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
文
章来源
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大全
w
w
w.chazidian.com
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商贸业,在我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商贸业的发展,对于我区GDp各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我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商贸业发展规划是我区在现有商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实现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安排,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划对我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是符合经济运作规则的政府调控方式,也是城市优化资源能量,提高我区综合服务功能,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地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制定商贸业发展规划—促进商贸业发展—推动我区经济整体发展—实现经济腾飞,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商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巩固我区的商业地位,实现商贸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本着振兴xx区经济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商贸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整体战略思想。特制定本规划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我区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以“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为总体目标,依托我区商业优势为基础,坚持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地区的商贸业强区,推动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思路
以构建具有特色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商贸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大商业,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我区商业发展战略方针。紧密结合我区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产业集群经济为支撑,依托xx商圈,拓展新的商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商业体系,调整市场结构,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构建规模型、规范型、辐射拓展型的批发零售市场体系、特色专业市场体系、社区服务网络体系、超级连锁市场体系,建设丰富多彩、高效快捷、诚信规范、管理科学的“现
代化发达的商贸区”。
现代化发达的商贸区功能定位是:成为我市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化区域性商业强区。建设好商贸强区,关键是要拓展市场辐射功能,结合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实施“商贸聚集”的辐射战略:巩固xx商圈及火车站传统商圈,融入河医经济圈,培育西出站口“临站经济”圈和大学路商圈等,五大商业区域将为我区实现商贸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开放型商业的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为广大居民和外埠顾客服务的功能。要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找准商业发展的切入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促进商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只有从市场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商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xx区商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名区、资源、区位”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把商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本市购物需求和向全省、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拓展结合起来,形成辐射拓展型的商业发展体系。同时要注意到我区在投资环境、土地资源、配套设施资源等方面对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扬长避短,逐步做到化短为长,促进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商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根据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引导力度,做好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措施,构建具有多元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商业体系。
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努力实现三个优化:
(1)优化商业布局结构。以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服务区为核心,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商业网络结构。
(2)优化商业网点规模结构。既要考虑到必要的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又要考虑到周边商业设施的配套功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的规模结构。
(3)优化业态结构。以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以挖掘传统业态潜力为辅助,实现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有机结合。
4、协调发展,合理超前。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商业发展,认真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商业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商业发展经验。商业发展规划要与xx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商业与交通运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环保产业协调发展,城市中心与社区协调发展,产业之间和商业业态之间协调发展,制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发展目标。
二、我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从地域口径统计来看,全区商业营业额达到4chazidian.comIS系统),积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和无店铺销售,逐步提高商业的信息化、组织化水平。鼓励推广以实网为基础,以电话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电子商务,提高区域内的商业信息化程度。
六、发展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流通秩序。
1、加快法制建设,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商业运行管理和网点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等,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货畅其流。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商业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要引导商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人人遵守法律的守法观念,严格执行、遵守国家有关商业运行和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
3、建设流通安全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商业。要强化其它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流通安全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商业的发展。
4、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商业运营安全、高效。在人员和商品集中的商品流通场所和物流中心,要认真执行消防安全法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防范和处理预案,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建立稳定的商业秩序。
(二)优化网点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1、结合我区商业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对商业发展与商业规划的调控、监督和管理,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xx区商圈商业设施总量趋向饱和,但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重点强化对中心区大型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的管理,防止盲目发展大型百货店,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同时应注意发展社区居民集中地的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2、抓好居民生活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促进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在规划期内,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配套建筑要相对集中在规划的社区商业中心内,其余面积分散在居民区里发展小型店铺。
(三)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1、变革发展理念,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最终要靠一大批商业企业的发展来支撑和推进。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来实现。
2、选准努力方向,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作为的企业家,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团队,独特的进货渠道和稳固的销售渠道,富有特色的商品,良好的硬件设施,舒适的购物环境,科学的管理机制,享有盛名的字号和商誉,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是企业培植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是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商业企业长期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优化市场定位、增强服务功能、采用新型业态和网络化、连锁化经营及计算机管理等。
(四)弘扬文化传统,实施商业名牌战略。
1、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街,增强我区吸引力。xx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传统,是我区的宝贵财富。要实施名牌战略,打历史文化名街牌,拓展德化步行街的影响,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使外来游客一进入xx的商业网点,就为我区商业具有的浓郁历史文化特色所吸引。
2、实施形象战略和名牌战略。大塑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专业市场和业态形象,凸现xx区商业整体形象。结合形象战略,重视培育名牌市场、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引导市场和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业态,重视企业形象,增强品牌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管理,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和包装、宣传,努力通过创立品牌,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出台激励市场、企业创品牌的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品牌、名牌脱颖而出。
(五)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
1、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大型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市场信息网络等,要实行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以加快商业区街的市政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
2、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xx、美化xx。尽管现有商圈的商业设施众多,但亮点不突出。需要从政策、资金上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和绿化设施给予支持,对重要商业区位的网点设施和经营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让xx区以现代商业为窗口,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促进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
(六)着力发展新型业态,提高企业组织度和市场集中度。
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坚定不移地走结构优化和集约化经营之路。应逐步改造传统商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辟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大卖场、专营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商品代理、网络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主力业态发展,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七)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扩大开放、有序开放,实现大开放、快发展。要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既对外开放,吸引境内外资金进入商业领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世界chazidian.com
第二篇: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贸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贸业,在我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商贸业的发展,对于我区GDp各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商贸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我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商贸业发展规划是我区在现有商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为实现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一种长远的战略性安排,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划对我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是符合经济运作规则的政府调控方式,也是城市优化资源能量,提高我区综合服务功能,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地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制定商贸业发展规划—促进商贸业发展—推动我区经济整体发展—实现经济腾飞,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商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为了巩固我区的商业地位,实现商贸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本着振兴xx区经济的使命感,高度重视商贸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整体战略思想。特制定本规划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根据我区跨越式发展战略要求,以“振兴老商圈、打造新集群、着眼大商贸”为总体目标,依托我区商业优势为基础,坚持实施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的发展原则,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地区的商贸业强区,推动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思路
