝鲜和越南。这三个国家的语言都大量地吸收过汉语的语词,甚至依靠汉语借词作为构成新词的基础。在过去,它们还长期使用过汉字。日本后来虽然根据汉字创造了日语的字母——假名,但至今也还保留一千多个汉字,和假名同时使用。韩国、新加坡也仍然使用汉字。

走势:结合材料自己写

2、略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7.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8.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9.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0.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娇袭一身之病。

二.单选题

1.(C)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A.志怪小说

B.话本小说

C.唐代传奇小说

D.章回小说 2.(D)的出现,标志着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

A.志怪小说

B.话本小说

C.传奇小说

D.章回小说 3.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了―香草美人‖的(B)的手法。A.赋

B.比兴

C.夸张

D.举例

4.相对而言,(A)诗更鲜明地体现了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A.边塞

B.山水田园

C.浪漫主义

D.现实主义 5.北宋词坛几乎是(D)词的一统天下。A.豪放

B.骚雅

C.清空

D.婉约

6.以(C)为代表的词人在艺术上以文为词,从而全面实现了与婉约词的分道扬镳,形成豪放词派。

A.范仲淹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7.元杂剧中的《救风尘》、《东堂老》属于(D)剧。A.爱情

B.历史

C.世情

D.公案

8.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影响,后来发展成(B)的―诗教‖。

A.关注现实

B.温柔敦厚

C.文以载道

D.写意手法

9.中国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影响是(C)带来的。

A.理性精神

B.中和之美

C.文以载道

D.写意手法

10.(A)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A.赋

B.楚辞

C.词

D.乐府诗

三.名词解释

1.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2.风骚: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汉族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举止轻佻,行为放荡。

3.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也随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赞祖国山川壮丽抒发壮志豪情,以描写田园闲适静美表现社会和平安定。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4.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四.简答题

1.《诗经》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赋、比、兴‖就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赋‖就是平铺直叙的意思。―比‖是比

喻的意思,具体形式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兴‖是起兴、发端之意。诗人

先见一种景物,激起心中的思想感情而涌出诗句。

2.试以王维、孟浩然等人的是个为例,简述中国文学不重写实重写意的特征。3.宋词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宋词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嗜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4.什么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戏曲的第一种成熟形态。5简述―四大奇书‖。

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实际上,它们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主要四家的延续和发展:即《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是一部艺术上卓有成就、影响很大的浪漫主义杰作,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五、论述题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雕琢词句,国势开始衰落。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指唐玄宗。杜甫晚年所写的《登楼》《登高》两首七律,得力于此、姚合等,取法贾岛,寓有针砭当代诗风,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有的偏于平易柔弱。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不少诗篇。玄宗后期,重视向汉魏古诗,中经安史之乱、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民生凋敝,写于安史之乱前夕、孟郊诗为学习对象。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但李,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固然表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又气象浑厚‖,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希冀建功立业,盛唐诗的雄浑特征。(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红楼梦》

《儒林外史》

3.(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另简要阐述,并举例)

(2)―文以载道‖。(另简要阐述,并举例)(3)中和之美。(另简要阐述,并举例)(4)写意手法。(另简要阐述,并举例)

六、材料分析题

(一)1.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2.以《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例,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的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达的过分强烈。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3.有意义。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二)1.文化特征: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意义: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直接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更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高扬了反抗精神,抨击黑暗势力、落后观念与丑陋风习,歌颂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叛逆形象。

无标准答案,须自己瞎掰

第十章

填空题

11、中则正

2、中则正

3、守之以愚

4、守之以谦

5、感极而悲者矣

6、随意所适

7、若往若来

8、纵横有可象者

9、当以神会

10、目送归鸿

二、单选题

1—5 CABBA 6—10 DBDCA

三、名词解释

1、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具艺术魅力,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在古籍中往往称园林做苑林。核心是情趣,在结构上没有使人紧张起来的对称,其情趣只要是自然情趣,亭台楼阁均随地赋形,巧夺天工。廊榭合池,山石花木,一切布置都考虑到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而且通过园林揭示和领悟自然之美。

