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辛集中学高一年级2018——2019年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按题号涂在答题卡上,问答题写在答卷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薄荷(bò)
夜缒(zhuì)绯(fěi)闻 时不我与(yŭ)
B.峥嵘(zhēng róng)青荇(xìng)镌(juàn)刻
供(gōng)不应求
C.忸怩(niè)
漫溯(sù)遒(qiú)劲 自怨自艾(yì)D.躯壳(qiào)
载(zài)重
簸(bò)箕
文采斐(fěi)然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廖廓 博彩 暴躁 义奋填膺 B.沧桑 戌守 拖杳 张弛有道 C.枢纽 作别 尾椎 无耻谰言 D.绊嘴 颓圮 气概 博彩众长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①湖畔柳绿桃红,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着秀美的湖光山色。
②加德士拍卖行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悍然拍卖圆明园被抢文物,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胸中都感到义愤填膺。
③尽管二者在根本上是极其一致的,但具体的满足方式和途径却又有着很大区别。前者更多的是靠消费者慷慨解囊向市场购买,而后者更多的是通过公共文化建设来实现。
④她站在自己作品面前,举目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⑤该软件还带有所谓的信息服务,那些有关其他公司产品及节目的广告词时不时跳出来,让你不胜其烦。
⑥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⑦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⑦ D.①⑥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A.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是靠天等雨,还是靠人找水?是人定胜天,还是听天由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C.学生个人素质能否稳步提升,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部门教育改革的力度。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5..下列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失其所与,不知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共其乏困 D.秦军氾南
6.下列子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
A.若不阙秦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越国以鄙远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A.佚之狐言于郑伯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以其无礼于晋 D.夫晋,何厌之有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人之力而敝之(使……受到伤害)B.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C.敢以烦执事(大胆地)D.且贰于楚也(不专一,有二心)..10.下列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创文”宣传活动策划方案拟好后,我们特意去政教处垂询各位老师的意见。B.广大文学爱好者可将作品寄来,我会一一斧正。
C.商务印书馆刚出版了拙著《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特赠老友,敬请惠存。D.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一)请阅读全诗,完成以下两题。(共6分)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云动石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和“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酒泉子(作者: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本词塑造了“弄潮儿”什么样的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弄潮儿”形象?(5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选择各3分,翻译句子各4分,共20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 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4.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1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功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军亡导,后大将军。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2分,共6分)
19.(1),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2)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与同学们到湘冮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诗句是:,(3)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 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0.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意义的表述的一项是()(3分)
A.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B.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工作,就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不进行古今诗歌传承的研究工作,就无法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22.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胡适的《尝试集》就是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特征明显的一部作品。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意象选用还是艺术构思,以及在作品风格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体、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站牌下,那一刻
早上,阳光明媚。
那天,我站在一条不宽的马路上,等公共汽车。站牌下,聚了很多人,挤着。他们都很文明,穿着时髦,谈吐斯文,举手投足显示着高贵……
我怕挤,特意站在垃圾箱旁边,这里几乎没有人。
在马路那面。一个刺眼的人,是个另类。穿得破烂,长头发乱着,遮了半个脸。手里拎着一条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很脏,但不重。
看得出,他要到这边来。
这个时间,自行车一辆接着一辆,在等车人脚下,洪水一样流过。
有个骑车人,在一路叫骂声中,蛇样穿行而来,车子后衣架上夹着食品袋,里面的小包子清晰可见.站着的许多人“哼”了一句什么。
突然,食品袋掉了,掉在离这些等车人只有几步远、地上那块打着转儿的废纸旁边。后面的车子从上面压过。于是,一辆接一辆。那个骑车人早已没了踪影。那个另类,摆出一副压死也得过来的架势。他过来了。
还可以吃的,碎了也可以吃。有食品袋裹着,不脏,我想。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食物的诱惑。我在心中叹气,我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真心希望这是他最好的早餐。
可是,我吃惊下面的经过。
他来到站牌下,没有一点犹豫,麻利地弓下身,捡起食品袋,还有路边那些被人踩来踩去,包过油炸食品的废纸片。他把食品袋撕开一个角儿.众目睽睽之下,碎包子冒着热气,被他一块块放进肚子里。
他朝我走来……
他走过我面前。他径直把捏在手里的塑料袋和纸片塞进垃圾箱里,扬长而去。
风在身后,吹起他的破衣,条条缕缕地,呼啦啦地响,像无数缩小的、飘扬的旗帜。我突然愣住。
我真正地看到了他的脸。那不变的笑意告诉我、还有这个世界:那一刻,站牌下没有一个人!包括衣冠楚楚的我!23.文中多次以“另类”来形容“他”,结合全文,试概括“他”的另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4.在写到“他”向食品袋走来的时候,作者展开了对自己的心理描写,试分析这一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5.有人认为,删除最后两段会使文章的艺术效果更佳,你的观点呢?试加以说明。(4分)
六、作文。(60分)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 柏拉图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沈从文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意大利 但丁
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北宋 朱熹 ”
阅读以上关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名言,以“自律”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河北辛集中学高一年级2018——2019年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D 8.D 9.C 10.C 11.B 12.C 13.(1)塑造了弄潮儿具有精湛技艺、身手不凡、履险如夷、英勇无畏、搏击风浪的形象。——技艺1分(外),英勇1分(内)。
