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思考
学术资源
对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思考
张海燕
作者简介:张海燕,中共惠州市委党校校委、主任记者、社会学副教授。兼任惠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惠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同时担任“惠州市理论教育宣讲团”成员和惠州市委学习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宣讲团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社会学。在《中国共产党》、《岭南学刊》、《社科纵横》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公开发表研究和解决本地问题的理论文章10余篇。曾担任多项省、市级重要课题的研究。参与《科学发展观惠州读本》等多项专著的编写工作。所撰写论文曾荣获广东省党校文献信息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等多项奖项。
内容提要: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是指领导干部通过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技巧,提升自己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的能力。新时期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的需要、打造阳光政府的需要,以及推进全民媒介素质教育的需要。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要从改变官员作风、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培训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领导干部 媒介素养 必要性 具体表现 措施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媒介素养又可以称之为媒介素质、媒体素养。其内涵有两个层次:一是增加对大众传媒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二是掌握与媒介的交往,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①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他的媒介素养则侧重于第二个层次。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尊重新闻规律,重视媒体关系,通过有效的媒体公关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
一、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具备了媒介素养的人,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媒介的了解,正确地享用大众传媒传播的资源,以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和参与社会的发展。②简单地说,人一旦具备了媒介素养,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大众传媒,懂得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地参与大众传媒。对领导干部来说,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提升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媒介素养
在被各种媒介信息包围的高度信息化社会,媒介素养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利用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知识,进而加强自身修养,因此他们需要提高媒介素养、最大限度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另一方面,从工作职责来看,领导干部还要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尽责地与媒体沟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的同时,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因此他们需要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作为基础,巧妙地向媒体借力、借刀、借道、借光,通过有效的媒
体公关提升自己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
(二)正确有效引导舆论需要提高媒介素养
舆论是公众交流思想的需要,是社会秩序的“安全阀”,也是社会自治成为可能的重要条件。对舆论正确有效的引导,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因此,正确引导舆论,不仅仅是宣传部门和媒体的责任,更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媒介素养,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调动媒体的兴奋点,使媒体自觉自愿地围绕公共政策部门所发布的新闻事件和议题来进行报道和追踪,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打造阳光政府需要提高媒介素养
一个公正透明的政府应该是主动说话的政府,应该是有强烈新闻意识的政府。政府在关键时刻决不能失语,要做到别人说不如自己说、外行说不如内行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负面说不如正面说。为此,在现代政府的管理运作中,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媒介素养,领导干部才懂得顺应新闻规律,运用传播技巧,通过策划,把成绩讲足,把大政方针政策规定以及对重大事件的立场说透,凡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重大决策过程、重大事件内幕,向传媒适当透露;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困难,也通过传媒向公众讲清。将各项政策和重大事件通过媒体转变为人民群众乐于关注的焦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相结合,消除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最终巧妙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化解各种影响发展的社会矛盾。③
(四)推进全民媒介素质教育需要提高媒介素养
至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众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欧美国家更把媒介素养列入现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作为信息时代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质。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全球化教育的新趋势。④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引起充分和广泛的重视。信息的多元化,对媒介素养较高者来说是一种资源的丰富;但对于媒介素养欠缺者来说,带来的却可能是选择的痛苦和无奈,甚至悲剧。据媒体报道,浙江温州一个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一位13岁的女孩在连看8遍《流星花园》后,独自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这些例子说明,推动全民媒介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领导干部要树立一种理念:在一个多种声音的媒介社会,媒介素养是国民素质的基本构成之一。应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像普及法律意识一样,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良好、健康的公民传媒素养,营造适宜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进全民媒介素质教育。
二、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具体要求
既然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侧重于“掌握与媒介的交往,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这一层次,那么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要求也应该立足于领导干部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上。
(一)常态下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靠新闻媒体加以宣传和贯彻,人民群众的呼声要靠新闻媒体加以反映和呼吁。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善于同记者对话,通过诚恳的交流,尽责的沟通,既向社会公开官方的决策和意见,又将舆论的评价和民众的诉求及时、准确地向本部门反
