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海尔质量管理对于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目
录
一、目前我国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1
二、造成我国外贸商品质量现状的原因...................................................................1
(一)(二)
(三)(四)企业质量意识淡薄..............................................................................1 不重视开拓高质量的名牌商品和维护名牌商标..................................1 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2 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不强,质量需求处于较低水平.......................2
三、海尔集团现状.......................................................................................................2
四、海尔的质量管理体系...........................................................................................3
(一)(二)海尔的企业文化..................................................................................3 海尔的质量管理..................................................................................3
五、由海尔模式得出的企业质量管理改革...............................................................4
(一)(二)
(三)建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形态,认清质量意识的重要性...........................4 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4 抓好企业的整改工作..........................................................................4
六、总 结....................................................................................................................5
关于海尔质量管理对于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摘 要】: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产品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要发展经济,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产品质量是关键。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益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大问题,但我国的商口质量却不稳定,包装不规范,消费者投诉率偏高,出口产品频频被招回等问题。而海尔作为中国家电企业,其产品的质量却是享誉全球,不仅在国内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并且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凭借的正是其产品过硬的质量支撑。因此,中国企业的产品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缺失可以冲海尔身上吸取成功经验。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以质取胜战略、海尔模式
一、目前我国产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在的产品,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太多太多的质量问题,经总结可将其分为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工业制成品中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产品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第二,产品量大,付出了相当多的资源和劳动,而效益不佳。第三,国内生产产品普遍档次不高,卖价较低,导致质量得不到保证。第四,出口商品中我国自创的名牌商品太少。从全球驰名品牌来看,前几名没有中国的,前十名也没有中国的,这与我国生产总值排名全球第七是极不相称的。第五,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不力,在海内外市场上出现许多中国的低质量产品。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中国产品在人们心中是廉价而劣质的代名词
二、造成我国外贸商品质量现状的原因
(一)企业质量意识淡薄
我国许多企业质量意识淡薄,还没有真正树立起“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企业不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花代价,而是不择手段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为了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最后导致企业竞争实力和声誉以及经济效益下降,直至经营亏损,不得不走上破产之路。
(二)不重视开拓高质量的名牌商品和维护名牌商标
一种产品靠着技术与质量赢得声誉后,国内群起生产甚至假冒,一顶帽子大家戴的结果,使多年艰苦创业的名优产品在出口中倒了牌子,由于质量不合格连带原来花费巨额资金创下的好的品牌也一起被逐出已占领的市场。
(三)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
一个地区的企业,它担负着这个地区的双重责任,一方面企业要给地方财政纳税,是地方财政经济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企业生产需要劳动力,解决了地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所以,企业的兴衰得失很容易引起地方领导的关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产品质量意识不强的领导把行政执法与发展当地经济对立起来,有的为了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纵容企业生产的不良产品,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四)广大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不强,质量需求处于较低水平
在真假难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消费者在购物中只重视商品的价格高低,喜欢购买削商品,而恰恰忽视了商品的质量。有的消费者缺乏鉴别商品质量的知识,购物中不注意商品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失效期等能证明商品质量的标识及说明,往往被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所蒙蔽,上当受骗之事屡有发生。
三、海尔集团现状
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2010年5月25日,国内权威的统计机构中怡康(CMM)时代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冰箱零售市场报告显示,一季度,冰箱整体市场零售量达到667万台,零售额达到164亿元,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各价格段产品销量均有提升,特别是中高端市场产品发展势头迅猛。从品牌竞争态势来看,以“全球第一”品牌著称的海尔,包揽了高、中、低端三大市场销量冠军,尽显行业领军风范。
