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市域农业外向化发展的思考
发展外向化农业是沿边地区农业发展趋势,是迅速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兴边富民、提前翻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沿边县(市)同全国一样面临着在国际市场重新定位的问题。我省具有农业优势,又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就应以这些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农业。
(一)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农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竞争。沿边各县(市)必须瞄准市场需求,从资源、区位等优势出发,抓紧培育一个或几个品质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的专业化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因时制宜,用最好的资源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沿边县(市)开发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发展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要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全省最具特色、最有规模的优势产品;沿边县(市)多草原、饲料来源广,适宜发展畜牧业,要把畜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传统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开发“盘踞半壁江山”的优势产业;沿边县(市)多地处寒带,森林覆盖率高、山区半山区面积大,林产品、山产品种类繁多,要充分挖掘珍稀野生动植物及药材养殖和加工潜力,构建独具冷凉特色的优势经济格局;沿边县(市)与俄罗斯接壤,全省有3045公里左右的边境线和20多个边境口岸,要加快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旺盛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扩张出口创汇的优势群体,特别是要根据俄方市场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调整和扩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绿色大米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从而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向型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
(二)找准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广泛开展中俄农业合作,提升外向化农业竞争力
##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同属于黑龙江流域地区,该地区开发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国家关系友好,经济要素互补,并且是东北亚区域中自然资源最丰富、潜力最大、后劲最强的地区。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未来几年也将加入世贸。入世后,两国都面临着一个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定位的问题。把我省与远东地区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中考察,加速、加强我省与远东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振兴两国经济,也有利于促进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崛起。中俄双方在农业、牧业、林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很大的互补性。比如农业,俄远东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可垦土地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粮食、果菜、食品的市场需求,每年谷物缺口80万吨以上、饲料缺口3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肉产品缺口均在40万吨左右。而我方则有发展种植业的技术、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有大量的商品粮需要寻找销路,完全可以成为俄罗斯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这就要求沿边县(市)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通过区域合作逐步融入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大趋势中。加大对优良种苗、珍稀品种和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力度,建立跨地区、有特色的优良种苗培育中心。大力鼓励外商带项目、资金、技术、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产品仓储、运输和贸易等龙头企业,借助外力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组织和引导农民、民营企业家开展种植业、林业采伐合作,开发绿色食品、自然药品,实现集约经营,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良种、技术、设备和劳务,全方位增强区域农业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三)兴建产地市场,开辟境外市场,全力构筑辐射性强、开放度高的外向化农业市场体系
##省的邻国俄罗斯消费品市场进口商品占60%,大都是轻工产品、生活日用品和各种副食品,这种互补性经济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其对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边境贸易。沿边县(市)必须紧紧抓住同俄罗斯经济互补性强这一关键,及时获取国际市场特别是俄远东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建立上下贯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构建外联市场、内结农户的区域性营销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整体升级。要转变观念,引导农民走进市场和适应市场,搞好服务,用更多的精力抓流通,使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钱,实现增产增收。抓好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加强粮、果、菜、食用菌、畜牧等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并向跨区域、远辐射、大规模、高档次方向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对俄出口商品种类,加快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在巩固俄罗斯远东市场的同时,迅速向西伯利亚及俄罗斯腹地推进。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订货会、贸易洽谈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把当地农产品更多地推向区内外、国内外市场。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惯例和准则,完善检测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发展大生产、大流通,通过市场来推动规模经济发展,通过扩大规模适应市场。在品种质量、贮藏加工、包装运输、营销策略上狠下功夫,使沿边口岸县(市)蔬菜、水果等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十分重视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提供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育强育大龙头企业,延伸外向化产业链条
当前,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只有组建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才能与国际强手相抗衡。而沿边地区的经济要向深层次、广领域发展,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内地商品的“中转商”,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加快构造进出口产品生产的加工体系,为沿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我省沿边县(市)多数是农业县(市),工业基础薄弱,要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就要把农村第二产业调整的重点放在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上,向精深加工延伸,向名牌产品拓展。要把创龙头、育龙头、护龙头作为重中之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广泛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人才,扶强扶壮龙头企业,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升,增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扩大农户经营外部规模,与本地农业的主导产业相衔接,重点开发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果蔬、肉制品、山产品、食品等保鲜、精深加工系列,实现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开发出口创汇新品种,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扶持和鼓励组建农业企业集团,赋予优惠政策和进出口经营权,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建立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要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走工业依托农业、反哺农业的新型乡镇企业之路,创出一批优势农产品,带动沿边口岸县(市)农业的发展。
