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集雨节灌工程管理办法
2008年度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
专项资金项目指南
为做好本年度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依据2008年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特制定本指南。
一、资金用途:
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资金对粮食主产县的旱山村缺水农户新建蓄水池(水窖)进行补助。
二、立项条件:
(一)《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源建设规划(2006-2015)》中规划解决的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
(二)项目县上一年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应高于2.5亿元,且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低于90%。
符合上述立项条件的,省财政采用“民办公助”和“先建后补”方式给予补助。
三、申报原则:
项目申报应坚持以下原则:
1.政府投入积极性高的原则。当地政府开展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具有较高的投入积极性。
2、农户自愿的原则。项目建设要经全村80%以上的缺水农户通过。
3.因地制宜原则。项目区要合理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4.效益优先原则。项目区要优先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能有效促进 1
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5.集中连片原则。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实施,体现规模效益。
四、申请对象:
符合上述立项条件和申报原则的行政村。
五、补助标准
省财政按照工程容积,每立方米补助不超过30元,且每户农户补助不超过3000元。
六、补助方式:
省级旱山村集雨节灌专项资金以“一折通”的方式直接补助给受益农户。
七、申报及审查程序
(一)县级组织开展项目申请。满足申报条件的县级水利、财政部门在本级媒体进行公告;符合申请条件的缺水农户自愿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评议通过后向乡(镇)政府提出申请;乡(镇)政府将申报村申请材料上报县级水利、财政部门。
(二)逐级上报项目村。市(州)水利、财政部门根据各县(市、区)申报情况和指南要求,于4月15日前将拟实施项目村上报(报送格式详见附表一)至省水利厅、财政厅。其中扩权县直接上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并报市级备案。
在报送项目材料时,各地应同时附拟实施项目村受益农户以“一事一议”方式自愿开展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建设的相关材料、受益农户签字花名册(详见附表二)。
(三)资金下达。收到申报材料后,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年度项目资金规模,在综合考虑农户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基础上,按照“因素分配、客观计算、排序录取”的原则,根据各地项目报送情况,通过专家评审的办法,以县为单位确定项目村并下达年度资金预算。
(四)编制上报《项目实施方案》。收到省级下达的项目资金预算后,各项目县应立即组织编制年度《项目实施方案》,连同本级媒体公告材料,逐级审查后上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其中扩权县直接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审定并报市级水利、财政部门备案。
(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对项目县《实施方案》审查合格后,批复下达各地实施。
八、其他要求:
(一)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各地要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发挥。
(二)县级水利、财政部门应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尽快组织申请农户、村组签订《项目建设协议书》后方可动工。项目建设协议书应明确工程规模、质量标准、国家补助金额、建设进度等内容,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和兑现国家补助的依据。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表一:四川省旱山村集雨节灌资金项目申报表
附表二:2008年度旱山村集雨节灌受益农户签字花名册
第二篇:XXX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建设竣工报告
XX2009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
工程建设竣工报告
XX2009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方案,经市、省水利、财政审查,批准在陵江镇红旗桥村、云峰镇紫阳村、东青镇东林村、浙水乡玄都村组织实施,计划建蓄水池278口,整治山平塘12处,新增蓄水5.73万m,恢复水方1.81万m,解决3118亩旱地浇灌用水问题。去冬以来经过项目区干群认真实施,现已完工,现就我县2009年实施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组织实施
省级财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项目是山区人民的“治旱工程”、“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的实施,由县水利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我县成立了由县水利局局长为组长,财政局分管农财的副局长为副组长,项目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县委、县政府目标督查室把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纳入项目乡镇当年目标考核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组织召开了项目乡镇负责人专题会议,并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研究部署。县财政局负责落实资金,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县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项目乡镇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的。为了把国家安排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根据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关于转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XX财农函[2006]252号),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09年省级财政旱山村集雨节灌建设项目执行方案和资金计划的通知》(XX水发〔2009〕129号),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专户存储,由县财政局农业股负责调度、审核和报帐,县财政通过银行专户划拨资金。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财政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管理,按照批准的项目资金计划,工程竣工经各级验收合格后,对国家补助资金一次兑现到建设农户和补助到项目。将项目资金在项目村公示栏公示。县财政局随时跟踪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检查、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四、项目区群众投工投资情况
我县2009年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建设共投入劳动力3.78万个,投入资金634.8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200万元)。为了充分调动农户投资省级财政集雨节灌项目工程建设,我县继续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根据农户自愿,可以采取完全自建或与施工队伍联合施工建设的办法,联户建的工程采取联户投工、以工换工的形式,按工程量的确定用工量和投资额,分摊到受益农户,受益农户自筹和投劳折资434.80万元。
五、项目实施的作用和效果
根据项目村申请,组织县级有关部门初验,项目区共新建蓄