2010年12月9日,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最新的全球家用电器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海尔品牌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为6.1%,再次蝉联全球第一,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
其中,海尔在冰箱、洗衣机、酒柜三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中继续蝉联全球第一。按冰箱的品牌份额统计,海尔牌冰箱以10.8%的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三次蝉联世界第一,领先第二名5个百分点;按制造商排名,海尔冰箱公司以12.6%
的市场份额第二次蝉联世界第一,继续领先美国惠而浦。海尔牌洗衣机以9.1%的市场份额第二次蝉联世界第一;海尔酒柜制造商与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4.8%,首次登顶世界第一。
四、海尔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海尔的企业文化
首先对于海尔来讲,质量改进是个没有终点的连续性活动,停止就意味着开始倒退。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将是海尔生存之本,而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则是海尔产品质量不倒的基石。而从这方面上来看,张瑞敏用“砸冰箱”的举措向员工传达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海尔走的是以质取胜战略。
在海尔的质量文化体系中,质量不仅指实物产品的质量,也指无形产品──服务产品的质量。在海尔,技术检验合格的产品不一定是合格产品,只有用户满意的产品才是合格产品。因为用户不满意,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就没有利润可言。所以,用户的满意就是海尔的工作标准,绝不能对用户说不。海尔重视产品的质量,更重视服务的质量。提出了零距离服务的理念,所谓零距离,其本质是心与心的零距离。只有企业同员工的心之间是零距离,员工才能同用户的心之间产生零距离,那就真正做到了卖一台产品赢得一颗用户的心。即不但产品本身要达到检验标准,还要让所有的用户感到满意,这被海尔人称之为“大质量”。经过多年的卓绝努力和苦心经营,海尔的服务在全国首屈一指,质量文化也已成为海尔珍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尔国际化的成功,这一卓越的质量文化正在向世界各个角落不断渗透。
(二)海尔的质量管理
有了质量意识,还要通过实际行动去传播、通过管理工具去加强、通过规章制度去固化、通过质量管理机构去贯彻,使之深入人心,流到员工的血液中去,让员工把遵守质量管理规范变成自觉行动。
海尔创新的质量管理工具主要有3E卡和质量责任价值券。3E卡是“3E日清工作记录卡”的简称。“3E”是每天、每人、每个方面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此卡由检查人员每两小时填一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7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下班时将结果与标准相对照,对完成情况进行落实记录。
OEC管理模式。0代表Overall(全方位),E代表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事)、Everyday(每天),C代表Control(控制)、Clear(清理)。海
尔人将OEC提炼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八个字,可谓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6S现场管理办法和6个希格玛质量管理办法海尔人很善于向外界学习,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体系中去,充实丰富了自己质量文化的内涵。海尔从日本借鉴了6S现场管理法,从摩托罗拉公司借鉴了6个希格玛质量管理办法。6S管理法的内容包括六项: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AFETY(安全)。
五、由海尔模式得出的企业质量管理改革
纵观中国市场的经济改革,可以这么说,海尔应该是第一个依靠集体员工的智慧,凭借优秀的市场化运作手段成为叫人敬仰和注目的国际化企业。海尔在企业管理和战略成长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都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借鉴。
(一)建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形态,认清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如果质量意识淡薄,尽管短期内可能急功尽利,但从长远来看,最终受损失的是企业利益,受损害的是国家形象,丢掉的是市场和信誉。有专家言,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21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是国际市场永恒的主题。实际上,所谓市场竞争就是质量竞争,质量好的商品即使价格高也有市场,质量差的商品即使便宜也难以有市场,直到最终被逐出市场。因此,要求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强烈的质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海尔正是凭借曾轰动全国、而后被广泛传为佳话的砸冰箱事件。此外还有“现场质量代价”行动、供应商评比行动等。
(二)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
对于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推行严格质量管理,客户反映良好的出口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可以给予奖励;对符合免验条件的企业可以给予免检、优先信贷和优惠减税。
(三)抓好企业的整改工作
一是要做好产品的抽检工作,强化技术措施,拓宽产品的抽检面,把好生产关和产品的出厂关,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促使生产领域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严格进行质量后处理工作。要按照《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对经过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严肃处理,在后处理时,要加大法律和经济制裁的力度,坚决杜绝自由裁量较大的伸缩性和执法随意性。三是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狠抓治本环节,要对企业负责人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普法培训,认真学习《产品质量法》和《质量振兴纲要》,提高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适时督促企业开展
以质量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产品质量状况,努力实现创名优、出精品、上挡次、上水平。
六、总 结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就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日益开放融合的国际体系中,就有被国外竞争对手挤垮的危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品质量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我们当前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从外资企业上借鉴经验还要走结合本土化的过程,而我们的中国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却是最适合中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海尔模式的成功同时将会推进中国各个企业竞相学习海尔模式,海尔成功的精髓则在于它成功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田永宽.简单管理不能不借鉴的海尔管理 实战篇[M].青岛出版社.2006.06 [2]王英杰.现代企业管理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09 [3]徐松.国际贸易中的“双重标准”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4 [4]徐和春.质量是名牌第一核心竞争力[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海尔集团.海尔——以质量创造创新创世界名牌[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刘银良.解读海尔[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7]孙健.海尔的管理模式[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第二篇: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视