(2)①“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两句写“弄潮儿”能在潮头上立泳而使手中的红旗不湿,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写来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②以钱塘江之排山倒海、壮阔惊险的描写渲染烘托出弄潮儿的精湛技艺和英勇无畏。③结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然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用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行烘托,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的形象。(白描或动作描写1分;侧面或衬托2分,其中写钱塘潮衬托1分,写梦看梦觉1分)
14.D. 结发,刚成年的时候。A.“竟死”一直到死;B.“将兵”是动宾结构而不是并列结构,应译为“(李广)带兵”;C.“曲折”应译为“详细的情况”。
15.C代词指代意义的解释,一定要有语境意识。语句“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中的“之”应是“饮食”,而不是“赏赐”。
16.D题干指令是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百名”与“数千骑”力量悬殊情况下采取的惑敌之举,并不涉及对部下的体恤关爱,可排除①所在的A、B两项;③“专以射为戏”是说李广专门以射箭为消遣,纯属个人喜好,不与部下发生关系,不合指令也应排除③所在的C项。符合题干的选项是D项,②④是与士兵共甘苦,⑤是有问题勇于自我承担责任。
17.D项第二句对原文的分析阐释错误,原文“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的意思是“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而不是“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语境中正确理解原文意思,是辨别概括、分析正确的关键。
18.(1)我们现在离开(距离)大军几十里,像现在这样凭借百骑逃跑,(如果)匈奴追赶射杀,我们很快就会完蛋。(去,走,各一分,句意2分,共四分)
(2)后来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军中失去了向导,落后于大将军。(亡、后各2分,句意2分,共四分)
19.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0.D(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21.B(A谈的是白话诗人的创作和古典诗歌传统的联系,不是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意义”的表述,偷换概念。C充分条件推理不当。D原命题成立,否命题不成立。)22.A(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23.(另类的定义来自于比较,“他“同周围人的不同之处,即为另类的表现;“概括”“哪些”要求分条答题,并尽量用结构一致的短语或短句)答:A、从外貌特征看:衣着破烂,地位卑微;B、从行为特征看:穿越马路,拣吃食物;C、从道德品行看:维护环境,灵魂圣洁。(各2分)
24.(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入手,从该段在文中所处位置入手,根据文体或内容的不同,常用的术语有制造悬念、铺垫叙事、营造氛围、开篇明旨、点明话题、卒章显志、激发联想等;答题时应注意以术语打头,亮出采分点,再具体分析,说明作用)答:为下文的“吃惊”做紧蓄势功夫,从“我”的误解和怜悯到“他”给我的震撼,以“我”衬“他”,突出了主人公形象的高大。(铺垫蓄势2分,反差对比突出形象2分)25.答:A、删除更好。故事在刻画描述中结尾,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而且其含蓄隽永的语言可以起到引人深思的效果,避免了说教的直白。(突出形象、引人深思,各2分)B、保留更好。正是因为有了结尾中“我”的感受和认识,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才更为突出,既显示出主人公人格魅力的影响感染力,又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意识,深化了主题。(加强对比、深化主旨各2分)
第二篇: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51.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 A.井田制最早瓦解 C.建立起郡县制度 B.管仲改革效果显现 D.率先使用铁犁牛耕
52.《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53.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了“家风是什么”的节目,颇受好评。传统观念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54.据《墨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表明 A.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C.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大宗地位
B.地方权力已开始向天子集中 D.诸侯要向天子提供军赋力役
55.秦王赢政在兼并战争中,灭掉的第一个诸侯国和最后一个诸侯国分别是 A.赵国
魏国 B.楚国 燕国
C.魏国 赵国 D.韩国 齐国
5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57.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下选官的主要依据是()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58.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5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开创皇帝制度
60.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61.唐朝改革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主要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三司使
62.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 A.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路、府、州、县
6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文中的“今世”当指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汉代的内外朝制 C.明代的内阁制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元代的一省制
65.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66.《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 A.“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B.“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D.“寿恰红群芳开夜宴”
67.《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占领中国某岛,在岛上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中国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时令节气等方面仿效日本。日本占领的是 A.黄岩岛 B.台湾岛
C.海南岛
D.崇明岛
68.爱国诗人丘逢甲率绅民上书清政府:“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台誓死守御。……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唯有开仗。”以下符合丘逢甲践行其誓言的行动是
A.驾舰撞向“吉野”,不幸中鱼雷与舰同沉 B.率领黑旗军,在台中附近的大甲溪伏击日军 C.组织领导义军,在新竹、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D.淞沪抗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
69.“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材料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 B.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D.人人平等
70.从刘邦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的“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根本的转变 B.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C.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从“家天下”走向“公天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71.1912年1月1日,孙文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地方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这表明 A.“五族共和”的思想被抛弃 B.激进民族主义者的单一民族建国思想
