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亡之旅读后感
死亡之旅读后感
一、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对死亡之旅项目的起因给出了崭新的理由,深刻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并系统地讨论了项目参与者所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政治、人员、过程、项目管理,以及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指南。本书不但有助于快速识别死亡之旅项目,而且能够大大提高自己从中生还的概率。无论是开发人员、项目领导、直线商务经理还是CxO,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现实而适用的解决方案。本书的主角并不是在“教科书一样规范的”模范公司中那样组织完美的项目。它所描述的正是你在自己公司中所面临的项目。但通过本书,你不仅会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残酷现实,还将会学会如何应付它们。
二、个人读书点评、读后感 成功无须赘述,但我们必须明了自己的失败、挫折和疑问。人们很容易忘记以往的困境、错误开端和痛苦摸索。我们总把过去的成功归功于一往无前的决心,而把当前的困境归咎于这种决心的消逝和减弱。
——Eric Hoffer
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因此才决定看一看它到底是什么内容。但通过阅读才明白这是一本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书,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告诉你理想世界里的做事方法——理智的人们会针对项目的预算、进度和资源做出冷静和明智的决策。
我们每个人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之中,而且事实往往恰恰相反:虽然有些人毫无理智,所做的决定一点都不冷静和明智,但为了工作或项目我们也不得不同他们打交道。换句话说,你正在为一个“死亡之旅”项目工作。本书如此命名有一个巨大的优点:无须对它进行任何解释。因为每当向工作在一线的人提起这个名称时,他们都会带着会心的微笑说:“噢,没错,你一定是在说我的项目。”现在,它既有可能是你的项目,也很可能是你和其他任何人的项目——我们都正在或即将为各种死亡之旅项目工作,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就以下问题扪心自问(尽管你往往在项目结束时才会这么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陷于这样的项目之中?”第1章中首先讨论这个问题,这是作者根据自己作为咨询顾问研究和观察了大量此类项目的经验,但是假设你无法避免参与这种项目,比如,由于没有其他工作可做,或者由于和雇主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金手铐”关系,而使你无法离开,此时你就面临下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挺过这个项目并且无损自己的健康、理智和尊严?”如果你是乐天派,或许你还会考虑如何克服自己所面临的障碍,并以低于预算的成本准时完成项目。但如果你已经历过大量这种类型的项目,你可能已经很清楚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能够挺过去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作者在软件业30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对死亡之旅项目的反应非常有趣。软件业的部分人员(特别是在硅谷)把这类项目美化成对勇气的测试,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赤足攀登珠穆朗玛峰。只要技术像一生中所经历的那样不断迅速变化,这种有趣的观点可能就会永久存在。我们的软件业还并不成熟,每年都有新的“珠穆朗玛峰”出现,而同时也会有一批充满自信的新程序员被说服,相信自己能够赤足一直攀上顶峰。然而,软件业另一部分人员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死亡之旅项目是令人困窘的失败。在各种各样的统计中,人们满眼都是进度延期、预算超支、充斥着错误的软件、不满的用户和完全失败的项目。而咨询顾问、权威和方法学家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诉我们导致这种恶果的原因包括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工具或项目管理技术。换句话说,出现死亡之旅项目完全是因为我们愚不可及或者缺乏能力。如果你同业界中久经沙场的老手交谈,他们经常会这样说:“嗨,我并不是傻瓜!我当然也想用正确的方法、工具和管理技术,但我的上级经理和最终用户不允许我这样做。这个项目的进度如此荒谬完全是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是被强加给我们的,而那时我们连项目要干什么都根本不知道!”结论:出现死亡之旅类型项目是因为资深管理层都是不择手段的混蛋,而用户们不但幼稚可笑而且不切实际。
三、读书心得
毫无疑问,书中所有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管理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犯了很多愚蠢的错误,资深管理层确实沉迷于荒谬可笑的政治游戏,而最终用户们也确实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我深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快速变更、新生代对老一代的意见常常不尊重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为什么要尊重老一
代的意见呢?毕竟现在这一代主要使用面向Java的编程技术,而我们这一代的编程经验却仅仅来自于30年前的自动编码器与汇编语言。对今天的商业用户而言,即便考虑到前辈们要求使用基于主机、字符界面、具备傻终端接口的在线系统,这对搞清楚自己应该使用哪种基于Web的应用又有什么作用? 无论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什么,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清醒的结论:死亡之旅项目的产生非常正常,根本不是意外情况。我认为如今的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十分聪明,而且非常乐于用理智的方式来管理项目,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如今的商业用户和高级管理人员比上一代更加精通计算机,而且他们对软件开发人员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按时交付成果的期望也更加现实。即使这样,也不能让这两类聪明人停止启动新的死亡之旅项目——因为商务压力和新技术要求不断启动新的此类项目。也许商务经理很清楚新系统的开发至少需要12个月,但他们仍然会向你强调:如果在6个月内不能交付新系统,竞争对手就会用他们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抢走全部市场份额。与此类似,也许技术人员非常清楚采用新技术(例如因特网)的风险很大,但他们还是会告诉你:如果这种技术最终获得成功,你就能获得战略上的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是值得冒险的。换一个角度来说,根据Standish的行业问卷结果,以及由测量权威
