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中流砥柱,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与现实重任,是其他任何一类企业制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类安全中扮演着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国家利益的守护者、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社会责任的肩负者、经济调控的执行者以及国家财富的创造者。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面向新世纪,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振兴县域经济,对于实现全省战略目标,加快现代化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省部分县域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本文就我省省属企业参与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谈以下观点。
一、推进省属企业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工作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多措并举,系统推进,着力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双向进入、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产权多元、自主经营、治理规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着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和体制机制束缚,优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繁荣。推进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正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加强省属企业与县域经济合作是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需要
“十二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陕西速度”、“陕西效率”影响力世人瞩目,全省年均实现GDP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是“十五”时期的5.7倍,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十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2010年,陕西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4年达到1769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创历史最好水平;2011年,陕西投资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达到1871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74亿美元,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突破50%,2014年达到52.6%,标志着陕西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化社会。取得如此成绩既要有国有经济的“参天大树”,也要有县域经济的“千军万马”,而县域经济的主体则是民营企业,要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引导民企与国企在竞合关系中共生共荣,构建国企与民企、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推动包括国企、民企在内的一大批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和蓬勃发展。只有市场主体的不断成长壮大,才能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才会有富民强省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省属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是双方共同做强做大的迫切需求
从全国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仅占有全国20%资源的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超过60%。从我省看,虽然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依然突出:一是企业的数量少。与沿海地区、全国平均水平和毗邻的河南、四川、内蒙等省区相比,陕西的中小企业数量存在着较大差距。我省中小微企业数量仅是四川、河南省的一半,比与我省实力相当的黑龙江省还少近70万户。二是企业的规模小。我省民营经济的总量仍不够大,优势也不够突出,企业的规模也不够大,目前仍然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集团,进入国内500强的企业集团数量也少于晋、豫、蒙等省区。三是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低。我省民企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还不够响亮,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四是企业的竞争能力弱。长期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低能源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优势,很多产品是初级的、低端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只有全力以赴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才能持续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省属企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80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800亿元,资产总额16300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5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省属企业在资金、管理、科技、人才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加强与民营企业合作,是双方实现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我省民营企业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省属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是实现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虽然民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以陕北府谷县为例,目前,人均GDP达到30000多美元,跻身中国百强县。同时也成为我省民营经济比重最大、实力最强的县。2012年底,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479.14亿元,实现增加值302.78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7.21%,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民营经济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我国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向依靠消费拉动转变,府谷民营经济资源依赖度高、产业层次较低、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如不尽快进行转型升级,现有发展之路必将难以为继。
二、创新完善国有企业与县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目前,省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合作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性质及机制体制的不同产生了诸多问题,甚至导致合作失败。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与县域经济合作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完善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制度创新,互利共赢
省属大型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和经营,推进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共同发展。神木、府谷是我省民营经济实力最强和最具活力的两县,省属企业带头发挥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帮助神府民营企业克服困难,度过难关,切实解决神府民营企业存在的资金、管理等问题,为神府民营企业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神府民营经济科学、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企重点进行实行公司化改造、管理方式改造、企业融资多元化改造“三项改造”。推进和帮助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转变职能,创新管理。
