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项羽
少年壮志定英雄性格
序言:
他以匹夫之躯在乱世中揭竿而起,勇往直前,破敌百万,一举灭秦。他襟怀坦荡,铮铮铁骨,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千年传诵的艺术典型。他斩秦皇,封天下,武功盖世,成就一代霸王。然而,他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巨大的失败更令人扼腕叹息。
背景:
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他被秦国大将王翦带领的大军团团包围,最后自杀身亡。他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项羽从小是跟着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整个《史记》记载中,能够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青少年时代是秦朝时期,二十四岁就遇上了秦末大起义。在这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人们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项羽的力量巨大,刚好符合当时人们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他与他的叔叔项梁避难会稽的时候,当地的年轻人都很害怕项羽。项羽作为一个外乡人,客居他乡,亡命他乡,尚能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这种蛮力。
项羽志向:
为学只学万人敌
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也不愿学击剑,而且说:读书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他的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项梁非常恼火。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少年壮志盼灭秦
项羽青年时期,家中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项梁因为触犯秦法被捕入狱。这对项氏家族来说是一场大祸。幸亏托蕲县监狱的司马欣写了一封信,这事才算摆平。
不久,项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杀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重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于是,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避难。
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当地的贤士论其才干,都在项梁之下。
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每当遇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人们都请项梁来主持。项梁和项羽一样,有着极为强烈的仇秦和复仇之心。因此,借着承办当地大徭役和大型丧事的机会,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宾客和当地的青年,通过这类活动项梁熟知了手下宾客和当地青年人的才能,为今后使用这些人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游会稽郡时,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这对极端仇视秦王朝的项羽来说更增添了一份动力,因此,他不顾秦法的残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脱口说出:这个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站在项羽身边的项梁吓得赶紧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许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话虽这么讲,项梁从此对他这个胆大的侄儿反倒更器重了。
个人分析:
一个贵族的项羽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加上其力大如牛一样的优势,才在历史的舞台中崭露头角。
王立群说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所以,这便是项羽的悲哀!
王立群也说项羽并非不能打仗,而是极善布阵作战。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只是不愿死背兵法而已。
证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兵法书中有《项王》一篇,虽然这一篇兵法今天已经失传了,但是,至少说明项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书流传于后世。
同时:我们也举一个例子(来自于王立群的百家讲坛)
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平定黥布叛乱时,看见黥军阵酷似当年项羽的军阵,刘邦马上感到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刘邦在项羽死了六年之后,看见酷似项羽军阵的黥布军阵还心有余悸。
从以上所引的正史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对少年项羽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项梁。项羽不愿读书,也不愿只学剑术,他最钟情的是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因为只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
王文平
110904103
第二篇:项羽性格分析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分析项羽的多重性格 【教学重点】理解项羽性格
【教学难点】 找到能体现项羽性格的词句并辨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他是刘邦的手下败将,但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司马迁却以帝王之尊为其立传,有人赞美他,因为他坦荡,有人痛骂他,因为他残暴。他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项羽。
我们今天就分析一下《项羽之死》中项羽有没有生还的可能,是不是必死无疑呢?