Capers Jones,Howard Rubin和Larry Putnam等人所收集的统计数据,项目不但平均落后进度6~12个月,而且平均超出预算达50%~100%。虽然情况根据项目大小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严酷的现实往往是项目情况会导致项目经理及其技术人员在死亡之旅项目中出现的行为。如果项目一开始便伴随着很多高风险因素,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量加班现象,人员也很可能会在项目结束前身心俱疲。
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如果死亡之旅项目不可避免,你怎样才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应如何做才能增加成功的几率?你应该在哪些方面准备好妥协?一旦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你应该准备好在何时辞职?本书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的理解和研究都给与了我无限的认同感。以上这些问题不但涉及负责项目的经理,与进行设计、编码、测试和撰写系统文档等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息息相关。
如果你正在为一个死亡之旅项目工作,几乎可以肯定在被分配的进度和预算之内,你将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或特性。你将不得不做出一些冷酷的决定——确定哪些特性需要放弃,以及哪些特性需要集中资
源予以保证。实际上,由于一些琐碎的特性永远都不会用到,因此最好让它们自己消亡。其他特性虽然重要,但实现起来却相对简单,例如它们就是用户所提供类库或者你当前所用CASE工具的副产品。根据“分类”在医学上的寓意,这些特性是否能够得以幸存完全取决于自身。死亡之旅项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项目团队对系统关键特性的定位能力——因为如果缺乏充足的资源和精力投入,这些关键特性必将消亡。
当然,要想在死亡之旅项目中幸存下来,仅仅靠分类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注意人件、“过程”、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作者也鼓励我们不断收集来自实际项目团队的意见,这些项目团队往往会针对最佳实践、最坏实践和“酒醉测试器”问题给出一些实用的技巧。
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日益激烈,几乎每一位软件从业人员都面临着残酷条件下的死亡之旅。虽然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采用各种软件项目管理方法、质量保证体系来提升项目绩效,但越来越多的软件项目往往不得不接受通常情况下被视为不切实际的条件:人手短缺、资源匮乏、资金不足、工期奇紧。这时,项目经理仅仅利用软件项目管理的常规方法已经不能再保证项目的成功。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经理,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情况呢?我想《死亡之旅》恰恰为此时的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可以预计,每个项目最终都将具有死亡之旅的特点。如何让死亡之旅项目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获得良好的效果,必将是每个项目人员都将面临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对于初涉这个领域的人员,还是对于那些“饱经摧残”的资深人士,本书都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相信,本书不但是对我国的软件行业项目管理的一大贡献,而且对各行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水平的提升也将有极大帮助。
无论我们将来毕业后会面临什么,决定怎么做,我们都希望在下一个死亡之旅项目中能有好运。而且,请记住Samuel Beckett的话:
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但这没有关系。再来一次,虽然又失败了,但情况却好多了。
第二篇:死亡体验——心灵成长之旅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之旅》
何谓死亡体验?„„„„„„„„„„„„„„„„„„„„„2
死亡体验的过程是怎样的?„„„„„„„„„„„„„„„„4
死亡体验能给人带来什么帮助?„„„„„„„„„„„„„„6
聆心文化公司简介„„„„„„„„„„„„„„„„„„„„11
活动定价和报名方式„„„„„„„„„„„„„„„„„„„12
答疑„„„„„„„„„„„„„„„„„„„„„„„„„„13
新闻报道„„„„„„„„„„„„„„„„„„„„„„„„15 1
一、何谓“死亡体验”?
“死亡体验”是一个通过模拟生命中的最后几小时,以及模拟死亡来临和葬礼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体验,帮助来体验的聆心者,对自我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生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调整自己的状态来更好的面对当下的生活。当你坐在马桶上翻看手机的时候,是否感觉到死亡正从身边经过? 当你在洗澡的时候,是否感觉到死亡正离开自己越来越远? 当你早晨醒来的时候,是否感觉到死亡正在向自己招手? 当你走在马路上的时候,看着四通八达、没有终点的马路,是否感觉到死亡就在脚下? 当你晚上经历着真假难分的梦境,是否会偶尔感悟到死亡也许并不是一件真实存在的事?
在宇宙中,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要远远多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不存在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我们存在的时间,人类只是茫茫时空中的匆匆过客,但是,千百年来,我们总是在追问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总是在寻求自身的价值。在看似无意义的宇宙中却存在着追寻意义的生命,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奇迹。
除了生存的本能,事业、财富、成就、名誉、地位、爱情、家庭、精神,在现实中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无关世俗对错,因为这些能满足我们内心深层次的需求:证明我是谁,我存在着。
但是正因为这些需求,或者说欲望,艰难、疲惫、恐惧、哀伤、痛苦又弥漫在生命中,有时远远覆盖了生命中体验到的快乐。生命的本身是绚烂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不管是生命的诞生,还是生命的过程,还是生命的最终消亡,“苦”似乎贯穿了人类生命的整个过程。
那么,该如何去度过有限的人生?该如何去探寻自我?该如何更深刻地去理解生命?该如何去完成灵性的成长?该如何在生命终结时坦然逝去?该如何去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完成生命的华美转身?
