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中华古乐有感
华夏古乐观后感
中国音乐起源很早,就像琴作为乐器的总称,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艺术工具,也是一种能奏出音乐的工具。关于琴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乐器的历史也随同人类历史发展一样,有着自身存在、发展的规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的文化古国,其乐器的最初形式,由于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出土文物以及遗留下来的极少的文字记载,从而得以某种程度上的认识。就像《礼记*明堂经》记载:“土鼓,蒉桴,伊耆氏之乐也。”“夏后氏之足鼓。”鼓,不在五音之列,而为群音之王.史前考古中音乐文物的众多发现,使得中国音乐的起源有了实物见证。距今8700年的贾湖骨笛,以及种类不同的陶鼓,陶埙、陶缶、陶响器、陶角的出土,使古书所载的“葛天氏之乐”、“伊耄氏之用”、“神农氏削桐为琴”、“伏羲氏灼土为埙”等神话传说,变为真实的音响世界。
据专家学者研究考证:“葛天氏之乐”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支音乐歌舞,故它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的重要源头。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新时期时代裴李岗文化早期,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级分别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音乐考古改写了中国音乐历史。
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的庙堂雅乐,够成中国独特的礼
乐文化主体。它以海纳百川,辐射四方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始、形成、发展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超越了地域性文化的一般意义。——“王孙诰”甬编钟:八音之中,金石为先。作为王室之器,它制作精良。纹饰华美,音域跨越四个半八度,可以演奏相当复杂的曲调,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的一套打击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煌煌钟声,将我们带入二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庙堂之上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灵魂,中国古代有六艺及八音之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儒家所谓的乐则指音乐。八音即八种材质的乐器,分别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笛)、匏(笙、竽)、土(埙、缶)、革(雷鼓)、木(柷、敔)8类。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专场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形制在后代有多种变化,以致从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钟,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为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按一定音列组成的乐器。
埙,是古代的一种泥土制作的吹奏乐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埙为陶制,是橄榄形、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后代的埙主要用于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竖抱琵琶用手弹奏。
笛子与箫都是竹器做成的,由于做工不同,传达出来的音质却不一样。笛子的音色是明亮、轻盈、澄彻、欢快、激越、悠扬,是横着吹;而箫则是低沉、舒缓、哀怨、凄侧的音色,是竖着吹的。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至唐代,已经成为了融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表演艺术,唐代音乐的美在于它汇融了各国艺术的精华,以炉火纯青的技艺表达诗一般深邃优美的意境.就像《诗经·小雅·鹿鸣》与《诗经·郑风·子衿》的吟唱,让我们感受到郑卫之音与雅乐之音的对峙。《渔翁调》与《倾杯乐》的乐器表演和吟唱也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让人情不自禁凝神静听。中原唐代民间与宫廷音乐在内外乐舞风潮中也呈现出绚丽多姿与青春朝气。唐代墓葬所出大量的彩绘和三彩乐俑,显示出盛唐乐舞的普及程度。
中原传统音乐,是一条历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其中无数创造者用智慧构成心灵的和声,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这次华夏古乐的欣赏,以音乐文物的丰富性,连续性和典范性,还原一个传承了八千年的音声世界,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千古不泯的魅力
第二篇:中华古乐音乐会观后感
中华古乐观后感
灯光暗下,悠扬的骨笛和深沉的埙声自远方传来,俩种乐音缠绵而契合,器皿的敲击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模拟出远古时祖先坚定而悠远的脚步,震慑人心,我仿佛听到了祖先们的呐喊——“敬畏,坚持,传承”。清脆的,悠长的,深沉的声响完美糅合成一曲来自远古的“回响”,在心湖中激起阵阵涟漪。
一曲“远古的回响”带我们穿越宇宙洪荒,返璞归真还原文明起源的摸样。沿着文明长河的堤岸,我们来到了崇尚礼乐的先秦时代。那时的法度和精神思想无不建立在礼乐的基础之上。
先秦的音乐大致分为两种,一为青铜音乐,一为诗经音乐。
青铜音乐以编钟为代表。《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编钟与罄的击打声旋律丰富,节奏多变,和空灵的古琴声相得益彰,真可谓“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空灵之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0首,故又称“诗三百”。孔子也称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乐在于陶
冶人之心性,这也是儒家推崇的治国方式。接着,我们听到了周王宴请诸侯的乐曲,我们仿佛是周王的座上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点或急或缓,而笙箫随着鼓的节奏而变化,气氛欢快,热情洋溢,礼乐信条浓缩于此。
时光荏苒,我们穿越历史,来到中国历史上最光明璀璨的时代——唐朝。这个年代流传下来许多传世的诗篇,也孕育了悦耳先进的音乐文明。
长笛悠扬,琵琶清丽,古筝优雅,行云流水般的乐音不绝于耳。《渔翁调》的洒脱自在在歌声中被演绎的如此自然。
中国古代文明依旧光耀今朝!但是我伤心的是老师讲解的晚清政府和王道士对古代文明的破坏,令宝贵的文化遗产流失国外。不仅当时,如今的人们内心浮躁,使得对古代文明这笔宝贵遗产越加忽视,如果不加以改变,我们的灿若星辰的古代文明可能就将不久于世界。这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珍惜!
