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构建绿色音乐课堂
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似乎一脚就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我欣喜地看到身边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在逐渐地更新,角色也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憧憬着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期待着自己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使其沐浴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孕育吐苗,拔节成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我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我就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吧。文那么,如何构建音乐学科的绿色课堂,从而真正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心里去,谈谈我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与大家共勉。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人”,是最主要的。教育,应该关注人,应该真正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平时,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学会格外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时刻激励学生,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做会思考的“智慧型”音乐教师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
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样又怎能让孩子尽情地畅游于音乐的无限乐趣之中呢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只有教育本身的智慧,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新课程的介入让他们有了更多施展天性和才华的天地,但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常规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有!确切地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聆听音乐不能做
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管自己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地去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是趁机乱说乱讲,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同学间相互点评,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同伴的行为,会出现相互取笑的现象……等等之类的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是构建绿色课堂的重要所在1、思想认识:课改中我们似乎更多在关注课堂音乐教学改革,其实这只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常规的和强化和改革。
2、创导、优化崭新的学习常规: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课堂教学及其培养出来的求“静”、求“齐”、求“严肃”的音乐学习常规观念,提倡营造民主的、愉悦的、激励的、竞争的教学氛围,更新音乐常规观念,把好常规尺度,落实常规改革,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四、有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型音乐教师教师运用智慧育人,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
教育活动首先是一种运用教师智慧来培养学生智慧的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位智者,通过智慧育人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智慧型音乐教师首先是立志为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她除了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艺术技能外,她更应该是有深度、有内涵的音乐教师:
总之,构建绿色音乐课堂,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美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美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甘心自然的“美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美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的人格”。愿音乐教师队伍中的你我都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音乐课堂,真正享受音乐教学的快乐与幸福!作者:阎艳霞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区东南部尹庄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演讲
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新世纪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似乎一脚就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
我身边的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在逐渐地更新,角色也在悄悄地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憧憬着能再掀波澜,与时俱进;期待着自己撒下革故鼎新的种子,使其沐浴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孕育吐苗,拔节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我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我就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吧。那么,如何构建音乐学科的绿色课堂,从而真正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心里去。
“人”,是最主要的。教育,应该关注人,应该真正把“人”作为一个关注的核心。“以 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
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平时,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学会格外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时刻激励学生,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只有教育本身的智慧,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新课程的介入让他们有了更多施展天性和才华的天地,但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常规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有!确切地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管自己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地去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是趁机乱说乱讲,忙成一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同学间相互点评,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同伴的行为,会出现相互取笑的现象„„等等之类的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
由此可见,新课堂内,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
本的要件。
教育活动首先是一种运用教师智慧来培养学生智慧的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位智者,通过智慧育人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和创新智慧。智慧型音乐教师首先是立志为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教师,她除了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艺术技能外,她更应该是有深度、有内涵的音乐教师:总之,构建绿色音乐课堂,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美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美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甘心自然的“美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美的品位”,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的人格”。愿音乐教师队伍中的我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音乐课堂,真正享受音乐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第三篇:把“六一”交给孩子们
把“六一”交给孩子们
——2014年东黄小学庆“六一”活动掠影
2014年5月30日,东黄小学庆“六一”大型活动在东黄小学内举行。本次活动的原则是“我参与,我快乐”,让孩子们在参与的各种活动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在快乐中放飞梦想和希望!
这次活动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升国旗;
二、节目演出;
三、亲子活动;
四、学生游戏。
一、升国旗。初夏的早晨,凉风习习。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同学们面向冉冉升起的国旗,高举右手,齐唱国歌。他们在又一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拉开了东黄小学庆“六一”活动的大幕。
二、节目演出。在精心布置的舞台上,在家长和长辈们的赏识的目光中,在阳光婆娑的树阴下,东黄小学“六一”节目演出开始了。小主持人精彩的主持,孩子们靓丽的表演,赢得了大家最热烈的掌声。特别是五年级的压轴表演的小品《扶不扶》,更让大家忍俊不禁。节目演出的间隙穿插了猜谜语中大奖的活动,更是火爆了现场,嗨翻了校园!