也许正如摄影师瓦尔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如此深刻地理解生命,除了死亡本身。”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生命活着,死亡也如影子一般,如影随形的伴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次挫折,每一次自责,每一份病痛与不幸,每一份恐惧、仇恨、不满、匮乏,甚至是非常普通的无聊、浪费、迷茫,都能从中看到死亡透出的笑脸,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工作、感情、心灵中。而我们活着,意义在何方?目的在何方?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在何方?
一般人口头上都会承认自己会死去,认为自己了解死亡,但某种程度上,人们并不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去。
人们活着,努力维持着生命,好像自己是战场上的将士,要维持信心和士气,如果精神和士气没了,不用等敌人到来,自己就溃败了。人们相信,生与死就是这样的战争关系,因此,要想好好活着,认同生命,内心就要拒绝认同死亡,即便理智知道生死是生命的普遍规律,内心也不能真的相信它,不能被它征服。
我们认为生命就像打仗,因此我们不能纯粹的享受生命的存在,享受这份美好的礼物。如同一场旅行,我们只是在无休止的奔跑,无暇顾及周围的美好,不但忘了目的地,甚至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奔跑。
假如我真的从内心里认识和接受死亡这件事,我真的会像战场上的将士丢了士气一样,从而对生活失去追求吗?我会因此而离开正常的生活轨道,被别人视为怪物而抛弃吗?这些事情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我们的误解?
生与死真的是互相对抗,而不能成为互相支持的力量吗?在这种对抗中,我们真的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吗?
人对生活与生命的探索,有被动等待、思考、体验等几种途径。在生活中,有的人依赖被动等待的方式,有的人过于依赖思考,依赖人类文化所建构的知识、观念、心灵意识,这些内容总是会障碍我们的眼睛,关于什么是死亡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模拟体验来亲自回答,而结果也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死亡体验”为您提供了由您自己亲自来探索这些问题的途径,来发现问题的答案,发现出乎预料的真相,获得更全面的生命体验。
生命是神奇的,我们活着,对生命往往是用而不知,因此我们的生活常被许多并不重要的事情占据,体验死亡,并不是为了向死亡妥协,而是为了更全面的认识生命。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二、“死亡体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我们的“死亡体验”从早上9点开始,到下午5点结束,包含:
(1)生命倒计时部分。
当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死亡在几个小时之后就会到来了,而我们还有生活、交往的任务需要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好奇你将会如何面对呢?如何感受、行动、体验呢?
你是否好奇过,假如灾难正在发生,比如船撞上了浮冰,确定无法逃生,几个小时后就将沉没,救援队来了之后也只能带走尸体和遗书,这确定是一条不归路,葬礼正在等着我们,此种情况下,你将会如何面对呢?是镇定的若无其事,还是逃避、否认,还是沉浸在悔恨、回忆之中?如果你是一个英勇的革命者,决定几个小时之后英勇献身,当你下了这个决心,你是否好奇你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在生命倒计时部分,我们的多位心灵导师将与你以及和你同时参加体验的同伴一起经历生命最后的几个小时中的许多环节,共同经历这一历程,确保你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孤单。你可以在过程中观察自己在面临死亡时的状态、思考、决择,可以在生命的最后的时间里重新认识自己,并做一定的自我探索。
(2)死亡降临部分。
接下来就进入了模拟葬礼的部分。当离死亡的时间越来越近,离与这个世界分离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这么珍贵的时间,也许你也不会再有心思去做什么事情了,体验者将用这最后的宝贵时间进行冥想,感悟生命,并在心中默默的向世界倾诉和道别。
我们将通过一些环节,使您体验到从未经历过的彻底的与世界的分离,体验者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反观生死的意义,触摸超越生死的奥义。整个过程中,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你会怎么回想和总结你的人生?想了解这个时候的自己吗?想了解更真实的自己吗?也许你在心里也做过许多假设,假设死亡来临时自己可能会如何面对,但事实常常是会出乎人的预料的。
(3)亲密会谈部分。
模拟葬礼结束后,聆心者重新回到现实中,然后会进入与心灵导师深入沟通、探讨与分享的阶段。
在“死亡体验”的过程中,聆心者可能会对生活与生命形成新的领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新的畅想,我们的心灵导师在与您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会根据您的意愿,帮助您一起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循序渐进的改变和成长计划。
并且我们的心灵导师会在21天的时间里,一直跟进并帮您落实您的计划。
(4)加入聆心学院。
首先恭喜你,感谢你的坚持!二十一天的坚持,不仅是对自己的蜕变,让你拥有了一颗欲破壳而出的人生种子,更是对我们的肯定,让我们更有信心,去践行我们的理想:帮助更多的人。
同时,也请您可以认同我们的理想。如果你是这样想的,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我们的回馈:
加入聆心大家庭,为您的人生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家园,我们会有许多后续的活动内容提供给您,在人生的路上与您相伴。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三、“死亡体验”具体能给人带来什么帮助?
