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精选]

时间:2019-05-14 19:2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精选]》。

第一篇: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精选]

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10年)商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为加快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使之与建设绍兴百万人口大城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适应,根据市委五届二次全体会议和市政府五届二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结合绍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04~2010年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所指商贸服务业包括传统商贸业、专业市场、旅游餐饮娱乐业、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会展产业等。本规划区域为绍兴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的绍兴市区和绍兴县柯桥。

第一篇 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现状

1.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绍兴的商贸服务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1.47亿元,市区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3.44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1.98亿元,市区达到74.04亿元,市区地方税收中商贸服务业实现的税收已占到18%以上,商贸服务业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

2.骨干商厦扩张提升,竞争性商业网络结构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营、集体商厦改制工作的逐步深化和外地商场的进驻,绍兴商贸服务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近两年来,好又多、雄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家电等商业企业纷纷进驻市区,一方面促进了市区商贸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本地商厦的改造扩张步伐。国商大厦、华联商厦、华谊商厦等几家骨干商场都实施了二期扩建工程,竞争力不断提升。

3.各类市场发展迅速,逐步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近年来,绍兴的专业市场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专业市场357家,年成交额798.41亿元,有42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超过亿元,绍兴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的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省第二、五位。市区共有专业市场82个,年成交额94.71亿元,有15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超过亿元。

4.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商贸服务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初步实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绍兴商贸服务业呈现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个私经济在近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个私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4.6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4%。

5.新型商贸业态迈出可喜步伐,现代商贸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区连锁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规模不断扩大,供销超市已拥有门店总数100家,在全国连锁超市排名中名列第57位;连锁经营的范围从百货、副食品开始向餐饮、医药等多个行业延伸。通过近几年的筹备建设,绍兴已有浙江天波物流有限公司、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和绍兴市国际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三家物流企业,现代物流开始起步。会展经济已经成为绍兴市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内由各级政府或部门主办的会展活动约12次,累计成交额超18亿元。

目前,绍兴的商贸服务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1.布局不够合理。由于规划滞后,一方面经营雷同、低档次的商场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新建的各类园区与居住区商业设施建设不配套,难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及服务需求。

2.整体层次不高。现有商贸企业多数结构单一,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网点品位偏低,小、散、乱状况依然存在;特色不明显,规模实力不强,没有形成既体现大城市商业形象,又符合规划区块定位和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层面结构。如解放路上的几家大型商厦营业面积没有一家超过2万平方米。

3.现代商贸业发展缓慢。现有商业服务网点功能单一,传统经营形式网点占多数,作为零售业主流的连锁经营涉及行业不广、规模不大、业态不全、门店不多,至今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设施现代、功能完备的购物中心,缺少具有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的连锁专卖店。市区物流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的现代物流尚有较大差距。

4.管理体制有待理顺。目前,商贸业管理职能尚未完全到位,相关机构、力量配置与商贸业发展要求相比相对薄弱,尚难以对商贸流通业进行专职管理、协调、监督和服务。同时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行业管理组织也不健全。

二、发展趋势

1.实施“发挥多个积极性,建设一个大城市”的战略,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绍兴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07年绍兴市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10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将成为绍兴经济上台阶的主要增长点及第一大产业。同时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绍兴大城市框架已全面拉开,袍江工业区形成了60平方公里的市政配套区,镜湖新区核心区域整治工程全面展开,柯桥组团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8平方公里,越城区生态产业园一期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推进,既给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也对商贸服务企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求商贸服务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规划期内,绍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并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消费品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将日益增强,要求商贸服务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

3.旅游业的发展,对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绍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旅游功能上有着较强的优势,2003年全市接待海外游客、国内游客分别为8.68万人次和10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亿元,随着“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品牌战略的实施,绍兴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境内外来绍游客的大幅度增加,为购物、休闲、娱乐、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必须与此相适应。

4.加入世贸组织后,商贸服务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分销业逐步全面开放,国外新型流通组织方式和新型业态会更多、更快地进入国内市场,流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绍兴商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外资企业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给绍兴商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将推动绍兴加快商贸设施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企业品位,优化层次组合,完善业态功能,提高商贸服务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5.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绍兴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绍兴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处于杭州湾南岸杭甬城镇聚合轴上的中枢位置,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绍嘉高速)的建成,绍兴的区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作为长三角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绍兴必须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在长三角市场共享、产业共兴中,实现绍兴商贸服务业量的拓展和质的提升。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满足绍兴大城市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优势,着力构筑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机制,尽快建成与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与接轨国际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商贸服务网络体系。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作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建舒适的购物环境为目标,符合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与大城市规划纲要相结合原则。要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分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社区划分,立足城市整体发展,适度超前,统筹构建商贸服务业布局。

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要与绍兴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避免贪大求多、过分聚集和重复建设;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现有状况及交通设施条件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既要着眼于长远,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总量、规模、档次和业态,构建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4.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原则。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充分考虑一定地域内的同业竞争状况,进行合理规划。网点建设应大中小型、集中与分散、综合型与专业型合理配置。

第三篇 发展目标与布局

一、发展目标

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总的发展目标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有序建设,优化商贸服务业的结构与布局,提升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形成总量平衡、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结构适当、配套完善的商贸服务业体系。

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绍兴市区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人均占有商业服务网点营业面积1平方米,总面积控制在80万平方米左右;构建1个城市商业主中心、1个城市商业副中心和2个城市商业圈(区域商业中心),建设6条城市商业特色街区;成为全市电子商务的重要汇集地,商贸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水平。

二、空间布局

根据绍兴大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布局形态以及商业发展趋势,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要逐步形成“一主、一副、两圈”格局。

“一主”:即规划建设以越城区为核心包括城东、城西在内的城市商业主中心。

“一副”:即规划建设柯桥商业副中心。

“两圈”:即规划建设袍江、城南两大城市商业圈。

1.城市商业主中心。城市商业主中心是商业高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范围超区域的商业中心。其功能特征为:行业齐全,功能完备,形成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等有机集聚。其商业特征为:网点相对密集,市场最具活力,商业最为繁华,辐射力极强。它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商业繁荣发达的标志,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以市区解放路为核心的城市商业主中心是历史形成的,它由南北走向的解放路、中兴路和东西走向的鲁迅路、人民路、胜利路等主要商业街交汇而成。这里是绍兴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作为城市商业主中心,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精心打造解放路这一绍兴城市商业品牌,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布局战略调整,不断增强辐射功能,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服务功能,向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购物(休闲)中心发展。

