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1.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请查阅资料举例说明
(1)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
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松下公司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公司。每天早晨8点钟,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它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说:“好像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了。”
二是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幸之助有一段精彩的话:“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他认为,事业是人为的,而人才的培育更是当务之急。就是说,如果不培育人才,就不能有成功的事业。出于这种远见卓识,他于1964年在大板建起了占地14.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一年开支达40亿日元(占总销售额的0.1%)。全公司一年有1/3的人来这里接受培训。大规模的人的人员培训,保证了松下电器的新产品源源不断涌向世界各地。
三是注重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自觉接受。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
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口号本身也体现了工作的道德观念。如1985年行动口号是“创造未来”,要求每个职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迎接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大家都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主动去创造未来,发展企业,并要求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去开拓、创意。这充分显示了松下幸之助先生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独到见解。(2)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3)联想的企业文化
联想企业文化,我们大致能把它分成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目标导向的创业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是联想求生存阶段,主要通过代理、服务等手段累积资金。创业阶段的口号是“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苦劳看功劳”、“质量是生命,用户是皇后”、“信誉比金子还贵”等等,这时的联想文化以目标导向的创业文化为主。
第二个阶段:管理文化、严格文化、亲情文化。
1990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是联想创立自有品牌的阶段,成功打造了“ 联想电脑”这个金字招牌。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销售收进284亿人民币,联想电脑以28.9%的市场份额保持国内第一,并且蝉联亚太电脑第一,跻身全球 电脑十强。这个阶段的发展,以1990年通过的《 联想集团管理大纲》为标志,联想集团进进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开始倡导“求实、进取”的管理文化,1996年柳传志总结出了著名的“管理三要素”。到90年代中后期,联想的发展从助跑进进起跑状态,公司迅速扩张。要将更多的人组织起来,必须有强有力的规则与流程,于是,1997年杨元庆在 联想电脑公司提出了“认真、严格、主动、高效”的“严格文化”。过于要求认真严格,公司内缺少一种“湿润的空气”,1999年9月,以杨元庆举着“请叫我元庆”的牌子在大门口迎接员工为例,联想电脑公司推行“无总称谓”的“亲情文化”。
第三个阶段:重提“创业文化”。
从2000年开始,联想集团进进跃进新台阶的时期,追求在IT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进行新的创业。为适应网络大潮以及矩阵管理模式的需要,2000年5月 联想集团将“亲情文化”概括为“平等、信任、欣赏、亲情”; 2001年向大企业病开火,重提“创业文化”,重新提倡创业企业管理; 2002年,倡导以客户体验为主的“服务文化”,追求“精细化管理”; 2003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加进 联想,联想文化中又加进了“包容、尊重、沟通”的要素,从“无障碍沟通”前进到“朋友式沟通”。
杨元庆在一次“高级人才进职班”上总结说:“ 联想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型企业,不断地完善自己。外人感觉 联想文化比较硬,实际上,细细品的话,它也在不断完善,软的成分在增加。这个社会最基本的法则就是适应,我们要做多元化,要做产品和服务,要做技术创新,没有在文化上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联想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学习、完善、适应、变化的历史。
2.不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一根基,离不开地方文化、社会文化这一土壤。但企业文化又不同于民族文化,也不同于地方文化,亦不同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文化。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一)空间不同
民族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族文化指在一国内,以一个个具体的民族为空间,同一民族不管是聚居于一地,还是分散在各地,其文化有其共同性,构成该民族的文化,如侗族文化,苗族文化。广义的民族文化指全球范围内的国家空间,不同的国家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中华民族文化,显然是指炎黄子孙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地方文化与社区文化均以地域为空间,但地方文化的空间可大可小,大到世界范围内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小到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文化,如楚文化,岭南文化。社区文化的空间相对于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来讲要小得多,它是一个城市划分为若干社区(可以行政区划的形式划分,也可以生活习惯的形式划分)。企业文化的空间是企业,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空间是跨国界的,它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整合。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社区文化都具有地缘性,企业文化不具有地缘性特征。(二)内涵不同
民族文化从全球范围讲,不仅涵盖传统、习俗的内容,而且涵盖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纯文化方面的总结,如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观念、文化特色等。社区文化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关系密切、同一区域的社会群体形成的文化。企业文化源于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企业是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是一个营利性的组织实体。企业文化侧重于文化的软性管理,它是企业哲学、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的概括,因此,它又是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以企业的经营为载体,体现出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模式、价值法则、组织形式、心理取向等企业的精神方面的力量,企业文化本质上又是精神的。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
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力量塑造着不同的企业。企业可以行业相同、产业相同、地域相同,但各企业之间的文化不会相同。企业可以有相同的法律形式、相同的组织形式、相同的组织机构,但企业不可能有共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可以生产同一产品,甚至是同一型号的产品,但他们各自不同的企业品牌代表着不同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
(一)企业文化没有姓“社”姓“资”之分
