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天子顺治》读后感
读《少年天子》有感
-----岳翔
《少年天子》这部历史小说讲述了顺治皇帝福临与皇贵妃乌云珠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以皇室的朝政大事为辅线,从头至尾贯穿始终,读后十分感慨。作者用细腻的笔端描绘出当时清朝初年,天下初定,年仅十六岁的天子福临在母后的辅佐下,治国安邦,体现了他的胆识,也表现出他脆弱的一面。
这部小说展示了少年顺治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曾经爱情上的春风得意以及政治上的踌躇满志,又有后来改革失败时的心灰意冷和爱人离去时的伤心欲绝。他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让读者忘了他是高高在上、年代久远的皇帝,不觉为之感慨,为之叹惜。
作者凌力是研究清史的研究人员,自然地这本书也是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描绘的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正值青春年少的顺治本应天真、热情、活泼,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但身为一国之君的他却必须将这些天性深深埋藏在帝王的威严之下。这一特殊身份注定他不能自由地享受普通少年的快乐,注定他要承受比普通人的更沉重的担子。顺治聪明好学`温文尔雅,但敏感脆弱,是个性格十分复杂矛盾的人。清初,处处充满了未开化的崇尚武力的满族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汉族之间的矛盾,宫廷内部的矛盾,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面对此严峻形势,雄心壮志的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推行汉化,但这些措施不断受到朝廷中保守势力的阻挠而最终失败;顺治与乌云珠之间有着令人感动的纯洁的爱情——乌云珠是内心敏感脆弱的顺治的精神支柱,顺治是乌云珠的知己,但云珠却不能陪伴他一生。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中的弱点使他难以承受不断的打击和失败,也承受不住乌云珠的病逝,导致他最终循入佛门净地以求心灵的解脱。
皇帝顺治终年24岁,他的一生繁美又凄凉,灿烂又阴晦,就像春,让人惆怅,令人感伤。他胸怀天下,他深爱中国这片土地,深爱中国的百姓。他立志要成为唐皇汉武之类甚至超越他们的君王,他在努力寻找治国强国之道,无数个挑灯夜读不眠之夜,无数个苦闷之日。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他的事业只有小成功,但却难成大业。在追梦的路上,他伤痕累累。有人说如果他是一个昏庸无德,放荡奢逸的君主,他就绝对不会这样痛苦无奈。他渴望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君主,真正掌握自己命运,掌握国家未来的君主。他渴望得到尊重,但在他的头上有太后——孝庄,有群臣。当他的威严在他们面前难以得到实现时,即使这时他已经看透了女人的爱慕权势,女人的无知,他还是让自己变得更放纵,他想可能只有这些女人才真正顺从他,在意他,他才是他们心中的神。一份畸形的自尊!
事业之路他走的不畅, 感情之路也如此。少年顺治又是个多情种子。自从遇上乌云珠,便钟情于她,如愿娶她后,封为贵妃,人称董鄂妃,“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作者笔下,乌云珠是个近乎完美的女子,不禁美貌绝伦,才华横溢,更是一位颇有见识、顾全大局、心地善良的女子,颇有“贤妃”风范。她还是顺治的政治改革的坚定支持者,被顺治引为知己。历史上帝王拥有佳丽无数,却少有爱情。顺治与乌云珠,却是真的两情相悦,如同神仙眷侣一般。但他与乌云珠一次次的失之交臂,最终肩负着“失德”之名才走到了一起。从此,他只痴情于一人,而与此同时他对后宫其他凄苦女子却是绝情的。但可惜的是,疾病夺走了董鄂妃的生命,他又是一个无人懂的浪子了,他心灰意冷,选择了离去,此时的他又绝情于母后和年幼的皇子。可能“痴”的对面就是“绝”。
董鄂妃乌云珠有着秋的满腹才情,有着秋开阔的胸襟,有着秋高远的气节,有着秋萧瑟的悲凉。她是百花从中的一点红,但她却不属于百花争艳的春,而是属于高洁的秋。她,流着满人的血,也流着汉人的血。她有着江南女子的才情与姣容,有着良好的品行修养,也有着坚强的品性 ,她柔而不娇。她无心争权夺势却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她用真情宽容去化解仇恨。爱子与慈父的相继离世,伤痛的心坚强的挺着,因为她要安慰皇太后与皇上,因为他们的心是系天下的,不应过度沉湎于小家之事。她如此的深明大义!一首“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里,行尽江南数千里”这是属于她与福临的诗,他们俩志同道合,同样的热爱文学,同样的心系天下,她是上天派下来抚慰他的天使吧,她知他,懂他,怜他,爱他,他们的灵魂连在了一起,她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活的。
书中分析的顺治改革的困局。“然而他的每一步除旧布新,都受到阻碍,每向前走一步,都很艰难,他,大清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并不真正至高无上,并不能令行禁止。”设内阁,撤议政,受到满族亲贵的反对,举步维艰。在改革方面,顺治和崇祯一样,触动了多种利益,加之操之过急而失败。顺治去世后,他毕生心血推行的改革几乎全部废除,所以历史上感觉他无所作为。还好,他的儿子康熙,不仅完成了他的遗愿,还创造了顺治不曾料到的辉煌。
