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语文课堂上情感跳动的音符1
音乐,语文课堂上情感跳动的音符
内容摘要: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和语文都是艺术,它们“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让人去听,去读,去欣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提升着人的情感、气质及修养。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
关键词: 语文音乐情感
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音乐渲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音乐,以声传情,让音乐成为语文课堂上情感跳动的音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一、音乐导入,调动情感。
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音乐能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能很好地拨动起学生心灵的情弦,把学生导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
极性。如教《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我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的歌词,启动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开课直接出示古诗,开门见山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游子吟》,教室里没什么反映。紧接着《游子吟》的歌曲随之响起,音乐一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都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盯着古诗的内容,一遍音乐结束了。“老师再放一遍!”“再放一遍!”音乐再次想起,全班同学认真地跟着唱起来了。音乐的感染强化了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音乐渲染,情感共鸣。
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由音乐创造意境,结合课文文字信息以情感为切入口,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情感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钢琴曲《牧童短笛》、《童年趣景》等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民族音乐《楚歌》,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走进了文本,贴近了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了课文,并生成了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了理想境界。
三、音乐创造,情感升华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音乐不仅能传递情感,而且能表现深刻的思想,它所表达的人文情感的内容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李含冰的《一面五星红旗》是二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国外留学时进行一次漂流旅行,结果漂流失事了。在处境艰难时,“我”拒绝了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最终“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用自己实际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体会出来的,即便有所体会,也是较肤浅的,难以有情感的触动。我借用学生较熟悉的《红旗飘飘》一歌来实现,来表情达意,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己还没意识到的爱国激情。当学生对三天没吃东西的“我”不肯用五
星红旗与外国老板交换面包的举动有所诧异时,到后来晕倒老板却给予了“我”援助的有所不解。我先放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的音乐,再由学生集体演唱“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强烈的爱国激情一触即发。“是因为爱国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来换面包。”“是因为被“我”的爱国行动所感染,老板才会由开始连一个面包也不愿给到后来却要给我付医药费。”“这就是爱国的表现。”……一首《红旗飘飘》烘托了爱国的伟大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情感升华的理想效果。
四、音乐朗诵,激情飞扬。
贝多芬大师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它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作能力。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草原》一文,老舍先生文笔舒展、景美情深,如行云流水,特别适合感情朗读;而草原风光、蒙古风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激起学生情绪,学生也不会具体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课前我准备了几幅草原风光图画,然后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乐曲。学生目之所及,是蓝天、白云、雪白的羊群,耳边回荡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优美
旋律,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身临其境一般。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音乐所激动,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便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读起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在讲这一课时,我运用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用来伴音朗读,使音乐的节奏、格调与课文含义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音、声、情并茂,使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练读。课虽然结束了,余韵未消使学生在头脑中还留着那动人心弦的古筝曲和一幅幅桂林山水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课堂效果收之甚好。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插播音乐可以烘托背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将整个教学推向高潮。
五、音乐写作,想象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人们在享受它带来美感的同时,总是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遐想。我曾经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过一堂听音乐写作课。先让学生欣赏二胡齐奏曲《小青蛙》,那欢快的旋律、美妙的音符,让人仿佛听到了小青蛙快活的鸣叫,还有风声、雨声、鸟鸣、鸡啼„„先让学生听辨音乐里模仿了哪几种小动物、大自然的声音?由此想到了什么?再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并分小组合作,用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学生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想象,然后再互相议议,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想象到什么场景或故事。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创编故事情节: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举行运动会、音乐会、狂欢节。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接着指导学生定写作。学生习作即可水到渠成,异彩纷呈。孩子们创作了《小青蛙
庆功会》、《快活的小表蛙》、《音乐狂欢节》等。以音乐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觉得特别新鲜,在充分、尽情地欣赏音乐之后,想象的翅膀展开了,于是一篇篇佳作便诞生了。
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优美健康的旋律飘进课堂,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音乐飞扬的时刻,情感也随之跳动。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教育评论》2007年06期(3)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夏大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与管理.2000年04期
(5)音乐与情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雷自友.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ZI期
(7)马寒,马竹.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试论音乐与情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9)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2005年10期
第二篇:论文 兴趣——语文课堂上跳动的音符
