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艺术学概论心得精选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心得精选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编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对中外28个经典作品的读解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使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第五章 实用艺术
一、中编“艺术种类”提要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容纳了最新出现并广受欢迎时新兴艺术门类或样式。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毕竟刚刚出现,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目前尚未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学术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即使在发达国家内,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因此,本书也暂不采用此种方法。
科学的艺术分类方法应当充分吸收上述分类法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动态化的方式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
第六种: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本书采用的便是此种分类方法。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并未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诸如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一类民间艺术就尚未提及。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任何艺术分类的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各门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中外许多美学家都曾经指出过“诗”与“画”之间的密切联系,有的还把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等等,充分反映出某些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艺术种类这种多样性与统一性,使得人类的艺术领域更加丰富多采。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种多样性与统一性,掌握各类艺术的基本规律和美学特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音乐学系
项阳
博士,男,1956年生。祖籍湖北宜昌,生于山东淄博。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弓弦乐器史》、《山西乐户研究》、《乐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载者》(日文版、大阪2007)、《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论文集《当传统遭遇现代》;参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独立完成和参与多项国家课题。有着较为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为研究生讲授“中国乐器史”、“中国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等;为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专家委员(2004);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委员(2007);文化部音像审查专家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委员(2007、2009);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委员(2008);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委员(2008);科研成果获得文化部、教育部的奖励,《山西乐户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一等奖。博士研究生指导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在做课题为《中国乐籍制度研究》、《以乐观礼》,参加集体课题为《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
田青
生于1948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名誉主编、《音乐研究》及《中国音乐学》编委;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佛光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已发表学术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约150万字,主要论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历史的性别》、《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净土天音》等。
第二篇: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艺术学概论笔记汇总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笔记汇总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编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对中外28个经典作品的读解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使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第七章 表情艺术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3.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
(3)节奏性与韵律美。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对于音乐和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来讲,节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节奏看作是表情艺术的生命。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节奏具体指乐音的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节奏的形式绝非音乐才具有,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冬去春来这些有规律的变化都给人的心理造成了节奏体验。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沉重的节奏使人压抑,欢快的节奏使人陶醉。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靠乐音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来构成艺术形象,因此,音乐必然需要将节奏作为最核心的艺术表现手段。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有时甚至可以从不同的节奏类型区别出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一般来讲,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和无法排遣的郁闷,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最后希望破灭的悲惨结局。
在舞蹈中,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显然,对于音乐、舞蹈这两种表情艺术来讲,节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术学系
吕品田
1959年生于江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尤其重视手工艺、设计艺术和民间美术研究,并作为专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践。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及修订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中国传统工艺》、《现代构形艺术》、《新生代艺术》、《回忆与忘却》、《自由空间的向往》、《必要的张力》、《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等,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特别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王海霞
女,回族。196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从事民间美术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任文化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任副主任。2004年11月,继续在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自2006年起,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担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人。2011年底,完成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一期——高密年画》工作,任项目负责人。2003年以来,多次参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任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传承人评定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及评委,负责及参与了多项大型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工作。近年出版著作:2005年,与王树村合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任主编与主撰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承担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大型合作项目《灿烂的中国文明——民间艺术》,任专项网页作者。2008—2010年,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十卷本)副主编(王文章主编),负责《年画世家》艺术的撰稿。该丛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13年,《大美在民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作品选粹》任副主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王树村、王海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一辑),任主编,并担任《唐卡》艺术作者。(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长江出版集团品牌奖。中文繁体字版、英文版、日文版即将出版。目前正在进行的编撰工作:(1)《中国古版年画珍本》丛书(十一卷),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任执行主编,(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联合出版),(2)《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二辑),任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3)《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60本,主编徐艺乙、王海霞,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出版)。
李宏复
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族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民间美术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中华民族民间美术、中国刺绣工艺文化。近10年承担及参与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科研究项目《萨满造型艺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黎族妇女筒裙纹样研究》。利用课题及自筹经费对天津、晋、蒙等地的一部分市、县、乡、镇、村,就22个等民族的民间刺绣工艺文化、萨满教文化等,分别进行了调研,并收集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相关资料。近10年主要论着:《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萨满造型艺术》;《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织绣》;《手工刺绣》;《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一幅珍贵的民族画卷-百苗图》;《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获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萨满造型艺术-民族学田野调查案例研究》;《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枕顶绣-俗中求雅的吉祥心理寄托》;《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西北回族刺绣研究》;《中国民间的戏曲刺绣图像-象征意义的非文字教化功能》;《清代滇、黔、湘民族图册中服装造型的解读》等。
