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夏新
学生要掌握好教师所教的知识,就必须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有些学生,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他们在台下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因此听课效果极差。相反,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呢?
1、要循序渐进。首先,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2、预习揭示和思考练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提示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3、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4、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还可以写上自己读到此处的所思所想;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如何做好语文的课堂导入
夏新
初中语文课的课堂导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导入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上《水调歌头》时可以先放音乐版的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学会唱,这样学生学会了唱歌,课文也就能够背出来了,也 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
二、问题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直观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核舟记》一课,又同样可以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多媒体导入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三峡》中壮丽的景色,放映三峡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三峡。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夏新
纵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得不感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把握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又如何提问,使得他们愿意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一句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是目前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所考虑的较多的问题。
一、提问应有意识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方式。
灵活多样的提问方法、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积极性,满足他们对新鲜形式的好奇心,从而更好地进入老师上课的情境。
一般来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中齐答和举手指定答占大多数,这样回答者的范围多易集中在较好层次的几个学生中,中下层学生没有回答的机会,长此以往,基础本来就不好的中下层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容易遭致打击。所以尽量多采取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比如,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积极举手发言、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相对较为浅显的课文,事先设计一系列较为简单的问题,采用分组竞赛或个人抢答的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参与语文课堂的快乐。
二、问题的提出宜精而恰当。
在某教育杂志上曾报道有位教师在一堂课上提问学生98次,平均每半分钟提问一次,学生陷入了问题的海洋,根本没有思索的机会和时间。而且据分析,该教师提问多流于形式,像“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占了一半以上,这种为提问而进行的提问,根本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容易分散,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遭遇大量泛滥的,并不能启发多少思维的提问的时候,我们的初中生就要在课堂上睡倒一大片了。这就需要我们初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但使用提问,并且会提问。提问时应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反而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还问。始终是教师在提问,单单缺少学生的提问,学生始终于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的地位,没有留出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的机会和时间。这种缺少师生“互动式”的问答行为是我们应注意的。
所提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多为事实、记忆、一般常识性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问题却不多见,未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提问不但有答案对错之分,更有合理与不合理这别,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前者,而且更要让学生懂得后者。
三、教师要对精心准备、设计的提问进行积极评价。
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是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评价是否客观、恰当、合适,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本堂课的情绪,这对初中生而言,影响尤为明显。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做到:
(一)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会说想着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多鼓励,循循善诱。
(二)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
(三)关注有困难的学生。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点呢?“路温温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这就需要我们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探索了。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
小学一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
现在中小学衔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到了中学以后没有自学能力,总是感到老师的课堂节奏太快跟不上,所以学习就觉得吃力无趣,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决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
首先,我先指导学生预习生字。每天放学都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读课文划生字,认读下来口头组词。第二天讲新课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字词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是一定要检查的,让他不敢有偷懒的心态。
其次,指导学生划分自然段。预习生字进行了半学期后,我开始加了项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自然段进行划分,每次讲新课的时候也要检查下是否划分正确了。
最后,指导学生提问题,而这个内容也是预习能力中最主要和最难的一项,可以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进行。具体怎么做呢?我想了几句简单易记的话:“看题目,提问题。读课文,想问题。动动笔,找问题。”我把这几句话让学生写到书上,按照上面的提示去进行读文提问题找问题。最初的时候,学生提不明白问题,课堂上我就结合课文具体讲解怎样提问,比如《棉鞋里的阳光》,我让学生看着题目想:你有什么疑问呢?他们就说了:“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棉鞋里的阳光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样就是对课文提问题了,要把问题写到书上。几天后,会根据题目提问题的孩子多了起来,但是仍然有孩子在读了课文后提问,这样的问题一般对全文的理解就不够了。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为什么我一定要孩子看着题目提问了,一般来说题目就是题眼,它或是精炼的概括了全文内容或是总结了全文要体现的思想感情,只要抓住题目提问并弄明白,那么基本就是读懂了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所以我不提倡预习的时候在课文里面提问题,那些更细致的了解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学生学会了提问,我就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问题,把答案画到书上,如果没有画对,课堂上我们再一起订正。对那些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的孩子我在课上充分肯定并在综合素质评比台上贴上笑脸。
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自己读课文的时候就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去理解课文了。
学习特棒的孩子最大的法宝就是会预习和复习。预习方法也早已印发给了孩子,本来认为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孩子对预习方法还不是了如指掌啊,可事后一看,不行啊,太碎啦!没几人能吃透精神的唉,我只好化繁为简,将整整一张纸概括为八个字,美其名曰“
八字预习法”。花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教孩子们如何预习!什么叫“八字预习法”呢?
