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大众传媒的音乐教育功能看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从大众传媒的音乐教育功能看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 张力元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大众传媒所具有的音乐教育功能,以及这种教育功能所具有的潜隐性,进而通过分析国内目前的媒介生态环境阐明了提高媒介素养以进一步完善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音乐教育 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素养
当代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把“大众传媒”定义为:“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始终处于被传播媒介包围着的世界中。从原始人类以声音、烽火、岩画等方式传播信息,到文字的发明,尤其是以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发明为标志的印刷业的兴起,更是直接推动了传媒的大众化趋势;电的发现以及无线电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十九世纪末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报纸的普及和电影技术的发展使传媒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向“大众”化转变。随着西方国家传媒业的发展,作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媒在其原有的物质属性上逐渐兼具了一定的社会属性,“大众传媒”一词也从原来的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网络等具体的媒介物质信息载体指向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的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公开信息载体和传媒组织及机构。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媒体对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各种音乐信息充斥于人们的视听空间,同时也在悄无声息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
一、大众传媒的音乐教育功能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就中国音乐教育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专业音乐教育的受教群体相对较小,仅为一小部分具有特殊天赋的音乐人才。学校音乐教育覆盖面虽然非常宽广,但它有着特定的范围,一般要在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时间内才能开展。与这两者相比,社会音乐教育具有形式灵活多样、受教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开展范围极为宽广,几乎散布在文化、教育机构的各种活动当中。其中社会音乐培训、音乐考级和大众传媒是目前中国开展社会音乐教育最主要的三个途径。作为社会音乐教育开展主要途径之一的大众传媒,……
……
(全文见《音乐传播》刊物)
第二篇:从文学功能看《诗经》
从文学功能看《诗经》
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的价值是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文学的功能是有很多的,最基本的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此外还有凝聚功能、益智功能等。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功能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体现在文学对人的情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提升境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的。
《诗经》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认识功能。《诗经》中的《七月》这首叙事诗,它虽然是一首用于祭祀活动的诗歌,但却较为全面地描写了西周初期的社会风貌,通过描写农民一年的劳动过程,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还有《将仲子》这一篇章,诗中描写了一个女子因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和干涉,而不能与自己的恋人相会的痛苦心情和矛盾心理。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矛盾心理的描写反映在旧礼教的桎梏下恋爱不自由的主题。在《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人和社会的理解,可以让我们观风俗、晓人情,从这些诗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些关于古代的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下人的命运等,从而引发我们思考。
文学作品包含着一定的政治、道德、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些内容中渗透着作家爱憎赞否等思想感情倾向,作者所表达的自己的情感会引发读者的一些共鸣,也会在这些方面对读者起到一个启蒙和教化功能。在《诗经》中,《新台》这首诗是卫国人假托齐女的口吻来讽刺卫宣公本来是为儿子娶妻,最后却占齐女为己有的不道德的行为,揭露了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和生活的腐朽。《载驰》一篇内容是许穆夫人听到卫国被灭的消息,决定到曹地慰问卫君,并计划向大国求援但却遭到拒绝。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真挚热烈、沉郁悲壮而又缠绵悱恻的爱国情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关切故国命运而又有远见卓识的爱国者形象。诗中洋溢着的爱国情感也常常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诗经》中的《氓》是一首被喜新厌旧的丈夫无端抛弃的女子的自伤之诗。全诗通过回忆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成功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吃苦耐劳、性格刚强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同写爱情的还有《柏舟》一篇,塑造了一个感情炽烈、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妇女形象。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古代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坚强不屈的精神和追求人性自由的勇敢行为,这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时代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度的。《诗经》中的许多诗对读者都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他们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还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促使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很重要,但却不能一味地强调认识和教育功能,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通过读者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也很重要。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在《硕鼠》这首怨刺诗中,诗人把统治者比做贪婪凶残、人人厌憎的大老鼠,是一首带有控诉性质、体现了强烈底层意识和愿望的诗作,也正是这种坦率、真诚的控诉,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公正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在读者心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使这首诗在审美上的力度得到了加强。《芣苢》一篇用了“采”、“有”、“掇”、“捋”等六个动词,就把妇女们采摘芣苢时的欢愉之情流露出来,语言质朴无华,和谐自然。而且会让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的同时不禁想象出古代妇女们劳动的样子。在文学作品中,文学的审美功能会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学形象及思想内涵,这也是将作家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转化为读者精神财富的必经之路。
文学作品有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也有娱乐功能。文学的娱乐功能指的是文学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快适、心情愉悦、精神自由的功能。《诗经》中的诗大多采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诗经》的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于音乐美,诗句以四言为主,排列划一有序,分章明显,章与章之间讲求平衡、匀称、有节。如《月出》一诗重视声韵效果,多用双声、叠韵字,表现出了宛转的情思和优美的音节,为读者描绘出了月下美人绰约风姿和诗人劳心幽思的动人形象。《静女》一篇,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双关语及移情于物的手法的运用,把一对恋人的约会场面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欢愉而幽默的情趣。同时,姑娘天真活泼和小伙子淳朴憨厚的性格,也在这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娱乐功能能够让读者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快乐感,寓教于乐,能更好地把《诗经》的认识和教育功能发挥出来。
《诗经》是一部既优秀又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把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这些基本的功能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当读者欣赏这部作品时,这些功能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让读者受益匪浅。