C.孙中山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 D.从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的确立 7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民主宪法D.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实现独立 73.“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下对这一《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发布于1919年 B.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 C.受到工商界响应 D.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
74.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75.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各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守为攻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该电文表明
A.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 76.下列战役属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
77.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8.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两岸“三通”的实现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79.下图为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的照片。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时间长达70秒左右。“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的最重要前提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80.下列不属于新时期新型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A.村民自治 B.城市居民自治
C.职工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5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据材料“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反映这是一种户籍制度,不能体现私田现象增多,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等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在秦代确立的,故C项错误;“率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52.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其来源于没落的旧贵族及上升中的平民阶层,依靠他们的知识才能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军事舞台,可见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阶层分化而集结派生出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与西周时期依据血缘世袭的统治者阶层中“士”不同,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士形成于西周时期,且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并不能反映血缘政治的瓦解,故D项错误。5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忠君思想”与儒学有关;“孝”与宗法制相关;“耕”与农本思想相关;通过“读”获取功名与科举制相关,根据题意本题选A。54.A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地方权力开始向天子集中是在秦朝以后,故排除B;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涉及的是宗法制,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诸国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诸侯不对周王履行相应的义务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说明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A。
55.D 56.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是对前代分封制的否定,所以A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他父亲夏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确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逐渐形成,所以B项符合设问要求;C指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这与材料无关;秦朝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所以D项不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选B项。57.A
【解析】据材料“孝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等信息,可以判断其主要标准是品行才学,故答案为A。
5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它并没有恢复丞相的职权。故本题选D。59.B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秦,虽死犹存”强调的是秦朝创立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故B项最合乎题意。6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二府三司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推行三公九卿制,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是指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故C项正确;清朝设军机处,D项不符合题意。6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6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为秦汉地方行政机构;C为唐代地方行政机构;D为元代地方行政机构;B为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故选B。6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帝王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故C项正确。
64.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选C。6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军机处的设立。注意题目中的时间是清朝。材料信息“乾纲独揽”主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元朝开始推行行省制,排除A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排除B、C两项。故答案为D项。6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宁氏家族的地位,“宁荣二祖遗像”“贾敬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可见是宁国府的祭祀礼,A项符合题意,正确。庆元宵不用祭拜,B项排除。庆寿辰以寿星为最大,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67.B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日本对台湾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尚书省下设六部,其中的户部掌握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排除B项;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C项;三司使出现在宋朝,排除D项。
地实施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根据所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68.C 6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主专制,主张主权在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错误;“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体现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人人平等原则,故D项错误。7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刘邦、孙中山并不是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辛亥革命时期又缺乏群众基础,而 “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也无法说明人民大众与统治者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体现出“天下为家”;材料中的“敢有帝制自有为之,天下共击之”,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体现出“天下为公”;而这反映出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故本题选D。71.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材料关键信息“……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族地方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表明孙中山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C符合题意。7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项正确;A项“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1952年新中国土改的基本完成;B、D两项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选C项