省级有关部门和榆林、神府市县政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力打造服务型机关。要推进政府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全面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非禁即入。将审批变为监管,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一方面要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兼顾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注重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转型升级,防止大起大落和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要统筹三大产业、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处理好管理、协调和服务的关系,切实发挥好主导和衔接作用。要有的放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推动转型升级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三)把握机遇,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论是中央政策要求还是当前的市场环境,都昭示着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神府的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把转型这个弯拐好,把升级这个舵掌好,力争成为我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闯出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让民营经济率先试验、率先突破、率先发展。
为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一要寻求重点突破。坚决摒弃资源即采即用的传统生产方式,推动资源要素的节约集约利用,更好地向深度转化和优势产业延伸,通过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三产融合,实现民营经济质量提升。二要加强自身建设。民营企业要立足长远,科学决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管理要效益。三要坚持创新驱动。府谷民营企业要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和拓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商业经营模式创新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大科技攻关投入,从适应市场向创造市场转变,从根本上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是市委立足巴中市情,准确把握区位特点和阶段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发展战略,是推动巴中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路径,更是促进南江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贯
彻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必须将其落实到农业农村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一、构建大交通,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把加快交通建设作为突破农村发展的瓶颈,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1、积极支持大通道建设。全力支持广(元)巴(中)高速、乐(坝)巴(中)铁路、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南江段的征地拆迁、青苗附着物赔偿等工作,使南江尽快并入国、省大交通网络,缩短与成都、西安的距离,融入成(都)西(安)经济发展圈。
2、奋力打通断头公路。加快省道s101线县城恢复重建改线工程建设进度,完成县道恩(阳)野(羊溪)路、下(两)关(路)路、潮(水)鹿(角垭)路、南(江)新(民)路、槐(树)潮(水)路、南(江)苍(溪)路等出境道路改造;打通与周边县、市之间的断头路,形成县际公路环线。
3、建好管好乡村道路。组织实施好通达通畅工程,完善县内公路网络,力争用两年时间,达到100%的乡镇通水泥路或油路、100%的村通公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资料输入难和农产品输出难问题。坚持建管并重,创新管护机制,落实“三禁”(禁止超限超载车辆和履带式挖掘机驶入,禁止在公路两侧三米以内乱修、乱建、乱挖沟引水,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码占道),“五定”(定经费、定人员、定责任、定检查、定奖惩)的乡村公路管护机制,做到建好一条路、管好一条路、用好一条路。
二、培育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富民增收,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扶优扶强农业产业企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特色、高效现代农业跨越,在发展县域经济上作出新贡献。
1、做强农业产业。重点扶持北牧南江黄羊有限责任公司、米仓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翡翠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光雾山茗兰茶业有限公司等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支持他们与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市场的合作,努力提高其加工水平、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力争在2009年内把北牧南江黄羊发展成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米仓林业、翡翠粮油培育成省级龙头企业。
2、加快农业园区建设。牢固树立集约发展、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继续采取“抓点示范、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法,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园区建设,迅速启动元潭字库—回龙食用菌产业园,黄金果蔬产业园,下两—元顶子—黑潭—燕山富硒茶产业园、赤溪活水—空山果药牧产业园、长赤龙池—建华优质粮油产业园、沙河红旗—东榆槐树生猪产业园、寨坡水田坪黄羊产业园、大坝珍稀花木观光产业园、赶场西坝—关路柏桠水产养殖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农村消费拉动经济的能力。坚持就地转移与对外输出相给合,实施“劳务回引工程”,支持返乡务工人员就地创业,促进劳务经济向就业经济转变。
3、加快生态旅游发展。以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为目标,加快光雾山生态旅游发展。一是将铁炉坝至香炉山、玉泉至闪塘湾、映水坝至分水岭等景区道路改造成山重四级标准机铺油路;二是架通大坝景区35千伏输电线路;三是新建1座三星级旅游宾馆;四是启动建设大坝景区游人接待中心;五是建成一条三古文化街;六是建成珍稀花木观光园。全力抓好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工作,积极做好国家地质公园、大小兰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
三、争取大政策,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认真贯彻落实家宝总理、良玉副总理等领导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大政策扶持、大项目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用活扶贫重点县政策。进一步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政策,加大新村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和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争取力度。全力实施好扶贫开发项目,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新机制。力争中央、国务院把南江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二是用好地震重灾县政策。紧紧抓住南江被列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机遇,牢固树立灾后重建是加快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意识,积极研究国家灾后重建政
策,扩大内需政策,科学编报、储备一批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加快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力争2009年全面开工“2168”项目工程,2年内开工建设红鱼洞水库。通过灾后重建把南江建设成为山区一流的县城。
四、促进大和谐,改善农村民生
坚持发展至上、富民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
本的现实问题入手,切实改善民生、维护民利,加快构建和谐活力新南江。