企业是市场经济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既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就意味市场经济没有姓“社”与姓“资”之分。经济全球化表明经济的全球交融,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划分。企业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文化,它没有姓“社”姓“资”之别。企业文化既不可能只具有一重性,要么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么是资本主义企业文化,也不可能是二重性,即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与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相加和总和。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自身的行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沉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方式,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文化。美国与日本同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两国的企业文化不能用同属于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来概括,两国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日本的企业文化受其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团队精神,有“和”与“忠”的特点。美国的民族文化根基比较浅薄,它的企业文化背景与日本完全不同,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亦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前提。但具体到日本、美国的每个企业,其企业文化现象五彩缤纷,绝不会是日本民族文化、美国文化简单、重复的再现与翻版。世界上有多少个企业,就会有多少种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不可“照搬”
企业文化没有姓“社”与姓“资”之分,但也没有统一的、同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企业文化没有姓氏之分,是因为企业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一个阶级概念;企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别,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经济范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的划分,企业文化亦有先进和落后的说法,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提法。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企业文化可以借鉴,可以吸收,可以转换,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创造,创新,但不可“照搬”,不可采取“拿来主义”。不同的企业基于自己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经营理念等,不可能将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克隆”成功。每个企业都应塑造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大庆油田有“大庆精神”,小天鹅有“忧患意识”,不同企业千差万别,甲企业无法将乙企业的企业文化“异地”植活。企业唯有扎扎实实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成功没有重复。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积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产儿,企业文化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1938年哈佛大学的切斯特·巴纳德写了《管理工作者的职责》一书,书中强调办好企业的关键是价值观念问题,是人的积极性问题,特别是管理者在发挥人的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10年之后,菲利普·塞尔兹尼克认为企业组织注入价值观念以后即成了机构,搞得好的机构有“鉴别力”(其特定公司的擅长而为其他大多数公司所不能)。巴纳德和塞尔兹尼克的思想被美国管理专家认同为企业文化的初始内涵,并为企业文化概念的问世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3.总结职场新人常见的问题,并写出解决对策
第一:不要认为停留在心灵的舒适区域内是可以原谅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是很自我的,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 push,不愿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谈,不愿意被人指责,不愿意按照规定的时限做事,不愿意主动的去关心别人,不愿意去思考别人还有什么没有想到。这在学生时代是很容易被理解的,有时候这样的同学还跟“冷酷”“个性”这些字眼沾边,算作是褒义。然而相反,在工作之后,你要极力改变这一现状。否则,你会很快变成鸡尾酒会上唯一没有人理睬的对象,或是很快因为压力而内分泌失调。但是,如果你能很快打破之前学生期所处的舒适区域,比别人更快的处理好业务、人际、舆论之间的关系,那就能很快的脱颖而出。
第二:不要把“好像”;“有人会„„”;“大概”;“晚些时候”;“或者”;“说不定”之类放在嘴边。尤其是和上级谈论工作的时候。一般是人都会这样说话的,因为这样第一给自己留下了广阔的余地,第二也不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好像什么事情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似的。说实话大学里面再用功的人都有一半是混的。一个人要么是在课堂上是混的,要么下课之后是混的。两个都没有带有混的色彩的人,要么是超级牛人,要么是神经病。所以,就因为人人都在混的,所以校园是一个浪漫的地方,校园也容易让人单纯。所以学生社团的工作往往是效率很低的,我现在回想起学校里做的工作,当时还觉得挺卖力的,但工作了之后才开始感觉到什么是效率。当你进入了用金钱计算时间的地方之后,你要尽可能的避免在学校里养成的这种习惯。如果上级问你什么时候能实施你给他的承诺,而你回答“今晚或者明天早上”这样的答案对于他来说完全等同于你没有回答,并且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坏印象。(当然,这样的回答往往在学校社团,学生会工作中是常见的)
第三:不要拖延工作
很多人喜欢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先选择后者,然后在最后时间一次性赶工把考试要复习的东西突击完成。但是在工作中请不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容不得你“突击”。又或者,当你在徘徊和彷徨如何实施的时候,你的领导已经看不下去,自己去做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往往我们总是想把事情从头到尾全部想好了,才开始走第一步—–就摔倒了 所以,当你徘徊不前而手足无措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正在拖延工作。徘徊是因为害怕这个事情可能发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或应付。工作的时候需要一种起码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管下一步是什么状况,我都能把它引导到我需要的那条线上去的。另外,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时间,如果不知道,就赶快求助,或想办法,苦恼和忧虑会给你更多的压力也会把剩下的时间蚕食殆尽。第四:不要认为理论上可以实施就大功告成了!
这点太重要了,往往当真正实施的人开始做了才会发现计划完全等于鬼话。如果不亲自实践,做计划的人会早晚被实施的鄙视。永远需要提升自己的办实事的能力,而不是空谈。
首先,如果你是做办公室工作的,或者做策划和计划的。请千万不要把你自己都认为不太可能或者很难做到的事情,让别人试试看。比如,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人流量很少的地方举办露天歌唱会。这会让执行的人觉得你在玩他,拿他做实验。没错,理论上,在任何地方都能举办歌唱会,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执行的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其次,和执行的人讨论你的安排。比如,新来的你的下属,你可以安排她坐在任何地方,但是如果那是一个很难和大家接触的角落,这可能比你什么都不安排更差。的确,理论上一个人要坐下来,需要的只是空间。但事实上远远不止那些。
再次,不要奢望一切会随着你的计划进行。理论上这个会议会持续两个小时,但是,这是“不考虑在开场后的30分钟全场都在调试话筒”,或者“场下没有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的前提下的状态。大学生已经习惯了把事情做到 “理论上看上去很美”的程度了。论文,ppt讲演,考试,辩论赛„„ 这些校园智商大比拼,都是教我们如何完美的做好“纸上谈兵”的功夫。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搞定”事情的能力比想象的弱。第五:不要让别人等你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别人放下手头的工作来等你。在大学中可能只是同寝室的人的几句半开玩笑的抱怨,在工作上很可能导致你的潜在合作伙伴的丢失。你在做一个工作的同时要知道别人的进度,而永远不要落后。