7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本题用排除法较好,题中材料“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可知,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判断,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B项。7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故本题选C项。【备注】无
75.D 76.A 77.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故A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7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时间。结合图中紫荆花旗、米字旗和五星红旗可知,它们代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和中国。香港的回归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关。故本题选B。其他说法与台湾问题有关,故不选。79.D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非两党平等谈判,故B项错误。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预不是台湾问题的最重要的前提,故C项错误。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重要前提,故D项正确。
80.D 83.(1)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衡;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阻挠破坏;群众基础薄弱。
(3)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国的真正民主;要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体制。(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发展变迁。
第(1)问,依据对材料“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理解,结合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概括得出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两项制度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结合所学概括分别说明两者的意义。
第(2)问,依据材料“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役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的实验”包括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等。依据对材料“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的理解,联系辛亥革命相关知识,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分析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第(3)问,依据材料“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解认识“特殊的民主”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三则材料的信息,认识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不同的命运,概括总结在中国人民探索民主政治的历程中得出的启示。
第三篇: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4
广西钦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题
一、选择题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搭讪(shàn)瘐毙(yǔ)打烊(yàng)油腻(nì).... B.寒伧(Chen)蹩进(Bì)丛冢(zǒng)佳肴(yáo)... C.褴褛(nì)契约(qì)竦然(sǒng)悭吝(jiān).... D.亲昵(nì)靓妆(liàng)颓然(tuí)迸发(Bâng)....2.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黯淡 惊骇 打盹 鞠躬尽瘁 B.琐粹 国籍 褪色 无精打彩
C.租赁 感概 起讫 首屈一指
D.赋于 伸张 魅力 委屈求全 3.选词填空。()
因为在妇女,美丽______、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_____,优美的_____,温柔的性情,就是他们惟一的_______。
A.资质 聪明 丰韵 资格
B.聪明 丰韵 资格 资质
C.丰韵 聪明 资质 资格
D.丰韵 聪明 资格 资质 4.填入括号中的动词,最传神的一组是()
①“喂,欧也妮,太太,这是给你们的,”他一边说一边把钱()着玩。
②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了两下。
③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钱。
④他从破衣袋里()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
⑤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一(),转身去了。
A.捏 排 按 拈 摸 摸
B.拈 按 排 摸 捏 捏
C.拈 接 摸 排 捏 捏
D.捏 排 拈 按 摸 摸 5.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那老女人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C.她对老父的照顾服侍,可以说是周到细致,只是对他古怪的行为不可理喻。....
D.路瓦栽夫人的幻想虽然美丽,但太扑朔迷离,不切实际。....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陈奂生的身份是显著提高了,村上的人不但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
B.她没法让一个有钱人了解她,认识她,娶他,爱她。
C.第三年上,他的吝啬作风把女儿训练成熟,变成了习惯。
D.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7.下列判断恰当的是()
A.鲁迅的小说《药》《祝福》《孔乙己》分别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
B.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短篇小说代表作为《羊脂球》《项链》《俊友》等。
C.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他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著名的短篇小说《守财奴》《高老头》等。
D.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一个背负着因袭的重负开始走向新生活的农民。8.下面是对本单元四篇小说主题的陈述,不当的一项是()
A.《药》的主题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困群众的愚昧而导致的革命者的悲哀
B.《项链》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同时,对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C.《陈奂生上城》描写陈奂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新时期农民的喜悦,批判了官僚主义
D.《守财奴》通过对葛朗台这个守财奴形象的刻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9.小说的结构,有单线的,有双线的,下列四篇小说属双线结构的是()
A.《药》
B.《项链》
C.《陈奂生上城》
D.《守财奴》
10.下列各段心理描写选自本单元课文,请选出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华大妈)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
B.她(路瓦栽夫人)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C.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
D.怎么说呢?就说输掉了;不对,自己从不赌。就说吃掉了;不对,自己从不死吃
二、阅读题
读下面文段,完成 11~14题。
丈夫给她的零用,每次从不超过六法郎。这一天,葛朗台掏出了做零用、买针线、付女儿衣着的六法郎月费,把钱袋扣上之后,总不忘了向他女人问一声:
“喂,妈妈,你想要一点儿什么吗?”