--摘自2011年7月蒋锡培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的谈话
背景分析
在一些管理者看来,企业文化有些软,看不见,摸不着,对其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蒋锡培认为,企业文化属于软实力,是无形的,是一种价值观、愿景和精神等思想的整合,实际上是组织的先导和灯塔。“很多管理书籍提出'渠道为王',我认为,要打造百年企业,还是'文化为王'。”
什么能让组织的所有员工共同发出一种声音?什么才能使得团队万众一心?什么才能牵引团队的思想?答案就是组织的文化,文化的极致可以做到“建立信仰、凝聚人心、牵引思想、统一行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削减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组织较快实现目标。
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视,但是存在一种误区,即为做而做,形式大于内容,各种价值和理念层出不穷,似乎企业文化能“喊出来”,能“设计出来”。事实上,说到底,管理在于细节,而企业文化在于落地、宣贯和实践。
企业文化如何“落地”,说到底企业一把手言行举止首先要落地,企业一把手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首先要符合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只有这点做到了,企业文化才会有说服力。推行企业文化最有效的方式是讲故事和案例,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故事和案例,这是抓住企业员工内心的一把“钩子”,没有了故事和案例,企业文化就显得那么苍白。
以远东为例,远东倡导一种学习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无论官位大小,地位高低,在蒋锡培看来,“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企业领导者贯穿到整个组织,远东视学习为员工最大的奖赏和福利,远东斥巨资打造远东大学,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开展员工的培训。
行动指南
企业文化就像一座大熔炉,它是商学院培训不出来的,也是咨询公司设计不出来的,而是企业的老板和员工一点一滴实践出来的。
3月3日“和灵”是迈向成功的大智慧
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远东的企业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本的传统思想,而且在多年的经营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以“灵”为术的文化方法论。“和”集中体现在“五个
满意”和科学的企业发展观上。“五个满意”是指让客户满意、员工满意、股东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科学的企业发展观是指以利润、销售回款增长、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负债率为主要考核指标,推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坚持短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协调发展,保持有形竞争和无形竞争能力同步提高。
“灵”的方法论则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生产力,谋求经营机制的灵动;提高应变力,培育治理结构的灵敏;倡导先进文化,塑造远东员工的灵魂。
在两者的关系中,“和”是远东文化的核心,在企业的多次制度变迁中被反复印证是有益的、有价值的企业理念;“灵”是远东文化的方法论,是在以“和”为本的基础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与“灵”是远东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推动下,远东不断发展壮大。
行动指南
以“和”为本,以“灵”为术。
3月4日传统文化是宝藏
中国的企业家很幸运,因为我们的祖先圣哲给我们留下了儒家、道家等文化瑰宝,使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增添了很大的智慧。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是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反映。传统文化主张中庸、以柔克刚,是企业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
--摘自2010年10月蒋锡培的微博
背景分析
2006年,在蒋锡培的推动下,远东曾经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中国企业向谁学习,并由原远东副总裁、现远东首席投资官卞华舵执笔撰写了《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一书,书中提出了企业管理的五大智慧源泉,其中第一个就是中华古代文化。
作为一位现代企业家,蒋锡培酷爱国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在构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汲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学精粹,融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探索和建立远东经营管理模式,是蒋锡培一直思索的重大课题。
为此,在每年的重大培训中,他都会邀请国内著名的国学大师来远东作演讲,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培训。通过研读学习《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儒学典籍,提
炼解析“仁爱”、“中庸之道”、“人和”等文化精髓,远东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可以说,远东“和与灵”的企业文化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韵味。其中,“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灵”是道家思想的精要,与“易学”智慧血脉相通;“和与灵”与佛学教义及精神指向一致,“和与灵”体现了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的精神。
以“和”为例,在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慈悲”之中,都诠释了“和”的哲理。儒家突出“人和”,在哲学上主张“天人合一”,在政治上主张“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以处理社会矛盾。道家突出“天和”,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佛学则讲究避世超尘,修三千大世界即宇宙的“和谐”。
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多年持续发展,是与不断探索并构建创新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远东创业史,也是一部远东心灵史,企业的竞争,表面上看似乎是争夺资源、争夺市场,而其本质是理念和文化的竞争,谁拥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理念和文化,谁就能在竞争中把握先机。理念和文化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灵魂。
--摘自2006年10月蒋锡培的博客文章
背景分析
现在很多企业提出要做百年老店,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企业在口号声中倒下了。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蒋锡培由此感叹:“百年企业靠文化。一流的企业文化能够锻造一流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核心竞争力又能铸就一流的企业。”
