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聋生厌学情绪原因与对策
聋生厌学情绪原因与对策
唐冬侠
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聋生厌学情绪原因与对策
摘要 本研究以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对该校58名聋生进行调查,以深入了解聋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结果发现:聋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自身、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由此,我认为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形成内部动力机制;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建立家长学校,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加强职业教育,拓展就业渠道等教育对策是缓解聋生厌学情绪的有效策略。
二、聋生厌学的心理疏导 1.提高教师素质。
调查显示,信任社会上聋人的学生占38%,而信任老师的只占22%。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对事业无限忠诚,对学生无限热爱,对个人严于律己,对工作精益求精。只有具备乐于敬业,勤于学习,勇于奉献的精神,教师的素质才能产生飞跃,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更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善意地对待每个聋生,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有利于不断发展和形成聋生的自尊心。拥有自尊的聋生为了获得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就会努力追求并维护自我价值感和重要感;会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也会自觉地克服困难,持续地努力学习,使自己不会落在他人之后。可见,聋生如果拥有了自尊,也就拥有了自我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健康心理,就能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致产生严重的厌学倾向。那如何维护聋生的自尊呢,几乎每个人都不反感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和表扬,但是我们有很多的聋生在校期间,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对于聋生的自信和自尊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教师应平等、和善地对待每一个聋生,经常对聋生身上积极的一面予以表扬,就不会伤害聋生的自尊,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2.改进教学方法。
特校教师要积极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教师授课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讲透知识,教学语言应简单明了,多运用实物、图片和演示这些聋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授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让学生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次,聋校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聋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为每个聋生都设立适合他们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再次,在实践活动中联络师生感情。通过组织与学生一起去郊游,一起去打篮球,沟通师生的情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培养聋生的特长和世界观教育
由于功能补偿原理,聋生的视觉特别敏锐,他们模仿能力、动手能力较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艺能特长。因此,通过开设各种兴趣班来培养聋生的各项艺能,这既能丰富聋生的课余生活,也能陶冶情操,还能使他们在发挥特长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教师采取适当的教育把这种成功感迁移到文化学习中,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榜样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到了高年级,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能让学生感兴趣,而此时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就要让学生树立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的远大理想。树立起自己心目中的榜样人物,像张海笛、周婷婷、海伦凯勒等。用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最终学有所成。有时也可以用一些反面的事例教育聋生,例如:某位聋生由于没有上过学,不懂得法律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以此激励聋生要好好学习知识。
4、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对孩子具有潜默化的教育作用。学校是聋生长期学习、生活的场所,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将对聋生起着潜性的教育作用。整齐美观的校园,校舍,用学生的书画作品布置文化长廊,教师的好学精神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他们的行为。
其次,要加强语言教学研究。手语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手语看不懂,学生听课就感到困难,因此要加强语言教学研究,提高质量,为促进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再次,要配备心理质询师,开设心理辅导课。使聋生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优化心理素质。要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厌学的学生作为重点工作对象,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厌学情绪的具体原因,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排除厌学的根源,从根本上矫正聋生的厌学情绪。
5、促进家校沟通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最早、最大、最持久,也最深远。县级聋校的聋生父母受文化和经济水平所限,对子女思想教育无能为力,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厌学表现,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聋生家长教育制度,提高家长的教育管理水平。因此,应该建立家长学校,定期给他们上课,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理论和聋人手语,懂得一些聋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组织家长交流教育经验,让家长能够腾出一定的时间与 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努力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进行,改善聋生的学习环境。
6、大力开展职业教育
聋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聋生厌学情绪滋长和漫延的重要原因。为此,学校必须下大力气开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开设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培养聋生今后生存的基本技能。聋生就业难与当地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直接相关,这是当地政府的事情,聋校无能为力。但聋校可以通过努力,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建立关系,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开了,用人单位满意了,就可以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也就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安安心心、认认真真的静下心来学习。同时,学校还可邀请各方面表现良好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 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 王效贤,王明泽主编.聋校教育学.长春:吉林出版社。1988 4 田尊盛.中专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对策.湖南体育网站 5 覃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教育探索,2000,4 6 张芝萍.从学生的“厌学”现象引发的思考.ht.tp://www.xiexiebang.com 7 [苏]尼.瓦.贡恰连科著,戴世杰等译.精神文化进:进一步的源泉和动力.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第二篇:中职生厌学情绪原因及对策
中职生厌学情绪原因及对策
【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中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入分析中职生厌学问题的成因,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遏制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前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课题。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情绪;原因;对策
本人在中等职业学校从教已近十年,工作中遇到厌学学生的机率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颇有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中职生厌学的表现及其原因、消除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两方面进行一定的论述。
一、中职生厌学的表现及其原因
