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9:2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0-06-29 07:39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收入差距的拉大,受信访大环境和区域社情特质影响,涉法涉诉信访此消彼长,并呈现出诉求群体多、诉求时段长、诉求情绪激、诉求成因杂、化解难度大等特点。一些“陈年案”、“骨头案”、“钉子案”、“无头案”的当事人,长年累月抛家舍业、携妻带眷,到处上访,无休无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形象,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深入政法各部门及基层一线进行了调研,现就当前涉法涉诉信访存在成因试作分析,并探求解决对策。

一、当前涉法涉诉信访形成的原因

当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主要是不服法院的民商事审判和执行的案件,检察院的自侦案件,公安机关的经济侦查、治安处罚、交通管理等案件,及司法机关执法不公、徇私枉法、越权办案、插手经济纠纷案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其他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办案有瑕疵等引起当事人及其亲属上访等问题。就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体制的因素

我国的诉讼审判制度是实行“二审终审制”,其本意是一个案件经过二级法院审判就终结,产生终审生效的法律效力,但我国诉讼法所规定的再审制度,为进入再审所设定的“软性”条件,制约了二审终审制度。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可以自行决定再审、上级法院可以提起再审、检察院可以通过抗诉引起再审。除此之外,有关领导的过问同样也能引起案件的再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案件再审的不是诉讼制度,而是权力。案件未能及时的生效让当事人有了更多信访的时间和空间,诉讼体制为涉法涉诉上访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接访单位的因素

现行处理涉法涉诉上访的机制尚不够完善。首先,处理涉法涉诉上访没有一套上下共同遵守的制度,程序上的随意性较大。一方面,处理上访的部门多,反而使得各部门在处理上访问题上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另一方面,没有一套最终能终结上访的规定,使上访日积月累,长年累月的上访大量存在。其次,各级单位对涉诉上访的工作无论是在主观思想上、还是客观行动上都历来不够重视,既不会把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放在工作的重点,更不会在人员配置、福利待遇上给以特殊政策。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信访工作是各个单位最不愿意干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各个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待上访人员的态度不热情,工作方法不到位,往往使一些无知的上访慢慢发展为无理的上访。

(三)司法部门的因素

少数司法干部的办案作风会影响案件的公正性,权力、金钱、人情关系也会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案件一进门,两边都找人”,是社会上对案件办理的人情关系的生动写照。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使得案件的当事人更愿意动用各种关系对司法裁判施加影响。极少数案件因屈服于权力、金钱、人情关系而出现人为错判,又使合理的怀疑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因此,只要出现不满司法裁判结果时,基于这一怀疑而使当事人不断申诉、上访,并往往在申诉、上访时没有任何根据地怀疑、指责办案司法人员已成为共性,导致“信访不信法”、“信法律不信执法人员”的现象的产生。

(四)上访人自身的因素

一是有的上访当事人文化水平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规定,加上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和法律文书中说理不够,使当事人对司法公正裁判产生怀疑和曲解,又不能接受接待人员的答复和解释,长期无理缠诉。二是不顾案件实际情况,在利己思想或投机心理的驱使下,向对方当事人或司法机关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得不到满足后便走上缠诉缠访之路。三是偶然上访过程中获得了不当利益,尝到了甜头的上访人,便屡生是非以上访、缠诉为业,甚至成为其他上访人员的“顾问”。

二、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案件居高不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些长期沉积问题的暴露,也是我们依法治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能靠欺哄压制上访来实现,必须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积极探索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工作方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责任体系

涉法涉诉案件之所以诉而不休,成因复杂,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政策执行原因;既有法律边缘问题,也有执法不当问题;既有执法作风问题,也有诉体自身问题;既有历史构成因素,也有现实异化因素。要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整的责任网络体系。

1、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涉法涉诉信访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公检法司四长和一名政法委副书记为副组长,政法各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评查复核、交办督办、协调处理、跟踪问效、责任倒查。组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复核小组,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案评查复核,对错案、“瑕疵”案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必要时由领导小组提交常委会研究。

2、要实行“一案三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逐案分级落实包案领导、化解责任、稳控责任,对包案领导实行“五包责任制”,即:包调查、包处理、包化解、包稳控、包回访;对属地乡镇实行“包摸排底数、包掌控动态、包稳控当地”;对办案民警实行“谁办的案谁就要负责到底;谁办的错案就追究谁的责任”。

3、要建立涉案亲属干部帮助化解责任制度。要求凡涉及与涉法涉诉案件当事人有直接社会关系的国家干部,都有教育转化、思想疏导、释法析理、劝解稳控的责任。

(二)部门协调联动,完善优化涉法涉诉个案处访化解机制

成功的信访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并优化化解长效机制,整合资源,部门协调联动是破解涉法涉诉信访难题的关键。