以构建具有特色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商贸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大商业,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我区商业发展战略方针。紧密结合我区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产业集群经济为支撑,依托xx商圈,拓展新的商业体系,发展现代化商业体系,调整市场结构,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积极构建规模型、规范型、辐射拓展型的批发零售市场体系、特色专业市场体系、社区服务网络体系、超级连锁市场体系,建设丰富多彩、高效快捷、诚信规范、管理科学的“现 代化发达的商贸区”。
现代化发达的商贸区功能定位是:成为我市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国际化区域性商业强区。建设好商贸强区,关键是要拓展市场辐射功能,结合我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实施“商贸聚集”的辐射战略:巩固xx商圈及火车站传统商圈,融入河医经济圈,培育西出站口“临站经济”圈和大学路商圈等,五大商业区域将为我区实现商贸强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务实高效。
开放型商业的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为广大居民和外埠顾客服务的功能。要面向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找准商业发展的切入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促进商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只有从市场运行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商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2、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xx区商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名区、资源、区位”三方面的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服务体系,把商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本市购物需求和向全省、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拓展结合起来,形成辐射拓展型的商业发展体系。同时要注意到我区在投资环境、土地资源、配套设施资源等方面对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扬长避短,逐步做到化短为长,促进商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商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革步伐,根据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引导力度,做好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措施,构建具有多元市场竞争主体的现代商业体系。
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努力实现三个优化:
(1)优化商业布局结构。以中心商业区、社区商业服务区为核心,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商业网络结构。
(2)优化商业网点规模结构。既要考虑到必要的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又要考虑到周边商业设施的配套功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的规模结构。
(3)优化业态结构。以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以挖掘传统业态潜力为辅助,实现新型商业与传统商业的有机结合。
4、协调发展,合理超前。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商业发展,认真吸收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商业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商业发展经验。商业发展规划要与xx市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并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商业与交通运输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环保产业协调发展,城市中心与社区协调发展,产业之间和商业业态之间协调发展,制定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发展目标。
二、我区商贸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08年,从地域口径统计来看,全区商业营业额达到451亿元,同比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4亿元,增长23%,占xx市县(市)、区总体目标的13%,低于金水区6.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二。同期,我区三产比值占全区GDp的80.7%,07年为82.3%,同比下降了1.6个百分点,2009年前两个季度,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72亿元,同比增长17.1%。
我区商业是以传统百货零售商业为中心,以批发市场为支撑,以特色步行商业街为亮点,以社区商业为补充的布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百货零售商业正朝着国际化、连锁化发展。以xx商圈为中心的百货零售、专卖店超市等传统零售业和现代商业为主导,如:大商新玛特、北京华联、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五星电器等商业企业近50家,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xx旗舰店即将开业经营,将不断完善xx商圈功能。
2、批发市场朝着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全区共有专业市场39家,农贸市场22家。以火车站地区的小商品、服装批发为主,有xx国际小商品城、万博商城、金城服饰、世贸商城、天隆服装城、恒泰服饰、钱塘衣城等10多家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京广路鞋城为中心的鞋业批发市场;以万客来、华中食品城为主的食品、糖酒批发市场;以金泰成灯饰、西建材、新家园建材超市为主的西部建材装饰市场等是我区商业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已成为省内外著名的批发市场聚集地。
3、特色街朝着一超多能方向发展。德化步行街承载着xx商业的百年沧桑,将进一步进行升级改造,巩固其百年名街及城市名片的中心地位。淮河路餐饮街、铭功路机电水暖街、奥特莱斯步行街等特色街区各具特色,发展步伐加快逐步成为我区的亮点。
4、社区商业逐步形成特色和规模。社区商业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商业格局,如长城康桥、亚星奥特莱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升龙国际中心等,成为了西南城区经济发展的活跃地段,优化了商业发展结构。
(二)存在问题
我区商业发展是以“片”和“块”的模式进行的,即“片”是xx广场以及火车站周边形成的名街商圈集群。“块”是大学路长城康桥、碧波园世纪联华、嵩山路华润万家、亚星奥特莱斯、中原百姓生活广场等周边形成块状商业区。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状态趋势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规划问题。xx商圈、火车商圈发展逐渐出现饱和状态,商业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整体的管理,xx商圈、火车商圈整体业态单
一、功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陈旧、楼宇资源匮乏,购物及周边交通环境较差,不适应现代商贸中心地位的需要。随着xx商圈周边的丹尼斯、大上海城、百盛广场等商业崛起和东西大街的扩宽,形成强大的拉力,xx商圈逐渐东移北扩偏离我区。我市其他商圈也在快速发展,xx正进入多商圈时代,金水区天旺广场、燕庄商业广场、花园路商圈等逐渐的扩建发展,使得我区的商贸业优势在减弱。在商业街区上,基础设施缺乏空间衔接能力和经济联动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商圈产业链条化的生成,商圈规模效应、辐射能力和联动发展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2、聚集问题。全区商业聚集区数量偏少,新的次级商圈发展慢,目前还属于零星的商业形式,没有形成强大的商贸企业聚集效应,消费结构也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区域化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吸引城区人口,应该向多极化、次中心格局演变。
3、消费习惯问题。城市分流人口过度集中在xx广场及火车站地区,使得主干道通勤功能过度,容易导致交通阻塞、商业地价过高等“城市病”现象,商业辐射功能偏弱。而打通的大学路、医疗资源丰富的河医、开发中的南部城区等居住、公共设施功能配套完善,对人流、商流的吸聚力强,却缺乏相应的商业集群,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经营模式问题。功能分工不清,特色不明显。xx商圈和正在形成的次级商圈功能化差别小,特色不明显,产生相互恶性竞争。商圈内同质化商场业态布局突出,不能实行错位经营,造成雷同、无序竞争的现状。
5、配套设施问题。商圈行业的黄金比例应是购物占40%,餐饮占30%,休闲娱乐占30%。目前,我区现有的商圈购物占了较大的比例,休闲娱乐设施较少,缺乏不同层次的规模餐饮,制约了消费者一站式消费,影响了商圈整体功能的发挥。
6、市场问题。市场过于分散,配套不够合理,导致集群效应不强,辐射能力偏弱。同时,规划程度低,产权结构复杂,升级改造困难大,市场功能和竞争力逐步在减弱,受资金、土地、规划、政策等因素制约,升级改造步伐慢,市场优势逐渐减弱。
以上致使我区商业存在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缺乏特色的问题,为解决xx商业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商业发展有利条件
1、随着城中村改造,商贸服务业布局、规模、结构、效益等基本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发展的新载体不断出现,为我区商贸业发展带来了空间。
2、商业次中心逐步形成。大学路沿线的升龙商业广场、长城康桥、河医等区域商业氛围日益浓厚,京广快速路的建设也为京广路两侧发展带来机遇,为商业次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我区城中村改造使南部房地产开发兴起,形成了新的商贸业发展机遇和空间。世纪联华长江路店、亚星奥特莱斯、中原百姓生活广场、华中水果市场、中陆物流等一批南部城区的商贸项目的带动、辐射作用,活跃了商业氛围。目前,南部城区消费市场仍在培育发展阶段,搞好南部商业氛围是关键,需要大量的宣传、政府引导、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xx商圈为核心,火车站商圈、火车站西广场商圈、河医商圈和大学路商圈相呼映、以城市改造为契机、以建设名街商圈商业集群为目标,立足xx商业实际,到2013年,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科学、协调发展的商业体系,为发展现代化的大商业奠定基础。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市级商业中心为中心、以区级商业中心为主体、社区商业网络为基础、特色商业街为亮点,研发经济、创意经济、金融保险等新型业态,服务功能齐全的商业体系。
(二)具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2010年底),力争我区商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2011年底,在巩固xx商圈以及火车站商圈的同时,打造三大商圈经济、培育四条商业特色街,社区商业、楼宇经济和西南批发市场,使我区商业发展区域初步形成,按照整体规划,采取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
第一阶段从2009年到2010年初,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全区重点商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不断巩固加强我区商业优势,充分发挥项目带动辐射作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2008年146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按18%。
第二阶段从2010年初到2011年底,我区商业集群初步走向成熟。通过进一步开展招商引资,加强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以及培育我区特色街建设和商圈建设,使得我区形成发达的商贸业集群。
到2013年底,基本形成商贸、娱乐、文化、居住相配套的、健全的商业服务体系,建成具有强大集群、辐射功能、交通通讯发达的商业中心,最大范围地满足本地和外地居民的各类消费需求,真正成为全面开放、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的现代化商业集群。
通过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招商引资,开发和联合开发,基本形成商务、展览、会务、居住相配套的、健全的商业服务体系,建成具有强大聚集、辐射功能、交通通讯发达的xx商业中心,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最大范围地满足居民的各类消费需求,营造出集一流的商务、居家、购物为一体的生活、投资环境,真正成为全面开放、经贸结合、综合发展、功能配套的现代商贸业体系。
四、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建设“现代化商贸强区”,是xx区商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本次规划的战略重点。要把xx区建设成全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际化、区域性现代商业区,并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切关键在于建设富有特色、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具有强大集散功能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化大商业体系。本规划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依托历史文化的品牌效应,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成现代化的商业物流中心。为此,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抓好“1、2、3、4、5、6工程”,即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巩固和完善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商贸圈;建设和培育三个新兴商业发展区域;构建四条富有特色的商业街;升级改造五大批发物流市场中心;培育六大社区商业中心。
(一)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
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商贸体系,从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的角度规划,包括以下五个系统:
1、与历史文化相适应,与旅游观光相匹配,并具有商业发展辐射力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商业区系统。
以xx广场中心为主体,将德化商业街与城区主要历史景点、宾馆、商场联成整体,形成以德化步行街为轴线的城市中心商业街区。这个区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为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的游客提供旅游观光、休闲购物条件;为广大市民和周边地区客商提供零售、批发业务;以多品种、多层次的商品和服务,吸引各种类型的顾客,形成具有综合性、多业态、多功能的商业服务系统,和全市的商业辐射中心,并拓展到火车站西广场周边。
2、提升产业发展聚集效益,构建新商圈经济系统。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火车站西出站口的改造,郑大一附院周边项目的开发,小李庄、路砦、新长城等城中村的相继拆迁,南部城区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火车站西出站口、河医周边、大学路沿线、南部城区等新的商业次中心,成为我区服务业发展新的活跃地段。为此,要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构建火车站“临站经济”商圈、河医商圈、大学路商圈新的商业经济带,提升商业聚集层次,努力扩大我区商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3、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多功能社区商业系统。
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社会商业升级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未来几年内应抓住机遇重点完善社区便民多功能商贸服务,新建社区从规划开始,就要把社区便民商贸服务中心的设置列入重要内容。这类社区商贸服务中心的业态以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主,服务项目要涵盖日常生活用品、餐饮、洗浴、医药、家政、邮电、理发、照相扩印、书报、家电维修等小型农贸超市。乡(镇)、南部城区,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设立以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主流业态,同时考虑满足当地居民文化娱乐生活需要的便民多功能商贸服务中心。
4、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商业服务网络。
xx区乡镇是发展商贸业薄弱地区,必须抓好乡镇商业的发展,这是拉大商业空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抓好农村商贸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体现为城乡居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需求服务,另一方面要将商贸业与当地的特色产业(例如:侯寨的樱桃、葡萄、农家乐,马寨的食品加工等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辐射力的多功能产业结构和商品集散地,把优质的现代化商贸服务逐步扩大到农村薄弱地区。
5、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立足xx,辐射全国的专业市场系统。
