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浅谈国有企业的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浅谈国有企业的发展
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浅谈国有企业的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包括主体的明确,资产结构的调整,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监管的加强。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立的企业,其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资产的最大效能,保证资产的完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只靠单一的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资产管理如若独立于财务管理之外,资产管理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而保持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也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根本和核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发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
一、国有企业及其改制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现象
在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所以,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以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国有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比例在逐年攀升,也从侧面说明我国的国有资产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流失。虽然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正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但在一些矿产、资源等“命脉”性的经济部门,国有资产依然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搞活国有资产的经营,有效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造成国有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产流失的原因可能涉及到产权制度的安排和委托代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则表现为严重的不适应和滞后,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所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围绕着改革进行,下面将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几方面来依次分析阐述。
二、国有企业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企业的发展与其财务管理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以及有些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使财务管理水平普遇不高。例如,一些企业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基础工作、管理手段、管理意识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一些企业会计信忽失真,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给企业的生存发展理下了隐患。针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整体性
要想建立现代化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就要实现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的财产权相分离。从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来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难以得到落实,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太多,导致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国有的资产大量流失,致使国家的权益受到损害。这主要是由于没有理顺国家与企业间之间的产权关系,导致国有企业财务主体缺乏整体性。而且我国一些国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形成新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集团企业规模较大,分布较广,内部经济关系复杂,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
(二)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过于单一
在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建立以后,为了保证法人的财产能够在企业内部有效运作,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然而,由于目前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并未有真正转变,导致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忽视与国家的委托代理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监控被忽视,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监控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监控方法和手段落后,最终都导致监控的低效率运行。
(三)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不合理
国有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国企收益低的原因之一。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占用大,给企业造成沉重负担,导致企业的发展缓慢。此外国有企业的负债过高也是个问题。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之间并不对应,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大多来自负债,还本付息的压力过大,使企业日常财务收支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
(四)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缺少财务管理知识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的知识,只是单纯的追求企业的利润,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对企业的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判断大都以预计的利润率为主要标准,只是看重投资的回报,不考虑相应的风险价值和时间价值。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延误占领市场的好时机,使企业失去竞争的优势。
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弱化,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监督效果。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搞好,才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应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具有整体性。要想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的主体就必须是财权和理财活动的主体。也可以说,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必须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此外,国有企业的财务主体也应具有多元性。要根据《公司法》中的规定,把企业的财权分割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这几个不同的主体之间,使其相互制约,在利益的关系上推动与约束并存。