1、建立排查机制。建立领导接访、约访、下访,政法各部门信访、排查,县、乡镇矛盾纠纷排查互通平台,构筑排查无疏漏全覆盖网络。

2、建立分流机制。对排查案件实行分流,落实“五定”,即:定包案领导、定稳控责任人、定稳控单位、定化解时限、定息诉方案,使每一个涉法信访案件都有明确的责任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都有解决的方案,都有解决的时间表。

3、建立督办机制。对中央、省、市交办的案件和自己摸排出来的重点案件,在交办期限内没有化解的案件,制发《督办函》、《督办单》到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并要求其报告化解工作进展情况、存在困难、原因分析及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对案件化解提出建议性意见。

4、建立联动机制。对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或责任单位提出需要部门配合的案件,成立专案组,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所有涉案部门、单位“一把手”为副组长,各部门抽调力量为成员,调动各部门所有资源,发挥涉案当事人亲属作用,采取政策攻心、释法析理、经济补偿、教育疏导等多种手段予以化解。

5、建立结案机制。案件办结后,由责任单位进行回访、跟踪,掌握动态,案件当事人如果思想稳定,写出书面申请结案报告,并附当事人“息诉罢访”承诺书、保证书、签字协议,经领导小组核实后,予以报准销案.6、建立救助机制。按照经济问题经济解决的原则,设立维稳救助基金,用于涉稳各类信访问题,重点是涉法涉诉案件的停访息诉。主要用于:(1)、对实体有疑问但依法不足以提起再审立案的“瑕疵案”,耐心地做好安抚解释工作,同时,在当事人同意息诉罢访的情况下视情况给予适当经济补偿。(2)、对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执行积案,被执行人无力清偿或下落不明的,且申请人从未非正常上访,生活确有实际困难需要救助的,启动救助程序给予救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对法理情都无法解决的有理涉法上访者,因失去有利条件而在法律程序内无法得到解决,有生活困难的上访者,予以救助,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4)、对已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处理的,但因生活困难或无法解决医疗费等情况的弱势诉体,实行个案救济,解决此类人员的实际困难。

7、建立惩戒机制。对法、理、情都无合理成份且长期缠访、闹访、非访的当事人和借助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恶意煽动、鼓噪、策划、组织上访并从中谋利的,由公安机关介入,固定相关证据,搜集违法犯罪事实,重拳出击,从速法办。

(三)注重源头治理,积极构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防范系统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形成有诸多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源头防范是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难题的治本之策。

1、加大监督力度。按照执法监督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落实经费,落实人员,坚持平时常规检查与个案评查复核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坚持每天排查汇总、每周例会分析、每月调度工作制度,对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对个案的调处情况实行跟踪督查,每半个月进行动态更新。

2、推行一档两查。即建立政法干警执法档案,开展案件评查、复查。政法各部门由主要领导负责,抽调政治业务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干警,组成案件评查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案件评查、复查工作,着重源头预防。

3、探索四长会审。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四长”和聘请的执法监督员参加,一起分析案情,找准突破口,共同协调处理。

4、启动“清积”联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理应依法执行,但因诸多原因无法执行,既判力得不到体现,势必引发涉法涉诉案件。为此,要从强化领导、部门联动两方面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着力化解执行积案,维护法律尊严和公信力。

第二篇: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0-06-29 07:39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收入差距的拉大,受信访大环境和区域社情特质影响,涉法涉诉信访此消彼长,并呈现出诉求群体多、诉求时段长、诉求情绪激、诉求成因杂、化解难度大等特点。一些“陈年案”、“骨头案”、“钉子案”、“无头案”的当事人,长年累月抛家舍业、携妻带眷,到处上访,无休无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形象,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深入政法各部门及基层一线进行了调研,现就当前涉法涉诉信访存在成因试作分析,并探求解决对策。

一、当前涉法涉诉信访形成的原因

当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主要是不服法院的民商事审判和执行的案件,检察院的自侦案件,公安机关的经济侦查、治安处罚、交通管理等案件,及司法机关执法不公、徇私枉法、越权办案、插手经济纠纷案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其他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办案有瑕疵等引起当事人及其亲属上访等问题。就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体制的因素

我国的诉讼审判制度是实行“二审终审制”,其本意是一个案件经过二级法院审判就终结,产生终审生效的法律效力,但我国诉讼法所规定的再审制度,为进入再审所设定的“软性”条件,制约了二审终审制度。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可以自行决定再审、上级法院可以提起再审、检察院可以通过抗诉引起再审。除此之外,有关领导的过问同样也能引起案件的再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案件再审的不是诉讼制度,而是权力。案件未能及时的生效让当事人有了更多信访的时间和空间,诉讼体制为涉法涉诉上访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接访单位的因素