“噢,那个,慢慢再说罢。”葛朗台太太回答,她觉得做母亲的应该保持她的尊严。
这种伟大真是白费!①葛朗台自以为对太太慷慨得很呢。像拿侬、葛朗台太太、欧也妮小组这等人物,倘使给哲学家碰到了,不是很有理由觉得上帝的本性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吗?② 11.简要回答“从不超过”和“总不忘了”在表现葛朗台形象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对句①含义的理解,正确的几项是()
A.“伟大”是对葛朗台太太而言的,表明了作者对她品德的赞叹。
B.“伟大”指葛朗台的自我感觉,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
C.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太太的同情。
D.这句话是作者的评论,表明了作者对葛朗台为人的讽刺。13.下面是对句②含义的理解,正确的几项是()
A.这些善良的女性摆脱受苦的境地需要哲理的点拨。
B.善良、怯懦的人往往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C.善良谦和与邪恶专横偏偏不协调地扭合在一起。
D.三个善良懦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十分富有戏剧性。
14.作者把懦弱的葛朗台太太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肯定,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边文段,完成15~19题。
她先看了几副鐲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①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②“再没有别的了呢?”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③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④我只借这一件。” ......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15.划线的①②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匣子里的珠宝首饰她都不满意。
B.她太爱珠宝了,所以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爱不释手。
C.以挑选这些的犹豫不决,衬托她发现钻石项链后的惊喜。
D.以“还有吗”引出钻石项链。同时兼表她对珠宝首饰的酷爱。16.对划线的第③句表达的心情理解正确的是()
A.急不可待又怕丢面子的心情
B.想马上借到又怕遭到拒绝的心情
C.想借又羞于开口的矜持
D.犹豫迟疑怕失去机会的心情 17.第④句所表现的心态是()
A.强调只喜欢这一件,其他都不中意 B.不想多借,仅借一件
C.表明借的数量,没借其他的D.惟恐对方不惜 18.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心理?()
A.心理行动描写
B.语言行动描写
C.肖像心理描写
D.语言肖像描写 19.路瓦裁夭人见到这些首饰后的心里变化分四个阶段:
①_______
____ ②____
______ _____ ③
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 阅读鉴赏短篇小说《小葱青青》,回答文后问题。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这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袄,棉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①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说不清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要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等诱人的词句。
她极少说话。说,她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
善良和期望。②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儿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③
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④
“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
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
“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多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等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⑤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您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看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篓底下拿出两个用塑料包着的小本子,递给老师。
女教师接过本子,一下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15岁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来,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教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只小手。⑥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她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女教师把小妹妹楼得更紧了。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那葱更青。⑦„„⑧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前,她给女教师送去一篮子小葱。⑨葱洗得真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⑩
啊,小葱青青„„⑾
20.联系语境,分析一下①⑤⑧⑾处省略号所包含的意思。
①___
___⑤__
__ ____ ⑧__
____⑾____
___ Z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②处对小妹妹眼神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③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3.下面是对⑦处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纯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变化。
B.既衬托小妹妹纯真的心灵,也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C.为了衬托女教师当时的心情。
D.为了突出雪样纯洁、葱样青嫩的小妹妹。24.⑨处小妹妹送小葱感谢老师的原因是()
A.小妹妹家境不好,经济困难。
B.女教师总买小葱,送她备用。
C.小葱是她们相识的媒介,对双方来说有特殊的感情和意义。
D.小葱虽小,但是自己劳动所得,礼轻情重。25.⑩处“她俩都哭了”的原因是()
A.即将分手,两个都很难受。
B.一个是因感动而哭,一个是因喜悦而哭。
C.小妹妹终于考上了县师范,两个都高兴得哭了。
D.成功时,想起往日的艰辛,百感交集。26.本文贯穿情节发展的线索是()
A.白白的雪
B.红红的手
C.青青的小葱
D.静静的“她”
三、作文
27.给下文续上一段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注意人物心理描写的技巧。(200字以内)
奇怪,书明明就放在这儿,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呢?东东不禁不安起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蹩一Biã 冢一zhǒng 褛一lǚ)悭一qiān 靓一jìng)2.A(粹一碎 彩一来 概一慨 于一予 屈一曲)3.C
4.B
5.B
6.D(A.词序不当 B.词序不当 C.主谓搭配不当)
7.D(A项中《药》主旨不在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 B项中《俊友》是长篇小说; C项中《高老头》是长篇小说)
8.C(未批判官僚主义)9.A
10.C(C是动作描写,其余二项是心理描写)
二、阅读题
11.不矛盾。正好揭露了葛朗台假大方、真吝啬的虚伪性格。12.ACD
13.BC
14.作者把葛朗台太太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肯定,主要是反衬葛朗台的专横、冷酷、凶残与虚伪。葛朗台太太隐忍、顺从、贤德,她既是资产阶级家庭的牺牲品,又是作者借以对抗葛朗台的资产阶羊一样”,作者称颂
第四篇: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柯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 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荆柯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 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 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 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 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柯久了,出不来, 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起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柯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 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 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 晕晕乎乎,醉眼蒙昽,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 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柯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柯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几乎所有的皮肤都被割破了,一个个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那些外乡人要漆树的汁液做什么?”