2、中国雕塑的整体性:中国雕塑从来没有脱离建筑而完全独立出来,更强化了中国艺术本有的特征:整体性。一个雕塑的大小是由雕塑群体和建筑整体决定的。

3、文人画: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不是紧跟朝廷的政治伦理要求,而是随士大夫自己的境遇变化。

4、清朝五大声腔:高腔、昆腔、弦索、梆子、皮簧

四、简答题

1、彩绘。西方雕塑都是通过材质本身起伏凹凸来显示对象的特质,不施彩绘使得雕塑必须显出自己的特点。中国雕塑的程式化往往忽视细部,平面性减弱了雕塑的特质,而彩绘却可以帮助中国雕塑起到雕塑以外的功能。因此中国彩塑中的很多细部不是雕出和塑出来的,而是会出来的。

2、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篆属于古文字,与隶、楷、草、行在字形上不同。篆、隶、楷是一字成一体,行、草则可两笔连写,草书则往往数字甚至一行连成。篆书古雅、隶书丽姿、楷书雅正、行书流丽,草书飘溢。

3、一、散点透视的“游目”;

二、以大观小;

三、以貌取神;

四、游目式的笔、色、墨。

4、一、旋律为主

二、理性精神

三、节奏宣泄 详见P188

5、戏曲是古代各类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整个中国艺术的原则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形式化的定型。这种形式美的定型用理论术语来表达就是程式化和虚拟化。

(一)程式化,其角色分行是程式化的,生旦净丑分为四大基本分行;与角色分行相对应的一是脸谱划分,二是穿戴类型;人物的心理活动除了通过唱念表现外,还通过身体和穿戴的一系列程式化动作表现出来;戏曲除了唱、念、做、打表现人物故事外,在推动情节上也形成了一系列动作程式。

(二)虚拟化。通过演员在台上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就可以实现戏台时空的转换。戏台表现愈需虚拟化,表演动作就愈显程式化。

五、论述题

1.文学史上的盛唐指的是唐玄宗、唐肃宗两朝约五十年。以李白为例,他的诗歌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诗歌表现的是盛唐诗人的开阔的胸襟,追求解放、追求自由的思想,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发扬了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

2.双璧指的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反映了广阔的生活面,上达封建统治阶级人物,下达下层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

《红楼梦》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形象的遇见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和崩溃的趋势。

《儒林外史》以知识分子的视角,通过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描绘,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3.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六、1.(1)写意手法和中和之美

(2)有节制的宣泄情感,表现方式简约,不把感情表现得太过强烈,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体现中和之美

(3)有意义,其实我们要注重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而不是模仿生活,要重视情感与体现抒情手法

2.(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

写作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我们要多关注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要注重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意义与情感、要多阅读经典著作

第十二章

填空题

1明德于天下 2先齐其家 3先正其心 4先致其知

5物格而后知至

6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故君子必诚其意 8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9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慈者,所以使众也填空题

BCBAC BCAAB 3 名词解释

1致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2三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五常:仁、义、礼、智、信

4仁爱孝悌:仁爱: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

孝悌: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姐妹以及朋友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礼的概念:

a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b作为待人接物,谓―礼节‖―礼仪‖ c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d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礼的伦理道德内涵:

a―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整对个)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个对整)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b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的四次转变:

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 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 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良莠并存。其中,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的道德旧识;但更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

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

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又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总而言之,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简要回答“仁”德的基本内涵。

(含义)仁指好的道德,儒家最高道德规范。

其核心是爱人,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发展)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

4、简要回答“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历史意义。

1、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

2、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式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不可逾越的规则。

3、―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

4、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5、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6、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持久的存在价值。当今社会所讲的和谐,其渊源就来自于孔子的―孝悌‖思想。

五、论述题

1、“仁”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地位: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在中国政治文化思想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2、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文化比较: A本质区别的,其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竞争。

