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推荐]
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科学仪器的研制创新,适应创新工程科研工作的需求,我院特设立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
第二条 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分为院重点项目和研究所项目。院重点项目将采取自上而下的部署和研究所自下而上申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遴选;研究所项目指各所在制定年度装备计划中自主安排的项目。
第三条 研究所的装备计划中应列入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其中小型项目由研究所自筹资金解决,符合下述范围和要求的大型项目可推荐参加院内的统一评审。
第二章 研制和改造项目的范围和要求
第四条 研制项目应符合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有独到的设计思想,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明确的验收指标,最后结果主要是实用的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
第五条 改造项目应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工作为主,结果是提高仪器的性能指标或扩展仪器的使用功能。
第六条 研制和改造工作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合作。研制和改造的方式可采用自制、改装、引进关键部件、自行设计委托加工等。
第七条 申请者必须实际主持项目工作,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项目申请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研制和改造项目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
第八条 除具备上述条件外,院将优先支持具有以下特点的项目。
1、申请单位具有良好的仪器使用和管理经验、必要的技术基础和实验条件;
2、技术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年轻学术带头人作为主要负责人;
3、研究所积极支持改造和研制工作,能够在院规定集资比例之外自筹更多资金;
4、能够发挥我院综合技术优势,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项目;
第九条 院重点支持研究所的大型的研制和改造项目(项目总经费在100万元以
上),并采取优惠的集资比例(院所经费比例为2:1)。
第三章 院重点项目的申请
第十条 研究所应对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符合院重点支持范围和要求的项目,可填写《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研制项目申请表》(附表1)或《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改造项目申请表》(附表2),报综合计划局。
第十二条 受理申报时间:每年7月1日-7月31日。
第五章 院重点项目的评审
第十四条 我院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每年评审一次,评审过程分两种方式进行。对科学仪器发展或科研工作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院将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根据我院的综合优势选取项目进行统一部署;对院拟定的项目和研究所申请的项目,综合计划局将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项目申请人做专项报告并进行答辩,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差额评选。
第十五条 评审内容包括项目意义、工作内容、技术方案、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结构、经费预算、验收指标等。
第十六条 根据院的总体部署及专家意见,拟定支持项目清单,编制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年度计划,经主管院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六章 院重点项目的执行和验收
第十七条 研制和改造项目经批准后,将研制或改造项目任务书下达有关研究所并下拨项目经费,研究所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组织项目的实施工作。
第十八条 凡由院内单位协作完成的项目,由申请单位和协作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书,明确协作内容和经费分配,并将协议书副本报送综合计划局,协作经费可由院直接下拨给协作单位。
第十九条 研制和改造项目是院装备建设的重要内容,院负责项目的监督和检查。研究所应保证专款专用,落实自筹经费,并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核定经费预算和支出(经费超支自负),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完成。
第二十条 项目内容有重大变动时,需报批准。研究所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时,应将具体情况报综合计划局,由综合计划局研究确定处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所在单位应抓紧清理收支帐目,编制项目决算报告,对仪器设备进行初步检验,并在项目执行期内向综合计划局申请验收。具
体验收要求见《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研制或改造项目验收表》(附表3)。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负责解释,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三条 研究所的研制和改造项目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篇: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我院科研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院技术支撑系统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规范和加强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分为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以下简称重大研制项目)、院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以下简称院级项目)和所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以下简称所级项目),采取国家、院和研究所等多渠道支持的方式进行推进。
(一)重大研制项目是指能有效推动我国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对我国科技创新重大突破起关键作用的大型(千万元以上)科研装备或系统研制项目。重大研制项目主要采取院自上而下组织的方式进行推动,通过组织策划推荐到国家有关部门,经批准后实施(详见《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二)院级项目是指对我院战略布局调整和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有重要影响,能够显著提升相关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百万至千万元)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院级项目采取研究所自由申请和院自上而下部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进。