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几道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又叫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过的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表面还耐高温。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漆树的眼泪被提取后,却在家具的表面重生。每当我看见用土漆漆得光亮无比的家具时,总会想到苜蓿坝那一坝漆树的命运。人类为了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顾植物的感受。
再次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纵着骡马来到苜蓿坝时,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痂。我抚摸着伤痕,想象着漆树被割伤后,是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可是漆树被割破树皮提取汁液后还能生存下来。对割破树皮这件事,漆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交代漆树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其中“趴”写出漆树树皮紧紧裹着树干的情态,“咬人”用拟人手法写出漆液的毒性之大。
B.“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在家具的表面重生”,形象地写出了家具被漆过生漆后的光亮,突出了漆树的价值。
C.看到外乡人割破漆树树皮收集漆液,“我”怅然若失,因为漆树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
D.全文围绕着“漆树的眼泪”来组织内容,先后写了漆树的眼泪咬人、漆树流泪、漆树流泪后结枷重生,体现出漆树顽强的生命力。
5、请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5分)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6、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6.请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
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6分)。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1在这首小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分)
①黑板上的粉笔字迹或许终将褪去,但对听闻过这段留言的人来说,那透过文字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不会消散,对知识的信仰将历久弥坚。....②当下,多边主义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保护主义言论甚嚣尘上,其行动也日渐增多,有些....人指责全球化带来的副作用造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③数百名巴西民众聚集在马拉卡纳球场,高呼口号,批评政府慷慨解囊举办世界杯、奥运会....等体育比赛,却不关心如何改善贫民的生活。
④刘汉民老人苦心孤诣创研象形字书体20多年,他已成功创作出十二生肖、福禄寿禧等100....余幅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书法界的认可。
⑤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有关部委及各地正在抓紧开展建立征管协作机制、确定具体适用税额等前期准备工作,环保税开征,一触即发。....⑥海南侨乡儋州中和镇群众开展庆元宵舞龙舞狮巡游活动,龙飞凤舞闹元宵,一系列民俗表....演,把中和故城的龙年新春闹得异常欢腾。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C.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D.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屡次频现,其背后业已形成一条多方合谋的灰色产业链,成为业内“老生常谈”的敏感问题。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人注定孤独,①
,只有神灵或野兽才可能永远孤独。人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被他人的思念中,才能体现生命的存在。②
,涟漪可能就不会出现;对我们来说,亲爱的人的思念,③
,让我们的灵魂从暗处显露,让生命的轮廓变得清楚。
20.某同学在阅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出一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请你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内容为素材,精心撰写一下联。(5分)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21.在祖国即将迎来自己的70华诞之际,我班准备组织以“爱国”为主题的班会。你作为主持人,你设计一段开场白:(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的人用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有所辨析,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11吃,家里的人都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寻常。母亲王氏教他读《论语》《孝经》,读完便能背诵。八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题为《春日闲居》的五言诗,在朝里任尚书的本家舅父王筠觉得有很好的情致,就对他的亲人们说:“这个孩子将来可以成大器,至于像‘风定花犹落’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赶上谢惠连的诗了。”十三岁时,就领会了《五经》的主旨,尤其精通《左传》,擅长草书、隶书、虫篆。十四岁的时候,遭逢父亲去世,号哭顿首于地,数次气绝后又复苏。(在这之前)他的父亲谢蔺因为母亲阮氏去世,绝食且哭出鲜血而死去。(谢贞)家里的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会与他的父亲一样(悲哀过度而亡)。本家的父辈谢洽和堂兄谢暠,就一起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对谢贞讲解佛法。禅师就对谢贞说:“作为一个孝子,你既然没有哥哥和弟弟,就极需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如果因忧伤过度而毁掉自己的躯体生命,谁来奉养你的母亲?”自此,谢贞才多少喝一点稀粥。