第三篇: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02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00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
: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
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00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02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00—2001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02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00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00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02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00—2001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湘西山区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节灌技术研究
一、湘西州的自然特征。湘西州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北部,属于我国由西向东遂降的第二阶梯,处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汇地带。境内群山起伏,岩溶地貌发育强烈,是一个以中低山、中山为主,丘、岗、平交错分布的山地山原地貌,因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和山地控制,全州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mm,年均径流深892mm,径流模数0.283m3/s.km2,光热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平均日气温16℃,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全州辖8个县、市,耕地总面积201.0千hm2,其中旱土83.2千hm2,山旱田28.7hm2,约80的耕地依赖降雨灌溉。2002年底,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320余千hm2(含复种),农业总产值21.66亿元,其中旱作农业面积250余千hm2,主要有柑桔、玉米、红薯、油菜、茶叶、猕猴桃、百合、蔬菜等,旱作农业总产值15.16亿元,约占70,是农村经济支柱,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交通信息、文化科技素质等原因,我州旱作农业存在的问题,除了生产方式陈旧、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外,最主要是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尤其是我州岩溶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州面积的50,地形崎岖,溶洞、阴河密布,山高坡陡水源底,地表水容易渗流,加上地质复杂,水利建设难以进行,同时,因山区地广人稀,田土分散,远距离引水投资大、不合算,致使我州旱作农业是典型的雨养农业。
二、湘西旱情及其对旱作农业的制约。湘西山区不利的气候因素有干旱、暴雨和寒潮,尤以干旱最突出,现已呈现出“远少近多、南早北迟、夏秋多旱、周期缩短,旱洪交替”的显著特征。据史料记载,18世纪全州出现旱灾12年次,19世纪26年次,20世纪上半叶的50年中出现18年次,其中全州性旱灾6年次,局部季节性干旱12年次,1950—1999年的50年中,州内出现旱灾36年次。如1987年,全州受灾面积54.8千hm2,成灾面积46.7千hm2,失收面积11.06千hm2,减产粮食3406万kg。一般季节性干旱几乎年年发生,有时一年之中出现几次。如2000年的早春旱和春夏连旱,造成全州近33.3千hm2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播种,或播种后缺水造成出苗不齐、长势不好;今年7—8月,我州8个县市206个乡镇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111.55千hm2。每年早春是梨田整地和农作物播种季节,7—8月正值水稻抽穗、灌浆期,玉米、花生、大豆子粒形成发育期和红薯块茎膨大期,9月油菜开始播种育苗,柑桔增肉长果,这一时期是大多数农作物需水高峰期或关键期。尽管我州雨量充沛,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一年之内降雨集中于4—6月(俗称雨季),降水量600mm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41—47,经常暴雨成灾。7—9月降水量350mm以下,不到全年雨量的25,此时期光热强度大,水分蒸发量占全年的45,耕地水分入不敷出,水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加之,山区旱土蓄、保水能力差,土壤有效水容量小,一些丘岗坡地雨水流失,缺乏储备,作物容易缺水受旱。
三、技术模式要点
1、技术思路与核心技术:根据岩溶山区的地形地貌实际和雨水资源丰富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容易流失的特点,我州旱作农业采取了集雨蓄水—抑蒸保水—节水补灌的技术思路。其节水机理,主要是通过建立拦、截、引、蓄系统,将地表径流强行集留于蓄水窖中,待作物需水时进行节水补灌,从而实现节水目标;既在旱作农业地域通过修建集雨蓄水窖,把雨季产生的地表径流蓄积起来,发生季节性干旱时用于补灌农作物。其核心技术是集雨蓄水窖的建设。一是集雨蓄水窖的规划与选址:集雨蓄水窖选择在有雨水汇流或地表径流,土层深厚,无岩石层地方,且地势相对较缓、上部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据《湘西州水利水电志》,我州因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模数为0.283m3/s.km2,按此测算,若产生地表径流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每蓄1m3水不到500m2。实践中,集雨面积掌握在0.67hm2以上。二是集雨蓄水窖规格及设计:以补灌面积和作物需水量为依据,经过多种形式比较试验,我州山区以直径、深度分别Φ3×Η4m,Φ6×Η2.5m的圆柱形集雨蓄水窖设计于地表以下,效果较好,单个集雨水窖蓄水25—66m3,分别确保1333m2—3335m2旱作农业能有效防30天左右的季节性干旱。三是施工:按照设计规格高标准垂直开挖并完成集雨蓄水窖的土石方工程;窖壁,用150#以上混凝土浇筑,壁厚平均10cm,最低6cm,水泥抹面2次;窖顶,对于Φ3×Η4m水窖,用钢筋混凝土浇盖,中间或边缘留一个60cm直径的圆形取水孔,对于Φ6×Η2.5m水窖,不在设计窖顶,水窖周围用空心水泥砖设立防护栏,高80cm左右;窖底平均厚8cm,水泥抹面,建成锅形,便于清淤。四是附属及配套设施:集雨区域若无雨水汇流或径流沟壑,应人工理好水路,确保有水流进水窖,距水窖3m左右,修建沉砂池,规格长宽深为2×1×1m,沉砂池及其通向水窖的引水沟用水泥沙浆硬化处理。
2、配套技术:主要有抑蒸保水、节水补灌技术和作物避旱技术。一是抑蒸保水技术:集雨水窖水面放养细绿萍、水葫芦(莲),能有效减少水面蒸发,保存水量;耕地采用地膜、稻草、作物桔杆及山青覆盖,减轻土壤水分蒸发。据田间试验,玉米全生育期稻草覆盖水分含量平均为21.18,比对照17.99,增加3.19个百分点;辣椒增加3.23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山区习惯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提高耕地截流雨水能力,增加土壤自身水容量,据测定,辣椒增施有机肥1500kg,土壤含水量增加3.35,延长作物抗旱5—7天。二是节水补灌技术:干旱发生后,利用相应滴喷灌设施,水窖与补灌作物高度相差4m以上,地势有明显高差优势时,采用微重力滴、喷灌;没有相应设施或高差无明显优势时,采用沟浸灌,既干旱时每隔7天左右,利用田间垄沟,将水窖水放到或人工、电力抽到田间垄沟内,灌满垄沟,使垄上土壤充分吸水湿润;没有起垄开沟的缓坡地旱土,则每隔1—2天,对作物根部浇水补灌一次。三是作物避旱技术:按照市场需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革耕作制度、运用良种良法,适时早播或迟播,使旱作农业避开或错过干旱季节。
四、实施效果