馈,并能够成为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的同时,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从而构建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史的主要知识,要掌握新闻传播业务的主要知识和技巧,要树立新闻法制意识和懂得新闻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实践中,一是懂全局。要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融会贯通,对全局的形势、政策了如指掌。二是知实情。要掌握新闻事件本身的实际情况,还要知道针对事件的社情民意、舆情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善应对。要把握分寸,讲究艺术,因势利导,努力把需要报道的消息传播出去。四是守纪律。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注意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党委、政府的形象。五是业务精。要专业知识过关、技巧熟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媒体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⑤
(二)突发性事件处理中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国内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正呈现发生频次增加、规模变大、波动方式多元、国际化程度提高等特点。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新闻消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内外舆论热点。所以,各级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理也必须高效,稍有迟疑,就会错失良机。
在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理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舆情。包括事件的起因、现状、发展、后果、舆论反应等。这些信息获取得越快越真实越准确越全面越好,工作越主动。二是下情上报。通过各级新闻办上报突发事件。三是沟通媒体。争取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的信息、以及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态度和措施,用合适的形式告知媒体。可以采取提供新闻通稿、安排和接受记者采访、进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四是管制新闻。防止个别媒体一味追求新闻价值、忽略所报道的新闻是否会给正在进行的危机事件的解决带来负面的影响。五是控制流言。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都会在不同的范围里有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流言甚至是谣言出现,严重危害政府形象和事件的处理。为此,要立即提供全面、确凿的事实真相,利用各种媒体,反复播放,覆盖受流言影响的所有受众。⑥
(三)政府形象推广中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引导公众对政府形象做出客观评价,运用多种传播、沟通方法协调,维护政府形象,有计划地引导和影响大众舆论,为政府建立形象、调整形象、纠正形象、优化形象服务,从而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和谐度和美誉度。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各级政府的代言人,不仅要向社会公开官方的决策和意见,更要起到政府与民众、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作用。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与传媒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要事先吃透“两头”,即决策层的方略决定,政策的走向,形势的发展等等;同时,要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第一线的情况,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掌握社情民心。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闻传播的开放意识,勇于面对社会现实,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多收集、储存、梳理具有新闻性的信息,以供给传媒选择。从而构建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合作关系,促进信息透明和政务公开,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传播权,使公众理解和信任政府,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⑦
三、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不擅于处理媒体关系,不仅影响政府和城市的形象,影响工作的效果,影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形成,更重要是影响与媒体接触最广泛、最贴近的人民群众的关系。为此,建议从改变官员作风、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一)改变官员作风,为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奠定思想基础
一是了解民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态度就是面对民意的态度,对媒体的感情折射着对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的感情。而媒体所代表的舆论是公众的意见而非某个人的意见,媒体更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条重要途径。人们总是简单地把“三贴近”理解为对媒体的要求,其实“三贴近”更应该是对领导人的媒体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三贴近”就是让媒体的议程变成公众议程,把政府所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变成广大公众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牢掌握新闻发布规律,使政府的议程、媒体的议程和公共议程三合为一,更有效地引导舆论,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二是放下架子,与媒体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双赢。领导干部要明确政府与媒体的角色关系定位,要特别重视媒体在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桥梁作用的发挥,从而以更加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媒体。这里,首先要淡化“官员意识”,对记者不要居高临下,要理解记者的行为模式,用善意、灵活的方式与记者交往。其次,要抛开“官腔”。例如,答记者问时在形式上采用新闻语言表态,发言简洁、清晰和具有新闻性;在内容上避免长篇大论、面面俱到、会议报告式、工作总结式,而是有意识地挖掘新闻点,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信息。
(二)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为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公众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和期待推动了我国新闻发布体制的变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部门和省区市三个层次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形象塑造的一种模式和手段,是政府公关的一种选择。中国科学院国情中心研究员康晓光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的明智之举,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以攻为守,背后折射出的理念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在新闻发言人制度下,面对媒体的领导由自然人变为了制度人,由单打独斗变为了多人协作。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而言,既是一种提升又是一种挑战。⑧四川省出台的《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规定了新闻发言人的12个“要”和6个“不要”,特别提出禁说“无可奉告”。这不能不说是对各级官员的一个考验。
二是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果如何,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是否得体,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建立新闻宣传效果的评估反馈机制,并定期形成评估报告,促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利用信息资源上、信息的传递发布上更有针对性,更有新闻性,更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利于对宏观舆论环境的引导。
