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时间:2019-05-12 21:2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第一篇: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

[摘要] 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从这个公式中我们悟出,无论是今天的创新型教师,还是要培养的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这一素质不可缺少。在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是当前实施教育的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创新型教师,从事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师应首先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研能力、良好的创新心理等多方面的创新素质。

一、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涵义

何谓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目前学者们尚未直接界定,一般以列举方式探讨其涵义。笔者认为,要弄清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这个概念,应该先弄清创新、素质这些相关的概念。

创新一般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创新就是在批判或改变旧事物的过程中创造新事物,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产品。创新的本质在于一个“新”,没有“新意”就无所谓创新。实际上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米德(M.Mead)说:“当一个人自己想出、作出或发明了一样新东西,就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行动。”

素质一词有多重含义。素质的经典性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④它主要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现在人们所指的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的总和。

由此可以得出,创新素质实际上是指人具有的内在的,与创新活动直接紧密相关的要素、结构、质量水平及其特点的总和。作为母语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指语文教师具有的内在的、与教书育人即教育教学创新紧密相关的要素、结构、质量水平及其特点的总和。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显为创新性即新颖性和创造性,主要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具有的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教育教学中采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或者通过新的教育教学途径等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

平,获得较好的教书育人效果。因此,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但是成体系、全景式的,而且其创新素质是具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

二、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构成(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

教育的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只重视知识、科技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策略,必然导致工具性主宰一切而价值沟通及目的性暗然不彰的消极后果。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文化能力的修养,伦理智慧的培育以及精神价值的开发,成为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⑤因此,较高的人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主要方面。

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质应从两方面加以重视。第一、基本的人文素质。例如,要有丰富的人性人权和人道意识;要讲文明、讲道德、重健康;要有爱好、有追求、有正义感且宽容大度;要有气质、有气魄;要有科学意识、忧患意识、环保意识;要学会展示自我,有突出的个性优势;要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意识;要学会生存等。中学语文教师的这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本身就是强烈的人文信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会培养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要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其基本理念是:(1)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2)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3)重视情感、动机和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4)重视培养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的民主学习精神等。有了这些人文教育思想,一定会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一讲到底”、“填鸭式”的弊端,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发展和创造的本领,而不是做一个“知识袋”和“两脚书柜”。具备了这些人文素质,将有利于中学语文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这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这种知识结构应是专博结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它最基础的层面是关于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一层面应当广博,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知识修养上应当是个“杂家”,要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学识丰富,源头活水汩汩流淌,教学就会有声有色,就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如果学识浅薄、浅尝辄止,教起课来必然干瘪无味,捉襟见肘,又何谈创新。

第二个层面是本人所从事专业的专门性知识,这个层面应当精深,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传播知识的必然前提,大学的系统教育为我们

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大量的语文知识源自《现代汉语》、《现代文学》、等专业学科,然而这一切是不够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功底,尤其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学教育主要应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精神的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欲望,文学作品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能帮助我们完成上述目标,可如果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通过语文上文学作品的学习达到开拓视野,举一反三的目的,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很难实现此目标的。第三层面是条件性知识,即中学语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中学语文教师掌握这些知识便于懂得教育规律,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这个层面应当与前两个层面知识贯通。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产品”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是将个体的人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其隐蔽性、反复性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是任何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无法相比的。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要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就必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让三个层面相互支撑和渗透,并有机整合,从而做到广博以蓄涵养,精深以厚基础,贯通以明教情和学情,让交叉的知识迸发新的思维火花,形成创新素质。

(三)精湛的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是教学与科研能力的简称,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

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语言表达犹为重要。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语言就是教师的武器,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一旦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为创新素质的提高增添一颗重要砝码。

2、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舞台,而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负责对学生的组织,教学过程的控制,各个环节的调节。学生多元性、个性的特点会在教学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教育理念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应丰富教学实践,培养自我调节和控制能