一、请大家小组讨论 明确观点并找出依据 观点一 有可能不死 理由:
1他勇猛 力拔山兮气盖世(力大无穷,英雄盖世)
项王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
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勇猛善战)
2乌江亭劝渡 无渡船 仅可渡过项王 汉军无以渡(有逃跑的条件)
江东还有众数十万人(有后备力量)
3曾经勇猛 以少胜多的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曾经辉煌 蒲松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说明有实力完全可以卧薪尝胆再创破釜沉舟的辉煌)观点二 必死无疑 理由:
1垓下歌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心灰意冷无意再振雄风)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三次)时不利兮骓不逝(至死不醒悟 怨天尤人天不好 时不利)
3田父绐之(民心尽失)
4今日固决死,为君快战(有勇无谋只逞一时之快)
二、项羽有那么多的缺点并且丧失民心 可为什么后来却又那么多的人赞颂他呢?李清照就曾经说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有 他身上有哪些值得赞颂的品格呢 ? 虞兮虞兮奈若何(侠骨柔情)2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 吾为若德(知耻重义)3 乌江亭赠马(心怀仁慈)
三、看来项羽还是有很多可爱可敬之处而他的对手刘邦呢历来被称为小人,今天我们就来对比下项羽与刘邦 看看历史的选择有没有
道理
试分析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英武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怨天尤人)骓不逝兮可奈何!(哀叹骏马)虞兮虞兮奈若何!(担心美人)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气象恢弘)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志得意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踌躇满志)
项羽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慷慨悲歌,他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他的事业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痛恨,甚至没有叹息,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宝马和美人,他丝毫没有想到过他的部下。
而刘邦的《大风歌》体现出的却是帝王之气,他心怀广阔,起句就给人以雄浑壮阔之境,似乎楚汉争霸的硝烟都在胸中,等到坐拥天下,他想的不是宝马香车,不是美酒美姬,他时刻惦记的是如何获得更多守四方的猛士。帝王之气尽显!刘邦最终能够夺得天下,从大风歌中我们似乎可以略有所悟。
项羽的失败是因为遇到了更具帝王之才刘邦,更是因为项羽本身的性格缺陷。他虽勇敢豪放却自矜功伐,虽率真坦诚但又虚荣幼稚,虽行为磊落又麻木轻敌。
作为一个女子我们更喜欢项羽,可如果作为一个臣子,我们更喜欢刘邦。项羽注定了成不了一代帝王,只能是风云际会中划过长空的一颗灿烂的流星。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五、课后思索
项羽如果渡过乌江,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吗?
参考资料: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胡曾《乌江》
第三篇:《英雄项羽》读后感
英雄、暴君与莽夫的矛盾结合体
——读《百家讲坛之英雄项羽》有感
项羽,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一个至今无法盖棺定论的人物,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由他的一生引发的“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经典辩题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说,项羽是一个一身正气、豪情万丈的盖世英雄,有人说项羽是一个近乎变态的残忍暴君,也有人说,项羽是动荡时代下毫无政治头脑的莽夫„„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实力的,他对战术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自信。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也正是他的英雄气质和性格,对自己武艺、兵法的盲目自信和自大,导致了他败给了更有战略思想和政治头脑的刘邦。项羽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项羽的形象也可以说是百姓心中的魔王。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即满城皆阬之;进军咸阳时,恐秦降卒“其心不服,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而攻入秦都城后,更是“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确实称得上是杀人如麻的魔王、强盗了。而动辄“烹之”“烧之”的嗜好,就更令人发指了。
凡此种种,可以想象,倘若项羽得了天下的话——无非暴秦之续耳,又一个暴君秦始皇而已。也许有史学家要纠正,屠城、阬卒只是古战场上祭旗、威慑的一系列手段而已。但没有人会否认,当时的老百姓被这等血腥吓的是人人自危,更是让项羽的英雄形象大打折扣。再加上刘邦仁政、约法三章的对比,谁还会拥戴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呢?
项羽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失去人心,更在于他没有战略思想和政治头脑,在这些方面,项羽堪称莽夫。攻秦只是为了报倾家之仇、亡国之恨,根本没想过帝业、皇业;自恃勇猛,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痛失汉初双杰——张良、韩信;徒信侠义,对诸侯只威服不让利,落得个众叛亲离;不懂用人不疑,中了离间计,失去了“亚父”范增„„
可怜项羽,他是动荡时代下的悲剧产儿,乌江自刎,给他激昂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有人说他不懂包羞忍耻;有人说他是性情使然;有人惋惜、有人敬佩;但这终究已经过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秋功过后世评,无名小子只能在憧憬中发出一声声感慨,聊以自慰。
第四篇:一 项羽性格分析
一 项羽性格分析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一个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的人,能够把这种力量传递或者说是渲染给所有他的部下,破釜沉舟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真正坦率的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那么多虚伪的偏护。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拉拢人,不掩盖人性的本质。