(三)所级项目是指对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能有效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型(几十至几百万元)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所级项目采取研究所自主部署、院择优“后支持”的方式进行推进。
第三条计划财务局具体负责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组织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四条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为目的,应有独到的设计思想、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明确的验收指标,并能产出实用的实验装置或样品仪器。
第五条院级项目的基本条件:
(一)满足解决国家或我院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战略需求。
(二)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明显提升实验手段、带动学科发展、开拓研究领域。
(三)应用新原理、新技术,具有原始性、集成性创新特点,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或有推广应用前景,能够提升国家相关产业或行业的技术等级,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研制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
第六条院级项目的申请单位必须是院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研究所”)。院鼓励研究所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合作,合作方式可采取联合设计制造、关键部件委托设计加工、自主设计委托加工等多种形式。
第三章 立项程序
第七条院级项目由研究所按组织申报。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相关技术力量,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组织相关力量研究提出院级项目建议,经过初步论证后,填写《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行文报计划财务局,申报时间为每年5月。
第八条院级项目由计划财务局按差额评选原则组织评审,分为形式审查、书面评审和综合答辩3个步骤。
形式审查主要审核申请材料是否符合规定的格式要求;书面审查由计划财务局聘请同行专家依据申请材料对研制项目的意义、目标、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等进行初步评审;综合答辩由申请人做专项报告并进行答辩,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组进行综合评审,采取差额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
第九条对科学仪器发展或科研工作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或共性技术,计划财务局将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选择能体现我院综合优势的项目进行统一部署。
第十条计划财务局根据评审结果提出院级项目支持计划,报送主管院领导审批。审批通过的院级项目原则上院资助总经费的2/3左右,其余部分由研究所自筹经费解决。项目《实施方案》由计划财务局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签章,一式三份分别由计划财务局、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组留存,作为项目实施、经费拨付及验收依据。
项目总经费超过500万元的院级项目须由计划财务局组织详细的技术方案论证。第十一条所级项目由科研人员向研究所提出申请,填写项目《实施方案》,研究所自行论证、自筹经费、自主实施。申请院“后支持”的所级项目须将《实施方案》和论证意见等有关材料报计划财务局备案。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院级项目实行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工作。
(一)落实自筹经费,协调相关单位的人员、设备、房屋、水电等资源条件为研制项目提供支撑。
(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帮助项目负责人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大事项须及时报告计划财务局。
(三)检查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履行职责,对不称职者,提请计划财务局撤换。
(四)协助项目负责人对实施过程重要的技术细节进行方案论证,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第十三条承担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从设计图纸、部件加工和采购、工艺安装等各环节的技术及管理规范,形成完整齐全的档案,技术文件应达到研制的科研装备能够复制的要求。
第十四条项目负责人应当建立内部管理体系,按《实施方案》中的进度安排及考核指标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分解结构和组织分解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员分工和协同关系,稳步推进项目的实施。
第十五条项目实行中期评估制度,承担单位应及时向计划财务局提交中期评估报告,计划财务局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核拨下一经费。
第十六条项目实施期间,若因科研工作变化、技术方案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加工协作条件或进口限制等客观原因,不能继续实施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停止,并向计划财务局报告,经批准后终止项目,清理财务账目,交回剩余经费。
第十七条院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计划财务局视具体情况予以警告、通报批评、核减或停拨经费、及时调整或终止项目,情节严重的停止承担单位1年以上院级项目申报资格:
(一)自筹经费或其他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正常实施。
(二)未经批准变更项目负责人。
(三)项目负责人工作不力,不能完成项目验收指标。
(四)验收时间无故拖延。
(五)其他不能完成《实施方案》有关目标和要求的情况。
第十八条 项目未能按时完成任务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执行期满前1个月之前向计划财务局正式行文报告,说明已完成内容、财务收支情况、延期原因、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和新的完成时限。计划财务局研究决定是否终止、结题或延期。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研制项目预算编制的要求:
(一)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预算编制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包括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自筹经费指承担单位、参加单位或使用单位等自行筹措的用于该项目的经费;支出预算按编制,应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
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十条研制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是: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研制项目经费应当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研制项目的特点与重点。