第三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时间:2013-09-02 06《浙江教育报》 作者:施永忠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网络谣言公司的涉案人员和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人遭到群众的侧目和法律的制裁。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散布的谣言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然而,“五色可以乱目,也可以醒目;五音可以惑耳,也可以震耳”。同样是受媒体影响,为什么有人增长了智慧,有人迷失了方向。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的媒介素养不同。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十年,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并已成为除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教育系统。在此种意义上,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人们已经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如今的青少年,是伴随着电视、电脑长大的一代,一出生就接触到现代媒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如何理性应对?笔者认为,让青少年具备科学的对待媒体的态度,拥有对优劣信息正确选择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首先,家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基础性作用。家长应该关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体,适当地引导孩子看报、看电视和上网,让他们大大方方地走近媒体。这样,青少年面对各种媒介时才能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应开设媒介素养方面的专门课程,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培养他们自主使用网络及其他媒介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感,更好地利用网络等媒介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学校应加强硬件资源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在学校上网的机会,并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和内容适当限制,并让老师负责监督、指导。
同时,媒介也应努力发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这既是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负责,也是对青少年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生存负责。
媒体应做到行业自律并不断传播弘扬良好道德风尚的内容,积极传播真善美。唯有如此,青少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提高欣赏传媒产品中的美学价值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和误导。
政府还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青少年专用网站,让学生们通过参与网站建设,解除对网络的好奇心理。青少年在深入了解网络的运行规律后,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当然,我们也需要学生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自己对媒介信息的过滤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媒介素养。
第四篇:从国家治理与政协功能看协商民主
从国家治理与政协功能看协商民主
叶小文 袁廷华 《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1日 01 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全面深入推进协商民主。
现代治理和协商民主,内里相通、相辅相成。现代治理不同于传统控制、管理和统治的紧要处在于,治理的权威既来自于政府,也来自于其他相关社会主体;治理不仅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命令——服从,而是由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彼此互动、相辅相成。因此,治理本身即内涵了对于协商民主的要求。现代治理和协商民主都依托于民主的深化,都遵循“官民”合作与共治的相同逻辑,两者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如影随形的关系。协商民主离不开现代治理,现代治理也离不开协商民主。没有协商民主,就不会有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就不会有持续互动的沟通对话,就不会有广泛的共识、科学的决策,政府因此而缺乏必要的权威,那自然就谈不上有效的治理,更遑论善治。
协商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于确立和完善各领域的基本制度,保障这些制度良性运转,以维护由核心利益关系、核心价值观共同搭建起来的基本的社会秩序。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完善?治理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既要坚持共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又要依靠社会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我们的国家治理必须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努力实现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落实,是实行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汇集和依靠群众智慧,形成和尊重人民意志,致力于有效参与和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因而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质言之,协商民主以尊重差异、多 元兼容为前提,以理性平和的对话协商为方式,以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增进共识、促进和谐为目的。因此,协商民主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结构合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有助于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有益于保障人民群众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民主既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载体。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单位等渠道,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协商,以求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工作机制。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化体系,渗透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及基本单位政治生活中,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协商,即: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以及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重大事务进行协商)、社会协商(执政党、人大、政府等国家权力中枢与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就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协商对话)、基层协商(基层领导机构与基层广大群众之间进行的一种协商议事和对话的制度)。其中,人民政协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成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载体。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在:
其一,人民政协由各政党、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性人士组成,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诉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成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外又一重要的民意吸纳、提取的制度机制。
其二,人民政协是我国特有的专事协商的政治组织,有着民主协商的优良传统和制度化的组织形式,有着人才荟萃、智力雄厚、位置超脱、下通上达的优势和特点。人民政协的协商,以宪法、政协章程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保障,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实现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机结合,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其三,人民政协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最大的体制组织。人民政协将国家权威与各方面、各领域的社会精英联系起来,并通过社会精英的代表性功能的发挥,将国家权威与社会公众连接起来。通过协商与合作,国家权威被自觉认可并获得稳定的支持来源,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也有序参与到政策形成过程中,从而建立起国家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关系。在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条件下,通过人民政协的改革和完善,能够架构起一座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桥梁。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作为一种民主形态,其功能主要有以下方面:
——价值引领、导向功能。政治协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党的领导、推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利益表达、协调功能。面对社会和利益多元化,通过协商进行利益表达,求同存异,协调关系。
——决策协商、咨询功能。政协委员中人才众多,分布层面广,知识层次高,社会联系广泛,他们通过协商和咨询,对决策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政策选择方案,推进决策科学化,降低决策失误导致的政策风险和社会问题,使决策更能够全面反映各个方面的利益和要求。
——社会疏导、稳定功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政治参与路径,使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维护有了合法的代表,公众意愿的上达有了制度化的方式,从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无序的、非理性的、抗争性的政治参与,保持社会的稳定。
——凝聚共识、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权力中枢,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其他各政治主体通过民主的、平等的、真诚的协商来讨论公共事务,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政治协商使决策更加符合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要求,从而能够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与支持。协商和讨论,使参与者体验到决策是共同做出的,增强执行政策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推动政策的输出和执行,更加自觉履行服从国家权威的义务,更加主动地参与和维护政治体系。
