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夏季苹果常见病害简介
2018年夏季苹果常见病害简介
一、炭疽病
炭疽病又称苦腐病,在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尤以黄河故道苹果产区、天水“花牛”苹果产区发生危害较重,有些果园病果率可达60%~80%,常造成严重损失。
该病主要危害果实,有时也可危害果台、破伤枝及衰弱枝等枝条。果实受害,多从近成熟期开始发病,初为褐色小圆斑,外有红色晕圈,表面略凹陷或扁平;扩大后呈褐色至深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凹陷,果肉腐烂,由浅而深可直达果心。腐烂组织向果心呈圆锥状扩展,有苦味,故又称“苦腐病”。当果面病斑扩展到1厘米左右时,从病斑中央开始逐渐产生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潮温时小黑点上可溢出粉红色黏液。有时小黑点排列不规则,呈散生状;有日时小黑点不明显,只见到粉红色黏液。病果上病斑数目多为不定,常几个至数十个,多病斑常扩展融合,严重田时造成果实大部分甚至全果腐烂;单病斑扩大后可使果实的1/3~1/2腐烂。病果易早期脱落,只有少数悬挂枝头,失水而干缩为黑色僵果。晚秋受侵染的果实,因温度降低而扩展缓慢,多形成深红色小斑点,且病斑中心常有一暗褐色小点。果台、破伤枝及衰弱枝受害,可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甚至扩展成溃疡斑,但多数症状不明显;而潮湿时病斑上均可产生小黑点及粉红色黏液。药剂防治: 1、50%咪鲜胺铜盐悬浮剂2000倍+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 2、50%咪鲜胺铜盐悬浮剂20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
二、炭疽叶枯病
炭疽叶枯病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7~8月份多雨潮湿时常导致叶片大面积变黑褐色枯死,因由炭疽病菌引起,故而得此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还可危害果实。
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深褐色坏死斑点,边缘不明显,扩展后形成褐色至深褐色病斑,圆形、近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不等,外围常有黄色晕圈,病斑多时叶片很快脱落。在高温、高湿的适宜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1~2天内即可蔓延至整张叶片,使叶片变褐色至黑裼色坏死,随后病叶失水焦枯、脱落,病树2~3天即可造成大量落叶。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斑扩展缓慢,形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至黑褐色枯死斑,且病斑较小,但有时单叶片上病斑较多,症状酷似褐斑病危害;该病叶在30℃下保湿1-2天后病斑上可产生大量淡黄色分生孢子堆,这是与褐斑病的主要区别。
果实受害,初为红褐色小点,后发展为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班表面凹陷,直径为2毫米左右,周围有红褐色晕圈,病斑下果肉呈褐色海绵状深约2毫米。后期病斑表面可产生小黑点,与炭疽病类似,但病斑小且不造成果实腐烂。药剂防治: 1、50%咪鲜胺铜盐悬浮剂2000倍 2、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 3、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500倍 4、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
三、斑点落叶病