市场众多是我区优势之一,加强专业市场系统建设,对丰富商贸业产业经济内涵,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区专业市场要继续推进升级改造,加强辐射全国力度,确立市场经营特色的道路。要在现在的专业市场基础上,扬长避短,与时俱进,逐步改造完善现有专业市场。整合市场资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市场经营管理机制,扩大规模,最终提交市场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巩固和完善两个可持续发展的商贸圈
1、完善xx商圈功能
规划范围:xx广场周边
定位:市级商圈、高档购物、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和功能完善商圈
发展要点和目标:辐射能力是商圈地位的一个重要功能和标志,要在不断增强“商圈”的辐射能力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展示“xx商圈”周边项目,吸引容纳国际国内时尚前沿的商业企业,积极推进民主路商业项目建设,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和品牌入驻,不断提升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经营理念,推动了整个中原地区商业不断创新蜕变,上台阶;从硬件上大力提升“xx商圈”的功能。加快商圈内xx时代广场、印象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不断调整商圈经营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引进相关娱乐设施、餐饮、楼宇经济等项目,充分满足各层次消费者在购物中休闲、在休闲中购物的消费需求,使得消费多样化,更有吸引力;在软环境上,不断制定绿色服务政策,支持商圈内企业做大做强,使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商圈的品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升xx商圈的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力。
2、火车站传统老商圈提升改造
规划范围:火车站东出站口周边
定位:传统商业、商务办公、小商品批发为主商圈
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火车站地区批发业优势和对周边经济的拉动辐射作用,依托商圈内服装、小商品市场和酒店众多的优势,把握商圈整体发展趋势和布局,挖掘潜在的优势,突出商务、餐饮、批发的特色,加强周边商业项目建设,引导市场资源整合,推动高标准市场升级改造;同时,加强宾馆、写字楼建设和餐饮、娱乐、休闲、商旅等基础设施整合,引导商家进行联合开发,建设具有商旅休闲、餐饮娱乐、服装、小商品批发零售的火车站传统商圈。
(三)建设和培育三个新兴商业发展区域
1、河医商圈
规划范围:xx大学第一附属医学院周边及建设路、棉纺路地区
定位:商务办公,发展医疗经济,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
发展要点和目标:以xx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周边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医疗服务、总部经济产业、研发产业。要加大招商力度,对周边中投国际广场、金三角、国际密码城等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2、火车站西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火车站西广场为中心,以京广路两翼为重点
定位:商务楼宇、零售业、商务、旅游业、高档次服务业态商圈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西出口建设机遇,将商业活动、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与公共绿地水系有机融合,将火车站商业功能有效、有序西扩,铸造新的商业服务业商圈,着力打造新的商业服务业亮点,使xx商业服务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增加商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大招商引资,重点开发周边商业地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使其尽早形成“临站经济”应有氛围,这个区域尤其是京广路的拆迁,规划要有前瞻性,硬件设施建设有超前意识,起点要高,定位要准,要出招商优惠政策,创造一处生态环境良好,功能齐备、商业服务业兴旺,地域特点鲜明的现代城市窗口形象和城市新风尚的场所。
3、大学路商圈
规划范围:中原路以南至航海路区域
定位:拉大西南城区消费能力,整合社区商业资源、现代服务业商圈
发展要点和目标:大学路作为xx区的中轴交通主干道,商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基础,是大学路商圈建设的有利条件。是未来xx区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路砦、小李庄、王胡砦三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南北相连,将为其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对提升xx城市品位和形象,扩大xx聚集辐射能力和城市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打造新型商业业态,增强开放意识,将城中村改造项目长城康桥、升龙国际中心及城中村改造项目与商圈建设结合在一起,是未来新的商业发展旺地,因此要加大招商力度,科学布局商业购物金融区、市场贸易区、餐饮服务居住区、休闲娱乐文化区,形成相辅相承,互融互补、各具特色的功能布局,力使商圈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成为城市商贸业新的增长极。
(四)构建四条富有特色的商业街
1、德化步行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德化步行街区升级改造,利用“百年德化”文化底蕴,突出本地特色氛围和历史地位,打造商业文化街。将德化街向南延伸至钱塘路,向周边发展,扩大其规模,建设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使其彰显独特的文化标志。要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紧紧围绕德化街的渊源历史和商业文化做文章,将其提升为xx的社会文化中心,并建立街区特色网站,图文并茂详细介绍街区文化特色,把德化步行街打造成富有浓郁历史文化色彩的文化商业街;要科学规划,凸现功能分区化,特定的区域定位上要找准特色理念,使得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功能分区,错位经营,相互支撑。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德化商业步行街是比较繁华的地段,道路交通问题阻碍商业街商业的提升,要增加停车位,集中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街四周的进出通道;严格整顿商贩违法乱占行为,避免影响交通。
2、淮河路餐饮文化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要进一步加大对淮河路餐饮街的投资,改造街道绿化,增加立体绿化和空间绿化;增加亮化设施,完善夜间亮化工程,使其夜晚流光溢彩;开发增加可视性建筑,如:特色明显塑像、温馨提示牌、路面的色彩,道路两旁建筑的式样及色彩,修建果皮箱、美化电话亭,优化消费环境,提高街景品位,营造特色氛围。在路口应该建造相应的塑像,标识特色餐饮文化。如淮河路餐饮一条街要将古玩城、灯城融为一体统筹规划,使人们在用餐之余能欣赏古玩文化,参观灯饰文化,在欣赏古玩、参观灯城文化时又能享受美食。
3、奥特莱斯商业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奥特莱斯作用新型商业业态驻入我区,基础设施良好,环境舒适,是西南商业发展的亮点,在此基础上,培育沿嵩山路为餐饮街,沿汉江路为步行街,沿兴华南街为超市、家具街。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帮扶企业,提供良好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商户入驻,形成西南消费市场。
4、金水河酒吧休闲街区
发展要点和目标:定位于休闲娱乐、建设独具特色的酒吧休闲一条街,主要经营酒吧、茶艺、陶艺、字画及其他休闲娱乐产业。依照“水绿融城”的发展理念,将金水河的自然资源与河岸的人造绿化景观相结合,努力打造xx市独有的水绿交融的特色景观。同时,规划沿河岸建立一个定位高端、服务一流的高级病房区,将病房搬出医院,为病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创立xx市第一家高端医疗服务场所。
(五)加快现代化市场建设,推动五家市场升级改造
1、以二马路为中心的机电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已形成的二马路机电市场对周边零星机电市场整合,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品牌优势,引导沿街经营商家向升级改造机电市场聚集。现有的二马路机电市场要进一步加快升级改造步伐,抓好市场经营管理,引入现代经营理念,搞好管理服务制度创新、经营方式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力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品牌商家入驻,提升市场档次,扩大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
2、以眼镜城为中心的五金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依托已形成的眼镜城市场,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提升档次,增强辐射力。加强市场改造整体包装宣传,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和零散商户向其聚集。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高标准规划,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建立完善信息网络系统,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创建一个全市最大、辐射面最广的区域性五金综合物流市场。
3、以中原百姓生活广场为中心的服务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加强服务中原百姓生活广场项目,引导企业以批发联合体为主,三方互动,采取订单式、包销式、主题式商业地产多赢模式;三链齐动,拉动产业链、构筑市场链,创造价值链;努力打造为xx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龙头市场,中部地区最大的集娱乐、休闲、餐饮物流信息、物流配送等功能齐全的综合性零售批发购物中心。
4、以京广路鞋城为中心的鞋业批发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加强京广路皮鞋、鞋材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市场整合和升级改造。依托现有鞋城建设,在周边沿线带动新建和扩大鞋业、鞋材批发市场,引导京广路鞋业市场聚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包装、宣传和招商引资,力争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入驻,扩大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形成全国最大的鞋业、鞋材批发市场,为我区的鞋业产品创立品牌、打入国内市场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优越的市场条件。
5、以金泰成为主的灯饰市场
发展要点和目标:利用已形成的以金泰成灯饰广场为龙头的专业灯饰城的优势,大力促进灯饰传统产品生产流通。加快中原灯具大厦的建设步伐,提高灯具大厦的组织化程度,发挥重点企业的领航“旗舰”作用,推行连锁和集团化经营,实现产品的特色效应和品牌效应。引导我区灯具行业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争吸引更多的品牌商家入驻经营,引导市场向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壮大名牌产品,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知名度和辐射力,形成品种齐、档次高、辐射广的中原“灯具之都”。
(六)重点培育六个有特色的社区商业
发展要点和目标:力争2013年前利用城中村改造的机遇规划建设6个社区商业比较发达的社区,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服务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为目标,按照商务部相关标准和要求,引导鼓励新建社区和改造升级的社区,建造与现代城市建设同步的与居民日常消费水平相一致的社区商业网络,重点培育佛岗、菜王、路砦、王胡寨、冯庄、小李庄城中村改造项目,形成各具特色,便民利民服务更贴近居民的社区商业。
五、重点培植的行业及商业形态
(一)重点行业
1、南部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完善交通枢纽功能。开展物流企业、物流技术、物流设施、供应链管理标准化工作,推动物流业发展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高。鼓励物流商贸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继续加强物流师、助理物流师、物流企业高级高管人员培养。
2、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构筑xx信息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在整合和发展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大力构筑功能完善的xx信息港。整合社会信息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应用系统,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现有通信资源,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促进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建立为全区和中原地区发展服务的统一开放、高效快捷的多媒体公用信息综合传输平台。
3、大型综合性零售业和专卖店。日用消费品贸易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可缺少。要按照城市和居住区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改造和调整传统经营结构和建设好新的经营网点和超市、专卖店、专业商场等新型业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重点推进品牌专卖和系列专卖,推进连锁经营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促进商业服务业的日趋繁荣。
4、餐饮文化及休闲娱乐业。餐饮文化及休闲娱乐业的繁荣程度,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发展。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宾馆酒店,丰富内容,提高档次;二是按时代发展要求,新建一批高档次的餐饮文化娱乐场所,以新的理念、先进的管理,倡导新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促进行业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
5、社区服务业。发展直接为社区居民生活消费服务的服务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要按各类居住小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做好服务网点规划布局,在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社区服务和医疗中心,完善小区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科华北路,振兴特色商业,在科华路规划建设商业步行街,丰富街道生活,美化净化环境。建造优良的服务设施,创造性地开展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除搞好生活日用品贸易外,积极发展美容美发、快递、清洗、保健、代购、代办、家庭绿化、家教以及家庭法律顾问、家政中介等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规范化、品牌化和连锁化。营造便民温馨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消费质量。
(二)重点商业形态
1、大型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大型专业市场是我区已有的优势,今后发展要避免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重在整合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档次。现代物流是新兴业态,要加强探索发展,抓好西南城区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与现代化模式物流、现代连锁商贸和集团化经营,建设好物流中心,完善规范专业市场,加强物资流动,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基地。
2、大型商业设施。近几年我区引进的一批国内外大型商场,已成为商贸业态的支柱。打造商业强区,还要引进一批,建设一批,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巩固商贸业态的支柱地位,提高我区商贸业的整体形象。
3、专卖店、连锁店。专卖店是特色化经营的一个明显标志,专卖店具有品牌强,专业化水平高,产品宣传集中的特色,是零售商业的重要业态形式之一。
4、便民利民社区店。按照社区服务发展思路,合理布网,重点面向社区发展。经营上要拓展规模,坚持引进、加盟、联合的原则,采取直营连锁、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特许连锁等多种形式,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效应,为全区社区利民店网络的配置做好引导工作。
5、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以楼宇为载体,集科研、生产、商贸、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形态,因其所占建筑空间小、经济容量大、经营质量高,以及在提升我区形象上的作用,将成为商贸业的重要支撑,是我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和亮点。因此要加强对楼宇经济的研究与服务管理,为其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要在楼宇建设中先期介入,全程介入,注重楼宇项目的策划、包装和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和吸纳商务、科研、金融、证券、保险、电信、科技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行业的海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力争有外资金融机构或其他资本形式的外资企业落户,引导其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促进我区城市现代化和商务现代化。