1、经济效益:集雨蓄水窖建设成本:Φ3×Η4m1500元、折1m3水60元;Φ6×Η2.5m3000元、折1m3水43元。湘西州自2000年起,配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四年实施了集雨蓄水旱作农业,到目前为止,全州8个县市,共计投资700万元,共建集雨水窖6200余个,总容积31万m3,新开引水沟1.9万m,完成土石方33万m3,配套建设沉砂池1.24万m3,基本解决了1550hm2旱作农业对水的需求。根据不同作物节水补灌定额试验和示范,与对照比较平均每667m2增产效果为:辣椒,750kg;椪柑,600kg;小白菜,125kg;猕猴桃,500kg。四年来,我州集雨蓄水旱作农业项目累计增收1800余万元。典型实例:湘西州永顺县麻岔乡是典型的岩溶干旱区,2002年,该乡实施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当年建设集雨水窖162个,124hm2旱耕地从此水旱无忧。加上2000—2001年试点的一起,全乡共建设集雨水窖350余个,今年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300h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290hm2,每667m2生产辣椒2350kg,增产750kg,按市场价格1.2元计算,每667m2增收900元,项目区共计增收405万元,使全乡顺利进行了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农民严金生建水窖2个,种植辣椒1334m2,辣椒生育期较对照延长28天,采摘辣椒由过去的4次增加到7次,每667m2产鲜椒4125kg,收入4950元,除去成本709.4元,纯收入4240.6元;农民周广文建水窖4个,种植辣椒5469.4m2,产鲜椒2.31万kg,纯收入近2.2万元;农民张卫标建水窖3个,种植辣椒5602.8m2,比项目实施前增加4268.8m2,辣椒生育期延长,采摘由过去3次增加到6次,每667m2产鲜椒2554kg,比项目实施前增产952kg,纯收入2100元,全年种植辣椒纯收入17640元。
2、节水效益:近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旱作农业集雨蓄水补灌定额试验,初步结果为:水果类作物需补水灌溉43—56m3,平均为47.3m3;蔬菜需补水灌溉18—21m3,平均为19.7m3;旱粮类需补水灌溉13.0m3。Φ3×Η4m集雨蓄水窖:补灌水果类作物340m2,新增经济效益492.49元,1m3水增收19.7元;补灌蔬菜类作物813.74m2,新增经济效益880.44元,1m3水增收32.55元;补灌旱粮作物1234m3,新增经济效益148.0元,1m3水增收5.92元。Φ6×Η2.5m集雨水窖:补灌水果作物893.78m2,新增经济效益1294.0元,1m3水增收18.48元;补灌蔬菜类作物2147.74m2,新增经济效益2323.8元,1m3水增收33.20元;补灌旱粮作物3254.96m2,新增经济效益390.4元,1m3水增收5.58元。可见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1m3水的产出效益为:水果类20元、蔬菜类30元、旱粮5元左右。
3、生态效益:岩溶山区旱作农业通过实施集雨蓄水节灌技术,以建设集雨水窖为核心,配套结合抑蒸保水技术、节水补灌技术等,相应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减轻了项目区及其下游区域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据观测,单个Φ3×Η4m水窖每年可沉砂石淤泥150kg,Φ6×Η2.5m水窖每年沉砂石淤泥320kg。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适宜地区和范围
岩溶山区集雨蓄水技术模式适用于所有旱土坡地,包括“山旱田”,特别是岩溶山区,建设大型蓄、引、提工程难度大,修建集雨蓄水窖,发展雨养农业,实行节水补灌已成为主要并切实可行的节水形式。湘西州的实践证明:实施集雨节水旱作农业符合山区农村的自然特点,与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它不受地形条件限制,工程量小,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易于同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结合,便于千家万户较好地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推广起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项目投资省、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作用大,对于人畜饮水困难的地方,还可与解决生活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旱作农业用水,不仅在干旱缺水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而且是山区顺利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促进山区旱作农业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实践,也应当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第四篇:四川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落实《国家“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四川省“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参照《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程实验室是为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强化对国家、省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依托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等设立的研究开发实体,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办法所称工程实验室是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省级工程实验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 1
制、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等,以及研究产业技术标准、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等。
第四条
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先进的研发试验设施,形成结构合理、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成为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平台。
第五条
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技术供给,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高水平、专业化,加强先进研发试验设施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和产业技术优势,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
坚持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积极性,建立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协同创新。
坚持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基础和条件,以增量投入带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六条
工程实验室采用自主申报、专家评审、竞争择优的方式审查命名。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省发展改革委是工程实验室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
(一)按照我省相关规划和产业发展重点,指导和推进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评审、审批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报告,对符合条件的工程实验室予以命名。
(三)下达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四)组织工程实验室的运行评价。
第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发展改革委,央属、省属企业(单位)是工程实验室的管理单位,主要负责:
(一)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管理。
(二)及时组织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以及验收后工程实验室的运行管理。
(三)配合有关部门对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稽察、审计、监察和检查等各项工作。
(四)对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安排适当配套资金,通过相关计划支持其发展。
第九条
工程实验室建设单位主要负责:
(一)按照省发展改革委批复文件的要求,实施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落实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相关支撑条件,筹措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承担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委托的研发任务,保证工程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为国家和省相关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提供研发和试验条件。