第三篇:观《中华弟子规》有感
观《中华弟子规》有感
今年暑假,我在肥城文明网上观看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我觉得这部动画片很好看,最重要的是里面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让人受益匪浅。
这部动画片主要讲了:一个温厚可爱的孝孝,漂亮又急性子的姐姐,精灵调皮的小弟弟和一个魔法小宠,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有孝心,诚实,礼貌……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其中也渗透了弟子规中的每一句话,其中的孝、悌、忠、信……等道理。
孝指的是孝顺老人。百善孝为先,古有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今有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昀背母求学……孝心是一个人具有爱心的前提条件,没有孝心的人,就没有爱心。动画片里的孝孝不仅外表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孝孝很有爱心,帮助大家伙做了不少好事。
在我们肥城,美丽姑娘冉梅孝心回报养育恩愿做父亲的“拐杖”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艰难行孝路上,冉梅从一个被收养的弃婴,成为现在聋哑父亲的“拐杖”,未曾有过片刻迟疑和犹豫。因为她只认一个理儿:没有养父就没有现在的我,不行孝无异于“白眼狼”。简单的话语却需要这个瘦弱的女孩用足够勇气和毅力去担当。真是令我们敬佩,赞赏和学习。
这部动画片不仅使我们明白孝的道理还让我明白了悌的道理。
悌指的是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互相敬爱。从新闻上看到国家的二孩政策,妈妈也打算生个小宝宝,听到我可高兴了,有了弟弟或妹妹,我一定要好好爱他(她)。
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要讲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一次,我的朋友约我去看电影,我准时赴约,可我等了半个小时都没见到他,这就是没有守信。还有一次我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却没有问他,这是我不诚实的行为。
这部动画片为我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让我开始更广泛的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也更深入的学习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动画片教给我的道理像烙印一般刻在我心里,永生难忘,像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要做一个孝、悌、忠、信……的好孩子。随着我们肥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展开,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努力,脚踏实地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四篇:观《中华德育故事》有感
德源小学
征
文
《郯子鹿乳》给我的启发
----观《中华德育故事》有感
德源小学
四(3)班
张耀天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很多遍《中华德育故事》,里面有孔融让梨、李勉葬金、郭伋亭候等很多小故事,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郯子鹿乳》,让我很受教育和启发。
郯子是周朝时候的鲁国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意外火灾而全都双目失明,家庭的生活重担便落在了他一个小孩子身上。郯子每天都要上山砍柴、烧火、卖木炭,天天累得筋疲力尽,他对父母的至尊至孝深深地打动了我。
郯子把对父母的至尊至孝通过自己的聪明、勇敢和不畏艰辛发挥到了极致。当他从猎人那里得知鹿乳可以医治父母的眼疾时,就把自己扮作小鹿的模样,每天悄悄混进鹿群学鹿跑、学鹿跳,摔倒了就再爬起来继续练,身上不知受过多少次伤。他的聪明、勇敢和不畏艰辛的努力感动了猎人,也感动了我。
郯子的孝是一种大爱,他不但爱父母,也爱大自然。他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他爱大自然的每一个小动物。虽然郯子早就从猎人那里知道鹿乳可以医治眼疾,可他绝不伤害鹿,而且也不允许猎人伤害鹿。郯子学鹿时不顾自己安危却保护小鹿免遭猎人伤害的举动终于深深地触动了猎人的心灵,使猎人感悟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永远放下了伤害动物们的弓箭,加入到了保护大自然的行列。而郯子给受伤的小鹿疗伤也感动了鹿群,鹿群接受了郯子,和郯子成了好朋友,郯子用主动上门的鹿群赠与的鹿乳最终治好了父母的眼疾。郯子对大自然生灵的爱护得到了鹿妈妈的回报。
郯子鹿乳的故事使我深深地懂得:孝,除了是要养好父母的身体,更要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如同我们共同的父母,珍爱大自然,珍爱天地间的万物生灵,也不失为对大自然母亲的尽孝。
第五篇:郑州博物馆华夏古乐有感
姓名:胡军笑学号:540904020111班级:电化学09~01
《华夏古乐观后感》
华夏古乐观后感
音乐所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音乐就像人类的另外一种语言通过其曼妙的音符来传递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悲欢离合。同时音乐又是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和谐的旋律表达对未知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从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华夏乐章的奏响一路走来中国古典音乐在现代生活节奏的冲击下已布意阑珊举步维艰但当闭上眼睛摒弃快餐式生活带给我们的浮躁和狂热独自面对内心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古典音乐所特有的那种古朴纯粹以及那种来自生命最本质呼声的圣洁!
古笛声声沁人心脾,伴随的一声悠扬的古笛我们穿越时空仿佛来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淳朴,清风明月小桥流水的淡雅,虽然简单却也反映出了古代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祥和。在陶损陶鼓的合鸣下先民们对神灵的膜拜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曙光纯粹而又虔诚,温暖而又充满希望,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油然于心,对生活的渴望跃然于情。也许只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能表达那一刻的心情,表达对那种生命的纯粹的敬仰。
拂去心灵的尘土,打开那本通古达今的《诗经》,一曲“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让我们思绪飘飞。寂静的荒原之中高高的围城之上,望眼欲穿的女子翘首企盼,花开花落花谢花飞日复一日的思念在夕阳的那抹余晖中呗无情的放大。
在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之中徘徊的她,从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到一个满脸幽怨的女子,悠悠的思念如同一张冗长的网,把那颗思念的心裹得严严实实,她无法呼吸,只能靠思念的力量苦苦挣扎却不知早已身陷其中,且甘之如蚀。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音乐也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乐悠悠,述说着无数的缠绵悱恻;诗情脉脉,积淀着一层层的中华文化。当音符敲击心灵的最深处,当旋律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当逝去浮华静静欣赏小桥流水枯藤老树,当拂去灰尘坐看夕阳笑看世事无常。一曲优雅古筝不同样是生活的真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