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项目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苏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8期
摘要: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让本来学习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最大限度的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操作。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入手,阐述观点。
关键词:中职生项目化教学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000-00
第二篇:项目化教学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项目化教学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每个计算机教师都想寻找一种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来解决程序设计课程难懂、难学、枯燥的等问题,本文探讨了适合中职学生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具体阐述了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和项目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中职;VB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197-02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rojectiz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Visual Basic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AN Jin-rong
(Nanjing Xingang Vocational School, Nanjing 210028,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t topic for all computer teachers is how to resolve such questions about program design, as difficult to learn,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monotonic and find a teaching mode conformance to students' cognizance regulation and feasibly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during the program design teaching.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jectized teaching mode applicable for secondary occup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described the project design and projectized teaching mode of visual basic program design curriculum of secondary occupational school in detail.Key words: Projectized teaching;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VB program design 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学生的烦恼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Visual Basic(以下简称VB),它体系完整、逻辑严密、高度抽象和结构复杂,常常让未接触过高级语言类课程的中职生望而生畏,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痛苦的。VB程序设计的传统教学方式一般先介绍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如:算法、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接着介绍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最后介绍数据库的应用。从逻辑结构体来看,这样的安排无可非议。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继承,还未接触到编程,已普遍感觉味同嚼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业不良更为可怕。当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已逐渐消失时,再美妙的语言,再严谨的编程思维,也无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
1.2 教师的困惑
中职计算机教师对语言类课程往往唯恐避之不及。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往往由教师主导,以语法为主线,而编程则变成了语法学习的示例或验证。教师在投入大量精力讲授完语法后,却发现学生由于缺少程序设计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在面对具体编程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这些也让计算机教师觉得教授语言类课程毫无成就感。准确定位教学对象,设计切实可行的项目
2.1 使用传统VB项目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法,通常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这里的项目指的是一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工作,规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而项目教学法是由学员组成的小组来完成的一个项目,由他们自己计划并且完成工作,结束时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结果。
在VB中大部分教师都会想到设计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作为项目,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大型的项目。这样的大型系统几乎涵盖了VB程序设计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其实在这些系统中,所用到的其他知识并不多,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与数据库的连接。但是,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数据库方面,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更容易使学生认为认为VB是一门高深莫测的课程,随之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中职学生根本没有良好的编程基础和良好的需求分析能力和软件设计能力。使用这样的项目,在中职的VB课堂上教师是没有“市场”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2 中职VB课程项目设计的要求
立项目其实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定位,准确定位,教学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定位有偏差,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VB几乎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面对中职生使用项目教学法时,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立项目。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首先,中职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差,在开设VB课程之前,学生所接触的专业课一般只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其次,他们的数学和英语水平也普遍较低,理解VB程序,特别是一些算法有一定的困难。再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动画、绘画、多媒体、游戏等比较感兴趣。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考虑将这些大型的项目根据相关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小的项目,最后将这些小项目整合一个大型的项目来进行教学。虽然没有大型的管理系统完整、实用,但这些小项目同样能让学生学习到所有VB程序设计的知识,同时对学习这门课程感兴趣,并能过这些小项目的完成,找到成就感。
在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搜集的许多项目中,不断地提炼、修改和完善,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中职VB课程的项目《VB作品展》,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登录界面进入主界面,主界面菜单包含七大主题:字幕篇、常用算法篇、绘画篇、动画篇、多媒体篇、游戏篇、数据库应用篇,这七个主题分别包含是VB课程中学生所做的七个子项目的个别成功的实例。因此,将整个项目分成以下九个子项目:
1)制作登录界面及主界面菜单;
2)字幕篇:字幕移动、字幕在某一特定区域移动等;
3)动画篇:日出、小球自由落体、时钟系列(指示式时钟、电子钟,液晶时钟);
4)绘画篇:动态的正弦图、善变的矩形、小画家;
5)多媒体篇:电影院、动画播放、个人主页、照片浏览器等;
6)常用算法篇:求素数、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判断奇偶数,排序系列(冒泡排序、插入排序);
7)游戏篇:抽奖、打地鼠、简易扫雷等;