(五)优先安排资金,用足用活政策,为发展外向化农业提供支持保护
外向化农业必须在适度有效的经济保护下,才能得以快速推进。要实行资金、政策、产业倾斜,要出台必要的资金扶持、税费减免、信贷投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外向型优势农业发展。一是资金向基本定位的优势项目倾斜。鼓励社会、集体、农户投入和招商引资;各级政府尽量集中财力,扶持优势经济重点项目建设;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也应重点投向优势项目,特别要努力保证对优势“龙头”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加大对水利和生态环境的投入,重点发展以棚室、日光节能温室、微灌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做好小流域治理、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工作,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优良品种、技术、设备引进推广基金,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和推广。二是实行政策保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WTO运行规则,结合沿边县(市)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营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强政府对农(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业的投入。WTO农业协议免除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共12项,对应分析,我国尚有6项是空白,其它的支持量也还有限。调整和加大“黄箱”政策支持。入世谈判确定“黄箱”补贴不高于农产品总产值的8.5%,目前我们的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产值的2%,而且原有的补贴还可以调整。建立农业保险体制。加大争取国家给予的政策性支持和补贴,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加强法制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走“依法治农、依法护农”的道路,依法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业的安全。特别是要加强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加工、运销环节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保障外向化农业的快迅发展。
第二篇:20060713全县高效外向农业规模发展计划-市会议
全市农林工作会议
交流材料
着力规模突破 推进高效农业
宝应县农林局
我县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近年来,我们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积极发展高效外向农业,已取得一定进展。今后,我们将以高效农业的规模化为突破口,实现高效农业由点到面的跨越。
一、我县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30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增长7.8%。已经形成粮油、棉纺、荷藕蔬菜、畜禽、水产、林木花卉六大产业,建设了高效农业“一区六园”,泾河西瓜、有机稻米、荷藕种植、特色花卉、规模养殖等成为全县高效农业的特色产品。通过重组联合、外资嫁接等措施,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己在荷藕、林木、生猪、粮食、棉纺等产业形成较为厚实的产业群;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产品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重视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到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和专卖店,加快农产品进超市步伐;着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
根据新时期发展现代高效外向农业的要求,我县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高效农业发展总体目标:高效农业规模每年扩大5%以上,年均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2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新增1.5亿元左右。
二、高效农业建设的重点及规模要求
根据《宝应县高效农业十项工程和“六大”产业发展计划》,种植业方面,今后一阶段将重点发展15万亩水生蔬菜、5万亩特经(西瓜)栽培、50万亩水稻轻型栽培、万亩精品苗木花卉、5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500万只家禽规模养殖、10万亩有机农业,着力推进粮油、棉纺、荷藕蔬菜、畜禽、水产、林木花卉等六大产业。
1、扩种15万亩水生蔬菜。荷藕是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我们将扩大种植武植2号、鄂莲4号等荷藕新品种,境内荷藕面积稳定在10万亩。做大做强国家级龙头企业荷仙集团,充分发挥其在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省级莲藕协会为依托,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荷藕行业的最大效益。水芹、慈姑、芡实、菱角、茭白等水生蔬菜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我们将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
2、扩种5万亩特经(西瓜)。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十一五”末,全县特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亩产效益0.8-1.0万元,产值达8亿元,农民收入的8-10%来源于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种植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种类多元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无公害化,模式高效复种化。积极招引外资,鼓励多元化投入,14个镇规划落实1-2个0.8-1.5万亩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基地80%的面积要实行设施栽培。推进成立西瓜、马铃薯、辣椒、草莓、食用菌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延伸产业链,推动特经的壮大。积极发展泾河西瓜生产,通过叫响“金禾”牌、引进新品种等措施,扩大发展棚室西瓜1万亩。
3、50万亩稻麦轻型栽培。通过大力推广轻型栽培,实现亩平节本增收80元。去年,我县插秧机已达352台,今年计划新增300台,确保总量700台以上,机插秧面积15万亩。我县曹甸镇机插秧合作社已拥有插秧机100余台,实行购种、育秧、插秧、治病防虫一条龙服务,农民和机手获得了双赢。该合作社的经验做法,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我们将结合新增计划的落实,同步新发展一批机插秧合作社。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新技术取得了成功,今年将进一步扩大面积。经过2-3年的努力,全县将实现麦套稻面积25万亩,机插秧面积20万亩,水直播、抛秧等面积5万亩,全面告别手插秧。
4、万亩精品苗木花卉。我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绿化造林工作基础较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档苗木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我们将以黄塍镇为重点,建设2000亩高档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以玫瑰园为主体,建设高档花卉生产基地2000亩;以曹甸、安宜等镇为带动,建设2000亩高档乔灌木生产基地。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精品苗木花卉1万亩。
5、5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我县台商独资兴办的兴泰农牧公司,集种猪繁育、优质猪饲养与加工为一体,年加工屠宰能力可达60万头。我们将以该公司为带动,积极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采取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突出抓好规模养殖企业、养殖小区、专业大户和专业村。今年计划培植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1-2个、千头猪场30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000个,全县生猪规模养殖达20万头,2010年生猪规模养殖达50万头。
6、500万只家禽规模养殖。我们将以建成省级畜牧业标准化示范点为目标,引进推广扬州鹅、佳禾黄鸡、肉鸽等良种畜禽,普及扬州鹅饲养管理、蛋鸭高产养殖、种草养鹅、稻鸭共作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高家禽生产水平。发挥县鹅业协会、鸽业协会的功能作用,由单纯的组织生产、信息交流向种苗供应、流通销售、生产加工等方面延伸,增强协会的自我服务能力。重点培育水禽主导产业,沿湖区的镇突出发展蛋、肉鸭生产,沿运腰部的镇重点发展种草养鹅,每个镇每年培植1-2个10万只以上的水禽养殖专业村、3-5个万只以上水禽养殖大户。着力推进规模经营,培植一批年饲养量在50万只以上的水禽生产大镇,全县新发展万只以上养禽大户200个、千只以上养禽大户600个、百只以上养禽大户1000个,家禽规模养殖达500万只,占全县饲养量的60%以上。