1、读(读课文至少3遍,读通为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嘛,读通了,孩子自然就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了,你可以听他读再问一问他呀)
2、标(标小节,即我们说的自然段有几个,具体的从第4课才开始有呢)
3、圈(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圈出,当然圈字的同时,字音和课文中的词也就明了了)
4、找(找生字中易错易混的读音,包括绿线内的二类字。易错的无非是前后鼻音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翘舌的区别,孩子找到了,自然也能分辨了)
5、书(用手在空中边写生字边说出每个笔画,笔画名称知道了,笔顺也练啦!)
6、描(生字描红,水到渠成,当然要写啦)
7、扩(给生字组词,至少2个,尽量用学过的字。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变相的生字也至少写了两遍了吧)。
8、记(即记忆生字的方法,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编字谜等方法,便于孩子更清楚的记住生字)。这样,动嘴、动手又动脑,想学不好都不易啦!
一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1、通读课文;(读)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条里的字,在文中找到,用圆圈勾画出来,给二线格里的生字正确标注拼音会组词,正确拼读三次;(圈)
3、标出自然段;(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
5、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读了课文以后我知道了什么,或者我懂得了什么?”(想)
小学生的预习能力应该前置,最好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从一年级起就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以后再逐步放到课前。按照教育局减负的要求,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我就布置学生复习和预习。
应该教给一年级学生哪些的预习方法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如下:“一标段,二画圈,三画二类生字词,四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概括为“六画读书预习法”。“一标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标出小结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标段”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
“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识记的一类生词”,在课文中相应生词下面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好。
“三画二类生字词”就是画完要求识记的“一类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一类生字,用“△”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一类生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然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后生字表上给生字注音。
“四画翘舌整体认读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把含有整体认读音节的用“ ”标出,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检测时学生成绩一般较好。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地思维。
“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定能厚积薄发,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此外有《第一朵杏花》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学语文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观念的更新,小组合作学习犹如一面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孩子们沐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里,吮吸着小组合作带来的惊喜。那么,我们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课堂上是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建立合作小组,营造合作氛围,激起合作的兴趣
我把班上48个学生分成了12小组,根据孩子们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给学生分组,采用异质分组方式。从这个座位的改变,可以看出孩子喜欢坐在一起,在一起交流。可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小学生生长特点的。然后给小组取名字,取名字也很关键,要根据孩子们的喜好来取。我先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讨论。就这取名字,个个争的面红耳赤,焦点主要集中在每小组的男生与女生中,女生喜欢小动物,男生喜欢变形金刚或是大型动物恐龙,豹子等。后来商量个对策,少数服从多数。我们班女生25人,男生23人,每小组女生都多,所以用小动物命名。有小白兔,小松鼠,小老虎,小猫组。还要挑选小组长,也是组员推选,孩子们挑选的主观性强,不过我告诉他们,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后还可以竞争上岗。为了合作学习有秩序,我还给组员编了序号。这样六个小组就成立了。
当一个新的小组建立时,孩子们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面的拓宽,孩子们会厌倦固有的小组名字,这时老师可以让孩子们给小组换个新名字,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水平,适当调整小组成员,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二、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人人参与。农村的学生不比城里的孩子,由于环境的不同,孩子的见识比较少。接触的人和事也很有限,所以有的孩子胆子小,不敢说。在小组合作时,我会特别强调,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我们班就有几个特别不爱说话的学生,如,王萍,她胆子小,说话声音很低,小组的其他成员就很不耐烦。在小组活动时,我经常关注这一小组,提醒其他人耐心等待,多多鼓励胆子小的人。另一个是韩志萱,能力弱,也不爱说话,常常轮到她时,就此停止不前了,我建议让其他人先说,给她多一点时间思考,同时也借鉴别人的方法。
其次注意倾听。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一窝蜂的乱成一团,还没听清楚合作的内容和要求时,就唧唧喳喳嚷起来了,仔细听听,你会发现他们说的话,有很多都是跟合作无关的东西。这时我会要求孩子们停下来,听清楚合作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在小组成员交流时,有的孩子东张西望,不听别人说,还有的孩子,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插嘴,弄的胆小的人不敢说,又怕说错。这时,我会要求孩子注意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品质。
最后学会评价。在语文课上,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讨论问题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读生字,朗读课文时,我不仅要求其他成员倾听,还要学会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读生字,朗读课文时,别人读错了,能主动为他找出来。这点,大多数孩子都比较踊跃,尤其是在低年级,一旦有人读错了,全班的小手立马举了起来,非要把错误揪出来不可。而别人读的好的地方,却不被孩子们关注。这要靠老师的引导,我通常会问:“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呢?”在每一次的评价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自然就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学会了评价,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反映出他自己在认真听,对别人是一种肯定,帮助,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我组织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内容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一步一步教孩子们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生字。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会组织孩子们互相读读生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检查每个孩子读生字的情况。因此在小组里,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而且变换形式读,开火车,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也为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了帮助。这项合作学习比较简易,我在第一课时中经常采用,效果很好,也适合低中高各个年级。