8)数据库应用篇:用户登录、用户权限、修改用户名和密码等;
9)作品的打包和发布。
虽然每个子项目所使用的知识点不全面,但基本上包含了大纲中所有的知识。尽管这个项目没有具体的商业价值,但它将学生所学的知识集中在一起,并且能够发布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具有向外人展示学生自我的应用价值,它同样给了学生开发一个大型应用系统的成就感。最后学生将作品发布出来后,在全班展示,每个人的各个子项目都各有特色,学生们就像举办了一场个人作品展一样兴奋。
运用正确的项目实施方式
认清教学对象,准确制定适合学生的项目是第一步,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项目的实施方法,则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先学会做,再学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基本方式如下:
1)演示项目成品,引导学生分析项目所需知识点进而提出项目要求。
2)教师按步骤示范,学生跟着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基本知识点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并引导学生探究相关语句的功能和用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程序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学习到相关的知识的同时,并且很容易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3)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操作过程,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感知到知识的欠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小组研究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4)针对不同的项目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并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在交流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编程方法。
5)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的学生创新的能较弱,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对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布置更多功能的程序让他们去完成,而对于学习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要布置和课堂完成程序功能相类似的作业,这样才能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图片素材也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立项目的同时,也要在素材上面多下功夫,比如同样一个项目《动态的正弦图》,也可以做成《动态的余弦图》。虽然,所用的知识和程序几乎一样,但就是展现的效果不同,也能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结论
学习VB语言的目的是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项目需求,并用VB语言编写相应的程序。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的项目化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中,项目设计及教学过程设计必须符合循序渐进原则是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时,要想做到运筹帷幄,就必须从事实出发,准确定位教学对象,确定可行的教学项目,因材施教,运用正确的项目实施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岳彩义.“项目化”教学对职教教师的挑战与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2] 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 汤蔓.项目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6).
第三篇:双项目教学在软件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双项目教学在软件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项目教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软件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笔者多年探索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出双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手机app的趣味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脑洞大开,设计各种风格及特点的手机app作品,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及创意能力。
关键词:双项目教学;手机app;创新创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2-0114-02
1双项目教学的提出背景
项目教学经常用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小的项目,在讲练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讲授,这种形式避免了单纯讲解知识点的枯燥,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该知识点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由于实际项目相互关联存在一定复杂度,所以分解项目并不像切西瓜一样能完全分开;另外为了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意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每次课的课后作业,使每次课后作业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在学期末所有的课后作业将形成一个完成的项目。
2双项目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2.1 双项目教学的设计
我们对《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这门课进行了双项目教学设计。该课程主要讲授在进行Android APP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必备知识。针对手机应用程序的特点,我们从app使用的过程出发,重新设计了教学顺序。比如我们在启动一个手机app时,最开始出现的是闪屏,然后是程序的主界面及其他界面,最后才是界面中各种组件的事件响应。所以在学习完Android及开发环境后,设计的第一个课堂项目是“闪屏”。闪屏涉及的知识有布局、图像、去掉任务栏和标题栏。课后项目也是闪屏设计,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己查找闪屏设计的规范及注意事项,以及思考本学期课后项目app的主题,根据主题设计闪屏。第二个课堂项目是“主界面设计”,涉及的知识有布局、图标、图像、组件。课后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app的特点,模仿目前经典的app,设计自己app的主界面,并实现闪屏到主界面的跳转。
这样在两次课后项目完成后,学生能够将两次课后项目的内容关联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查阅如何实现从闪屏跳转到主界面的方法并加以实践。通过实践,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双项目教学的目标。
2.2 双项目教学的实施
双项目教学的实施比普通教学要繁琐,在于老师要及时检查每一次的课后项目,并且课后项目越往后越难,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所以通过实践在课程教学的中间阶段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后项目。我们设计了课后项目课堂展示的环节,利用学生喜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特点,每周进行一次课堂展示,一般5个人一个小组,一个班大约6到7个小组,每组展示5分钟,点评2分钟。一般一节课完成所有同学的展示。
通过展示,大家能够了解其他组的设计及完成情况,在展示中设计或代码方面等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思路。通过每周一次的展示,有的比较拖沓的小组为了下一次展示不丢人,就会在课后努力完善自己的项目。通过展示,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班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示弱的气氛。
3双项目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这种双项目教学模式在实施了2个学期后,我们发现由于后期的分组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偷懒,少做或不做,并且由于学生选题的多样性,有的项目后期实现起来难度很大,甚至超出了老师的知识范围。因此我们再次进行改进,通过调整课后项目,将app项目中共同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个人的课后项目。而每个app主题的不同部分则由小组共同完成,但是共同完成的部分在整个项目中所之前占的比例又有所减少。这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结束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的双项目教学实践,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基本都能够圆满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