在20多年的创业实践和总结思考上,远东人打造了远东企业文化的精髓--“和与灵”。“和谐”是美的最高形态和终极形式,“灵”是竞争的最有效战略和策略,“和与灵”是个人与组织迈向成功的大智慧。
第三篇: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意义
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意义
杨长汉
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老龄赡养率急剧提高,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收支缺口日益加大,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危机。虽然经济尚欠发达,但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老年赡养率急剧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80年老龄人口赡养率仅为1:12.8,但到2002年这个比率提高到1:3。据预测,到2030年赡养率将为48.95%,2050年将达到55.46%,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急剧膨胀,收支缺口加大,制度面临财政不可持续的危机。从1996年起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开始出现少数地区收不抵支。1998年上半年有17个省收不抵支,全国总平均首次为收不抵支,1999年上半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扩大到25个,全国总平均为收不抵支,2002年全国除浙江、福建、广东和山东四省外,其余省份都出现支付缺口。1998年以后中央财政用于弥补养老金缺口的转移支付几乎以每一年100亿元的速度增长。1998-2002年中央财政已补贴养老金缺口1294亿元。
在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人口压力和财政危机面前,为了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国务院从“大社保”的概念上早在90年代初就确立了三支柱模式,鼓励企业年金发展。劳动保障部提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标:“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今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目标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保障,要使企业职工退休生活水平不至于大幅下降,企业年金第二支柱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出来。企业年金制度由雇主发起、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养老责任,是分散职工养老风险、增加职工退休收入不可或缺的一大支柱。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是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协调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果,倡导国家责任、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协调,提供养老保障不再是国家单方的责任。国家只负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养老保障基本的社会公平;企业提供企业福利制度,承担有限的社会责任;个人明确自我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分担养老保障责任。中国企业年金实行DC型完全积累制,不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有利于将当前过高的基本养老保险实际替代率降下来,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从而从整体上促进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缩小退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在当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型过程中,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待遇差距具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需要通过企业年金制度来补充企业职工退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根据《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人均为8568元,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金为16152元,机关单位的职工退休金为17628元。2000年至2005年的6年间,全国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以年均5.70%的速度增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10.95%和8.95%,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量上来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都明显高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水平。虽然最近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政府在不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上调幅度仍然远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平均退休金只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平均退休金的一半左右。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终身创造财富,没有理由让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工作终身后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企业年金合法地为提高 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
杨长汉 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职工未来退休收入。在2006年的“两会”上,原劳动保障部表示,2006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126件建议都涉及到养老保险问题。其中,反映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过大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偏低问题的建议最为集中。同样的学历、工龄、退休年龄,因为工作单位不同而导致退休待遇相差悬殊,这显然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因此,通过发展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形式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可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差距,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薪酬制度和公司治理完善,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从整个社会来看,企业是社会财富创造的直接主体。离开了企业集中社会最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基本前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民福利的最终和普遍提高都无从谈起。