7、10万亩有机农业。我县获准进入转换期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已达4.6万亩,涵盖12个农产品,去年我县已被批准为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今年,我们将围绕“十一五”期间发展10万亩有机农业这一目标,以生态县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建设,该园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区8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高效水产养殖、生猪良种引繁、有机稻米种植等8个示范区,去年该园区已被批准为省级园区。我们将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承接项目建好载体;打响省级园区这一金字招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尽快引
进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项目落户园区。同时,积极开展“二清二改一绿”活动,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抓紧搞好沼气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多着并举推进规模化生产
目前,我县高效农业发展计划己与各镇区反复对接,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下达,各镇也按照建立“百村万户示范点”的要求,建设“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把计划分解到,落实到村、片和企业。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推进高效农业的规模化。
1、发挥自身优势推进高效农业。我县水网密布,水面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发展“四水”(优质水稻、水产养殖、水生植物、水禽饲养)产业,努力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十项工程中,优质水稻方面,有15万亩有机农业发展工程;水生植物方面,有15万亩水生蔬菜工程;水禽方面,有500万只家禽规模养殖工程。为扩大种植优质水稻,我们将以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为载体,在发展有机稻米上求突破。在重点抓好宝应湖农业开发区有机稻米种植的同时,还要求各地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目前全县已建成36个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5.6万亩。
2、开展农业招商推进高效农业。我们坚持将以农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客商投资、民资注入、项目扶持、政策激励”四轮齐转,缓解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为基地,打响省级园区品牌,积极争取“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实验区”项目,专题举办推介活动,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3、实行龙头带动推进高效农业。我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4家,国家级1家。我们将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宝泰米业公司引进泰国成套设备,严格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年产优质稻米10万吨以上。我们将进一步引导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推行订单农业。推进荷仙集团 “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调动广大农民种藕积极性,使宝应人年种藕面积在20万亩以上。
4、实施科技创新推进高效农业。我们将突出品种的改良和更新,着力实现农业增效。畜禽养殖业方面,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建立以家畜改良站、苏太猪扩繁场、母猪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我县苏太猪扩繁场是省级扩繁场,栏存原种苏太母猪近600头,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已经达到了“种猪优质化、生产程序化、扩繁网络化”的要求。通过引进台湾王将农牧场在我县创办兴泰公司、新上生猪产业化项目,不但引入了项目、资金和管理,还引入了优良的生猪品种,杜洛克、大白、长白等种猪在国家农业部种猪测定中独占鳌头。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广“兴泰”二元母猪,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母猪二元化、肥猪三元化的目标。我县水禽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种资源优势,在积极发展高邮鸭、扬州鹅等特色品种的同时,将不断引进和推广优良家禽品种,进一步提高全县家禽良种覆盖率。
5、搞好典型示范推进高效农业。经过这几年的培育,我县出现了不少畜禽规模养殖大户,这些大户在发展高效农业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今后,我们将侧重于农技人员“双带”建设,侧重于种养大户的培养,通过大户带动千家万户。
二OO六年七月十三日
第三篇: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
入世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农业的发展,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外资、外贸、外经、外智“四外齐上”,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驱动,外向农业连续5年保持了较快发展,现已成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无一不表明外向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总量和结构充分表明,经济越发展,越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和鼓励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国际上,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巴西、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加拿大这些世界农产品出口排名前列的国家,无一不是发达国家,与江苏省国土面积相近的韩国出口总量是江苏省的2倍多,只有江苏省国土面积2/5的荷兰出口总量是江苏省的5.4倍。在国内,广东、浙江、山东等都是发达省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外向农业发展强省。外向农业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人们认可,它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又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创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带动农产品保险、运输、检验等三产发展,提高农业服务业的水平。江苏外向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利用外资位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3,在出口农产品中植物油居第3、蔬菜第4、畜产品第6。由此可见,外向农业已成为江苏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江苏要实现农业强省,有必要也有条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所以分析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比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对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利用外资,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努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外向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出口连续6年较快增长
200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98×109美元,比2002年的6.56×108美元增长了201.5%,增幅列全国发达省份前列,位次前移至第6位。南京和南通超过3.00×108美元,连云港、苏州两市出口额超过2.00×108美元,徐州、盐城、无锡出口额超过1.00×108美元。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42家。2008年,农产品出口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0.8%,第一次超过全省外贸平均增长速度。从产业上看,园艺、畜禽、特色粮油制品和水产品等4大支柱产业出口同比增幅为22.78%,其中,畜禽产品出口增幅36.21%,园艺产品出口增幅7.79%,特色粮油制品出口增幅22.63%,水产品出口增长17.01%;从市场看,对美国、欧盟、东盟和澳大利亚的出口稳步增长,已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53%、17.13%、11.00%、2.50%,而出口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则下降10.6%,占出口总值的18.85%;从出口企业规模看,江苏海企长城、益海粮油、江苏省粮油及鑫缘茧丝绸等企业出口5.00×107美元,全省现有农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l 141家。