(二)权责清晰,规范管理。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清晰、各负其责,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专款专用,追踪问效。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面向结果的经费管理与使用追踪问效机制。
第二十一条研制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研制活动相关的费用,包括部件与器件费、材料费、加工费、测试化验费、燃料动力费、组装调试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管理费、专家咨询费等。
第二十二条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在目标与经费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若需要调整的专项经费使用额度超过核定预算总额的15%,由承担单位提出调整申请,报计划财务局核批后实施。若项目经费超支,原则上由承担单位、参加单位或使用单位自行筹措。
第二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及时编报决算,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项目结余专项经费按照国家和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验收及后续管理
第二十四条院级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应按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完备相关技术文件、财务决算报告等,并于1个月内向计划财务局申请验收。
第二十五条 计划财务局审核承担单位提交的申请验收材料,组织专家按照《实施方案》进行验收。计划财务局根据项目验收专家委员会的验收意见,提出“通过验收”、“项目结题”或“不通过验收”的结论。
(一)通过验收:全面完成《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技术文件等档案齐全、经费使用合理。
(二)项目结题:研制项目基本完成,但因客观原因不能完全实现预定功能或不能达到规定技术指标,项目承担单位应当组织技术委员会讨论,确认无法继续完善时,及时向计划财务局申请结题。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现场测试、审核财务支出,经计划财务局批准后按项目结题处理,按比例交回剩余经费。
(三)被验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通过验收:
1.因人为因素、管理不善等主观原因未能实现《实施方案》规定的任务;
2.技术文件等档案不齐全,管理混乱,提供的资料或数据不真实。
3.支出与预算严重不符,经费使用不合理。
第二十六条 承担单位不是使用单位时,验收应在使用单位进行。承担单位应在验收合格后1个月内,向使用单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并提供相应技术资料和培训服务。
第二十七条已在计划财务局备案的所级项目,研制成果和研制技术水平符合院级项目要求的可由研究所正式行文计划财务局申请“后支持”,计划财务局参照院级项目验收程序组织验收,择优“后支持”,支持力度与院级项目相同。
第二十八条 计划财务局对验收后的院级项目进行追踪问效管理。在项目验收后3年内,使用单位须提交报告,包括运行、科技成果产出及开放共享情况等。
第二十九条 研制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使用和管理等,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国办发〔2002〕30号)执行。
第三十条 研制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成果的推广应用方案和既定效益目标,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满足相关科研需求同时,提高研制成果的商品化水平,推动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
第三十一条项目研制过程中及完成后3年内使用该仪器产生的专著、论文等,均应标注“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Supported by the Instrument Developing Projec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rant No.××××)。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1年6月15日印发的《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研制和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计字〔2001〕184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计划财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高科研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大科研装备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新性仪器、设备或装置的研制,主要包括:
(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能够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明显提升实验手段、带动学科发展、开拓研究领域。
(二)满足解决国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战略需求。
(三)应用新原理、新技术,具有原始性、集成性创新特点,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有推广应用前景,能够提升国家相关产业或行业的技术等级,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第三条 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以下简称“研制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顶层设计,优势集成。研制项目由有关部门或单位(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需要,集成国内外技术优势,系统设计,统一布局。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研制项目以解决国家前瞻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重大需求为目标,突出自主创新,注重成果应用,力争在关键部件和整机的技术性能上重点突破。
(三)权责明晰,管理规范。研制项目实行以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主管部门立项决策制度,以及执行过程的项目监理制度,保证项目立项、实施和验收的科学、公正与公平。
(四)统一协调,联合推进。研制项目在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校、地方、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创新组织模式,协作攻关,联合推进。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四条 研制项目由财政部和主管部门共同推动,由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一)财政部是研制项目及其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者,主要职责是:负责确定研制项目资助方向和相关政策,会同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管理办法;根据主管部门意见和建议审定批准研制项目支持计划;组织项目预算的评估评审;对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投资效益进行评估。
