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

时间:2019-05-14 02: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

第一篇: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时代与民族的秘史

——读《白鹿原》有感

崔瀚文

读完《白鹿原》一书,我确实被深深地震撼了。它是一幅描绘近代农村社会面貌的写实画卷;又是一部揭露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幸福与痛苦、放弃与坚守的壮丽篇章;更是一首描绘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的历史诗篇。

一. 农村:在变革中坚守,在没落中崛起

《白鹿原》以关中一个普通农村为背景,追寻原上几代人的生活轨迹,描述了这个农村近代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原上人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一成不变的平静的生活方式,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先是辛亥革命运动的洗礼,赶走了皇帝,也赶走了县太爷,但原上人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苛捐杂税反而变得愈发沉重,一场轰轰烈烈的闹“交农”运动就这样爆发了,虽然运动持续的时间很短,也没起什么实际的作用,但它却是农民反抗情绪滋生的真实写照;接着是国民党、共产党所领导的势力纷纷进入中国农村,也进入了白鹿原,并建立了党支部;随着国民大革命的到来,两党形成了合作的兄弟关系,原上以鹿兆鹏为领导的共产党支部领导原上的一些农民建立了农协,搞起了土地革命,一度在原上掀起了**;紧接着国民革命破裂,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分裂和对立,原上的政权机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成为政权控制者,极力压制迫害共产党人,并从人民身上搜刮财富,后来又实行了保甲制监视控制人民,使他们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共产党由弱变强,击败了国民党,重新夺取了政权,白鹿原也算是走完了这段腥风血雨,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白鹿原的历史,也是近代中国农村所走过的历程。农民未必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但是革命的胜利永远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未必能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但是却一定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根基所在。

然而,革命在白鹿原这古原上还是显得过于浮皮潦草: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但原上人根本弄不清没有了皇帝的日月究竟是福是祸,也搞不清把陕西巡抚换成总督有什么不同。后来共产党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还建立了农协以批判恶行劣迹的地主,但这农民运动兴起得快也熄火得快,因为国共分裂而被很快镇压下去。随后共产党人的革命运动因一直遭到国民党的搜捕和破坏而不得不转入隐蔽活动,其隐蔽性很难对原上人的生活发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多年的革命岁月并没有使原上的普通人在心理和文化上完成实质性的转变,可以说,大部分人对革命更多的是盲从,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于祖祖辈辈所传承下来的处世观念和道德体系,是坚守的,是奉行的。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在盲目中甚至是被动中完成了这种心理上的转变,这些人包括受压迫的穷人,败家子,娼妓,他们或是出于经济利益,或是出于生存本能,或是出于人际关系的迫害,而不自觉地陷入了对传统道德体系的背叛,被迫做出了生理本能驱使下的离经叛道。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摆脱悲剧的最终结局,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无力对抗道德审判的铁律。

或许,政治革命可以如暴风骤雨般迅速席卷每个角落,但是多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与心理架构却不可能随之瓦解。这或许也可以解释文化不能革命的说法,文化终究是要通过和风细雨的方式慢慢进入人民的生活,成为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最终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因而,旧有的文化不会也不能完全被新的文化观念所排斥掉,而是从新的文化观中吸收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东西。

二. 人性:黑暗中的曙光

说起《白鹿原》中的人物,真的可以说是形象各异,个个都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有让人心酸的一面,甚至还有让人憎恶的一面。但那就像是一面镜子,把中国的农民形象折射到了读者面前。没有赘述,只有一个个故事,人物的命运就在这些故事中慢慢展开,人物的形象也因为这些故事而变得丰满、可感。

我说不清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觉得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个长长的故事,都是小说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人又分别代表了当时农村所存在的不同的利益阶层。

白嘉轩无疑是小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严守着劳动致富的理念,耕地收割拉车轧棉,什么苦活累活都不落下;他又是族长,恪守“以仁为本、严于律己”的行事原则,对待破坏道德秩序和社会风尚的事情严惩不贷,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同时以德报怨,极力保护曾经威胁过自己生命的人。与白嘉轩相反,同是原上大户人家的鹿子谦则显示出贪欲拙劣、短视无能的缺点,就像白嘉轩讽刺的那样:“这个人哪„„官瘾比烟瘾还难戒!”