现行处理涉法涉诉上访的机制尚不够完善。首先,处理涉法涉诉上访没有一套上下共同遵守的制度,程序上的随意性较大。一方面,处理上访的部门多,反而使得各部门在处理上访问题上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另一方面,没有一套最终能终结上访的规定,使上访日积月累,长年累月的上访大量存在。其次,各级单位对涉诉上访的工作无论是在主观思想上、还是客观行动上都历来不够重视,既不会把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放在工作的重点,更不会在人员配置、福利待遇上给以特殊政策。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信访工作是各个单位最不愿意干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各个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待上访人员的态度不热情,工

作方法不到位,往往使一些无知的上访慢慢发展为无理的上访。

(三)司法部门的因素

少数司法干部的办案作风会影响案件的公正性,权力、金钱、人情关系也会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判。“案件一进门,两边都找人”,是社会上对案件办理的人情关系的生动写照。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使得案件的当事人更愿意动用各种关系对司法裁判施加影响。极少数案件因屈服于权力、金钱、人情关系而出现人为错判,又使合理的怀疑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因此,只要出现不满司法裁判结果时,基于这一怀疑而使当事人不断申诉、上访,并往往在申诉、上访时没有任何根据地怀疑、指责办案司法人员已成为共性,导致“信访不信法”、“信法律不信执法人员”的现象的产生。

(四)上访人自身的因素

一是有的上访当事人文化水平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法律规定,加上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和法律文书中说理不够,使当事人对司法公正裁判产生怀疑和曲解,又不能接受接待人员的答复和解释,长期无理缠诉。二是不顾案件实际情况,在利己思想或投机心理的驱使下,向对方当事人或司法机关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得不到满足后便走上缠诉缠访之路。三是偶然上访过程中获得了不当利益,尝到了甜头的上访人,便屡生是非以上访、缠诉为业,甚至成为其他上访人员的“顾问”。

二、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案件居高不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些长期沉积问题的暴露,也是我们依法治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能靠欺哄压制上访来实现,必须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和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积极探索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工作方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责任体系

涉法涉诉案件之所以诉而不休,成因复杂,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政策执行原因;既有法律边缘问题,也有执法不当问题;既有执法作风问题,也有诉体自身问题;既有历史构成因素,也有现实异化因素。要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整的责任网络体系。

1、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涉法涉诉信访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公检法司四长和一名政法委副书记为副组长,政法各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评查复核、交办督办、协调处理、跟踪问效、责任倒查。组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评查复核小组,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案评查复核,对错案、“瑕疵”案提交领导小组研究,必要时由领导小组提交常委会研究。

2、要实行“一案三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逐案分级落实包案领导、化解责任、稳控责任,对包案领导实行“五包责任制”,即:包调查、包处理、包化解、包稳控、包回访;对属地乡镇实行“包摸排底数、包掌控动态、包稳控当地”;对办案民警实行“谁办的案谁就要负责到底;谁办的错案就追究谁的责任”。

3、要建立涉案亲属干部帮助化解责任制度。要求凡涉及与涉法涉诉案件当事人有直接社会关系的国家干部,都有教育转化、思想疏导、释法析理、劝解稳控的责任。

(二)部门协调联动,完善优化涉法涉诉个案处访化解机制

成功的信访工作实践证明,建立并优化化解长效机制,整合资源,部门协调联动是破解涉法涉诉信访难题的关键。

1、建立排查机制。建立领导接访、约访、下访,政法各部门信访、排查,县、乡镇矛盾纠纷排查互通平台,构筑排查无疏漏全覆盖网络。

2、建立分流机制。对排查案件实行分流,落实“五定”,即:定包案领导、定稳控责任人、定稳控单位、定化解时限、定息诉方案,使每一个涉法信访案件都有明确的责任领导和具体的责任人,都有解决的方案,都有解决的时间表。

3、建立督办机制。对中央、省、市交办的案件和自己摸排出来的重点案件,在交办期限内没有化解的案件,制发《督办函》、《督办单》到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并要求其报告化解工作进展情况、存在困难、原因分析及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对案件化解提出建议性意见。

4、建立联动机制。对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或责任单位提出需要部门配合的案件,成立专案组,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所有涉案部门、单位“一把手”为副组长,各部门抽调力量为成员,调动各部门所有资源,发挥涉案当事人亲属作用,采取政策攻心、释法析理、经济补偿、教育疏导等多种手段予以化解。