这不像是在考试,你比别人做的慢,别人可以先交卷,你到时间了做不完你自己承受扣分。在工作中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场没有人能做完的考试,所有的人,都分配做一张试卷的不同部分,有的人分到的是阅读理解,有的人做的是完形填空,有的人做的是语法„„ 然后大家做完了相互抄,这样,所有人都做完了。如果大家都把各自的部分做完了,而你却还在没有做完,那么做得快的别人会开始做你的那部分题目,然后也是相互抄。慢慢地,大家会发现你的工作量完全可以由另外人来代替,整个团队中可以不需要你,这个时候,没有人从你这里得到试卷的答案,也没有人会给你他们的答案——–很不幸,你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第六:不要认为细节不重要
大学里,往往做事粗枝大叶,看看差不多就行了。相反,在企业里管理的精髓就在于将简单的事情做到细节。一个慌忙寻找保险箱钥匙的动作就很有可能丧失你晋升财务主管的机会。
公司的管理,其实需要的并不是把很难的事情做到90%—-比如,优化管理层的核心工作流程、改变公司在当地政府面前的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 而管理要做的是把每个简单的事情做到100%—–比如,把公司的每个人的档案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整齐的存放起来、在门卫设立一个外来人员的签到台、把会议室多余的椅子拿走、和电视台讲好下个礼拜三来公司做采访、把试用装送到客户手里、在生产的咖啡上加一个口子、给下一期的封面人物拍照„„等等如此。如果你能把所有细节的问题都如实做到,那你才有开口升职的本钱。
很多人在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于是就和自己说:我以后做管理吧!做管理?问一下自己,如果,公司资产被偷窃了,所有员工士气低下,办公室杂乱无章,公司电梯又坏了,打印机没墨了,采购计划超支了,产品滞销了,客户迟到了„„你愿意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从小事开始做起吗?想好了这些再考虑是否把管理看得太空洞了。
第七:不要表现得消极,仅仅因为你所做的事情不是你的兴趣所在。
很显然,在学生时代,当做到自己喜欢的时候,我们会pay200%的精力去创造,但如果是枯燥的事务,我们便懒得理睬,最好能有办法应付过去。但在工作上80%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繁琐而看似机械的,如果仅仅为此而表现的闷闷不乐,那么你会郁闷更久。要知道你的上司已经为这个项目够烦恼了,你还想让他看到你的表情吗? 学会喜欢自己的工作,并把注意力放在日常工作能学到些什么上去。如果现在你努力的抱怨工作,那么接下来你就是努力的寻找工作。尽量少用“有趣”,“好奇”之类的词语来描述自己想要的工作,而是“充实”,“有成就感”,“乐意”之类。
第八:绝对不要把改善工作能力仅寄托在公司培训上
人绝对不可能经过一次培训就脱胎换骨。相反,集体培训上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最用不上的信息。就像食堂烧大锅菜一样,总没有你最想吃的菜,因为这样做容易,并且不容易得罪人。
很多学生很看重所选的公司有没有培训,这说明,你不但不知道这个公司做什么,你甚至不知道怎样学习这些技能。
我的感悟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学你想要的知识,也不知道你想要的知识是什么,你只会做出两种行为:1。等待别人来教你,并且等待别人发现你不知道的地方。2.寻找现成的答案并且拷贝。期待公司培训的人,就很大概率上是第一种人(不排除极少真正优秀的公司培训)
我们把参加培训和达到效果很幼稚的画上了等号。其实往往集体培训上所得到的信息是最没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永远不要期望单靠听课,靠老师把同样的东西给所有的人,你会得到比别人更多。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观察和思考自己的需要上,找到问题的所在再通过观察和实践得到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刚刚开始工作,什么都不会,不要认为那样是正常的,因为公司还没有培训过呢!等我接受培训了之后,我就全都会了。如果你一无所知还等待别人会可怜你的无知而施舍你知识,那你会为你的无知而付出更多的智商。第九:不要推卸责任
推卸责任是害怕的条件反射。不要认为别人看不出这点。
其实现在很多人面对工作也是这样,当上级责问的时候,很条件反射的就做出了推卸动作,然而这样的动作,接下来往往是无力的辩解,以及一些很粗糙的借口。这样会让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难沟通,并且很不真实。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我指责一个人,他永远是强调客观。其实这点才是学生最典型的特征。这说明他太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并受它们决定。如果你和上司之间会出现以下类型的对话,想想是不是需要改一下你的处事方法。
不愿意负责任的人的不利在于他会让上司怀疑他的忠诚程度,因为上司给他的命令往往会因为一个小事情而被搁置或者打折执行,转而被他人的意识所改变。
第十:不要对自己说“我是大学生” 这点包涵了很多信息。1.不要认为自己有多清高
2.不要仍然以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3.不要感觉低人一等 4.不要等待别人的关怀
5.不要把这个作为犯错误自我安慰的借口
6.不要忘记搞清楚,公司究竟给自己的待遇是多少,老练些,这不是在做志愿者。
品格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确保人际关系质量的关键。除此之外,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些人做好事会让人感激一辈子,而有些人帮了别人却可能费力不讨好,不但得不到感激和回报,还让人心存嫉恨。将同样的产品以相同的价格推销给同一个客户,有些业务员可能被粗暴地赶出门,有些业务员却可能签到大单,甚至被客户奉为上宾。
人际交往的技巧是一个非常庞杂的话题,囿于篇幅,在这里只能结合我的切身体会做一些简单的列举,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了。
1.多给别人鼓励和表扬,尽量避免批评、指责和抱怨,不要逼别人认错。2.要学会倾听。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3.如果你要加入别人的交谈,先要弄清楚别人究竟在说什么。
4.交谈之前尽量保持中立、客观。表明自己的倾向之前先要弄清楚对方真实的倾向。
5.注意对方的社交习惯并适当加以模仿。6.不要轻易打断、纠正、补充别人的谈话。7.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多多鼓励。8.不要因为对方是亲朋好友而不注意礼节。
9.尽可能谈论别人想要的,教他怎样去得到他想要的。10.始终以微笑待人。
11.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在讲笑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只顾着自己笑。12.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13.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不管你是在说还是在听。14.转移话题要尽量不着痕迹。15.要学会聆听对方的弦外之音。也要学会通过弦外之音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6.拜访别人一定要事先通知。
17.不要在别人可能忙于工作或者休息的时候打电话过去。除非是非常紧急的事情。
18.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先问对方是否方便通话。19.一件事情让两个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
20.你在背后说任何人的坏话都迟早有一天传入这个人的耳朵。21.不要说尖酸刻薄的话。
22.牢记他人的名字。养成偶尔翻看名片簿、电话本的习惯。23.尝试着跟你讨厌的人交往。24.一定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不管是朋友还是夫妻。
25.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与其中某个人交谈,请不要无视其他人的存在。26.要勇于认错。
27.以谦卑的姿态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28.给予他人同情和谅解。
29.尽可能用“建议”取代“命令”。
30.不要轻易做出承诺。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可能做到。
4.假想自己毕业后的职业角色,并说明自己如何顺利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
销售部门经理(1)执行力是关键
执行力在当前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员工执行力的培养。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执行力,有利于在职场生活中领先一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意识地锻炼执行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学会倾听与沟通。接受任务时,首先要听清楚重点,理顺条理,避免遗漏。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询问清楚,把可能出现的工作障碍提前解决。
