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化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六到位
通化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六到位
吉林省通化市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战略部署,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规范操作,严把工程质量,抢抓工作进度,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在组织协调、规范操作、分工配合等方面做到“六到位”,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组织协调到位
整治工程项目既包含国土资源业务,又涉及勘测、交通、水利等多个行业,涉及18个政府组成部门和相关技术单位,仅靠国土资源部门无法单独完成。于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成立了全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每个阶段具体情况,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决策,布署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大对县(市)、乡镇、村组及各相关部门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干部认识和主动配合意识。指导县(市)成立了以县(市)委、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国土、财政、发改、地税、监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指挥部。项目区所在乡镇也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设立了招投标、资金管理、综合协调、土地平整、水利工程、道
路工程、宣传报道、安全保障等8个工作组。细化任务分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市、县、乡、村各级组织责任。加大协调力度,精心组织,探索建立了土地整治工程共同责任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项目快速启动,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规范操作到位
4月11日,省厅臧全业副厅长来通对项目进行调研督导时指出个别地方和干部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作风不实、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缺乏规范和忧患意识等问题后,该市高度重视,认真自查抓整改,深入学习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和省厅《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项目各环节的规范意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报告备案制等管理制度,规范行业管理,实施全程监管,确保整治工作规范开展。从省厅推荐的17家招投标代理公司中确定了招投标代理机构,确保参建单位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与其承揽的项目相适应,杜绝超越资质和能力承揽工程问题发生。细化工程管理制度,加强业主监督检查,按照技术规范对工程勘查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实施方案编报等重点环节进
行严格管控。通过省“评标委员会”公开评审,确定了所有中标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招标程序和规定,每一环节都在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的全程监督下规范操作、公平竞争。及时做好每一环节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归档,使各项工作有据可查,切实打造安全工程、廉政工程,杜绝项目竣工干部“倒下”的现象。
三是分工配合到位
市、县、乡三级政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认真履行主体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国土资源部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建设、环保、审计、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各司其责,整合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注重发挥县(市)级领导指导调度作用,各分管和包保领导主动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及时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出现的问题。国土、水利、交通、农业等责任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在组织协调、工程监管、技术指导等方面分工推进,密切配合。监察、国土、水利等部门对项目所需沙石料储备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不规范采砂行为重点整治,为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营造良好供应环境。项目所在乡(镇)、村主动配合,认真落实进场条件,积极帮助解决施工单位进场踏查、施工人员食宿安置及办公、取料场和搅拌场选址等难题。加强宣传,扩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生产生活和土
地权属问题。鼓励施工单位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最大限度让农民获益,提高农民参与度。项目推进快地方,当地农民已逐渐认识、感受到土地整治将带来的巨大好处,对项目建设充满了无限渴望和期盼,调动了农民参与积极性。通化市柳河县创新设置QQ交流平台,与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委托单位零距离沟通交流,为其答疑解惑,快速解决工作难题,推广工作经验和做法,高效发挥上传下达作用,成为推动工作的好帮手。
四是各项措施到位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想方设法加快进度,确保按期竣工是重点课题。梅河口市采取适度增加标段数量,缩小标段投资额办法,使更多项目单位,更多施工力量投入项目建设中。全市4个重大工程项目共划分58个标段,标段平均投资额不到1900万元。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每个项目区确立标准示范段,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集中人员力量,调集机械设备,高标准、大规模推进工程建设,带动全市项目区迅速施工。将整治工作分成几条线,搞好部门间衔接,同步推进工程进度。抢抓时间,增加各种机械设备和人员投入,建立倒排工期、倒排工程量的施工“倒逼”机制。对项目进展实施月报、季报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及时回收工程用地,解决村屯道路边沟及植树台、沟渠河道施工用地被侵占等问题,为公路建设和水利施工提
供用地保障。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和设备提前进场,做好物资备实及工程量核定等前期工作,为确保工程项目按期竣工奠定了基础。
五是质量监管到位
工程一开始,全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就强调项目越大,资金越多,越要谨慎,要勤请示,多汇报,将项目每个环节的变化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备,重点作好档案资料留存工作,经得起现实考验、历史检验。为此,及时指导各项目所在县(市)建立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管报备制度,实行周检查、月报告和施工备案,对施工计划、施工质量以及资金使用实施全程监管。对工程质量和进度实行每周一检查、每月一调度。严格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及道路等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施工。严格工程监管,坚决避免豆腐渣工程。柳河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质量管理亮牌处罚标准》及施工质量和进展情况通报等规范性文件,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并执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各项目区监理和设计人员,以及从国土资源、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抽调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全部进驻施工现场,每村聘请1~2名农民代表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员,随时调度和监管施工单位作业情况。工程建设指挥部定期听取各工作组、监理及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情况汇报。先后对工程质量不达标的2家施工企业亮黄牌,对3个标段