1.2农业利用外资规模连续扩大
至2008年底,全省农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O×109美元,近5年年均规模约10亿美元,其中2008年13.32亿美元,与2002年的5.47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长19%。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含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90个,增资项目89个。从投资区域看,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42.8%、31.2%和26.0%。从投资来源看,2008年有4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江苏省农业,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其中港台地区投资占全部到帐外资的45%。从投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高效园艺种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领域,并逐步向农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延伸,2008年新批观光农业、农技服务与推广、农业商务咨询、农业科研、农业流通、农业物流数量增加。
1.3农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江苏省农业系统积极总结人世前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经验,发挥人才、技术、经验和资金优势,在美国、加拿大、巴西、赞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开展农业开发和技术合作。先后对外投资农业项目22个,总投资9.2×107美元,涉及农业、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输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畜产品加工以及农场经营与管理等。每年派出的劳务中80%来自于农村,一部分在国外从事农业研修,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4农业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
江苏与世界近百个国家有过农业技术交流。与法国、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专家有往来,在农业品种、技术、智力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交流,特别是与有关农业机构、组织、协会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了相当的合作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江苏省派出的赴国外学习、考察、培训、进修等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人,接待境外来江苏考察、研讨农业或农产品的官方、半官方人员超过2000人,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开拓了合作途径。
2江苏外向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江苏外向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重视、系统努力、社会关心的过程,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多方高度关注,保障了江苏外向农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是外向农业发展的关键。为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江苏外向农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要把高效外向农业作为江苏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了《江苏省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实施意见》;2004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省政府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意见》;2005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近5年的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外向农业是江苏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全省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导,为全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健全的工作体系成为发展外向农业的组织保障
早在2001年底,江苏省农林厅率先把外向农业发展工程作为江苏农业应对人世的三项基础性工程之一予以全力推进,成立外向型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农林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厅内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服务于全省外向型农业。各地明确外向型农业牵头单位,专人负责。目前全省绝大多数省辖市农业部门均已成立了外向型农业工作机构,为农产品出口、农业招商引资、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苏州市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市长任组长、包括15个有关成员单位的苏州市外向型农业管理与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主要负责协调重大问题,制订计划和政策,营造投资环境,落实工作措施。采用外向型农业目标管理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外向农业。
2.3一批高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出口企业提供质量可靠的原料来源
为确保江苏出口农产品质量,江苏专门引导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自建出口生产基地,推进基地检验检疫备案,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业、产品发展。“十五”以来,已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4.0×105hm2,从源头上保障了出口农产品质量。
2.4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成为发展外向农业的示范载体
积极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2006年扬州、昆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正式成立。2008年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获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准设立并投入运行,为苏台农业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为推进苏台农业合作的有效发展,省农林厅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税收、土地、通关、金融等相关政策。2007年新批台资农业项目89个,增资项目22个,协议注册台资5.06×108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65×10。美元,同比增长47.4%。2008年新增台资90个,实际利用台资2.11×108美元,增长27.7%,远高于全省农业利用外资增速。2个试验区中,昆山新批台湾投资项目11个,增资项目6个;扬州新批台湾投资项目5个,增资项目1个。近5年,省外经贸厅、省农林厅联合批准设立了宿迁骆马湖、无锡太湖、南京白马、沛县、灌南5家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高地。
2.5一批农业招商引资平台成为壮大外向农业发展的主体
举办一年一度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各地多种形式的招商、经贸洽谈以及节庆活动吸引了一批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江苏。13个省辖市政府及21个省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着眼农业投资和贸易,通力协作,全力以赴,打造和培育农洽会品牌。近几届农洽会分别在扬州、连云港、徐州举行,平均每届农洽会吸引了500多位境外来宾及2 000多位省外客商参会,签约项目在100个以上,协议外资约10亿美元,履约率在40%芹右。各地利用节庆等形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壮大了一批外向农业发展的主体。同时,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做好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并按国际惯例进行包装,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积极调整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现代化手段,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招商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2.6强力推进农产品境外促销,稳定和开拓了一批农产品国际市场