这部小说展示了少年顺治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曾经爱情上的春风得意以及政治上的踌躇满志,又有后来改革失败时的心灰意冷和爱人离去时的伤心欲绝。他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让读者忘了他是高高在上、年代久远的皇帝,不觉为之感慨,为之叹惜。
第二篇:读《少年天子》有感
读《少年天子》有感
《少年天子》是一部描绘清朝入关后第一代皇帝顺治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的是顺治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励精图治,力求变革,但不断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阻挠,政治风云迭起以及顺治与皇贵妃乌云珠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描写落围绕着汉化改革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斗争。
曾经以为身为皇帝,必定锦衣玉食,必定一呼百应,必定无忧无虑。可我看到的顺治皇帝却恰恰相反,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的是无尽的忧愁,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和爱人离去的痛苦。
尤其打动我的,是他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顺治皇帝是满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正是满汉势力最不能相容的时代,顺治皇帝热爱汉人的文化,精通汉语,而这些引起满人的极大不满。顺治皇帝曾经豪情满腔,他进行过几次改革,想推翻已经不合时宜的“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的祖制,但是最终都因满洲贵族的百般阻挠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偏见而失败,这对于豪情壮志的顺治皇帝来说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就在顺治皇帝最孤独,最寂寞,最渴望知己的时候,董鄂妃出现了。精通汉人文化的董鄂妃以她温婉可人的性情,雍容大度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的顺治皇帝,两个最不该相爱的人相爱了。在经过重重阻碍之后,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有见识有胸襟有气度的董鄂妃非常理解顺治皇帝的抱负和理想,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她最深爱的男人。
顺治皇帝每天为朝政忙碌而又郁郁不得志,每当他身心俱疲,壮志难酬而痛苦压抑几乎崩溃的时候,都是董鄂妃的劝慰和鼓励,让他坚持下去,或许就是爱的力量成就了励精图治的顺治皇帝,不仅为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一段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话。“此去惟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君看湘水祠前竹,岂是男儿泪染斑。”见证了帝王之君难得的纯真之爱。
应该说顺治皇帝是睿智犀利的,他不但意识到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求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他不断地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虽然最后他的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以悲剧收场。
他的失败主要归结于他自身的主观原因,归结于他骄傲不可侵犯的自尊、暴戾的性情,还有他的急于求成,归结于古代帝王终究摆脱不了帝王意识的局限和束缚,他不分精华糟粕的接受前明的制度,可却没有意识到前明的封建制度已经十分的黑暗,恐怕他永远都意识不到他把子孙后代也带上了封建制度的这条不归路。但这不仅一点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正是因为他的真实和缺憾让我感动,至少,他更像个男人,敢爱敢恨,拿得起,也放得下。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尘升天际,不然抚世安民居帝都。平生志气,总想英明有为,奈何力不从心,举步维艰……”这或许是顺治皇帝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凉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顺治皇帝让人惊奇的另一点是他的皈依佛门,在他深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万念俱灰的顺治皇帝选择了远离世俗,选择了逃避。皇帝放弃荣华富贵,放弃江山美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的人们谈起这些也会生出许多唏嘘,很多人都以为是他对董鄂妃用情过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某种意义上说董鄂妃是他的精神支柱,她的死也代表着他对那些满族权贵抗争的失败。看似刚强、锋芒毕露的顺治皇帝其实内心也很脆弱,他的极端选择是他对世俗最后无奈的挑战和抗争。我欣赏他曾经的执着和最后的放弃。或者说他的放弃是为了另一种执着---爱的执着。
PS:无言的这篇读后感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我就不过多编辑了,原汁原味献给大家。
第三篇:读《少年天子》有感
读《少年天子》有感