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柳河县专门编制了《农村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操作规程》,对工程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从制度和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同步推进。
六是奖罚机制落实到位
为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各县(市)政府分别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柳河县对完成任务较好,经验收合格的,实行税收返还;对任务完成差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税收上缴县财政。适时督促业主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在施工组织设计与工期、质量与验收、安全施工、合同价款与支付、材料设备供应、工程变更、竣工验收与结算、违约索赔与争议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了保障。建立了奖罚制度,对整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激发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对工作推进不利,拖项目后腿的单位和干部启动问责机制,保证项目按时按量按质完成。
孙玉贤李玉才 廉钧铭杨志秀
第二篇:通化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六到位
通化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六到位
吉林省通化市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战略部署,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规范操作,严把工程质量,抢抓工作进度,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在组织协调、规范操作、分工配合等方面做到“六到位”,全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组织协调到位
整治工程项目既包含国土资源业务,又涉及勘测、交通、水利等多个行业,涉及18个政府组成部门和相关技术单位,仅靠国土资源部门无法单独完成。于是在政府主导下,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成立了全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每个阶段具体情况,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决策,布署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大对县(市)、乡镇、村组及各相关部门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各级干部认识和主动配合意识。指导县(市)成立了以县(市)委、县(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国土、财政、发改、地税、监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指挥部。项目区所在乡镇也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设立了招投标、资金管理、综合协调、土地平整、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宣传报道、安全保障等8个工作组。细化任务分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市、县、乡、村各级组织责任。加大协调力度,精心组织,探索建立了土地整治工程共同责任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项目快速启动,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规范操作到位
4月11日,省厅臧全业副厅长来通对项目进行调研督导时指出个别地方和干部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作风不实、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缺乏规范和忧患意识等问题后,该市高度重视,认真自查抓整改,深入学习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和省厅《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项目各环节的规范意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报告备案制等管理制度,规范行业管理,实施全程监管,确保整治工作规范开展。从省厅推荐的17家招投标代理公司中确定了招投标代理机构,确保参建单位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与其承揽的项目相适应,杜绝超越资质和能力承揽工程问题发生。细化工程管理制度,加强业主监督检查,按照技术规范对工程勘查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招投标、实施方案编报等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管控。通过省“评标委员会”公开评审,确定了所有中标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招标程序和规定,每一环节都在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的全程监督下规范操作、公平竞争。及时做好每一环节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归档,使各项工作有据可查,切实打造安全工程、廉政工程,杜绝项目竣工干部“倒下”的现象。三是分工配合到位
市、县、乡三级政府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认真履行主体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国土资源部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建设、环保、审计、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各司其责,整合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注重发挥县(市)级领导指导调度作用,各分管和包保领导主动深入一线督促检查,及时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出现的问题。国土、水利、交通、农业等责任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在组织协调、工程监管、技术指导等方面分工推进,密切配合。监察、国土、水利等部门对项目所需沙石料储备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不规范采砂行为重点整治,为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营造良好供应环境。项目所在乡(镇)、村主动配合,认真落实进场条件,积极帮助解决施工单位进场踏查、施工人员食宿安置及办公、取料场和搅拌场选址等难题。加强宣传,扩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生产生活和土地权属问题。鼓励施工单位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最大限度让农民获益,提高农民参与度。项目推进快地方,当地农民已逐渐认识、感受到土地整治将带来的巨大好处,对项目建设充满了无限渴望和期盼,调动了农民参与积极性。通化市柳河县创新设置QQ交流平台,与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委托单位零距离沟通交流,为其答疑解惑,快速解决工作难题,推广工作经验和做法,高效发挥上传下达作用,成为推动工作的好帮手。四是各项措施到位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想方设法加快进度,确保按期竣工是重点课题。梅河口市采取适度增加标段数量,缩小标段投资额办法,使更多项目单位,更多施工力量投入项目建设中。全市4个重大工程项目共划分58个标段,标段平均投资额不到1900万元。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每个项目区确立标准示范段,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集中人员力量,调集机械设备,高标准、大规模推进工程建设,带动全市项目区迅速施工。将整治工作分成几条线,搞好部门间衔接,同步推进工程进度。抢抓时间,增加各种机械设备和人员投入,建立倒排工期、倒排工程量的施工“倒逼”机制。对项目进展实施月报、季报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及时回收工程用地,解决村屯道路边沟及植树台、沟渠河道施工用地被侵占等问题,为公路建设和水利施工提供用地保障。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和设备提前进场,做好物资备实及工程量核定等前期工作,为确保工程项目按期竣工奠定了基础。