兴趣——语文课堂上跳动的音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如何让兴趣奏响小学语文课堂的和谐音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笔者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悬念导入,创造最佳氛围。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教学《螳螂补蝉》,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批文入情,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这段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显情感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月光曲》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1、借助插图,图文结合,领会意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皮鞋匠是根据什么联想到这些情景的?贝多芬弹琴时的节奏又是怎样起变化的?„„
2、紧扣人物,体会心情,领会意境。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一开始,写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会怎样?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应该是怎样的节奏?这种节奏会引起皮鞋匠怎样的联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穷兄妹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丰富的联想,根据是曲调旋律的变化,而旋律变化的基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提问。那缠绵凄婉的音乐让课堂中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气氛。我发现有几个女孩子已经在下面悄悄的抹眼泪。学生已被老师所创设的情景深深吸引,情商得到发掘,性灵得到了陶冶。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唱主角,收到了良好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蔺相如的委曲求全的大将风度让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要想打个“翻身战”,就非得大家齐心协力。我肯定了大家的发言,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因势利导有计划的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改编课本剧、表演、采访等),让他们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借助“视听”,熏陶感染。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 一幅静谧的中秋之夜,阿炳拿起二胡准备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图景,然后配上名曲——《二泉映月》,老师随着乐曲的升腾跌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调时高时低,时疾时缓,学生多种感官骤然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与阿炳同呼吸共思想。
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见,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篇:第七课 跳动的音符
第七课
跳动的音符
教学内容:
聆听:《三只小猪》《单簧管波尔卡》 表演:《箫》《音乐小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学习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同时用图形或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并能准确地吹奏、演唱。
2、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用声音和乐器表现歌曲的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学习表现歌曲的不同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课时安排:3
第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聆听《三只小猪》 表演《音乐小屋》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音乐”相关的音乐内容。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音乐”相关的音乐内容。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三只小猪》
1、静静地聆听全曲。提示: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2、复听音乐。
提示:说一说音乐有什么变化?请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出来。简短地叙述你听到的音乐会。
3、再听音乐,跟着哼唱你喜欢的旋律,背唱一两句给同学听。
提示: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参与到青蛙音乐会中。启发学生自制乐器或用人声(学青蛙叫)加入到乐曲中,还要保持音乐的完整。
三、表演《音乐小屋》
1、完整地聆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可将两种演唱连在一起,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的旋律。
提示:《音乐小屋》唱出了什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拍手。第二遍范唱时跟着轻轻哼唱。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再听录音,轻声填词,教师找出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唱。
提示: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演唱这首歌。不用回答,看每个同学的演唱,哪个地方应唱得弱,哪个地方应唱得强一些,使演唱歌曲更有表现力。
4、分小组为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看哪一组为歌曲的伴奏效果最好。由学生和老师评价。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学唱《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学习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同时用图形或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用七个唱名编唱旋律,并能准确地吹奏、演唱。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教学重点:学唱《箫》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电子琴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表演《箫》
1、完整聆听歌曲、随着歌声轻轻拍手,感受节拍、旋律。提示:歌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范唱。
听教师弹琴、轻声哼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跟琴轻唱,随机反馈指导
5、有感情演唱歌曲
6、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编唱旋律。本上提供了7个唱名,都是学生熟悉的,没有提供节奏,使学生束缚更少一点,注意力集中在对音高的表现上。
提示学生自由用口风琴吹奏这七个音,分小组编创几条,由学生唱唱名,教师写在黑板上共同吹奏出来。
假设同学们为“箫”写一条曲子,演奏出来听一听,由几名同学扮演箫,接着乐曲,并演奏出来。
四、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课型:单项课 教学内容
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教学目标:
1、在编创与活动中能尽快的加入到器乐表演中去,尝试伴奏、合作的愉快。并能听辨音高。、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3、喜鹊钻篱笆
教学重点:喜鹊钻篱笆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今天木管家族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坐上心爱的小马车出发吧
2、木管乐器的自我介绍:
A、长
笛: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乐宽广,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乐队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
笛:短笛是长笛的同类乐器,形状与长笛雷同,发音管比长笛短而细,音色响亮清脆、很有色彩。适宜于演奏各种 抒情或华彩性的乐曲。
C、大
管:又称“巴松”,是木管组中的低音乐器。管身较长,音色丰满浑厚,善于表现诙谐、滑稽的形象。
D、双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带鼻音,长于感情的表现,有“抒情女高音”之称。常用于田园风光的表现
E、单簧管:又称“黑管”,直吹。低音浑厚响亮,中音区圆润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区则较尖锐。单簧管音色丰富而明朗,表现力极为丰富,是木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乐器。
3、单簧管为大家演奏一曲《单簧管波尔卡》。
二、听一听
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初听:完整的欣赏,出示图形谱。
2、小组讨论分析:在图形谱中发现了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运用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注意主题出现了几次。)
3、复听: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乐曲旋律相同的乐段与不同的乐段。(可以用线条,动作,等等,此环节为后面学生创作图形谱打基础)
4、学生创作图形谱。
5、演示图形谱。
三、跳一跳
1、简单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2.师生共跳波尔卡。
四、想一想,说一说。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高兴吗,是什么让我们这么高兴?(音乐)是的,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它可以表达我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五、最后,让我们在单簧管优美动听的演奏声中坐上小马车回家吧!