(三)按照有关要求向相应管理单位报送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和工程实验室运行情况。
第三章 申报与审理
第十条
申请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发,具有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标准制定的经历,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二)申报单位在省内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一定规模的研发场地、试验设施和技术创新团队,拥有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研发成果和技术储备。
(三)拟建设的工程实验室应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清晰,主要任务合理,目标可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
(四)符合国家和省其他相关规定。
第十一条
拟建设工程实验室项目的申报单位,应落实项目 4
建设条件,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报相应管理单位审查。管理单位初审合格后报省发展改革委(编制提纲见附件1)。
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或委托评估咨询机构对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择优批复并授牌。
第十三条
省发展改革委适时安排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投资补助资金。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相关批复实施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相应管理单位应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论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工程实验室实行运行情况年报制度。项目建设单位应于每年3月底将总结报告报相应管理单位。报告主要包括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运行状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以及其它相关情况和建议等。管理单位审核、汇总后于每年4月底前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六条
工程实验室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管理制度。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相关中介机构每两年对授牌的工程实验室进行评价。
第十七条
评价程序:
(一)工程实验室应于每一评价的3月底前将评价材料报相应管理单位。评价材料包括: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及其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编制提纲见附件2)。
(二)管理单位对评价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报省发展改革委。
(三)省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机构对评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评价,形成评价报告。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完成国家、省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相关研发工作的情况;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研发试验设施建设和利用情况;产学研合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实验室的保障作用等。
(四)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第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对评为优秀的工程实验室,择优对其后续的创新能力建设予以进一步支持。省发展改革委对评为不合格的工程实验室予以警告,并由相应管理单位负责督促整改;对连续两次评为不合格的工程实验室,取消资格。
第十九条
工程实验室名称、建设单位或管理单位如需变更,须及时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和重大战略任务等需要,以及工程实验室实际运行状况,对工程实验室进行重组、整合、撤销等。
第二十条
工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6
管理单位应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省发展改革委将予以通报;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采取追回主管部门安排资金、暂停受理建设单位申报项目、撤销工程实验室等措施,并可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资金未按规定使用,截留、挤占和挪用主管部门安排资金。
(三)有重大工程质量、安全、环境等问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社会影响。
(四)有重大弄虚作假、伪造或瞒报行为。
(五)有其它有关情况,造成严重后果。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工程实验室的申报、审理及验收等管理。工程实验室项目资金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工程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四川省XX工程实验室”。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有效期5年。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附件:
1、工程实验室项目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2、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编制提纲
附件1
工程实验室项目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背景与意义
三、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1、国内外技术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技术发展的比较(包括本单位技术水平优势和劣势、关键技术突破点)
四、申报单位概况和建设条件
1、申报单位及主要发起单位概况
2、拟工程化、产业化的主要科研成果及其水平
3、与工程实验室建设相关的现有基础条件
五、主要方向、任务与目标
1、工程实验室的主要发展方向
2、工程实验室的主要功能与任务
3、工程实验室拟进行技术突破的方向
4、工程实验室的近期和中期目标
六、组织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
1、建设项目法人单位概况
2、工程实验室的机构设置与职责
3、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团队情况
4、运行和管理机制
七、建设方案
1、建设规模
2、建设内容(包括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3、建设周期
4、建设地点
八、节能及环境影响
1、节能分析
2、环境影响评价
九、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项目总投资估算
2、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及其落实情况
十、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初步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十一、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十二、相关文件所要求的附件、附图、附表
附件2 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编制提纲
一、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1、发展规划、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状况和投资情况
2、创新机制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
三、工程实验室的工作情况
1、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完成情况
2、关键技术研发的重大进展
3、研究成果、专利、获奖以及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情况