(二)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
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例如加强对闲置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固定资产出租或出卖,同时要为效益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较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以促使其快速的发展。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通过有效途径将企业的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减轻应付利息的压力,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此外可以用增量资金来调整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优化国有企业的资产结构。
(三)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将企业绩效管理落实到实处。企业应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健人才重点培养、稀缺人才加紧培养、一般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建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休系,形成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有先进的理财理念。既有过硬的财务专业知识,又掌握企业生产、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熟悉运用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实践的能力。便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以及业务流程一体化,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进行数据集成和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四)加强对国有资本的财务监管
随着我国市场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行政管理职能的积极转变,国有资本的监督与管理效用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对于我国国有资本的监督,可以从企业的主管部门、审计监察部门、人事监管体制以及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四个方面进行监督。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难免造成矛盾和争议,为防止企业失控,要改善和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制约。
参考文献
[1] 张文魁.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转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0
[2] 黄晶.国营企业财务会计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财会天地,2012,(02)
[3] 沈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思考[J].财税论坛,2012,(0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浅谈国有林场财务管理
浅谈国有林场财务管理 国有林场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生产基地,加速国有林场生产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有林场财务管理是林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林场经营活动的中心地位,在林场生存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参谋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地位和作用显得尤其突出。怎样才能更好的强化林场财务管理,是每个林场财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的特点
国有林场财务管理是依据林场资金运动规律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利用价值形式对林场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一项管理工作。它既具有一般财务管理的共性,也具有受林场经营特点影响而形成的独有特征,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的内容复杂。林场的经营方针是“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这就决定了林场必须在努力增加森林资源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养殖、开采、加工、服务等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项目,在经营方式上灵活多样,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适应这一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方法。
2.管理的空间范围广。国有林场是培育森林资源,生产出木材产品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经营面积较大,事业区面积广,林场经营面积达几十万亩甚至上百万亩,财务管理面广且分散,不如其他行业能够集中管理,财务管理范围比较广,管理起来比较困难。
3.木材生产周期长,资产管理难度大。木材产品是国有林场的主要产品,林木资产在林场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各国有林场依据1994年制定的《国有林场与国有苗圃财务会计制度》,把林木生产累计成本作为林木资产的帐面价值入帐,对天然林和未入帐的人工林,按人工林历史和近期成本估价入帐,这些规定都是依据所发生的支出按照一定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的,即按历史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这种核算方法,在长期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比例客观可靠,但林木生产周期长,需要不断的投入资金,有的需几十年才能产出,而且林木资产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增值,价值量和实物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计量和管理。
4.综合性强。林场不仅从事木材的育、采、生产,还凭借林地进行种、养、采等多种经营生产,以及发展跨越林业的运输、建筑等其他产业,林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林场的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林场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的,它的管理涉及到林场的每一个角落,并用价值形式把生产、技术、销售等联系起来,综合地反映林场的生产规模,经营成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从经营效果上看,成本费用的高低,经营效益的好坏,都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得到详尽反映,是林场进行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
二、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基础性工作的管理。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林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国有林场要普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各种原始记录完整、及时、准确、真实的管理;财务工作组织中的岗位责任制管理和工作程序管理;劳动工时定额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使用的各种凭证运转过程中的传递程序的管理及会计档案的管理。
2.生产经营收入及承包合同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木材价格及销售合同的管理,主要指标依据什么标准来定价及按照怎样的程序去办理木材及产品的收、发、存的计量和管理;木材销售实行“五统一”的原则,销售收入由上级主管局统一管理;承包合同的测算及其到期结算的管理。