6、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利用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大力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把电子商务与建设城南商贸圈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商业网络工程。引导传统商业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引导企业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企业收银管理系统(pOS系统)、商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积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和无店铺销售,逐步提高商业的信息化、组织化水平。鼓励推广以实网为基础,以电话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电子商务,提高区域内的商业信息化程度。
六、发展措施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流通秩序。
1、加快法制建设,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商业运行管理和网点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业标准等,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货畅其流。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商业规范有序、持续发展。要引导商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人人遵守法律的守法观念,严格执行、遵守国家有关商业运行和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
3、建设流通安全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商业。要强化其它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建立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流通安全体系,促进绿色生态商业的发展。
4、加大安全设施投入,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商业运营安全、高效。在人员和商品集中的商品流通场所和物流中心,要认真执行消防安全法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防范和处理预案,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建立稳定的商业秩序。
(二)优化网点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1、结合我区商业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对商业发展与商业规划的调控、监督和管理,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xx区商圈商业设施总量趋向饱和,但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重点强化对中心区大型商业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设置的管理,防止盲目发展大型百货店,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同时应注意发展社区居民集中地的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2、抓好居民生活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套与完善,促进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在规划期内,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配套建筑要相对集中在规划的社区商业中心内,其余面积分散在居民区里发展小型店铺。
(三)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1、变革发展理念,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商业发展,最终要靠一大批商业企业的发展来支撑和推进。而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培植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来实现。
2、选准努力方向,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作为的企业家,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团队,独特的进货渠道和稳固的销售渠道,富有特色的商品,良好的硬件设施,舒适的购物环境,科学的管理机制,享有盛名的字号和商誉,都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组成部分,都是企业培植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是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商业企业长期努力的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优化市场定位、增强服务功能、采用新型业态和网络化、连锁化经营及计算机管理等。
(四)弘扬文化传统,实施商业名牌战略。
1、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街,增强我区吸引力。xx历史文化的底蕴和传统,是我区的宝贵财富。要实施名牌战略,打历史文化名街牌,拓展德化步行街的影响,努力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使外来游客一进入xx的商业网点,就为我区商业具有的浓郁历史文化特色所吸引。
2、实施形象战略和名牌战略。大塑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专业市场和业态形象,凸现xx区商业整体形象。结合形象战略,重视培育名牌市场、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引导市场和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业态,重视企业形象,增强品牌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管理,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和包装、宣传,努力通过创立品牌,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出台激励市场、企业创品牌的奖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品牌、名牌脱颖而出。
(五)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
1、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包括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大型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和市场信息网络等,要实行政策性倾斜和支持,以加快商业区街的市政建设和交通设施建设。
2、引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建设xx、美化xx。尽管现有商圈的商业设施众多,但亮点不突出。需要从政策、资金上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和绿化设施给予支持,对重要商业区位的网点设施和经营环境,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商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让xx区以现代商业为窗口,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促进第三产业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
(六)着力发展新型业态,提高企业组织度和市场集中度。
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坚定不移地走结构优化和集约化经营之路。应逐步改造传统商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辟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大卖场、专营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物流配送、商品代理、网络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主力业态发展,实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
(七)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扩大开放、有序开放,实现大开放、快发展。要树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既对外开放,吸引境内外资金进入商业领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的投资,是我区商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对于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和著名企业,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第三篇:祁连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祁连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2009--2015)
祁连县经济贸易局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 录
一、规划总则
1(一)规划背景 1
(二)规划目的 1
(三)规划范围
2(四)规划依据 2
(五)规划原则
3(六)规划期限
4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4(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情况 6
(三)商贸发展主要指标分析 10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1
5(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优势 15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劣势 16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遇 17
四、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发展原则 18
(三)发展思路 19
(四)发展目标 20
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发展重点 20
(一)商贸流通业布局背景 20
(二)商贸流通业布局总体思路 2
2(三)县城地区 2
3(四)县城外其它乡镇 29
六、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 30
(一)积极推进连锁经营方式 30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30
(三)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
31(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31
七、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组织领导 31
(二)严格执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 31
(三)落实商业结构调整资金 3
2(四)完善优惠政策,对重大商贸项目实行最优惠政策 32
(五)深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32
(六)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管理效率 32
(七)促进产业融合,构建大商贸格局 33
(八)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 33
(九)城乡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3
一、规划总则(初稿)
(一)规划背景
商贸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十一五”期间,祁连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富有特色的商贸旅游县为目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商贸流通产业设施不断更新,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商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建成县域性商贸中心。
“十二五”期间,是祁连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根据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持续、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县域协调发展,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完善城镇功能,保障人民消费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开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新局面,特编制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规划目的根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结合祁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通过本规划的编制,确定祁连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总体布局、重要举措及实施保障手段,充分反映政府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商贸流通工作重点,形成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对商贸业未来发展的共识和思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以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共同努力,使祁连商贸流通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决策科学性,推动“十二五”期间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规划范围
规划对象:祁连县商贸流通产业。
涉及商贸流通产业范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45--2002)》标准,参照国际商贸流通产业统计范围,结合祁连县实际,本规划中商贸流通产业的范围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生活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会展服务、中介服务及其他商务服务)。
(四)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
2.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的通知》。
3.国家商务部《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4.国家经贸委《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
5.《祁连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6.《祁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祁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8.《祁连县旅游业发展规划》。
(五)规划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祁连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流通产业,把握以下规划原则:
1.指导性原则
强调在时间和空间发展上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主要指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发展政策,解决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等问题。
2.可操作性原则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内容限定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
3.创新性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在规划编制理念、内容、程序、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4.前瞻性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注重前瞻性,关注发展动态,强调动态调整。
5.协调性原则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努力与祁连县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其它专项规划以及重要项目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提高规划决策的统筹性。
6.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围绕商贸流通产业重点领域以及影响商贸流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找准
制约因素、“瓶颈”因素、优势因素,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提纲挈领,解决问题。
(六)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9-2015年。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县境东西长280公里、南北宽185公里,总面积1388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3%、全省总面积的2.05%。地处东经98°05′35—101°02′06”,北纬37°25′16”—39°05′18”,平均海拔3500米;东与门源县,南与刚察县、海晏县相连,北及西北与甘肃省肃南县、民乐县、山丹县相邻。全县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总人口4.94万人,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