为引导、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加快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自2004年来,江苏省共投入l 000多万元,组织了300多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分别赴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市场。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推介江苏名特优新农产品,共签署贸易合作合同及意向400多项。通过境外促销活动,巩固和扩大了江苏省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市场上的农产品出口份额,开拓了波兰等新兴海外市场,提高了江苏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7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推进相关国际认证
为江苏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取通行证,实施农产品出口品牌战略,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通过出口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的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及相关国际认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出口品牌。2005年以来共投入700多万元,扶持125家企业的239个出口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HACCP等相关国际认证项目。其中2008年安排品牌培育项目80个,受益企业35家,包括出口产品境外注册商标项目17个,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18个,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5个,HACCP和GM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28个,其他行业国际认证如JAC、OCIA等12个。
2.8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为农业成功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江苏省认真贯彻“农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组织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组织赴境外考察学习、交流与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外宣传。邀请日本、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来江苏省考察访问、举办讲座以及技术培训班。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江苏省与菲律宾等国家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家对外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非洲开展技术服务。江苏外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外向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不高,与江苏开放型经济大省不相称,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适应,同时当前还面临资源要素短缺、国际竞争激烈、贸易保护加剧等严峻的挑战。
3·1 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但质量和结构问题明显
一方面,现有的外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与制造、休闲观光农业及价值较高的花卉、果菜生产加工等方面,而农业资源开发、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少;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农业并没有集聚优势要素,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实施连片、链式开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群,区域内企业问联系不紧密,部分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或农户长期形成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对相关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在推动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农业利用外资区域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强。
3·2农产品出口增速较快,但总量偏小、位置偏后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5%,占全省出口总量的0.8%,仅为山东省的1/5,广东省的1/3,浙江省的1/2。从出口产品比较来看,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7.22%,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3.0和1.5倍;水产品占全国的1.8%,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20倍和8倍;蔬菜产品占全国的5.4%;山东是江苏省的7倍;水果制品占全国的1.77%,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20倍和3倍;江苏有出口经营业绩的企业数量是山东的1/3,广东的1/5;出口企业的平均出口规模仅1.734×106美兀,是山东的74.2%,出口额在1.00×106美元以上的企业是山东的1/4;出口5.00×106美元以上的企业是广东的1/3;出口超1.00×107美元的企业是山东的1/5。
3.3领导高度重视,但政策措施难落实到位
入世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农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加快发展外向农业的若干政策文件,强力推进全省外向型农业发展。但外向型政策向农业倾斜不够,但对农业领域中大量基础性、微盈利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对土地、环保、信贷、产业结构等实施宏观调控。虽然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诸如优先安排土地、信贷资金等方面政策,但地方落实不够。
江苏省外向型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如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利用外资竞争加剧、人民币升值及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等,已成为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保持江苏外向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在充分认识江苏外向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同时,江苏外向农业应该定位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利用科学发展观原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加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外向型农业载体培育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镇、出口重点企业、出口重点品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实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议在3个方面下功夫。
4.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外向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发展外向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江苏省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要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外向农业的发展,把外向农业发展的有关指标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经济考核的内容,加以推进。
4.2加大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外向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