3.债权债务的管理。主要包括债权的清查核实管理;债务的清查核实与计划承付的管理;各项应收及预付帐款的分析与清收管理;坏帐及无法付出款项的管理。
4.实物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林木的成本,计价等方面的价值管理;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折旧、更新及利用效果的管理;流动资产的收发、结存及定额储备等方面的管理。
5.资金筹集使用的合法合理性管理。主要包括各项贷款的本金、利息及偿还贷款的管理;资金使用的管理;现金管理。
6.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工时定额及物质消耗定额的监督管理;产品生产的成本(因材种、树种及径级大小和产品的品种不同而不同)的管理;林副产品及在产品、次产品的管理。
三、国有林场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国有林场的日常核算必须遵循林业企业财务制度和林业行业财务制度,作为整个林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应根据林业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特点,对林业企业财务管理从资金筹集到企业清林等全过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作为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具体法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对资金、成本和利润等实行目标管理或定额管理,将国家规定的各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具体化,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场被逐步推向市场,国有林场只有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运用市场提供的机遇,提出对林场有利的谋略。合理筹集资金,及时满足生产需要,并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使资金不断增值,保证林场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这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在国有林场走向市场经济基础的时候,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编制企业内部分解和落实任务指标,进行日常管理等传统方式,而是根据林场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筹资、投资做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等,因此,林场财务管理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需要
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林场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增加新的内容,才能使财务管理成为林业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
四、国有林场财务管理办法
按照林场财务管理特点和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1.计划管理方法。每年年初,林场财务部门要依据上年的财务指标,结合本年实际做出财务计划,通过财务计划编制和执行对林场经营活动情况进行调解,使资金和物质达到最优配置,避免资源浪费,获得理想的经营成果。实施财务计划管理,首先要搞好财务预测,确定财务指标。其次,结合生产销售等部门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编制林场财务计划,交场长审定。第三,将审定计划分解落实到场内各单位。第四,进行日常的检查、分析和控制。最后,在年终时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为下年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2.理性化管理方法。就是根据财务管理的目标,把财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财务活动按设计规范进行开展,使之有序有效的进行。制度化就是在遵守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前提下,结合林场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林场内部财务制度。规范化就是一切财务行为均按制度要求形成固定模式,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有一个遵循标准,整个财务活动建立在统一性和自觉性的基础上。程序化就是一切财务活动要有最佳程序,避免行为过程的自相冲撞。
3.财务活动定量分析方法。就是依据财务计划资料和实际完成情况,结合财务活动过程,进行量的分析,找出脱离计划的偏差,并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找出原因,并提出纠正偏差的对策。
4.分级归口管理办法。是按照林场资金运动过程与阶段,将财务计划指标分解落实到对该项目指标应直接负责任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建立财务活动横向责任部门与纵向责任单位相互交织的管理责任制,实现林场财务的民主管理。财务部门对全场的财务计划管理负责,建立一套以财务责任为中心,财务责权利相结合的分级归口财务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国有林场财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各国有林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财务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林场经济效益,实现林场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
第三篇:浅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
浅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
王卫东
2013-2-28 22:32:55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11期
摘要:根据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一些较有可行性的改进措施,以及解决当前国有港口企业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其中,着重就提升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竞争力提出若干意见,以期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经济效益,以及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措施,竞争力
一、关于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
国有港口企业是主宰一方经济命脉的主要动力,在我国,由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牵头参与投资的国有企业,虽不是国家的直接出资,但是鉴于政府身为“投资人”的因素,政策会长期大力地扶持,国有港口企业往往会享有国家给予的许多特权和某些优惠性的政策。如信贷优惠、行业垄断、主要的财政扶助等方面的优惠,以及亏损弥补和破产时的特殊对待等等。但同时国有港口企业也受到国家和有关主管部门的限制,国有港口企业会承担更多的义务,需执行国家制订的计划,相对的灵活度会降低等。
国有港口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漏洞,特别是在相关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港口建设费用方面存在着港口的建设费用征收力度不一;港口竞争环节有失公平;港口建设费用使用贫富分配差异等等。由于长期以来,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均实行着有别于其他企业财务管理的运行体制,导致国有港口企业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讲,缺乏竞争性和创造力,以及国有港口企业对自身的企业品牌不够重视,导致了在信息高度发达,资源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国有港口企业发展却停滞不前。同时,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又属于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如果实施多项改革,但是与其相关的配套的改革措施却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到位,妥善地解决此类问题才是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二、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调控和改进措施