第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是基础,而工作效率是关键。制定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措施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效率提上去了,缩短了工作衔接周期,是良好工作执行力的重要体现。
第三,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员工所下达的任务也在不断地调整与更新。只有持续补充新鲜的知识,保证业务水平始终跟上甚至领先于行业发展状况,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新的工作与任务。
(2)敬业精神是基础
缺乏敬业精神是时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职场新人突然面对快节奏的工作,很不适应,同时又被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吸引,很难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他们应该认识到,人的工作能力有高低,可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分工,但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却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础。职场新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始,调整观念,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第一,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才能敬业,如果不从理智的角度尊重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不会自觉地去钻研业务,这样,工作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提高。
第二,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完成每一项工作之后,员工除了获得工资福利等物质回报之外,同时还积累了工作经验与资本。敬业精神不是用嘴说出来的,积极主动地争取并完成工作才是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三,加强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很适合用于职场。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对待工作,自然就能克服散漫的状态,投入到兢兢业业地工作中。
(3)尽快融入企业文化
在企业高度重视培养树立企业文化的情况下,作为职场新人如果能尽快适应、理解并融入企业文化中,无疑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局面。
融入企业文化是一个步步推进的过程。首先,要认真对待新员工培训。它不但可以帮助员工了解企业的行为规范、福利待遇、可用资源等,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大义灌输到员工的大脑。
其次,在工作中多学、多问、多了解。老员工对企业文化了解得更多,吸收他们的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第三,尽快融入团队。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想要被一个团队所接纳,就得想办法接受和认同他们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团队找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5.谈谈对“跳槽”的认识
1、跳槽的核心在于积累
很多人认为,跳槽是提高工资的必要手段,也有人认为是职业生涯中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但在我看来,跳槽的价值在于为自己积累职业资本。作为猎头顾问,我们每天经常会看到上百份简历,更多的时候感觉看简历就像文章,我们努力寻找文章的脉络和线索;挖掘亮点;体会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他想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不停地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一个人不停地用各种技术重复一些无法体现技术含量的小项目,说实话,这样的简历,工作时间越长,越会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还有一些简历的作者喜欢在前面所讲的这些枯燥的脉络上人为地加以升华,冠以一些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的头衔,如果说前者给人的感觉仅仅是枯燥和茫然,令人惋惜的话,那么后者则有些拿着鸡毛当令箭,令人厌恶的感觉了。虽然软件行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不管怎么样也已经三十几年了的时间了,对很多概念的认识已经逐渐地清晰了,比如技术管理是什么?技术咨询的范畴如何?哪个方向需要技术专家等等,正是这些行业的共识为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当然随着技术发展逐渐细化和深入,在这些主干上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支,但大的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就像一个孩子是否已经长大,是否可以作某些事情了,很多时候社会认知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多指标是我们大家都很明确的,最基本的比如他的年龄,他受教育的时间等等,当然也并不排除个案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技术人员而言,如果希望自己人生的文章更加精彩,那么跳槽是必要的,但跳槽的目的关键在于为自己积累素材,蓄积向上的能量。
2、把握跳槽的时机
那么在具体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可能的诱惑,怎样把握更好呢?
1)刚刚入行的人两年以内应该适当控制自己跳槽的欲望
这里提到刚刚入行的人员只的是已经进入到软件行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目前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很多,不再这里分析。其结果是可能很多学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一些中小型公司或者是一些外包公司,工资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入门一般1.5-2K,有些外包公司可能多一些可以到3-3.5K,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这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但因为这些公司的项目技术含量普遍不是很高,所以很多聪明的学生干个半年该学得就都会了,于是就开始有些躁动,感觉自己已经有经验了,自己的工资应该翻倍了,的确一到两年的初级工程师北京行业内平均的工资标准在4-6K,乍一看,从3K到6K确实是一种翻倍的感觉,在原公司肯定升不了这么快,所以如果哪里能够给到这个水平就去哪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像我们学写字一样,“一”“二”“三”很容易学的,如果这时候你就觉得都学会了,换个地方想学到“四”的写法可不是那么容易啊。其实现在有一些大型的外包公司的确是最好的实训基地,不仅仅在于他们有完备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开发环境,而且他们各种类型的客户和项目机会也很多,有些有质量的项目肯定是不会交给应届毕业生去做的,但如果你踏踏实实作了一段时间,并且认认真真的耐住寂寞,坚持学习,作为“经受住考验的老员工”,你很可能会有比别人更多的见识机会,然后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逐渐清晰之后再考虑发展的时候,目标会更加明确,把握机会的能力也会更强。正如易经第一招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潜龙勿动!人生的智慧啊。2)不要指望通过跳槽来寻求转行
在和候选人沟通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些候选人跟我说:我不想再做这个行业了,不想再做开发了,我希望能够换一个方向。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觉得比较遗憾,要知道,猎头人员为什么会找到你,毫无疑问,是因为你过往的经历很有价值,但你却不想干了,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首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真了解你要转的那个领域?你是否做好了从头开始的准备?你有什么资本可以应聘新的岗位?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经常劝告候选人,如果你真想转,就暂时不要考虑跳槽,可以在原单位寻找转型的机会,并且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在通过跳槽的方式在新领域里寻求突破,这样做更加现实。比如如果想往管理方向走,那么在原来的单位可能会更快的提升为项目经理;如果你想往市场方向转,那么在原来的公司的人际结构可以使你更方便获得和客户接触的机会等等,如果你在本公司尚且都找不到可以转型的机会,你觉得在人才竞争惨烈的社会招聘中就能有奇迹发生吗?