要利用城市商业主中心周边地块,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利用占地近50公顷的原绍钢地块,规划建设将“历史、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的现代商贸型城市CBD区域。经济开发区北块,要积极“退二进三”,发展商贸服务业。要依托金时代广场和国际广场,吸引国内外著名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大型服装商场、超市等,做好解放路商贸业的延伸文章。城西区块要利用家具城和建设中的摩尔城、黄酒城,形成新的商业区域。镜湖新区要依托北湖风光和湿地风光发展旅游休闲业,依据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建设商贸区块。

2.城市商业副中心。商业副中心一般位于交通枢纽地段、旅游以及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对繁华商业主中心客流起分流作用,又兼有辐射和带动周围地区商业发展的功能。服务人口20万,能基本满足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商务活动需要。绍兴大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在大城市西部,具体就是指柯桥商贸区。柯桥商贸区主要分三部分,轻纺城老市场区域要积极进行升级改造,按照建成“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的目标,转变商品交易方式、结算方式和物流模式,以“网上轻纺城”为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柯北以大型仓储式超市及大型综合性商场为主,在建成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绍兴华联国际商贸城,引进现代流通企业乐客多超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华联商贸城二期工程华联宾馆和商务区;柯桥老城区以笛扬路商业步行街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块,形成一个以中小型专买店、个体商铺为主的商贸区。

3.商业圈。商业圈是商业中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地区商业中心。其商业网点比较密集,结构合理,业态多样,功能比较齐全,区域辐射优势比较明显。规划期内,将构建两个商业圈。

——袍江商圈。规划定位为绍兴大城市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展示区和杭州湾产业带的后方基地,主要发展代表现代商贸业态发展方向的仓储商店、大型综合超市等。要抓紧做好美国普尔斯马特仓储式会员制超市、香港美安居大型街铺式家居主题购物中心和浙江元通机电公司绍兴国际汽车城等项目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商贸龙头企业落户开发区。同时抓紧做好区内商贸规划的制订,鼓励特色化经营和相对集中开发,建设“服装一条街”、“五金一条街”、“休闲一条街”、“汽配一条街”、“家具装饰一条街”、“电器一条街”和“金融一条街”等等。

——城南商圈。以城南新区为区域范围,规划商贸用地150公顷,要依托周边优美的环境和高等院校,积极发展休闲、文化、电子信息等商业,吸引国内外著名商贸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商店、大型综合超市等。

4.特色商业街区。特色商业街是各类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高度集聚,提供专门商品和专业服务的街区,它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是现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商业街建设要坚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整合提升街区品位相结合,注重特色培育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期内,城市商业主中心要重点抓好6条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

——府横街商业步行街区。要积极引进知名度高、信誉度好、质量有保障、品位档次较高的服装品牌,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特色店和配套服务需要的餐饮、休闲及停车设施。

——县前街文化娱乐特色街区。依托鲁迅电影城和第一医院地块,发展文化娱乐商业,在县前街、劳动路及周边区域逐步形成文化娱乐特色街区。

——东街小商品特色街区。根据现实情况,进一步明确街区定位,并进行充实、提高。要根据目标顾客的需求,形成有特色的小商品经营特色街区。

——仓桥直街历史文化商业特色街区。在仓桥直街作为历史街区修缮保护和改造的基础上,以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为契机,以富有特色的越艺馆、戏曲馆、黄酒馆、书画馆等,吸引外地游客,形成以展示绍兴历史文化及工艺品、礼品、旅游商品、古玩商品等为主的历史文化商业特色街区。

——书圣故里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由西街、肖山街和蕺山街组成。以王羲之故宅(戒珠禅寺)为中心,串连题扇桥、蔡元培故居、蔡元培广场和附近的孑民电影院、新华书店等,开发具有明清时期地方特色的小型店铺,形成浓厚的历史文化和购物氛围。

——鲁迅路旅游餐饮特色街区。依托鲁迅故里一、二期保护工程,着力发展以传统特色为主的各种手工艺、土特产商业店铺,同时以咸亨酒店扩建工程为主体,向府河街延伸,建设餐饮特色街,形成一条与景区结合的旅游商业特色街区。

三、业态结构布局

1.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购物中心是在一个大型建筑体(群)内,由企业按规划开发、拥有、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体。营业面积为10万平方米以上;一般选址在城市商业中心、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交汇点;经营服务辐射半径10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流动人口为主;内部结构由百货店或大型综合超市为核心,配置各类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功能齐全,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设不低于营业面积40%的停车场。目前绍兴还没有大型购物中心,根据绍兴大城市发展趋势,可规划建设一座购物中心。由于其选址一般应具备占地面积大、地价较低和一定的人口集聚度三个条件,可在原绍钢地块规划建设。

2.百货店。百货店是在一个较大建筑体内,根据不同商品门类设销售区,以销售日用工业品为主,提供相应服务,能满足对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为1万平方米以上;选址在城市商业主中心和副中心;目标顾客以流动顾客为主;门类齐全,以经营穿着商品、家庭用品、化妆品、儿童用品、文化用品为主;设施现代豪华,店堂典雅明快,柜台销售与开架销售相结合;功能比较齐全,设有相应的停车场。目前绍兴百货店密度已较高,特别是市区解放路一带,但规模档次不高,因此要通过改造,显示特色,错位经营,扩大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

3.仓储商店。仓储商店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以储销一体化、低价销售、提供有限服务为特征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选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要道旁;经营服务半径5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中小零售店、餐饮店、团体购买和流动顾客为主;自有品牌占相当比重,以低价批量销售为主;设施简朴、实用、空间大,设有相当于营业面积的停车场;信息自动化程度高,一般实行会员制管理。目前绍兴还没有建成的仓储商店,可在袍江、城南等有计划发展。

4.大型综合超市。大型综合超市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满足一次性购全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选址在城郊结合部、交通要道和大型住宅区附近;经营服务辐射半径3公里以上,目标顾客以居民、流动顾客为主;经营大众衣、食、用商品,品种齐全,满足一次性购全要求,注重自有品牌开发;设有不低于营业面积50%的停车场。目前绍兴大型综合超市布局疏密不均,城市商业主中心要控制发展,袍江、城东、城南、镜湖可有计划发展。