(三)加强专业培训,为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搭建技术平台
一是新闻发言人培训专业化。南京市政府首位新闻发言人徐宁对此深有体会:应该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开展工作完全是空白,我们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和技巧上得到指导。2003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目前正规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供不应求。国务院新闻办负责发言人培训工作的汪兴明局长指出:实践表明,新闻发言人培训在改变提高官员们落后观念和实践技巧的同时,培训本身已经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一个推动力。惠州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今年四月中旬,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首期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助理培训班,邀请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等前来授课,52个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助理共100多位领导干部进行专业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一般领导干部培训通识化。应该说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识教育。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一些国家的中小学甚至大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后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目前,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开《媒介素养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惠州市近年来特别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中专门开设了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危机事件的新闻处理等有助于提供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课程。
参考文献:
①杜江:《新闻发言人实务》,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焦扬:《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强化政府危机管理》,《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③《中国市长演练“对付”记者》,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6日。
④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新闻记者》2005年第5期。
⑤张凯兰:《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效分析》,《中州学刊》2005年第11期。
⑥高仲泰:《论新闻发言人制度》,《城市党报研究》2005年第2期。
⑦叶艳芳:《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普及和隐患》,《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5年第4期。
⑧朗劲松:《新闻发言人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时间:2013-09-02 06《浙江教育报》 作者:施永忠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网络谣言公司的涉案人员和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人遭到群众的侧目和法律的制裁。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散布的谣言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然而,“五色可以乱目,也可以醒目;五音可以惑耳,也可以震耳”。同样是受媒体影响,为什么有人增长了智慧,有人迷失了方向。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他们各自的媒介素养不同。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几十年,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并已成为除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教育系统。在此种意义上,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人们已经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如今的青少年,是伴随着电视、电脑长大的一代,一出生就接触到现代媒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如何理性应对?笔者认为,让青少年具备科学的对待媒体的态度,拥有对优劣信息正确选择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首先,家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基础性作用。家长应该关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体,适当地引导孩子看报、看电视和上网,让他们大大方方地走近媒体。这样,青少年面对各种媒介时才能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应开设媒介素养方面的专门课程,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培养他们自主使用网络及其他媒介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感,更好地利用网络等媒介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学校应加强硬件资源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在学校上网的机会,并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和内容适当限制,并让老师负责监督、指导。
同时,媒介也应努力发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这既是对传媒产业的发展负责,也是对青少年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生存负责。
媒体应做到行业自律并不断传播弘扬良好道德风尚的内容,积极传播真善美。唯有如此,青少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提高欣赏传媒产品中的美学价值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不良媒介的影响和误导。
政府还可以建立积极、健康的青少年专用网站,让学生们通过参与网站建设,解除对网络的好奇心理。青少年在深入了解网络的运行规律后,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当然,我们也需要学生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自己对媒介信息的过滤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媒介素养。
第三篇:媒介素养论文
【题目一】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结合你的媒介接触情况谈一谈电子媒介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JAVA技术11-01
简述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 人类媒介发展历史(每个时期的媒介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
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东方的贡献与西方的成就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在20世纪,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电子媒介出现以后,随着摄影、录音和录象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实现了声音和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这就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5: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子传播技术的突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起过去的时代来更为突出。信息爆炸信息社会全球信息化媒介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复杂性提升的基础上;而媒介的演进,又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功能和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报纸具有信息较为详细,信息具有可选择性,信息具有可保留性,信息成本低廉的优点。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信息时代的社会特点