5、建立结案机制。案件办结后,由责任单位进行回访、跟踪,掌握动态,案件当事人如果思想稳定,写出书面申请结案报告,并附当事人“息诉罢访”承诺书、保证书、签字协议,经领导小组核实后,予以报准销案.6、建立救助机制。按照经济问题经济解决的原则,设立维稳救助基金,用于涉稳各类信访问题,重点是涉法涉诉案件的停访息诉。主要用于:(1)、对实体有疑问但依法不足以提起再审立案的“瑕疵案”,耐心地做好安抚解释工作,同时,在当事人同意息诉罢访的情况下视情况给予适当经济补偿。(2)、对法理之外、情理之中的执行积案,被执行人无力清偿或下落不明的,且申请人从未非正常上访,生活确有实际困难需要救助的,启动救助程序给予救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对法理情都无法解决的有理涉法上访者,因失去有利条件而在法律程序内无法得到解决,有生活困难的上访者,予以救助,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4)、对已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处理的,但因生活困难或无法解决医疗费等情况的弱势诉体,实行个案救济,解决此类人员的实际困难。

7、建立惩戒机制。对法、理、情都无合理成份且长期缠访、闹访、非访的当事人和借助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恶意煽动、鼓噪、策划、组织上访并从中谋利的,由公安机关介入,固定相关证据,搜集违法犯罪事实,重拳出击,从速法办。

(三)注重源头治理,积极构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产生防范系统

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形成有诸多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源头防范是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难题的治本之策。

1、加大监督力度。按照执法监督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落实经费,落实人员,坚持平时常规

检查与个案评查复核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坚持每天排查汇总、每周例会分析、每月调度工作制度,对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对个案的调处情况实行跟踪督查,每半个月进行动态更新。

2、推行一档两查。即建立政法干警执法档案,开展案件评查、复查。政法各部门由主要领导负责,抽调政治业务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干警,组成案件评查小组,负责本单位的案件评查、复查工作,着重源头预防。

3、探索四长会审。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四长”和聘请的执法监督员参加,一起分析案情,找准突破口,共同协调处理。

4、启动“清积”联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理应依法执行,但因诸多原因无法执行,既判力得不到体现,势必引发涉法涉诉案件。为此,要从强化领导、部门联动两方面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着力化解执行积案,维护法律尊严和公信力。

第三篇: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常被人“告状”。做为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涉诉信访已经和“执行难”一样成为全国法院普遍性的工作难题,特别是基层法院,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涉诉信访的困

局。而现在我们党政机关对信访的处置思路大多是息访宁人,很少从法治的角度客观、理性的剖析问题,很少从维护司法公信的立场去科学、恰当地评论这一社会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涉诉信访问题的愈演愈烈。

因此,有必要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科学合理的涉诉信访解决机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之中,更多地体现法律的权威。

一、涉诉信访的成因

结合笔者在司法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导致当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司法瑕疵和不公。基层法院由于在法官素质、司法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在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司法瑕疵甚至是不公正的裁决,这是导致涉诉信访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法官对待案件的态度简单随意,司法文书中常有错别字。个别法官在自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办理案件,使部分案件质量确实存在问题。有的案件由于程序上的问题,使当事人对实体的判决不服,有的裁判文书因为校对的不准确引起当事人的不满等等。还有极个别的法官执法不廉,在办案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不信任。

(二)司法能力的欠缺。对基层司法状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基层法院能够受理和解决的;并非所有已经受理的案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恰当的裁决;并非所有作出裁决的案件,基层法院都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全面执行到位。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各地的审判政策,都规定了大量的“不予受理”的争议类型,这些纠纷虽然不能进入司法渠道,但“不予受理”本身就已经引发了大量涉诉信访。其次,基层法院在地方权势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审理涉及地方党政机关切身利益的案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倾向性意见。在当前的涉诉信访处理中,党政领导人批办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量的拆迁纠纷案件。第三,当前,执行难也是引发涉诉信访的重要因素,当司法渠道无法帮助群众实现权益的情况下,当事人会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信访往往被认为更加有效,而“执行不能”自然也就成了信访的内容。

(三)信访人自身原因。通常情况下,信访人普遍对司法解决纠纷采取极端不信任的基本态度,他们对法定的司法纠错程序不屑一顾,甚至在诉讼期间就希望通过信访对法官施加影响,他们认为,领导的一纸批示效力和作用远远胜过法官的千言万语;另外,信访人普遍对法官和司法机关持有“有错”推定,他们经常认为法官已经“被对方收买”、“和对方勾结”,自己之所以打官司输了就是因为法官的“迫害”;还有就是信访人普遍对解决问题方案抱有强烈利已的偏执心态,简单地说,他们往往偏执的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的、合法的和能够接受的;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是错的、违法的和不能接受的。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信访发生。当然,还有一部分诉讼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不理解法院判决的程序性和终局性,对诉讼风险认识不足,只要败诉,就上访不止,只要对方不履行,就认为是法院工作不力,就把矛头指向法院。

