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邑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平邑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平邑县人民政府
今后三年,是我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时期。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提报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与重点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县今后三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任务目标和发展重点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富民强县、社会和谐为出发点,以打造鲁南地区经济强县、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县、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县、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县“四县”为目标,着力加快发展速度、膨胀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县域经济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二、计划目标
到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递增2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5亿元,年递增3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年递增3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8亿元,年递增2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亿元,年递增
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
达到24430元和11570元,年递增分别19%和20%。
三、发展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大城建、大项目、大旅游建设,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再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立足点,加快提高教育水平,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四、发展重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打造七大园区。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资源互补、衔接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县域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形成资源共享、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的区域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七大产业园区。
1、平邑经济开发区。围绕“经济新区、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启动开发区二期扩区建设,规划扩区面积2平方公里。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到2013年,建成产值达到136亿元的全省最具活力的开发区之一。
2、城东中小项目聚集区。在平邑县城以东,温水镇以西,规划建设占地13平方公里的中小项目聚集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配套政策,改善环境,完善设施,吸引民间资本金进驻,搞活民营经济。到2013年,建成集工业、商贸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小项目聚集区。
3、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立足现有基础,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构筑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重点完成投资4000万元的赵霞物流园、投资2200万元的岳庄水厂和投资3000万元的燃气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罐头城的配套承载能力。
4、中国国际石材城。进一步完善国际石材城建设规划,投资1.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石材企业的开采和加工秩序,石材加工企业做到废水“零排放”,废料和废渣等固体废物统一清运、集中规范处置并综合利用。坚持扶优扶强、引大引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原则,重点完成投资20亿元、占地2000亩的北方石材营销市场建设,推进石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石材产业的管理水平。
5、中国(仲村)棉纺手套城。按照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聚集的发展思路,以仲村镇为中心投资5000万元建设占地2000亩的中国棉纺手套城。到2013年,建成产业链较为完整、市场竞争和产业扩张能力较强的棉纺手套产业集群,把仲村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集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国棉纺手套城。
6、中国优质天然石膏加工基地。以万庄石膏工业园为依托,向东延伸,将柏林、卞桥、资邱石膏工业园联结起来,形成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的东西带状石膏工业走廊。以北新建材、金信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石膏加工规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7、中国金银花种植加工营销基地。以流峪、郑城、白彦、临涧等乡镇为依托,加快金银花GAP生产基地建设。投资8000万元在郑城镇建设大型金银花等中药材交易市场,投资1亿元在流峪镇建设金银花中药材博物馆及物流城,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
(二)突出招大引强,膨胀经济实力。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招大引强、招高引新不动摇,充分挖掘我县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推介宣传,瞄准先进发达地区,盯着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力争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到2013年,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30个以上,过10亿元的项目10个,过20亿元的3个。
(三)突出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基础设施等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北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黄桃、葡萄、蓝莓、大蒜、马铃薯、西瓜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以南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花生、中药材、大樱桃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推进以金银花、果品、蔬菜、黄烟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争创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加快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到2013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5个。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
上。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转化升值,重点发展温水大蒜、保太土豆、武台黄桃、白彦樱桃、资邱西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突出优化升级,发展新型工业。今后三年,我县将把实施好“三四五”工业提升工程做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机械、化工、造纸、黄金等四大优势产业,规范提升罐头、石膏、石材、手套、金银花等五大特色产业。争取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0家,新增利税过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以上,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2家以上,产值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5个,其中过百亿元的3个。