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灵活的教学技能

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专门人才需要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从教学准备、教学、终止到管理、评估诸环节上,需要多种教学技能,例如,板书设计、定向诱导、巧设引题、结尾总结等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可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其实,中学语文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灵巧的手势动作,讲话的方式,语调高低快慢都能起到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

4、良好的读写能力

当一名有“文学味”的中学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基础,试想,教师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怎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信手拈来的潇洒呢?中学语文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浏览,势必会在文本中兜圈子,也势必会语言枯涩,见识浅陋,只有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学生大凡都喜欢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语文教师;而教师自身素养的匮乏,展现于学生自然是面目可憎了,同时,阅读实践的丰富对教师读解文本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把广泛阅读作为应当备的第一课,只有备好这一课,你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闪现文学光彩,诚如蒋惠琴老师所言:“教师发展和教育革新的可能空间和限度因素,很大程度上蕴涵于教师文化之中。”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下工夫培养课堂教学的真本领,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要读书。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中学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它是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基本要求,我们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小品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你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下笔能文”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能够率先垂范,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反之,中学语文教师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很难有发展,创新无从谈起。

(四)良好的创新心理

1、自觉的创新教育意识

创新的教育意识具有两个鲜明特征:(1)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想;(2)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因此,它是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有所创造,有所进步的动力之一。一个有自觉的创新教育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会在教学中坚持教改,不断创新;他不会满足于做

文化的传声筒和只盯着高考的指挥棒,不会唯书唯上地把语文教得支离破碎,他一定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丰富创新的精神,实现自我完善,并且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研究了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能力,认为人在从事创造活动时,表现出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的两种思维能力。收敛式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确定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规范和约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发散式思维则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构思如泉涌,它不拘于一种思路,而从较少的信息可以得出较多的结论。它有迅速流畅、灵活变通和独特三种特征。同时,科学哲学家库恩指出,在创新时,必须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之间兼顾,是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创新思维的特征,通常是在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结果的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等特征。一个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思维方式,他质疑的风格,不仅利于他自身创新,而且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自由与开放式的学风,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更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这里提供吉尔福特提出的八条创新人格因素供中学语文教师借鉴。(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这些创造性人格,不仅优化中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而且将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未来的创新人才,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具有了创新的人格品质。

4、自信、乐观的心态

挫折和失败常与创新相伴,这时需要坚定的自信来帮助,坚韧的意志来承受,需乐观的心态来支撑。因此,自信、坚韧和乐观是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的最佳心态。这种心态可以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创新目标,取得成功,并且这种心态将引导中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从而积极生活,不怕挫折,努力创新。

总之,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研能力,良好的创

新心理素质,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凝聚生成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机智,这就是我们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理想风采。

三、中学语文教师提高创新素质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基础教育领域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来的,应试教育以单纯应付升学考试,争取高分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试”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它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高考科目和分数,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相反,素质教育则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者在教育思想、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的截然不同表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要确定以创造性学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学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自行分辨和选择问题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信、敢冒风险,有创新意识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能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养成学生的创造性学力,是当今素质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中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涌现。参考文献:

[1] 刘彩霞.少一些批评的指责,多一些切实的指导——兼论中学语文教师创新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及途径[J].人民教育,2000(6):37-39

[2] 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

[3] 喻旭初.新课标与语文教师的修养[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1):9-10

[4] 刘建新.语文教师应强化的四种基本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9):12

[5] 刘虹.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

(8):34

[6] 季景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之浅见[J].语文教学之友,2005(9):5-6

[7] 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次是当今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已把“创新意识”摆在重要位置。所以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个人看法,要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与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相结合,合理地想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实践中我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先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悟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学习中激励他们智慧与全内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1、首先要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是很多的,在这里我只说“运用电化手段,提高展示”的例子。如上小语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用灯片来演示细长的葫芦藤、可爱的小葫芦、雪白的小花,以及和葫芦有关的根、藤、葫芦。我们给葫芦浇水施肥后,养料被根吸收,通过藤送到叶子,叶子被太阳照射后,把养料加工成葫芦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这样葫芦就慢慢长大了。这种效果使学生兴趣大增。教师再把叶子葫芦的中间加上蚜虫(动画显示)一只只蚜虫那么开心地吃叶子,学生不难想到: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没长大就落了呢?学生也会很有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叶子生了蚜虫,它吃掉了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营养的叶子,没有了养料,葫芦就慢慢地“饿死”了!