双项目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求老师不仅能够掌握移动开发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且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我们将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作品让其进一步完善及设计优化,推荐参加移动项目开发比赛,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赛促学”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老师也能跟着一起学习和进步,师生都受益。
通过双项目教学,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移动开发知识的“蓝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W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法、有创新创意能力的“白领”。
第四篇:“尝试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刘 瑞
摘 要:对将“尝试教学法”引入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对“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实践对应用“尝试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尝试教学法;专业课程;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刘瑞(1970-),女,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员,上海浦东数控与机械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60-04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规模达到2千多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学习困难学生和问题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达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大向质量提高转变总体目标,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须不断前行。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它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行为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区别。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单位和最终环节,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创造价值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引用和探索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职业学校自2009年起以商贸类专业为试点,将邱学华老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引入到专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推广到旅游服务、现代制造等专业,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依据和实践经验。
一、尝试教学法的内涵
(一)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由邱学华老师首先提出并付诸应用,尔后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练后讲”,即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二)尝试教学主要环节
尝试教学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练习。这是尝试教学的预备阶段。为了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尝试题,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先进行准备练习,通过以旧引新,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①出示尝试题,即提出问题,包括同步尝试题、变化尝试题、发展尝试题。大多数情况下,均采用第一种同步尝试题。
②自学课本。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③尝试练习。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视察,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
④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评讲讨论。
⑤教师讲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学生易接受,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2,延伸阶段——第二次尝试练习。第一次尝试练习时,学生可能是仿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弄清道理。经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这时学生已有所领悟,安排第二次尝试练习就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得到强化。这一步也是一次集中反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理解新知识达到何种程度的信息。
(三)尝试教学法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行动,能够积极思维,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生能够积极去尝试,大胆去探索。
2,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这两方面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3,课本的示范。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本中既明确规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又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学课本去初步解决问题。
4,旧知识的迁移。教师指导学生从认识的心理规律分析,用七分熟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知识。这是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迁移规律。旧知识的迁移保证尝试成功具有客观可能性。
5,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尝试不是个体孤立的尝试,在互相讨论中学生之间可以共同操作,相互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也是保证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实践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的举办、学业和技能“双证制”的实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使学校和教师将目光聚焦到了课堂。另一方面,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滑坡和个体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一部分同学目标的缺失造成的厌学情绪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听不懂”和“不想听”充斥的课堂和“达标率”提出的要求使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专业教师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主题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商贸类专业为试点,以群星职业学校为基地在单证类课程进行“尝试教学法”的探索。
(二)实践过程
1,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尝试”的思想。在学习了“尝试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国商专业教研组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尝试为核心,针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构建了方法模型(见图1)。
根据模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学习过程分别进行了设计,对问题的设计划分了不同的层次,对学生在自学和尝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并对应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案,使“尝试教学理论”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尝试”的感受:
①在学生尝试前,教师反复研究确定尝试问题,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设计指导语或提出自学思考提纲。
②在学生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条件,如发挥旧知识迁移作用,准备题的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等。教师并且要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尝试情况,特别对差生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尝试任务。