3)想明白在考虑跳槽
几条经典职业发展路径,其实都是在科学的跳槽中逐渐成型的,这里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不同路径的技能积累和机会选择。
A.技术路线
任何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人都不可能马上接触到复杂的技术,如果你的第一份工作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你会更加幸运,成长的会更快;如果很一般也没有关系,那么你会有更长的时间来熟悉各种技术,打好基础,基础越扎实,准备越充实,以后发展就会越容易。
对于走技术路线的人,越早确定自己的技术兴趣点越好。技术是在项目中得到不断锤炼和发展的。但因为项目类别千差万别,所以企业一般在招聘的时候不会太刻意的要求相关行业的经验,而会比较看重技术本身,这就给走技术路线的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开放的发展机会。因此作为开发人员自己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不必在乎公司大小,行业和项目类别的转换,而应该更加注重项目类型,使自己的技术水平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比如通信,金融,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游戏等行业里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走技术路线最为重要的是技术方向要尽可能专一,而且要在自己的简历里清晰地体现这一点。这样虽然可能使你的就业范围窄了,但在某一个方向上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就越大。比如当我们想找C++的人,我们就不希望这个人在简历中写什么都会,什么都做;还有更细的,比如Javascript,ajax等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我们接到的猎头需求在技术方向上有越来越细的趋势,但又总是在时时变化的,所以走技术路线需要必要的执著,不管市场是冷是热,执著于自己的兴趣,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和积累,不用着急,早晚有公司拿着高薪登门来请你的。
B.管理路线
走管理路线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原来的公司尽早地获得项目管理的机会,这点前面说过了,不太容易在跳槽中获得这种提升。第二点就是要一步步寻求往大公司跳,如果英文好的话,可以考虑通过小外企进入大外企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这条路线而言,不宜频繁的跳动,要想好,看准,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要抗住诱惑,不要因为是朋友的邀请,不要因为是一时的高薪,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让自己所在的公司越来越小,活动范围越来越窄,那么时间越长,偏离的就会越远。
大公司很官僚,自己的价值体现比较有限,遭遇发展瓶颈等都是常见的大公司病,也是离职的几个主要原因。其实更主要的还是诱惑太多,拥有大公司背景的候选人对于很多的中小型公司而言,都是求之不得的人才,而大多数快速发展的中小型公司通常都比较会讲故事,也肯出大价钱,很少有人能够扛出如此的诱惑而过早的离开大公司的环境,或者放弃往更大公司发展的机会,都是比较可惜的。
实践活动,办公室的一天
办公室工作的第一天,阳光明媚。
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情有些复杂,有些担心:不知道是不是能够适应办公室工作;不知道在办公室是不是能发挥自己„„
一上班,领导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办公室工作琐碎而繁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篇一律,要做好办公室工作,一要做到任劳任怨;二要做到腿勤、口勤、手勤;三要做到细心、耐心、专心。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算对得起这份工作。”听完这些话,我有点沉默,那是因为有了感觉,特别是那一句“对得起这份工作”打动了我。
工作第一天,正在埋头翻阅着文件,领受到了一个任务,就是把交换的文件逐一登记,并付上文件标签后送主任拟办。当时心想,这有何难,几分钟搞定。可谁曾料想,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我竟没能一次通过。后来主任耐心地告诉我:传阅文件要按一定顺序整理,比如市院文件要放在前面,接着是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文件。呵呵,怎么连这都没想到。明天加油!虽说轻松,但我还是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上有点点担子,有点点压力了。
一天工作下来,还是颇有些感受。首先,办公室工作涉及内容多,接触范围广,日常事务杂,这就需要办公室工作程序标准化、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去做事,才能保证高效运转。其次,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与全院有着密切联系,这就需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第三,“细微之处见精神”。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再认真,细致再细致,不能有半点敷衍和丝毫虚假。工作其实不算很难,但想干好还挺难。所以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第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真心真情地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甜美的微笑,哪怕是轻轻的一句慰问,或是发自内心一句感谢的话语,都会让你周围的人感动,都有助于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办公环境。只有当你真诚、友善的面对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与理解。办公室工作尤其需要“诚信、善良、宽容”的同志。
工作的第一天,不管做得多少,做得好坏,都应该真实的记录一下。于是写了只言片语,贻笑大方。
第二篇: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
不同阶段的企业文化
现在市场上,关于最佳雇主评选有很多种,有大学生最佳雇主评选,以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薪酬在市场的水平为评选的主要指标;有中国企业最佳雇主、亚洲企业最佳雇主评选,以员工敬业度为评选的主要指标。员工的敬业度反映了企业所提供的薪酬水平、制定的员工发展通道、提供的培训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策略对员工的吸引度。基于评选的结果来看,评选出来的最佳雇主基本上是大型企业。
根据笔者多年的咨询工作经验,观察到房地产企业有其特有的特点,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都有吸引、留住人才的不同法则,因此不一定只有大型、成熟的企业才有吸引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靠什么吸引和留住人才?我认为企业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内容、表现形式等都不一样,对员工心理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同。
起步阶段:
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者老总文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经历过从小到大,从创业到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经历这种过程的企业,老板大多数头脑清醒、勤奋好学、工作认真,是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人,能够召集共同打天下的小团队。他们不仅能够快速掌握国家各种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政策,而且能够及时掌握哪些因素影响住宅价格。这个时期,老板做事风格、为人处世决定了一个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速度。正由于这种情况,公司管理基本上是靠人管理,是人治。企业能够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并逐步发展,是因为老板能被团队成员认可、崇拜而且愿意死心塌地跟老板干。所以老板的一举一动就是公司的旗帜、方向标,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案例:创业初期,老板文化吸引人
起初,企业老总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员工,负责企业非主营业务,管理企业的一些酒店等物业。由于经营的物业盘子小,利润低,导致在企业中的地位很低。这成为老总拓展房地产的一个原动力,加上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利用当时有效的几十万启动资金,开发一个楼盘并取得成功。
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不断引导,我国房地产市场风生云起。企业老总利用第一桶金,快速在当地市场站住脚跟,资产规模从几十万到几十亿的大跳跃前进。人员规模从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几百人。房地产企业在集团的地位不断提高,创造效益也逐渐被集团认可。惟有一点没有变的,就是企业老总的做事、处世风格,这使得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尽可能打破国有企业的限制,从全国大中城市、名校引进团队的核心人才。
比如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一个非常大的瓶颈——营销瓶颈。企业老总“三顾茅庐”从上海邀请到一名人才,担任营销总监。但由于西北气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差一点使得这位来自上海的人才打道回府,但是他最终还是留下来了,而且在这个企业服务超过四个年头。其中的主要原因,他就提到这位老总的个人魅力。一是老总拼劲十足,很多事情亲历亲为;
二是老总视野开阔,能根据全国市场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三是老总对真正的人才大方、慷慨和尊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起步阶段的企业,老板的个人魅力及其影响的企业文化是吸引企业发展核心人才的最重要因素。这些核心人才往往就是一个企业起步阶段的骨干团队,上下层级少,老总与员工能够经常直接沟通,使团队成员感觉到被尊重,能在此实现个人价值。这个阶段的企业能让员工乐意为其口头宣传,主要是因为老总个人,也就是老总文化被大家所认可。因此可以说老总文化就是起步阶段时期的企业成为最佳雇主的第一要素。快速发展阶段:
制度文化主导企业文化
企业进入快速发展后,企业的资产规模、项目规模、产品类型、人员规模、管控模式、组织架构、权责体系都发生很大变化。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将遇到诸多问题,比如权责不明确,导致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多,办事效率低,最终公司上下不能按照老板的意图同步行事,公司的利润率下降。这种现象是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通病,也是成为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建立制度文化一个内在因素。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最突出的制度文化是组织制度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这也是企业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必然产物。因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其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层级设置不断增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垂直管理的线条不断拉长,企业老总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管理问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很难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引发诸多内部矛盾,留不住优秀人才。