1、死亡是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尚书大传·五行传》 “起初,神创造天地。大地还没有成形,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圣经·创世纪》
时间是一条河流,死亡也是一条河流,生命是河流中泛起的美丽浪花。河流代表着关系,代表着变化,代表着时间,他人如河里的鱼儿,是我们的同伴,珍珠、珊瑚等等是我们可以分享的财富。
河流能摧毁和带走陈旧的事物,给予我们新鲜的补充。时间之河的流逝是永不停息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自己,我们的关系,我们所珍爱的事物,都在经受着时间之河的冲洗,需要不停的变化与成长,才能够延续自己的存在。
时间之河带领我们去学习生命与死亡、获得与失去、关系与成长。当我们学习了这些,我们就能获得宇宙的馈赠,而如果我们想要抓住水,我们就会沉溺。
2、生命也是一条小河,“死亡体验”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我思故我在”——迪卡尔 “你必须从自己开始,用你的全部存在去同世界相会吧,这样,你也将与上帝相会”——马丁·布伯
生命也是一条小河,或河流中的一朵浪花,身比小溪还小,心却比大海还大,带着梦想,追寻着心中不同的海洋。一棵不能移动的树,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心向着大海。
当一条小河想流向大海,却面对着过多的阻碍时,它可能会因太过辛苦而想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要放弃自己的力量。这时,外部的时间仍在流动,这条小河的时间却静止了,瞬间千年,通过太阳的蒸发、大气的循环,小河仍然能通向大海,但却失去了过程中的快乐。生命应该看到自己时时刻刻的不同,看到自己所有的面向。
3、“死亡体验”是心灵的瑜伽。
“死亡体验”与死亡是非常不同的,“死亡体验”并不是以追求恐惧、刺激为目的的娱乐项目,重点不在死亡二字,而在体验两个字,佛家的无我、道家的无为,都有觉察在,有体验在,当有觉察和体验在,心灵的格式塔能力就能发生作用。
人在一呼一吸之间,都在经历精神上的生死,如果我们没有了对自我的体验,任由生命无意识的流逝,虽然我们活着,但却正在受着死亡的召唤,有些人活着,却如同已经死了。一次深呼吸,就能使我们变得更加清醒,因为我们体验到了自己,体验到了生死河流中的自己。所以我们说,呼吸和觉察呼吸是完全不同的,呼吸是一回事,觉察呼吸是另一回事,同样,死亡是一回事,“死亡体验”是另一回事。无论我们经历苦难,或者伤痛,甚或面对死亡,敢于去体验,就是对自我的超越。
生死是相续的,生理上的生死相续,也许难以在有限的物质层面被观察到,我们可以交给科学、医学、宗教来研究,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生理的死亡,而是心理的死亡,心理上的生与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不断的经历着心理上的生死,心理上的死亡不像生理上的死亡,死之后一切事情都能一了百了,也非生理上的死亡一样,是不可超越的。因此,哀莫大于心死,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是超越死亡本身的。
“死亡体验”中所体验的并不只是死亡,更多的是在过程中反观自己,觉察心灵的的变化、成长和超越,从而对自我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生活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调整自己的状态来更好的面对当下的生活。“死亡体验”如同一次心灵瑜伽,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获得新的领悟和智慧。
4、“死亡体验”如同学习游泳。
“死亡体验”就如同学习游泳,从来没下过水的人对于水会有许多想象,并因恐惧而不敢尝试下水游泳,可是这些想象都不一定是真实的,下过水的人,就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知道人在水中的快乐。
从细胞分化成人,我们的身体也在不断分工和分化,在水中你不需太使力,水可以支撑你,水能把肢体连通成一个浑然的整体,游泳能使人的身体活动更灵活、协调;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抵抗力;减掉臃肿;健美形体;起到按摩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死亡体验”,能接触到深层次的自然,也就是道,自然之水,也能支持人的精神,把人们分裂的精神连通为一个浑然的整体,使心灵更灵活、协调,增强精神功能,增强自我的抵抗力,减掉人在现实生活中附着在心灵上的沉重的部分,健美人格,起到按摩精神、促进精神能量循环的作用,支持、连通、修补、更新、重塑我们的精神和心灵。
5、“死亡体验”有助于人回归当下。
死亡如同暗能量,虽然如影随形的跟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但却无法对它进行想象和思考,如同你在水中是抓不住水的,但却能真实的感受到水的存在和对你的支持,通过想象、思考来研究死亡是怎么回事,是无法真正认识死亡的,而只能体验它。
探索死亡,如同探索自己的身体,如同学习走路,如同游泳,都只能通过当下的体验、练习来获得,而不能通过知识。“死亡体验”有助于人回归当下,对于死亡这么终极的问题都能不再用思考的方式来认识,而通过当下的体验来认识,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回归当下呢?