建立企业年金,吸引人才流向创造生产力的企业部门,才能促进劳动力市场正常发育,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年金就是一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做法,欧美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企业年金市场的发育,是对中国传统的企业福利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是一种新型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安排,它与企业年薪制、雇员持股计划、期权计划等企业薪酬福利制度一起构成一个完整“一揽子薪酬”体系,对于完善初次分配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义重大。由于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受益权具有可携带性和可转换性,采取个人账户管理方式的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发展企业年金将促进中国企业激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微观机制趋于完善,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年金计划发挥“金手铐”作用,将职工待遇与企业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员工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住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稳定企业人力资源,最终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推动金融深化,促进社会长期投资
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特征是银行业资产畸重,资本市场等长期性市场发展不充分。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是长期性的金融工具,企业年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延迟的支付承诺,其平均资金积累周期长达30年以上,其发展势必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养老基金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发展成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企业年金基金本身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等特点,影响资本市场的制度、结构、效率、金融工具创新、市场稳定性等,同时企业年金的社会保障属性还要求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必须以资本市场比较规范、成熟、稳定为前提。
中国目前仍然实行金融分业管理,需要向金融混业经营方向发展。在我国当前金融管理法律框架下,而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机构分别有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承担,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同一机构可以担任不同的管理角色、同一金融行业可以承担不同的企业年金管理角色,不同金融行业和机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将促进我国金融业将实现从分业经营格局走向混业经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货币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将既为中国货币市场、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提供投资来源,又促进三个市场的发展。
养老基金包括企业年金基金,本质上是一种长期性资金,需要长期的投资市场匹配。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即短期性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即长期性资金市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资产分布的特征是银行储蓄长期居高不下,银行贷款成为社会生产性资金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银行化、金融资产的储蓄化、金融市场的短期化,导致银行储蓄存款扮演了多种角色、承担了多种金融功能。银行过度集中了金融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利于直接融资的实现,不利于资金的资本形成,不利于金融功能的完善。从全社会融资方式来看,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在金融资源配置上占据了主要的份额,挤占了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空间。居民储蓄资产畸高,储蓄的一大目的就是一居民养老预防性资金储备,反映金融市场缺乏合理的机制、工具、渠道,推动闲置资金进入养老储蓄和投资市场。通过发展企业年金来替代和分离出居民银行存款用于养老的长期投资,可以有效、成功分流银行长期储蓄,促进长期投资市场的发展。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管理的专业化、基金化、信托化特点,对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治理结构、监督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能力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可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养老基金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的发展,有利于推动金融深化、促进长期投资、优化金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
杨长汉 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四篇:质量管理在中国企业失败的原因
Company Confidential
质量管理在中国企业失败的原因
Edward Zhu 2011 09.2
5读资治通鉴周记一有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曰:“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当时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纲纪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一心征讨,士大夫擅自为政,礼教十之七八已经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还能绵绵不断的延续下来,大概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还能守定名份的缘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不答应说:“周王朝制度明确,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您反对的,如果不是这样,叔父您有地,愿意以王礼隧葬,又何必请求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最终不敢违反礼制。
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吕国多,然而历经几百年仍是天下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不敢凌驾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周王还恪守天子的名份。现在三晋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威烈王不能派兵征讨他们,反而加封赐爵,使其位列诸侯国君之中,这是周王自己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周由此而走向灭亡。
以古鉴今,现代质量管理系统和方法标准即谓礼也,制定者即守卫者也。对于不符合标准之企业/个人颁发证书就是自毁已经建立的礼教,必然会重蹈周王朝灭亡的覆辙。ISO和西方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失败,此为第一要因也!