遇到这种瓶颈,不少企业会向咨询顾问公司寻求帮助。以下是我们遇到的另一个案例。案例:企业发展时期,人性管理留住人
某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内部称之为“第二次创业阶段”。企业员工数量已经超过600人,业务涉及住宅开发、商业地产开发、商业经营管理等多种物业类型。企业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组织制度按照总部加城市公司的组织架构,同时商业经营管理与城市公司平级,按照开发系统、商业管理系统进行组建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有一套完善的与薪酬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培训制度、薪酬制度、招聘制度、晋升制度等管理制度。
在这套已经基本完善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公司得以快速运转,并已进入全国房地产企业前列,在当地知名度名列前茅。比如,一个负责公共关系的部门负责人提到,在与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少遇到麻烦,而且效率非常高。因为这一点,令他作为这一公司员工倍感自豪。
公司的薪酬制度在当地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保证员工工资处于市场高位的同时,还提供多样的福利。
公司的招聘制度也非常灵活,对于核心人才,公司部门领导亲自拜访,而且还通过各种关系劝说这些人才加入公司。比如,公司的商业地产业务刚刚起步,在商业地产机电设计方面既缺乏经验,更没有一个领军核心人才。为了寻找这样的人才,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在另外的城市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但有其他公司开出了更好的条件。公司领导亲自拜访,并向其说明了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最终请来了所需要的人才。
公司的绩效制度非常人性化,虽然每个月进行考核,进行排名,但对不同等级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在工资方面并不完全参照绩效考核分数。公司领导主要是考虑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绩效考核还未成熟。一方面促进员工努力工作,形成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不让员工感到压力太大。
公司的晋升制度给予各个层级的员工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比如有一名员工2005年进入公司,是一个助理销售人员,到2010年已经成为营销经理。短短五年,该员工实现了五级跳。
该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渐成为公司的主导文化,因为制度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积极工作的同时,还能够安抚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过程中员工的浮躁心态。
总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要想成为员工心目中的最佳雇主,就必须优化公司制度文化,让员工明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和企业共同成长。
成熟阶段:
精神文化的吸引力建设
本阶段的最佳雇主,主要指经过快速发展阶段后的成熟的房地产企业。它们一般是规模大、人员多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各方面的制度都已经很完善,员工工作有章可循,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基本上能够实现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短期的自我价值。但是,如果从企业的长远的发展和吸引力来说,还需要建设企业的精神文化,让员工有精神上的享受,不仅是工作的时候感到快乐,还要让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享受生活。目前,市场上所评选和研究的最佳雇主大多数是这类大型知名企业,因此本文在此就不多阐述。总而言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够成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最佳雇主。因为市场上人才所追求的不一样,每种人才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最佳雇主。有的喜欢那些规模小却有发展潜力的公司;有的喜欢能够快速彰显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公司;有的希望能获取可观收入的公司,或者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的公司。正因为不同人才所追求的内心价值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只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和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都能够成为特定人群的最佳雇主。
来源正均策略
第三篇:中日企业文化之不同
中日企业文化之不同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很多日企纷纷落户中国。比较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人们发现。。。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以独特的潜意识渗透企业的各个领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可以把企业文化概括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是在企业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定起来,全体职工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构成的总和。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发展:
一、日本文化的形成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是由这样一些原因形成的:首先,日本是单一民族的社会,结构是同质的,具有国民意识和行为趋于同一的民族习惯。其次,是长期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有一种和现代企业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基础。第三,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改革 为日本企业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第四,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恩耻观。第五,日本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把这些文化的优良特征融于一体,形成了既有原则又有信条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第六,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长期坚持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逐步形成。
二、日本文化的特征
1、集团意识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观念。
2、企业的家族化。
3、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
4、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5、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提倡企业内部的竞争是一种为企业出力的竞争,鼓励员工在企业中提出包括技术革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提倡一致对外。
三、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企业突出的是群体的作用,以“和“为“贵”,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的儒家学说。在日本,企业经营就是以此作为其理论的依据。
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日本,“人本 主义企业经营”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了日本在战后 迅速崛起的法宝之一。这一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的原则,确认“人”是经济发展中超越物质的最为珍 贵的资源;注重经营管理的人性化,挖掘员工的潜 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
1日本企业文化的特性
师家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
终身雇佣制,是指从各类学校毕业的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 出于劳动者自身的责任,企业主避免解雇员工的雇佣习惯。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被称做日本式经营的“三件神器”或三大支柱。2中国企业文化的特性
是政治与经济的统一体提倡“重义轻利”追求“自强不息”
2.2海尔公司和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的比较:
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海尔文化分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
2、制度行为文化
3、精神文化
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
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者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民族英雄”。该公 司的成功是在于完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二是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的培育前提下,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
三是注重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自觉接受。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
比较启示:
致谢
第四篇: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有什么不同
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有什么不同?