太清之乱期间,亲属逃亡,谢贞在江陵与亲人失散。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出家到宣明寺。等到高祖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后,谢暠回到故乡,奉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从北方)回到陈朝。始兴王陈叔陵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引荐祠部侍郎阮卓担任记室,征聘谢贞担任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钦佩敬重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去世,陈叔陵横行作乱,他部下的僚属多被拘捕,只有谢贞与阮卓没有受到株连而获罪。陈后主就下诏书令谢贞入宫担任管记,又升任(陈后主的次子)南平王的近臣。南平王府的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谢贞为他写了谦让的奏章。陈后主看了后觉得写得特别好,就在宴席间问周确:“您上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上的奏章是请谢贞代写的。”后主就嘱咐身边的秘书施文庆:“谢贞在(南平)王府上,没有固定的俸禄,可以赏赐给他一百石米。”
陈后主至德三年,谢贞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不久,皇帝命令他回到南平王府任职。谢贞多次上奏皇帝坚决推辞。皇帝的命令说:“尽管知道你的哀伤孤独是在内心,可是国家的公务在等待得到有才能的人,应该尽快回府任职。”谢贞悲哀过度,损害了健康,形体羸弱,终究不能到南平王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起去看望谢贞,看到他瘦得已经只剩下了骨头,两人伤心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弱小的孩子才刚六岁,感情难以割舍,愿把他托付给你。”谢贞就在当晚辞世。后主问姚察说:“谢贞还有哪些亲人?”姚察于是禀告说:“谢贞还有一个孩子刚六岁。”后主就下令长期供给他衣服和粮食。
11、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1分)营造了寂寞、辽远的意境。(2分)
3持对称。
参考答案①却又不能永远孤独 ②一颗石子如果不击破水面 ③就是那颗击破水面的石子, 20、答案:(示例)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
解析:对联要注意词性相对,结构相对,下联最好用一声和二声结尾,上联是“状语+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状语、主语、宾语都是偏正结构。
21、称呼和礼貌用语(1分)+引入语(手法:引用、排比、比喻、对偶)(2分)+主题词(1分)+过渡语(1分)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写作要求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任选择一句,将其内涵作为写作中心。可以展开联想,写自己的经历、感受,讲述身边的故事,等等。所以首先要理解两句话的内涵。第一句:记住,爸爸不能时刻保护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战斗,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其中关键词是“战胜自己”,由此可展开发散思维,思考几个问题。一是战胜自己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自己与自己的缺点,与身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如懒惰、懦弱、凶残、贪婪、嫉妒等缺点,如贫穷、病痛、尔虞我诈等恶劣环境。二是怎么战胜自己,战胜自己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战胜自己需要“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奋,战胜自己需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总之,我们都应该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乐观地面对未来,平淡去面对利益,见利不熏心,不尔虞,不我诈,用一颗热情豁达随和之心战胜心中的恶念和懦弱,用优雅从容的心态,见证自律人生。三是为什么要战胜自己,战胜自己,是为昨日反思,今日涅槃,明日重生腾飞。战胜自己,才能够挣脱命运的枷锁,冲破思想的藩篱,通往成功道路。考生可结合以上几点,展开联想,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讲述身边的故事。第二句话:金牌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它需要爱心,努力,还有热情来浇灌。这句话的涵义重在阐述成功的必要条件,想要成功,必须付出一定的爱心,努力,热情等。以这点为中心写作要点可以结合第一句的第二个问题的要点来思考。无论考生选择哪句话,都要理解内涵,抓住中心。参考立意:
①由“爸爸不能时刻保护你,爸爸只教你如何战斗”,可立意为:不能依赖别人,要增强自己的战斗力,不断提升自己。
②由“战胜自己的恐惧,试着自己拯救自己”,可立意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③由“金牌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它需要爱心,努力,还有热情来浇灌”,可立意为:成功是需要努力、奋斗的,正确认识成功,不断追求探索,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5天空,我的心飞了,飞了……
以后,我屡屡获奖,每当面对老师的赞扬和同学羡慕的目光时,我总会暗暗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加油,露出我那最灿烂的笑容。
我常想,科学家如果不敢去尝试,就不会有伟大的成就。建筑工人如果做什么事都很胆小,就永远也造不出优雅的高楼大厦。农民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好的收成……当他们露出喜悦的笑容时,那笑容将会和我一样,是那样的灿烂。是的,没有敢于战胜自己的勇气,没有为之付出努力,哪来丰硕的收获?