(二)主管部门是研制项目的具体组织和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内外科研装备发展态势,组织项目遴选,提出项目立项建议;组织优势单位协作攻关;组建项目咨询委员会和项目监理委员会;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负责组织项目结题验收。
(三)牵头单位必须熟悉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明显的技术优势,是研制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具体实施者,主要职责是:联合国内外技术力量,集成现有分散的科研仪器设备或相关零部件,组织研制团队分工合作、协
同攻关;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管理项目经费,提供项目研制所需的相应保障条件;监督检查项目实施过程,指导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履行职责,保证按时、按既定要求实现项目研制目标。
第五条 主管部门应当在财政部的指导下,组织成立咨询委员会,成员一般不少于9人,其中应当保证40%以上的本部门(单位)及直属单位以外的人员,咨询委员会主任由主管部门领导担任,项目组成员和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人员,不得担任咨询委员会成员。
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研制项目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咨询;评估项目的科研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对是否立项提供咨询建议;对项目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第六条 主管部门根据研制项目特点设立项目监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项目监理工作。项目监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聘任监理工程师及非本单位同行专家组成监理组,或者委托第三方监理公司代为实施监理职责。
(二)组织制定项目监理的规章制度及相关工作程序。
(三)组织制定项目监理工作计划。
(四)根据项目监理组或第三方监理公司发现的重大问题和提出的相关建议,提交主管部门处理。
(五)管理项目监理信息和项目监理经费的使用。
(六)准确、即时地掌握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信息,向主管部门提交季度监理报告、监理报告。
第三章 项目的申报审批
第七条 研制项目采取统一部署为主、自由申请为辅的方式进行组织,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第八条 统一部署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综合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态势,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能够显著提升相关领域核心竞争力或具有明显推广应用前景的研制项目,明确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组织相关人员编报《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
第九条 自由申请项目。由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相关技术力量,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组织科技人员研究提出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研制项目,经过初步论证后,填写项目《申报书》,正式行文报主管部门。
第十条 项目咨询。主管部门对《申报书》进行归类整理后,提请咨询委员会进行项目咨询,咨询委员会提出咨询意见,确定拟立项的研制项目。
第十一条 实施方案编制。牵头单位根据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组织编报《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研制项目的意义(包括研制成果的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性)。
(二)研制项目的国内外现状。
(三)研制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四)研制项目已有的研究基础(包括目前已完成的程度)和支撑条件。
(五)项目研制的技术方案(含技术路线、主要技术指标、技术风险分析等)。
(六)研制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含人员队伍、资源整合模式和机制)。
(七)研制项目的经济方案(含经费预算)。
(八)研制项目的预期成果及效益。
(九)科研成果的共享机制和推广应用方案等。
(十)研制项目知识产权可行性分析报告。
第十二条 项目论证。主管部门组织由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人员、管理专家、经济专家和用户代表组成的专家组对《实施方案》进行综合论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组织牵头单位完善《实施方案》,提出项目支持计划,汇总编制研制项目分预算计划,与《实施方案》一并报送财政部。
第十三条 项目审批。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和有关政策对研制项目计划进行审定,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项目预算评审评估,批复项目总预算和当年预算。
第四章 组织实施与项目监理
第十四条 研制项目实行主管部门领导下的牵头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牵头单位除提供《实施方案》中所列明的条件保障外,应建立项目管理工作组,强化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工作组由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共同组成,主要负责:
(一)协调相关单位的人员、设备、房屋、水电等资源条件为研制项目提供支撑。
(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帮助项目负责人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检查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履行职责,对不称职者,提请牵头单位报主管部门撤换。
(四)协助项目负责人对实施过程重要的技术细节进行方案论证,对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第十五条 牵头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从设计图纸、材料选择、部件加工到工艺安装等各环节的技术及管理规范,形成完整齐全的技术文件,技术文件应达到研制的科研装备能够复制的要求。
第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按《实施方案》中的进度安排及考核指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建立内部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工作分解结构和组织分解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员分工和协同关系,稳步推进项目的实施。
第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建立严格的工作进度管理体系,实行执行情况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十八条 研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予以警告、通报批评、核减或停拨经费、及时调整或终止项目:
(一)配套资金或其他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正常实施。
(二)未经批准变更项目负责人。
(三)不能完成项目验收指标。
(四)验收时间无故拖延。
(五)其他不能完成《实施方案》有关目标和要求的情况。
第十九条 项目监理委员会受主管部门委托组建项目监理组,对项目的组织管理,以及各个工序和集成过程进行监督。具体内容如下:
(一)监督检查项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项目实施相关保障条件的落实情况。
(二)监督检查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以及职责的履行情况。
(三)监督检查研制项目的任务分解及组织结构的建立情况,相关技术文件的管理情况等。
(四)监督检查研制项目各个工序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技术状态和技术风险情况。
(五)监督检查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六)向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监理委员会随时报告项目监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承担项目监理委员会委托的其他监理事项。
(七)撰写监理活动报告、季度报告和报告。项目监理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监理活动的基本情况,监理活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建议,对被监理项目的技术、经费和风险综合评估等等。
第二十条 被监理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当按要求及时提供有关材料,配合项目监理工作的各项活动。
第二十一条 监理组对研制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全程跟踪,并通过监理委员会及时反馈主管部门,反馈意见作为财政部和主管部门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核拨经费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 研制项目预算编制的要求:
(一)根据项目任务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预算编制包括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
收入预算包括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指主管部门、牵头单位、参加单位或使用单位等自行筹措的直接用于该项目的经费,配套经费应出示相关证明。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项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项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配套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应同时编制分项目经费预算。
(四)项目预算由项目负责人协助项目牵头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第二十三条 研制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原则是:
(一)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研制项目经费应当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充分体现研制项目的特点与重点。
(二)权责清晰,规范管理。经费管理各方权责清晰、各负其责,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三)专款专用,追踪问效。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面向结果的经费管理与使用追踪问效机制。
第二十四条 研制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研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部件与器件费、材料费、加工费、测试化验费、燃料动力费、组装调试费、会议费、差旅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
第二十五条 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在目标与经费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若需要调整的专项经费使用额度超过核定预算总额的15%,由牵头单位提出调整申请,报主管部门核批后实施。若项目经费超支,原则上由主管部门、牵头单位、参加单
位或使用单位自行筹措。
对于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主管部门予以警告、通报批评、核减或停拨经费。第二十六条 项目结余经费按照财政部有关结余资金管理规定处理。
第六章 验收及后续管理
第二十七条 研制项目完成后,牵头单位应按国家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完备相关技术文件、财务决算报告等,并于1个月内向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第二十八条 主管部门审核牵头单位申请验收的材料,组织专家按照《实施方案》进行验收。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验收的项目,牵头单位应在研制项目执行期满前1个月内向主管部门申请推迟验收。
第二十九条 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不是使用单位时,验收应在使用单位进行。牵头单位应在验收合格后1个月内,向使用单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并提供相应技术资料和培训服务。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对验收后的重大科研装备进行追踪问效管理。在项目验收后3年内,要求使用单位提交报告,包括运行、科技成果产出及开放共享情况等。
第三十一条 研制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使用和管理等,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国办发[2002]30号)执行。
(一)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研制项目成果及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依法取得相关知识产权,并予以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
(二)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对研制项目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照各自实际工作贡献享有分享权。
第三十二条 研制项目牵头单位应按照成果的推广应用方案和既定效益目标,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满足相关科研需求同时,提高研制成果的商品化水平,推动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应用或技术转移方案应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 使用单位应积极推动科研装备应用工作,建立共享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科研装备应用及共享情况应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 项目研制过程中产生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专利等,均应标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字样和项目批准号。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经财政部批准后下发,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