白嘉轩的大儿子白孝文原本是父亲所敲定了的继承自己族长位置的人选,却因为抵制不了情欲的诱惑与小娥通奸,被父亲赶出了家门,也因此吃进了苦头,受尽侮辱,甚至在饥荒岁月卖掉房产地产,最终沦落为乞丐。但革命的契机却让他又一次爬上了荣耀的位置,成为了原上的领导层中的一员,后来越爬越高,竟然当上了县长。白孝文的命运是对他父亲所坚守的传统最深刻的讽刺,但同时也向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革命所带来的都是好的吗?或者说革命是否让我们丢失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呢?”

黑娃和小娥可以说是被动走上反抗道路的男人代表和女人代表。他们追求幸福,但由于道德的束缚却得不到幸福;他们迫于生存本能做出了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因而受尽唾弃;他们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本不该选择的道路,做出了本不该做出的事,最终在痛苦中死去。对于他们,我更多的是同情与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生命和幸福的追求,他们,可以说比那些一直生活在浑浑噩噩中的普通人要勇敢得多。

书中还有好多好多令人叹惋的人物,有纯朴善良、却在道德感的驱使下杀死了“娼妇”小娥的鹿三;有博学多才、深谋远虑、具有神话般色彩的朱先生;有热情勇敢、敢爱敢恨的革命青年白灵和鹿兆鹏;还有阴险狡诈的国民党代表田贵贤;冷面而又热心肠的中医冷先生;讲义气的土匪头子“大拇指”„„。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本书,都是一个群体的写照。

在阅读《白鹿原》一书的时候,我常常思绪万千,感觉自己也进入到了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和书里的人物生活在一起。更让我惊讶的是,我从书里不仅感受到了人物与情节的发展所带来的那种心绪的涌动,而且对小说所揭露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产生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正如小说扉页所引用的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相信作者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我认为《白鹿原》确实做到了,它是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秘史,也是近代中国革命在农村发展的秘史。

第二篇:读《火车秘史》有感

乌托邦能变成现实

------读《火车秘史》有感

今年暑假我和爸妈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书。我看到一套名叫《什么是什么》的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这套书已经出版了120本,有《恐龙世界》、《古罗马帝国》、《消失的城市》等等,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的科普经典图书。我最喜欢读《火车秘史》这本书了。

这本书写了铁路的起源、伟大的铁路时代、世界各地的铁路、运输工具的进步、铁路运行时的安全问题、今天的铁路、未来之旅等内容。最吸引我的是“未来之旅”,它讲的是三层的站台和超音速的列车和没石子的铁路。将来人们会完全使用数字移动通信设施来监控火车的运行情况。不久后,铁路沿线的信号灯也将无用武之地。少数几个控制中心通过移动电波就能控制整个火车运行系统。“我们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想象一下30年后的铁路。人们对铁路和火车的很多设想可能根本无法实现,但是乌托邦也能刺激新发明,理想总有实现的一天。人类的智慧无穷尽,只要给思想留一片自由的天空,人们总能把乌托邦变成现实。”这些字句是编书的科学家们告诉我们的。

第三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评论 白鹿原)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评论 白鹿原)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暗下决心,要把这本书当作“将来垫枕头的”作品,也就是说,一名小说家总要写点自己都觉得好的作品用来陪葬。于王朔而言是《动物凶猛》,写了许多小说,王朔用于证明自己是严肃作家的作品是这个中篇,犹如史蒂芬金拿出《四季》(其中就包括 肖伸克的救赎)来证明自己不仅可以写畅销书,还能写更深刻的。

《白鹿原》是长篇小说,结构上处处在模仿《红楼梦》发表前也批阅几载,增删三次。我读过两三遍,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古典小说里它都是最完美的一部。读过之后,古典小说可以观止矣!