斑点落叶病是造成苹果早期落叶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在沿海果区及甘肃天牛苹果区发生危害较重,严重年份或果园常造成大量早期落叶。元帅系品种感病较重,富士系品种抗病性较强。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果实及1年生枝条。叶片受害,主要发生在嫩叶阶段,全年分为春季高峰和秋季高峰。发病初期,形成褐色圆形小斑点,直径2~3毫米;后逐渐扩大成褐色至红褐色病斑,直径6~10毫米或更大,边缘紫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典型病斑呈同心轮纹状;严重时,病斑扩展联合,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叶多扭曲变形,并常造成早期落叶。温度大时,病斑表面可产生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后期(特特别是秋季),病斑变灰褐色,有时易破碎,甚至形成不规则穿孔;严重时,枝梢上许多叶片受害,甚至脱落。叶柄受害,形成褐色长条形病斑,稍凹陷,易造成叶片脱落。
果实受害,多发生在近成熟期后,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圆形凹陷病斑,边缘常有红色晕圈,直径多为2~3毫米,不造成果实腐烂。枝条受害,多发生在1年生枝上,形成灰褐色至褐色凹陷坏死病斑,椭圆形至长椭圆形,直径2~6毫米,后期边缘常开裂。药剂防治: 1、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 2、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500倍 3、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 4、255克/升异菌脲悬浮/600倍 5、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6000倍
四、褐斑病
褐斑病又称绿缘褐斑病,是苹果早期落叶病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苹果产区均有发生,每年均需要药剂防治。多雨潮湿年份或果园,防治不当常造成大量早期落叶。受害严重果园7月份即开始落叶,8月份已造成大量落叶,导致发二次芽、长二次叶、开二次花,对树势和产量影响很大。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有时也可危害果实。叶片发病后的主要症状是:病斑中部褐色,边缘绿色,外围变黄,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病叶极易变黄脱落。叶片上的症状分为3种类型。
1、同心轮纹型:病斑近圆形,较大,直径多6~12毫米,边缘清楚,病斑上小黑点排列呈近轮纹状。叶背为暗褐色,四周、浅褐色,无明显边缘。
2、针芒型:病斑小,数量多,呈针芒放射状向外扩展,没有明显边缘,无固定形状,常遍布整张叶片,小黑点呈放射状排列或排列列不规则。后期病叶逐渐变黄,病斑周围及叶背呈绿祸色。
3、混合型:病斑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小黑点呈近轮纹状排列或散生,边缘有放射状褐色条纹或放射状排列的小黑点。
果实多在近成熟期开始受害,病斑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直径6~12毫米,中部凹陷,表面散生小黑点。仅果实表层及浅层果肉受害,病果肉呈褐色海绵状干腐,有日时病斑表面常发生开裂。药剂防治: 1、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 2、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 3、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6000倍 4、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
第二篇:常见树种病害统计
常见树种病害统计
松树:松树枝枯病、松针锈病、松落针病、松材线虫病、松疱锈病。
枣树:枣缩果病、枣炭疽病、枣轮纹病、冬枣黑星病、枣叶锈病。
苹果:苹果落叶斑点病、苹果炭疽病、苹果轮纹病、苹果腐烂病、苹果枝枯病、苹果霉腐病。杨树:杨树灰斑病、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杨树根癌病、杨树破腹病。板栗:板栗疫病、板栗白粉病、栗干枯病。
柏树:侧柏叶凋病。
槐树。:槐树溃疡病。
刺槐:刺槐烂皮病、刺槐紫纹羽病。
梨树:梨黑星病、梨锈病、梨轮纹病、梨褐斑病、梨黑斑病、梨树腐烂病。
柳树:柳树根朽病、柳叶锈病、柳树腐烂病、柳树枝枯病、柳叶斑病、柳叶霉病。
祥辰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6月23日