1、培植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依托市政府在我县巨皇太阳能公司建立的“临沂市光伏工程研究中心”,投资6000万元完成光伏跟踪系统产业化,重点研发太阳能光伏电站、照明灯具和移动空调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光伏产业链条。中药材产业:发挥我县金银花之乡的资源优势,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制药集团联合,完成投资2亿元的岐黄金银花制药生产线、投资1.2亿元的晟银中药材提取生产线、投资2000万元的振兴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投资3000万元的宝健金银花中药材生产线项目,使金银花中药材达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新材料产业:抓住国家推广发展环保新材料的机遇,以传统的石膏、石材、水泥等产业为依托,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线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重点做好投资7亿元的中联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投资3亿元的绿源公司超高水新型充填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
2、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机械产业:以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
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技术装备投入,信息化技术开发新产品,向成型设备生产过渡。依托北汽福田、雷沃重工搞好产品配套开发,完成投资5亿元的年产100万台微型汽车变速器项目和投资4000万元的大型联合收割机驱动桥总成项目。同时发展精工齿轮、华盛铸造和益康齿轮等配套企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变速箱、农业收获装备生产配套基地。2013年,全县机械产业实现产值45亿元。化工产业:以天宝化工有限公司为重点,发挥行业市场专卖和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的优势,开发高精度延期雷管、系列专用炸药等新产品。加强与西班牙马克西姆集团的合作,完成投资8亿元的工业雷管和水胶炸药生产线项目、混装车基地。以丰源公司为重点,开发氨醇和精细化工下游产品。2013年,全县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造纸产业:依托金太阳、汇丰、威凯瑞等龙头企业,带动造纸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完成投资6000万元的北京城建集团无碳复写纸生产线、投资6000万元的鲁宁纸业高档铜版纸生产线、投资7000万元的金太阳纸业无碳卷筒纸生产线项目,重点发展中高档铜版纸、铜版卡、无碳纸,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增强行业竞争力。2013年,各类纸加工产品达到22万吨,造纸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黄金产业:以归来庄矿业为重点,在巩固黄金规模生产的同时,继续勘探寻找新矿源,扩大生产规模。抓好规划期内投资1亿元的探矿项目。以归来庄矿业现有金外产业为依托,形成以黄金采选为主,多业并举的大型产业集团。2013年,黄金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
3、规范提升特色产业。罐头产业:支持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的整合扩张。重点完成总投资3亿元的康发食品、玉泉玻璃、奇伟食品、中海食品、家家旺食品、亿家乐食品、万利来食品等企业的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造高科技、名品牌罐头(食品)生产基地,提升中国(地方)国际罐头城的产业规模和知名度。争取到2013年,罐头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亿元;石膏产业: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石膏产品的科技含量,着重发展高纯度石膏粉、自流平石膏等一系列新产品,努力打造中国石膏生态环境示范区。重点完成总投资2亿元的拜尔建材、皇华建材、万佳建材、平大贸易等企业的高档石膏产品生产线项目。争取到2013年,石膏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6亿元;石材产业:加快石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由开采加工当地石材为主向加工进口石材、出口销售的战略转型。力促石材企业整合提升,加快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步伐,推进石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重点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汇东石材、顺强石材、长春石材等企业的石材加工生产线项目。争取到2013年,石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3亿元;手套产业:规范棉纺、合线生产经营秩序,全面提升手套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重点项目引进与建设、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棉纺手套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壮大。争取到2013年,手套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金银花产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烘烤干燥技术,提高金银花的产量与质量。依托郑城、流峪两个主要的种植基地,引进培育一批现代化的金银花深加工企业。争取到2013年,金银花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亿元。
(五)突出总量提升,壮大第三产业。发挥我县区位、资源等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以“拓领域、扩总量、上规模”为方向,突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四个重点,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政策扶持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层次提升、结构优化。
1、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以景点提升、市场开拓为重点,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一是整合旅游资源。依托蒙山、天宇自然博物馆、九间棚、归来庄矿业地质公园四大景区,进一步加大景区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档次。重点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蒙山温泉开发、投资5000万元的东蒙书院和投资3000万元竹林生态园建设,打造一批富有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的精品景点景区。二是拓宽融资途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产业,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我县旅游开发建设水平。三是加强宣传营销。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市场营销机制。积极与周边县市联合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营销联合体,着力打造沂蒙山核心旅游线、山海圣人旅游线、福寿文化旅游线,把平邑融入全省旅游大框架。到2013年,建成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3处、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
2、活跃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加快传统行业升级,进一步增强城市消费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功能。按照商业网点规划,实施“五个一”工程:构建一个商业格局,建设一处综合市场,提升一批特色街区,改建一批农贸市场,扶持一批商业龙头。重点完成投资2.2亿元的平邑商贸城、投资1.2亿元的华百购物中心综合楼、投资8000万元的金桥商贸城扩建等项目