5.超市。超市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蔬菜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选址在居住区;经营辐射半径1000米左右,目标顾客以居民为主,一般步行10~15分钟可到达;日营业时间12小时以上。目前绍兴超市数量发展较快,但连锁企业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在规划期内,要积极整合提升,向连锁规模型企业旗下集结,逐步提高生鲜食品经营比重,要在现有超市辐射不到的地区、城市新扩区域、专业园区、居住区、集镇开设一批连锁超市。

6.专业店。专业店是以经营某一类商品为主,并配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根据商品特点而定;选址在城市商业主中心、副中心、专业街及购物中心、百货店内;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目标顾客以有目的选择某类商品的流动顾客为主。目前绍兴专业店行业分布不够广,专业深度不够,布局欠合理,要鼓励发展连锁专业店,扩大专业店的行业范围,增加深度,更好满足消费需求。

7.专卖店。专卖店是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品牌或中间商品品牌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根据商品特点而定;选址在城市商业主中心、副中心、专业街及购物中心、百货店内;目标顾客以中高档消费者和追求时尚的消费者为主;注重品牌信誉,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性知识服务。规划期内,要根据居民消费追求个性化的趋向,鼓励开设以经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为主的专卖店和发展连锁专卖店。

8.便利店。便利店是采取自选销售为主,满足顾客便利需求为目的的零售业态。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选址在居住区、交通要道旁、车站码头、加油站、医院、学校、娱乐场所、办公楼等公共活动区,经营服务辐射半径500米左右,目标顾客以居民、单身族为主,以销售食品、小百货为主,有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特征,能有效提供多种服务项目。要逐步将其培育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的基点。规划期内,要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力鼓励规模型连锁企业开设便利店,加快把传统的杂货店、食品店整合为连锁便利店。

第四篇 重点工作与项目

一、坚持对现有商贸服务业的调整改造,在改造中寻求发展

1.加快骨干商厦的改造升级。市区的几家商厦如国商大厦、华联商厦、华谊大厦、供销大厦等,应结合商厦周边改造,提高档次品位,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向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购物(休闲)中心发展。

2.提高商品市场的规模水平和档次。市区主要发展规范化的、专业的、规模大的专业市场,对现有商品交易市场,要从提升商业现代化水平出发,通过整合兼并、迁移、停办等,以解决市场重复建设和改变“低、小、散”的状况。要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集贸市场,做好服务工作,以适应农村农产品交换的需要,对农贸市场要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农改超”、“农加超”。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办市场,实现市场主体法人化、经营公司化、渠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同时通过拓展省外市场,增强绍兴市场的辐射力。

3.加快发展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社区商贸服务业。住宅区的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社区商贸服务业的设施布局配套。社区商业,要以生鲜食品超市为中心,以发展连锁便利店为主进行合理布局,开展交费、购票、送货、家政、邮政等诸多服务项目;要依靠多方力量,引进多元资本,对街头巷尾的低档杂货店、食品店全面整合改造,通过加盟、直营、特许、入股、租赁、重组等方式,发展连锁便利店;要以便民利民为宗旨,适当设置大众餐饮、理发、洗染、维修、缝纫等服务设施;改善购物消费环境,实施“放心早餐”工程,逐步将中心城区马路早点摊退路入室;增添街灯、绿化设施,形成社区商业新风貌。建设各种养老机构和与社区配套的各类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或连锁的家政服务公司和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要进行市场化运作,组建各种类型的有限公司,提供家政、餐饮、托老、养老、医疗保健、文娱、维修等服务,积极鼓励个体、私营和社会各方共同兴办的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络,扩大就业渠道,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优质、周到的社区服务。

二、积极开拓商贸服务业的新兴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实施名牌战略,开发特色产品,着力做好越国古都、名人故居和山水风光文章,重点培育旅游拳头产品。要打响“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的“三看”品牌,重点推进鲁迅故里二期、会稽山旅游度假休闲中心、柯岩风景区、兰亭保护整治、东湖扩建等项目的建设。适时推出特色旅游项目,重点抓好文化修学游、水乡风情游、名城访古游和市场商务游。进一步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产业供给规模和综合配套功能,形成以二、三星级为主,四星级为辅,五星级点缀的旅游饭店格局。建设美食街(城),恢复兰香馆、聚丰园、望江楼、沈永和等绍兴菜点老店,展示绍兴特有的餐饮文化。结合东湖扩建等建设项目,抓好东湖天地夜公园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夜生活。依托大禹陵、香炉峰、若耶溪、宛委山等越中胜景,发展融合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现代旅游、民俗风情,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商务居住和度假娱乐商业。利用绍兴名人优势,开发一批有纪念意义、有文化品位的地方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实现以资本为纽带,促进相关行业的互相融合,组建若干个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和发展包括演出、娱乐、音像、电影、书刊、体育、文物和美术市场在内的文化产业。

2.积极推进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商贸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绍兴连锁经营发展要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加盟、管理输出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发展多业态,构建多层次,把连锁业做大做强。在规模上,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向连锁经营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以带动整个连锁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鼓励餐饮连锁业创出品牌,实行品牌经营、特色经营;在业态上,从超市向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以及百货店发展;在行业上,从传统零售、餐饮业向医药、家电、家居、汽车、装饰材料、图像、音像制品、旅游、运输以及家政服务(保姆、家教、清洗等)拓展,推动连锁向更广泛的行业发展和延伸;鼓励中小店铺通过各种途径实行加盟和特许连锁经营;推进超市和生活服务连锁企业向社区发展,实现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小型综合超市和几家餐饮服务连锁店,尤其要鼓励方便农民日常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连锁企业向农村乡镇延伸,使连锁商贸业遍布城市社区和乡村;发展“大企业小店铺”和特许连锁网,引导连锁企业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体系。