祁连县座落在青藏高原北缘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因地处世界名山—祁连山中段而得名。祁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丰富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壮美的自然景观赋予这片沃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素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之美称,因物产丰富、宝藏甚多,被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奠基人李四光誉为“中国的乌拉尔”、“天然聚宝盘”,以盛产“八宝”(鹿茸、麝香、蘑菇、大黄、金、银、铜、铁)誉满天下。祁连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五大类:一是矿产资源不但种类多,品位高,且贮量丰富。全县已查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2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17.8万亿的7.02%,是青海省矿产资源最为集中的县域之一。二是境内森林茂密,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多为珍禽异兽。主要物种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约20余种,相对储量2万余头只;天然植物种类多,其中雪莲、冬虫夏草、大黄、柴胡、黄芪、羌活、雪莲等药用植物达368种。尤其是祁连的黄蘑菇和冬虫夏草在省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三是畜牧业资源丰富且品质优异。全县草场面积1764.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508.88万亩,牧草品质优良,类型多样;全县存栏各类牲畜117万头(只、匹),是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主要畜种祁连藏系羊、牦牛、阿柔马等及其产品在省内外口碑载道。四是水力水电资源丰富。县境内分布有默勒河(大通河上源)、黑河、八宝河、托勒河等大小河流247条,年径流量23.22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6.77万千瓦。五是旅游资源禀赋特异。祁连独特的地理构造使境内地貌多异,景观奇特,皑皑雪峰,千年冰川,广阔草原,原始森林,高山峡谷,汹涌黑河,历史遗址,珍禽异兽,祁连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目前,祁连旅游体系已初步建立,能够为游客在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
在省(州)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西部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祁连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一,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由2000年的37.09∶34.10∶28.81调整为2008年的30.5∶37.4∶32.1,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
底,全县GDP达到66853万元,较“十五”末增长56.2%;“十一五”前三年,GDP保持了较高增速,平均增速达到8%。2008年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36万元,较“十五”末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93元和3869元,较“十五”末增长59% 和65%,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前三年,全县累计开工建设项目226个,完成投资9.83亿元,年均增长23.5%。县域交通、电力、通讯和城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步伐加快;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第三,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第四,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与其它产业密切协作的商业发展格局。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第四,商业经济稳步发展。形成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与其它产业密切协作的商业发展格局。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
第四篇:岐山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岐山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所属部门:经贸局责任编辑:经贸局信息发布员发布时间:2009-10-13 16:52:
32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纽带。为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作大作强我县商贸流通业,加快商贸兴岐的步伐,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特制定我县商贸流通业业规划。
一、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商贸服务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在商品零售总额、商品流通规模、商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以商业零售业为基础、各种服务门类齐全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业体系。
——商品流通规模发展较快。我县商贸流通业围绕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立足搞活流通,服务生产和生活,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不断刷新。2000年实现5.9亿元,2003年7.5亿元,2007实现16.95亿元。
——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根据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县吸引多方资金,加快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消环境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先后兴建改造了集餐饮和零售业于一体的“天乐工贸公司大十字名吃城”、“天乐工贸公司民生商厦”、“岐山县城风鸣东路商贸步行一条街”,以“岐山宝商佳美家超市”、“红太阳超市”、蔡家坡“宝商佳美家超市”“老实人超市”“国贸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超市,其它各种便利店、小超市、交易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商贸服务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为了作大作强商贸流通服务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资金和各个不同成分的企业来岐山经商办企业,商贸流通业机制和活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民营、私营贸易,全县现有各类商业网点10363户,其中批发业网点985户,商业零售业网点6934户,餐饮业网点2544户。大型超市6个,大型餐饮酒店15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餐饮市场、综合交易市场7处。
存在问题
1、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多、小、散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支柱型龙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商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商品吞吐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全县共有10363户流通企业,销售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上五千万的1户,上两千万的1户,一千万的3户,其余都是销售在百万元一下的。
2、商贸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差,规模小。目前岐山和蔡家坡还没有像样的一幢商厦,有些还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设施,与日新月益的城镇建设不匹配。
3、企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造成了商品流通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有些购买力不能在岐山得到实现,流失到了外地市场。
二、比较优势
(一)、购买力强
我县人民群众购买力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是周边县无法比拟的。我县农民2000年人均纯收入1602元,到2003年上升到1912.60元,到2007年可收入3476.61多元。
(二)、商贸流通业增长迅猛,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根据我县发展规划,拟建设岐蔡五工贸走廊、开发建设岐山、蔡家坡旧城改造,突破建设蔡家坡经济开发区步伐加快,这些都是商贸服务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三)、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
商贸流通是高回报、高成长行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岐山的旧城改造主要是以招商引
资形式建造商贸设施,这是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蔡家坡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县商贸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岐山、蔡家坡旧城改造引资5500万元,已经改造了蔡家坡人民路金三角部行街、县城凤鸣东路家福乐超市,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做大做强商贸服务业,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我县已经将商贸服务业列入兴县富民、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的主要手段,是县政府主要抓的行业之一,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发展局面。
三、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宗旨,突出商贸小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开放和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发展现代流通体制,提高我县流通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到2009年,力争使全县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8亿元左右,具体目标为:
平均每年平均增长13%以上;
力争建立2——3个龙头型企业。
按照扶持发展龙头商品流通、服务企业,带动流通企业发展的战略,使龙头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发展。
1、在岐山县城,以天乐工贸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以商品零售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综合性企业,逐步实现名优商品的地区总经销和总代理,建立现代大物流、大商业机制,力争在2010年建成集团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2、在蔡家坡,以岐山县万隆商贸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以日用工业品销售为主、集现代物流和商流于一体的集团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3、以岐山县盐业公司为基础,发挥专营网络优势,运用新型商流、物流理念建立食盐专卖配送和酒类副食品配送中心,方便群众购买和消费。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商贸流通服务企业。
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盘活存量资产,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唯一出路。一是抓好已改制的股合制和股份制企业的完善及规范运行,致力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物流体制的建立。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壳资源,吸引私营、民营或大集团来我县重组投资,按照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全县的大流通、大服务的流通服务体系,实现代理配送制、总经销、总代理制和连锁超市,进一步开拓和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有规模的商贸流通服务设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规模太小,档次不高,滞后于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要在建设上档次和上规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县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区域外的大集团、大公司或私营、民营企业来我县投资办企业,重组、改造我县原有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商贸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实现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求开发,以项目求发展,以项目求增长
要着力抓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建设项目工作,以项目带动我县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建设县城凤鸣东路商业一条街和温州商城的建设步伐;加大蔡家坡三角地带和人民路北测旧诚开发改造力度,尽快实现商贸建设项目的的投入使用,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做好县城凤鸣东路东关旅社的改造和蔡家坡万隆商贸公司人民路商场的改造工作。
1、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座。根据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工作的通知》,为推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经营环境、经营设施设备、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升级、改造和规范,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19575—2004),拟将“凤鸣市场”和“蔡家坡市场”改造建设成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投资800万,其中自筹600万元,争取国家扶植资金各200万元。由市场主体方岐山县凤鸣镇杏园村和岐山县蔡家坡镇零胡村承担。
2、在蔡家坡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商贸大厦。根据市委、市政府突破蔡家坡的整体设想和思路,为全面提升改造蔡家坡地区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升级、消费档次,拟在蔡家坡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商贸大厦,集商业零售、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商厦。拟投资2000万元,自筹500万元,招商引资1500万元。预计年商品零售额8000万元,年实现利税360万元,项目承担方为岐山县万隆商贸有限公司。
第五篇:江苏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江苏省商务厅 2017年3月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流通运行效率
(三)强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流通运行质量
(四)推进国际化拓展,提升资源整合水平
(五)打造品质化消费环境,提升流通供给水平
(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流通治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二)创新管理服务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本规划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部等10部门《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我省商贸流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全省商贸流通工作的纲领和指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省委、省政府和商务部的领导下,全省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商贸流通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全省商贸流通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大商圈”、“七大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市场监管与调控机制明显改善,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得到确立。