4、国内外技术交流及人员培训情况
5、对行业的贡献
四、工程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
1、治理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
2、创新合作、开放交流、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
3、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其它情况及相关建议
第五篇: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申报和审批管理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章 验收和运行管理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四川省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四川省省级预算内投资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是指:电子政务网络、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基础信息库、政府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建设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省级财政资金的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务部门共建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按《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等有关规定执行。
— 2 — 第四条 使用省级财政资金的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当以国家和省的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建设有关规划为主要依据,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大力推进跨区域、跨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应用集成和业务协同,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对提高决策水平、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能力的作用。
严格控制独立、封闭的单一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建设单位是指组织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省级部门和单位。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申请,组织并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项目审批部门是指省发展改革委。项目审批部门负责省级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申报和审批管理
第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及有关文件规定,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申请,同时提交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 3 — 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编制要求》(附件1)的规定,自行组织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开展项目需求分析工作,编制需求分析报告报项目审批部门审查。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组或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议。评议意见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项目审批部门应及时将评审评估意见和审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告知项目建设单位。
第八条 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包括以下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含投资概算)。
对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的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可简化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方案。
第九条 电子政务项目需编制项目建议书的,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制要求》(附件2)的规定,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报送项目审批部门审批。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
第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附件3)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国家认定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项目审批部门审批。对资金来源落实 — 4 — 的电子政务项目,项目审批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专家或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审,委托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项目投资估算进行评审并审核批复。对投资额较大、按规定需报省政府审定的项目,须报请省政府同意后方可下达批复。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审批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按照《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编制要求》(附件4)的规定,招标选定或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方案,报送项目审批部门审批。项目审批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评估后审核批复。
第十二条 项目审批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的批复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批复中核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投资概算、招标事项和其他控制指标原则上应严格遵守。
项目初步设计方案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或投资概算超出可研批复,或投资调整额度超出可研批复总投资百分之十的,须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少量调整的,应在提交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时以独立章节对调整原因及内容等进行说明。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落实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责任制,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制度。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确定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责任人,并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责任人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报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建设进度、概算控制等情况。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领导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管理及运行管理等负总责。
第十五条 电子政务项目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我省招投标、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执行,鼓励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第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项目审批部门核准的招标事项意见组织招标采购,确定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中标单位。项目建设单位应与中标单位订立合同并严格履行。