最初拿起《少年天子》,是因为我那时也是少年,在每天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更渴望了解别人的经历,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谁知这一拿起,就爱不释手,以至到今日依然无法释然,书中那字字句句已经不止是停留在纸上,而是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曾经以为身为皇帝,必定锦衣玉食,必定一呼百应,必定无忧无虑。可我看到的顺治皇帝却恰恰相反,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的是无尽的忧愁,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和爱人离去的痛苦。尤其打动我的,是他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顺治皇帝是满人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正是满汉势力最不能相容的时代,顺治皇帝热爱汉人的文化,精通汉语,而这些引起满人的极大不满。顺治皇帝曾经豪情满腔,他进行过几次改革,想推翻已经不合时宜的“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的祖制,但是最终都因满洲贵族的百般阻挠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偏见而失败,这对于豪情壮志的顺治皇帝来说是个很沉重的打击。
就在顺治皇帝最孤独,最寂寞,最渴望知己的时候,董鄂妃出现了。精通汉人文化的董鄂妃以她温婉可人的性情,雍容大度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渴望理解渴望知己的顺治皇帝,两个最不该相爱的人相爱了。在经过重重阻碍之后,两个真心相爱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有见识有胸襟有气度的董鄂妃非常理解顺治皇帝的抱负和理想,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她最深爱的男人。顺治皇帝每天为朝政忙碌而又郁郁不得志,每当他身心俱疲,壮志难酬而痛苦压抑几乎崩溃的时候,都是董鄂妃的劝慰和鼓励,让他坚持下去,或许就是爱的力量成就了励精图治的顺治皇帝,不仅为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一段江山美人的千古佳话。“此去惟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君看湘水祠前竹,岂是男儿泪染斑。”见证了帝王之君难得的纯真之爱。
应该说顺治皇帝是睿智犀利的,他不但意识到只有不断的改革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求得一片生存的空间,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而且他不断地抗争不断地鼓励自己。虽然最后他的抗争还是以失败告终,以悲剧收场。他的失败主要归结于他自身的主观原因,归结于他骄傲不可侵犯的自尊、暴戾的性情,还有他的急于求成,归结于古代帝王终究摆脱不了帝王意识的局限和束缚,他不分精华糟粕的接受前明的制度,可却没有意识到前明的封建制度已经十分的黑暗,恐怕他永远都意识不到他把子孙后代也带上了封建制度的这条不归路。但这不仅一点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正是因为他的真实和缺憾让我感动,至少,他更像个男人,敢爱敢恨,拿得起,也放得下。“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尘升天际,不然抚世安民居帝都。平生志气,总想英明有为,奈何力不从心,举步维艰……”这或许是顺治皇帝一生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悲凉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顺治皇帝让人惊奇的另一点是他的皈依佛门,在他深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万念俱灰的顺治皇帝选择了远离世俗,选择了逃避。皇帝放弃荣华富贵,放弃江山美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的人们谈起这些也会生出许多唏嘘,很多人都以为是他对董鄂妃用情过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某种意义上说董鄂妃是他的精神支柱,她的死也代表着他对那些满族权贵抗争的失败。看似刚强、锋芒毕露的顺治皇帝其实内心也很脆弱,他的极端选择是他对世俗最后无奈的挑战和抗争。我欣赏他曾经的执着和最后的放弃。或者说他的放弃是为了另一种执着---爱的执着。
流连在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情感交织的碰撞中,我仿佛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在我看来,顺治更像小说中的人物,更像作家笔下虚幻的角色。他让我想起的不是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是一副活生生跳动的图腾。我钦佩他执政改革的勇气和魄力,也同情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生是一个过程,我并不在乎结果,但我珍惜过程,其实,成功很多时候就是在无法坚持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人是在不断地抗争进取中不断地挑战自我,从而赢得一切的。回首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他们昔日谱写的篇章还有着无法湮灭的辉煌,而身处当今社会的我们,就更应该继承古老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敢抗争的精神,续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四篇:顺治论文摘要