3.统筹建设物流会展业。要充分发挥绍兴现有的运输、仓储、配送网络等潜在优势,以整合、改造为主线,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现代物流企业,逐渐形成绍兴现代物流企业群体;借助“两港”(萧山航空港、宁波深水港)、依托“三路”(铁路、公路、水路)和城市路网,加快绍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发展现代物流需要的基础设施框架,充分利用绍兴通讯基础设施较好、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等有利条件,着力构筑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以目前绍兴市国际物流中心、浙江天波物流有限公司、中国轻纺城物流中心这三家物流企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建设绍兴大城市综合物流中心。建设会展场所,整合节会资源。加快建设柯桥以纺织产品为主的会展中心,规划建设高档次的绍兴会展中心,开拓会展领域,扩大会展市场;利用绍兴黄酒的品牌优势,建设中国黄酒城;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和特色产品,办好鲁迅文化艺术节、兰亭书法节、中国纺织博览会、绍兴家具博览会、绍兴汽车博览会等节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绍兴会展业,成为绍兴对外交流、宣传的一张名片。

三、切实加强相关服务业的建设,推动商贸服务业更快发展

加快商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关的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中介等服务业发展作支撑。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实用、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要积极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保险市场,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投融资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支持商贸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和产权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顺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客观要求,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速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带动商贸和社区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各类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

四、积极策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为商贸服务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是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物质载体。规划期内,要视土地、资金等要素与市场、人民生活需要等情况,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原则,策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包括一些重点改造项目,以便扩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流通规模,为进一步满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积极实施国商大厦、华联商厦、供销大厦等商厦的改造升级;加快普尔斯马特、易初莲花等新型商业业态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快绍兴家居城、中国轻纺城老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工程、中国轻纺城国际服装市场等商品交易市场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市国际物流中心公共型保税仓库、浙江天波物流有限公司中亚五国陆路直通关和陆运信息平台等现代物流项目的建设。

第五篇 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观念

商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是促进生产的助推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把发展商贸服务业作为全市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的重大举措,把构筑重点突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贸服务业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推进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二、依法治商,规范流通秩序

加快制订和完善绍兴商贸服务业建设和运行方面的政策意见、行业标准,强化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完善监督机制,促进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证市场机制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强化农产品和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流通安全体系。强化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经营,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控,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和标准的管理,依法规范市场准入制度。

三、加强规划,促进结构调整

要加大规划的实施力度,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一经政府批准,即应严格实施,同时要提出商贸服务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阐明鼓励支持与限制发展的项目,使商贸服务业建设有序、健康发展,避免重复布点、结构失调、同业过度竞争、浪费社会资源现象的发生。凡在市区兴建3000平方米以上商业设施,都要实行听证制度,对项目进行咨询评议和可行性论证。

四、多元投资,加强基础建设

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原则发展绍兴商贸服务业。引导有实力的商贸企业,投资发展新型业态,拓展新居住区市场空间;利用绍兴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本活力和潜力巨大的优势,大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发展现代商贸业,对符合规划要求,不论项目主体性质,一视同仁给予享受有关政策,实行统一税费。建立绍兴商贸服务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重点扶持影响大、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示范项目,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增强绍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后劲。对符合发展方向、居民需求迫切的净菜超市、便利店及“老字号”保护、商业街建设等,在政策上要给予积极支持。

五、科教兴商,建设现代商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商战略,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信息化工程,大力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改造商贸业设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商贸服务业建设、运行、服务的技术含量。推广供应链管理、商品管理等先进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广网上采购、交易、服务。抓好人才的开发和培训,造就一批高素质、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队伍,制订鼓励商贸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措施,提高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六、注重协调,营造良好环境

重视对商贸服务业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商贸服务业综合协调的工作机制,加强商贸服务业形势分析,建立健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特别是要及时研究一些突发性事件对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出台扶持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亲商、爱商、扶商的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七、内拓外引,提升规模档次

积极鼓励绍兴商贸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现有百货商场加大硬件改造力度,不断扩大经营面积,改善购物环境,集聚人气商气,做强企业实力。加快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步伐,尽快形成一批实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集团。抓好一些知名大企业和项目在绍兴的落户。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发展商贸服务业和停车场地,缓解交通压力。鼓励符合条件的商贸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有序推进商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按照《外资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鼓励类行业和领域应给予优惠条件,主动引进外资到绍兴投资。

八、争创品牌,提高质量水平

鼓励商贸服务企业创建品牌商店、品牌企业,大力发展品种丰富、服务优良、质量可靠、信誉度高的品牌企业。促进现有品牌企业提高水平,扶持有潜力的企业跨入品牌行列,积极推进“老字号”企业的改造和发展,开展创建绍兴商业服务名牌活动,促进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篇:某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急剧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本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问题及面临机遇,明确全市今后5 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本规划纲要的基准年为2007 年,期限为2008 一2012 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为下步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 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1 亿元,比2004 年增长70.3 %,年均增长19.4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33.5 % ;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15.7 亿元,比2004 年增长80.1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2.5 %。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2007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7 亿元,市场成交额达412.8 亿元,分别比2004 年增长60.9 %和83 %。全市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54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4.4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

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77 亿元、34.63 亿元、16.14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4 %、24.6 %和11.4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业快速成长,2007 年,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 家,保险企业35 家,分别比2004 年增加了8 家和23 家,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6.67 亿元。会展经济发展迅猛,2007 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8 个,实现交易额54 亿元,比2004 年增长94.2 %。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芦城物流、舜发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自2004 年创办至2007 年底成交额超过1200 亿元,“中塑价格指数”已成为全国塑料行情的风向标。休闲旅游业日益兴旺,至2007 年底,市内共有国内旅行社20 家,大小景区23 个;2007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 亿元,分别比2004 年增长96.8 %和108.3 %。、服务业载体不断完善。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以华联商厦为代表的百货业和华联超市为代表的连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西路餐饮休闲街、南进路服饰街、丰大路汽车销售街等一批商业特色街区,同时建成了一批乡镇、村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城乡商贸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玩具城、中国科技城、江南水暖城等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毛皮城、华东灯具城等建成投运。各类展会活动频繁,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节、四明旅游节等节庆会展影响度不断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不断深化,良渚文化、钱江名人文化以及革命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四明山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不断挖掘利用。

(二)存在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我市服务业业态尚处于较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商业批零、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总量较小。同时服务业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服务品牌,服务业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我市传统服务业相对集聚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微型cbd、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集聚效应还没有形成。、服务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在城市边缘、各乡镇、社区和农村的发展则相对迟缓。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服务业的设施、布局与城市化推进步伐不相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发展趋势