五是质量监管到位
工程一开始,全市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就强调项目越大,资金越多,越要谨慎,要勤请示,多汇报,将项目每个环节的变化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备,重点作好档案资料留存工作,经得起现实考验、历史检验。为此,及时指导各项目所在县(市)建立工程进度和质量监管报备制度,实行周检查、月报告和施工备案,对施工计划、施工质量以及资金使用实施全程监管。对工程质量和进度实行每周一检查、每月一调度。严格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及道路等工程现场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施工。严格工程监管,坚决避免豆腐渣工程。柳河县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质量管理亮牌处罚标准》及施工质量和进展情况通报等规范性文件,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并执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各项目区监理和设计人员,以及从国土资源、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抽调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全部进驻施工现场,每村聘请1~2名农民代表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员,随时调度和监管施工单位作业情况。工程建设指挥部定期听取各工作组、监理及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情况汇报。先后对工程质量不达标的2家施工企业亮黄牌,对3个标段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柳河县专门编制了《农村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操作规程》,对工程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从制度和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同步推进。
六是奖罚机制落实到位
为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各县(市)政府分别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柳河县对完成任务较好,经验收合格的,实行税收返还;对任务完成差的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税收上缴县财政。适时督促业主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在施工组织设计与工期、质量与验收、安全施工、合同价款与支付、材料设备供应、工程变更、竣工验收与结算、违约索赔与争议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了保障。建立了奖罚制度,对整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奖励,激发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对工作推进不利,拖项目后腿的单位和干部启动问责机制,保证项目按时按量按质完成。
孙玉贤 李玉才 廉钧铭 杨志秀
第三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七大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征求意愿。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事代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宣传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对农村土地、人口、房屋、青苗、是否同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完善村民申请参与程序。
2、制订方案,立项报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原则、机制、安置补偿办法和实施步骤,做好资金测算,选定项目合作主,筹措前期资金。
3、登记测量,清算补偿。项目立项批准后,组织专业测量队伍,选派村组议事会代会和群众代表参与,逐组逐户按户籍进行登记、核实,对房屋及构筑物、青苗及附着物进行测量、登记、签字、确认、公示、复核,无误后由镇政府对房屋及建(构)筑物、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开展清算补偿。
4、住房安置、农户搬迁。修建安置房,落实房源,开展搬迁,并做好户口迁移及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工作。
5、充分社保、充分就业。完成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变更手续后,及时落实人员社保,作好有就业意愿的全员统计摸底,抓好就业培训,寻找就业岗位,引导帮助就业。
6、工程实施,复耕验收。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将农房旧房拆除复耕,达到国土部门验收要求。
7、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土地综合开发。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做好集体经济组织预留土地的项目开发和建新平移土地的综合开发。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九大注意事项
1、要坚持集体经济组织是项目的主体。这项工作的组织者是区政府,具体项目的立项、申报、验收由国土部门牵头开展。要特别强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项目主体地位。避免出现“代民作主”,“好心不能办好事”的情况发生。要注意维护农户的知情权,对项目实施的监管权,对保障农村持续增长的发展权,还要明确土地的归属权。
2、严格申报立项程序,先报批后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报整治项目,经镇(乡)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区国土资源局申请立项,区国土资源局确认项目,组织专业单位编制项目实施规划,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转报有批准权的机关立项审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批权在省国土资源厅,拆院并院项目立项审批权在市人民政府。项目应当优先选择在农民积极性高、条件成熟、整理潜力较大、有产业支撑的区域开展,原则上以整村为基本单位。项目立项审批后,可先行
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未经立项就动工,属于违法用地,这点务必请大家高度注意。如黄土镇洪安村当时的农用地整理只是经区上批了,未报省市批准,尽管实现了规模流转,新增加了耕地,但指标却没有认可,资金没有节约出来。
3、把握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应把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统一验收”,对于已经批准立项尚未动工建设的土地整理项目和挂钩项目可以同时实施,只有建设用地整理立项,农用地土地整理达不到立项要求的,可以实施;先行进行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补充农用地土地整理的,可以实施;只有农用地土地整理,没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理,不予立项,不得实施。