二、基层法院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尽管基层法院为涉诉信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但涉诉信访还是成为了基层法院最棘手的工作难题和越来越重的工作负担。这一方面表现为信访数量的快速增加、处置难度的不断加大和工作要求的持续性提高,另一方面更为主要地表现在目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基本沿用行政接访的思路、方式和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就笔者的感受而言,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重视程度越大,涉诉信访越多。可以说从最高院至基层院,各级法院都非常重视涉诉信访工作。而从信访者的角度看,司法机关的重视则成了其进行信访的一大支撑。也就是说上级和领导越重视涉诉信访,涉诉信访案件就越多,这种“重视”刺激了信访者的信访意愿。在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当事人根本不愿意按照诉讼程序与审级提出主张,直接就提出“不怎么样我就去上访”的要求。有的当事人为使法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甚至案件还在审理中就已经四处上访了。还有些当事人抱着投机心理,不顾案件实际,向法院提出过分的要求,达不到就以上访、缠纺甚至“闹”访的方式,企图获得满足。

(二)上级批示与实际处置间有差距。现在大多信访者都普遍认为,只要有高层领导干预,一切就有可能,所以赴省进京已经逐渐变成信访者的常态。而实际情况是,中高层的领导虽然对涉诉信访持开放接

纳和充分鼓励的态度,但由于大多问题发生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也只能在基层落实,所以上层对于来信来访的通常做法是先提出原则性意见,再批转基层机关落实。但由于上下沟通的欠缺,相当部分的批示要求与实际处置效果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基层法院的资源、能力和职权范围很难满足信访的要求,也难以彻底贯彻上级的批示要求。

(三)息访指标

与司法规律相矛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将减少涉诉信访案件做为考核工作的绝对指标。中央政法委还印发了《涉法涉诉信访责任追究规定》,要求将信访工作与本单位重点责任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干警的政绩、工作考核紧密挂钩。各地也纷纷制定了具体到个案、个人和限期解决的息访指标,在这种大环境的压力之下,基层法院一方面只能竭尽所能的组织案内案外、份内份外、诉内诉外的协调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满足信访人诉求,从而达到息事宁人的处置效果。而另一方面不得不采取守、盯、劝、拦、截等非正常压制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数量。很显然,这些信访指标重压之下的种种做法与现代司法规律格格不入,而且所起到的效果也是暂时的。

(四)个案的稳定导致了全局的不稳定。近年来,我们确实解决了一些疑难复杂涉诉信访案件,也确实有部分信访者在各级司法机关的关注下维护了权益,但随之而来的示范效应又刺激了更多人的信访积极性,越来越多地当事人依据他人的“成功经验”而更加坚定的加入信访行列。事实上,我们对一些信访个案的息访做法已经超出了法律的界线,更多采用了针对个别特例的特别措施,或者说根本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推广价值,从而常常导致个案的稳定引发全局的不稳定。

三、阶段性的解决方法

应该看,确实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涉诉信访人,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司法主张权利、解决纠纷,但由于各种因素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公正结果。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的问题,这将导致他们进一步丧失对司法的信心,进而滋生更多的怨恨和不满,甚至引发一些骇人听闻的极端事件。然而,涉诉信访的成因和现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彻底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将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法院自身的力量难以胜任,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正视、理解和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说,解决涉诉信访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目标,我们不仅要用法治的手段和制度的手段去解决,更需要拓展思路,针对涉诉信访的具体特点,采取多元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一)突出重点、集中处理,有效解决大量积压的涉诉信访案件。首先要解决那些反映强烈的涉诉信访问题,遏制涉诉信访激增的不良势头,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狠抓案件质量,从源头上遏制引起涉诉信访的在司法瑕疵和不公方面的诱因。对于已经发生的司法瑕疵和不公,我们不能回避,要实事求是的正视司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基层司法工作者,我们要纠正和整改对于涉诉信访的抵触情绪,充分认识集中处理涉诉信访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踏踏实实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本着实事求是、依法办案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责任机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对积压的涉诉信访案件进行全面排查,查出问题,找准原因,逐案逐人进行登记建档,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全部有理的全部解决,部分有理的部分解决,对无理上访的,要态度明确告知其就是无理,说服其罢访息诉。对无理缠访闹事的,要教育、批评直至依法制裁。同时针对不同的涉诉信访案件类型,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对认为案件久拖不决引发的信访案件,应该强化对基层审判的监督和制约,通过规定办案期限、案件督察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久拖不决”问题,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减少信访隐患;对因欠缺法律知识而导致的信访,应积极为来信来访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答疑解惑,争取理解和信任;对需要及时处理的重大信访案件,除了向有关部门下发督办函、限期办理外,必要时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挂牌督办、包案处理;对重点上访老户,应当建立“信访档案”,实行长期监管,特别对有可能造成越级访的,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努力使问题解决在基层。