流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7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8.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7%,总量规模连续十三年居全国第3位。流通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18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7%,占GDP比重为11.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4.0%,是仅次于制造业的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部门。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网络体系更趋合理,综合商圈、城市商业中心功能地位更加突显,商业街、商贸镇发展特色进一步强化,社区商业和乡镇商贸中心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成,商品交易市场加快整合转型,特种商贸服务业在规范中稳步发展。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更加凸显,2015年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流通业增加值的47.6%、23.0%和13.0%。
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8000亿元,占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18.1%,其中网络零售额4200亿元。连锁经营全方位推进,全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连锁门店1.9万个,商品零售额204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常州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培育卓有成效,涌现出一批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特色化的商贸流通企业。2015年,苏宁云商集团销售规模达到3429亿元,位列中国零售百强第三位。苏宁云商、宏图三胞、文峰大世界、金鹰、五星电器、江苏华地、中央商场、江苏新合作常客隆等企业进入中国连锁百强。江苏品尚餐饮、大娘水饺等企业入选全国餐饮业百强。全省交易额超百亿元的交易市场35个,超千亿市场2个。苏宁易购、宏图三胞、焦点科技、惠龙易通、同程网络、远东买卖宝、途牛等12家企业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我省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达96家,占全国的8.5%。
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省政府促进内贸流通发展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肉类蔬菜、酒类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范围逐步扩大,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对于重要领域、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持续开展,侵权假冒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推动简政放权,有效加强成品油、典当、拍卖、二手车、特许经营、再生资源和单用途预付卡等事中事后监管。
“十二五”期间,我省商贸流通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实体商业发展亟待转型,电子商务须在发展中规范,线上与线下、内贸与外贸融合发展有待协调,总体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流通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公益性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制约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的时期,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
1.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拉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两聚一高”的发展目标。党中央和江苏省委的这些重大判断、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既对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又对商贸流通业服务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的作用提出了新任务。
2.科技与产业革命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贸流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对于传统商业,既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又提供了巨大的转型创新发展动力与技术支撑;对于新兴商业,则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和广阔空间;对于商贸流通业,则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线下与线上、实体与虚拟整合互动发展的新课题。
3.新型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新动力、新空间。“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将极大地改变流通业的时空格局,要求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跟进。省委省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将推动农村乡镇特色商贸加快发展。城镇化、经济一体化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服务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为商贸流通业带来了新动力、新空间,而土地、人力、物业租金等费用及综合成本的上升,也提出了创新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服务内容和降本增效的艰巨任务。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发展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供给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全力推动“六化六提升”,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和消费环境品质化、营商环境法治化,提升创新发展、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市场资源整合、流通供给和流通治理水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聚力创新,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突出制度创新,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流通领域要素高效整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商贸流通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2.坚持协调推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推进流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引导和促进低碳生产和绿色消费。
4.坚持开放融合。提高商贸流通开放水平,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培育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5.坚持共享发展。聚焦富民,以便民、惠民、利民为指向,大力提高流通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更好发挥商贸流通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满足消费等保障和改善民生功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商贸流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线上与线下融合、虚拟与实体互动成为主流。流通产业跨界融合、全渠道经营、智慧供应链建设进一步发展,流通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引领生产、促进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江苏成为全国流通强省,流通业成为江苏现代战略性支柱产业。具体目标为:
总体规模稳步扩大。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万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2.5万亿元。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普及,城乡双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农产品流通布点、强链、优网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冷链化、标准化流通快速发展;社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形成。
现代化水平继续提升。创新驱动的商贸流通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0%;网络零售额超过1.4万亿元,年均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达到80%。
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培育一批联通世界、辐射全国、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力争全省进入世界零售100强的企业2家,进入全国零售50强的企业5家,年交易额超千亿元的全国性一级批发市场5家,交易额超亿元的电商企业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超过100家。
营商及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构建符合江苏实际的流通标准体系、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和监管体系。物流标准化和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取得新进展;追溯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继续完善商务诚信体系,市场秩序更加良好;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建立更为有力的监管体系,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1.推动流通企业信息化。推动各类流通企业信息化应用和改造,在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应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市场价值、锁定目标受众、协调顾客关系等,实施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需求。鼓励流通企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社会闲置资源配置,拓展产品和服务消费新空间新领域,鼓励发展分享经济新模式,扩大社会灵活就业。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拓展智能消费领域,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2.促进线下线上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创新。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上业务,推动网络销售企业拓展线下功能,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提高全渠道营销能力。加快企业从流通中介向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多功能集成转型,创造实现更大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商业业态。推动物流配送信息化,鼓励自动化仓储设施和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第三方仓储模式。深化互联网在社区商业的应用,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互动,探索“电子商务+社区终端”便利智能化生活新模式,整合零散的社区服务资源,打造多层次、多业态的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居民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发展。
3.发展智慧流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整合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对商品实施智能化跟踪与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统筹智能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商圈建设,促进商圈内各种商业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资源要素共享,抱团向主动服务、智能服务、立体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转变,提高商圈内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
4.引导实体商业创新经营业态与模式。鼓励大型实体店创新商业业态,增加餐饮、休闲、娱乐、文化等体验消费,强化服务体验优势,向智能化、主题商城等综合服务体转型。鼓励中小实体店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增加目录销售、网订店取等便民服务功能。鼓励实体店铺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智能化和立体化展示功能,引入移动支付,推动线上聚流、精准营销和线下体验、配送到家等优势整合。鼓励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平台化转型,提升供应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以转型升级实现市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流通运行效率
1.加强流通标准制订。加强流通基础设施、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产品流通、居民生活服务、药品流通、绿色流通、重要产品追溯体系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中介组织等积极参与流通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内贸流通标准体系。推进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参与专业领域地方标准、管理及服务规范的制定工作,加快相关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转化。加强对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价,建立流通标准实施后评估机制。
2.强化流通标准实施应用。建立政府支持引导、社会中介组织推动、骨干企业示范应用的商贸流通标准实施应用机制。选取部分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地区、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开展标准化应用项目试点。培育商贸流通标准化服务和管理品牌,增强流通标准实施应用的示范效应。拓宽标准实施推广途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等通过开展标准发布会、标准技能培训、标准实施结果评价等活动,提高标准的宣传贯彻与执行力度。推动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推动建立经营场所服务标准公开公示制度,倡导商贸企业依据标准规范服务、交易和管理行为。
3.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加快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带标准托盘运输,使用和更新标准化物流设备,支持物流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及循环利用,支持仓储、加工、分拣、配送等流程服务标准化。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加快构建以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生鲜农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应用国家保鲜与制冷保温等技术标准,加快RFID、GPS、传感等技术传播与应用,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平台,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三)强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流通运行质量
1.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培育工作,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民营商贸流通企业相互参股,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继续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鼓励大型流通集团通过网络化运营,向生产、物流、贸易综合化发展。鼓励本地流通企业与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发展和整合一批管理先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集团企业。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中小流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在境内外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多样化融资工具开展直接融资。推动商业银行开发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完善小微商贸流通企业融资环境。支持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典当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加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