(2)合作朗读课文。我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如果课文人物对话多,建议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小组成员还可以在一起推敲人物语言,心理,还可以互换角色,互相学习。如果课文内容长,每人读一节,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合作朗读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那些胆小,不爱读书的孩子,在小组里,既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
(3)合作表演课本剧。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适合表演。如:《公仪修拒收礼物》、《九色鹿》、《狐狸和乌鸦》、《三顾茅庐》等。像这些好剧本,课堂上一定会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别小看这小小的课本剧,它可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胆小,可一旦表演起来,真的很入情入境。其次,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表演《西游记》时,各小组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制作一件件的道具,一个比一个逼真,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配合得如此默契。而且小组之间竞争意识很强。还有,经常表演课本剧,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实践证明,现在我们班的孩子越来越活泼可爱,大方,表演课本剧来活灵活现。
(4)合作写习作。常合作的方式讨论习作要求,写完之后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样既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也能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鉴赏能力。同时我也开展了两次主要活动。一是小组合作写观察日记,五月份,教科学的葛老师组织孩子们养蚕,每个孩子都分到两三只蚕,还鼓励孩子们写观察日记,而且写的好的有奖励。有的孩子把蚕养的白白胖胖的,有的孩子却养死了,怎么办呢?我想就让孩子们合作轮流把蚕带回家,轮流写观察日记,共同完成养蚕日记,那些失败者喜出望外。活动中孩子们合作的很愉快,而且在小组交流成果时,各个都想展示自己写的日记,气氛非常活跃。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取长补短,潜能得到开发,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老师要舍的花时间,手把手的指导,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引领孩子们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精彩。
第三篇:中小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中小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中小学生应该做的事,也是学校学科学习的一个环节,为此,这是我们中小学生应该做的学习环节。
课前预习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仅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课堂学习更有效的基本保证,所以,中小学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
为什么课前预习能使课堂学习很有效呢?因为我们在上课前做了准备。
经过课前预习,能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哪些知识自己学会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不太能看懂不明白,哪些知识完全看不懂不理解。这样带着明确的问题和目标去上课,自然就会合理科学地分配课堂的时间,当然也会使课堂学习更高效。
我们做了课前预习,有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在课堂上再听老师的讲解,自然就会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做一个对比,这样就能在比较中分清各自的特点。
如果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自己预期时所思考的问题,就可以在课堂向老师提出来,这样了就会给予解答。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是其余同学收益,同时也促进了老师的教学,由此引发老师今后对自己特别关注。
在课堂得不到解答的问题,下课后可以与同学探讨,也可以去向老师请教,还能利用网络查询是问题得到解决。如果真的这些方式都得不到解决,那就应该庆幸自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甚至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做好课前预习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时间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孩子真正做好课前预习。
第四篇:怎样做好英语课前预习
怎样做好英语课前预习
初中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老师们在有限的学时内,授课一般采用提问,和重点讲解语言难点等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必须认真预习。认真预习对学好英语、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积极参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有目的、有重点地识记各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何作好课前预习呢?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从我们的现有水平来看,影响我们预习的主要因素是:知识面窄,词汇量小。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学会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工具。工具要经常使用,才能得心应手。要学好英语,必须练好查词典这个基本功。预习过程中碰到不好猜的关键词,有的同学干脆胡乱编造一个,这种现象是很平常的,完全出于一个字--懒。我们要学好英语,必须多查勤翻字典,并逐步达到查得快,查得准。查字典是,特别要注意词的习惯搭配,一个实义词,往往由于其后搭配的小词不同,而意义各异。例如:SPEAK OF 意为“提及、谈论。”而SPEAK TO 却是“对…说、告诉。”大量的短语动词,大都由于动词后面搭配的介词或副词不同而改变词义,例子不胜枚举。通过英语解释从而使我们的词汇量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二、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
朗读是学好英语的基本要求。由于语言是有声的,要想在大脑皮层形成清晰的条件反射,保持较长联系,通过听觉神经来加强刺激,就能更好地记忆。朗读课文不仅有助于我们记单词,而且有助于我们将重点放在语段上,促使我们正确理解句子之间逻辑关系,及其某些语言手段承上启下的连贯作用。例如:课文中的一段“Is Jim picking more apples than Kate? Yes ,he is.Who has the most apples ,Lilei,Jim or Lily? Which truck has the most baskets, the first, the second or the third?”我们朗读完这一段后,应立即指出①more和most是many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属于不规则变化;②句中的first, second和third 为one,two,three的序数词,英语中的序数词必须和定冠词the搭配使用。由于出声朗读课文,使学生脑子储存大量语言素材,因此做起练习来,反应快而正确,从而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三、训练自己作好预习笔记
由于英语本身比较灵活,条条款款多,不易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整理、综合、归纳、对比等方法。譬如,哪些名词复数要加s,哪些要加es?哪些动词后可加宾语,哪些动词后不可加?哪些词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用不同形式?又如,give off与give out,many与much,any与some,have与has,do与does,in与with,lie与lay;等等,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何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一个?不少同学对这些问题就象乱麻一团,茫无头绪,但如加以整理,分门别类,做好摘录卡片,这样一归纳不就一目了然了。整理过程是加强记忆的一种好方法,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