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是指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范围包括:
1、单价在人民币20万元(含)以上的仪器设备;
2、总价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含)以上的成套仪器设备;
3、单价不足20万元,但属于教育部明确规定的贵重、稀缺的仪器设备。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成立“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布局规划、购置论证、开放共享、考核,参与制定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审定“大型仪器设备运行基金”等经费的适用范围和金额等工作。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仪器设备管理部门。
第三章 申购与审批
第四条 为加强对我校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大型仪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凡申请购置大型仪器设备,不论何种经费来源,均需进行可行性论证。
购置大型仪器设备论证及审批:
1、单价40万元以下的大型仪器设备,由购置单位组织论证。
2、单价为40万元(含)—100万元(不含)大型仪器设备,由经费主管部门组织论证(专家组五到七人),并报主管校长审批。
3、单价为10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由设备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报校长审批。
第五条 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
仪器设备采购部门按照学校下达的采购计划,依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采购。
第六条 大型仪器设备的验收
大型仪器设备到货安装、调试后,由购置单位、供货单位、资产管理等部门组织验收。验收按照合同内容分别对品种、数量、仪器设备功能与指标逐项进行。安装验收合格后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验收报告》,并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入库手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以书面形式记录,并由供需双方代表签字确认。
第四章 使用与管理
第七条 大型仪器设备应根据需要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管理操作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负责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
第八条 大型仪器设备应建立技术档案,包括前期论证材料、采购合同、验收报告、仪器设备说明书等原始资料及操作规程、使用、维护、维修记录及使用效益等。
第九条 使用单位应制定并执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使用记录制度,及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随时备查,并作为管理和考核的原始依据。
第十条 使用单位应重视大型仪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根据维护保养规程,定期对仪器设备性能、指标进行校验和标定,对精度和性能降低的及时进行修复,保持仪器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
第十一条 大型仪器设备如发生故障,应及时通知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凡维修费用由学校支付的,维修后使用单位须协同仪器设备管理部门进行验收。
第十二条 完整的大型仪器设备,禁止解体使用,其附件、零配件不得随意拆卸和转移。
第十三条 鼓励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在熟练使用仪器设备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功能,使仪器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第十四条 大型仪器设备均实行有偿使用,本科教学使用除外。收费标准的制定参考《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 在保证完成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大型仪器设备在不同层面上实现开放共享。
第十六条 因技术落后、损坏、无零配件等情况,确需报废的仪器设备,由使用部门向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提出报废申请,仪器设备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后,符合报废条件的,做报废处置。
第五章 维修与维护
第十七条 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经费来源:
1、提取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的6%。
2、学校提供的专项经费。
3、物资设备处置残值。
第十八条 根据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经费来源的不同,维修维护经费将实行分类补贴,维修费应不低于其账面资产的3%,逐步达到其账面资产的6%。
1、对完全用于本科教学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补贴全部维修费用;
2、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购置的用于学科建设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最高补贴当次维修费用的40%;
3、对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原则上最高当次维修费用的30%。
第六章 开放与共享
第十九条 我校对大型仪器实行开放共享、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具备开放使用条件的大型仪器积极开展对校内外的开放服务。
第二十条 我校拟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列入共享平台的仪器包括:
1、学校投资(211经费及其他财政拨款)购买的直接用于教学科研且价格在40万元及以上的所有单件或成套仪器。
2、教师或所在科研课题组科研经费购买的志愿加入共享平台的价格在40万元及以上的单件或成套仪器。
3、通用性较强、较先进或具有专业性功能的单价在20~40万元的仪器。
4、单价在40万元及以上的通用性较强、较先进的设备。第二十一条 属学校全额投资的大型仪器应无条件参与共享,属学校和教师或所在科研课题组共同投资购置的大型仪器,根据自筹经费比例确定共享时间。
第二十二条 使用单位负责制定大型仪器有偿使用收费标准,收费标准报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后,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核定,经“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上公布。
第二十三条 学校设立“大型仪器运行基金”,旨在鼓励仪器开放共享。运行基金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发放。
第二十四条 仪器设备管理部门每年对列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仪器的使用效益进行考核。