充分发挥我县四市交界处的优势,大力发展期货贸易、配送代理、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方式,全方位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加快盛安物流园、朝霞物流园、金银花物流港等园区建设,扶持鼓励物流企业上等级上规模,争取到2013年,培育1-2家国家2A级物流企业,建成临沂西部物流节点城市,鼓励、支持工业企业主辅分离,通过剥离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引导工业企业调整业务流程,发展服务外包,支持引导仓储、运输企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第三方物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依托供销系统的“一网两平台”,积极促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型物流企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农超对接”,建设从鲜活农产品采集地到超市之间的冷链物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鼓励兴办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中介组织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济组织、3、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快金融主体建设,到2013年,引进2-5家金融企业在平邑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农村信用社筹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继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科学规划县内金融网点布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授信授权,扩大信贷总量,优化信贷增量。到2013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21亿元。鼓励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搞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开展,加快农村服务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尽快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4、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制定住房保障规划,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住房问题。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着重开发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尽快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住房“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挖掘房地产开发潜力和居民购买能力,巩固我县房地产业良好发展态势。重点完成投资3亿元的福宽置业城市综合体、投资6亿元的美丽家园、投资1.7亿元的滨水雅园、投资2.6亿元的邑博园和投资1.3亿元明德花园等房地产开发项目。
(六)突出城乡一体,发展镇域经济。按照“旧城提升改造、新城跨越发展、建设魅力城市”的思路,投资20亿元,完成旧城城中村改造工程。投资3.5亿元,实施“跨河”发展战略,启动浚东新区建设。用3-5年时间,把浚东新区建成集行政办公、旅游休闲、服务功能配套、居住为一体的标志性城区。到2013年,县城建成面积、人口分别增长20%以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加大对乡镇驻地特别是中心镇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的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按照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的目标定位,加强地方、白彦、仲村、郑城等中心镇建设,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完善功能配套,实现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地方镇的罐头加工、卞桥镇、柏林镇、保太镇的石膏加工、仲村镇的手套加工、铜石镇、临涧镇等乡镇的矿产开发、资邱镇、武台镇等乡镇的生态农业、果蔬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
乡镇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形成“一镇一品”的规模竞争优势,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小城镇。积极争取开展“镇级市”建设试点,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到2013年,驻地人口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发展到10个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4.5%。
附:平邑县2013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期目标表
第二篇:布尔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跨越发展新业绩》(最终版)
跨越发展新业绩 长治久安新风貌
——布尔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布尔津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218公里,是全国少有的与三个国家接壤的少数民族边境县。全县辖5乡2镇63个行政村,总面积10540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人,由哈、汉、回、蒙等21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68%,农牧业人口占65%。近年来,布尔津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围绕财政增收和农牧民增收两条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畜牧、能源、油料、建材”五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生物制药和工矿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推进全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15亿元,2008年以来年均增长10.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年均增长16%;接待游客10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07元,年均增加363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12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88.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67万元,同比增长8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元,林省援建规划。工矿业发展实现突破。立足清洁能源优势,2008年以来,先后引进中广核、广东水电二局、国电新疆电力公司、北京华冉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新疆特变电工6家实力企业开发县域风水资源,全县电力协议装机总量达到410万千瓦,冲乎尔水电站、北京天润和新疆华电两个4.95万千瓦风电场并网发电,新水股份4.95万千瓦风电场近期建成投产,14万千瓦布尔津山口水电站全面动工,52.4万千瓦乔巴特水电站年内开工建设。目前,全县电力装机达到27.6万千瓦,占全地区装机总量的52%。引进山东地矿局、TCL新疆能源公司等企业实施整装勘查,星振矿业规模不断壮大,屯河水泥布尔津分公司完成搬迁扩建,年生产水泥能力达到80万吨,并实现低温余热发电;喀纳斯矿业获滑石产品出口许可。规划建设建材园区,投资3000万元的商品混凝土拌合站及陶粒砖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入使用。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54亿元,较2008年年均增长30%。旅游综合开发水平全面提升。五彩滩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北疆海岸景区建成营业,也拉曼旅游开发区、生态植物园、冲乎尔生态养生小镇、俄罗斯风情街等旅游新景区景点建设全面启动,初步构建了以喀纳斯为龙头、沿线景区景点为补充的“众星捧月”旅游开发格局。赋予县城“童话边城”的城市品牌定位,作为旅游目的地倾力打造,2008年以来年均投融资2亿元用于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建成城镇集中供热中心,完成供热、供排水管网改
后重建1070户。