(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
(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总之,信息化的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虚拟性、全球性、交互性与开放性。
电子媒介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我的媒介接触情况
电视:由于是在学校住宿,所以只是周六周日回家,每周的电视时间在十个小时左右
电脑:每天没事的情况下就会与电脑接触三个小时左右,周六周日时间会延长至五个小时,所以一周与电脑接触二十五个小时 印刷:每周三十七个小时
广播:广播就是校园广播的接触每周三个小时 其他:三十个小时
二】
电子媒介对我的具体影响及政策
1、周边环境
随着周边的电子媒介越来越多,使得我将过去大量与伙伴们的接触时间用于电子媒介上面,小时候只是电视的爱好,之后就有了手机、电脑的分摊,我个人独处的时间增加了,与周围的人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同时也开阔了我的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在电脑媒介上通过媒介途径我也能认识一些不在同一地区的人,交到遥远的朋友,同时在媒介上我也有保持着谨慎的心,明白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我不会在媒介中发表个人性的言论。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个人信息,我没有说谎的必要,同时也没有一定要去填写的必要,因为我知道在网络上信息安全性还是存在着各种隐患。在网络上的沟通我看做是与他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
2、道德自律问题
我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是不及在现实中的,所以不存在去妨碍他人的恶意信息。即便是在网络上,我也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和朋友圈子,对于不相识的陌生人,基本不会有互动,而对于在玩游戏的,就仅仅是玩游戏。我的自律性还是比较好的,不会对游戏有依赖性,每次也都只是在无聊的时候参与一下,没有发生过为了游戏而耽误事情的状况。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网络的安全性考虑让我不能展现详细资料,我也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人,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
3、价值观念
电子媒介的发展让我接触到很多之前没能接触的东西,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给我带来很多新奇的感受。对于电视上的广告,虽然知道那是一种宣传,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在心中还是有些对宣传的东西的认可。包括在消费方面都在慢慢朝着宣传出的所谓品牌的方向发展。不可否认,电子媒介的信息传导改变了我的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生活的步伐,而它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我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
因此,我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4、学习方式
有了手机电脑,我的学习时间变得有些混乱,电脑在课下的时间还算是正常范畴,手机的功能就占用了大量的本该学习的时间。所以,我的学习生活与非学习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而在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在信息媒介时期,应该明确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
第四篇: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杜忠锋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传媒已经无以复加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受众的影响愈来愈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及世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依赖较高。据清华大学中文系科技与文化传播专业学生在校内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0%的清华学生认为传媒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可以三天不看书,但不能一天不看报。另据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传媒的时间为:报纸60.4分钟,广播56.2分钟,电视46.2分钟,网络94分钟。这样,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接触各种传媒总的时间达4小时以上,且每天接触最多的传媒是互联网。不可否认,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娱乐消遣、人际交往、消费时尚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媒介娱乐和消遣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业;传媒的消费主义取向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导致大学生自我封闭,社会适应能力差;传媒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下的社会现实是,在媒介素养教育空缺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一批批走进了大学校园,逃课上网、网上冲浪时不道德表现、广告诱导下的高消费攀比、处事中滥用暴力、甚至性关系中不负责任的任性开放等与媒介负效应有关的“失范”行为满目皆是。要减少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单从媒介这方面入手,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辨析水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这个概念引入我国还不久,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更不要说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国内其他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寥寥无几。可喜的是,我国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致力于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自2000年以来,国内若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了一些实证调查。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西安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状况调查;2004年,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河北省四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了媒介素养调查;200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对上海松江大学城内六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介素养调查。这三次调查采取的都是以问卷形式的随机抽样调查,而且调查样本比较大,因此基本上能代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根据对这三地大学生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总结,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对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的自觉抵制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薄弱。
3、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比较陌生。在媒介成品制作和媒介工具选择上,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生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而且,大学生主动参与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