2.加强流通品牌建设。积极引进具备独特品牌价值和先进品牌运营模式的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鼓励我省商贸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将现有的品牌扶持政策覆盖到商贸流通领域。鼓励江苏品牌企业实施或扩大连锁经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打造老字号品牌,积极引导老字号企业利用展会、媒体等平台,整体展示和推介我省老字号,提升江苏老字号的知名度和公信度,推动老字号一条街建设。
3.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将平台经济作为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结合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的特色优势,以大型市场、专业市场为重点,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打造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并将产业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结合行业特点进行专项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不同类型平台企业配套发展、协同联动、服务共赢的“平台经济”。通过不断完善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积极拓展研发设计、电子交易、展览展示、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售后服务等现代功能,全面推进我省商品交易市场由传统交易场所型向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型转变。
4.创新流通供应链管理。积极引导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集采购、货运、配送、贸易、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商向供应链服务商、全渠道平台商、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打造跨界经营综合体。鼓励连锁零售企业面向上游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和下游消费者,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品牌代理、品类管理、销售渠道拓展、大数据分析等业务,提高供应链综合管理水平。鼓励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变。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积极推广多渠道对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5.打造高品质商贸集聚区。以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为重点,探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体验式智慧商圈,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加强商圈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交通引导、客流疏导、信息推送、移动支付、消费互动、物流配送等功能。加快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引导商业街区发挥“商、文、旅、绿”等禀赋优势,提高商品和服务特色化、差异化、精准化、数字化营销推广能力。加强绿色节能技术在商贸流通中的应用,鼓励流通企业发展共同配送、合理组织、优化配送路径的管理模式,完善绿色流通统一管理标准,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强流通渠道和末端网点的信息追踪和综合管理。
(四)推进国际化拓展,提升市场资源整合水平1.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统筹发展现代流通和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市场规则体系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互融,加快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建设。鼓励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积极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内外商对接活动,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深入推进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常熟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改革,培育壮大市场采购贸易各方经营主体,拓展市场外贸功能,提升市场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入跨国公司和境外企业在市场设立常驻采购分销机构,大力发展以商品交易市场为依托的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配销网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市场探索发展海外分市场,复制成熟市场管理模式,吸收融合国外先进经验。
2.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加快发展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南京、无锡、连云港、宿迁四个省级跨境电商试点,支持“单一窗口”建设,在信息共享、统计监测、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企业,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完善配套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圈。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整合省内外贸、物流、电商等企业现有的海外仓储资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
3.提高流通业利用外资水平。放宽商贸流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布局。引导外资投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农村、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跨国采购、营销、研发、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并不断完善和强化扶持措施,推动苏南地区利用现有产业和人才技术优势,加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提升质量和层次;鼓励苏中苏北地区进一步加大吸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商贸服务业项目。
4.加快流通企业走出去步伐。紧紧抓住我省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前景广阔的战略机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支付结算和仓储物流网络,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鼓励并购境外知名品牌,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深度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制定“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合作,到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发展。积极发挥江苏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国有企业实力雄厚的特点,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国际化产业集团。鼓励流通大企业与制造企业联手,推动组建战略联盟和联合“走出去”。
(五)打造品质化消费环境,提升流通供给水平1.打造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推进集零售、餐饮、文化娱乐、配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发展一批对周边乡镇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商贸强镇,培育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商贸小镇。推动农村商业网点连锁化经营、集中配送、信息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售后服务等网点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支持“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流通一体化发展机制,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渠道。
2.优化城市流通网络体系。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商圈”建设,引导建设多层次、特色性商圈,建成若干长三角区域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推动城市中心商圈提质升级,实施特色商业街示范工程建设,探索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圈。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学习借鉴苏州邻里中心经验,积极打造十五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社区商业领域的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示范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农产品冷链、信息化设施建设。
3.加强公益性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提升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保供、稳价、安全、环保等功能,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投资、运营及监管机制。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包括农贸市场、社区直供店(点)、平价店等。将农贸市场、社区直供店(点)、平价店、大众化餐饮店、医保定点药店、家政服务网点、再生资源回收点等纳入微利经营的流通设施范畴,完善建设保障制度,加强流通业投资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应急保供预案,建立猪肉、蔬菜、短缺药品等重要商品储备,维护市场稳定。推进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改革,着力从供给侧优化储备结构,提升储备的效率效能。
4.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发挥内贸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促进以需定产和供需匹配。引导制造企业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高质量、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生产源头对接,推动农业种植主体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融入供应链管理,提高供给效率。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会展业综合带动效应,进一步推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拍卖、直销等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鼓励从国际市场引入国内有较大需求的日用消费品、新技术、新产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促进海外消费回流。推动“苏货行天下”专项工程,拓展江苏名特优新产品供给渠道。
5.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消费促进专项行动,推动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建设“布局更合理、经营更集约、服务更方便、消费更安全、价格更合理”的城乡生活服务便民体系,在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餐饮、购物、医疗、文化、健身、养老、教育等服务圈。推动餐饮、住宿、家政、药品零售等生活服务行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绿色消费从生态有机食品向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多品类商品和服务拓展。鼓励旧货市场规范发展,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活跃二手车市场。配合有关部门推进黄标车、老旧汽车淘汰工作,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品牌商品、高质量商品消费,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保障消费安全。
(六)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流通治理水平1.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以沪苏浙皖赣“四省一市”签署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为纲领,巩固和强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深入推进规则体系共建、创新模式共推、市场监管共治、流通设施互联、市场信息互通、信用体系互认“三共三互”工程。配合有关部门有序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及做法,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加强“四省一市”在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制度环境建设上的交流与协作,逐步实现地方电子口岸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长三角区域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
2.加快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信用与监管相结合,加快建设省、市、县(市、区)三级共享的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信息共享、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商务诚信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以商务诚信行政监督平台为支撑,深入推进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鼓励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信用保险等信用服务业建立企业信用交易记录,完善企业交易信用评价机制,加大信用服务产品在行政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指导商会、协会建立会员企业诚信档案、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共享平台,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
3.构建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加快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保证从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全程可追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全省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七大类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形成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完善追溯体系管理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提升追溯体系运行成效。提升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功能,加大追溯信息在事中事后监管、行业发展促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力度,鼓励建设消费者深度参与的双向互动追溯模式,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4.加强商务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市、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执法职责,整合执法职能,下移执法重心,加强执法协作,创新执法手段,强化执法保障,全面提高商务监管水平。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推进商务综合执法信息化大数据监管,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协同监管。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受理、办理、转办和督办机制,严厉打击商务领域违法行为。