我说的古典小说,是指那种传统的写法,仍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环境及社会背景描写,甚至,有某种惩恶扬善或者其它的宿命感的小说。有别于现代小说,象王小波,村上春树,安妮宝贝,这样的是现代小说。现代小说,一直发展,似乎还没有观止的迹象。

《白鹿原》的结构非常古典,故事惊心动魄,场景宏大,气度恢宏,跨越中国近代史,以陕北大地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的中国人,真可谓深刻的反应了中国人民的性格--这一性格的反应和解读,具有世界性。我觉得,如果翻译得当,这本书是最当之无愧去申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据说,沈从文曾经获奖,只因去世没能领奖,沈从文的作品具备世界性,是因为他的笔下也写出了中国人的性格,写出了湘西凤凰城的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长篇小说,结构很重要,结构的好,是有机的,一体的,是个有机物,结构和故事水乳交融,否则,就是无机物,仅字数较多还谈不上长篇小说,就象不能把所有分行的文字都叫诗歌。

说它结构古典,是因为陈忠实读通了红楼梦,引用了《红楼梦》的结构特点:每一章节开头都把结果交待给读者,然后一步步的去解释这个结果,比如《白鹿原》的第一句是:白嘉轩一生最引以为傲的,是娶了*个老婆。。。。然后,就把原因和每个老婆一一道来。

还有个章节第一句是:黑娃是收秋时回到原上的,回来时,还带了个女人。

然后,又一一道来,黑娃这么久都去哪儿了,经历了什么。。。

这样的结构非常吸引人,也把全书贯穿起来了。我没写过长篇小说,但读过一些,知道什么是好的结构,什么是坏结构。

它的语言也是非常生动和乡土化的--人物说的都是人话,和性格相符,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它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很驳杂,涵盖了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缺陷就是女性人物较少,不过仅有的几个,写的很成功),有正直有阴险,有善良有懦弱,有淫娃荡妇,也有情深意重男。基本上,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了复杂的人性,更珍贵的是,体现出农耕社会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保守压抑的道德感,因袭而来的独特伦理观,“耕读传家”的古传统,善恶有报的宿命与救赎论。。。

他写到了阴谋与爱情,权利与欲望,甚至,部分的写出了真实的中国近代史,席卷全国犹如洪水淹没良田的 “三年自然灾害“,所谓”镇反运动“,在百年多难的白鹿原轰轰烈烈展开,人们在灾难和革命斗争面前,展示自己的真实一面。这些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绝非简单的市井故事、民间奇闻可以比拟。甚至,书中不乏大量露骨的性描写,虽然作者碍于国内出版形势,在二稿三稿中做了不少删削,但剩余的部分,仍很精彩,比贾平凹同学赤裸裸的宣淫,和蹩脚的性描写高明多了。其差别犹三级之于毛片。

读过外国小说再来看中文小说,的确落后一大截,但在古典小说方面,我不觉得《白鹿原》就比不上苏联文学,比不上英美那批古典小说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题目里这句话,写在《白鹿原》卷首,是托尔斯泰说的,我觉得,只要写出了自己民族的”秘史“的小说家,都是好的小说家。二月河和陈忠实是对红楼梦学习最为成功的中国作家。我不觉得《白鹿原》比《红楼梦》差。

虽然功成名就的陈忠实,再也没写出超越 《白鹿原》 的小说,而且身兼陕西作协主席职位,每逢年节,还得在新闻联播里露个面谈谈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啥的,但我认为,仅此一部,他的作家人生就可称圆满了。

外国作品自有其好处,尤其是现代小说,真不是国内作家可以比肩,甚至追也追不上。但不能因此就废了一切中文小说。

《白鹿原》是部经得起时间考验,可以一读再读的好小说。

第四篇:读白鹿原有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毛泽东概论读书心得

《白鹿原》读后感

班级:

姓名:刘海聪

学号:

11-02541101020226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读白鹿原有感

看过电影《白鹿原》之后,才知道它的作者是陈忠实,感觉不错,所以又耐着性子把小说又看了一遍。这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细腻地写出了农村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再加上大革命,日寇入侵,家仇国恨,更让文章有惊心动魄之感。

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这让白家人心里有了阴影和晦气。活在今天的白鹿村的老者平静地说,这个村子的住户永远超不过二百,人口冒不过一千,如果超出便有灾祸降临。这种说法使村民们对未知有深深的恐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村民们那种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和无知的可怕。