―博爱‖ 是在肯定竞争基础上对竞争的规范和对弱者的关爱---法制的理论。

―仁爱‖本身并不肯定竞争,是在安排好等级和秩序基础上的相互爱护,是对等级制度的维护。

―仁爱‖这个词本身就表示有以上对下的这种姿态,体现了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安抚或妥协,这事实上是对竞争的一种回避,是对规则的一种回避,是仁治的理论 而不是法制理论。B 内容区别,―仁爱―的意义更宽泛,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

博爱―首先是作为恩赐的神爱,第二方面是人对上帝的爱,第三是人对自己同类关怀。

C联系韩愈的《原道》第一句就是―博爱之谓仁。‖这说明这俩者虽然有区别但在一定程 度上是有联系的。

2、试论孔子和孟子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建设的贡献。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视为其三基德或在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教‘,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3、谈谈你对“诚信”的认识与理解;并阐述“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意义。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2、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

3、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诚信的思想理念,是我们今天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时必须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挖掘、保护并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道德资源。

六:阅读分析题

一:(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3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3分)

二:

(1 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课酌情给分)。(2分)这一传统观念具有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任答一点,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3 依据―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可判断造成―老龄问题‖的原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老龄问题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流动带来的,里根指出―希望我们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我们要创造出这样一套办法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及制度的完善。

第十三章

填空题

皆知善之为善

圣人不仁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小积成;从纤纤积

守戒正意禅;一心学正智

是名大慈;是名大悲;是名大喜;名为大舍

三生万物

或益之而损;强梁者不得其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虚其心;弱其志

单选题 1~5.ABCDA 6~10.BCDAB

三、名词解释

1、四圣谛: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盘的最终目的。

2、八正道: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⑥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⑦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⑧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3、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 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4、符箓派:

符箓派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5、三清尊神:

三清尊神是汉族民间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清就是汉族哲学中”三一“的象征,”三一“即老子《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太清并上清),是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

四、简答题

1、简述道教的基本道义。

一.“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 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唯一的.二.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众多的天神.地祗和人鬼.三.“道”可因修而得.人通过修炼各种道术能使神与“道”合,即为得道.四.得道的人可有各种神通,可长生,成仙.2、简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详见书237面)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述道教自产生至清末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详见书231面)

道教形成于中国东汉的中、后期。它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

①道教在两晋时期的发展及葛洪的贡献

②南北天师道及陶弘景的影响

③唐宋时期的发展

④正一道和全真道

⑤由于各方面原因,明清的道教日渐式微

4、简述正一道与全真道的区别

1、从起源上来讲,正一源于汉朝,全真源于金朝。

2、从地理上讲,正一较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而全真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在南方地区也有所穿插(全真南宗)。

3、从地位上讲,正一在古代(金元两朝除外稍可匹敌)一直处于受统治者承认的正统地位。近代随着茅山派的消失,正一派的式微,全真占据了茅山和正一的传统影响范围。

4、从修行方式上讲,龙虎主修符箓,尚外丹,多为火居道士(即可吃荤娶亲)但也有居宫观的居观道士,但无论如何戒律的执行还是十分严格的,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之下,正一不在重视关于玄学(道教哲学)的研究。全真尚内丹,主性命双修。

5、从派别分化上讲,正一在元以后就没有什么大的分化变动,宗龙虎天师祖庭(现祖庭暂移台湾)。全真自创立之初便不断分化出大大小小许多派别,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主流的是龙门派

五、论述题

1、举例论述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化的佛教在历朝历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入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1、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散文之后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中‗长行‘与‗偈颂‘并用的暗示。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2、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著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的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美丽尽致,曾极一时之盛,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世界。

3、在科学方面: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4、在哲学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是取材于佛教,比如地狱及阎罗的观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宋时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于禅宗的启发,宋元明的儒家——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虽由于偏执他们的门户之见而反来评击佛教,他们却是‗坐在禅床上骂禅‘;禅宗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学家却连对于禅宗的法门也只浅尝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后,会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敕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

5、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所以孔子要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要说:‗祭神如神在‘。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各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实在无法估计。