(一)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着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当前我市已进入人均gdp5000 一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经济发展将逐步形成“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发展模式。城市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第三篇: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范文]

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山东省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发展速度加快。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比2005年增加8509亿元,总量规模明显扩大,居全国第3位。五年累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2363亿元,年均增长13.4%。二是贡献明显提高。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939.3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56%;预计服务业从业人员20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2%,比2005年增加350万人。三是投资增长显著。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完成11377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48.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370亿元,年均增长26%,促进了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成为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业领域改革进程加快,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金融、财税等改革迈出新步伐;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实际,- 1 -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 全省初步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

“十一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国家政策与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服务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加强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全省上下形成发展服务业的浓厚氛围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前提;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是服务业工作的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服务业科学发展的先导;坚持创新、突出工作重点是服务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明确责任、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是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优化环境、政策扶持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服务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增加值占比较低。尽管全省服务业总量规模在全国列第三位,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2010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仍低6.4个百分点,分别比广东、江苏低8和4.3个百分点。二是投入相对不足。服务业投资占比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沿海省市相比差距较大。2010年,我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分别比广东、浙江低17.5和10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2.3%,分别比广东、江苏高10.5和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2%,分别比广东、江苏低 - 2 - 4.1和3.6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占比过高、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从有利的方面分析:

(一)宏观环境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趋稳,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将成为我省利用外资的亮点。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经济发展的主线,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我省经济基础条件看,我省工业、农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区位优势明显;我省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将加快推进,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有利于非公有制服务经济的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不断完善,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稳妥推进,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

- 3 - 好的环境。同时,服务业自身改革步伐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提高,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三)制造业强省建设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将产前、产中、产后非生产性业务外置给专业服务机构承担,这为发展研发设计、科技信息、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条件。“十二五”时期,我省推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必将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服务业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将由2010年的49%提高到55%。这意味着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加之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对服务业产生更大的需求,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拉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居民消费将逐步从温饱型、舒适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将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由过去的预防性储蓄逐渐转变为适度超前消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未来一个时期促进我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六)现代科技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省科研 - 4 - 力量较强,“十二五”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步伐的加快和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七)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已经结束,金融、旅游、商务、贸易等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人才、技术等进入我省服务业领域,同时也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齐鲁文化、教育、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出口。“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同时,也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个艰难的调整期,全球贸易摩擦和经济动荡可能会贯穿整个“十二五”期间,这将对世界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我省作为沿海省份出口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从国内经济发展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面对全球经济疲软的前景,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转方式、调结构”促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稳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我省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看,我省经济处于工业化后期,一产二产发展势头强劲,三产内部结构层次低,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时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困难和压力较大。同时,我省南临长三角,北接京津冀,这些区域发展较快,对我省服务业发

- 5 - 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新形势、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吸纳新增就业、惠民生、保稳定,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内在要求。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层次为主线,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业;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载体建设,培育服务名牌,构建起与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到“十二五”末,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7万亿元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左右。“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三)指导原则。

- 6 -

1、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强化政府推动,积极推进服务业重点行业改革,通过体制改革释放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服务业企业改革;培强做大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统筹考虑,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把突出发展城市服务业与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统筹考虑,促进城乡服务业共同发展;把提升东部沿海和先进地区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与扩大中西部地区服务业规模和优化结构统筹考虑,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协调发展。

3、科学布局,优化发展。发挥各地优势,合理规划服务业发展布局,形成地方服务业发展特色;明确区域服务业功能定位,促进服务业在空间上相对集聚,通过服务业集聚区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优先培育服务业发展载体,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区域服务业的率先发展。

4、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本输出的机遇,扩大服务业引进外资和外地资本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培养与引进服务业人才并举,强化对服务业的智力支撑;加大拓展国际市场的力度,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5、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引导鼓励服务业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培育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创造新的价值,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着力改善民生;扶持服务业企

- 7 - 业服务创新,培育服务名牌,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产品,引领并创造消费。

四、服务业发展布局

“十二五”时期,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服务业区域功能定位,引导服务业合理集聚发展,逐步形成“突出两核、提升两翼、拓展两沿”的服务业发展布局。

(一)突出两核。突出发挥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把济南、青岛发展成为面向全国、服务全省的服务业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在空间上形成以济南为核心,以淄博、泰安、德州、滨州、聊城、莱芜为周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全省服务业的发展引领区。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港口和交通区位优势,青烟威潍配套联动,打造半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

(二)提升两翼。抓住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和鲁南经济带的服务业,提升我省南北两翼服务业发展水平,培育全省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北翼的黄河三角洲服务业发展带,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构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功能;南翼的鲁南服务业发展带,依托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培育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和基地。

(三)拓展两沿。充分发挥运河航运、文化旅游和生态资源 - 8 - 优势,把运河沿岸打造成物流、文化旅游和宜居的生态经济带。发挥黄河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以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为重点,把黄河生态旅游打造成山东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五、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及重大投资项目

“十二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批零餐饮、科技信息、商务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业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培育重点服务业城区、园区、企业和项目四大载体,全面提高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主体。

1、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化,全面提升我省金融业综合竞争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统筹城乡金融发展,鼓励大中型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促进和带动农村金融发展;围绕我省实施区域带动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重点区域金融业发展,加快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资源的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吸引外资银行来鲁创业发展。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形成大中小银行的层次化竞争格局;做大做强恒丰银行、齐鲁证券、泰山财产保险等地方金融企业,发挥金融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壮大城市商业银行,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培育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金

- 9 - 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着力构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协调发展、运作规范、监管有力、交易便利的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发展新型金融要素市场和新型金融业态。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完善金融创新机制,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开发市场细分化、差异化金融业务品种,稳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发展各类担保抵押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全民金融信用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地方金融法规建设,优化金融监管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秩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到“十二五”末,金融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全省综合运输规划,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以国家高速公路和重点区域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以加快铁路干线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以提升沿海港口和内河航道综合通过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积极推进青岛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运河济宁北段开挖工程进度,支持枣庄、济宁提升运河航道等级,提高京杭运河山东段的通过能力;以开辟、增加国内外航线为重点,加快青岛、济南两大国际空港和烟台、威海、临沂、济宁、东营、潍坊等区域性机场的改造,着力提高我省航空客货运输能力。积极 - 10 - 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规划建设国家、省级、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现代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向中心城市、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物流园区集聚,构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物流效率;充分发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建设日照保税物流园、淄博国际保税物流中心、临沂临港保税物流园和威海、东营、潍坊临港物流园,重点发展一批集海运、陆运于一体的大型运输企业,使沿海港口成为承接国际现代物流的平台和桥梁;内地以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提高物流业集聚发展的水平,重点发展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和特色物流,延伸物流服务网点到农村,提高城乡物流配送功能,鼓励现代物流企业实现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智能化管理,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骨干物流企业。提升邮政业发展水平,发挥邮政网络的优势,在做好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邮政快递、邮政储蓄和邮政物流等业务。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力争实现增加值43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