(二)多方联动,争取支持,引入司法援助提高化解成功率。基于涉诉信访人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积极帮助和支持信访人获得必要法律帮助,我们都希望“信访人”能在法治范畴内“依法上访”。一些实践表明,律师参与信访可以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上访者提供法律服务,提供知识和道义上的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公民信访的质量,增强信访的法理含量,所以应当动员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动员律师为信访人提供准确、全面的法律信息和意见,解答具体的涉法涉诉问题,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常途径表达观点,主张权利。

(三)统筹兼顾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实体公正是一种结果的公正,公正的结果应当通过公正的过程得到实现,人民群众期待的是程序和实体的双重公正。在工作中,既要防止因片面追求程序公正而“机械司法”、“一判了之”,同时也要防止无视程序,侵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真正做到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

(四)提供心理咨询,解开上访者的心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政法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国情、社情有深刻认识,对矛盾纠纷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对受案目的有深刻认识,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而要通过办案,既解开当事人的“法结”,又解开当事人的“心结”,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通常来说,信访接待成功与否,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政策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度和应用水平,二是对来访人心理状态的把握能力。在上访者尤其是长期上访、反复上访者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状况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只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正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打动人,才能确保信访工作卓有成效,总之,越来越严峻的涉诉信访问题已经充分说明,我们的工作态度、解决思路、长远规划和应对之策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位,所以我们在正视问题并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推进法治化进程,逐步培育和树立司法权威,进而将涉诉信访纳入司法范畴、通过司法渠道加以彻底解决。

第四篇:浅析涉诉信访成因及对策

对于法院工作而言,解除纠纷即是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明确的司法目标,然而,目前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是,以解决矛盾纠纷为已任的法院,在为别人纷争裁决的同时,却经常给自己惹来麻烦,经常被人“告状”。做为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涉诉信访已经和“执行难”一样成为全国法院普遍性的工作难题,特别是基层法院,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涉诉信访的困局。而现在我们党政机关对信访的处置思路大多是息访宁人,很少从法治的角度客观、理性的剖析问题,很少从维护司法公信的立场去科学、恰当地评论这一社会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涉诉信访问题的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对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究科学合理的涉诉信访解决机制,将其纳入法律程序之中,更多地体现法律的权威。

一、涉诉信访的成因 结合笔者在司法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导致当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司法瑕疵和不公。基层法院由于在法官素质、司法水平等方面的欠缺,在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司法瑕疵甚至是不公正的裁决,这是导致涉诉信访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法官对待案件的态度简单随意,司法文书中常有错别字。个别法官在自己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办理案件,使部分案件质量确实存在问题。有的案件由于程序上的问题,使当事人对实体的判决不服,有的裁判文书因为校对的不准确引起当事人的不满等等。还有极个别的法官执法不廉,在办案过程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加剧了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不信任。

(二)司法能力的欠缺。对基层司法状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基层法院能够受理和解决的;并非所有已经受理的案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恰当的裁决;并非所有作出裁决的案件,基层法院都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全面执行到位。首先,现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各地的审判政策,都规定了大量的“不予受理”的争议类型,这些纠纷虽然不能进入司法渠道,但“不予受理”本身就已经引发了大量涉诉信访。其次,基层法院在地方权势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审理涉及地方党政机关切身利益的案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倾向性意见。在当前的涉诉信访处理中,党政领导人批办案件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量的拆迁纠纷案件。第三,当前,执行难也是引发涉诉信访的重要因素,当司法渠道无法帮助群众实现权益的情况下,当事人会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信访往往被认为更加有效,而“执行不能”自然也就成了信访的内容。

(三)信访人自身原因。通常情况下,信访人普遍对司法解决纠纷采取极端不信任的基本态度,他们对法定的司法纠错程序不屑一顾,甚至在诉讼期间就希望通过信访对法官施加影响,他们认为,领导的一纸批示效力和作用远远胜过法官的千言万语;另外,信访人普遍对法官和司法机关持有“有错”推定,他们经常认为法官已经“被对方收买”、“和对方勾结”,自己之所以打官司输了就是因为法官的“迫害”;还有就是信访人普遍对解决问题方案抱有强烈利已的偏执心态,简单地说,他们往往偏执的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对的、合法的和能够接受的;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就是错的、违法的和不能接受的。这样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信访发生。当然,还有一部分诉讼当事人缺乏正确的诉讼观念,不理解法院判决的程序性和终局性,对诉讼风险认识不足,只要败诉,就上访不止,只要对方不履行,就认为是法院工作不力,就把矛头指向法院。