村子里传说有一年二伏天降流火,大如铜盆小如豆粒的火团火球倾泻下来,房屋焚为灰烬;人和牛马猪羊犬全被烧焦,无法搭救无计逃遁自然无一幸免;祠堂里的神轴和椽子檩条又一齐化为灰烬。这个传说给小说又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至于那些蝗虫成精,瘟疫弥漫那些传说就更多不胜数了。

直到白嘉轩从山里娶回来了第七个老婆吴仙草,同时也带来了罂粟种子。婚后随着吴仙草给白家生了两个儿子和由罂粟引种成功骤然而起的财源兴旺,白家人心头的阴影和晦气彻底扫除。

白鹿原的名字由村子里一位有思想的族长而来。白鹿原原来的名字是侯家村,同时也决定换姓。侯家老兄弟两个要占尽白鹿的全部吉祥,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至今。改名换姓这个事也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有个好领导的重要性。

白灵渴望念书,白嘉轩反对,白灵以死相逼这件事也值得一提。这件事反映了当时村民们认为女人只管女红,生孩子,打理家的那种思想。同时也让我懂得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小说中白灵和鹿兆鹏之间那种懵懂的情愫,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少男少女单纯的感情。

后来发生了一场异常的的年馑。村民们饱受饥饿,饥饿是旱灾造成的。白嘉轩率村民求雨雨不降,当这场年馑刚刚注定要来的先一年初冬,饿殍堆积,白孝

文在分家之后,饥饿难忍之下卖掉了土地,毒瘾的逼迫下又卖掉了房屋,终于沦为乞丐。这体现了封建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和被迫下人们的沉沦。

白灵激进的行为使她很快成为党的骨干力量,就在此时她与鹿兆鹏发生了感情,当鹿兆海来哥的住宅接嫂子时却发现是已怀孕的白灵!白灵在兆海的掩护下逃到了南梁根据地,然而在肃清运动中,被活埋了。这体现了在大革命时期那些激进人士不畏死亡的精神。

小说中人物性格各具特色,又都有不同的命运。《白鹿原》这本小说向我们活现了一个平原,向我们再现了一个村庄的生活。

第五篇: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者陈忠实以“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巴尔扎克名言做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艺术追求。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整部小说充满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人物形象丰富饱满,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字里行间融透着对民族民运的深入思考,能够真实的反映那一时期,渭河平原历史变迁的曲折过程。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白鹿原》涉及的五十年历史,正是旧的社会秩序瓦解,各种政治力量殊死搏斗的时期,用传统的观念看就是对立阶级决一死战,阶级斗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作品毫不回避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但又第一次没有简单地把阶级斗争描写为阵线分明、敌我分明的两大阶级的对抗。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当代不修史。众所周知,这是由于当事人难以跳出时代的各种局限,如整治、治力、情感。修当代史对作家是一种挑战,既是艺术、认识上的,也是勇气、良知上的。

《白鹿原》最大的魅力来源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儒文化的深刻反映、深刻认识。在作品中对儒家文化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半是赞歌,半是换歌,既是最后的光环,也是写终结,把我们引向对儒家未来的深刻思考中。

中国人虽然没宗教,但是中国人却有信仰,这个信仰便是天地人的合一。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们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白鹿原上生活的每一个人,他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的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小说真切而细腻地展现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对白鹿原人的影响:从日常生活到人生信念, 从思维方式到处事原则无不打上深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

儒家文化最核心的是“仁义”思想。从 “仁”字出发就可以发现,中国人认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人才能称其为“人”,一个人只有与另外一个人形成对应关系中才能定位,中国人的“人”具有共生取向,但是却缺乏一种独立取向,这也正是当代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我”的观点的显著差异。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为了彰显社会我的地位与价值,不惜忽略压抑个我的地位与价值,中国人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追求自由、独立、开放明显不如西方人,中国文化中小我的价值明显是小于大我的价值。