4.2.1 加快构建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做大做精江苏农产品出口 一是要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或示范区,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围绕园艺、特粮制品、畜禽、水产品等四大出口支柱产业,以出口目标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为要求,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引导企业建设高标准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突出基地检验检疫备案注册,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水平,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先进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认定一批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上新台阶。二是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国际贸易已步人品牌竞争时代,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利用江苏强有力的科研开发力量,研究、开发、培育江苏特色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包装等产后处理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具有江苏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出口品牌。同时,积极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品牌培育数据库和监管体系,抓好品牌营销推介,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三是多元化、多形式开展境外促销,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充分利用wT0“绿箱政策”,加强不同类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研究,实施以市场促进、境外市场开发和新兴市场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境外促销,借助国内外成熟的展会平台,重点展出四大支柱产业的重点产品和品牌,拓展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总结经验,制定江苏省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中长期规划,以境外促销、产品推介、市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南美、东欧、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市场风险。引导有实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规避贸易技术壁垒。发挥江苏省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协会作用,加强信息和营销服务,逐步建立贸易促进的长效机制。
4.2.2加强引资载体建设,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结构 突出招商引资与贸易合作,全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做强品牌,放大效应。加大农业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力度,组织专业性境外招商活动,举办农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引导和鼓励外国资本投向江苏省出口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培育台资、韩资及其他外资加工企业群,打造农业招商引资强势载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通过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国际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
4.2.3 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增强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江苏省农业的优势,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2种资源,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培育跨国企业经营主体,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建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基地。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实施农业走出去积累人才智力资源,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带动农业良种、技术、设备输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江苏省农业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组织农技人员赴国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4.3加大综合协调力度,营造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由省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省外向农业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作,省外经贸、省财政、省出入境、海关及省有关农口部门全力配合,省市县共同努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营造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姜雪忠1,张玉兰2
(1.江苏省农林厅,江苏南京210036;
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江苏农业学报2009.3
第四篇: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邵阳作为湖南省的农业大市,该如何立足于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对于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处湘、资、沅水、西江的河源段和资水上游。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溪流密布,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市总人口797.52万人,是湖南省人口最多的市,其中乡村人口占66%,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4.6%。畜牧业完成总产值118.08亿元,增长7.6%。林业完成产值13.92亿元,增长1.5%;渔业完成产值8.62亿元,增长1.6%;水产品总量8.83万吨,增长0.5%。
(三)基础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4%。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21.3亿元,增长4.9%。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1.79万千瓦时,增长5.4%。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个,增长6.4%。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市根据自身自然资源条件、各地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将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摆在农业产业化突出位置,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全市乳业、竹松、果蔬、药材等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已具规模。南山奶粉、雪峰蜜桔、无病毒脐橙、隆回三辣、武冈铜鹅、邵东黄花驰名海外;茶叶、玉兰片、金银花久负盛名。邵阳是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辣椒基地。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广度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余万人,为全市带来136多亿元的劳务收入。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日益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4490家,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4017家,实现销售收入235亿元,增长19.5%。农产品产业化规模企业312家,增长5.4%,实现销售收入67.85亿元,增长24.6%。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带农惠农的中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二、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的刺激下,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通过冷静思考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全市的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仍远远低于全省水平,与全国水平相差更远。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在不断拉大,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也没有同步拉升农民收入。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邵阳农业产业化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龙头企业力量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2011年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1-10亿元的企业20家,只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的6.4%。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工转化份额小,深加工率低。二是企业品牌影响力小。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还停留在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阶段,深加工产品以及精细加工产品很少。