6、“死亡体验”能够成为一次疗愈。
人们心理中的死亡常常意味着潜意识中的一个巨大的创伤,生是独立,也是分离,如同被一刀剪断了脐带,或一刀拦腰截成了两半,留下了巨大的伤口,之后这个个体就要独自承担生命中的一切。人的心理动力会避免流向这个伤口,避免引起疼痛,避免使其恶化。而现实中的心理能量却如同1/2自旋的粒子,要从世界的这一面转向另一面,然后再转回来,才是一圈,不流经这个伤口就是不完整的,没有办法有效运转,只能在一面勉强徘徊、淤积、弥散、幻想,寻找出路。
“死亡体验”,给这个伤口提供了一个愈合的机会,如果这个伤口得到愈合,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心理能量的流动就会更顺畅,更能够连通当下,稳定在当下。
时间能带走该带走的,也能带来治愈,俗话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死亡又何尝不是呢?
7、“死亡体验”是种下一个新生种子。
一次敢于下水,一次渡过了河流,此后对于水的各种会引起自己恐惧的不真实的想象就会慢慢破灭,对死亡亦是如此,进而会对包含生与死的生命生起更真实的感情。种下一个新的种子,开一片新的花朵,让你的身体里拥有一份新的生命力。
这份生命力也许一开始并不一定非常茁壮,但它是一个种子,一个缘起,随着生活的进行,它会不断的得到强化、滋养,如同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或如茶与咖啡,品的越久,味道越浓,种子会随着时间不断的成长。一场深入的瑜伽或冥想,当然我们也不能让它无功而返,我们要把种子带回来,保护好,因此我们有21天成长计划,由我们的心灵导师跟进并帮助您把体验中的收获落实到生活中。
8、“死亡体验”能带来自由与变化。是变化重生。
“死亡体验”中有黑洞一般的力量,也有光明的力量,这两极力量都是中性的,平静的,除了这两极之外,还有第三极,就是重生的生命力,一份新的生命能量的种子。
就像一只气球,本来只有内外两面,当气球突然破了,于是多出了新的面。当一面镜子碎了,变成了许多小镜子,或像从海边捡拾贝壳,从中间发现最美丽的一个,培养它吧,新生的生命力可以给生命带来变化,甚至更新、重塑整个生命。又如吹出无数的肥皂泡(图),给生活带来梦幻,带来变化,延续生命的激情。或如同精子,最强壮的一个才能遇到卵子,获得生命传承的机会。死亡并不只是寂灭,还有创造与传承的一面。
对于重生的感觉,宗教中有许多经验,比如道家的内丹修行过程,就再现了这样的重生过程,依次有体验和控制精神中的两极力量、两极交合受精、怀胎、养育婴儿、返归虚空等全面的精神的再生与修炼的过程,佛家修行亦有相似过程。心理上超越生死,这种状态与子宫中未出生的胎儿所处的状态相似,并从这个基础上开始成长,这就是人的心灵自性化的过程,也是获得精神自由的过程。研究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显示,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普遍会对生命产生一些全新的理解,甚至获得如开悟一般的自由与超脱的心态。
9、“死亡体验”能使人返归本真。
我们活着,内心最基础的部分是天性,是道,是自然,我们是站在自然的肩膀上发展出的生命。人的心理中有些基础的部分是从生到死都不会变化的,从生到死、贯穿生死而不变,这个部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当我们的兴趣越来越多的都注入到现实生活中时,这些内在的部分也并未消失,只是容易被我们隔断、遗忘。
在“死亡体验”中,你将感受到内心最基础的与天性相连的部分,感受到这个层面的力量。“死亡体验”是心理层面的体验,不是生理层面的死亡,但是,新的精神过程和生命力却已经开启,因此,这会在你的身体里再塑一个与你完全相容的生命,更新你的生命,更新和重塑你的精神。
当我们脱掉了身份,中断了与现实中的某些人事物的关系,当我们的精微的心识与原始的自然层面接通,精神就会得到滋养,得到重新发展的机会。当我们身体中开启了新的精神过程,就如同重新经历了从胎儿开始的整个成长过程,我们的过去的情结、创伤在这个新的精神成长过程中就有了重新得到修复的机会。
10、其实我们都需要探索和领悟生命与死亡。
“死亡体验”,因为有体验在,因此这和真正的死亡并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探索,去观察那一面我们不容易观察的地方,而我们并不需要真正付出死亡的代价,这是多么合算的事啊!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块神奇的宝石,它有让你体验死亡的能力,并且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危险,请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会不会使用它来认识死亡呢?