三是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通过县”。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教学条件极大改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荣获自治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城东教育新区启动实施,2012年9月第一中学将建成投入使用,为逐步实现“县办中学、乡办小学、村办幼儿园”奠定良好基础。职业学历教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阶段住校生伙食基本免费。发展壮大“额河育才助学基金”,基金总量达到213万元,累计资助学生1529名。注重抓教育教学质量,启动“名师”工程,财政预算经费重奖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并选送中小学校长和教学骨干到内地挂职培训。高度重视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县人民医院成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分院,在医疗技术设备、医务人员培训、远程会诊、重病患者医治等方面得到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全县医疗水平及群众就医条件将得到较快提高和改善。总投资1580万元的县医院急诊住院综合楼投入使用,乡村卫生院(室)实现全覆盖,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4%。支持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全疆最大的县级新华书店综合业务楼主体完工,广播电视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城镇数字电视信号整体转换。
四是强化基层基础,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认真组织开
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县乡联网联控。创新社会管理,成立县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健全领导接访、包案、下访、约访等信访制度,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办结年”“信访事项办结、积案化解攻坚年”活动,梳理化解积案64件。切实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真组织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丽达·皮尔拜、努尔顿·吐鲁生、赵传奇等一批先进典型获国家表彰。
大河奔涌,长风浩荡。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布尔津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科教兴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的“四大战略”已经确定,做大做强“旅游、畜牧、能源、油料、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将为布尔津插上腾飞的翅膀,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生物制药、工矿业和口岸经济,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将带给各族群众更加给力的幸福指数。打造中国西部最佳旅游目的地、建设自治区清洁能源基地,建成全地区重要的油料生产加工基地、良种牛繁育及优质肉产品生产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和建材加工基地,一项项的宏图大略已徐徐展开。
神奇美丽的布尔津,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壮丽诗篇。
第三篇: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
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
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商贸服务业,着力强化社区建设和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使全镇经济社会出现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提出“对接**,比学**,建设**东特大城市”的战略思想鼓舞人心,县委提出“内赶**,外比**,砥砺奋进全省20强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结合兴国镇的实际,如何赶超跨越,提速发展,我认为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加大强工兴镇力度。兴国镇将承接县工业园着力打造石震工业集中区,目前已经落户的企业有7家,在建项目2个,今年新签一个投资5.5亿元的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项目。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千方百计引进项目,为**”一主二副“培土壮力,添砖加瓦。目前,我们县四大园区及各乡镇的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在此,我建议市里有好的招商项目可以优先考虑落户到**。
二、加大强商活镇力度。兴国镇是城区所在地,必须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的优势,搞好服务,兴办适合大众特点的餐饮服务业,引进名牌超市进兴国,引进大型物流业来县城。为迎接”新市民工程“打基础,使返乡创业人员在城区安居,在园区乐业。**县城近年来的形象和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服务的发展环境得天独厚,建议**要舍得,让一些要到**的国内外知名名牌优先推荐入驻**城区。
三、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兴国镇有胜利万亩油茶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湖万亩湖蒿基地,石震千亩杨梅基地,还有近3万亩水面,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资源丰富,青山绿水,湖**色,全力将**、胜利等城郊村打造成”**后花园“。进一步依托城郊优势,大力推行”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议把兴国建成农副产品主产区,在城区建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快蔬菜、水产品等贸易交流。
四、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古八景都在兴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人文景观开发。
五、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兴国镇跨越发展,潜力在山,优势在水,资源在城,关键在人,关键之关键在于各级组织的”带头人“。我们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加强市民法制建设,全力提升兴国干部群众的精神区位,构建精神高地,提升”精神气",为砥砺奋进,跨越赶超提供组织保证和凝聚精神力量。
第四篇: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县,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根据省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系统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19年,全县新时代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教育总体水平全市领先,跻身苏北教育第一方阵。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教育信息化及技术装备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
优质教育长足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领先,中考优生率稳步提升。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每年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加强。坚持内培外引,实施“1224”人才培养工程,三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教师、市名师名校长12人,名特优教师后备人才20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坊15个。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办学条件提升行动,全力保障教育公平发展。
1.继续优化教育布局,着力增加公办教育资源。积极应对适龄儿童入学高峰,按照“坚持省标、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科学规划城乡教育布局,重点加大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套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2019年,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中小学6所、改扩建学校12所,逐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到2019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加强教育装备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整体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校