在作品中,作家叙述过关于白鹿的渺远的传说。传说是美丽的,迷人的,有几分神秘,甚至与作家的人格理想相表里,贯穿于作品之中。白鹿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而白鹿原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存在,有其临水的高岸,上部平舒逶迤的地貌,渐次抬升以至终南山麓,这个地理的存在比白鹿的传说,白鹿原的得名,都要远为长久得多。但白鹿的传说是一种文化,因而古原之以白鹿为名,也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的性质了。当然,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或象征,白鹿原包含的不只是白鹿意象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其全部活动中所形成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智者朱先生,长工鹿三和他的儿子土匪黑娃,医人冷先生,甚至刚烈而又苦命的田小娥,都无不可以作儒家文化角度的深入解析。

在这些人物中,朱先生似乎是最容易从儒家文化角度阐释的人物了。一是他有文化人的身份,是白嘉轩以至黑娃等人物的精神导师,在人们心目中扮演着真正的教父角色;二是作家明确提出了他作为关学传人的学者素养和知识背景。白鹿原地处周秦故地的腹部,这一带地方是华夏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和摇篮,同时,也是这一文明在其发展的鼎盛期的中心。这一带地处北国,水深土厚,属大陆型气候,雨量并不丰沛,生产条件相对艰苦,因而自古以来民风淳厚、尚实,这一点在文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只要对比一下《诗经》中的秦风与产生于南国的《楚辞》,就看得相当清楚了。正因为这种尚实的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才造就如朱先生一般的儒者。

在当今社会,儒文化正亦步亦趋的走向被遗忘的角落。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又有负面。小说结局的悲剧暗示了传统道德文化命运的悲剧。朱先生在孤寂平静中死去,喻示某些传统道德文化的消亡,白嘉轩佝偻着活着喻示某些传统道德文化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但已挺不直腰杆。白嘉轩和他的精神之父乡贤朱先生所捍卫的文化道德传统,正在受着前进的历史潮流的巨大冲击,正在走向不可挽回的解体趋势。现代社会儒家优秀思想的被冷落被遗忘与小说时代背景中的道统的解体同样让人悲痛,写史就是为了唤醒现代人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所描绘出的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白嘉轩的宽厚隐忍,鹿子霖的自私狡猾,田小娥的放浪形骇,黑娃的刁钻鲁莽,白孝文的颠荡沉浮,白灵的率真浪漫„„这些人物,带着乡土中的自然气息,甚至原始的野性冲动,与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历史相互激荡,在个人与历史的分崩离析之中,为中国社会在现代性进程中所遭遇的沉重与多难作出了生动的诠释。陈忠实对革命化境域中的中国历史作了极为独特的思考——这种思考,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是超越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僵化思维,自觉而又深刻地意识到了本土文明的演进,绝对离不开对民族精魂的重新激活,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中某些重要品质的重铸和丰富。

下载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时代与民族的秘史——读《白鹿原》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我断断续续总算将白鹿原看完了。有以下感触: 中国陕西黄土高原上的白鹿村,是历史久远,素有仁义之称的礼仪大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时......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柔远初中教师赵莉 《白鹿原》无疑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我利用今年寒假的时间把这本厚厚的巨著读完,而我也在这个假期经历了另一个真实而又遥远......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文章,一部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触目的长篇画卷。 这部酷似《红楼梦》的小说讲述了在从清末开始的半个世纪里,一......

    读《白鹿原》有感

    《白鹿原》的主题是民族传统文化叙写,这种文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它又是残酷吃人的宗法礼教。这种矛盾的两面性在历史的激荡中不断碰撞。而......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11级新闻班110701125 夏涵 很早就知道《白鹿原》,但是暑假时才看了它。看完之后感触很多,也想为此写点什么,因为平时稍忙,而我在心理上又托故太忙,所以一直都为......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华丽,也不仅仅在于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好的小说应当是以上因素的集合。它能让人爱不释手,一......

    读白鹿原有感[大全5篇]

    读白鹿原有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白鹿原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读陈忠实《白鹿原》有感范文大全

    《白鹿原》惊魂往事--读陈忠实《白鹿原》有感徐子茜《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因病在16年4月29日去世。出殡时,参加送别的有1000多人。一代文学巨匠离世,让文坛又少了一颗耀眼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