三、亲子活动。今年的六一,我们安排了由家长孩子参加的亲子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年轻的父母们也踊跃参加。亲子舞蹈《孩子来跳舞吧》让大家看到了美丽的妈妈们和他们可爱的孩子手拉手的亲情和快乐的默契;《找妈妈》的游戏则加深了孩子和亲人的爱的感知;一年级的《猜谜语》亲子游戏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呵护;《打保龄球》则锻炼了孩子和父母的默契。校园里充满了亲情,洒满了友爱。有好多的年轻的爸爸妈妈在这一天不上班到学校里陪孩子玩,他们快乐着、欢呼着„„。
四、学生游戏。
学生们的游戏也穿插其中,《赶猪跑》、《萝卜蹲》、《抢板凳》、《吹乒乓球》、《夹弹球》、《抱抱团》、《拍球接力》„„。
每一位参加亲子活动的家长都会得到一份礼物,每一个演出的小演员都有奖品,每一个活动的优胜者都会得到一份奖励。
5月30日,孩子们都沉浸在快乐里,沐浴在幸福中。2014年的“六一”,我们把节日真正交给了孩子们!
东黄小学 2014-6-3
第四篇: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圣荣小学 刘海苹
研修第一天,我和同事们一起认真听了关于小学语文十年课改之路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充实,让我对小学语文十年课改之路有了统筹认识,仔细的倾听的过程中,我对于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点印象最为深刻。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号召我们老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共享成果。
作为新老师,我们也是刚刚从学生的角色转变过来,我们的小学初中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度过的,至今仍然印象深刻的记得那一节节乏味的课是多么让人头疼,诗歌散文就只是死记硬背,生字就是按要求一遍一遍的反复的写,一切都是为考试服务,老师整节课不厌其烦的讲,孩子们被动的听,老师讲得累,孩子们听得也烦,一切只为考出一个好成绩的语文课堂是乏味无比的。如今作为新老师,正好赶上语文课程改革,深刻的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这一学习方式能够很好地落实下去,那无疑是将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动起来,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有了,学习效果也好了。
真正落实倡导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要切实改变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好关键指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相信在这一学习方式实施之初,老师要特别注意发挥好主导作用。
课堂是孩子们的,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动”起来,相信孩子们会“动”出一个更多彩有趣的课堂。
第五篇:把学生装进心里
教育叙事
把学生装进心里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鱼肉不苦,如果苦了,那是加工的方法错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那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得法,因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差。孩子脱离集体,不愿与人交流,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没有走进他的心里。我们不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差生来看待,要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按照学校的安排,今年我接了三年级的语文课,并担任了三年级的班主任。在进班上课之前,我向以前带过这个班课的其他老师了解了这个班的情况,得知这个班有个叫汪小龙的同学,成绩很差,什么都不会,对任何学科都没有兴趣,对老师也都冷眼相看,集体活动从来不热情,下课了也不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了解了这个情况之后,第一节课,我悄悄地观察了他:水汪汪的大眼睛,宽宽的额头,只不过白净的脸上少了一些孩子们该有的笑容,也少了孩子们该有的天真与快乐。看到他孤独无助的样子,心里禁不住掠过一阵心酸,我决定走进他,并试图改变他。
于是,对于这个孩子,我不管是上课时还是在课后,都时时处处关注他,给他支持,给他鼓励。当他取得微小的进步时,我都会用“放大镜”去看,小题大做。比如上课找同学读课文,当他把一段话完整的读下来时,我都会让其他同学为他鼓掌,给他鼓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让他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做到自己以前认为做不到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之后,我欣喜地发现,他变得比以前积极了,不管是听课还是作业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下课后也不再像以前一样一个人坐着了,而是加入到了其他同学的游戏之中。更让我惊喜的是一次朗读课文后,当我对他进行鼓励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现在的汪小龙,基本上脱离了“差生”的行列,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然考到了68分,获得了“进步之星”的称号。看到这些,我告诉他:“100分的试卷,你能考68分,真的很了不起,继续努力,成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听到我的话,汪小龙抿着嘴使劲的点点头,目光中充满了自信。
这件事之后,我相信了: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璀璨的钻石,只要我们把学生看作眼里,装进心里,投入真情实感,给他们一片温情,这一片温情将会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