一个融合自负与懦弱的人,这也来自与英雄主义和人性另外的本质。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是最为明显的,如果他排开这点不说的话,是比刘邦更有资格做枭雄的.主要体现在他对虞姬的恋恋不舍.但不能说是爱美人不爱江山.虞姬无错,她并未想牵绊项羽,只可惜是项羽性情太善,放不下历史而已.虽然现在社会上这种人很多.1.略通兵事,但无战略眼光.例巨鹿之战,以5万人击败久经沙场的章邯的20万秦军。而称霸王后,就把都城迁入毫无险要可守的彭城。2.政治谋略欠缺.在与刘邦的对抗中可看出,自己一步一步走向孤立,最终失败。3.小民思想.大争之时,道义摆两旁,没有纯洁的仁义,讲求权谋.鸿门宴中,刘邦三言两语,觉得自己理亏,面子挂不住,给予刘邦放生的机会.(如他是一般人,他肯定是讲义气的,但他的高位决定了他不能以一般小民的思维来指导自己)4.妇人之仁,吝啬土地
项羽经常去探部下的家属,以表示自己的仁义。却吝啬土地爵位,不肯分封给部下。部下跟随他出生如死,无非是求个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看来在项羽手下不好求得了。5.虚荣不务实
迁都彭城,项羽是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影响,故放弃关中,回带老家江东。把关中的险要让于刘邦,居于毫无利处的彭城。“沐猴而冠”既是这样来的。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1、敢做敢为
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
2、铁血英雄
斩宋义,战巨鹿,烧秦宫,封王侯,袭彭城....3、柔情鬼雄
霸王别姬,吴江自刎
4、刚愎自用
如果是完美的人,必然会有这个缺陷
破釜沉舟——勇猛 鸿门宴——刚愎自用(不听范增劝)霸王别姬——忠情 垓下之战——勇猛强悍
乌江自刎——爱家乡人民(乌骓送船夫)有廉耻羞愧之心(无脸见江东父老)
二,项羽 有人说中国人都没有骑士精神,我呸!中国的骑士精神比西欧,小日本早得多,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像豫让、荆轲、重耳等。楚汉争霸是一种国家体制的对抗,若项羽赢了,中国或许就会走西方的小国征伐的道路,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观念的竞争,项羽的骑士精神对抗刘邦的厚黑学,事实证明在中国骑士精神是行不通的,此后的领袖大多脸厚心黑,最有带表性的就是赵匡胤,先是欺负孤儿寡母再现,而后又对自己的一帮兄弟下手,够绝,够无耻。在乌江边项羽自刎的那一刻起,中国的骑士精神从此就不复存在了,一直到现在,社会上的混的比较好的人都是厚黑学的博士。我年轻,我浪漫,我选择做骑士,即使去要饭,精神不能丢,绝不用人格换利益,因为它是非卖品,独一无二的。
第五篇: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摘要: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因其自矜功伐,自大虚荣,残忍独断,缺乏原 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多疑小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的性格而致使他最后自刎 乌江边,不能成为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笔者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浅谈项羽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自矜功伐 自大虚荣 残忍 独断 软弱 迂腐呆板
项羽少有志向,作战勇猛,率直坦荡。算得上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烈士封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短短的七个春秋里,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籍长八天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然而因他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通过《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具体透析一下项羽的性格弱点。
一、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可能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但当项梁教其兵法时“籍大喜,略其意,又不肯竟学。”自大虚荣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在项羽拥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式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 卒,为击破 公军。”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已不恭不敬。在他看来沧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眼看一场战争势难避免了,却被刘邦主动前来 词“谢罪”所化解。刘邦谦 的口气,使项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盘托出告密人草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壁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就是未声,仍然放不下自大虚荣的架子。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项羽的自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级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留下一句关于面子的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什么无颜见呢?除心中有愧外,还因为受不了那份怜悯。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既是伤害。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固然项羽是高贵,这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这恰恰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从来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来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二、残忍暴烈、专横独断。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人烧宫室。有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作为统帅者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从不召开军事会议,向来算作主张,身边少有谋事。对待部下,士兵,不知体恤,对待百姓,残暴。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注定他不能做历史舞台杰出的舞者。