。从清朝方面来说,能够成功地邀请并册封在蒙古和藏区具有重大影响的**喇嘛,是其政治处理与蒙古和藏区关系问题的重大成果。
六、**喇嘛应邀北京之行的历史意义
顺治五年顺治皇帝邀请**喇嘛前来会晤,**喇嘛接受邀请并于顺治九年如顺治五年之约前来北京,说明藏区政教界对新兴的大清政权的高度重视。清朝频繁遣使藏区及**喇嘛等屡屡遣使清朝,表明双方都渴望建立一种稳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学者说“**喇嘛长时观望不决”,事实并非如此,当**喇嘛收到邀请信的同时,即刻作出应召前往的回复。如果**喇嘛不愿前来北京,那么当清朝改变会晤地点时,亦可提出各种理由来坚持已定之岱噶地方。**喇嘛此行从龙年(1652年即顺治九年)三月十五日一蛇年(1653年即顺治十年)十月十八日,与原定3年的计划缩短了一年零五个月,在北京滞留的时间也只有2个月的时光。**喇嘛要求变更会晤地点以及提前辞行,当出于他个人及其随从等健康方面的考虑,[77]归结为**喇嘛不愿与顺治皇帝会晤或者从其他方面寻找主、客观原因应属不当。
**喇嘛此行密切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顺治皇帝册封第五世**喇嘛,承认并确认了**喇嘛以及**喇嘛为首的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的地位。这样**喇嘛又有了一个除蒙古和硕特部以外的更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的支持,从而牵制了蒙古在藏区的统治势力,也表明清朝承认了从第三世**喇嘛开始形成的这一**转世系统。顺治皇帝册封顾实汗,意味着清朝承认了**喇嘛领导下的蒙古顾实汗在藏区的军政权利,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不违背**喇嘛意愿的前提下,当蒙古顾实汗在藏的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清朝方面将支持或维护顾实汗的利益。对清朝方面来说,顺治九年成功册封**喇嘛和顾实汗,促成了顺治十二年与蒙古北喀尔喀部的结盟,其结果是敕封了8人,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大清朝西部、西北部、北部的安全,为彻底消灭南明残余势力一统天下提供了外部保证。
顺治皇帝册封第五世**喇嘛之后,清朝给**喇嘛的行文格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开始行文藏区直至顺治九年,包括顺治五年(1648年)的邀请信,均将**喇嘛与皇帝平格抬写,语气尚无上下之别。期间只有第五世**喇嘛接受邀请之后,清廷于顺治六年(1649年)给**喇嘛的一道行文中,未抬格且语气较其他文书略显降低**喇嘛。顺治八年(1651年)到九年(1652年)恢复抬格,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之后不见抬格且不见“明鉴”字样,但仍用“咨行”字样。从文书格式的变化来看,顺治九年顺治皇帝与**喇嘛会晤之后,双方在一些文书礼仪问题上达成了某种默契。
从此,藏区方面的来文中,当提到第五世**喇嘛前来北京一事,都与政教合一联系在一起,说明从顺治十年开始藏区进入了在第五世**喇嘛领导下的政教合一的政治局面。这样在朝廷干预下的蒙古、藏区军政领导集团之间争取**喇嘛的纷繁复杂的斗争也宣告开始
第五篇:民办学校填表顺治
填 表 须 知
一、在填表前,申请人应当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教育法规文件,明确办学的条件与规定,并确知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二、申请筹设民办学校应提交下列材料:
1、申办报告;
2、举办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称、地址;
3、资产来源、资金数额及有效证明文件,并载明产权;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所捐资产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表1、2、3)。筹建结束正式申请设立民办学校时再提交:
5、筹设批准书;
6、筹设情况报告;
7、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8、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
9、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直接申请正式设立学校的应提交以上1、2、3、4、7、8、9项规定的材料。
三、申请人提交的文件、证件应当规整、洁净、不得涂抹,并对其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四、本表及所提供的文件一律用A4纸,微机单面填写、打印,时间、电话号码用阿拉伯数字填写,表内填写不下的内容可另外A4纸附页。
五、申办者按筹设和正式设立学校的规定需分别提供下列附件材料:
1、申办单位法人证书、执照或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2、拟任校长学历、职称、资格证书复印件;
3、办学资金来源证明材料及开办资金验资报告原件;
4、学校用地、校舍产权证明或租赁合同,办学场地房屋安全、消防安全证明材料复印件;
5、聘任教师学历、职称、资格证明材料复印件;
6、两个以上举办者联合申请办学的,提供联合办学协议复印件。
六、申办报告(表)一式二份,一份举办者留底,一份交审批机关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