第三篇:苹果生理性病害知识2014.2.26
苹果生理性病害知识
苹果园土壤中或树体生理性缺少某种所需元素时,常会引起生长发育受阻,枝、叶、果表现异常症状,影响产量、外观和品质。常见的有苹果小叶病、苹果黄叶病、苹果缩果病和苹果苦痘病等。
一、苹果小叶病
苹果小叶病是因土壤中缺少锌引起的生理病害。在沙质薄地、碱性土壤的果园中发生重。主要危害新梢和叶片,春季病树发芽较晚,抽叶后生长停滞,叶片狭小细长,叶缘向上,叶质硬而脆,叶色呈淡黄绿色,或淡浓不匀,簇生成丛状,易早落。病枝节间缩短,生长衰弱,后期或枯死。在枯枝下方又可另发新枝,仍表现同样症状。病树花芽减少,花朵小而色淡,不易坐果,所结的果实小而畸形。初发病的幼树,根系发育不良;老病树的根系有腐烂现象,树冠稀疏,产量很低。其防治措施是:
加强水土保持是防治小叶病的根本办法。沙质地、瘠薄地及盐碱地的果园应增施有机肥,或行间种植绿肥。对已经发病的果树,在芽露红时喷1%硫酸锌溶液,药效可维持1年。秋季施基肥时,对大树每株施0.5-1公斤硫酸锌,见效期长,但盐碱地则无效。缺镁和铜的果园,可施含镁、铜、锌化合物对小叶病有效。
二、苹果黄叶病
该病是因土壤中缺少铁元素引起的生理病害。多发生在盐碱地或钙质土壤的果园,尤其是苗期和幼树受害严重。病害多从新梢顶端幼嫩叶片开始,初期叶片先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叶片呈绿色网纹状。随后叶片逐渐变黄,提前脱落,新梢顶端枯死。一般树冠外围的新梢顶端叶片发病较重,下部老叶发病较轻。幼苗发病,也是从枝梢端的幼嫩叶片开始,其症状与上相同。其防治措施是:改良土壤,释放被固定的铁元素,是防治黄叶病的根本性措施;适当补充可溶性铁,可以治疗黄叶病树。
1、改土治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措施,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释放被固定的铁。改土治碱的措施,如挖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渗沙改粘,增加土壤透水性等,是防治黄叶病的根本措施。
2、补充铁素为挽救重病树,可用各种方法补充可溶性铁:发芽前枝干喷施0.3-0.5%的硫酸亚铁溶液,或者硫酸亚铁:硫酸铜:生石灰:水=1:1:2.5:360混合液,有控制病情的作用,但不能持久;把硫酸亚铁与有机肥按1:5的比例混合,每株施2.5-5公斤,可有两年以上的效果。在土壤中施螯合铁(乙二胺四乙酸合铁),治疗黄叶病的效果比较明显。
三、苹果缩果病
苹果缩果病是土壤中缺少硼元素引起的生理病害。山地及沙质土壤的果园发生较重,干旱年份偏重。病害主要表现在果实上,落花后至采收期均可发生,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果,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有的品种新梢、芽和叶也表现出症状。
1、缩果病在果实上的症状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⑴干斑型:多发生在落花后半月左右的幼果期。最初在幼果背阴面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病斑部的果肉为水渍状半透明,表面泌出黄色粘液,后期果肉坏死,变褐至暗褐色,干缩凹陷成干斑。病果小而畸形,果肉质硬、粗糙、汁少。重病果常提前脱落。⑵木栓型:从落花后到来收前陆续出现症状,但以生长后期发生较多。初期果肉发生水渍状病变,不久变为褐色,呈海绵状松软,味淡,以后从萼筒基部开始出现木栓化组织,沿果心线扩展至果肉内部呈放射状散布于维管束之间。木栓化部分的果肉味苦,不堪食用。幼果期发病,果实小而畸形,易早落;发病晚的,果形变化不明显,仅表现稍现凹凸不平。红色品种的病果,果色变浓且着色较早,呈暗红色,易早落。⑶锈斑型:多出现在感病品种上,主要特点是沿果柄周围果面上产生褐色、细密的横形条斑,在摘斑处常开裂,但果肉不坏死,只是松软,淡而无味。
2、缩果病在枝叶上的症状也有以下3种类型⑴枯梢型:发病初期,当年生新梢顶部叶片淡黄色,叶柄、叶脉呈淡红色至红褐色,整个叶片扭曲不平,叶尖和叶缘出现坏死斑,在新梢顶端的韧皮部和形成层组织内产生黑色坏死斑点,扩大后,从新梢顶端向下逐渐枯死,形成枯梢。此症状常出现在8-9月间。⑵丛枝型:春天枝梢上的芽不能发育,或展开后很快死亡,从新梢顶端向下枯死,以后在枯枝下部长出许多细枝,形成丛枝。严重时可导致整枝死亡。⑶簇叶型:春季或夏末枝梢不能生长,节间很短,在节上生出许多质脆、小而厚的叶片,呈簇生状。病情严重时,大量枝条及芽枯死,严重影响树冠扩大及花芽的形成,甚至可造成大枝死亡。