其实,我们并没有不用了解死亡的理由,除非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或者被恐惧、危险阻碍,那是因为没这个条件和能力,但是当我们有这个能力呢?不要认为我们真的了解死亡,没有去体验它,只靠知识和外在的观察,靠文化建构的关于死亡的知识,我们是无法了解死亡的。我们理当了解它如同了解现实生活一样,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太匮乏了。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四、聆心文化公司简介
上海聆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帮助你、我、他聆听自己内心最底层、最强烈、最本真的声音,从而让人们为真实的自己活着,让生命更有价值,让人生更加精彩的文化传播公司。
人为什么需要聆听内心声音? 因为上帝曾经把人生幸福快乐的密码藏在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所以说能帮助你、我、他聆听到自己内心最底层、最强烈、最本真的声音,是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能够聆听内心声音的神器——“死亡体验”。
内德·兰塞姆是法国里昂最著名的牧师,他一生有1万多次亲临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他自己死后,嘱咐人将他对人生的感悟雕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这就是:“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写道:“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他也明确告诉后人:置之死地而后生。
可是,时光怎么会倒流?能后生的死地那里有?
他们只是提出了思考问题的方向,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有效的方式方法。
“死亡体验”就是目前最逼近把人置之死地,让时光倒流来追根求源思考人生问题的最有效最快捷方法。
“死亡体验”就是提供一种跳出来看世界的方式,从出世的角度入世的态度来看自己、看事物、看生命、看世界方法。是高效的、高质量的、透彻的看自己、看事物、看生命、看世界新途径。
如果说平时学习思考是人生的渐修课程,那么“死亡体验”人生的顿悟精品课。
为了在“死亡体验”中让人在较短的时间有更大的领悟,我们在“死亡体验”前期,要做大量的细致工作,我们将在高档场所,营造雅致时空,由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工作者和一流的员工,为你提供“死亡体验”服务,特别是我们还聘请将“死亡体验”和心灵成长相结合的世界第一人,中国式“死亡体验”创立人,著名的“死亡体验”指导专家汤玉龙莅临指导。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优化人生,提升生命质量”为主旨,最大化地让你心灵得到洗礼。此外,后期我们还有一系列的跟进服务,促使将“死亡体验”中得到的人生领悟运用到生活中,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六、活动定价和报名方式
我们的“死亡体验重生之旅”针对高端客户的原价值是24800,为了使更多人能通过这种形式获得心灵成长的机会,我们把我们的已经成熟的体验成长模式扩大化后向更多人进行推介。
我们和大众点评网合作在2014年5月正式开始针对公众的内测,共收到了4866人的报名,32975人关注,目前已有百人次参加了死亡体验。
定价方式:
现在我们的项目进入了正式活动推广期间,我们采用了有趣的阶梯报名、价格递增的定价方式展开,第一名10元,每增加一名增加10元:
(注:前几十名已经很快被预定,陆续体验中。)
报名方式:
1.先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siwangtiyan,名称:死亡体验。
(若关注并转发其中任一篇文章,将获赠价值300元的心理沙龙或价值50元的礼品。)
2.然后联系 张老师: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QQ/微信:210542130 手机:*** 邮箱:210542130@qq.com
七、答疑
1、你们的“死亡体验重生之旅”和国外的死亡体验有什么不同?
答:“死亡体验”已经风靡国外,但我们的“死亡体验重生之旅”项目与一般的“死亡体验”有很大区别。我们的“死亡体验”是由汤玉龙老师首创的心理治疗手段,现在我们将它开发成一个心灵成长的产品,目的是帮助更多的人,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心灵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化体验过程。
我们的项目并非用一两个小时的“死亡体验”来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而是提供“1天体验+21天成长计划+聆心学院”的长期成长支持,体验的部分是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一整天的系列体验和会谈,21天计划和聆心学院帮助我们长期的成长。
2、体验中所包含的团体互动环节有什么作用?
答:我们的体验包含有团体互动和分享环节(集体魔镜、沙盘游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部分,我们会有多位专业的心灵导师以平等的身份全程参与,与多位体验者(4到5位)平等的互动和分享。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不同的人生和视角,更好的认识自我,增加体验的丰富程度,互相的精神支持可以减少体验过程中的孤单,增加体验过程中的趣味,也能带来更多收获,让我们一起向内心的死亡发起挑战。
3、要参加体验的话,有什么要特点注意的?
答:您需要和我们预约时间,要空出一整天的时间,在体验的当天,要在9点前到达,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在体验中,我们会帮您保存手机,这是为了避免体验过程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您更好的投入到体验中去。如果您有需要,我们也可以在您同意的情况下,帮您接听一些重要电话。
我们在体验当天会有免费的午餐提供,如果您有特殊的饮食需求,可以事先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通知我们,我们会为您做出安排。
4、可以和好朋友或家人一同参加吗?
答:因为体验中包含有团体互动部分,若参与者彼此太过熟悉,可能会有所顾忌,影响体验的深度。因此,建议您和朋友可以一起报名,但错开时间来体验。
如果你们关系非常好,不介意彼此敞开,展示真实的内心,也可以一起来参加体验。
5、如果我临时有事怎么办?