2、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的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有潜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精神,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完《赵州桥》后发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请大家探究的?有一位学生问:“赵州桥这种设计既然是一个创举,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做成石拱桥呢?”显然这一问题闪现思维的智慧火花。于是,我立即将它提升为:在建桥技术上,古代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在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赵洨河和南京长江两岸宽度又有什么不同?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一番争议,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古代和现代不一样,现代建桥技术比古代更先进;现代建筑材料除石头外,还可以用钢材,而古代只能用石头;南京长江两岸要比赵县洨河宽得多。再如:在讲完《草船借箭》,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诸葛亮比周瑜高明,原因是什么?这位教师马上引导:在筹划备箭上,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即他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经过讨论交流:诸葛亮的思路和周瑜不一样,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以为箭只能“造”才能得到;而诸葛亮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想到以“借”可得到箭,也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智取,即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课题上的一个“借”就说明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

有了问题就需要讲,所以,怎样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语言。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以培养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1、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首先是一个量的积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即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言语本质上是习得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不运用语言,语言的积累是没有意义的。

2、换词比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要想让学生说,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讲,然后才是怎么讲。积累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讲,换词比较就是怎么讲。操作方法是:第一是可以换哪些词?第二是换了这个词行不行?第三哪个词最好?如在教学小语第四册《葡萄沟》中“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时。“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是在写什么? ”(写葡萄的颜色)形容颜色多的词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文中用了哪个词?(五光十色)在文中,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吗?为什么?(“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获得丰收)

3、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就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和想象力在学习中,对课文的阅读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怎样培养呢?方法也很多,我仅举两例:第一是提示关键词语、句子。如小语第四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柜台前个小男孩,只根看到谁买了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从哪能看出小男孩特别喜欢小汽车的?学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只要„„就„„”“马上”“目不转睛”“盯着”“兴奋”等词语展开想象。第二是抓标点符号。如《金色的鱼钩》,文中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还嘱咐三个小战士:“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和感叹号中,我们如果展开丰富的想象,老班长痛苦却又坚毅的神情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也能进一步体会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的高大形象。

这些只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点滴收获,不知对否?希望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第三篇: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理性的心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产生创造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加工器,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然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名指导者的角色,学会科学运用思维,调动起学生们的思维主动性,引导他们培养好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一个质性跨越的教育目的。

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精心培养的过程。只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阻碍和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多著名的研究者如。。在发现创造性思维培养上有很高的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引用文献:《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方法的探索 》国家督学、天津市教科院院长 张武升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了一种“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精密性和独创性品质,以及创造性个性的好奇性、想像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品质。该模式由10种相互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策略构成:

1、发散与集中教学策略:就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进行比较鉴别,集中选优的教学策略;

2、定势打破教学策略:就是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供特殊的变异,既可用前面的思路解,也可用更好的新思路解,关键在于打破前面形成的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

3、反思教学策略:就是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4、创造过程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创造性作品或定理、公式时,不仅讲其知识内容,也要讲其创造产生的过程,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创造奥妙的教学策略;

5、创造主体教学策略:就是在讲创造性作品时,不仅讲其知识,也要讲其创造者(主体)其人其事,见物见人,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教学策略;

&

6、容忍教学策略:就是容忍、甚至支持学生提出令人尴尬、甚至错误的问题,以创造民主宽松教学气氛的教学策略;