2、举例论述中国远古宗教包括宗教形式。

1、自然崇拜:对自然神、动物神的崇拜。当推日神崇拜最盛,《淮南子》其中有后羿射日的神话,日神在众天神中具有―群神之首‖的地位。再如鄂伦春族先民对月神的崇拜,除此之外,还有星神、云神崇拜、风神、雨神崇拜、山神、地神崇拜,河神树神崇拜。形式有祭祀仪式、设庙宇供奉、祭拜、巫祝等,如:土地庙、古时君主祭天大典。

2、由自然崇拜演化而来的天帝崇拜:对自然众神的崇拜演化而来的凌驾于众神之上的―至高神‖崇拜,如―天帝‖、―上帝‖、―玉皇大帝‖,这也是君主专制制度演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鬼魂崇拜:―灵魂不死‖说而来的对鬼魂的崇拜,人们既惧怕它的危害,又希望得到他的庇佑,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为对其的崇拜。如: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习俗。

4、由鬼魂崇拜演化而来的祖先崇拜:如祭祖、供奉祖先、设家族祠堂。

3、列举不少于三个例子试论述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科学方面:道家炼丹之术大大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发明了火药,在炼金丹还发现了还原反应。

2、医学方面:道家追求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如葛洪的《金匮药方》等,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等

3、文学艺术方面:从六朝至宋明,许多作品都受到道教的影响,如《海内十洲记》、《搜神记》,唐代的《枕中记》,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四游记》,唐诗的诗人词人许多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如李白、李贺、李商隐。

4、古代民俗方面:如对城隍、土地、灶神的崇拜。

材料分析题

百度资料,仅作参考: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有―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道理之说,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物质属性,人与自然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发、条达通畅而为阳,水曰润下而为阴,火曰炎上而为阳等等,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水润下为阴而水面为阳水底为阴,这说明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思想,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犹如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与五脏相表里的六腑----胆、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也同样受累。

传统医学的五行所谓‗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所相对应的则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对于人体来说则是‗肝心脾肺肾‘,我们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清、调、补,以维持人体、生态、自然的的平衡。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因此首先伤害到的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持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气(肾气)充足与否要看脾胃功能有无伤害,人体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运化、输送到全身,然后调心肝肺之气血,补充肾之元气,预防病害侵入。•通过五脏六腑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沟通 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五行以生克来调节体内脏器而达平衡,就五行而论可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木火土金水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长夏(中)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等等。

•这些人与自然的现象为我们养生保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了解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可分析可能发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节、邪气、脏腑及口味的变化,五官九窍的感应及神经的反射,无处不在提醒着你的身体改变的预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预防保健,强体健身、延年益寿。这即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独到之处。

总之,‗清调补‘是一个健康体魄的养生之道,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从而达到预防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目的,这就是祖国传统养生之道的奥秘所在。

2、个人看法,仅作参考:

僧人们不必因循古貌,活在古代。时代在巨变,无法与时俱进的出家众就无法引领当下的在家众。自马祖建道场,百丈定清规开始,中国汉地僧人便有了迥异于其他地域僧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不离当地地域文化,在农耕时代与寻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没有太大区别,铃木大拙在书中评价过,―当时的禅宗和尚,平日里耕田劳作、烧火做饭、洗衣睡觉,本就是一种平常的生活,你若是习惯于这样的生活,在寺中便可以过着这样普通的生活,参禅与修行那完全是自发性的。‖且不论参禅修行情况是否如此,单就寻常生活这一点就可看出,出家人并非要特立独行,不食人间烟火,乃是要生活的。在过去农耕文化的时代,便是要农耕过活,并且在渡众生时会运用很多生活中的善巧来实现,比如禅宗的很多公案都能体现出僧人们的日常劳作同普通的农民并无差别;如今社会在加速转型,生活与生存的方式也在转变,各寺庙的生存也不可能原地不动,这是很现实的,但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对此做一新的定位,也是需要时间与实践的。但无论怎样改变,佛教传的是佛陀的正法这一点不能变,寺可不存,但法必传之。