3、防治措施 ①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对瘠薄地进行深翻,加强水土保持,干旱年份适时灌水。花期大量施肥灌水,可减轻发病。②增施硼素:苹果在开花前、开花期和落花后,各喷1次0.5%的硼砂液;结合施基肥,每株大树施硼砂150-200克,用量不可过多,施肥后立即灌水,以防产生药害。
四、苹果苦痘病
苹果苦痘病是因树体生理性缺钙造成的,修剪过重、偏施氮肥、树体过旺及肥、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国光、青香蕉、金冠、红星等品种更易发病。在果实近成熟时开始出现症状,贮藏期继续发展。发病初期,病斑多以皮孔为中心,在红色果上呈暗纪色,在绿色或黄绿色果上呈浓绿色,近圆形,周围有暗红色或黄绿色晕圈。随后病斑稍凹陷,变为褐色。病斑皮下组织亦变为褐色,呈海绵状坏死,有苦味。贮藏后期,病部组织易被杂菌侵染而腐烂。其防治措施是: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增施农家肥,严防偏施和晚施氮肥,保持树势中等或生长发育均衡;同时注意雨季排水,合理灌水防止过量氨态氮的积累。
2、增施钙肥防治苹果苦痘病在苹果谢花后30天左右,每隔15-20天,喷1次0.3%的硝酸钙液,直至采果前20天左右,效果较好,该药在气温高时叶片上易发生药害,需注意。最好是采用秋施基肥时增施骨粉既增加有机质又补充了钙。
3、加强贮期管理苹果入库前要用2-8%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浸果;贮前进行预冷,贮前温度保持0-2℃,有条件的采用气调贮藏。
第四篇:苹果贮藏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农业技术全集之-水果种植技术
苹果贮藏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苹果在贮藏期间发生的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两大类,前者是由于生长、贮藏条件不适或缺乏某种矿物质引起的,后者则是由于采前微生物潜伏侵染或采后伤口侵染引起的,这是影响苹果贮藏期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这两类病害对苹果的保鲜和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1、虎皮病、虎皮病是贮藏后期发生的最严重的生理病害,大多数苹果品种都易感染此病。其症状是发病部褐变,且呈不规则的微凹陷状,多发生在不着色的背阴面,严重时病斑连成大片如烫伤状,影响外观。苹果采收过早,成熟度较低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虎皮病首先应注意适当晚采;另利用气调贮藏也可有效防治虎皮病;还可用浓度为0.25%~0.35%,温度为25℃的乙氧基喹液浸泡果实,或用每张含有1.5~2毫克的二苯胺包果纸包果均有很好的防病效果;另还要防止贮藏后期温度升高,注意贮藏库的通风情况,果实出库时应逐渐升温,以免温度骤变而引起发病。
2、苦痘病果实采收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苦痘病。该病大都发生在皮下果肉组织内部,果皮向内凹陷,并呈灰褐色或绿褐色,病斑常呈圆形。苦痘病主要是由于果实含钙量较低总氮及蛋白质氮含量较高引起的,也与成熟期气温较高有关。因此最主要的防治措施是使苹果在生长发育前期吸收足够的钙,或通过采前喷洒浓度为0.57%的氯化钙,或0.8%的硝酸钙来减轻病害,同时注意人贮果实的前期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该病大发生。
3、衰老褐变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衰老褐变、低温褐变和二氧化碳伤害三大类。
(1)衰老褐变:是指果实后熟失常所引起的果肉变褐。由症状看,一种是果肉粉绵、变软,内部变成干而易碎的粉质状,后期变成褐色,果皮及外部果肉破裂。另一种是果肉褐变,果肉变为浅褐色,受病部分界限不明显,果肉不变粉绵且果皮不破裂。衰老褐变病是苹果过熟老化的一个象征,凡是促进苹果成熟的因素均可加速此病的发生。通过控制贮藏温湿度,采后用2%~4%的氯化钙液浸泡果实10分钟均可起到良好的防病作用。