教后反思:
第四篇:中班音乐跳动的小音符教案
中班音乐跳动的小音符教案
1、引导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符的高低,培养幼儿听辩不同音高的能力和动作表征能力。
2、尝试学习互相合作编乐曲、分享合作的快乐。
3、激发幼儿学习音符的兴趣,寻找音符5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体验听音辩音活动的乐趣。
1、知识准备:认识五线谱表、高音谱号及音符1、2、3在五线谱表上的位置。
2、情景设置—音乐王国。
3、教具准备:挂图一张,高音谱表、人手一个小音符的挂饰、音乐CD、地谱若干个。
、感受音符不同的音高
1、随着《哆来咪》音乐欢快地进场,参观音乐王国。
2、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向音乐王国里的小音符问好。
1双手在脚踝处,2在小肚腿处,3在膝盖处,4双手叉腰,5双手交叉抱手臂,6双手指肩,7双手抱头,1双手斜上举。、辨别音符不同的位置:游戏《朋友在那里》
启发幼儿说说音乐王国里有什么?并找个音符做朋友。
幼儿根据自己身上挂的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边表演边找到跟自己身上挂一样的音符的小朋友。
、认识5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1、出示挂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复习音符1、2、3在五线谱表上的位置并引导探索音符5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整体认识:在音乐王国里有许多会唱歌的房子,房子里住着高音谱表,高音谱表有几条线?还有什么谱号?这时候,来了许多音符豆豆,它滚呀滚,滚到了下加一线,唱歌的房子就唱起来了:“1——”,它又滚呀滚,滚到了第一线,唱歌的房子又唱起来了:“3——”,它又滚呀滚,滚到了下加一间,唱歌的房子就唱起来了:“2——”,它又滚呀滚,滚到了第二线,唱歌的房子就唱起来了:“5——”,音符豆豆都滚到了唱歌的房子里,它们唱啊,跳啊,高兴极了。
2、老师变换音符的位置,幼儿听琴唱一唱。
、听音辨音游戏:
1、《音符找家》游戏:听琴声辨别是那个音符,跳到这个音符在地谱上的相应位置,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着各种动物唱出这个音符。
音符找到家后,听老师所弹的是自己的音符就跟着节奏在地谱上跳一跳。
2、《锤子、剪刀、布》游戏:小朋友自由结伴一起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赢的小朋友唱音符,输的小朋友就在五线谱上跳出这个音符的位置。
、听音乐自由表演“哆来咪”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地幼儿,让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音乐活动的愉悦氛围。同时,教师要注意安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他们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也能获得快乐。
教师首先以参观音乐王国的形式把幼儿带入充满童趣的音乐情景,随后展开的用身体动作表现小音符音高的游戏、听音游戏、辨音游戏、“锤子、剪刀、布”的综合游戏、以及在地谱上跳音符舞的游戏,无论从哪个环节看,教师都强调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自由表现的音乐活动教育。活动中教师引进了奥尔夫体系的音乐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和思维灵活性的教育。从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幼儿根据自己所听所理解想怎么表现就可以怎么表现,能怎么表现就可以怎么表现。教师巧妙的指示语和地谱游戏环节直接用示范的方式提示的方式引出新任务,引导幼儿学习和表现。
从活动目标看,该活动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一,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符的高低;第二,尝试学习互相合作编乐曲;第三,找到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这些预设目标指向性明确,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要求。同时教师能根据《纲要》精神,时代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活动中还注重“分享合作的快乐”和“体验听音辩音活动的乐趣”的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始终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用