第三篇: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艺术学概论笔记精选(本站推荐)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笔记精选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编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对中外28个经典作品的读解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使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第八章 综合艺术
一、本章内容概要 1.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2)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也包括地方戏如川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仅举中国戏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与西方戏剧“以多见一”之间的比较和区别,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巨大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征是以“一”为起点,如戏曲的角色行当上是“一行多用”(生、旦、净、丑),表演动作上是“一式多用”(唱、念、做、打),戏曲声腔与音乐上是“一曲多用”(基本曲牌),舞台布景上是“一景多用(如一桌两椅),服饰脸谱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艺术上,还有“一人千面”(一套程式、万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态”、“一笑百媚”等,充分体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戏曲“以一求多”的美学追求。
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中国戏曲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是经过汉唐直到宋金即12世纪的末期才算形成。中国戏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百戏。唐代更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歌舞戏和参军戏,“戏”和“曲”进一步融汇,表演形式也更为多样。宋、金时期,戏曲艺术真正趋于成熟,宋杂剧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剧中角色也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国戏曲表演分行当的体系。元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作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堪称世界戏剧艺术的不朽作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特别是传奇作品大量涌现,包括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划时代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古典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中国戏曲深受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又深刻地折射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美学追求。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些特征并非中国戏曲所独有,许多东方戏剧也具有这些特点。
戏曲艺术高度的综合性、程式化和虚拟性,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术学系
吕品田
1959年生于江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尤其重视手工艺、设计艺术和民间美术研究,并作为专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践。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及修订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中国传统工艺》、《现代构形艺术》、《新生代艺术》、《回忆与忘却》、《自由空间的向往》、《必要的张力》、《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等,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特别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王海霞
女,回族。196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从事民间美术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任文化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任副主任。2004年11月,继续在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自2006年起,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担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人。2011年底,完成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一期——高密年画》工作,任项目负责人。2003年以来,多次参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任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传承人评定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及评委,负责及参与了多项大型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工作。近年出版著作:2005年,与王树村合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任主编与主撰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承担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大型合作项目《灿烂的中国文明——民间艺术》,任专项网页作者。2008—2010年,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十卷本)副主编(王文章主编),负责《年画世家》艺术的撰稿。该丛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13年,《大美在民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作品选粹》任副主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王树村、王海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一辑),任主编,并担任《唐卡》艺术作者。(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长江出版集团品牌奖。中文繁体字版、英文版、日文版即将出版。目前正在进行的编撰工作:(1)《中国古版年画珍本》丛书(十一卷),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任执行主编,(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联合出版),(2)《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二辑),任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3)《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60本,主编徐艺乙、王海霞,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出版)。
李宏复
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族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民间美术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中华民族民间美术、中国刺绣工艺文化。近10年承担及参与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科研究项目《萨满造型艺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黎族妇女筒裙纹样研究》。利用课题及自筹经费对天津、晋、蒙等地的一部分市、县、乡、镇、村,就22个等民族的民间刺绣工艺文化、萨满教文化等,分别进行了调研,并收集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相关资料。近10年主要论着:《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萨满造型艺术》;《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织绣》;《手工刺绣》;《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一幅珍贵的民族画卷-百苗图》;《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获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萨满造型艺术-民族学田野调查案例研究》;《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枕顶绣-俗中求雅的吉祥心理寄托》;《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西北回族刺绣研究》;《中国民间的戏曲刺绣图像-象征意义的非文字教化功能》;《清代滇、黔、湘民族图册中服装造型的解读》等。
第四篇: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艺术学概论笔记整合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绘画史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
艺术学概论笔记整合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编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对中外28个经典作品的读解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使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第八章 综合艺术
一、本章内容概要
2.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
(3)文学性与表演性。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综合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它们都必须经过二度创作,才能产生舞台形象、银幕形象或荧屏形象,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欣赏。在综合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一度创作的核心是文学剧本,二度创作的体现是表演艺术。所以,文学性与表演性在综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首先是从剧作者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只有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导演、演员和其它艺术工作者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银幕上或荧屏上。文学剧本作为基础,还不仅仅因为它是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导演和演员进行再创作的依据。一部优秀的文学剧本,为导演和演员的再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成功的地开端,相反,一部思想和艺术质量都很低的文学剧本,要想完成一个出色的戏剧影视作品,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都属于表演艺术,表演性是它们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讲,综合艺术之所以能把各门艺术的众多元素综合在一起,就是由于表演将各种艺术元素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了。所谓表演,就是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优秀的表演艺术应当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表演艺术的核心,是解决演员与角色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努力克服自我与角色的距离,认真分析和理解角色,塑造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的关键,是掌握好“体验角色”和“体现角色”这一对矛盾。所谓“体验角色”就是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像角色这那样去爱、去恨、去思想、去行动,使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所谓“体现角色”就是演员用自身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和内心动作把体验角色的结果表达出来。在表演艺术中,体现与体验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美术学系
吕品田
1959年生于江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尤其重视手工艺、设计艺术和民间美术研究,并作为专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践。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及修订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中国传统工艺》、《现代构形艺术》、《新生代艺术》、《回忆与忘却》、《自由空间的向往》、《必要的张力》、《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等,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特别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王海霞