(2)低温伤害:苹果贮温过低而引起的冻结也会降低果实硬度和缩短贮藏寿命。高浓度二氧化碳和高湿度都会加重低温伤害。低温伤害与低温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短期低温并不引起伤害。现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是控制贮藏温度在2~4℃。
(3)二氧化碳和缺氧伤害:二氧化碳伤害分为果实外部伤害和内部伤害两种。外部伤害发生在贮藏前期,病变组织界限分明,呈黄褐色,下陷起皱。内部伤害果肉果心局部组织出现褪色小斑块,最后病变部分果肉失水成干褐色空腔,食之味苦,整果风味变淡,并伴有轻微发酵味,二者相同处是受害果硬度均不减。缺氧伤害主要是果皮木栓化,果肉至果心组织坏死,并有浓烈的发酵味。通过严密监测贮藏环境气体组分变化,如维持氧在2%~3%、二氧化碳在3%~5%,受害果乙醇含量在120毫克/100克以下,置于10~18℃的通风环境中,则大部分果实可复原。
(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1、炭疽病特征是果面呈淡褐色病斑,并逐渐从果皮向果实内部呈漏斗状腐烂;果肉变褐色,有轻微苦味。病斑表面凹陷,从病斑中心向外生成同心轮纹状排
www.xiexiebang.com
农业技术全集之-水果种植技术
列的黑色小点。苹果在采前喷洒500~1000毫克/公斤的苯来特,或托布津,或噻苯咪唑,或多菌灵等防治效果较好;或者在采后用以上药液浸泡果实防病效果也较好;或用多功能保鲜纸包果,同时贮藏期适当降低同期温度,采用气调贮藏,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浓度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2、轮纹病果实起初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浸状褐色斑点,渐次扩大,表面呈暗红褐色,有清晰的同心轮纹。自病斑中心起,表皮下逐渐产生散生的黑色点粒。病果往往迅速软化腐败,流出茶褐色汁液,但果皮不凹陷、果形不变,这是与炭疽病的区别之点。苹果轮纹病的防治,除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铲除枝干上的菌源和生长期喷药保护为重点综合防治外,化学药剂防治是关键措施。因此,采前喷1~2次内吸性杀菌剂,可降低果实带菌率;采后用仲丁胺200倍液浸果1分钟后贮藏,也可降低其发病率;另外低温贮藏也是防治该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3、青霉病发病初期病斑呈黄色,下陷呈近圆形,果肉软腐组织解体、湿软,腐烂果有特殊的霉味。防止采收、运输中的各种机械损伤,拣出病虫果和机械伤果不作长期贮藏是防治青霉病的关键措施。贮藏前用10002500毫克/公斤噻苯咪唑,或用500~1000毫克/公斤的苯来特或托布津等药液浸泡果实,对青霉病的防治效果也很好;控制乙醛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为0.5%、1%、2%,并分别处理果实3小时、2小时、1小时,对防治该病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4、霉腐病果实从心室开始受害,并逐渐向外扩展霉烂。病果果心变褐,充满灰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当果心霉烂发展严重时,果实梗部可见水渍状不规则的湿腐斑块,并彼此相联,最后全果腐烂,果肉味苦。早春芽前全树喷施1~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喷施几次杀菌剂对苹果霉腐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贮藏期温度保持在0.5~1℃,相对湿度在90%左右,可防止苹果霉腐病的扩展蔓延。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常见的道岔病害的整治
常见的道岔病害的整治
一、尖轨、心轨与基本轨、翼轨竖切不靠原因及整治方法
a.尖轨、心轨前靠后不靠。原因有:
1、尖轨心轨顶铁过长 或顶得过死。
2、基本轨、尖轨、长心轨有硬弯。
3、曲基本轨第一弯折点位置靠尖轨尖端太近(理论上弯折点在尖轨尖,但一般以距尖轨尖端70-90mm为宜);曲基本轨第一弯折点弯折量过大(理论上4m长弦线拉矢度为5.2mm,但现场一般是用4m长弦线拉矢度为4.5mm为宜)。
4、尖轨、心轨尖端有方向或轨距偏小,即1435mm框架尺寸过小或实际咽喉尺寸112.8mm过小,造成尖轨、心轨第一动程不够。
b.尖轨、心轨后靠前不靠,原因有:
1、基本轨、尖轨有硬弯。