为了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可以通过老师的课堂提问和笔记方式检查,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检查。也可以自己向老师提出问题,然后模仿作口头回答。此外,通过一选择题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也是可以的。这些做法为的是帮助我们思考,检查我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习效果。预习好一篇课文,相当于学会这篇课文的一半,但是同学们不能因预习好而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就前功尽弃了。
第五篇:如何做好英语阅读课课前预习
如何做好英语阅读课课前预习
甘溪初中 赵蕾
近年来,英语学科考试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阅读量加大、生词数增多、问题细节化等。阅读不仅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信息、参加外语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及解题能力,已成为当前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阅读、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最有效平台。但是,许多英语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我们紧握“讲练结合”的法宝,批阅如山,学生成绩却不如人意;我们孜孜以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不遗余力,学生课堂表现仍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为什么呢?我认为,这跟缺乏预习有关。教材中阅读课的特点是内容多, 信息量大。教师如果不认真对待预习这个环节, 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尝试把预习纳入整个教学过程, 放手让学生自学, 同时加以精心地组织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句话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所谓课前预习,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学生预先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可以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已学过的旧知识。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所以说预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许多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阅读课课文预习时,往往流于口头上的布置,通常都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对阅读效果也不做检测,缺少有效的指导和监控手段。许多学生在对课前预习的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如,有的同学说,反正上课老师要讲,何必事先伤脑筋,白费时间呢?有的同学讲,课后复习、练习、作业就够多的了,哪有时间预习?学习吃力的同学则认为:老师讲我都听不懂,预习就更不行了。有些同学则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课后围着习题转,考试之前拼命干”的残缺式的学习方法。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效率就低。因此,如何把预习落实到位,使预习更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课的课前预习谈一点体会: 在教学中,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结合初中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了以下阅读课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得学生的预习更有效,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一、课文单词预习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离不开句子,句子离不开文章,文章离不开语境。英语是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如果脱离语境背单词,是难以熟练掌握并恰当运用单词的。词汇预习就是培养学生会读、会认、能理解的能力。牛津英语教材中词汇量大, 尤其是在阅读课中,事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中有效地理解生词和记忆生词,那么,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就能扫清单词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1.要求学生看着音标,先划出单词对应音标里的元音音素,接着在单词音标里标明音节点,然后尝试着根据音节拼读单词。然后听录音核对一下,看看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如有不对的地方马上纠正。
2.了解该单词的词性和词义,并找出这个单词的所有派生词,包括词性,词性的变化或是近义词反义词等,扩展词汇量
二、课文朗读预习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法,因此也是使用最多的方法。阅读课中课文的语音语调的预习可通过跟读课文录音来进行。学生第一遍可以静听录音,熟悉整体语音语调。第二遍分段听录音跟读模仿,并有意识地用铅笔在轻重读、连读、升降调等地方作标记。第三遍是不听磁带,自己读,通过多次试读而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合上书本听录音跟读。这样通过反复听、跟读,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感,正确的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文理解预习
阅读课文预习任务的布置不可仅仅停留在课文表面的阅读,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深层阅读。在布置阅读预习任务时,可以给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自学任务: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句子正误判断;比如理清课文的信息线索,进行填图列表;比如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进行回答;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对课文细节内容进行提问,等等。学生可以依据预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进行自理、自学、自悟,逐步养成正确的预习方法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同时阅读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课文语法预习
语法一直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语法难度很大,花得时间也多,约占整个英语学习的70%左右,我们的英语使用得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语法掌握程度。但是很多学生语法规则能背得滚瓜烂熟,而真正运用时却不知所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学生背条条框框,不如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自己去找规律、找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活用语法的效果。因此,在扫清单词障碍后,让学生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划出课文中的难句或重要的单词或知识点,利用手头的资料,如《一课一练》等,分析难点,独立解决问题。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必过于“纠缠”,可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一起解决。通过分析语言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教学是为完成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读得懂,然后才说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抓好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掌握。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预习水平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不断提高的,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努力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只要学生重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巧妙运用合适的预习方法,课前预习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也会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