第七章 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五条 为进一步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对外开放和服务,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将定期跟踪检查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每年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向全校公布。第二十六条 以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效益评价表》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以原始使用记录为依据,考核仪器设备有效机时和利用率;
2、科研成果数;
3、功能的利用和技术开发的项目数;
4、日常管理。
第二十七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对考核优秀、效益突出、开放共享好的仪器设备所在单位,学校将在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经费补贴方面予以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使用效率低、开放共享差的仪器设备所在单位,由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进行论证,学校有权收回该仪器设备的使用权,重新调整和分配,并对该单位今后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采取限制措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一:太原理工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施细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其他实施细则,经学校审批通过后,相继颁布)
第五篇: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1、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学院的仪器设备属国有财产,是保证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第二条 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应贯彻“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 的原则,做到合理配置、物尽其用,提高完好率和利用率。
第三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学院仪器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其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1.根据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需要编制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2.对仪器设备占有、使用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3.负责仪器设备的计划管理、帐务管理、档案管理、维修管理、使用调剂、报废处理和投资效益考核。
4.制定仪器设备采购方案,组织采购供应。
5.负责仪器设备数据报表的编制工作。
第二章 仪器设备范围的界定、分类与计价
第四条 仪器设备的范围界定:
1.能独立使用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单价在 500 元以上的一般仪器设备及单价在 800 元以上的专用仪器设备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
2.单价在 500 元以下的一般仪器设备及单价在 800 元以下的专用仪器设备列入低值仪器设备管理范围,不入固定资产帐。
3.一般仪器设备指教学、科研、办公和业务通用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配套家俱等。
.专用设备是指各种具有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包括各种仪器和机械设备、医疗器械、文体设备等。
第五条 符合第四条规定的自制、捐赠或调拨的仪器设备,均应计价列入资产帐。
第六条 仪器设备的分类,以国家教育部 1993 年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编码》为准,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应按此分类编号、入帐、建卡。
第七条 仪器设备的计价
1.计价
(1)建造、购入、调拨和捐赠的仪器设备,分别按造价、购价、调拨价、捐赠价入帐。
(2)自制的仪器设备,按加工费、材料费的总价入帐。
(3)仪器设备的运杂费,一次性安装费计入固定资产价内。
(4)仪器设备价值不明且无法查明其原因的,可依据实际情况估价入帐。
(5)按规定支付的车辆购置附加费及社控费计入固定资产价内。
2.仪器设备价值的增减变动
仪器设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增减其原值:
(1)原有的仪器设备,因加工改造而增加附(部)件数量、使用功能或提高质量时,按所开支的成本费增加原值。
(2)成套设备因毁坏或拆除其原有部分时,应减少其原值。
(3)仪器设备的维护或修理,不管开支多少,均不增加固定资产原值。
“仪器设备”原值的增减,均有设备管理科负责办理,并及时通知财务处调帐,保证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第三章 仪器设备的计划管理与购置
仪器设备的购置经费实行预算制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按照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于每年年底向经费主管部门和院长提报下一所需购置仪器设备经费预算。学院仪器设备经费来源包括:国拨经费(教学、科研、专项等)、自筹经费(捐赠和各种基金)、自有资金等。
第九条 计划管理
1.计划编制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需求单位根据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工作需要和经费情况,编制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2.计划审批
利用预算经费、专项经费购置单价在 1 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由申请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核,院长审批。利用预算经费、专项经费购置单价在 1 万元以上 10 万元以下的仪器设备,申请单位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交论证报告,由申请部门或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核,呈主管院长和院长批准。
无论利用何种经费购置单价在 10 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申请单位应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有关专家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呈报主管院长和院长审批。
3.计划的调整与变更
由于计划提报单位任务变更或预测不准确,需对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作变动时,应及时按原报批程序办理购置计划的增减、调整手续。计划提报单位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采购供应部门已按原计划订货或进货而造成的损失,由计划提报单位负责。