2、转辙部位第二、三动作杆的框架尺寸1462.4mm、1504.3mm过小。
c.尖轨与基本轨动作杆处靠中间不靠,原因有:
1、直尖轨有向内侧的硬弯。
2、两基本轨中间框架尺寸过大。(原因有:曲股轨距大;曲基本轨长5160.8 mm平直段外凸)
3、第一动作杆与第二动作杆之间有小方向。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4、基本轨在动作杆处框架尺寸(1437.5mm、1462.4mm、1504.3mm)过小。
d.心轨与翼轨两头都不靠,原因有: ]
1、电务密贴调整不良,原则上,只要心轨用撬棍撬密贴后不反弹,电务就能调密贴。
整治方法:
1、改正道岔的方向,减少方向对密贴的影响。建议改道时,将顶铁部分拆除(与尖轨、心轨离缝2-3mm),减少顶铁对密贴的影响。
2、尖轨尖端可动心轨以及一动、二动、三动不密贴改框架尺寸、轨距后由电务部门调整密贴。
3、整修过长或过短的顶铁,规范顶铁垫插片作业。尖轨、心轨部分的顶铁离缝,有时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看到离缝就用插片去垫。正常情况下所有顶铁的插片不应该超过2-3mm,如果发现顶铁插片已经用了很多但还是离缝的话应该全面检查前后各部分框架是否有偏差,辙叉部分是否有方向,要从结构上来整治顶铁离缝。原则上应由电务先调整密贴,再根据实际情况垫顶铁插片。
4、校正基本轨弯折点的位置与弯折量,使之符合设计要求。
5、整修基本轨或尖轨硬弯,长短心轨或翼轨硬弯。
6、整治尖轨,可动心轨爬行。(加强各种螺栓的扭矩与扣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件压力,减少温度应力的密贴的影响)
二、尖轨、心轨与滑床板的离缝的原因及整治
尖轨、心轨与滑床板的离缝是造成道岔上动态水平三角坑的重要原因之一,形成尖轨、心轨与滑床板的离缝原因有:
1、埋入式岔枕在浇注前的精调时,对道岔曲股高低重视不够,岔枕没有调平,表现在曲基本轨和辙叉部位曲下股轨面低。
2、尖轨滚轮安装不到位,造成尖轨轨底卡在滚轮上,抬高了尖轨。
3、尖轨的拱腰:由于尖轨在吊装、运输或存放操作不规范,造成尖轨上拱。
整治方法:
1、通过在岔枕与滑床板之间垫调高垫片的方法将滑床板垫高,消除离缝。
2、按规定调整滚轮的位置,滑床板表面与尖轨轨底理想空隙应该是0mm,具体的标准按“1-2-3”原则进行,即保证密贴尖轨轨底与相邻的滚轮间用塞尺在45度角时有至少1mm 空隙,内侧滚轮的高度比滑床台高2mm,外侧滚轮的高度比滑床台是3mm。(详见滚轮安装指导书)
3、更换尖轨。
三、焊接接头的质量控制不良
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高,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对列车的平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稳运行影响越来越大,高速铁路上,就显得更为重要。接头焊接不良,不仅在静态上会影响接头前后几何尺寸的调整,动态上造成列车点晃,而且也是造成列车高速运行时动力学指标(脱轨系数和减载率)超限主要原因,沪杭高铁在联调联试期间的动力学指标超限95%发生在焊接接头上,直接关系到线路的运行品质。造成焊接接头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对轨不良;对轨时的上拱度控制不不合理;打磨不到位等。
提高焊接接头质量的措施有:
1、加大对轨工作控制力度,原则上以尖轨、基本轨和辙叉的前后趾为基准(尖轨与基本轨、辙叉厂家是以组件形式出厂的,尺寸相对比较准确)。
2、严格控制接头的上拱度,不能太高,一般德国铝热焊控制在0.6mm左右。
3、采用昆明奥通的精打磨机进行精细打磨,不合格接头必须重新处理,努力将其作用面精度要求控制在0-0.2mm以内,以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减少钢轨件作用面不平顺对列车的影响。
四、第三动作杆之后尖轨的不足位移
由于P601/18号高速道岔(图号:客专线(07)009-1)的尖轨比较长(达到21450mm),转辙部位采用3个牵引点,第三牵引点距尖轨尖10680mm,在第三牵引点之后有近8m的尖轨处于自由状态,在道岔扳动时往往会在此段位移不足,静态体
广铁华哥 HQHH 整理编辑 2015.02.26 现在尖轨侧弯,轨距偏小,顶铁离缝。
目前,工务部门对次病害还没有比较好的整治方法,建议在转辙部位的第三牵引点后再装1个牵引点.广铁华哥
整理编辑 2015.02.26 HQ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