目前,中职生厌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毕业证。有的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晚上外出上网,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在课堂上讲话、玩手机、听音乐,老师规劝不听,反而顶撞甚至辱骂老师;有的作业不认真,或相互抄袭,或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写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根本不做;有的上课十几分钟就以上厕所为名,到教室外面闲逛;有的课堂上不学习,实训操作不愿做,有时还干扰别人;等等。由于学习不用心,学习成绩差,许多人考试多科不及格,结果三年下来,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却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如抽烟、酗酒、赌博、斗殴等,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诈骗、偷盗,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而是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发展,加上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学校、教师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时,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难与劳动力准入门槛低的矛盾,对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冲击较大。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准入门槛低,有些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没有明确的要求,初中没毕业或只有小学水平的人,只要肯出力,同样能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这使不少中职生感到“学与不学照样可工作,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 ”,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家庭教育的失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目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数自农村,许多学生为“留守”儿童,从小便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人逐渐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了厌学情绪。还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父母经常吵架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成绩要求过高,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学习。.学校教育的滞后
中职生的厌学情绪与当前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着直接关联。一是由于生源紧缺,招生困难,中职学校为了生存,领导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如有些课程内容过深,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有的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按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听不懂、学不进; 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许多教师仍习惯采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有的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总认为过去的中专学生勤奋好学,教学事业很有成就感,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难教、难管,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疼,产生了厌教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五是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推行理论课教学比例过大,学生实训操作时间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良媒体的诱导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拓展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尤其是那些“黄色网页”、“暴露文学”、“凶杀暴力”、“网络游戏 ”等内容对中职生幼稚的心灵容易造成莫大伤害,一些学生迷恋网络虚拟世界,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消除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略,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成才先成人、教书先育人的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职学校要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行政管理干部的传统培养目标转变为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一线技能型劳动者的新型培养目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学生。应当看到,目前的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较差,行为习惯不规范,但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和做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要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管人才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但社会仍需大量有技能的专业人才,中职毕业生仍然大有可为,从而克服自卑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 ”情绪。
(二)深化教学改革
(1)加大教育投入,增设实训设备。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基本上对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大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实操课、技能课的训练就比较感兴趣,所以增设实训课和实训设备是消除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增多,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专业设置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习设备。学计算机专业的上机机会少,学汽车维修专业的没有几辆汽车,只能“纸上谈兵”。
所以,作为职业学校,应该增加相应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必要的实训条件,给学生创造一个与职业现场接近的浓厚的技术操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实训课的比例。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接受能力低、自控能力低、怕吃苦等特点,综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减少理论课程的设置,降低理论课的难度,改革教材,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实训课的比例,把学生的上课地点设在车间、实训场所、实习单位,让学生多做少听,在“做”中学,“做”中思考,“做”中培养成就感。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会、个案分析、实验、工场实习、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的这些接近真实的学习场景,使理论学习最大限度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以致用。这种方式还可以避免学习过程的单调、枯燥,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十分接近,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教学效果优质高效。
(3)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是职业学校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借鉴德国、美国以及香港的职业教育,他们的办学模式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与企业合作起码有以下一些好处:①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拓宽就业门路,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让学生树立在职校读书的信心。②解决双师型师资培训问题。③能教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④能与市场紧密联系,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准确,从而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总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改变职校学生厌学的最直接见效的途径。
(三)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抓共管。政府主管部门要努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取缔不健康的文化媒体,整治校园周边网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进而产生开拓进取的行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还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出现的厌学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认识,不能急躁,不能放弃,更不能歧视。要正视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体贴,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 杨军.中职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08(1): 44.[2] 杨芳丽.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J].河池师专学报,2003(12):18-19.[3] 胡 国平,罗文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学生思想素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 13-14.本论文为2014年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学生英语厌学诱因调查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14]PLZY034.