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规范建设的要求,加快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发展,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服务到所有乡镇的综合信息服务网。拓展服务领域,以软件和信息系统

- 11 - 集成为重点,加快建设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增值电信服务,提高信息服务、信息集成的水平,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等,促进信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和健全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积极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服务业态。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完善物联网标准,规范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到“十二五”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加快科技创业园区建设,支持科技机构、技术交易机构建设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为科技创业服务的能力。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创新联动,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和新兴科学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培育为创新主体,加速科技的传播与应用。加快科技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工作,推动科技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加快发展科技创业投资服务机构,为科技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和规范对知识产权 - 12 - 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重点提升科技服务质量。提高地质勘查业服务水平,逐步增加对地质勘查业的投入,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提高地质勘查装备水平和研究分析能力,不断拓宽地质勘查服务范围,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到“十二五”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力争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

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租赁业,以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规范租赁市场,重点发展房屋、设备等租赁业务,实现融资与贸易和服务的结合。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着力发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纪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着力培育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相互衔接,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品牌商务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会展业,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贸易型为主的发展要求,重点培育济南、青岛、烟台和临沂等会展博览园,使之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把济南信博会、青岛国际啤酒节和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一批节会,培育成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到“十二五”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力争实现增加值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二)加快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 13 - 规范服务标准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批零餐饮业。推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改造零售业,大力推进商业结构和业态调整,加快发展超市、便利店、综合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重点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增强商业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网上商城;积极运用无线射频、条形码、商业智能等现代技术和管理软件,改造提升传统零售业。完善批发业,改造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强化市场经营管理,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进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在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产地、销区或集散地,重点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辐射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增强批发经营在流通领域的控制力。提升住宿餐饮业,实施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弘扬鲁菜品牌,鼓励名牌、老字号住宿餐饮企业实施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推动中式快餐生产工业化、经营连锁化、服务标准化,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到“十二五”末,批发和零售业力争实现增加值70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年均增长13%以上;住宿餐饮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2、旅游业。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资源优 - 14 - 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弘扬“好客山东”品牌,加强以城市旅游品牌为重点的“好客山东”体系建设,强化品牌宣传,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树立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依托济南、泰安、济宁、青岛、烟台、威海等旅游重点城市,打造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地和国际海滨旅游度假目的地。积极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着力提升以“三孔”、泰山、蓬莱阁为代表的传统知名景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重点打造天下第一泉、尼山圣地、泰山封禅古道、齐长城等新文化景区;在黄金海岸旅游线重点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个滨海休闲度假酒店集群,推动国际邮轮旅游,加快发展海上游艇,重点打造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荣成好运角国际旅游区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三大滨海旅游区,建设中国最大的休闲半岛;在运河旅游带重点建设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水上古城、水浒文化等旅游区;深入开发齐文化、沂蒙山文化;依托旅游城市、乡镇和特色旅游村,着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类服务业园区,推动文化旅游集聚发展。培育旅游大企业,深化旅游资源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和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实施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推进银座、南山等十大旅游集团做大做强,争取5年内一至两家企业集团进入国家旅游集团行列前10名;鼓励以资产为纽带,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重组、兼并、联合,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大企业上市融资。到“十二五”末,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8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550万人次,力争旅游总收入5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3、房地产业。完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政府

- 15 - 保障机制,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为重点,实施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最大限度地解决中低收入和特困人群的住房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重点支持海尔、力诺瑞特、万华三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现代工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推进全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引导房地产和建筑施工骨干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与勘察设计、科研开发单位密切协作,提高企业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依法规范房地产市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体系;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市场,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依法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房地产业力争实现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4、服务贸易。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我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扩大运输、旅游、对外劳务及工程承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稳步提高文化、教育、医疗及设计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新兴服务贸易出口比重;鼓励各类有实力的服务贸易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营网点或分支机构,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 - 16 - 方面的积极作用;吸引国际知名服务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在我省发展,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形成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其他城市外包产业聚集区为辅助的“双核多点、特色发展”的服务外包区域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做大做强业务流程外包,积极开展知识流程外包,推进服务外包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日韩、欧美、印度等国际市场,有效承接京津沪服务外包转移,大力引进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到“十二五”末,服务贸易在我省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到10%,全省离岸服务业外包额力争达到35亿美元。

5、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设施和网络,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企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强化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公寓,从事养老服务业经营活动,在全省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实行连锁经营的养老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研究制定和推广养老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养老服务业服务行为,面向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构建家庭和社区服务网络,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快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督等功能,整合家庭和社区服务资源,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和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鼓励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兴办家庭和社区服务业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拓宽家庭和社区服务

- 17 - 领域,适应生活节奏加快的趋势,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支持各类服务企业进入城乡社区,从事零售、餐饮、代购、洗染熨烫、喜庆、丧葬、心理咨询等社区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规范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市场,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素质,培育服务品牌。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家庭和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家庭消费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适应人们消费需求多样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瞄准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全省服务业的亮点。

1、创意产业。积极发展创意产业,通过科技支撑和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培育创意产业发展主体,重点培育一批数字技术、广播影视、动漫游戏、虚拟现实、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创意群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创意产业,大力支持民营创意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创意精品;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突出地方特色,规划建设体现本土文化内涵和市场差异的创意园区;鼓励企业利用老厂房改造开发创意产业集聚区;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创意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突出创意产业发展重点,以科技为支撑,做强做大文艺演出、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动漫、网络传媒、网络 - 18 - 游戏、手机内容产业、网络出版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文化创意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发挥我省比较优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设计、轻工业产品设计、纺织品设计、船舶设计、汽车设计、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工业品外观和包装设计等工业设计,以及行业应用软件、制度设计、咨询策划和品牌营销设计等;大力推广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充分发挥嵌入式设计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作用,把工业基础较好的青岛、淄博、烟台等市,发展成为面向全国、服务山东的“设计之城”。