答:如果您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可以事先通知我们,我们会做出调整。我们在您体验前也会和您确认档期,如果您有事,我们会帮您顺延。
6、如果我不敢参加体验,而只想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吗?
答: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通常是不真实的,通过参加我们的体验,能够很好的克服这种不真实的恐惧对生活造成的影响,因此,如果您对死亡体验有兴趣,只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参加的话,建议您大胆来参加,我们的体验过程是非常人性化的,确保您在过程中不会感到孤单。
但是,如果您觉得您关注的重点是自己的具体的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咨询来帮您面对具体的心理问题,而不是更多关注心灵成长的话,那么,您也可以联系我们做心理咨询。
7、死亡体验的效果如何评估?
上边已经讲到,“死亡体验所产生的影响是给生命种下一个新生的种子”,人们心理的变化通常是很玄妙的,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就能向不同的方向绽放、突变,同时,心理的变化也是需要耐心保护、培育、养成的过程,如果一个新的变化健壮的成长起来,它就是一个可持续成长的过程,能展现出惊人力量和智慧。因此我们有后续的21天的计划和聆心学院部分,以长期帮助体验者成长。
体验死亡,心灵成长。
五、相关新闻报道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
解放网:
环球时报:
新民周刊:
第三篇:预约死亡读后感
昨晚,当我以一个有着正常生命特征的人读完《预约死亡》时,预约死亡读后感。我发现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就躺到了那里
-----
晚上我便梦到自己躺在了病床上,护士为我端茶送饭,一切都是那么安逸美好。我在考虑是不是一直要这样下去,突然我发现自己除了思考什么也不能做。用眼角瞟到其他病床上的人是那么瘦小,空洞的眼神望向天花板毫无生气。我难道和他们一样吗?“益寿吉司”墙上的字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几个字好熟悉。让我想想。。噢,我想起来了;这是临终关怀医院。对,临终关怀医院。
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就要死了,虽然毫无痛苦,甚至有些喜欢、习惯这样的生活,但这一切就要结束了。
因为,我就要死了。
无论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富贵、孤独、贫困、快乐、忧郁、还是幸福。无论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遗憾、后悔、不甘、还是满足,都将随着那和所有即将逝去的人一样的抽噎声归于虚无。
因为,我就要死了。对,我就要死了,很伤心,还有一丝不甘。这就是死亡的感觉吗,我迷惑了,我不是一直在期待这样的结果吗?平静的死去,一个不错的结局。我在伤心什么?又有什么可不甘的呢?
亲人?朋友?喜欢的人?梦想?希望吗?我还拥有他们吗?“对,我不想离开他们,我要和他们共同生活、工作,我要快乐的活着,我不想死!”心里一个带着哭腔的声音吼道。
于是,我醒了。
我依然躺在一张床上,是出租屋的床上。偌大的席梦思上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告诉自己不会死,还会活好长好长时间。如果现在我就这样死去了,那该是多么悲伤的事,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在异乡,身边连个人都没有,可能要等到尸体发臭,我才有重见天日的时候。悲摧的发现像现在这样活着,不,是存在着和死又有什么区别呢,读后感《预约死亡读后感》。是什么使我不能坦然面对死亡呢?生命又本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便已注定会有很多人爱我,也注定要在这尘世经历苦难与挫折。在父母的关爱、亲人、朋友、同学们的伴随下渐渐长大。现在想来这一切却是那么遥远,难以触摸。曾经许诺要让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幸福的活在这个世上,现在发现这样的想法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被丢弃了。每天被各种琐事龌龊的思想包围着。没干完的工作、没交往到的女朋友、不知道怎么就堆了一堆的衣服、怎么取悦别人、没过完的游戏任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失在了这琐碎中。身边来一批走一批的朋友、同事,还有那永远不会停留的时间。一切的一切都貌似要使我忘记快乐与理想,忘记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与意义。但是我可以忘记吗?不可以···
但是我忘了,停止了生活躺到了那床上。
不想放弃的人、事,偏执的要自己达到某个目的。妄图要守住延长那根本就不存在的快乐,陷入感情与欲望的泥。悲摧的嫉妒着别人,却没有勇气起身追逐。世界那么大却不敢走出去,到头来后悔哭泣的仍是自己。
终于明白为什么心有不甘,因为还有想做没去做完的事情。
父母大人还没有被我敬孝,亲人们还没有看到我成家立业。
伤心为什么岁月磨灭了我的意志,使我停步向前,不再敢去追逐自己的理想。
伤心自己曾经那时年少,却也炙热真心。伤心自己如今依旧年轻,却已心冻如冰。
伤心自己没有机会拥有爱的、被爱的人和权利。
不甘这一切还没来得及付诸实践,而就这样悄悄逝去······
末了,其实我并不是在抒发一种悲观的情绪与气息,只是一点随笔。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很久没有那么认真的一口气熬夜读完一本书,《预约死亡》办到了。书的作者说过,不同的人看完这本书之后会有不同的感触。作为医学毕业生的我,对生老病死早已经看淡,欣赏完《预约死亡》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思想,我真的很想告别我现在的一切,跑到一个临终关怀医院,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志愿者,听那些善良的老人,在临终的时候,用他们睿智的一生,来给我们上一堂意义非凡的课。当然也还有一点小小的原因·当年因为各种遗憾各种恨,我没能来得及给外公、外婆、爷爷他们送终,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遗憾和悔恨,所以我寄望于那些善良的老人,离别之后,有幸见到我的亲人们,替我道一声思念和悔恨···也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孙子、外孙,如今已经长大成人···