4、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许多是盲目的、不系统的、不健全的。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较低。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根据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本文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内容
1、了解媒介类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其介质特征,认识媒体类型(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运作体制,并且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媒体规范理论,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
2、了解媒介节目形态(新闻报道、戏剧、纪录、综艺)、信息类型(广告、新闻、娱乐、教育)。让学生知道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中的“把关”机制、明白媒介信息不仅反映现实也建构着现实,增强他们对媒介信息的洞察力。
3、让大学生了解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他们利用媒介传播不良信息、购买盗版制品、侵犯知识产权、学术剽窃等行为。
4、培养学生参与制作信息制品的能力。让他们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操作技能,知道媒介信息制品的生产流程,提高大学生与媒体的互动和反馈能力。
5、向大学生传授符号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批判力。让其明白媒介的商业取向,社会操控功能,媒介符号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对性别、族群、阶层的刻板印象。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根据我国国情,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是政府,政府出面更能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譬如,培训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规划媒介素养课程设置,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等。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
大学和媒介则适合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实施者。大学可发挥其学校教育特有的制度化、强制性以及良好的持续性优势,这样可以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系统地讲解和讨论媒介文本解读与分析的技巧,容易与周围同学形成共识,相互影响,以此达到有效利用大众媒介的作用。同其他教育相比,利用媒介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条捷径。应当明确,提倡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反媒介,而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功能,认清媒介对社会的功能与影响,判断媒介信息的多重意义,与媒介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媒介应侧重于对大学生开展媒介技术教育,即大学与媒介合作,使媒介对大学生开放,让大学生自己参与电视广播节目、广告、网页制作以及报纸编辑等。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另一种是把媒介素养内容融入或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实施。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针对我国大学生目前课程设置情况,笔者认为,采取与既有领域和既有学科涵盖融合的方式较为妥当。那些对本领域已经相当熟悉的教师,只要稍加培训,再配上适用的教材,就能够在所教的科目内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所以,对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外加的课程,而是多方位地融入各个学科领域。
在教学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媒介社会的责任感与能动参与精神为最高追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以传授大学生灵活使用媒介分析方法和工具为主。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选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主动的认知和思考,要尊重学生思维,尊重学习者的个别经验的理解与诠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从而形成社会认同的价值归属,竭力将平等、民主等概念融入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去。另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或观察中建立对媒介批判的准则。
四、对我国大学生优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上已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这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升学课业负担较重,还处在受成人监护阶段,独立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相对较少,同时中小学目前尚缺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而通过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消费行为都能独立自主,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与发展中,无疑会受到各种媒介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进行正确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时间上有许多优势,学校可因专业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媒介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可以以素质教育为依托。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十多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同度,毕竟两者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而且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打下了基础。此外,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有价值的经验。
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能够发挥重要的“后续递延性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会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日常工作中,在与社会的各种交流互动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将自身在大学期间习得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同事、亲朋好友等,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铺延。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在哺育下一代中,这些受过正规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融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从娃娃抓起,让子女有一个很好的媒介素养启蒙教育。不断培植和强化媒介素质意识和技能,为子女今后循序渐进地发展媒介素养打下坚实基础。这也将部分地弥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一时无法从幼儿园、从小学启动的缺憾。这样就把大学教育递延到下一代教育,实现媒介素养教育更深远意义的扩展和影响。
