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三篇读后感[模版]
改革在进行,韩寒在前进
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对韩寒的熟悉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说,他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起来,在我们最迷恋小说的年纪他出版的很多书籍被我们热烈的追捧着。身边的许多同学像崇拜偶像一般迷恋着这他,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甚是关心与了解。
然而对于我本身而言,韩寒只是一个作家而已,没有热爱、没有追捧同时也不厌烦。我曾经读过他的一些书,比如《三重门》、《一座城池》以及《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感觉他的文字真切而理性,对社会事件的批判犀利而幽默。对韩寒的了解也是仅此而已,在读“韩三篇”之前我不了解什么是五毛党什么是带路党,不知道韩寒“左”“右”派别的争议,所以在读韩三篇时我的心里也没有任何的倾向性和期待期许。只是阅读,谈就事论事的感受。
首先,韩三篇的题目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在这个倡导话语权和各种自由权利的时代,显然民主权利在渐渐扩大,但是中国人对与政治有关问题的敏感性是多年未曾改变的。大声地在公共场所讨论政治被作为一种危险的行为。然而韩寒触及了这个雷区。作为一个知名度、关注度极高的作家在自己关注粉丝高达89万多人的博客中大声谈论政治问题,而且还是政治中的敏感词汇:革命、民主、自由。
这样的行为让我很是欣喜,也许只是三篇文章就在无形中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话语权力的提升。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政治不是肮脏的,政治不是无趣的,政治不是危险的。危险的,无趣的,肮脏的政治都不是真正的政治。”
其次,通读三篇文章,我是支持韩寒的观点的。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对韩三篇进行强烈的批判,甚至斟字酌句的质问和批评。于我自己思考原因,也许是因为韩三篇没有说出他们期待听到的话或者他们的观点被韩三篇否决了。
韩寒,这个刚刚三十岁的青年人,肩负着太多人的期望。他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叛逆,愤世嫉俗,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毫不留情。可是在这个许多人渴望改变现状的时候,他却没有说出大家的心声,而是乖乖的“屈服”于共产党,并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主流的思想认为改革会一步步进行,革命不可能也不需要发生。是韩寒收了维稳回扣吗?我觉得韩寒还是那个韩寒,只是现在的韩寒成熟了而已。一个都已经当了父亲的人,一个看过、看透太多事情的成熟男人还会不假思索的提出反叛的观点来吸引大众注意吗?更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才是对粉丝对读者对社会的负责。
再次,韩三篇中多次提出国民素质教育水平低,认为“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虽然我不想承认这个观点,可是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每个人都格外的关心着自己。为什么跌倒的老人没人敢扶,因为老人太爱自己和家人,不希望给他们添麻烦,于是急于寻找一个经济承担者和责任承担者,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把责任推向搀扶者。类似的事情被熟知后,面对跌倒的老人,我们又太爱自己,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我们选择无视。宁愿让媒体让舆论评论成冷漠的路人,也不希望伤害到自己。道德上的谴责只是短暂的,而经济上的损失则是实实在在的!是的,这样的社会是病态的,因此我们更要着眼改良。就像韩寒说的那样: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
最后,说一说与我所学的专业有关的问题。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是怀着一腔的热忱的,认为新闻是真实不容置疑的,而这样真实是依靠我们的采访拍摄完成的,是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真实传递给受众。但是对新闻学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学习之后,我才知道中国的媒体被管制的有多严,卫冕之王只是一个站在政府统治者面前的傀儡而已。只有学习过新闻学知识的我们才会更加认同韩寒在《要自由》中的倡导甚至是奢求!