4.根据教学、科研需要,确需自制仪器设备的应在提报购置计划的同时提出申请(包括图纸资料,经费预算,关键配套器材,加工条件以及计划完成日期等),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批后方可施工。完成后由本单位组织三人以上技术鉴定小组进行鉴定,确已达到技术设计指标且运行质量可靠的,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专家验收,核实经费开支,设备科登记固定资产帐。
第十条 设备购置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会同有关单位组成采购小组,按照批准的购置计划进行市场调研,制定采购方案,按照《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选择生产厂家与供货单位,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第四章 仪器设备的验收与维护
第十一条 仪器设备的验收
仪器设备到货后由设备管理科会同使用单位就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外观、质量等进行验收,建立使用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帐簿,并及时办理设备登记和财务报销手续。如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进行索赔或退换。贵重仪器设备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验收。进口仪器设备必须按外贸、商检部门有关规定在索赔期内办理验收手续,若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索赔或退换。
第十二条 仪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1.要加强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对仪器设备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检测、保养工作。
2.维修、保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建立切实可行的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2)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做好检修记录;
(3)对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并存档。
3.学院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维护及保养经费。其额度可根据仪器设备的新旧程度,按仪器设备造价的 0.5% ~ 1% 提取,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管理使用,用于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
第五章 仪器设备的帐、物管理
第十三条 对无正当理由长期闲置不用、使用不合理或利用率低下的仪器设备,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有权重新调配使用。专业调整、教学科研任务变动时,由设备管理科对仪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
第十四条 使用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应操作规程和使用办法,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对不遵守规定,造成仪器设备丢失、损坏者,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赔偿,并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对贵重仪器设备,应建立专门管理档案,进行使用效益考核。未经专门培训的人员不准进行贵重仪器设备操作。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相对稳定,在业务上接受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指导。未经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同意,不准擅自使用、移动、调换或出借学院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必须事先通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第十五条 使用单位和设备管理科应按照教育部 1993 年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及编码》对仪器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建立仪器设备卡片和明细帐。财务部门应根据设备管理科填写的《潍坊学院新增固定资产证明单》、《潍坊学院固定资产调拨单》办理登记、报销手续,按一级分类要求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
第十六条 在不影响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批准,可按有关规定,通过租赁、对外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仪器设备的有偿使用活动。
第十七条 设备管理科和财务部门每年对帐一次,保证帐、帐相符。使用单位与设备管理科应保持帐、物长期相符。
第六章 仪器设备的变更
第十八条 仪器设备的变更,系指仪器设备的校内外调拨、出售、报损、报废、报失、改造等。仪器设备的变更必须按资产计划审批权限严格审批。
第十九条 仪器设备因使用年久或任务变更导致不能使用以及因设备更新而闲置的,可以进行调拨。调拨手续由设备管理科办理。若无偿对外调拨,须经学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失去使用价值,需要报废处置仪器设备,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提出处置意见,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核后,报学院领导批准填写报废单,到设备管理科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仪器设备发生损坏、丢失或其它事故,要迅速报告主管单位、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保卫处,查清原因,填写损坏、丢失报表,办理清帐手续。
因使用人员或管理人员玩忽职守、保管不善导致仪器设备损坏、被盗、遗失的,应严肃认真地查清责任,视情节轻重,责令赔偿,并给予适当处分。对损坏、丢失仪器设备不报告者,除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外,还应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仪器设备一般不准拆改,如确需拆改,需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批准。拆改的仪器设备按原价注销,改装后重新计价入帐。
经批准报废、报损、多余积压的仪器设备均由设备管理科负责回收、调剂、处理,其残值上交学院财务,列专户管理使用。
第七章 仪器设备管理人员
第二十三条 各部门要重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培养工作。各实验室应配备仪器设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第二十四条 专职或兼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应在设备管理科备案,因工作需要须调整变动时,应先办理交接手续,并将变动情况书面通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经常组织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积极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以及检查评比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先进管理单位和先进工作者。
以上办法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