园建设为统揽,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及技术装备全面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加强“三通两平台”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运用水平,开展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3.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县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2019-2019)》及考核细则,实施“优质+薄弱”结对联动策略,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深入推进姜堰两地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4.加强规范引领,促进民办教育特色发展。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以奖代投,鼓励引导民办学校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同时,认真落实《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日常监管,建立民办学校财务定期报告、审核制度,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水平逐年提升,着力推动全县民办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内涵素养提升行动,推动优质教育长足发展
1.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户外活动组织,注重眼睛健康保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强化学生审美情绪培养。加强美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大阅读课程开设为抓手,逐步推进双语阅读走向全科阅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文明习惯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三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校共建,形成科学的心理咨询、疏导、教育等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2.普通高中提质增效。设立高考研究中心,研究并顺应高考改革的新特点、新变化,整体谋划高中学科设置和师资配备;整合全县优质学科资源,加强课程研究,切实提高高中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自主招生、奥赛等研究与指导;加强对县内七所高中学校的研究,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校一策,指导学校在合作竞争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姜堰区高中深度合作,建立与省内外高中名校、“双一流”大学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最好的学习的平台,创造最好学生条件。到2019年,创建省高中课程基地2个,姜堰高级中学创成省三星级高中,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年均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
3.学前教育规范普惠。组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统筹推进学前教
育发展。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继续加大省优质园创建力度,持续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到2019年,新增省优质园12所,省优质园占比达90%以上,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85%以上。
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按照建制度、补短板、提质量、创特色的思路推进内涵发展。全面实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集团内统一教研,统一考核,推进大集团竞赛制度,更大力度激发义务教育办学活力。着力打造特色学校,充分依托洪泽湖及洪泽湖湿地、淮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本土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在提炼精神、丰富内涵上下功夫、显成效。切实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完善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好省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中考成绩全市保持第一,优生率不断提升。到2019年,创建省级课程基地6个,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5个。
5.职业教育创新转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招生制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及对口高考三个方面下功夫、求发展。加快与省内名校
合作,积极申报并加快推进专业群建设。扎实推进“四全工程”培训,助力精准脱贫奔小康;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与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新格局。三年内,创建省级专业群和现代化高水平实训基地3个,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
(三)实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推动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主题活动,加强教师队伍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引导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增强职业归属感、荣誉感。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综合素养提升。全面开展双百教师发展、教干素养提升、骨干教师领航、教育技术应用、新老教师助力的“五大工程”,系统化开展教师培训,三年内所有教师全部轮训一遍。成立名师工作室,定向培养年青教师、教学骨干,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县财政给予课题研究经费保障。三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教师和市名师名校长12人,名特优教师后备人才20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室15个。
2.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坚持“选好一个校长,配强一套班子,带好一支队伍,提升一所学校”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强化校长责任,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党性锤炼活动及各类培训活动,夯实校长、教干队
伍基本功。成立名校长工作室,举办“校长论坛”、“名校长沙龙”等,提升校长专业素养。完善校长考核机制,支持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管理模式,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
3.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从农村学校抽调教师的惯性动作,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推进城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师资均衡;强化教师职称评聘与教书育人实绩和乡村学校任教年限挂钩,积极探索高职低聘、全员聘用等制度,今年不在一线岗位工作的教师不再兑现岗位工资,鼓励教师在一线发光发热,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边远学校教师补助计划,充分发挥乡镇教师周转房作用,提高乡镇教师待遇保障水平。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措施,保障用人需求。创新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对“双一流”高校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简化招聘程序,采取直接面试方式进行招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向一线教师、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切实推进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全县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抓好辖区内教育质量,全力做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单位要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要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的宣传解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2.加大经费投入。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每年用于教师业务培训专项经费逐步增长。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向高中阶段、薄弱地区、薄弱学段、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提高资助精准度。探索建立全县教师大病救助基金,全力保障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落实乡镇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关注高中教师工作强度,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师延时津贴。