第十七条 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工程监理。
— 6 — 第十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于每年七月底和次年一月底前,向项目审批部门、财政部门报告项目上半年和全年建设进度和概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审批部门批复的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实施项目建设。遇有特殊情况以致主要建设内容或投资概算等确需调整的,必须事先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调整报告,履行报批手续。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重大设计变更而导致超概算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再受理事后调概申请。
第二十条 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工程严重逾期、投资重大损失等问题,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向项目审批部门报告,项目审批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可要求项目建设单位暂停项目建设并进行整改。
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四川省省级预算内投资补助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向项目审批部门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经审批部门审查批准后列入资金下达计划。在项目未获批复前,原则上不予下达项目建设资金。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财政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接受项目审批部门及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审批部门可会同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稽察,主要监督检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项目招标投标、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等情况。对稽察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有关规定及批复要求的,可要求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或遵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暂缓拨付建设资金、暂停项目建设、直至终止项目。
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依法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的采购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等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及相关部门应当协助稽察、审计等监督管理工作,如实提供建设项目有关资料和情况,不得拒绝、隐匿、瞒报。
第五章 验收和运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实行验收和后评价制度。
— 8 — 第二十八条 电子政务项目应遵循《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大纲》(附件5,以下简称《验收工作大纲》)的相关规定开展验收工作。项目验收包括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验收工作大纲》要求自行组织;竣工验收由项目审批部门组织电子政务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或委托相关机构进行。
第二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后的半年内,组织完成建设项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初步验收工作。初步验收合格后3个月内,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并将项目建设总结、初步验收报告、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等文件作为附件一并上报。项目审批部门应适时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建设单位未按期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的,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
第三十条 根据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后的运行情况,项目审批部门可适时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项目的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检查、考核和改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以及安排资金投入的参考依据。评估认定建设项目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
— 9 — 果的,由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在限期内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一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成后的运维管理实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应确立项目运维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运维管理,落实运维费用。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运行和维护。
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三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落实电子政务项目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对涉及国家秘密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在电子政务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和建设方案中,应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有关规定,同步落实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形成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项目建设中切实落实方案并完成相关建设内容。要建立健全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安全测评、应急管理、安全检查等信息安全工作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明确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责任。
— 10 — 第三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优先采购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设备、核心网络设备、基础软件、系统软件和业务应用软件等关键产品。
第三十五条 建设任务完成后试运行期间,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风险评估的相关规定,对建成项目按《关于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检验其网络和信息系统对安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保障信息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截留、挪用电子政务项目资金等,由有关部门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惩处;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或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造成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安全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的,项目审批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有效期五年。