二、基层法院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尽管基层法院为涉诉信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精力,但涉诉信访还是成为了基层法院最棘手的工作难题和越来越重的工作负担。这一方面表现为信访数量的快速增加、处置难度的不断加大和工作要求的持续性提高,另一方面更为主要地表现在目前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基本沿用行政接访的思路、方式和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就笔者的感受而言,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重视程度越大,涉诉信访越多。可以说从最高院至基层院,各级法院都非常重视涉诉信访工作。而从信访者的角度看,司法机关的重视则成了其进行信访的一大支撑。也就是说上级和领导越重视涉诉信访,涉诉信访案件就越多,这种“重视”刺激了信访者的信访意愿。在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当事人根本不愿意按照诉讼程序与审级提出主张,直接就提出“不怎么样我就去上访”的要求。有的当事人为使法官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甚至案件还在审理中就已经四处上访了。还有些当事人抱着投机心理,不顾案件实际,向法院提出过分的要求,达不到就以上访、缠纺甚至“闹”访的方式,企图获得满足。

(二)上级批示与实际处置间有差距。现在大多信访者都普遍认为,只要有高层领导干预,一切就有可能,所以赴省进京已经逐渐变成信访者的常态。

第五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利益关系的不

断调整,城市拆迁、企业转制等社会矛盾也就更加突出,大量的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随着诉讼案件的大量增加,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数量也不断飚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和政法机关的形象,而且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有效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必须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

(一)政法部门和政法干警的原因

一是个别政法干警业务素质不高,未能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是引

发群众上访的根本原因。基层政法机关是受理案件的最初关口,基层政法干警的执法质量往往对案件的最终定性和处理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目前执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办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办案不公的现象,有些干警不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工作不负责任,推托搪赛,草率应付,取证不及时、处理不及时,时过境迁,导致一些案件事实不清,责任不明,无法进行最终处理,人为办成难案;有的干警不会办案,不会取证,违法办案,该扣押的不扣押,不该扣押的乱扣押、乱返还,导致案件出现执法过错,办成了错案;还有的干警在执行工作中,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过最佳执行时机,导致案件长时间不能执行。

二是一些政法干警的执法作风不扎实、执法态度不端正,是引发当

事人上访的客观原因。一些政法干警缺乏“执法为民”、“热情服务”的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给上访人留下了偏袒一方的嫌疑,认为干警执法不公或者徇私枉法;一些政法干警不做必要的法理解释工作,让当事人不理解,进而上访。

三是有关责任部门对上访问题处理不及时、解决不力,是导致上访

人长访不止和越级上访的直接原因。从接待、处理上访的实践看,群众上访都是从原办案部门开始的,因为原办案部门处理不及时或对其处理意见不服,才向上级和其他国家机关上访,甚至进京上访。而责任部门对群众上访处理不及时、解决不力,有的甚至采取“推、磨”的办法,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

四是侦查破案能力、打击处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案件有的在侦未破,有的犯罪嫌疑人在逃未归案,案件久拖不结,加害人不能被依法惩处,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这势必引起被害人及其亲属不满,上访求决。

(二)信访人自身的原因

一是部分信访人缺乏法律政策知识,对政法机关不信任,凭主观臆

断,缠访不止。信访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占70%,多数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法律政策了解不多,往往依靠主观臆断想当然,当自身的诉求没有实现,就认为执法人员存在违法办案的现象。而且对政法部门后续开展的接访、解释、劝说工作也持怀疑态度,久访不息。

二是试图通过上访解决自己的实际生活困难,是上访量居高不下的又一原因。有的上访人明知政法部门的处理没有问题,但因上访无需付出成本,并可获取利益,因而坚持不懈地上访,无理由地一味主张鉴定错误、审判错误,夸大损害后果,进而不断要求解决其生活困难,更有甚者把上访作为改善生活条件的手段。如孙某上访案,孙某因与人打架而受伤,不服法院判决,要求法院为其解决家庭困难。法院从帮困救助角度出发为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后,又提出让法院为其解决采暖费、家人养老保险、孩子的学费等无理要求。

三是通过刑事案件改判,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上访人意图通过改

判来恢复政治待遇,得到更大金钱利益,获得心理平衡。如胡某上访案,胡某于1960年犯贪污罪,被判12年有期徒刑,后其对此不服开始长期上访,要求平反。经各级法院多次复查后,最后被最高法院认定为终结访。胡某曾到老战士办参加活动,老战办以其是犯罪分子,不让参加,此事对胡某打击很大,现要求恢复老战士政治待遇并解决医疗费用及一处住房,从而不断进京上访。

(三)其他原因

一是开展的各类专项行动,客观上也成为诱导上访人频繁进京的一

个因素。为解决突出信访问题,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行动,对上访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列入专项行动名单的期望通过进京上访能将自己列入名单,利于自己问题的解决;在名单之列的,期望值加大,为实现过高要求,也频繁进京。一些涉法案件,在专项行动开展以前,有望能以较低成本解决,但在专项行动开展以后,上访人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如张某上访案,张某因离婚一案对财产