(二)比较优势欠缺,赶超压力巨大。2011年邵阳市国民经济总量907.23亿元,居全省第9位,增长13.2%,增幅居全省第10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73元,居全省第10位,增长16.3%,增幅居全省第12位,仅比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的增长速度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落后于全省大部分市州。在新一轮的发展形势下,邵阳作为湘中偏西南半山半丘陵区,又不在“3+5”城市群之列,毫无政策上的优势,赶超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剧。
(三)基础建设滞后,区位效应难以凸显。邵阳市东南临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永州市,南抵广西自治区桂林市,西接怀化市,北达娄底市,有着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物流业的优越区位基础,但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滞后的交通建设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三、推动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要加快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邵阳农业的现实基础,分析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要以发展壮大本市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领域,才能在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实效。
(一)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力量,要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招商引进一批的原则从政策、基地、品牌建设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效应。在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通过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作用与科技、物流的增值效应出发,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农业产业化信贷服务,积极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满足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稳步增加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投放规模。三是积极培育地域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权、专利权的保护,整合优势资源,主推团体品牌。将市外、省外以及国外消费市场作为品牌定位的主要目标,尝试在营销终端对优势产业的拳头品牌如南山奶粉、雪峰蜜桔、金银花等进行整合,集中精力打造出邵阳的名牌名片,通过参加展销会及媒体等平台宣传推介,提升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化链中的各个环节,重点提高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要坚持抓好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在科技研究上的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加强与各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三是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青年,积极创建青年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管理人才,鼓励农村青年实用人才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增效。
(三)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构建畅通的物流通道。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推进物流信息化需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整合农产品物流企业龙头企业,抢先占领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市场份额。整合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由农业、商业、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农产品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一体化信息平台。二是构建路桥和信息大通道,形成交通大网络。构建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主体,航空和水运为辅助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先改造、建设优势产业区域的交通环境,助推连片集中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市场—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以更加便捷高效充足的承接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体质,为农民增收提速。三是健全融资配套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经济及社会信用评定体系,积极搭建银企洽谈平台,推荐信誉好的企业进入金融机构贷款项目库。按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细化措施,保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位。目前,我市省级龙头企业中,还没有上市企业,因而有必要在龙头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潜力的企业,以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筹备上市,同时要加强企业上市时有关的政策性、程序性问题的跟踪指导和服务。
(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国外销售市场。结合区域特点,充分发挥邵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强合作,强化规范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介休闲农业游,打造属于邵阳的旅游名片。二是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着眼于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同时积极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抓住诸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多种农产品实行零关税的契机,建立健全全国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增强海外市场的影响力。
第五篇:XXX镇市域治理推进材料
尤拉西镇关于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推进情况
为深入贯彻省、州、县关于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系列部署精神,全面落实我县创建全国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户示范州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全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镇开展工作情况如下:
一、8月3日我镇召开市域治理动员部署会。
会议由尤拉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龙青多杰主持,所镇乡干部传阅学习47号文件,龙青多杰传达相关文件精神并传阅,指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成立2020年平安建设暨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我乡市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近期开展工作;二、按照文件要求,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细化主要职责并立即执行开展工作;
三、着手开展市域治理现代化创建相关宣传工作,制作3副横幅,并在镇政府内设立专栏,同时,每个村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会议的形式,使干部群众明白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每个村至少悬挂两幅横幅及一块展板。四、召开群众干部会议。
刻阐述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对我镇参与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得干部群众能够明白工作的重要意义及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参与到创建中来。五、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开展市域治理相关工作,要求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同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一寺一策等工作依托市域治理相关工作一并开展。
六、九月初,我镇组织乡干部召开市域治理工作推进会,对我乡如何开展市域治理工作做了剖析和讨论;七、九月六日,尤拉西镇召开工作例会,例会按照第九次依法治县例会精神,对我镇前期市域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并且限期整改;
八、我乡按照文件要求,按期报送尤拉西镇乡市域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市域治理宣传工作方案、领导小组、责任分工、一月四期简报、一月一小结等相关材料。
尤拉西镇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