7、辩论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正、反方进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的教学策略

8、科际整合教学策略:就是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堂课中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教学策略;

9、类比教学策略:就是通过类比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策略;

10、角色扮演教学策略:就是组织学生扮演所讲知识内容中的各种角色,通过身临其境、身为其人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教学策略。

这一创造性教学模式经过在天津、河北、山东、上海、四川等地数百所学校的多年实验,证明对

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突出的效力。

第四篇:高校拔尖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拔尖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秦书生 王迎春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4期

摘 要:拔尖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是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校创新教育一项主要任务。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应注意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 创新教育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就是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等教育。知识经济的精髓是创新。现在,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人力资源开发,发掘创新拔尖人才。因为谁拥有创新型拔尖人才,谁就拥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谁就会在日趋激烈的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能否拥有一大批活跃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拔尖人才。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过程中,高等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深化改革,更需要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拔尖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精髓,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拔尖人才应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拔尖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对拔尖人才的理解应是广义的:他们应当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那些通过系统学习、深入实践而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艺术家等。

所谓培养拔尖人才,即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拔尖人才。

我们要培养的拔尖人才应该是如下特征:(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好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2)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好地掌握搜集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善于对所搜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并具有初步的知识鉴别、选择能力。(3)具有较强的综合相关知识来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好地掌握研究方法,具有一定范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探索与提出创意、实现创意的能力。(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具有较强的成功动机、问题意识以

及初步的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团队精神,沟通、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在群体中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能够与他人合作共事。

二、高校是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

拔尖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高校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高校是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人才的摇篮。

三、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校创新教育一项主要任务。实施创新教育,有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它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化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者以创造的方式和方法,自觉地去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志向,树立创造精神,提高创造力,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技法,开展创造活动,从而造就发明创造性人才的活动,都可称创新教育。要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从高校大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高校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高校大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位置上,为高校大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教师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加以保护并创造条件,积极促进高校大学生好奇心的发展,不要因为高校大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也不要因为高校大学生的做法有“破坏性”和“危险性”而压制或粗暴斥责,方法不当有可能扼杀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并标新立异、不为世俗所束缚,不断提出有趣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大学生。

2.培养高校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在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高校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第一,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第二,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高校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第三,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高校大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3.培养高校大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只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节拍向前走的高校大学生偏爱有加,而对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常常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高校大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从质疑能力的培养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勤学多问。其实高校大学生都有惊人的创造性思维天赋,而且随时可能迸发出各种各样的智慧、新奇的思维火花。

4.培养高校大学生想象力品质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想象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为此。想象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2)拓宽知识面。想象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高校大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提出问题后及时抓住时机,组织课堂讨论,并且教师在运用问题讨论或启发高校大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民主气氛,高校大学生置身其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大胆活跃地提问和讨论。教师要善于尝试鼓励高校大学生无论做什么不怕犯错误。即使错了,也要让他们在尝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存在的“高压症”、“聋哑症”现象,消除高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由教师激疑,高校大学生生疑、质疑,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疑,最终达到促进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目的。

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从基础教育到各类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国家和各部门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对高等教育改革来说,培养拔尖人才,要建立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要克服传统的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将创造力培养放在首位,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高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教育理论与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专业,自觉实施创新教育。

第二,重新规范课程体系,拓宽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相近、相关专业打通基础课,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实现知识创新。

第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仅强调智育和业务知识培养,而且也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教育。

第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教材。突出创新意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开放式教学和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善于提出问

题,启发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鼓励高校大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高校大学生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科学思维方法。

第五,创设有利创造性发挥的环境。首先,教师应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真正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要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内容广泛的学术活动给高校大学生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进行有选择地吸收知识的机会,使高校大学生感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逐渐地会对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一种感情和激情。同时学术活动开阔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多种思维方法的借鉴。

第六,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把高校大学生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使高校大学生学会理解也学会探索,这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课外小发明、小制作、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