因此,介于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上述情况,改革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大势所趋,利用改革,可以实现制度统一化,标准多元化,资源共享化。对于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乃至于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如何调控和改进国有港口企业的财务管理?这是一个深远的命题,就当今社会中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提供的思路有:大力推行国有港口企业上市;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创造品牌效益等。
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
实施国有港口企业的并购从组计划,拓宽融资渠道,改良资本的构成比例。国有港口企业利用上市,并通过上市来引进政府以外的投资者,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同时便于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资本输入、人才交流、信息技术、营销渠道等来完善科学的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使结构科学高效,迅速提升国有港口企业内部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做到各单位、各部门的协调呼应。港口业是密集型产业,包括了资源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要求。将投资十分巨大,规模庞大的固定资产投入到现有的产业结构链中,仅仅是依靠少有的商业贷款或者其他中小产业的扶持是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国有港口企业所需资金通过上市来借助外力资本,利用其市场的巨大融资平台,提高国有港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国有港口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国有港口企业在人们的心目之中,一直都是“铁饭碗”的代名词。收入高,待遇优厚,政策稳定,都是国有港口企业的优势所在。同时,这种在人们心中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了我们不经意间将大量资源浪费,我国人口众多,但资源匮乏,不会在短时间内造成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成。又由于国有港口企业之中所特有的仓储与物流功能,使其往往占用了我国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在历史条件下,许多的土地使用权被划拨掉而得不以正确的方式来加以使用。将我们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发挥国有企业自身的规模优势,就可以将资源不断合理利用,从
而提高国有港口企业的资产营运效率和国有港口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更好地加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
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树立国有港口企业的品牌形象。经验表明,上海港、营口港、天津港、日照港、大连港、厦门港、深圳港(盐田和赤湾)等国内主要港口企业均已形成了自己的著名品牌效益。与此同时,目前未形成品牌的港口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求突破的方法。
三、提升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竞争力
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应加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循环,制定较为精准的预算,以及相关的标准,纪录实时数据保证对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进行重组改制评估,同时加强计算应答的标准,及时地检查实际的有效情况,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在应缴国有港口企业的所应得税方面作为成本实际评估、测定等。在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后,如果资本产生增值,就会加重国有港口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同时,由于国有港口企业之中的不动产规模变大,可以使国家对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给予一定范围内的税收优惠和相关扶持政策,虽然在地方国企目前还没有明确法规法案,但是地方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在将来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会有所增加。由于国家对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政策性因素,使得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改制过程中,社会大众还是要关注国有资产以及社会资源的大量流失等,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和议论最多的话题,以及最希望得到的解答。如何判定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以及流失的严重程度等,这就是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所要大力监管的事情。其关键就是通过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对现有的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定价,然后控制国有港口企业财务在资本市场的定位水平和财务管理持续性的盈利收益的大小。
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关键就是把握在国有港口企业现今的形态,使得国有经济的成分比例始终占据有较大的比重,还可以通过国有港口企业改革与财务管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来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健全关系经济框架等。与国企改制上市相关的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避免国有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通过各种关系谋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也可以减少因此而产生的腐败与不良现象。同时,由于国有港口企业在历史上会生成大量的子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必定会将
部分子企业的相关产权进行产业调整,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之后,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还能够节省企业的改建成本等。因此,在对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改制时,其过程要采用更为便捷、更为低成本的方法。换而言之,就是要求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制定者符合规则,使得国有资产的合理定位变不可能为可能,能够使国民的根本利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是我们正在面对并将长期面对的工作,但是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其任务之重可见一斑。但是只要我们客观地面对,冷静地分析,就必然会为国有港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更新、更持久的生命力,以及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蔡永灿,庞金营。国有企业改制成本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4,(9)。
[2]李宇辉。关于国企改制过程中的成本分析[J].北方经贸,2005,(3)。
[3]刘庆珍。解读港口管理体质改革[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4]卢家仪,蒋冀。财务管理(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罗萍,尹震。深化港口管理改革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3,(16)。