三、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
残暴和仁慈软弱好像是矛盾的。其实项羽这个人原本文学就很矛盾。他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残忍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佰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却“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为由,请求为宴会舞剑助兴,得到准可才“拨剑起舞”,而项佰未经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在宴会进行中,刘邦的参乘攀哙“带剑拥盾入军门”,且将守卫军门的兵士撞倒在地。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入会场,对他的擅闯会场之举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反而称赞赐酒,缓和气氛。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呼”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非但不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所有这些,表现出项羽的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在鸿门宴之前,范增已经给项羽分析刘邦“其志不在小”,又有“天子之气”,实在是必欲去之的心腹之患。可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任凭范增又是递眼色,又是打暗号,项羽就是黯然不应,对刘邦下不了手,终于让刘邦这只煮熟了的鸭子又飞了,为自己留下了失败的祸根。气得范增恨恨地骂道:“坚子不足与谋(这小子真不配和谋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汴公也。”其实范增早已看透“君王有不忍之心。”所谓“不忍之心”,也就是“妇人之仁”,过于仁慈。项羽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则愎自用,不听从劝告。使他最终出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四、生性多疑、小家子气。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忠臣。他七十岁从军、想成就一番事业。陈平认为他是项羽不多几个“骨鲠之臣”的头一名。然而这位“骨鲠之臣”却被刘邦用“小儿科”的计谋给轻而易举地离间了。这个“小儿科”计谋居然让项羽这样一个统帅者中计,立马起疑心,致使范增离开他。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者。说到项羽的小家子气,韩信给刘邦分析项羽时是这样评价“项羽为人不错,关心体贴下属。可是,别人有了功劳,原应封土赐爵的,他却反印信捏在手里,舍不得给人,这简直就是“妇人之仁”。的确,项羽的嘘寒问暖与刘邦的封土赐爵相比确实显得小家子气。项羽的小家子气有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占领咸阳,却、放着现成皇帝不做,烧杀掠抢一番又跑回彭城当楚霸王去。部属劝说项羽,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建都于此可定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真是小家子气?王佰祥先生认为,衣锦还乡的说法,不过是项羽的托辞。他的真实想法,是因为楚的根据地在江东,又放心不下楚怀王,一个项羽自己扶上台的傀儡楚王都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可见其小家子气,小心眼儿。正是小家子气使他谋杀怀王,从而失民心。也正是这小家子气,小以眼儿,使他疑心范增,从而失臂膀。于是,他身边哪些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如韩信、陈平便一个个都远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匹骏马一个美人和他心心想印。这就是恭敬爱人的项羽,却不如简慢骂人的流氓刘邦得人心。
五、缺乏远见、谋事不深,迂腐呆板。
与刘邦入关之后为图谋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相比,与刘邦拉拢项佰,郫词“谢罪”,在宴会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的能屈能伸的性格相比,项羽缺乏远见,谋事不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一听说“沆公欲王关中”的消息便“大怒”起来,起都不想便下令发兵,但终因项佰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啤词:“谢罪”而取消进攻计划。这就可以看出,项羽原先下令要“击破沆分军”的目的是一溜烟明确的,发兵与否在项羽那里如同儿戏一般,他行事是冲动的,决策难免有轻率之嫌。刘邦在宴会上不辞而别脱独去,项羽对此未加深思,也未加深究。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争夺天下的殊死斗争中,不多长几个心眼,目光不远,谋事不深,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所以说项羽的失败,是他自己造成的。
项羽本是可用之人,确错居用人之位。他能征惯战,每一个局部的战争和战役都所向披靡,因而他无须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强化了他的刚愎自用,史书记载中他少有笑脸,经常是“怒日”,“大怒日”,这些都表现了他极强的自尊,或者说是虚荣。只有乌江的自刎时才仰天长笑。楚汉争霸一开始时,项羽的性格已经预示他最终会走向失败。但其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折服,因此便有人说:项羽是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则是得意的小人。藏书没有缔造一个王朝。有人说他目光短浅,不会用人;有人说,他不会仁政安民,策略失误。他沐猴而冠,自矜功伐,在政治上太幼稚,没有刘邦圆滑,军事上太自大,没有韩信谨慎。政治失误和军事被动与项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性格决定命运,他悲剧命运是由其性格造成的,站在历史长河中,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李清照健作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两千多年,但他的光辉都依然夺目。滔滔不绝的乌江水,永远铭记着这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