5.强化侵权假冒打击力度。针对侵权假冒跨区域、跨国境、产业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特点,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专项治理,深入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执法协作,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和预警防范能力,对危害民生和妨碍创新发展的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全链条、整体打击。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明确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积极推动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坚决遏制侵权假冒高发态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建立互联网领域打击侵权假冒治理模式。发挥网络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建设,逐步实现社会共治,形成从源头上、根本上治理侵权假冒机制。
6.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根据上位法立改废进展情况,推动制定、修订完善电子商务、新车销售、二手车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典当、成品油等行业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及时清理、修订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商贸流通行政管理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依法界定商贸流通领域经营活动审批、资格许可和认定等管理事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一个窗口”受理,规范行政许可流程。优化政府服务,充分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服务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融资、诚信、走出去、电子商务拓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产业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流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工程。引导社会资金、境外资本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公益性流通社会投入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对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流通企业通过设立基金、动产质押、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方式开展融资,加强对各类小微流通企业、新型农村流通主体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支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典当企业创新服务产品。将流通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好现有各类土地支持政策,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流通业用地比例,重点支持各类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
(二)创新管理服务
适应“互联网+流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建立与现代流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政务公开、电子审批等,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对先进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提高服务水平,在加强行业自律、服务行业发展、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协会商会“去行政化”改革,创新协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以规范和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与协会商会的新型合作模式。鼓励第三方机构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提供检测、信息、信用查询、监督认证等服务,辅助经营管理或消费决策,建立“市场机制指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协同共治”的商贸流通新型治理模式。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现代流通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增设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专业和课程,培养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职业培训,完善各项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采取企业内训、外部培训、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新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吸引海内外精通现代流通方式、掌握商业经营管理和信息化知识的高端紧缺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商贸流通管理队伍建设。
(四)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完善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健全统计样本库,建立全面反映我省流通业发展规模、结构、效益及潜力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服务消费、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等统计指标体系建设,更好地反映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完善数据报送体系,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企业直报、社会采集等方式,构建商贸流通统计监测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数据关联度分析和深度挖掘,强化预测预警。完善数据发布制度,运用数字媒体和信息化社交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更高效的信息传播网络。
附件: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重点工程
附件
江苏省商贸流通业“十三五”重点工程
1.重点电子商务企业和特色平台培育工程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平台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支付类、应用及平台建设类、营销服务类、物流服务类等平台型、功能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平台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发展专业特色平台。支持发展以服务本地生活为主的票务订购、网上订餐、房产交易、文化旅游、生鲜农产品销售等区域性服务平台,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程度。在全省打造200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争取创建20家以上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2.电子商务“双百工程”
在全省创建10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100个省级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基地(中心)。争取创建1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动示范基地(园区)招引优质电商企业入驻,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积极发挥电子商务双创孵化功能,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集聚区。
3.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工程
积极营造环境,加强典型示范和政策引导,推动各地商品交易市场优化结构、改善设施、拓展功能、培育品牌、强化特色,积极应用和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市场形态商场化、商业模式现代化、交易方式多样化、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功能多元化、物流配送高效化、商品辐射国际化、市场商品品牌化,逐步实现由传统交易场所型向现代综合服务平台型的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省初步形成实体与虚拟并存、线上与线下互动、内贸与外贸融合、大市场与大电商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4.无锡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支持无锡梁溪区省级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业态,着力提升传统商贸能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新飞跃,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网络体系完善、业态结构优化、服务功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区,全面提高区域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徐州云龙区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建设 支持徐州市云龙区开展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云龙区传统商贸和市场的集聚优势,以推动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整体转型升级为契机,以资源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鼓励云龙区在市场管理机制创新、新技术运用、智慧物流与市场融合发展、新型消费热点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实体与虚拟并存、线上与线下互动、内贸与外贸融合、大市场与大电商结合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平台经济发展和商贸强区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6.扬州小微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区建设
支持扬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推进扬州商贸集聚区特色发展和“三把刀”集聚区发展,拓展商贸企业创业创新空间;建设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信息发布、投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人才培训、管理提升等专业服务,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老字号”保护提升工程和“三把刀”服务创新工程,推进“老字号”集聚发展示范街区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商贸”,加大对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扶持,促进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7.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在全省创建3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区)、150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乡镇(街道)、300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居委会)。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支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渠道下沉,完善农村地区物流快递体系。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经纪人等开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引导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应用培训、实操培训,鼓励农村青年进行互联网创业。
8.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在全省农产品生产、集散和消费集中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公益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保障、运营管理和政府监管等长效机制。完善农产品零售网络,建设改造一批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直供店(点)、生鲜超市、平价店。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等产销衔接方式,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9.品质苏货网上行工程
推进“苏货行天下”专项工作,借助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积极拓展苏货网络营销渠道,深入挖掘并积极支持省内优质生产制造企业集中展示和推介江苏名优特新产品,帮助生产制造企业加快品牌打造,扩大网上销售规模,增强苏货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大力推动垂直电商和工业电商发展,鼓励扩大交易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发挥线下品牌价值和行业地位优势,逐步实现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平台化发展,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
10.扩大消费专项行动
贯彻《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的意见》,出台落实意见,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省消费促进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形成协调推进消费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与电商企业联合实施扩大消费O2O行动,开展“江苏特色产品网上行”活动。吸引海外消费回流,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开展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试点,拓宽进口消费品国内流通渠道,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开展国庆、春节等节日消费促进活动,加强节日市场监测。以“消费促进月”为带动,开展有地方特色的促进活动。
11.居民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计划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在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大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推进线上与线下融合,消费与体验互动,传统与现代结合,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居民生活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
12.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工程
扎实开展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坚持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相结合,按照云计算、大数据理念,采购第三方云服务,搭建全省统一的商务诚信数据中心,建设商务领域市场主体库、商务领域职业人群库和消费者库,建设全省商务诚信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和商务诚信行政监管平台。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和部分地区开展商务诚信示范创建,以点带面,分步推进。
13.商务综合监管执法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市、县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商务系统集中监管、综合执法新体制,切实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保障。创新完善商务监管执法权责清单和运行机制,优化完善执法履职职责、内容、流程、裁量、考核等标准化体系,加快提升商务监管执法法治化水准。重点加大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监管力度,综合发挥监管执法、产品追溯、诚信建设等全省商务领域信息共享平台作用,大幅增强商务监管执法整体效能。
14.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以肉类、蔬菜、酒类、乳制品等为重点,积极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打造一批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示范企业、示范市场和示范商户。建成并运行流通追溯体系省级平台,实现全省流通追溯信息联通、共享。
15.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工程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指导,营造政府、协会、企业共同促进我省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促进老字号集聚发展,推动老字号品牌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扩大优质品牌供给。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推动老字号产品“网上行”和“进名店”,支持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挖掘老字号文化资源和商业特质,开展第二批“江苏老字号”认定工作。组织老字号专业展会及宣传活动,提升老字号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