第四篇:国有投资公司财务管理若干暂行规定
国有投资公司财务管理若干暂行规定
1.1999年2月21日财政部发布
2.财基字[1998]102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资金筹集
第三章 资金运用
第四章 成本和费用
第五章 收入、利润和分配
第六章 财务报告和评价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结合国有投资公司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制定《国有投资公司财务管理若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国有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指经各级政府批准设立,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具有金融职能的国有独资政策性投资机构。
第三条 公司财务管理除本《规定》外,比照《工业企业财务制度》执行。
第二章 资金筹集
第四条 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国家资本金,总额由本级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确定或调整,并由本级财政全额持有。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分别由以下渠道解决:1.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其他经本级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批准增加的资金。
第五条 公司必须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筹集资金,并将每年重大的筹资方案以及执行情况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
第三章 资金运用
第六条 公司必须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资金、开展业务。资金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参股、控股投资和委托贷款等。参股、控股投资是指公司以法定可支配的资产对其他企业或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从而拥有其相应股权的经济行为。
第七条 按国家有关规定公司不能直接对外贷款,必须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即委托贷款。委托贷款是指公司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需要,委托金融机构向企业或建设项目办理贷款发放及回收业务的经济活动。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的投放、项目管理和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利率并按期回收贷款本息。认真做好贷款项目条件评审和财务评估,加强对委托贷款的跟踪、监督和管理,确保贷款的安全。
第八条 委托贷款本金按实际发生额计价,按国家规定的利率和计息期限计收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但未归还的贷款,作为逾期贷款,其中逾期(含展期后)未满1年,公司按规定计算应收利息,并纳入当期损益;逾期满1年及超过1年仍未归还的贷款,作为呆滞贷款,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实际收到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第九条 公司委托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发放及回收业务,所支付的委托贷款手续费根据有关规定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条 公司发生的委托贷款损失要按规定的冲销条件、办法和审批权限分别从投资风险准备金和坏帐准备金中冲销。投资风险准备金仅限于冲销委托贷款本金,其应收委托贷款利息冲减坏帐准备金。
第十一条 经国家批准从事担保业务的公司,可自主决定开展担保业务,担保金额应控制在公司注册资本金范围内。单项责任额超过250万美元或2000万元人民币的担保,须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担保收入按实际收到的金额计价,计入其他营业收入;担保损失计入其他营业成本。
第十二条 公司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建,上报财务计划时,同时上报办公用房、宿舍、交通运输工具和办公自动化通讯设备等购建资金计划。
第四章 成本和费用
第十三条 公司在投资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投资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按规定计入成本。
第十四条 公司的成本与费用包括以下内容:
(一)利息支出。指公司以负债形式为经营活动筹集的各类资金,按国家规定利率提取的应付利息。
(二)固定资产折旧。指公司按国家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
(三)委托贷款手续费。指公司委托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发放和回收业务而发生的手续费支出。
(四)业务招待费。指公司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业务交际费用。业务招待费在全年营业收入的1%以内掌握使用。
(五)业务宣传费。指公司开展业务宣传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业务宣传费在全年营业收入的1%以内掌握使用。
(六)各种准备金。公司的准备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金、坏帐准备金。1.投资风险准备金。为防范投资风险,公司每年可按上年末投资余额的3‰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年末余额达到上年末投资余额的1%时,实行差额提取。公司发生投资损失,可以用投资风险准备金冲销;如果投资风险准备金不足以弥补投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公司收回已确认并冲销的投资损失,增加投资风险准备金。投资损失指投资到期收回取得款项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公司发生的委托贷款中1年以上(含1年)收不回来的逾期贷款本金,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后冲销投资风险准备金。收回已确认并冲销的逾期贷款本金,增加投资风险准备金。2.坏帐准备金。公司可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的3‰提取坏帐准备金,用于核销公司应收帐款的坏帐损失及逾期贷款利息。公司的坏帐损失是指因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1年确实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公司发生的委托贷款中1年以上收不回来的逾期贷款利息,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后冲销坏帐准备金。收回已确认并冲销的逾期贷款利息,增加坏帐准备金。公司当年发生已计入损益的坏帐损失,超过当年计提的坏帐准备金部分,在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后,计入当期损益。
(七)管理费。指公司行政管理部门为开展投资业务及经营管理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咨询费、诉讼费、税金、土地使用费、技术转让费、开办费摊销、技术开发费、无形资产摊销、外事费等。
第十五条 公司的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委托贷款手续费,一律据实列支,不得预提;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开支标准的各项费用,公司应向主管财政机关上报计划,并在主管财政机关核定的额度内据实列支,不得预提。
第十六条 公司一次支付、分期摊销的待摊费用,应分期摊入成本费用。分摊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在费用尚未发生以前,需要预提的费用项目和标准,应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
第五章 收入、利润和分配
第十七条 公司的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等。利息收入是公司发放委托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是指投资咨询、担保收入等。