4、严格执行先复垦再建新的原则。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房搬迁后的原宅基地和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必须拆除并复垦,复耕的土地必须达到农业部门关于耕地土壤肥力、土层厚度、排灌能力的质量和验收要求,必须依照项目申报前的土地权属方案及时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及时发放耕地基金,必须坚持农地农用要求,不得违规搞建设。若发现违反规定使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复耕土地搞建设的情况,将暂停该镇乡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重、从严处理,既要处理事,还要处理人。
5、关于地类面积要以规划基期为准。对村组内,有多少耕地、林地、园地、坑塘水面、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能是村组报多少就多少,根据要求,土地整理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为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为准。
6、农户成为土地综合整治搬迁户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范围内的常住农业户口,并且在封户前在册的(但在签订搬迁合同前死亡或迁出的不能成为搬迁户,也不能领取拆迁补助费,是否划分户型和面积,是否享受补贴政策,其依据是封户时,是不作为家庭成员列在户口本上。迁移、销户的不享受);二是本人自愿申请到规划的集中居住的。
7、关于资金来源。一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但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依法取得实施主体资格,不管谁取得资格,整理出的指标30%同样由市上有偿统筹用于我区汽车功能区建设,5%必须预留给集体经济组织。二是集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全区集中清理涉农资金和项目,原则上要优先安排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项目的区域一并实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的原则,投入项目区实施,注重把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新农村农房建设、林盘改造、农业产业化等结合起来发挥效益。三是有金融支持政策。对家庭困难的农户,可以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权益作为抵押,争取小额信贷。
8、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完成后设施的管护。道路、沟渠、蓄水池等公益设施的管护应实行“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管护资金,落实专人负责,对田埂、护坡由承担农户(受益人)自行管护。
9、土地综合整治中农户要反映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可向所在村组干部反映,由村民议事会汇总意见后向项目实施现场指挥部反映,最终的解释和处理,由村民议事会和项目现场指挥部共同研究决定。如不能答复,可由区级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解释,不能无理阻挠工程正常进行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组八大职责
一是负责作好项目宣传、培训,初步设计建议等前期工作。
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村民议事会,充分征求村、社意见,确保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三是做好立项工作有关资料签字盖章,完善村民的申请、审批等相关程序,签订农民自愿流转两权承诺书和同意搬迁意见书,并积极支持配合项目的实施。
四是负责项目区内涉及房屋及附着物、地上附着物、青苗的摸底调查和补偿、补助费用的核算、发放工作,确保被拆迁农户个人自愿,情况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五是做好项目实施中群众协调工作和工作现场管理工作。
六是做好权属调整方案和道路、水利有关工程后续利用和管理工作,巩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七是做好项目区产业规划,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
八是加强项目区农户的劳动技术培训,积极与就业部门联系,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再就业问题。
4.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五大条件
省、市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审查时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对土地出地率、经济效益分析、资金筹措来源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不予立项批准。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区计划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区域不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2、项目区只能选择在一般农田区和基本农田范围内。不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要明确建新区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位置。并按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经区规委会初审后,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建设。
4、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5、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诺。
5.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好处
一、对农民而言,就是“三充分一持续”。
二、对土地而言,新增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结构,促进土地的流转,适于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三、对投资商而言,可以通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土地投资收益,同时,还可4EE5获区政府在税收、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享受土地综合整治优惠政策。
(四)对产业而言,通过建新土地的平移使用,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科学规划,可为汽车产业、商贸、现代物流、城市地产等提供土地储备,逐步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打造复合型产业增长极。
6.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大工程
一是土地平整工程,指对水田、旱地、荒草地、田土坎的平整;
二是农田水利工程,指对支渠、斗渠、农渠、毛渠改造;
三是交通工程,指修建农村小于4.5米,服务于生产和出行的农村及田间道路。
7.
第四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湘发[2009]26)下发以后,全省各地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开展“田水路林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加强了耕地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但这一工作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地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10]47号文件精神为契机,认真总结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各地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搞强迫命令,不搞整治工程,不搞形式主义。对项目运作模式、规划设计、耕地平整、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应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要按照湘办发