第三篇: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在中学学校教育中存在比较普遍。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上学的初、高中生分别仅占10.5%和4.2%的比例,充分说明厌学在中学教育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令家长茫然、教师忧虑、教育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我校现状来看,高二(12级)在高一入学时人数为870人,现在为660人,高一(13级)入学时人数为1140人,现在为1000人。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辍学不是因为家庭供给不起,也不是因为违纪被学校劝退或开除,而是因为他们从内心“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即产生厌学心理。从我们在校学生来看,各班仍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做作业拖拖拉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产生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这些都是典型的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
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而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精神紧张程度过高;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的反应。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要想改变学生的厌学心态,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产生这种心态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然后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学生厌学外在原因分析
第一,学习时间周期较长。学习是种内化过程,不仅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众所周知,适令儿童的基础教育需要九年的时间,如果升入高等院校需要更长的时间。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干的时间长了都或多或少地会产生厌倦情绪,何况十几年的持续学习呢?
第二,学习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的学习动机依赖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来激发,但实事求是地讲,学校采用的各科教材,无论怎样精心设计安排,其趣味性也无法与其他传递知识的媒介相比。再者,教师、学生及知识构成的传递系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一成不变的模式运转,很少发生变化,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厌学心理。
第三,学生心理压力太重。现代中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太重,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驱使的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息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特别是家长教子心切,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毫无心理学知识,所以,总是无休止地埋怨、挑剔,使孩子产生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使家长满意的挫折感。这样,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
第四,缺乏必要的辅导和关心。有些家长在平时从事繁重的工作,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孩子学习上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第五,教师原因。常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反过来也有厌其师而倦其道。教育方法落后,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反感而讨厌上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的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
二、学生厌学内在原因分析
第一,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和该怎样去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还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这样导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时就产生逃避的想法。
第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由于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不良,造成精神苦闷,觉得难以学习下去,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非常重要。
第三,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偏低。厌学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都不会太高。第四,人际交往问题。青少年更渴望寻求同龄人的接纳、陪伴和友谊,倾向于从同伴那里看到自己,否则学生会觉得孤单无助,自尊心受到打击,就开始讨厌学习。从这个角度讲,他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学校环境,从而对学校生活产生了恐惧,开始逃避上学,最终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学校解决学生厌学的一般方法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学校教学的各个阶段,新课程标准比以前的教学大纲都适当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教学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欲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生活。
第二,充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活动课。突出实验教学,不但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要组织好每一个分组实验。上实验课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说明学生喜欢实践活动。要尽量通过活动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把“要我学”改为“我要学”。再者,要积极追求高效课堂课,课堂教学的消化、吸收率提高,也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样就减少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第四,寓教于乐,把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愉快的情绪相结合。父母或教师应从青少年身心的发展特点上掌握孩子最喜欢哪些事情,然后把学习文化知识同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结合起来,每当学生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时,就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干的事。长此以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建立起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厌学为好学。
第五,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厌学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要了解厌学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做到优先答问,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并经常考察,经常鼓励,而不能经常批评、责怪甚至轻视。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僵化的心,要爱得真,爱得持久,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第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尽量少用批评、责怪。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也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层面透析了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原因。由对原因的剖析提出了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疏导为主要手段,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论文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 1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生厌学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等现象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1.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心理方面的因素。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是生理因素。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1.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心理品质的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问题。一是一些家长对社会发展认识不够,急功近利,对孩子缺乏正确引导和长远教育,过早对孩子灌输经商发财之道,社会交往之风,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扭曲了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使孩子对学习目标意识不强。二是一些家长甘愿让子女做“啃老族”,这种溺爱使孩子的生活观念里淡漠了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创业思想,父母的关爱被看作是应当应份,在他们的感受里学习已经是最苦最累的事了,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和人生的顺逆,于是便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三是一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只是把未成年的孩子送进学校“看护”,实质上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放弃。1.3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学校教育阶段是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是首位的,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1.4社会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2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集合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必须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齐抓共管,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