第十八条 公司的利润总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是公司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投资到期收回取得款项高于帐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增加的净利润中所拥有的数额等。股权转让收益,指公司转让其拥有的企业或建设项目的股权或股份所取得的股权转让价高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股权转让价指转让股权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贷币资产等的数额。股权转让价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司的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与公司投资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第十九条 公司利润总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相应调整后,依法缴纳所得税。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必须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批。主管财政机关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公司应上交的利润和盈余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比例。
第六章 财务报告和评价
第二十条 公司应定期向主管财政机关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或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公司按季、年编报上述报表。终了,公司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是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其内容主要包括:所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其他附表主要包括利润分配表等。其他附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公司的实际情况编报。
公司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投资经营、利润实现及其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主管财政机关批准事项的执行情况,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编制截止日至报出期内发生的对公司财务有重大影响的情况,资金增减及周转以及为正确理解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公司财务报告(一式两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连同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一并报送主管财政机关。公司应根据主管财政机关的要求,对各项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意见。季报和月报分别在每季和每月终了8月和5日内上报主管财政机关。第二十一条 公司应对经营状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经营状况指标
1.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2.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3.资产负债表=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二)委托贷款回收率指标
1.委托贷款本金回收率=实收贷款本金额/到期应收贷款本金额×100%
2.委托贷款利息回收率=实收利息/到期应收利息×100%
3.逾期委托贷款比例=逾期委托贷款月均总额/各项贷款月均余额×100%
(三)经营成果指标
1.营业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2.投资收益率=投资净收益/投资总额×100%
3.对外担保率=对外担保金额/资本总额×100%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规定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关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国有企业是公有制基础,国有企业的活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经过调研,笔者对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后提出:“谨慎态度,尽量不新设国企;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应分开;角色明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约束,控制风险求生存;整合提升,争取更上一层楼。”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思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启动了“一个确保,三个到位”的措施,住房、医疗、教育以及粮食、国企改革形成全国性浪潮。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一些效益不好但仍有潜力可挖掘的国有企业改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大锅饭”,进一步降低财政负担,达到提高国企效益和推进生产力发展。尔后,《国资法》等配套规章制度出台,各级政府国资机构的组建,国有企业管理朝着更规范、保值增值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今后,国有企业如何发展,笔者通过调研,提出以下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一、谨慎态度,尽量不新设国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启动的分税制改革导致财力向中央政府集中,地方政府的财力相对薄弱;但事权改革与财权改革又不对应,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较多,但所拥有的财权较少,因此财政资金入不敷出。尽管许多地方政府属于“吃饭”财政,但急于通过投资拉动经济,一系列项目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原本吃紧的财政负担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纷纷组建政府性投资公司,以地方财政信用为担保,向各大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贷款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大量用于建设。
从2007年底起,国家开始对地方性政府的债务进行摸底和清理,具体有:一是摸清地方性政府的债务;二是调查地方性政府的投资公司。在更深入的行动即将启动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国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新增1.18万亿元国债,目的是地方政府配套投资并吸引非公资本,扩大投资推进经济发展。因此,国家暂时放慢了对地方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继续发挥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则抓紧组建政府性投资公司,以期吸引更多资金。
自2010年以后,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的融资行为采取种种的限制。一些地方政府刚刚成立的投资公司,由于资本少、现金流少、效益低等原因,根本无法发挥融资作用,但成立毕竟要发挥作用,极个别投资公司利用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的优势,把重点转向加强下属企业的内部管理。于是,原先政府部门向国有企业“松绑”下放的各项权力,被这些企业重新“拾”了起来,充当起下属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二传手,如此中间环节造成企业效率下降。有鉴于此,建议地方政府面对新情况时,最好由原有企业发挥作用,对设立新国企的决策应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二、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应分开
国有企业有两种性质:公益性与经营性。不同性质,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同。对待公益性企业,如城市公交,重点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可允许有一定的政策性亏损。对待经营性企业,如长途客运以及未纳入城市公交的农村客运,这属于政府向全社会放开,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充分竞争的客运,应采取与前者不同方式,重点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上个世纪,国内有不少地方在国企改革时一边倒,把不具备条件的自来水、公交改制为非公企业后带来一些麻烦,当需要发挥公益作用时,这些非公企业以种种理由不作为或作为不到位——如某县城公交企业以正月运力不足为由,向全社会公告春节期间城市公交车暂停营运,给百姓造成交通出行不便。又如某自来水企业拒绝为消防、园林和环卫供水,还拒绝履行政府要求代收城市污水处理费的职责,造成公共利益无法实现。因此,一些城市又走了回头路,即由财政出巨资回购这些公益性的企业。