[2009]71号文件的要求,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评价与考核,以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农村综合政治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二、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各地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充分挖掘农村土地复垦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步提升新增耕地产能,要以提高基本农田比重为目标,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网建设,提升地力等级,促进基本农田集中
布局,大幅度提高耕地质量。要围绕全省新增4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紧环洞庭湖基本农田整理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岑天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
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各地在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根据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着提高村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土地综合整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效应。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市,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后形成的建设用地富余指标,在省厅规定的指标内,可以置换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本行政区域的城镇使用。
第五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初探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初探
大规模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农村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关长远、牵动全局,涉及千家万户长远生计,只有拓宽视野、整体谋划、创新思路、统筹推进,才能实现“政府得土地、农民得实惠、城乡得发展”的多赢效应。
一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土地整理,而是包括田、水、路、林、村在内的全域整治,需要在全域规划、全域设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综合考虑田、水、路、林、村优化布局和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注重保持农村风貌和当地特色,保留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积极元素,建设与城镇同样便利而风貌有别的现代农村。
二要强化资金整合效益。按照现有政策,可以整合五个方面的资金来投入土地综合整治。一是土地整理开发专项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等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值收益。三是各类涉农资金。四是社会资金。五是财税和金融支持。
三要做好多项结合文章。重点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着力加强土地整理,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田间防护林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切实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形成居住相对集中、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农村格局;着力抓好设施配套,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切实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二是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要在整治区全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项目区原有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后形成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优先保证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建设,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足空间,富余部分可以用于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调剂到城市建设发展。三是土地综合整治与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城乡各类经营主体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及联耕联种联营等形式,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
四要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一是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各级政府成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审查审批和统筹调度,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组建相应工作机构,负责具体项目的督查实施,构建“政府主导、国土搭台、各方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耕地整治潜力大的地区,仍然实行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社会投资活跃的地区,推行“以补代投”,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补助引导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三是创新耕地管理方式。及时将新增耕地发包给承包经营大户,颁发承包经营权证,设立项目区耕地后期管护资金,对经营大户在一定年限内耕种新开垦耕地给予适当补贴,有效调动经营大户耕作新增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充分体现群众意愿,对运作模式、规划设计、耕地整理、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全程吸收群众代表参与,通过公告、听证、公示、票决等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组织和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见,并依法签订协议,每个项目必须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赞成才能实施。要积极帮助群众增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当地农民在参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获得劳务收入,使农民获得稳定的“田租”收入。通过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增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