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19-05-14 19:0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篇: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大庆市委党校 王晶超

大庆非公有制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大庆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现阶段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牵涉面广、影响力大,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有效对策措施。

一、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大庆在对非公经济的审批环节中, 需要上级部门核准或审批推进慢。有些审批还需要非法定的承诺、公证、证明等,个别行业存在审批部门多、手续繁杂、办理时间长等问题。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如办一个餐饮企业,须先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6个审批许可证,需近两个月时间。在服务方面,个别部门服务水平、主动性差,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在日常市场监管中,仍存在重复检查多、检查罚款多等现象,影响了非公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权益。对非公企业还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涉及利益时都抢先,遇到困难时都回避,承担责任时都推诿。

(二)大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近些年,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非公企业户数接近1.5万户,营业收入达1800亿元,从业人员近80万人。“十二五”期间,非公企业户数要达到4万户、非公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要实现5000亿元,年均增长25%。但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浙江温州市,目前个体私营企业已达25万户,从业人数已超过120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5,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已达到70%以上。

(三)大庆非公有制经济融资还很困难

近些年,大庆为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政府垫资大力支持非公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非公企业发展,扶持投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为非公企业融资创造机会,组织银企“一对一”开展项目和产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尽快落地等等,但这些措施都没有有效解决非公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据统计大庆市非公企业70%以上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市场、有前景、有订单的小企业流动资金缺乏,难以得到贷款。大庆对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抽样比例是3%,调查结果表明,非公企业每年需求的贷款额度最低也在50亿元以上,但实际能够贷到的款项也就在30亿元左右,仅占企业总需求的64%。这个数字比全国的平均放贷水平低6.7个百分点,比黑龙江省的平均放贷水平低1.7个百分点。而从全国看,“十一五”期间,全国金融机构对非公企业的贷款也很少,只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4.7%;而非公企业的贷款需求却很大,占应贷款总额的74%。融资难问题已成为阻碍非公企业发展的不争事实。

二、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所有制观念束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庆的经济最初就是以油经济为主,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尚未完全清除,认为只有公有制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至今还存在偏见,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行为不规范的制造者,非公有制经济只是小打小闹,还把少数企业失信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归咎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选择上,多数大专院校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首选是公有制企业,只有在确实找不到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才勉强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

(二)不公平的发展环境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庆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虽然也一再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市场地位,可以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和要素分配。但是,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并不平等,获得的市场待遇也相差很大。尤其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方面,如各种政策的享受、与垄断企业的竞争、财政资金的分配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源待遇明显不如公有制经济。

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总体上讲,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和伤害。特别是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规划调整等方面,如强制搬迁、补偿不按标准、小企业让大企业等。所以,许多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所有者们,发展的热情和信心都出现了不小的变化,投资的欲望也越来越弱,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大庆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还不完善。贷款政策方面,银行显得力不从心,银行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还不多。非公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中小金融机构发育不成熟,民间资本融资不畅。非公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规范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 距。地方存款本市能利用的只占三分之一,市工商业担保公司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面多、钱少,不能满足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大庆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困难。

三、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大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发展基础,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力量,是吸纳和保障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庆接续产业发展,支撑在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希望在非公有制经济。2013年,大庆非公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8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6%,占地方经济比重达到47%,拉动地方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全市非公企业已发展到1.37万户,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41.5%,实现税收118.8亿元,地方财政贡献率达到70%,吸纳就业83.2万人,占全市城乡从业人数的一半以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意识形态上扫清了障碍,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平等竞争,公平地使用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保障。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进一步简政放权,国家和省里要求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下放,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变相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依据大庆情况应该和可以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取消。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编制目录,优化流程设计,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归类、组合,对同类相关的审批事项制定一个审批制度,明确办理时限,采取一个窗口受理、申请材料共用、一个窗口出件,不让企业逐个部门跑,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监管部门实行检查清单制,权责统一明晰。具体监管过程可实行“关口前移、服务下沉”,在项目建设前和建设中进行指导服务,不能等到项目建成、产品下线、开业 经营后,各类检查部门再来发现问题、停业停产整顿,造成企业投资浪费,甚至出现项目建成无法整改、罚款了事的情况,保障企业有序经营。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这是国际通行规则,是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