2、节能环保服务业。适应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需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优先发展节能服务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节能监测诊断服务、节能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贸易与金融服务等服务业;鼓励发展建筑物节能整改、工业企业整体节电解决方案等技术服务;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提供市场化节能服务。积极发展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鼓励企业自行回收利用废弃物;积极发展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环保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业;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全省环保产业技术、人才、服务、产品等系统信息平台;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支持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专业化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再生资源企业做大做

- 19 - 强,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率。

3、健康服务业。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需要,积极发展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服务业。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加强健康教育,普及中医药等卫生保健常识,倡导预防保健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逐步使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个人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使人们对疾病的态度从“重治”转为“重防”。培育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覆盖广、功能全的政府各级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健身基础设施,满足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积极培育发展民营、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组织机构,加快发展健康产业,适应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规范发展各种非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群众自发组建的健康社会团体,促进健康经验与学术交流,维护群体的健康权益。加强健康服务业管理,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强化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准入管理,加强对健康服务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到“十二五”末,初步构建起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健康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人们的健康消费需求。

(四)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供销社农资公司为依托,减少经营环节,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 - 20 - 防治为重点的技术服务,完善农资配送服务体系。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完善扶持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农机作业率,扩大农作物疫病统防统治范围,完善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农作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为依托,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服务,加强流通环节质量监督检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加强与电信部门合作,强化网络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快速、便捷、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构建农村投融资新机制为重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担保公司等农村金融企业,支持建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形成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多渠道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围绕优势农产品,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创新营销方式,完善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储运设施,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点,开展农产品、农资物流服务,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形成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民生活服务体系。适应农民消费需求,着眼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构筑标准化、规范化的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大力推进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工程,带动日用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通过配送网络,扩大鲜活农产品进城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支持供销社推进以经营性服务项目为主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 21 - 建设,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搞好服务。

(五)促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业普及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社会满意水平。

1、教育。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快实施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和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改造我省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推动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创新职业教育科研、专业和课程设置,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职业教育成为连接产业与学校的桥梁与纽带,最大限度满足服务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实施高等学校内涵提升计划,优化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实施办学多元化,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积极支持我省高等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教育实现增加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

2、文化体育。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繁荣发展文化体育,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培育文化产业发展载体,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在 - 22 - 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一批规模大、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强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促进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着力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重点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加快建设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文化传播渠道,推进大中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推进广电网络跨区域整合;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保护文化知识产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文化新兴业态,积极发展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高清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鼓励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促进文化消费,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精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育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倡导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开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广泛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力推进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育优秀运动员、运动队,加强体育院校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使我省成为东部沿海文化产业高地和环渤海文化产业圈的重要支点。

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快建立与人民生活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普及公共医疗卫生

- 23 - 服务,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卫生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到“十二五”末,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以综合性大医院为核心,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加大政府社会保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尽快形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与我省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到“十二五”末,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

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着力抓好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投资建设重大服务业项目733个、总投资17593亿元。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项目278个、总投资6789亿元,生活性服务业项目403个、总投资9733亿元,公共服务业项目52个、总投资1071亿元。(详见附件《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项目汇总表》)。

六、保障措施

实现全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性,各市、各部门要形成共识,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推进我省服务业改革开放,探索适合新型服 - 24 - 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服务业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非国有经济准入的限制,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积极推进服务价格和服务收费改革,完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等后勤服务部门的社会化改革。深化国有服务企业改革,对服务业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竞争性服务领域非公有制的比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革;深化服务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做好济南、青岛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选择部分市、县(市区)和重点服务业园区进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及服务品牌,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国外大型连锁企业来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兴办批发零售企业;进一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对外开放,争取外资在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处理和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有新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坚持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优化服务业布局,着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 25 -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我省服务业发展层次。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促进服务业优质资源向城区、乡镇驻地集聚,形成发展特色,体现城镇功能定位。做大做强服务业集聚发展载体,进一步提升重点服务业城区功能,带动服务业上层次、上水平;强化重点服务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园区化布局、集聚化发展;做大做强重点服务业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建设服务业重点项目,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服务业融资。争取金融信贷资金的支持,组织经常性的服务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项目洽谈活动,推荐优质服务业项目,争取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支持。引进外资投向服务业领域,采取灵活招商方式,通过媒体和各种类型的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来鲁投资兴业。引导民间资本扩大对服务业的投资,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发挥政府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大力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

(四)健全人才队伍,强化智力支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素质。强化院校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服务业急需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大力培养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大力发展 - 26 - 职业培训,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规范化、专业化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学校;加强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培育个人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服务业转移。积极引进服务业所需人才,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人才的交流合作,招揽国内外高端服务行业领军人物;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招揽人才;以重点科研开发、大型服务业项目为纽带,开展招财引智,营造良好的服务人才创业环境。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和应用,以科技为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服务创新,制定支持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设面向中小服务业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创新体系;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努力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关键技术专项上取得突破,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在服务业的普及和应用;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市场信誉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和业态,挖掘发展潜力,延伸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附加值。积极推广服务业标准化,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大力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或

- 27 - 企业标准,重点围绕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立健全我省服务业标准体系;对不具备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等制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引导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落实。组织实施好规划,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形成发展服务业的合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级服务业组织管理机构,理顺服务业管理职能;完善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促进服务业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和重点工作有力推进;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各方面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和落实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清理阻碍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文件,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改进监管方法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增强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工作;把实施服务业规划与编制行业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通过计划得到贯彻落实;适时开展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附件:山东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项目汇总表

- 28 -

第四篇:商贸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三产带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战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不断深化商贸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努力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强化商务规范合法经营,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流通新格局的形成。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发展要提档升级,提高效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商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前列,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1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限上企业达到270家以上,每年增加20家以上;限上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以上,占比年均递增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45%以上,年均递增3%。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网点布局。以中等城市主城区骨架为核心,以城西新区和仙女新区商贸流通发展为重点,以七个乡镇商贸节点为补充,利用各种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发展与**实际相吻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以商务部研究院量身定做**商贸物流规划为契机,在原有中长期商贸物流规划“一主两翼七节点”规划基础上,在市域范围内区分层次、按市场资源配置大型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商贸连锁企业、餐饮酒店入驻**,促进商贸流通“大小个体”成长壮大为支柱企业。