看这些资料,感觉事情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或许有政治上的原因,商人们的原因。但另一主要的因素在于,寺里的文化形态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甚至超越时代的主流,做更好的引导作用,搞得自身极为被动。要正视现实存在的变化,采取主动积极的应对和改变,这才是上策。台湾佛教这几十年的尝试与摸索就是很好的参照系,大陆同样有这样的人才和空间去进行创新。佛教本是智慧的代表,如果不能把它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便不能算作智慧。现在不都讲创新吗?可有些个人与集体所谓的创新,创的让人直想骂娘。把佛陀的智慧应用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正是重树佛教形象,纠正人们偏邪观念的良好时机,一部分寺庙与僧人和在家居士应多在这上面下些功夫才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现种种的诟病。

第十四章

填空题 人不知而不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 出则悌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回也不改其乐

小智不及大智千里之行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美言不信

名可名,非常名单选题: 1~5:BACBB 6~10:CDCDA 3 名词解释: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坐忘:是道家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如万物一体,没有差别,抛弃心智混于自然,才合于自然。

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嘉、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他们注重禅宗证悟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的学说。

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简答题:答:

(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2)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3)

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 的社会。(4)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2 答:(1)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2)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3)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

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答:―天人合一‖: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多彰显人在天地间的突出地位。

―天人之分‖是荀子自然观方面的主张。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

―天人交胜‖是中国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观点。自然界(―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各自的规律。有时人胜天,有时天胜人。这种观点指出社会和自然的区别与联系,主张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并强调人对自然的能动精神。

4、主要内容:道德修养、道德实践

特点有:并不注重于建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身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

答:①重整体 ②重体悟 ③以经验为基础 ④直观思维论述题:

答: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道家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普度众生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答:一般来说,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

衍、动态平衡。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答:―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认为治人之礼要非常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都可以用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礼与乐相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的统治人民。

―中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在于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孔子的―仁―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

此外,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

阅读分析题:

答:(1)不同:①老子:赞扬―天道‖而贬损―人道‖,认为―人道‖应效法―天道‖。②孟子:人心与天地是相通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③荀子:―天人相分‖,认为天没有意志,不受人的意愿支配,与人间的治乱兴衰没有关系。

原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的生产与天象气候有密切关系;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等。

(2)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朱熹: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3)强调天与人―形异质离‖,天人有别。荀子。二者都具有唯物主义思想。(4)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2、答:(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明君主制。而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的精神,他还反对苛攻,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仁政,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些有利于伏尔泰宣扬自已的思想主张。

(3)思想:对儒学的批判。

原因: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提倡的纲常伦理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对立;北洋军阀政府提倡―尊孔复古‖,而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十六章

一、单选题

1-5:AABBC

6-10:CDDDD

二、名词解释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2.以人为本:就指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3.和同之辨:春秋时期关于事物矛盾对立因素的多样性和单一性的论辩。4.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三、简答题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包括: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等。

3.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仅供参考)

4.内涵:把刚健当做一种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刚健而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

意义: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才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其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仅供参考)

四、论述题

1.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以民为本从根本上是地主阶级统治者为维护其自身的统治而采用的政策,其以民为本,目的便是使人们甘受其统治,以维护天下太平,从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中便可看出;而现代民主思想是以人为本,就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在现代,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唐时为避李世民讳,改―民‖为―人‖。二者都强调人们的重要性.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反映。

2.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

贵和尚中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点上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仅供参考)

3.中国文化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共存与演进;西方文化则将天人置于对立状态,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后者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而前者对于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平衡统一,实现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因无度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材料分析题

1.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阶段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利用自然、协调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没找到天人协调,仅在课本找到天人合一)。

2.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仅供参考)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四

一、填空(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双重失调,对于 两个朝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

3.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之际,第二次大交汇始于。

4.汉代的“五经”是指、、、、。5.中国音乐的五音阶体系是指、、、、。

6.中国古代佛教,除了汉传佛教以外,还有流传于我国蒙藏等地的 和流传于西南地区的南传小乘佛教。

二、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3.中国古代“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没有被列入“二十四史”。()