大庆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可以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把不开放的行业和受限制的商业活动列一个清单,即负面清单,明确告诉非公企业哪些领域和行业是限制或禁止进入的。那么,只要未列入名单的就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负面清单管理还可以让非公企业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可以简化对非公企业进入的审批管理,提高非公企业进入的效率,增强非公企业的发展信心。对政府来说,可以迅速壮大大庆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

(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拓宽融资渠道

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筹集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有庆客隆、大丰科技、大庆乳品厂、大庆博润生物科技等13家非公企业实现了境外上市,融资近60亿元。借鉴其他一些省市的成功经验,从财政上切实加大对于非公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植力度,大力发展民营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

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加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可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提高对非公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确定非公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在信贷方面对非公企业增加一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信誉优良的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提供灵活便利的服务,尽量减少所有制歧视和“惜贷”行为。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应该在银行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垄断性行业和领域,进入金融服 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这不仅为非公有制经济开辟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也将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强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经济实力与有效供给能力,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领域更加广泛。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行业准入,要对各行业的具体管理规章和办法进行清理,消除以资本实力、企业规模和从业资历等抬高行业准入门槛的做法。

二是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获得资源、平等竞争等方面,包括获得银行贷款、土地等资源,要取消所有制限制,特别是预算内资金要按照公平原则,合理配置给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城市户籍准入、社会保险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要给予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以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法清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部门和收费项目,坚决制止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外的收费、罚款和摊派现象,解决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问题。保护非公所有制经济财产权和合法利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上升到了与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等重要的地位。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各种类型的财产获得有效而同等的法律保护,是市场经济顺利运转的制度基础,也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经济学把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合同的有效执行和纠纷的公平仲裁视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支持性制度。只有有效保护产权,才能把各种资源充分动员起来,激励人们去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和有效运用财富,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如果,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得到有效保护,那么,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热情、发展信心、发展动力就会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近年来,岳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把建设“民营岳阳”作为加速非公经济发展的九大工程之一,加大非公经济考核力度,促进了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公经济总量已超出岳阳市半壁山河。

一、岳阳非公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一是总量增加。2010年岳阳非公经济实现生产总值884.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88.64亿元。二是增速加快。2010年非公经济增速为18.6%,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幅3.8个百分点。三是比重提高。2010年岳阳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57.5%,比2008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四是贡献率加大。2010年非公经济对经济的贡献率为66.8%,比2008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9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优。

1、非公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岳阳市非公工业实现增加值498.01亿元,比2008年增加183.62亿元;增速达到22.5%;占比达到66.2%,比2008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1158家,吸纳就业人员15.18万人,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66.6%,实现增加值483.01亿元,增长27.8%,超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2010年岳阳十大优势行业中,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0.52亿元,占比达到61.8%,其中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120.12亿元,占比达到75.4%,矿石建材54.38亿元,占比达到97.0%,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及废旧回收加工49.36亿元,占比达到84.4%,机械制造49.05亿元,占比达到90.3%。

2、第三产业形势喜人。2008至2010年,岳阳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74.11亿元和255.80亿元,增速分别为14.1%和18.1%,增速分别比三产业增幅高0.9和

7.4个百分点。2010年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占比为52.3%,比2008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如2010年,以泰和物流、神驰货运、太阳桥批发市场、中南批发大市场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27.3%;以沃尔玛、百盛、苏宁和国美为龙头批发和零售业实

现增加值73.28亿元,增长18.4%,其中家用电器类商品销售额15.78亿元,增长73.9%,汽车销售量1.23万台,增长30.2%,销售额14.98亿元,增长32.2%;以岳阳美食街、君山休闲农庄和湘阴农家乐为代表的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19.8%;以保利地产、恒大、黄河等为领军的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8.89亿元,增长12.1%。