美国管理大师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近来被不少管理者言必谈之。但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其一,财富500强中最有名望的偶像公司,可能是优秀公司,但不一定是卓越公司。柯林斯选出的卓越企业中除吉列为人所知以外,几乎都默默无闻。其二,大名鼎鼎的明星CEO,几乎都不是卓越公司的CEO。卓越公司的CEO,几乎他们清一色地谦逊平和(不骄傲自满)、少言寡语(不张扬造势)、默默无闻(不显山露水)、低调安静(不浮躁夸张)、简单主义(不崇尚形式,不追求多元化),只是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企业,使之走在本行业的世界前沿。柯林斯认为:有魅力、有名望的领导是企业财富,但不要忘记,他也是债务。这语句意味深长。第三,卓越公司在高层领导接班人问题上,从不用空降明星,而都用“自己人”(内部选拔)。第四,卓越公司CEO的薪酬多少、待遇高低,与业绩、奉献没有直接的关系。第五,卓越公司并不热衷于战略规划与庞大机构的设计,而是先找对人,再决定做对的事。而一些优秀企业干了不少不该自己干的事。第六,优秀使人乐而忘忧,但优秀又是卓越之敌。人们迷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死抱着自己的“优势”不放,但你必须不忘三问:要在“什么事业上需要你加大热情投入?你现在的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是什么?你的公司在哪些方面可能达到国家或世界的顶尖水准?”然后请你在这三个问题的交合点上大作文章,寻找自己的新方向,达到卓越境界。第七,人们都很重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但是万不可忘掉纪律。摆脱官僚管理体制,迫切需要的是纪律文化,只有纪律文化与创新思想结合,才能使企业达到卓越,并持续卓越。第八,人们认识到了科技对企业的重要,但“它不是驱动企业改革的主要力量。单单科技本身,永远都不是企业成败和走向卓越的主要原因或根源”。第九,卓越企业永远不会因为机会太少而饿死,反而因为机会太多导致消化不良而消亡。一个企业真正的能力,真正面临的挑战,不在于如何创造机会,而是如何选择机会。
第五篇:中学和大学有什么不同
中学和大学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不能顺利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不了解中学与大学的区别,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你将难于成功。
大一不是高四
当你还是一名高中生时,一定迫切希望高中能尽快熬到头,渴望过上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而当你真正跨进大学的殿堂后,却发现大学校园里总是流行着两个字——“郁闷”。郁闷到底源自何处?却又似乎说不清楚。于是不少人又开始想念高中生活:有规律两点一线.读书考试„„虽然有些单调,却过得很充实很踏实;高中不需要过集体生活,大家相处特别单纯„„总之.高中的生活是那么熟悉,那么习以为常,那么驾驭自如;而现在却是如此迷茫.好像有许多事要做,可又不知从何做起„„这些,都是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的感受。看来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真的不一样。从中学生到大学生,每人都要跨过一条不算小的“鸿沟”。那种一时找不着“北”的状态,有的人很快就会过去,振奋精神扬帆起航;有的人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头绪,把精神状态调整过来;更有甚者,由于开始的不适应。变得落后、被动,最后自我放纵,当一纸退学通知书摆在面前时,才后悔奠及,黯然泪下。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状清楚地告诉我们,大学生一年级如“转型”不到位。对其今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可以说,在大学这一人生拼搏的竞赛场上.,一步领先。就处处主动;反之则处处被动,如果不小心“摔”了一跤.你就很难追上.或者直接被判“出局”。那么。大学与中学到底有哪些区别,这道“鸿沟”到底是怎样的呢?每个人的基础素质不同,适应能力不同.碰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们只能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分析,供大家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参考。
(1)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教育则是为了学生进入社会。虽然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授知识.提升人的素质,延续人类文明,但是,中学是基础性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中等水平的普通教育,为广大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做一般性的基础文化知识准备。中学教育强调学生会用书本知识解题,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顺利通过高考选拔,进人大学学习。所以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高一层次的学生。大学则不同,它面向社会,是一种专业性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从未来社会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照顾到学生未来具体职业的特殊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不仅能够独立于社会,而且能够担当大任,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方式不同。中学培养“考”生,大学培养“学”生。由于中学和大学的追求目标不同,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式也不同。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人们衡量一所中学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很自然地就选择了该校的大学上线率和考取高校的重点率,中学也就不得不实施以培养高分“考”生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大学则不同,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有效、优质工作的人,要求工作者必须学识、素质、能力俱佳。不仅如此,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还要求每个工作者具有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教育强调学生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是培养现在学什么技术最好的鉴别能力,而不是教你什么技术都学的多面手。
(3)教育模式不同。中学是封闭式教育.大学是开放式教育。中学的教育内容是封闭的,所有学校都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组织教学。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封闭的,都是按照“老师讲授——解题示范一~课外解题练习”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而大学阶段是开放式的教育,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辨别真理,吸收真理。学生在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中,学习如何去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通过前瞻性、高效性、多维化和综合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改变理念,开阔视野,提升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发展。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在校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学新生,当毕业离开学校时,差距已是显而易见。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所掌握知识的差距,更是理念的差距、视野的差距、能力的差距。
(4)教学方式不同。中学老师“逼”着学生走,大学学生“追”着老师走。大家都亲身体会过,中学老师既是学习上的指导者,有时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监工”。为了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他们天天围着学生转,时时“逼”着学生朝着考上大学这一明确具体的目标不遗余力地拼命往前走。大学老师则不~样,一方面他们希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老师不是teacher,而是instructor,他们起的是辅助指导的作用,关键在于学生自主地吸收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老师只是一种解答器,想要得到答案,学生得自己去点击,自己给“它”输入你的疑惑。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任务,精力不可能集中到教学一个方面的工作上,所以大学老师也不可能天天围着学生转,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比中学要少得多。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上碰到困难,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找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讲,在大学应该是学生“追”着老师走。
5)学习状态不同。中学是被控式学习,大学强调自主性学习。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中学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学生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时问都由老师做出安排,乃至学习方式、解题步骤、书写格式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以说,在中学,学生就像是一只被牢牢控制、在不断抽打下被动旋转的“陀螺”,一台被动学习的“机器”。在大学,学生必须自主自觉地学习,必须自己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课程学习。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自我加压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前的大学生并不是缺乏理想和基础实力,更多的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6)学习方式不同。中学学习老师帮你掌控,大学学习需要自己经常“反省”。在中学学习,学生习惯于老师“一口一口地喂”,上课一般速度较慢,解题示范多,基本上能当堂消化,而且经常进行阶段性的考试检查,大家学的内容又都一样,所以一个阶段下来自己学得怎么样,考试成绩一出来,与其他同学一比较,就会知道。而大学老师讲课是精、少、快,一拉就是几章几节,而且抽象阐述较多,一般只讲教材的重点难点、思路结构或者一些关键问题,绝大多数课程内容要靠学生自学完成。教师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需要几倍的时问才能消化和理解。即使有课堂作业,也并不要求一定完成,多凭学生自觉,不像中学时那样,有很强的强制性。所以大学学习特别需要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醒A己投入足够的时间到课程学习上去,巩固所学的内容。切记千万不能自我放松!