女,回族。196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从事民间美术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任文化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任副主任。2004年11月,继续在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自2006年起,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担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人。2011年底,完成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一期——高密年画》工作,任项目负责人。2003年以来,多次参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任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传承人评定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及评委,负责及参与了多项大型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工作。近年出版著作:2005年,与王树村合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任主编与主撰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承担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大型合作项目《灿烂的中国文明——民间艺术》,任专项网页作者。2008—2010年,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十卷本)副主编(王文章主编),负责《年画世家》艺术的撰稿。该丛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13年,《大美在民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作品选粹》任副主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王树村、王海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一辑),任主编,并担任《唐卡》艺术作者。(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长江出版集团品牌奖。中文繁体字版、英文版、日文版即将出版。目前正在进行的编撰工作:(1)《中国古版年画珍本》丛书(十一卷),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任执行主编,(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联合出版),(2)《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二辑),任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3)《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60本,主编徐艺乙、王海霞,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出版)。
李宏复
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族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民间美术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中华民族民间美术、中国刺绣工艺文化。近10年承担及参与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科研究项目《萨满造型艺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黎族妇女筒裙纹样研究》。利用课题及自筹经费对天津、晋、蒙等地的一部分市、县、乡、镇、村,就22个等民族的民间刺绣工艺文化、萨满教文化等,分别进行了调研,并收集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相关资料。近10年主要论着:《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萨满造型艺术》;《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织绣》;《手工刺绣》;《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一幅珍贵的民族画卷-百苗图》;《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获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萨满造型艺术-民族学田野调查案例研究》;《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枕顶绣-俗中求雅的吉祥心理寄托》;《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西北回族刺绣研究》;《中国民间的戏曲刺绣图像-象征意义的非文字教化功能》;《清代滇、黔、湘民族图册中服装造型的解读》等。
第五篇: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理论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艺术学概论笔记详解
201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理论611艺术概论考研参考书艺
术学概论笔记详解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参考书及参考书解读、导师介绍等方面的问题,才思教育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才思教育就是顶尖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
《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彭吉象
本书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编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对中外28个经典作品的读解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掌握鉴赏作品的方法。下编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使用,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一、本章内容概要 „„
4.“典型和意境”。
(1)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形象,确实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就会发现艺术画廊中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典型。《水浒传》中勇猛鲁莽、见义勇为的鲁智深,秉性刚烈、性格倔强的武松,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李逵;《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欺世盗名的曹操,粗豪威猛、急躁暴烈的张飞;莫里哀讽刺喜剧《伪君子》中伪善卑劣、灵魂丑恶的达尔丢夫,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性格复杂、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于连;巴尔扎克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贪婪成性、狡诈吝啬的老葛朗台,冈察洛夫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懒惰成性、不可救药的奥勃洛摩夫„„正是这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些优秀作品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独特的行为,独特的生活习惯,而且有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感情、独特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象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真正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深邃的灵魂与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美术学系
吕品田
1959年生于江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曾任《美术观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等。长期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创作,尤其重视手工艺、设计艺术和民间美术研究,并作为专家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践。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及修订本、《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中国传统工艺》、《现代构形艺术》、《新生代艺术》、《回忆与忘却》、《自由空间的向往》、《必要的张力》、《传统手工艺》、《动手有功》等,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特别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
王海霞
女,回族。196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从事民间美术研究。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任文化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任副主任。2004年11月,继续在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自2006年起,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担任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人。2011年底,完成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试点工程一期——高密年画》工作,任项目负责人。2003年以来,多次参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任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传承人评定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及评委,负责及参与了多项大型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工作。近年出版著作:2005年,与王树村合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任主编与主撰稿(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专著《巫术·宗教·原始文化—中外传统民间艺术探源》(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承担中国艺术研究院与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大型合作项目《灿烂的中国文明——民间艺术》,任专项网页作者。2008—2010年,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十卷本)副主编(王文章主编),负责《年画世家》艺术的撰稿。该丛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13年,《大美在民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作品选粹》任副主编(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年画》王树村、王海霞(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一辑),任主编,并担任《唐卡》艺术作者。(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书目,长江出版集团品牌奖。中文繁体字版、英文版、日文版即将出版。目前正在进行的编撰工作:(1)《中国古版年画珍本》丛书(十一卷),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任执行主编,(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联合出版),(2)《中国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十卷本(第二辑),任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3)《小书大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60本,主编徐艺乙、王海霞,重庆出版集团2014年出版)。
李宏复
满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民族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民间美术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中华民族民间美术、中国刺绣工艺文化。近10年承担及参与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科研究项目《萨满造型艺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黎族妇女筒裙纹样研究》。利用课题及自筹经费对天津、晋、蒙等地的一部分市、县、乡、镇、村,就22个等民族的民间刺绣工艺文化、萨满教文化等,分别进行了调研,并收集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相关资料。近10年主要论着:《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优秀科研成果奖;《萨满造型艺术》;《中国国粹艺术读本:织绣》;《手工刺绣》;《中国刺绣文化解读》;《一幅珍贵的民族画卷-百苗图》;《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获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萨满造型艺术-民族学田野调查案例研究》;《民间刺绣图案的象征符号阐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枕顶绣-俗中求雅的吉祥心理寄托》;《潮绣的传承与商品化》;《西北回族刺绣研究》;《中国民间的戏曲刺绣图像-象征意义的非文字教化功能》;《清代滇、黔、湘民族图册中服装造型的解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