3.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校园安全责任区域,建立完善法制校长制度,依法保障校园教学秩序。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深化警校共育工作,加强校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教育、公安、城管、交通、安监、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集中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理无证、非法办学机构,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
4严格兑现奖惩。设立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基金,建立以高考、中考和阶段性质量检测结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奖励办法,对成绩突出、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奖励力度;对工作不力导致目标考核综合排名落后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厉问责。并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确保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高效落实。
第五篇: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
为进一步加快亳州旅游业发展,明确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亳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2009-2011)》,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天下道源·中华药都--安徽亳州旅游标示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对皖北旅游工作的要求部署。紧紧围绕“天下道源、曹操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温泉之城、长寿之乡”的形象定位,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健康养生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环境,初步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要素健全的旅游产品体系;2012年末,旅游业基本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GDP的8%左右;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新建通往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提高景点可进入性;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城市主干道、车站及主要人口聚集场所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立安装工作;建设水上旅游交通通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新能源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建设,依据中药材或中国十大名医名录,为南部新区道路命名,并在主要道路两侧选择种植药材树种,突出中华药都特色;在各主要街口、景区门前、街心花园和公用绿地等制作摆放老庄故事、三国故事、华佗故事、建安七子等雕塑、小品和文化创意作品。
2、服务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开创专业药膳酒楼、药饮茶楼等特色中医药消费服务场所,开展保健药膳、土菜大比拼,精选部分精品药膳进行推广;向进入我市的外地手机发送旅游提示信息;成立古城旅游专用三轮车公司、水上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开通公交旅游专线;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娱乐会所,上马一批古城休闲吧、夜游项目,推进药都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充分发挥公交班线和出租车的旅游窗口宣传功能,加强管理和培训;集中精力培育和打造养生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统一规划,分门别类,制定优惠政策,招徕和引进地方著名企业和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商品生产厂家“进园进店”,发展以经营地方养生保健品、保健食品、土特产品和旅游工艺品为主的旅游购物店;在全市大型商场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亳州地方特产专柜。
3、社会环境营造。培育“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电视、广播、报纸等组织主题为“亳州文化旅游大家谈”的大讨论,充分向市民传播建设亳州旅游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产业蓝图,让市民了解到发展旅游对亳州带来的综合效应,营造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亳州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与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着力整治卫生环境,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通道、重要节点、旅游厕所、旅游餐饮、接待设施和接待环节的卫生管理。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落实建设一批。加快古城文化旅游区融资项目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快落实国家信贷资金,推进旅游区内各节点的开发建设;完成地下道出口区改扩建工程建设、北城门楼、北关历史街区立面改造、道德中宫、南京巷钱庄扩建工程,建成华佗文化广场;全面完成花戏楼路改造以及三条专业街店铺改造、街道标识系统安装任务;完成涡河公园景观廊道及旅游码头建设;开通涡河水上旅游线,加快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尽快完成曹氏公园(曹操家族墓群)改名曹操公园报批工作。
2、加紧创建提升一批。按照“功能完善、要素配套”的原则,加快花戏楼景区、老子文化生态园、曹操公园(曹魏文化园)、中药材交易中心、现代中药产业园、华佗纪念馆、陈抟故里、庄子祠、白鹭洲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A级旅游景区创建任务。
3、大力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银企合作,组织“文化旅游项目资本对接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注入旅游业,将景区建设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多项措施并举,“亲商”、“便商”、“安商”,推进更多项目更快签约落地;争取中药材商贸休闲旅游区、中华药都养生园(郑店子养生休闲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中心、老子故里旅游区、白鹭洲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在招商引资工作有突破;尽快完成这些项目的规划编制、项目可研、立项环评工作。
4、加强策划储存一批。完成市内各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或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投资额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原则,储备旅游景区项目;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建立市县旅游项目库,对重点大项目做好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预测和环境评价,为投资商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三)加快旅游创建工作。