4.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朝历代一直都把儒家哲学尊崇为官方哲学。()

5.在汉字的六种组字方法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构造的条例,转注、假借是文字运用的条例。()

6.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汉唐时代。()7.在古代小说中,唐传奇是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则是白话短篇小说。()8.古代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至清代光绪31年废止,共实行了1300多年。()

9.古代宫殿建筑与帝王陵墓建筑的风格是一致的,都显示出高、大、深、庄的特征。()

10.宋明理学在宋、元、明、清四朝一直是官方的意识形态。()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神话故事集是()

A搜神记 B山海经 C世说新语 D东游记 2.在隶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朝代是()A 秦 B汉 C唐 D宋

3.宋代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文人是()A苏轼 B辛弃疾 C欧阳修 D黄庭坚 4.古典诗词的主要功能是:()A叙事 B论理 C抒情 D说明

5.不属于中国传统绘画所遵循的美学原则的是()A焦点透视 B散点透视 C以大观小 D遗貌取神 6.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7.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8.在中国古代科学各门学科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9.佛教“四谛”中讲修行方法的是()A苦谛 B集谛 C灭谛 D道谛 10.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

A《古今图书集成》 B《四库全书》 C《永乐大典》 D 《艺文类聚》

四、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关于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正确的观点有:()A.家天下的延续 B.封国制度不断 C.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D.家国同构

2.下列数学家当中,属于宋元四大数学家的有:()A.秦九韶 B.祖冲之 C.杨辉 D.朱世杰

3.韩非集法家之大成,构建了完备的法家理论,其核心思想是:()A.法 B.理 C.术 D.势

4.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是()A.《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B.《长恨歌》 C.《卖炭翁》 D.《琵琶行》 5.宋代在行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书法家有()A.苏轼 B.黄庭坚 C.米芾 D.蔡邕 6.下列哲学家当中属于两宋理学家的有()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阳明 7.明清章回小说中属于世情小说的有()A.《三国演义》 B.《金瓶梅》 C.《红楼梦》 D.《水浒传》 8.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A.王维 B.高适 C.孟浩然 D.岑参 9.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大致可分为()

A.自然神崇拜 B.上帝崇拜 C.祖先崇拜 D.图腾崇拜 10.下列哲学观点中属于原始儒家观点的有()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仁者,人也” D.“知行合一”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体系?2.明清时期对古代文化的哪些方面进行了大总结?3.中国戏曲有何特色?4.古代史书主要分为哪几种体裁?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论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2.中国古代文学有何现代意义?3.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试题四答案

一、填空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2.农耕自然经济 明清3.明代万历年间4.诗 书 礼 易 春秋5.宫 商 角 徴 羽6.藏传佛教(喇嘛教)

二、判断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选1.B 2.B 3.A 4.C 5.A 6.A 7.A 8.D 9.D 10.C

四、多选1.ABCD 2.ACD 3.ACD 4.BD 5.ABC 6.ABC 7.BC 8.BD 9.ACD 10.ABC

五、问答(要点)1.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

2.图书典籍方面 ;古典科技方面;学术文化方面 3.综合性;程式化 ;虚拟化

4.编年史 ;纪传史 ;典章制度史; 纪事本末;史评

六、论述(要点)

1.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双重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2.古代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 ; 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被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 ;古代文学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古代文学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3.、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 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下载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4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00321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

    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培养”理论C.“意......

    2018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2018年自学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五篇材料)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中国文化概论

    课堂随想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作业 从汉字讲到中医,从华夏与夷狄之分讲到中西方的文化信仰,让我们重走了一遭这五千年来的历史,走了一遭欧亚与美洲。实在的说,《中国文化概......

    中国文化概论

    1. 结合你的个人感受或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意义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

    中国文化概论

    庹国阳1:54:57 AM 第 1 页2013-4-8 1:54:57 AM 中国文化概论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 (1)纹理(2)礼乐制度(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