如果把不同性质的企业混淆,难免有一些乱帐。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在城区需要完成客运枢纽、站点等硬件设施建设时,就戴上城市公交的公益性帽子,要求土地行政划拔、建设资金由政府财政全额投入的方式完成,这些设施建成后就资源共享,采取公益性企业与经营性企业共用方式提高效率。年底盘点时,有了效益就是经营性企业取得的,有了亏损就是公益性企业政策性造成的,要求政府财政给予补助。当不同性质的企业皆是国有独资企业时还好,无论赚与亏都是公家的;当一家是国有独资,另一家是非国有企业时,糊涂帐难免产生,让人滋生有套取政府财政资金的嫌疑。
三、角色明晰,有所为有所不为
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文)的精神,政府财政资金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财力办大事,凡是资源配置能够通过市场手段完成的,政府财政资金必须退出,政府财政资金只是投入通过市场手段无法完成或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关键的基础性领域。在地方,如今政府部门直接作为项目业主的现象已经比较少,而是由国有企业负责,极大好处是一旦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土地征拆、安全质量时,政府部门不会直接承受压力,可以裁判员开展工作。
国有企业在使用自筹资金投资时,必须与企业的主导行业有关。如果一时受多样化经营的影响,投资没有关联或关联度不大的陌生产业,一方面是分散了财力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是外行做内行的事,极可能造成投资失败。在实践中,国有企业需要借助加强管理、通过“6?18”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效益,在做好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国有企业投资只有严格遵守《国资法》的基础上,才能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国有企业介入政府投资项目时,应视情况不同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承担项目业主时,如城市道路项目,在项目生成、前期、建设甚至融资领域开展全方位服务。二是作为代建单位时,如社会事业项目,类似“交钥匙工程”,重点在建设服务,应与业主以及主管部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特长,让项目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和保证质量安全。三是准业主时,即先是项目业主,如服务业项目,在一定投入后把项目“孵化”成熟后,再对外转让“出嫁”,由其他主体让整个项目发挥更大效益。
国有企业在投资时,应区别不同情况认准角色并达到科站位,属于自筹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法人应在独立核算、风险自负的基础上承担责任。作为政府行为发挥作用的,必须反映了市场经济以契约为上和重合同的精神,国有企业应与政府之间有明确约定,如何种地位、何时介入、何时退出、何种收益等,对国有企业代替政府垫出的资金应有一定的说法。对于一些国有企业,既有运用自筹资金的投资行为,又有受政府委托发挥作用的,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两个帐混在一起算,最后把亏损归政府,把利益归企业。无论情况如何,国有企业必须“舍得”,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加强约束,控制风险求生存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纳税的最重要主体。为了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已多次向企业放权。国有企业更是如此,经过历次放权后,国有企业在各方向已有了较大的自由权。对于较大的自由权,国有企业应当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变化了的情况,以创新管理和重视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不能滥用这种自由,造成诸如决策失误和投资浪费、人浮于事和效率低下、甚至奢侈铺张和贪污腐败现象,这些行为都会让国有企业向破产边缘发展。
国有企业应加强约束,引入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控制。在充分考虑到企业风险、社会风险等基础上,按照政府为国有企业确定的方向,在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上作出正确决策。二是用人控制。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特别是面向社会公开竞岗,在一阶段已达到人最精、效率最高的状态。随着国企的不断发展,一些国企领导者心软了,因人设岗照顾关系户,把一些素质低者招进来,甚至在提拔和评先评优时不讲原则,把机会给了个别本领不高、不想也不会做事者,这样打击了一大批肯做事、会做事、做成事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企人浮于事和吃“大锅饭”的局面又回来了。
廉洁控制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能否兴旺关键在于国有企业领导,国有企业领导应该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制,采取措施进行约束和规范,体现有:在“三公”即公款接待、公车配备、外出考察等方面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发生的费用应与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发展方向、效益水平(包括社会效益)等相对应。在国有企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及配套规定的精神,“公开、公正、公正和诚实信用”地加强企业内控并接受审计、监察等外部监督,降低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成本,从而实现提高企业效益和预防腐败。
五、整合提升,争取更上一层楼
尽量不新设国企不等于不设立国企,设立国企必须严格控制,就像党政机关对机构与编制数的控制一样,遵循“退一进一”原则,即撤销一个机构才能新设一个机构,退休一个人才能新进一个人,新进者还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如“逢进必考”等。设立国企需谨慎,国企没有数量限制,但在设立国企时应考虑到能发挥什么作用,能否由其他国企特别是非公企业代,如果不能代替又是当地不可缺少、必须适应发展形势设立的,经过慎重考虑和履行相关批准程序后设立。新设立后配备人员,尽量通过现有国企存量调整,对新进人员必须严格把关,采取用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新设立的国企与原有的国企必须进行整合提升,不能在职责方面重复或矛盾,加大磨擦力。以资产和项目为平台,让新设的国企活力不断显现。采取注资、增资和资产和业务转移等手段,让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增加,现金流明显加大,利税指标上一个台阶,企业综合实力变强,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生成和储备符合国企发展方向的好项目和大项目,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推进项目前期,聚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建设投入生产经营,发挥项目的效益。
新设立的国企在资产和项目良好运作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融资投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整合,使新设立的国企在发展经营方向上与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相对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发改委的支持,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为更多项目的运作筹集大量的资金。在“资产——项目——资金”的不断循环中,新设立的国企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资产总量和结构、现金和税利指标进一步优化,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迸发,“走出去”的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规模效益并成为上市企业,以更大的融资为发展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