第七,建立实施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制定创新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自我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第五篇: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造就开拓型人才论文

我们在现代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包括于创造性思维之中,这种思维形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端性、灵活性、深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下面我就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因势利导,开辟新思路——创造发散思维的课堂气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发散思维的气氛。当学生思考一般性问题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对同类问题开辟新思路、寻找新角度、发表新见解,做出创造性的解答,鼓励学生对教材与教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积极地对教师没有直接讲解或课本没有直接写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自转方向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那么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读死书是难以解决的,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它涉及的知识跨度大,需要进行思维的发散,搜索已学过的许多和地球有关的地理现象,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通过积极的发散思维得出了以下几种自然现象的变化:(1)日月星辰由东升西落变为西升东落;(2)太阳日比恒星日短;(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由北半球向右偏变为向左偏,从而导致全球风带的风向和洋流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4)全球气候、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西欧的气候将不再是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是变得干燥少雨;我国北京将由温带季风气候变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动脑筋的一把钥匙,能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是开拓思路,启发多思、深思、探索的能力。

二、让学生打好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形成和发展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因为思维是在一定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有助于思维的进行和发展。例如,下面有这样一道旅游题,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才能进行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有一外国旅游团从北京出发要参观中山陵、从化温泉、泰山、庐山、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最后经香港回国。要求不走重复路线,请依次写出所经过的铁路线及中转站和航线及港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熟悉全国铁路交通及水运交通,明确每一个名胜古迹所在城市或地理位置联系的铁路和港口;其次通过回忆地图,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联想,把每一个名胜古迹联系的铁路港口衔接起来;最后,搜集发出的思维信息,确定一个大概路线。

三、培养学生演绎发散、归纳发散的能力

演绎发散思维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发展。演绎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是科学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例如:南北纬40度——60度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和暖流影响的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季比较温暖,夏季比较凉爽,降水丰富而季节分配均匀,这是一般情况。我们从英国伦敦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可推知它所属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这是个别情况。运用演绎发散思维,根据已知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够推导出新的地理知识;根据经济地理生产配置的一般原理,可以推断或评价某地某个经济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为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归纳发散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由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例如:秦岭——淮河附近是我国一月零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是亚热带湿润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分界线北面的河流有结冰期,分界线南面的河流无结冰期;分界线北面是旱地为主的耕作区,南面是水田为主的耕作区等等。由以上许多个别判断,经过归纳发散思维,可得出一般判断: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课堂上,我根据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经常开展如此归纳发散思维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要及时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灵活的发展,这一思维过程的条件,就是要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在讲授我国降水的地理分布时,有这样一个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但若讲授不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离海越近,降水越多”的思维定势,这对于讲授世界其他地区沿海出现沙漠现象的学习时会起到干扰作用。这种问题,讲课时就应该具体分析,同时,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做思维宽而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或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客观真理。

总之,地理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和中心。而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内容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启发学生多思、深思、善思,以改善学生的智慧品质,使学生的智慧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快地培养开拓性创造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下载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语文课堂上创造性人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定稿)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得与失 课堂是一门永远存在着遗憾的艺术。对于学生与教师而言,每一堂课都有各自的得与失。正常情况下,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多学多得,逐步提高学......

    语文课堂上的小游戏

    语文课堂上的小游戏 1、停——语文课上的小游戏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真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今天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请学生自读课文后标段落序号。结......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选五篇)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过这几年对这一模式操作和理解,我个人认为,“三疑三探”最大的亮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而这一两点也正是整个课......

    语文课堂论文:浅谈语文课堂上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堂论文:浅谈语文课堂上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摘要:本文剖析当今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提出倾听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

    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

    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新课程要求下,更加尊重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要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学......

    语文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侯华玉

    语文课堂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湖北省钟祥市双河一中 侯华玉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发展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本站推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教育 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18-01 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一年前,笔者的课堂基本如此。......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