③在学生尝试后,教师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启发学生尝试道理,判断尝试的正误,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情况,针对学生探索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教师在尝试教学的反思中要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课上有没有精彩内容吸引学生?课上有没有丰富的补充实例?课上有没有操作,包括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独立完成操作?课上有没有提供成败、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和经验?课上有没有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课上有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尽量与学生兴趣联系?课程有没有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有没有体现精讲多练、小步快进?等等。
通过不断的自问,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尝试教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教学的效果。教学是否有效果,主要是看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是否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即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在“尝试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判断教学问题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尝试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尝试练习的结果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在指导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的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践能力有可测的效果。使教学的效果在过程性评价中得以体现。
三、“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具备的条件
“尝试教学法”是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的方法。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又要体现基于职业需求的以完成实际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而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这就对教材、教学设备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尝试教学法”是以尝试的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完成咨询、指导与解疑,因此,教师必须储备更完整的专业技术和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使知识点融会贯通并得到必要的整合。
2,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尝试问题的设计应符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融合多门课程的知识点:问题的难度必须适中,在中职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同时要使各种技能得以有效重复,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这就需要教师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将教材的内容转变成适合学生尝试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处理各种生成性问题,把握尝试时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设备的配套性。在尝试过程中既然要给学生提供模拟的工作环境,就必然要求学校配备“够用的工作设备”,创造准工作活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工作(教学)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有效提高其职业能力。
4,教师指导过程的开放性。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担任了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教师应引导教学过程从可控课堂向自由课堂、构建学习演变,并建立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问题
1,教材存在的问题。目前中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教材编写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大多采用传统的知识体系的编写方式。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教材中难以体现,尤其是难以得出在准职业岗位中,学生虽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尝试学习,却对其适合于何种职业群,在工作中何时何地可以运用和实现的准确答案。同时,职业的需求要求学生在完成尝试问题时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当前各学科教材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和设计,无法互补和延展,使学生依然局限于学科的概念,难以在问题解决中树立工作岗位观念。2,教师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多数一线教师并没有相关课程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无从真正了解该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习得、工作方法的养成、工作态度的锻造、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因此,不得不纸上谈兵,对学生尝试练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②教师教学水平限制使“尝试教学法”的引用缺乏有效性。“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的引用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浦东各职校的主要专业进行推广和应用。但鉴于职校教师学科和教育背景的复杂性,有些教师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存在偏差,应用也缺乏灵活性,忽略了传统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法,导致教学方法的排斥和僵化现象,对教师的评价导向也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
③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解制约了教学的效果。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和心理定势的影响,对“尝试教学法”的把握不足,甚至只单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讲授并让学生模仿,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严重滞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制约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制约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职学生基础普遍较弱,虽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进入中职学习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智能倾向主要为形象思维,适合接受“做中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其长期偏差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及知识基础却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不能主动探究,缺乏团队意识。
(三)“尝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鼓励学校以专业为单位,开发校本教材。职业教育的专业千差万别,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可组织根据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相对统一的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涉及学科教材中的问题及任务分解、实现步骤等环节统一设计,以利于教学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开展。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一线人员的参与,以确保本教材职业地位的体现。学校依托教研组,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教学研讨,有效地共享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尽可能地还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体现知识和技能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教学中的工作导向性。