— 12 — 附件1
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编制要求
第一章
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和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项目建设相关依据文件
4、项目概况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现有信息系统装备和信息化应用状况
3、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4、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四章
需求分析
1、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
2、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量分析
3、信息量分析与预测
4、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5、本单位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
6、与其他有关省级部门(单位)的信息共享需求
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和策略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及系统构架
4、信息共享技术解决方案
5、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第六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估算
2、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附表: 信息共享目录(含共享数据的字段、格式、技术接口、加工处理方法和
信息可追溯的技术要求等)
— 13 — 附件2
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建议书编制要求
第一章
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和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4、项目概况
5、主要结论和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2、现有信息系统装备和信息化应用状况
3、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4、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四章 需求分析
1、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
2、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量分析
3、信息量分析与预测
4、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5、本单位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
6、与其他有关省级部门(单位)的信息共享需求
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和策略
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4、总体设计方案
第六章 本期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与主要建设内容
2、标准规范建设
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
4、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
5、网络系统建设
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
7、安全系统建设
8、其它(终端、备份、运维等)系统建设
9、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和软硬件配置清单
10、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
第七章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职业卫生和节能
1、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
2、消防措施
3、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
4、节能目标及措施
第八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
1、项目领导、实施和运维机构及组织管理
2、人员配置
3、人员培训需求和计划
第九章
项目实施进度
第十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的有关说明
2、项目总投资估算
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第十一章 效益与风险分析
1、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2、项目风险与风险对策
附表:
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
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初步核算表
3、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4、项目资金来源表
5、信息共享目录(含共享数据的字段、格式、技术接口、加工处理方法
和信息可追溯的技术要求等)
附件: 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及与项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
— 15 — 附件3
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5、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经济与社会效益
8、相对项目建议书批复的调整情况
9、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
2、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量分析
3、信息量分析与预测
4、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5、本单位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
6、与其他有关省级部门(单位)的信息共享需求
7、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现状与差距
8、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四章
总体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和策略
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4、总体设计方案
第五章 本期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方案
4、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5、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建设方案
6、终端系统建设方案
7、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8、安全系统建设方案
9、备份系统建设方案
10、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
11、其它系统建设方案
12、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和详细软硬件配置清单
13、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
14、建设方案相对项目建议书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第六章
项目招标方案
1、招标范围
2、招标方式
3、招标组织形式
第七章 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和卫生
1、环境影响分析
2、环保措施及方案
3、消防措施
4、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
第八章
节能分析
1、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能耗指标
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等内容