第五篇:对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对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问题的思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行力,这对于解决一些地方政令不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年三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执行力”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令畅通,标志着中央对执行力的高度重视。反观当前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在执行力方面还存在不良表现:一是囫囵吞枣的盲目执行。有些同志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墨守成规,不能很好地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是教条式地执行,工作中缺乏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错失发展良机。二是敷衍塞责的消极执行。有的同志在其位不能很好地谋其政,缺乏事业心责任感,既不吃透上级精神,又掌握不了下级情况,导致工作思路不清,轻重缓急不分,无所用心,办事不力。三是缺乏创新的呆板执行。有的同志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靠讲话落实讲话”的办法抓工作,不善于用法律和市场调控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特别是在处理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诸如计划生育、征地拆迁、换届选举、污染整治等事务上,由于重结果、轻程序,导致遗留问题较多。四是缺乏合力的无效执行。有的同志民主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权利独揽,以致班子成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以上“执而不谋、谋而不行、行而无果”现象,严重影响组织决策和目标的实现。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这对于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科学决策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紧抓的一项中心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订决策、作部署必须科学、正确。而正确的决策无疑是正确执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提高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决策能力。对此需要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一)调查研究要“透”,必须以全面准确的事实和信息为依据。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在“调研”风气上要正,坚决摒弃“以文媚官”现象的发生,直接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搞透,为决策提供可靠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确定目标要“实”,必须着眼全局、把握重点进行价值定位。如对于我市创建“平安龙岩”、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等重大活动中的目标要有长远打算,把建立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加以分解,把握好科学定位,不能搞群众厌恶的一阵风,特别是在为民办实事目标上,必须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防止求全求快,损伤群众利益。
(三)方案选择要“优”,善于借助集体智慧。方案确定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方案选择直接反映领导者的决策艺术和水平。要对备选方案采取专家评估、民意测验、模拟预测等方法进行评估,最终选择最优方案。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防止单纯为上项目而不惜破坏环境、资源,要避免“拾到篮子都是菜”的短视作为。
(四)实施过程要“调”,在动态发展中正向纠偏,以求贯彻。受决策信息和领导者主观决策能力的制约,既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甚至可能被证明是偏向的、错误的,倘若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势必会偏离决策的价值目标。因此,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从而提高执行效力。如,龙岩发展定位的问题,从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增创优势,立体开放,综合开发,迅速崛起”的闽西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到市委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枢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二、落实责任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提高执行力的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只有在执行中明确任务、分清责任,各级组织才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只有明确任务、分清责任,才能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十一五”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闽西发展,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决策部署,狠抓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落实。在当前推进闽西新一轮大发展过程中,特别要对关系全局的项目带动战略、“10+3”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项目提出落实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完成时限,逐一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和牵头领导。遇到职能交叉,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的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按照“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科学界定职能,明确领导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好相关问题。二是落实全员责任。领导的作用在于“出主意、用干部”。而决策的实施最重要的在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把每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身上,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解决我市项目推进中的瓶颈制约问题上,我市对“三个一百”和重点项目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强化领导挂钩责任制、分级管理制、业主负责制和督查联动机制,实现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廉政“五同步”,就是落实责任很好的做法。
三、加强督导是提高执行力的手段
督导就是督促指导。一个优秀领导者,应是一个高度关注执行过程、切实指导执行方法的“指导者”。指导力决定执行力,指导力比执行力更重要。提高执行效率,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健全督导机制。
一是领导带头督查。领导者既是决策的主体,又是决策执行的直接责任者和推动者,要带头承担责任,带头勇挑重担,带头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抓到位、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通过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指导下属去寻找执行的规律、深化执行的方法、接近执行的目标,促进工作落实。特别是要防止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不惜采取强迫命令、违反群众意愿、不依法执政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组织现场观摩。对安全责任防范、环境污染整治、征地拆迁、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做出突出成效的进行定期观摩,现场检阅工作成果,并将观摩评比结果与目标考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观摩评比和竞赛活动,树立典型,交流工作经验,营造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良好氛围,提高执行绩效。
四、制度建设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而且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保障作用、规范和制约作用。因此,提高执行力需要以制度建设贯穿其方方面面。一方面,制定完善各项执行制度,创新利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政治激励、物质激励和保障机制,旗帜鲜明地关心、支持和重用那些讲真话、干实事、敢抓敢管、干事创业的好干部,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从而把他们的潜能变成显能,进一步提高领导工作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