2,明确尝试教学的本质,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符合学生实际的提高教学效能的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尝试教学法”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其单一的使用,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如对必需的理论知识采用传授法,基本技能就必须要示范,并综合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或案例教学法等。
3,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把握尝试教学的精髓。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利用专家讲解和点评,使教师理解尝试教学的精髓,指导采用尝试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效能的提高,从而灵活掌握各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把握。同时,督促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尝试教学实施的优劣与不足,如知识的“够用和延展”是否合度、评价体系是否完善等,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4,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尝试练习的结果予以客观的、积极的评价,在熟知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设计尝试问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以此对尝试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由简渐难,由小渐大,由单一渐综合,多鼓励,树立合作意识,激发探究兴趣,且忌传统的“喂学生”和“单标准的评价机制”,逐步养成学生对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中职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笔者与浦东新区各职校的专业教师听课评课、相互研讨,共同探究。尽管实施尝试教学还刚刚起步,也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改变了专业课教学的现状,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中职教学精致化管理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教学精致化管理探索
作者:宦宝玲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5期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经历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职学校教育的管理过程正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精致化管理是达到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目标培养,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以多种教法为学生量身定做发展目标
1.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出发点。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在调查研究中,对学生从知识结构、成长环境、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等7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对象有清晰的认识。结果显示班级学生组成情况不一,年龄落差大,情况复杂,仅2008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高达25.6%以上,这样的学生必须特殊对待,采取适合学生本身,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作为切入点,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育从尊重开始是教育效果的保证。
2.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采取了小组教学,培养“学生小教师”,先对“小老师”进行培训,然后分组进行培训,让学生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共同提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都会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能够正确的对自己评价;在教学中采取目标激励方法,运用登门槛效应,让学生对自己不断认识和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什么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就是目标。
3.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也要采取“常规+特殊”的教育。为了避免与学生矛盾的产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了避实就虚,运用“三明治法”对待学生就会产生预期的效果。两个表扬肯定,夹一个建议,让学生从心理上跳出原来犯错误后就等惩罚的状态,转变为学生犯错误对老师不好意思,而想办法表现,为同学、班级、老师做好事去弥补的状态,学生这种状态的改变就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肯定,也是教师教学课堂灵活与精细、精心管理的证明。
二、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促进教与学的和谐
教师责任行为教育效果明显,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教师以爱的教育,尊重的教育面对学生,挖掘职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关爱,让学生有爱可依,为爱而学,用爱去做。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让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这个教学目的的达成对于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专业技能大赛,开展“教海扬帆”教研成果展,师生同台竞技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以活动来促进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开展“技能月”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技能。如财会专业结合专业学生特点开展了卡拉OK,舞蹈和职业风采展示活动。出现了学生全员动员,齐上阵,展示专业技能;在舞蹈比赛中,其中09财会二班的一个扇子舞,学生进行了创新发展,用点钞券作为扇子的道具,在整个舞蹈比赛中“扇子”以不同种打法展现给同学,让整个赛场沸腾起来,同时也激励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这种专业特色让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发挥了才能,而且也加深了对专业的热爱。
三、形成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与管理中实现精细精心
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对于理论学习很艰难,但是学生在操作中却能很快上手。机电专业采取了理论设计上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走进实训室,实训操作训练中,学生会主动去学习理论,这样教师的理论指导地位也得到体现。
汽驾专业实现“见习——学习——实习”三个环节循环的模式。首先入学的新生深入企业和维修厂了解认识专业,教师在此设计环节中,把见习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的去看、去听,回校后结合学生所见,讲授相对应的专业理论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在零件室和模拟室中进行,然后在实训室动手操作,发动机等维修工作,定期与联合单位进行联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回校继续学习,实现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制药专业学生的野外实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当中去,有效的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融合发展。
商贸专业的校内营销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理论学习,这种教师实践教学反哺学生理论学习的意识已经深入到各个专业和教师的教学中。
四、教学评价互认制度化
对于专业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以“双证书”身份走出校门。在教学管理中将学生专业技能鉴定工作引入教学评价,以国家专业标准为依据,以社会专业技能需要为目标,实现了学生专业技能鉴定成绩与学生在校专业课学习成绩进行融合、互认,激发了学生为专业学习的动力,促进了“双证书”获得的动力。为实现此目标,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提出要求,鼓励教师考取高技工、高技师、考评员等职业技能证书,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达到一定的层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也起到了师资队伍的储备。
综上所述,教学精致化管理是中职学校灵活教学模式下的管理保障。管不能“死”,但也不能“无法”。灵活是在规矩保证下的变通,目的就是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发展是硬道理,没有软环境的支撑是不能实现的,保证了精致化管理的软环境,才能让中职教育管理够层次、有层次、上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