自己的身体动作与教学内容“小音符”之间产生了积极的互动,这也是这个活动最大的成功之处。
第五篇:跳动的音符生命的乐章
跳动的音符生命的乐章
—记南京路第一小学副校长王传兆的感人事迹
走进南京路第一小学,你会有一种冲动,会产生融入这个大家庭的强烈愿望。学校虽不算大,但它是安徽省课改名校,2012年省级课改先进单位,在全校师的生共同努力之下,这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南京路一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南京路一小副校长-------王传兆,现在见到他的人,无不鼻子发酸,为之感动。他每天拄着双拐穿行在校园,拄着双拐攀登者楼梯,拄着双拐在课堂上书写着作为一个毕业班教师的生命传奇。
王传兆副校长1989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校,能力极强,学校规划设计、大小事务都离不开他的身影。二十三年来,他始终抱着“立足岗位,奉献人生”的信念,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精神。南京路一小前身是颍西中心小学,在颍西是一所龙头学校,全校师生都有一种优越感,可2008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北城、东城等名校招生的扩大,我校生源面临挑战,生源有减少趋势。在这艰难时刻,姚校长来到我校,王传兆积极支持姚校长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容校貌、日常管理、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特别是“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行,得到了颍州区教委、阜阳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评价。这个教学模式的产生更是凝聚着王传兆校长的心血,他带领教师先后到明珠双语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并结合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执笔撰写了南京路一小的“一三五”自主高效课堂模式。在理论的指导的下,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班级形成教学特色。颍州区颍西中心校各兄弟学校都慕名前来观摩王校长的精彩课堂,区教委赵主任听课后让他写经验总结。而他所接的五﹝二﹞班原是学校有名的基础薄弱班,经过王校长的大胆创新改革,在今年颍西中心校素质教育检测中五﹝二﹞班名列前茅,王校长因此荣获“先进工作者”和“进步之星”的双重荣誉称号。作为校领导,他工作那么忙,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赞叹。
正当他潜心教改之时,疾病向他袭来,2012年10月3日,他被查出股骨头坏死,医生强制他住进阜阳市妇幼保健医院。可就是这样,他每天吊水、治疗结束后,仍然回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在保健院住院十五天,没缺过学生一节课。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可王校长的病却不见好转,医生建议他转院到郑州治疗,这下他可发了愁,这一班学生面临毕业,又是课改实验班,家长的期望,中心小领导对我校六年级毕业班优质生源的殷殷期待,让此时的王校长又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10月18日去郑州之前,对他在郑州住院期间每天的课程都精心编制了导学案,由接课老师按照导学案通过王校长电话指导教学。他在郑州住院半个月,还关心班内学生的思想动态,每天给学生打电话。王校长的感人事迹感动着学生,连平时最调皮的郭恒玉都哭着说“老师,您回来吧,我再也不捣乱了。”回到学校的王校长受到学生英雄般的礼遇,欢迎会上的王校长就像英雄凯旋,教室里摆满鲜花,黑板上写满了学生对他们亲爱的王老师的衷心祝福。现在双拐成了王校长的标志,也支撑着他继续前行。颍西中心校的领导得知王校长的病情先后到学校看望并劝他休息,可他依然选择了坚守。每当他去印制导学案,同事都会让他先来;每当他批改作业时,旁边的老师会主动为她送上一杯热茶;每当他上课时,教室里的学生会瞪大双眼侧耳倾听。他—王传兆,就像一棵青松,挺立在南京路一小,投身于课改洪流之中,而倾注了王校长及全部师生心血的课堂教学改革也让南京路第一小学声名远播„„ 王校长在他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了怎样做一位好教师,好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