分割不服,并对法官违法违纪问题不服。法院在对违纪法官进行了处理以后,拟给其50万元让其息访。可是专项行动开始后,张某提出了不给200万元决不息访的要求,导致该案的解决陷入僵局。

二是对非正常访重交办案件,轻依法处理,是引发大规模上访的又

一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上访人员通过上访这种形式来寻求法律之外的利益和目的,以进京非正常访来要挟政法机关,漫天要价,给息访控访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进京非正常访,是违反《信访条例》的不正当信访行为,应该予以严肃的依法处理,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而上级对非正常访案件目前只是交办,这就给上访人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从而更加频繁进京非正常访。对于有些上级交办的纯属无理的案件,无形中也给其他上访人造成了认识误区,认为不管有理无理,只要能进京登记,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解决好信访事项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打好持久战。

(一)进一步树立公正司法、规范执法的意识。要切实加强对政法

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并通过严格公正的执法,让人民群众相信法律、相信政法机关的工作,树立政法机关的权威,从源头上解决和遏制上访案件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发现的每一起错案都深挖背后的成因,严格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发现的违法违纪人员,并以此为戒,督促政法各部门完善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堵塞漏洞,消除腐败滋

生的条件。

(二)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实施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在治本上

下功夫,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涉法涉诉信访专项活动、专项战役持续不断,活动结束后信访事项又出现高峰期,导致新的战役再次发动的问题,要真正建立和实施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制度规范工作,以制度促进工作,并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三)经常性地开展信访事项的排查调处,掌握工作主动权。涉法

涉诉信访事项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内自我消失。这就需要善于发现、及时掌握、尽早解决,经常性地开展信访事项的排查、调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拖大,矛盾激化。

(四)加强领导包案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大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领导力度。从实践看,实行领导包案工作制度,确实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息访了一大批信访案件。但仍存在着工作没到位、感情没到位、措施没到位的现实情况,大量的案件亟需解决。为此,要扩大领导包案的工作范围,不仅要对上级交办的案件落实领导包案,对所有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都要落实包案领导,并限期督办解决。对于已经落实包案领导,上访人仍不断上访的案件,要以听汇报、下督办单、通报批评等方式督促责任领导。对于“瑕疵案”,加强督办力度,积极推动落实解决。同时,要成立督查组,抽调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的干警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督办,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工作力度。

(五)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救助资金”,用以解决“法律之外,情

理之中”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于那些诉求有理却没有法律政策依据

或确实因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其利益的上访人,一种有效的解决息访的办法,就是通过在“法律之外、情理之中”给予其一定的救助,使他们息诉罢访。各地应迅速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救助资金,并成立相应的临时性工作组织,负责明确救助范围、制定救助标准、甄别救助对象、协调有关单位。此基金的资金来源于财政,由政法委统一管理,由各责任主体或基层政法委负责发放。

(六)加大对违法缠访闹访人员的依法处理工作力度。一些上访人

员通过上访这种形式来寻求法律之外的利益和目的,以进京上访来要挟政法机关,漫天要价,甚至出现了专业上访、代理上访、组织串联上访、甚至“告洋状”的现象,发传单、聚众冲击国家机关、服毒、自焚等极端访越演越烈,不仅给息访控访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对于北京的形象也造成极大损害。另外,每年一次甚至多次的进京控访,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应以《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劳动教养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尽快建立一套北京与各地衔接的依法处理违法闹访行为的工作程序,加大依法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于一些上访人以进不进京上访来要挟党委、政府和政法部门,鉴于其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又有具体行为,在司法实践中,考虑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对于过激上访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以解决目前在打击无理缠访闹访上存在的法律瓶颈问题。

下载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成因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涉诉信访的成因及对策

    试论涉诉信访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应海东编辑:studa1211 - 论文摘要 目前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涉诉信访案件依然居高不下,重复上访......

    浅议当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浅议当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书峰乡人大办 郑剑峰 “十一五”期间,我县综合实力明显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但仍留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政法机关不作为、假作为、乱作为怎么办?杨洪岐、杜桂芝两件冤案就曾到哈尔滨市检察院抗诉,对明明符合抗诉条件的也硬说你不符合,只是口头答复,不给出具任何法律......

    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全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县政法各部门按照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上访工作要求,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教育活动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大力加强......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总结 2008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全区政法信访工作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

    涉法涉诉信访概念

    “四个必须、五项制度” 四个必须: 做好涉诉信访工作必须强化群众观念,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工作重心下移。 五项制度: 做好涉诉信访工作要建立评估预防制度,建......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 意见 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5号)、•中......

    涉诉信访

    “三个至上”在法院信访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信访接待是处理群众信访,是基层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院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法院信访工作的开展,对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