2.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2家长要转变观念,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治理厌学的原动力 家长要认识到成功之路有千万条,别把孩子的前途死盯在名牌大学上。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知道什么是他最感兴趣的,什么又最适合他,不把学习目标绝对化,不把成才标准模式化。建立起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变逼迫为引导,变压制为鼓励,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把信任交给孩子,相信他们会把握好自己。
2.3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
2.4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一—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同学们一定会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2.5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一一治理厌学的支撑力 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事实证明,经常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充满信心,不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尊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对此,无沦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向学生表现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
2.6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治理厌学的向心力
由于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旷课、逃学行为高度相关,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1)要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为心理不良学生提供和创造集体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班级、年级、学校、国家等荣誉的关系,使其为损害集体荣誉的错误行为而产生内疚感,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集体的荣誉。(2)要帮助学生去掉自卑感,恢复自信心。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则要恢复其自信心。为此教师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不良的学生,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积极的一面;应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应引导心理不良的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鼓励他们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觉的反省和反思,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2.7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绐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切忌急躁,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半途而废。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3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厌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目前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和学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矫正厌学心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努力获得成功,运用有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不足与展望:由于实习和工作的特殊情况,在和中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中的近90%文化课基础差,纪律观念不强,学习中遇到学不会、听不懂等困难。又加上学校铁的纪律的束缚,导致一大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任其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我通过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认真的帮助分析原因、耐心的指导、真诚的交流,能使他们的厌学情绪有所好转,静下心来学习。
鉴于这种情况,我写了这篇论文。但由于自己的经验比较匮乏,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阅读的相关材料和案例有限,加之时间紧张,分析的原因和对策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我会努力加以完善。
第五篇: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这种厌学情绪感染到周围一些„免疫力‟比较弱的同学,形成不良学风。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厌学的现象需要我们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逐步将厌学转化到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
一、找出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小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比例很高,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困难的比例也有上升趋势。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没有及时克服或及时的引导而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多失败而少成功,最后他们会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拒绝。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上,导致学习困难。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反映因家长布置作业和课外补习班造成作业太多的竟有70%,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家教机构、特长班、补习班、提高班火爆,学生经常是出了这校门,进了那“校门”。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反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他人”,如果反复对其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大大降低,慢慢就成为教师所说的那种人而不能自拔。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贬低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班额过大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大量学生向好学校涌进,而差学校学生越来越少。班级规模较小的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容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班级规模较大,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到了一定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有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置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二、针对厌学的成因所采取的对策:
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如何激发起来其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尤为关键,下面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总结一下几点经验: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我们可以单独给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做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一定要适合这个学生,让他能够接受并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可以用特殊的方式告诉学生某种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比如集中一些厌学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做个„一天经历一生‟的亲子励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增加本领的重要性。
(三)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兴趣
只有以上两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还不够,作为教师还需要用自己的课堂,创造问题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探求,学习的兴趣。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乐学。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与教法改革相结合,做到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更使学生会学。
(四)善于运用反馈原理,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和表扬为主的原则;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要做出客观、公正和及时的反馈信息,便于学生时刻了解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五)成立学习小组,让兴趣相近且成绩不错的同学帮助他,使他有信心把学习搞好,同时在互帮互助中也形成了优良的班级学习风气,打造学习型班集体。
总之,对待一些对学习无兴趣的学生,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漠然视之。要针对不同学生厌学成因,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再不断探索新方法,因人而宜、“对症下药”,为扭转其厌学状况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