对于一个毕业后想要在媒体谋职的一员,我期待着中国媒体的改革,期待着社会在媒体的报道下渐渐走向民主,得到期望中的自由。借用韩三篇中的一句话:“我恳请官方为文化,出版,新闻,电影松绑。”
最终,我希望借用韩寒的信心,相信中国的改革可以一步步进行下去,期待着民主和自由能够缓缓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第二篇:《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韩冬)
当我看完《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时,我眼含泪珠,因为小三毛还在幼年,但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人们的善良与邪恶,贪婪与纯洁,《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韩冬)。让我记忆最深刻地还是小三毛那颗勇于拼搏的心,在他流浪地路上,他被人欺负,别人瞧不起他.但他都不响困难屈服。跌倒了,再站起来,累了,再坚持一下。小三毛依然拼搏着,他从不向坏人屈服。我深深地记得他说地一句话:“穷也穷得清白”小三毛拼搏的精神在我的骨骼里;在我的血液中。他做得任何事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不收坏人的钱财;他见义勇为;他为人讨还公道;他把粮食给其他小朋友吃,读后感《《三毛流浪记》读后感(韩冬)》。他好比是一只善良的啄木鸟一直为社会出上了自己的一份力;他好比是一支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好比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鸟,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了,可是这本书对我重温逝去的一个时代,仍是很有价值的。
第三篇:韩雪人文读本读后感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
——花城小学韩雪
读完《教师人文读本》,引发了我的许多感动和感触。“一代良师”中的文章描绘的都是教师的典型,从他们身上,我们知道了良师的风范和教师的价值。“教师的任务”则让我们更多地思考教育的目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人文读本》里面还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生活中的美、世界观、人生的乐趣等等。在读到“教师的任务”:“教师要严格但不苛刻、温和而不随便地去教学”时感受颇深。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我觉得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些大师们的人格魅力使我产生了不尽的敬佩之情,虽然时代的浪潮淘汰了许多故事,但有些东西始终在那里熠熠生辉。我希望自己能向着这个方向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书中几乎每位大师都谈到了师爱,记得于漪老师也说过“师爱是最难得的感情,也是伟大的感情,因为它没有血缘,但是老师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付出。”作为教师,我们要关爱每个学生,所谓付出和得到是互相的,只有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他才会喜欢这个老师,也会喜欢你的这门学科,课堂教学也会有效果。再次,教师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一般。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我们应该牢记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书中讲的一句话: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
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韩娥善歌》读后感作文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断了钱粮,从而使基本生活都发生了困难,《韩娥善歌》读后感作文。为了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韩娥唱起歌来,情感是相当投入的,以至在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竟至三日不绝于耳;凡是聆听过韩娥歌唱的人,都还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好像她并没有离开一样。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店小二狗眼看人,见她穷愁潦倒,便当众羞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方圆一里之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读后感《《韩娥善歌》读后感作文》。为了感谢韩娥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大家送给韩娥许多财物和礼品,使她满载而归。韩娥善歌的故事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韩娥善歌》读后感作文450字
小学生作文(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韩少功》读后感
他的小说和散文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小说在追溯以前的故事,那些真善美,那些民族的过去,有不幸又有幸,《韩少功》读后感--侯新芳。在一篇小说中用平淡的语气忧郁的叙述着那个写歌人。他的歌被剽窃,他本人在文革中受到打击,再也无力站起来。但是,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在灵与肉的拷问中,我们看到一些悲哀,属于我们民族的。
而他的散文却在拷问现实世界。我读他的文章,越来越发现他与我有那么多的相似点。我也是个叛逆的人,他也是。只不过,我叛逆家庭,他叛逆社会。真的我们真是气息相通。也算是找到一名知己。
虽然这样讲有些高攀。因为我的水平实在一般。我的世界观仅仅局限在我的地盘上,而他却在为人类着想,读后感《《韩少功》读后感--侯新芳》。他的血是为文学而流。他不稀罕现代主义,不稀罕西方的名词。他认为好的文学是从自己的体内分泌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他甚至鄙视工业社会下的文学,因为有一群文学博士是这样产生的。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念起,一直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后来,他们从事文学事业。
其实我是无地自容。因为我就是在这样的工厂下生产出的产品,而且不合格。
在他侃侃而谈时,我甚至不知好多名字,因为我的功课实在是不扎实。就算被这样圈养了,自己还甚是不争气。
面对大师,我很羞愧。在木木然的感觉神经的调配下感触这等丑事。发现不了细微的文学异常,写不出有任何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