1、旅游强县创建。探索旅游与农业、水利、林业、文化、文物等部门的深度结合之路,整合部门职能、破除条块分割,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各类要素,扶持重点区域,振兴县域旅游;根据各县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创建力度,争取2012年底前,创建2个旅游强县。
2、品牌企业创建。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实行多元经营,着力培养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公司的整合功能,加强其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运能力;引导、培育、整合一批重点旅行社,提升旅行社地接能力,争取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培育一批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形成以品牌饭店为龙头、星级饭店为主体、其他特色饭店为补充的饭店业发展格局,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4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到3500张;培育和引导一批旅游商品企业,2012年全市新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家,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销售企业30家。
3、乡村旅游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旅游乡镇创建工作,不断推进乡镇旅游环境改善和服务提升,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4个、“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1个,创建省级农家乐15家;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
(四)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1、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主动服务和前置服务,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管理的新途径、新形式;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旅游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2、推进行业赛评活动。三年内,先后举办“亳州市饭店业服务技能大赛”、“亳州市导游技能大赛”、“亳州市景区(点)讲解员大赛”等赛、评活动,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并使之常态化,争创一批亳州旅游业经典赛、评活动。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采取选送学习、外派挂职、实践锻炼、校企合作、专题培训等手段,加强对分管旅游领导、旅游局长、涉旅部门领导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分专题开展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培训,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人才利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开展旅游市场宣传营销。
1、强化旅游主题形象。进一步明确“天下道源、曹操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温泉之城、长寿之乡”的旅游形象定位;制作亳州旅游风光宣传片,编制《亳州旅游指南》,设计出版亳州市旅游交通图、摄影作品集、音像制品、明信片等;在交通干线、城市主干道、车站、重点景区、饭店设立亳州旅游形象宣传电子大屏幕或电子触摸屏;加强与国内主流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合作,提升亳州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旅游市场推广。按照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方针,加快“内循环”,提升亳州旅游在皖北旅游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外扩张”,加强亳州旅游在“三圈”(以合肥为主的泛巢湖都市圈,以徐州、郑州为主的中原都市圈,为上海、南京为主的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形象宣传和市场推广;根据亳州旅游产品的特点,在市场定位上重点抓“一老一少”,即老年人市场和青少年市场,策划养生旅游、休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通合肥-亳州旅游直通车,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办法,积累经验,在其他主要客源地进行复制;出台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切实调动旅行社组团来亳积极性。
3、培育经典节庆活动。着力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中国(亳州)养生旅游文化节等亳州经典节庆。举办第二届中国(亳州)药膳大赛;举行“亳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4、整合各方宣传力量。整合旅游、文化、外宣、宣传、商贸等部门以及古井、高炉等白酒品牌企业和中药企业的宣传资源,形成合力,在合肥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手举办形式新颖的推广活动;结合亳州白酒产业的广告投放,加强亳州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的宣传,开展奖励旅游;充分挖掘“亳文化”资源,整合二夹弦、五禽戏、梆剧等地方特色演艺文化,培育一批文化能人和策划精英,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真正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任务(见附表)
市直各部门、各县区任务按照相关职责,进行细化、量化分解,共设置:重点项目、旅游创建、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表格。为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组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狠抓工作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旅游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实行月例会、季调度会制,定期研究部署工作,总结工作进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二)资金保障: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积极向省政府争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及其他各类非系统内专项支持资金。市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各县区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发展资金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初步使用意见后报领导小组审批,确保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
(三)人才保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不同层次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研究生以上学历旅游专业人才来亳州工作。聘请市内外旅游专家担任亳州市旅游经济顾问。每年设置2-5个有关亳州旅游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向科研单位招标或直接委托。
(四)政策保障:制定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财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业特产税优惠政策,用地优惠政策(包括租赁、出让等)、招商政策,奖励政策等。至2010年底,形成比较完备的涉旅政策体系。
(五)监督保障:市本级及各县区分别建立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旅游工作调度协调机制、旅游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将旅游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工作目标,领导小组对旅游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市政府对旅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表彰。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均设立旅游工作奖励基金。所需资金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财政另行追加。对于完成当年任务者给予奖励,对未完成当年任务的县区主要领导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