(三)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岳阳市非公经济实交税金40.50亿元,比2008年增加9.79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34.6%。县市区中,非公经济税收占比最低的县市区为岳阳楼区和君山区,均为66.1%,汨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等县市区占比都超过了90.0%,非公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提质。

2008年至2010年,非公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由318.67亿元增加到566.06亿元,增幅分别为37.8%、35.6%。2010年,非公投资中工业投资477.5亿元,增长50.5%,房地产投资66.88亿元,增长40.2%,非公投资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8.8个百分点,非公投资占比达到73.1%。

(五)县市区发展各具特色。

2010年,岳阳六县市及六区非公经济实现GDP851.58亿元,增长17.3%,其中实际完成投资额(不含农户)548.01亿元,增长21.4%。汨罗市以平桂制塑、中天科技、衡联铜材和长江铜业为龙头的非公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GDP115.09亿元,领跑岳阳市各县市区。湘阴县以义丰祥食品、长康食品、福湘木业为代表的非公企业,以食品制造及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实现GDP104.15亿元。岳阳县以生物医药、矿石建材、轻纺化工及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非公经济实现GDP96.13亿元。此外,以纺织为主导的华容县非公经济,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食品、现代物流等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非公经济,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云溪区非公经济发展也各具特色。

二、非公经济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一)体制掣肘还未完全解除。

近年来,岳阳非公经济发展范围不断扩展,然而在基础设施,石油石化、电力通讯、社会事业等领域,还存在诸多体制掣肘,难以得到突破,导致大部分非公企业只能限于传统的工业消费品和商业、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而这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盈利空间较为有限。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岳阳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小而全、小而弱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专、精、特、新”的产业。由于企业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如传统优势产业中的食品工业,拥有非公企业1323家,其中规模以上的239家,企业个数较多但没有一家知名的集团企业。这种现象使得岳阳地方特色产业处于市场难拓展、企业难做大的尴尬境地。

(三)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金紧缺一直是困扰岳阳非公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国有银行对总体上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的民间投资持保守态度,由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担保公司抗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增强,使得非公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四)人力资源匮乏。

由于大多数非公企业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和机制,缺乏长远眼光,不舍得本钱去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员工福利待遇较低,导致出现“用工荒”和“人才荒”,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做大做强。调查显示,岳阳非公企业平均存活期仅为9年。

三、促进岳阳非公经济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政策,消除体制障碍。

对于不影响国家安全的领域,应逐步放宽对非公经济的限制,制定具体的非公主体准入实施办法,营造出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监管,发挥好公有、非公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民营经济发展。

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机遇,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同时对小而散、小而全、同质竞争的行业实行强强联合,以科技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整合同质资源,扩大非公经济总量。

(三)加大融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健全担保机制,精简贷款流程,降低成本,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要积极发展村镇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小额贷款搭建平台。要推荐优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利用优质资源租赁等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

(四)多渠道改善员工待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非公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为企业招聘员工提供各种场地、信息、咨询、交通等服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非公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

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国贸02级3班

吴挺业

0203067

第四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五篇: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利用秸秆气化可解决这一难题,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农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含一氧化碳、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千家万户,使用起来有些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

5工厂污染:.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四,总结。

总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我们的最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6]卢德裕.农村生态环境严竣的现状和对策。

[]

下载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推荐]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文......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平市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思想上高度重视,......

    天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天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天水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思考对策(写写帮推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是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对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及存......

    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5月20日 作者:杨春霞、 杨军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经济发展问题 水源生态林地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李志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调任(调动)过程中存在人走编不走问题。由于人员任职单位、编制所在单位、工资关系所在单位出现不一致的。致使......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一部分的盲特殊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正由建校办班提高入学率的数量增长型向提高教学质量的质量效益型转轨。面对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