第九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项目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2、应对方案、措施及效果分析等内容
第十章 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
1、领导和管理机构
2、项目实施机构
3、运行维护机构
4、技术力量和人员配置
5、人员培训方案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进度
1、项目建设期
2、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投资估算的有关说明
2、项目总投资估算
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4、资金使用计划
5、项目运行维护经费估算
第十三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3、项目评价指标分析
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和分析
2、风险对策和管理
附表:
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
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核算表
3、项目招投标范围和方式表
4、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5、项目资金来源和运用表
6、项目运行维护费估算表
7、信息共享目录(含共享数据的字段、格式、技术接口、加工处理方法
和信息可溯的技术要求等)
附件:
1、可研报告编制依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
2、环境保护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3、项目节能审查意见
4、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意见
5、消防登记备案文件
6、其他要求提供的必要文件
— 18 — 附件4
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
和投资概算编制要求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初设及概算编制单位
4、初设及概算编制依据
5、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效益及风险
8、相对可研报告批复的调整情况
9、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 需求分析
1、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结论
2、系统功能指标
3、信息量指标
4、系统性能指标
第四章 总体建设方案
1、总体设计原则
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第五章 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4、应用支撑系统设计
5、应用系统设计
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7、终端系统及接口设计
8、网络系统设计
9、安全系统设计
10、备份系统设计
11、运行维护系统设计
12、其它系统设计
13、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
14、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
15、系统软硬件物理部署方案
16、机房及配套工程设计
17、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
18、初步设计方案相对可研报告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
第六章 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1、领导和管理机构
2、项目实施机构
3、运行维护机构
4、核准的项目招标方案
5、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方案
6、相关管理制度
第七章 人员配置与培训
1、人员配置计划
2、人员培训方案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 第九章 初步设计概算
1、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说明
2、初步设计投资概算书
3、资金筹措及投资计划
第十章 风险及效益分析
1、风险分析及对策
2、效益分析
附表:
1、项目软硬件配置清单
2、应用系统定制开发工作量核算表
附件: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编制依据,有关的政策、技术、经济资料
附图:
1、系统网络拓扑图
2、系统软硬件物理布置图
— 20 — 附件5 四川省省级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大纲
一、验收时限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完成半年内,项目建设单位应完成初步验收工作,并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的申请报告。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经项目审批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期进行竣工验收。
二、验收任务
(一)审查项目的建设目标、规模、内容、质量及资金使用等情况。
(二)审核项目形成的资产情况。
(三)评价项目交付使用情况。
(四)检查项目建设单位执行法律、法规情况。
三、验收依据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四川省关于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相关标准。
(二)经批准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报告及批复文件。
(三)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四)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报告及批复文件。
(五)建设项目的合同文件、施工图、设备和软件技术说明书。
(六)环保、消防等相关主管部门验收批复文件。
四、验收条件
(一)建设项目确定的网络、应用、安全等主体工程和辅助设施,已按照设计建成,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
(二)建设项目确定的网络、应用、安全等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经测试和试运行合格。
(三)建设项目涉及的系统运行环境的保护、安全、消防等设施已按照设计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经试运行合格。
(四)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能适应项目正常运行的需要。
(五)完成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初步的财务决算。
(六)完成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七)档案文件整理齐全。
五、验收组织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
(一)建设项目的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本大纲规定组织,并提出初步验收报告。
(二)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一般由项目审批部门或其组织成立的电子政务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组织;建设规模较小或建设内容较简单的建设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可委托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验收。
六、初步验收
(一)项目建设单位依据合同组织单项验收,形成单项或专项验收报告。
(二)项目建设单位或相关单位组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三)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的工程、技术、财务和档案等进行验收,形成初步验收报告。
(四)项目建设单位向项目审批单位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七、竣工验收
(一)组织竣工验收的单位(机构)组建竣工验收委员会,下设专家组。
(二)专家组负责开展竣工验收的先期基础性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建设、设 计、监理、施工、招标采购、档案资料、预(概)算执行和财务决算等情况,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三)竣工验收委员会基于专家组评价意见提出竣工验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