Company Confidential
第五篇:《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意义
行政学院
思政1102班
0121119630215 辛云鹏
《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的意义
今天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与军事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战争已由原来的排兵布阵到现在的空地一体化,战争全然没有了前方与后方之称。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军事理论研究相对来说很活跃,出现了像鲁登道夫、哈特和富勒这样一些出色的人才。他们试图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那种火力决定一切的战场模式,从历史的教训中谋求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西方军事理论工作者进行上述探索的实验场,尤其是二战以后几场局部战争,使西方国家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开始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柯林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皆无现实目标的盲目作战,不久就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僵持不下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再没有任何战争能像这次大战这样清楚地说明战略思想典型地落后于技术了。”为了改变军事理论的这种落后状况,他认真地研究《孙子兵法》,惊奇地发现:“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东西方战略观念出现融合互补趋势,《孙子兵法》对西方军事理论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积极主张世界各国的军事学院把《孙子兵法》列为学员必修课目。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广为世界各国军事家所学习和运用。而且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被深入研究。更有趣的是,它还极大地吸引着广大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连企业家,商人等也争相研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人们的口头格言,就连法国的电影《蛇》的序言也以《孙子兵法》中的话为导语。日本的体育运动和营业战略也直接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辞句作口号。日本天皇带头学习中国的兵书,让海军中将佐藤铁太郎给他讲授《孙子兵法》,为此佐藤铁太郎著了《孙子御进讲录》。我国古代兵书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性的宝库。军事家评《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文学家评为“与其说是兵学的书,不如说是文学的书”,是“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政治家评为“外交教科书”,“政治秘诀”;哲学家乃至企业家则评为“人生哲学”等。
世界上重要的工具书大部收进了孙子的资料。查阅世界著名的百科全书,例如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苏联军事百科全书》、日本平凡社的《世界大百科事典》等,都列有孙子的条目,《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孙子条目写了一千字的释文。为适应各方面的需要,翻译、注释的《孙子兵法》以及研究专著,在世界各个角落相继出现。当然,各国译注的种类和数量是大不相同的,就国家而言,还要首推日本。早期的日本文人大部能阅读汉籍,所以他们研读的是汉文兵书,并且直接大量翻印我国兵书,日本主要的汉籍目录上几乎都著录有翻刻的《孙子兵法》。自公元1660年开始,出现用日文翻译的中国兵书《孙子兵法》。用日文撰写的研究专著和注释本,如林罗山的《孙子谚解》、物徂徕的《孙子国字解》、佐佐木琴台的《孙子合契》、犬饲博的《孙子话说》、筱崎司直的《孙子发微》、河田东岗的《孙子句解》、佐藤一斋的《孙子副诠》、平山行藏的《孙子折衷》、吉田松阴的《孙子评注》、阿多俊介的《孙子之新研究》、佐藤坦的《吴子副诠》等等。以上均为军界以外人士所著,其中以物徂徕的《孙子国字解》和吉田松阴的《孙子评注》流行最广。与此同时,军界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情更高,陆海空军各有专著问世。如陆军中将落合丰三郎的《孙子例解》、海军中将佐藤铁太郎的《孙子御进讲录》、辎重兵大尉冈本的《古代东洋兵学·孙子解说》、空军少将大场弥平的《孙子兵法》等等。这各式各样的著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从哲学方面研究,有的从政治外交方面研究,有的从战史和名将言论方面研究,有的从海军理论方面研究,有的从空军战略战术方面研究,有的从战斗纲要、军队教育等方面研究,还有的从近现代战争理论方面研究,各有研究宗旨。但他们共同的目的是吸取《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兵书中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为其现实服务。
美国学者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颂扬《孙子兵法》说:“今日,虽然战车已经过时,武器已经改变,但是,运用《孙子兵法》思想,就不会战败。今日的军事指挥者和现代经理们,仔细研究这本名著,仍将很有价值。”美国另一学者胡伦在《管理思想的发展》中也推崇《孙子兵法》说,“中国孙子写出了最古老而闻名的军事著作”,并就《孙子兵法》中“多算胜,少算不胜”等观点发表议论说:“这说明直线和参谋问题,至少已经存在2500年之久了。”连美国资产阶级的学者都能够给予孙子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孙子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是何等的可观。而《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最近的就是海湾战争,《孙子兵法》在海湾战争的应有主要可以从以下面几个方面理解:
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美国伊拉战争在开战时间上的选择颇为稀奇。原本打算等最后通牒过了2天在进行比赛,但是突然通过卧底获悉萨达姆正在开会,所以临时决定立即开展,进行“斩首”行动。这次虽然没有炸着萨达姆,但是给了伊拉克的防空施设和部队指挥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毕竟萨达姆没办法一边开会,一边上前线查看。
二、先发制人 美国发动伊拉克之战的核心军事思想,其目的是先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威”之前,干掉伊拉克的军队。于是美国在这场战争的推进速度极快,战争第二天,美国装甲部队就长驱直入,不到半月就拿下了巴格达。
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意思是说打仗第一要比拼谋略,其次要比拼外交。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为了轻而易举的进入巴格达,就先进行大规模的探测,弄清了敌人沿路布防的情况,认为没有威胁后,就用机动部队长驱直入。最经典的一笔是到了巴格达城外后,成功的策反了共和国卫队的总司令,以至于出动直升飞机,把共和国卫队司令接到了直升机上面运回航空母舰,使共和国卫队解体,从而轻松的进入巴格达。在外交上,美国早就在战争开始前很久就已经做好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工作,使其同意驻军,甚至直接从科威特边境进入。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在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司令就称自己的作战理论是根据《孙子兵法》提出的。媒体报道说: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兰克斯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采用的许多战法都与孙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孙子的“用间”思想不战而下巴格达之役堪称一绝。有一篇题目为“孙子出现在伊拉克战场”的法新社的文章说:“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在伊拉克战场上英美战地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
解放军的军事实力发展到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雄厚都要强大,我们不需要跟世界上的军事大国去全面的进行军事力量的竞赛,我们主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去发展我们自身的强项。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年我们的军事技术有了非常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强项,就是我们的特色。有的学者做个研究报告:说中国的军事力量现在是世界第二。军事力量既要算硬实力更要算软实力,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论硬实力来说,应该说我们是打不过日本、美国的。我们最终就是胜利了,靠的什么?靠的是我们打的正义战争,我们有人民群众,有党的领导,有全体将士的精神、智慧,这些软实力,加上不断提升的硬实力才能打赢战争。我觉得我们面临的未来的战争,恐怕也不能简单的算算我有多少导弹、核潜艇,这些硬实力当然是基础,世界发展了我们也要发展,但是单纯的靠这些可以去简单计算的硬实力来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军队的整体实力是片面的,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硬实力,对于我们解放军自身而言,是空前的,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那么我们所具有的这种实力,我们解放军现在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可以打赢任何对我国侵略、挑衅所引发的战争。只要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中央的英明的领导,有全军将士英勇作战的精神,再加上我们发展起来的雄厚实力,相信当今的人民解放军,一定能够担当起保卫我们祖国的神圣使命。信息化战争中,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更为复杂,战场情况变化更为迅速,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技术平台更高,指挥员若没有满腹韬略则难以夺得战争的主动权。毋庸置疑,只有系统掌握孙子的思想体系,才能增强我们的谋略运筹能力,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本领。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兵学,主流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权谋”文化。当我们沉浸于谋略大国、“足智多谋”的时候,现代谋略已进入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时代。在西方社会的智囊团、思想库为发展军备、打赢战争乃至为国家内政外交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我们的军事决策乃至战争决策还没有充分利用咨询机构,特别是民间咨询机构的智慧。当我们面临纷纭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研究对策,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行信息化建设、抓紧军事斗准备时,常常需要能参善谋的高级智囊,如何发挥《孙子兵法》的谋略特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战争,任重而道远。
“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合法。”这启示我们,再好的兵法,如果只会照抄照搬,不结合实际思考和运用,那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仅无用反而有害。要很好地继承优秀军事文化遗产,关键是要结合现代战争特点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才能找到发展与创新的支点,让这本世界军事名著焕发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