1、加快解决“四难”问题。坚持把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作为提升服务、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切实加强乡村道、机耕道、文明路建设。大力兴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年内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逗硬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搞好震后学校设施修复重建,加大学校d级危房改造力度。加强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实行大病救助,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2、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受灾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做好救灾救济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实现“五有”;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全面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救助政策,推进集中供养。完善城镇、农村低保制度,努力把特困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心照顾,切实解决好实际困难。实施百姓安居工程,实施好倒房重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移民搬迁工程,努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居条件。
3、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形成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完善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落实便民服务代理制,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矛盾和问题化解萌芽状态。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和重点领域监控,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五、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推进作风大转变
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树“朴实、吃苦、感恩”巴中人的形象,始终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各项工作。
1、密切联系群众勤调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和县委中心工作,坚持经常性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深入街道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努力探索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好思路好办法,在与群众的交流中启迪思维、获取灵感,在调查研究中得真知、筹良策、出绩效,真正做到“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在作决策、抓工作、办事情时首先考虑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求,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事,诚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
2、增强五种意识作表率。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务必按照市委仲彬书记“增强大局意识、增强群众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增强实干意识”的要求,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做胸怀大局、服务大局的表率,做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表率,做积极履职、廉洁勤政的表率,做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表率,做敬业进取、真抓实干的表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3、加强行政效能促落实。“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是行政效效能建设的有效载体,是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执政行为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对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机关、单位加强效能建设,是落实工作的有效途径,对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到立说立干,干出特色,干出水平,干出效果。否则,将依纪依规问责。
第三篇:XX镇立足“三围绕”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XX镇立足“三围绕”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一是围绕工业企业壮大镇域经济。坚持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结合环境保护,鼓励引导企业改技扩能,调优松德铜业、万利康制药、茂恒机械等投产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做大做强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等现有主导产业;强化企业跟踪服务,力促迈瑞司密肋复合板、潘东棕垫厂等企业今年投产达效;优化投资环境,精简行政审批程序,纵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企业,进一步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借势壮大镇域经济。
二是围绕特色农业做强生态经济。紧抓生态涵养的发展定位,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因地制宜,突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蔬菜水果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鼓励2家龙头企业和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科学运用品牌效应,引导经营主体注册特色葡萄、西瓜商标;不断扩大苗木、平菇、莲藕、中药材种植和波尔山羊、土鸡养殖规模,以华运农业油用牡丹育苗基地为依托,推广油用牡丹种植,延伸牡丹产业链,提升牡丹附加值。
三是围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活力。立足区位条件和自然优势,以培育新业态为突破口,大幅提升商贸旅游集聚能力,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切实增强全镇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开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华运农业精品牡丹观赏园开园,创建一批葡萄产业基地和生态主题农庄;逐步改善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环境,力争创建市级农家乐示范镇,新培育县上法人企业2户,在县城新建社
区直销店1个。
第四篇:纸坊镇五项措施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纸坊镇五项措施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纸坊镇紧紧围绕“ 科学发展观、跨越崛起”这一主题,凝心聚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镇域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行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和“一线工作法”制度,领导在一线指挥,部门在一线服务,干部在一线出力,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倒排工期和时间表,保证了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嘉祥恒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新上年产15万立方的加气环保砖项目,嘉祥龙腾皮革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皮革加工项目,济宁恒昌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投资投资1000万元墙体防火保温材料项目,为纸坊镇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投资1.5亿元的嘉祥宏祥牧业孵化和饲料加工园正在建设中。
二是强化跟踪服务,大力优化投资环境。严格落实镇班子成员联系包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联络员、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同时,镇里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努力营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积极建设产业聚集园区。
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增后劲。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切实把招商作为第一工作目标。山东博瑞通有限公司拟投资2.2亿元的矿用PE管加工项目,上海益海嘉里集团拟投资1.2亿元的优质面粉加工项目,利乐(中国)有限公司拟投资8000万元的饮料及高端饮用水项目,正在洽谈中。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产业。我镇的万亩观光林果采摘园和金银花基地已初具规模,为广大群众的未来收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加快生态旅游建设,打造休闲宜居亮点镇。结合我镇旅游乡镇的发展定位,整合青山寺、法云寺、武氏祠、普兴寺、钓鱼台等旅游景点,搞好旅游开发,切实把我镇变成休闲、旅游、观光的亮点镇,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旅游强镇。
第五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