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加强人民政协的制度建设,使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
一是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增强人民政协制度效力。
二是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切实提高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有效性。三是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调整和充实政协协商的主体。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着眼于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认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的合理设置和调整问题,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力量和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吸纳到人民政协中来。
四是完善人民政协的界别组成机制。人民政协是由界别组成的统一战线重要工作机构,界别不仅体现为政协参与单位的广泛性,而且体现为不同特色政治力量的代表。
五是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形式。当前人民政协的协商形式主要包括议事协商(全体会议、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对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进行协商)、资政协商(政协及政协委员与党政等权力部门之间的协商如专题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政协内部协商(界别协商、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完善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一要进一步完善议事协商,关键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要进入人民政协协商程序。二要进一步完善资政协商,关键是强化人民政协与国家权力部门的良性互动,使民意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到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完善过程中,使人民政协在资政、监督方面发挥更加切实有效的作用。三要进一步完善政协内部协商,关键是要更加充分地开掘人民政协人才、智力积聚优势,汇聚各界别的智慧和力量。此外,还要探索政协委员与社会公众的协商和对话制度等各种新的协商形式,如政协信息公开制度、政协委员与社会公众对话制度、公众旁听和评议制度、应急协商制度等,搭建人民政协与社会公众联系的桥梁,扩大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叶小文,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袁廷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第五篇:媒介素养强化的必要性探析论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运用各种媒介的能力或修养。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使学生防范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自觉追求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如今,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被列入终身教育体系的教学科目,走进了课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博客、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应用不断涌现,媒介素养越发显现出独特的价值。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与媒介接触的不良倾向。在接触媒介动机和行为方面,大学生接触媒介有明确的目的性,无意识、消极接触媒介的学生也部分存在。大部分学生把获取资讯、消遣娱乐、消磨时间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接触网络频繁、时间较多。部分学生因长时间上网,缺乏自我控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接触媒介内容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休闲娱乐类信息关注度较高,个别学生对低俗、色情、暴力的内容缺乏抵抗力。
对媒介认知有限,对媒介信息缺乏质疑和思辨力。对媒介的认知包括对媒介运作方式的了解、对信息的鉴别和批判、认识和了解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内容,这些是衡量媒介素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媒介提供的信息是媒体运作的结果,也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媒介传播者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其中,如选择的内容、报道的角度和方式,都与媒体的立场、记者的素养和业务水平相关[5]。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媒介运作方式的了解十分有限。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能力,许多学生对媒介的立场和观点缺乏质疑和思辨能力,这极易导致他们盲从媒介、价值观偏离、行为失范[4]。
媒介道德规范认识模糊,自律意识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虽然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有所认知,但是利用媒介信息有功力主义倾向,自律意识薄弱,存在滥用媒介信息、不负责任地散布不良信息等现象,形成了负面影响。使用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媒介素养处于自发状态[5],缺少系统、规范、理性的指导。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且因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使得这种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6]。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传媒、合理使用传媒工具和传媒信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效果的持续性。
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由学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和公共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开设选修课和组织媒介知识讲座,普及媒介知识,使学生对媒体的本质、媒体的运作、媒体常用的手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丰富“两课”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合理使用媒介资源,变媒介消费的自发状态为自觉状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引领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判断媒体信息,有效提升他们对媒体信息的鉴别力。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和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传播观念,规范自己的传播行为。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发达国家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已趋成熟,并形成了各自的课程体系。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是定性分析和主观评述,缺乏有建树、有创新的观点。只有做好媒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对媒介教育的基本内容、内在机制、教学规律等产生深刻的认识,才能为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媒介素养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高校应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又善于通过媒介与教育对象开展交流和对话的专业队伍。一方面,应学习和利用媒介,设计教学环节、创建教学情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将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应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媒介信息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教师应很好地掌握网络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才有可能。
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高校应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发挥校园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媒介氛围。可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介绍或举办活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利用记者团等各类学生社团,制作内部刊物或宣传资料,在校内分发和传阅,大力宣传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媒介素养的意识,提高他们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
整合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网络。自主探索实践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媒介素养教育教学中,应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改说教为行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成为参与者和体验者,突显他们在实践中的主体性[7]。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高校应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等校园媒介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社会各级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民间组织应积极参与,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学生家长应学习媒介知识,家庭成员之间应多交流沟通,保障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所需要的良好家庭环境。学生应学会利用媒介,理智面对媒介信息,树立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实现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