爱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来征服全世界,刘翔用飞猛的冲击力成为世界“飞人”,而我,却用坚持不懈的努力战胜了自己。因为,在我的心灵深处,将永远有一束盛开的鲜花,很美,很美
第五篇: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樟树中学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2018年10月20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反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 1 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摘自2017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
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
B.《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编。
C.《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
D.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
B.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
C.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D.《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 国,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4.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 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 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D.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B. 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 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这篇文章叙事多于议论,目的在于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揭示荆轲刺秦失败的真正原因:刺秦的目的本不在“刺”而是“胁迫”。
E.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6.如何理解“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
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 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 7 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寿是和上寿、下寿相对的,所指年龄历来说法不一,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当时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B、超乘:指下车接着又跳上车,轻狂无理的表现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文中是说秦军对周天子的不敬。
C、“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乘韦:四张熟牛皮。古人送人礼物,必以轻先重后,故先韦后入牛,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赏军队。D、《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的弦高是一个爱国的商人,他机智勇敢,那看似委婉的言词中含有对秦军的警告。
B. 第三段文字中皇武子用非常含蓄的外交语言表明了郑国的态度,下了逐客令。C. 从时间上看,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前。
D. 这两段文字在语言方面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共同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塑造了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的描写也非常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②,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③。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 ]①蒋捷是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②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③木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B.“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 9 发愉悦之情。
D.“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
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15.本词中,词人的“愁”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
(3)《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所谓“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
B.在伊丽莎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危授命,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
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D.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陪伴他们的大都是年迈的祖父母,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在温暖床头灯下听爸爸妈妈讲读故事,更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教育。
B.专家指出,洋葱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每天生吃半个,或喝等量的洋葱汁,可增加心脏病人约30%左右的“好胆固醇”。
C.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强调,自从东亚峰会成立以来,秉持东亚合作的精神,已成为连接东亚、亚太国家的重要桥梁。
D.受冷空气影响,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气温将下降4-6 ℃,其中东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10 ℃。
19、依次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都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都站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B.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C.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 21观察下幅漫画,简单介绍漫画的内容与寓意,分别不超过35字。(8分)
四、写作(60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给你留下许多特别的印象,其中必然有伴你成长的老师、亲人、朋友……你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其中的某人呢?他(她)一定有许多特别之处,请你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您(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
樟树中学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B 【解析】选项B中“《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无中生有。文中只有“《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等信息。
2.A 【解析】 A.对应的原文“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选项“七月流 火,九月授衣”说曲解文意。
3.C 【解析】C.因果倒置,原文“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是“勤 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的原因。4.C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理解不当,这不是荆轲刺秦王的意图,是作者的观点。
5.AD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理解不正确。文章中看不出“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文章中,作者认为荆轲刺杀失败的结果,比刺杀成功更好,从“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一句中可以看出。D项,“叙事多于议论”说法不当,应为“议论多于叙事”;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在“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而是在探讨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 英雄”。
6.(6分)①荆轲在秦廷行刺的短暂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化身。②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③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的含意,分析含义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强化观点的作用,因此,理解时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同时抓住句中的“短暂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化身;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几千年”表现出荆轲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分析。
7.B(A“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 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BC(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2分,共5分)
9_x000E_(4分)节目优势: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
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
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两
点即可)
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
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2分,任答二点即可)
B
D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C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后。
(10分)(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14、CD(C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非虚实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D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词人泊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身留”,非“心留”;)。(每选对一项给2分,共5分)
15.(6分)①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
②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单寂寞之情。③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④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6分。一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5分)(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不宜妄自菲薄
A 解析: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B项,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应是“临危受命”。C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褒贬失当。D项,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望文生义。
18、D(A项,宾语残缺,可在“讲读故事”后加上“的温情(幸福等)”。B项,语意重复,“约”和“左右”重复,去掉一个。C项,语序不当造成主语残缺,应把“东亚峰会”放到“自从”前面。)
19、B(②句倒装,强调“对这近在咫尺的美”,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③句“望它们”与下句连贯;⑤句比喻更贴切,符合“于无声处悄然”、“寂寞”的语境)20、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光临”应是对客人用的敬辞,对于自身只能说“到”“去”;B?项,“令郎”是对方的儿子,此处应为自己的孩子,可用“犬子”;D?项,“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不能用于长辈给晚辈的书信
21、(8分)【答案】画面画着一只废纸篓,呈条状的纸片正从意见箱的底部落向下面的废纸篓。(3分)讽刺了社会上某些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肯虚心接受批评、监督的不良现象。(5分)(言之有理即可)
22、【思路点拨】此命题作文写作空间较大,对于陪伴自己成长的人,有很多话可以讲。文章应抓住“为什么”这个词语,记叙某人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经历、长相或者知识等方面。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应始终抓住“我”和“你”这样独特的叙述角度,有效运用这种人称的关系来写。语言要生动,要富有抒情性。译文: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 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