第四篇:死亡笔记读后感
死亡笔记,是否真的能够净化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一本笔记。大家有没有想到只要在一本笔记上写上你所认识的人的姓名,前提是你要知道这个人的姓名和他的样子。如果不写明死因这个人就会在40秒钟之内死于心脏麻痹。
一本笔记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没错它就出现在前一段时间人气非常高的少年漫画《死亡笔记》。现在让我介绍以下这本漫画的大体剧情。故事开始于一个无聊的死神,它的名字叫琉克。死亡笔记是死神的东西,是用来操纵人类的生死。但它却把这本笔记扔到了人类的世界中。这本笔记却刚好给一名叫夜神月的少年拣到了。夜神月是一位就读于名牌大学东京大学的尖子生。这位被寄予将来成为警界的希望。厚望的天才却暗暗感到所谓法律的正义是有界限的。
正当他对当今法律不能很好地制裁罪犯而感到绝望。他决定利用这本笔记来伸张正义制裁犯人。经过了夜神月的不断制裁,世界上的犯罪率竟然真的不断减少。其中包括一些世界通缉犯和一些罪有应得却逃脱法律制裁的人。但是人们认为这是上帝为惩罚罪恶的力量,更有人认为这是救世主来临拯救世界。而人把这个救世主尊称为基拉。
其实大家认为有了这本笔记世界真的会变得没有罪恶。但其实不然。这部漫画在连载之中一直在讨论着一些具有矛盾的问题,就是是否真的能用死亡笔记消除犯罪,和利用笔记杀人本身是否是一种犯罪。以我个人观点来说,使用这种笔记来杀人,本身就是一种犯罪。就如同你在别人后面捅了一刀一样。就算他是一个最大恶极的人,但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谋杀。在漫画中夜神月也利用了死亡笔记杀死了不是罪犯的人,如警察和一些反对基拉思想,但却没有犯罪的人。故事最后以夜神月发展成一种病态心里,并想以神的姿态来主宰世界,但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会,自己名字被写上了死亡笔记上,最后死于心脏麻痹的结局而告终。我最后得出结论是,死亡笔记并不是真正能够净化世界的工具,因为使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第五篇:《死亡诗社》读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新思想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常规,打破陈腐,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的故事。虽然本部电影的结局不是很圆满,但是它的本质却是耀耀闪光。它反映出了一种新思想,新教学的教育模式,即让学生“自由”成长,活出“自己”,而不是用落后,传统、腐朽的枷锁将之禁锢。
这所学校是在“传统、荣誉、纪律、杰出”的校训的光环下延续了整整百年,它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听从安排。它为了要培养出它所谓的“杰出人才”,不尊重学生们的自由,采用填鸭式教学,还给学生布置相当繁重的家庭作业,如果不完成,还要受到比较严厉的处罚。学生们就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成长,他们没有了思想,只知道服从命令,从而失去了自我。直到基廷老师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基廷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理解诗,热爱诗”,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在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要求学生把课本撕了,告诉学生要抛开课本上无聊的东西,要用生活去理解诗。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他们在老师的影响下领会了及时行乐的理念,尤其是尼尔和安德森,开始做自己以前根本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组建了基廷老师以前参加过的“死亡诗社”的组织,他们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个懦弱的安德森也都参加了,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
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写照,也是他们开始反抗现实枷锁的第一步,其中的尼尔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为了他的梦想,他开始努力摆脱父亲给他安排的道路,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表演事业,为此他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表演,最后表演取得了成功。他为自己的理想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现实却不允许,他的父亲极力阻止,甚至叫他办理退学手续,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此,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梦想,用最有利的宣言同这个腐朽的社会宣战。
影片的最后,进一步批判了那个腐朽,传统的教育,它的管理者为了逃避责任,逼迫学生签字来洗清它的过错,一个学校竟然会落到如此地步,它是不是一种悲哀呢?为此,基廷老师也是被现实的传统所击败,他失去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学生们的心中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他即将离开之前,那个懦弱的安德森终于冲破了束缚,带头站在课桌上,高喊“船长,我的船长”,他的一喊,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喊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喊出了自己作为学生的尊严。
总之,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老师和学生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精神享受教学过程,但是它却不被传统的教育制度所接受,所以它被扼杀了,想想我们现在的中国式教育,是不是也会引起教育者的深思呢?
化学09级一班:张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