(7)学习内容不同。中学大家忙一样,大学大家不一样地忙。在中学,可以说大家课内课外忙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高考要考的几门课的学习上去。对高考要求以外的东西谁都不敢也不可能多去关注,即使对某一特长发展很有兴趣,如果与高考准备有冲突,也只能暂时忍痛割爱。而大学学习则不同,因为大学是职业性的素质准备教育,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实行学分制后,学校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能力自由选课,即使同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也会有许多不同。另一方面,大学不光要求重视课堂的学习,也十分重视实践训练;不光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
(8)学习要求不同。中学强调标准,大学鼓励创新。在中学,不仅大家所学的课程相同,而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老师为了避免学生考试失误,甚至对学生的解题步骤乃至书写格式都会提出一些“规范”标准。中学生似乎成了学校这座工厂培养出来的“标准件”。殊不知这样做,学生在得到严格规范的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杀了个性和创造性。大学则不一样,大学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因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产生知识的地方,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主战场”,需要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能否为学生秉性和天赋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成为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以“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以“渔”。
(9)思维训练不同。中学学习越学问题越少越好,大学学习越学问题越多越好。正因为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所以中学老师的艰巨任务是带领学生想方设法去攻克一道道难题。中学老师希望所教的学生越学问题越少。而大学则不然,大学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大学生学习应该是越学问题越多越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看到的问题越多,创新发展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大学生要把训练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学习上要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要敢于向老师发问,乐于与同学讨论,勇于向权威挑战。
(10)管理方式不同。中学要求服从,大学倡导个性。中学生在许多方面都不够成熟,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他们认为严格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因此许多中学对学生采取的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很少有自由进行自主安排,久而久之大家也习惯了服从。但一进人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必须给学生自主发展、张扬个性的空间,以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发自身潜能,同时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促使自己快速健康发展。正如以往同学描述的,“在大学里连落叶都带有灵性,连空气都充满自由的清新气息”。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真正地独立成长。但是也有许多被惯坏了的同学,反而感到不自在了,还有不少同学理解不了大学这种“自由”的真正禽义,使自己这艘小船还没出海就被“自由”的风吹得晕头转向,东倒西歪了。他们在失去外界强制约束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放松自己,最终走向失败。
(11)承担责任不同。中学别人把你当孩子看,大学别人把你当成人看。在中学,学生一般都没满十八岁,在他人眼里还是个孩子。的确,这时候的你,还没有完全长大,在法律上你也是一个需要父母监护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学,虽然在自己父母眼里你可能仍然是个孩子,但是在其他人眼里,在法律的概念上,你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十八岁,在法律上是一个重要的界线,到了这一年龄,就意味着你要独立地承担起作为一个公民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意味着你必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特别是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12)生活方式不同。.中学靠别人管自己,大学靠自己管自己。在中学的时候,除了抓好自己的学习以外,很少有其他事情需要学生自己操心。那时的学生很少离开父母,即使是住校生,也不会离家很远,每周都会回家一趟或者父母来看你,既没有独立感,也不会有孤独感,一切生活上的杂事父母都会帮你处理好。而到了大学,绝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开家乡,远离父母。父母的唠叨听不到了,同时他们的照顾你也享受不到了。学习与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依靠自己去做,碰到困难也要自己设法解决。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管理好自己。毕竞要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人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自己选择该走哪一条“路”。这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
(13)学习视野不同。中学只要伏案学习,大学要站起来四面观望。英国著名数学家、思想家怀特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观望。”这就是说在中学,学生只要管牢学习就可以了;而到了大学则必须明“目”扩“胸”,站起来朝四周探索,需要想“每一步我怎么走”。在大学里什么都得靠自己,醒着,还是睡着,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这些道理,我们不能等到读完四年大学的时候才去细想,才想明白,不能等穿上学士服的那一刻再感叹:“大学四年真是虚度,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在如此大的课堂里我似乎什么都没学到。”
(14)发展道路不同。中学靠别人帮助规划,大学需要自己学会规划。在中学阶段,学生更多的是依靠别人的帮助规划度过中学生涯,上什么课,做什么作业,怎么样复习,每天干什么,考什么大学,甚至填报志愿等,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大多数情况下,你只须要服从,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而在大学,一切都由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阶段要自己选择的内容非常多:上什么课?上多少课?选什么样的老师?怎么学习?参加什么样的社会活动?是否要考研?„„这些问题你都会遇到,怎么选择?关键看你如何认识自我,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有深刻而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下决心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可以说.大学阶段走得顺不顺利,主要取决于有没有一份好的生涯规划书。生涯规划其实不难,掌握“知己,知彼,设定目标,切实行动”的大原则,你一定能顺利走上自己喜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