2、调整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稳定提高生活型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用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商贸业,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市场聚集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和提升商贸服务整体功能和形象,提高商业文化内涵,形成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提升特色街同业度,培育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个性化突出的商业网点。利用我市国道、高速公路、铁路、高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国际机场等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物流业,力争打造国家级物流示范城市。

3、开拓农村市场。以实现农村市场网络化全覆盖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配送率。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农家店达到400个,乡镇和村级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建立多渠道投资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商贸物流信息网、商品流通物流链和商品市场网络,实现商品集约采购、配送、分销一体化的农村商品流通方式,逐步建立运用现代流通方式,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原则,改造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大力推进农改超,使现有农贸市场达到标准化规范要求,中心城区“马路市场”退路进场。到2020年农贸市场达到23家:其中主城区改造马半路、五柳树、城南市场、华龙农贸市场、滕家河农贸市场5处,提升城西市场1处,新建仙女、拽车、关堰、沿江、江北路、水府庙、余家溪、火车站农贸市场8处,每个镇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个。

4、推进产业升级。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尽快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市流通领域,在市场运行监测、生活必需品储备和肉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视频化。鼓励流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存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优化业务流通和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能力。积极培育一批以本土行业为重点的商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增加生产企业产品的网上交易量,促进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加快农村流通产业信息化进程,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支撑流通企业加强连锁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利用“**家政服务信息中心平台”,继续扩大行业服务范围、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扶持我市业加入 “**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新的信息化结算工具,大力发展刷卡消费。协调金融部门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消费。

第五篇: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休闲度假胜地”、打造“浙皖区域商贸中心”的目标,克服缺电缺资金等要素制约,着眼于大手笔搞活大流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商贸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1-11月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市级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市以下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同比增长。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占社零总额比重从去年的上升至。

2、三产税收:第三产业上交地税万元,同比增长,占57;上交国税6955万元,同比增长,占。

3、规模企业:11月底规模企业达48家,比去年增加24家。其中:批发、零售企业30家,同比增长;餐饮企业18家,同比增长倍。销售额超5000万元企业8家,新增4家;销售额超亿元企业8家,新增2家。

4、新增就业岗位:商贸服务行业今年新提供就业岗位超过7000个。

5、新增投资:今年商贸服务业新增投资超过5亿元。

(二)商贸服务业发展特点

1、现代业态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现有连锁门店98家,1—11月销售总额增长%,其中连锁超市门店已达34家,营业面积已超过万平方米。同时,餐饮、家电、汽车、石油、洗涤、医药、咖啡连锁发展也十分迅猛,世界著名品牌肯德基1月份进驻临安,5月份开出第二家门店,第三家门店也已于11月28日开

业,在县级市一年内开设三个门店,出现了全国少有的“肯德基”现象;7月份,我们适时开通了“临安商贸网”(),其中设置了“网上商城”板块,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网上交易这一新型的商品流通方式。

2、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今年以来,临安商城、浙皖农贸城、锦天新天地商业特色街区建设进展顺利,其中临安商城一、二期、锦城新天地已于森博会期间成功开业,浙皖农贸城目前主体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之中。华兴汽车城自去年森博会开业以来,已引进汽车销售公司4家。

3、行业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年初,我们委托浙江工商大学对我市的商业网点布局进行规划,目前初步确定临安市域“一主二副三基础”的商贸发展格局。同时主城区的布局框架为:一主核、一副核、一景观商业带、二大市场功能区块、五大区域性社区商业,五横五纵商业街。二是继续抓好“放心肉”管理工作。1-11月份,全市进点屠宰生猪76871头,市区“放心肉”

上市率达到98以上,稽查大队共开展执法检查161次,1058人次,重点打击捣毁了9个私屠滥宰窝点,基本实现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肉”的工作目标。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市商业总会已发展会员企业130余家,组建行业分会15个,今年以来共举办连锁超市、美容美发、屠宰场场长、屠工等从业人员培训班17期,受训人员达950人次。

4、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我局以高虹镇为试点,积极配合高虹镇党委、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建立台帐、制定规划、整顿市场秩序、开展商家培训,高虹镇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特色餐饮、茶楼、咖啡、美容美发等商贸服务行业呈现多层次、多业态、多主体的发展势头,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将于近期在高虹镇召开由各乡镇(街道)商贸工作分管领导和三产办主任参加的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现场会。同时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连锁超市向农村集镇延伸,全市已有16个乡镇(街道)引进了连锁超市,今年新增连锁超

市门店14家,其中11家在农村。

5、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在做好商贸服务业等三产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注重工业、农业等项目。今年以来,成功引进了浙江航空食品配送中心、肯德基、苏宁电器、杭州嘉诺、杭州青山湖豆芽厂等多个项目,吸引内资11282万元,外资万美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和。回顾今年以来商贸服务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得益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领导的重视是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市四套班子领导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今年以来高度重视商贸服务工作,经常组织对商贸服务业的调研和考察,重大活动亲临现场指导给予支持与鼓励,并成功召开三产发展会议,出台政策,象重视支持工业经济一样,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我们全局同志和商贸企业干部职工深受鼓舞,极大地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市四套班子分

管领导经常过问商贸服务业工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各乡镇街道都确定了三产工作分管领导,设立了三产办公室,落实了有关工作人员,并12全文查看

下载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

    商贸服务业情况汇报

    一、2004年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乡镇、街道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商贸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

    上半年商贸服务业自查报告

    上半年商贸服务业自查报告按照巴服务组办[xx]9号《关于开展服务业重点目标任务督查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对照目标任务,落实专人,逐项进行了梳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商贸业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同时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贸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导产业,也是推动经......

    发表于2010年3月21日《绍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发表于2010年3月21日《绍兴日报》越州论坛:绍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机遇●梁远洪危机的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机遇,如何在危机面前率先突围、化危为机,将是我市下一阶段各项工作的......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

    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全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全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xx服务业发展规划。一......

    巢湖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

    巢湖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巢湖市商贸服务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型,商贸服务业体制、主体、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