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

时间:2019-05-14 20:5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

第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

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

【热点材料】

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对宪法修改作出重要部署。全会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全会认为,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既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又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全会提出,这次宪法修改必须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则,做到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理论分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3.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效制約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要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5.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提出这次宪法修改必须贯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原则。全会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6.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7.党的主张要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会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8.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9.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认为,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

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2.物質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进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13.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14.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5.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则,做到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问题,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17.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18.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19.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实践表明,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进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

20.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认为,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

2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2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2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国现行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这说明

①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②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④我国加强对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力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要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要认真行使立法权 ②各级政府要公正司法 ③司法机关要依法执政 ④公民要自觉守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 B.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检察院 D.人民法院

4.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B.要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C.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

D.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5.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下列对中共依法执政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 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6.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B.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兴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B.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D.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③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9.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实践表明,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进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这蕴涵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自然界是发展的 D.社会实践是发展的 11.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憲法作出适当的修改。其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2.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因为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这次宪法修改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材料二: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宪法修改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宪法修改要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分析问题,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问题,维护宪法权威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宪法修改应该如何坚持辩证唯物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2018年1月18日至19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抓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会认为,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材料二: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2)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说明。

(3)结合材料一,请你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C 6.B 7.D 8.A 9.D 10.A 11.C 12.B

13.(1)①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立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②中国共产党要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③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该把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自觉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2)①物质决定意识,我国宪法修改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国宪法修改应该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宪法修改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我国宪法修改应该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宪法修改要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问题,维护宪法权威性。

14.(1)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有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提高国家治理能力。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①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④公民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积极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二篇:2012高考政治文化热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

时政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胡锦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相关背景:中国文联会议、全国作家会议、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小悦悦事件

一、总体要求:

先进文化深入人心,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二、重要方针(五个坚持)

三、六大举措(奋斗目标)

四、精神概括

对世界文明发展大趋势的一个深刻的洞察 是文化本质力量的一种深刻的把握 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的认知

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自身肩负的一种文化使命的深刻的自觉 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的反省

是对最近十年以来新的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实践的一种深刻总结

五、《决定》亮点语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公共文化产品纳入预算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帮扶

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对非遗项目实施税收优惠

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进行命题的方向:

经济生活角度:

1.运用经济生活中生产和消费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知识链接——经济生活

1.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和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生产与消费:生产发展决定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动力功能又促进了经济(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消费结构的优化。

3.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4.财政: 财政为文化产业奠定物质基础,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财政收入。

5.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布局于公有制、私营、个体等多种形式的经济中的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6.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市场能够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7.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诚信等),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人,加强督促检查,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通过计划、财政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8.全面小康: 已达到总体小康,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9.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对外开放: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以发展文化产业,坚持文化的引进和输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政治生活角度: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2.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怎样才能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知识链接——政治常识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们要把文化产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正确的政治领导,文化产业才能得以快速发展。

2.公民的政治权利,如民主决策:来自基层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围绕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积极建言献策,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国体与国职:国家通过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以文化发展维护人民文化利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各级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强对文化事业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督促检查,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4.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维护人民的文化利益,通过政治领导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坚持民主执政(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进行调研)、科学执政(如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依法执政(如好地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

神,必须加快文化立法的进程,加大文化立法的力度,将文化立法的重点和立足点从便于行政管理转变到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上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文化法律体系。)

5.国际竞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文化生活角度: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党中央出台建设文化强国建议的依据。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知识链接——文化知识

1.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3.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5.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6.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7.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8.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9.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10.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造主观世界:在文化的支持下,我们要吸取先进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素质,以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角度: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2.从部分和整体的角度谈谈加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3.从哲学角度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知识链接——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根据实际的产业发展水平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正确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入调研文化产业现状的情况下,我们要摸清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革命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如部分以有序、合理的形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对文化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督促检查,实现文化发展的最优目标。).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升文化自觉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文化大发展的根本任务。

5.肩负时代使命,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李长春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提出“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的群众观点。

习题演练

1、既要做大文化产业这块“蛋糕”,又要分好这块“蛋糕”,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这体现了()

A、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B、消费具有动力功能C、生产与效率的的关系D、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2、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李长春此次调研的一个重点。当看到社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居民生活幸福安康,李长春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提高标准,以基层为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材料体现了()A.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B.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办事情着重把握主要矛盾D.看问题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针对当前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李长春希望文化单位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并努力“走出去”,进入全国先进文化企业行列。李长春提出上述希望,有利于()

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②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促进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④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文化体制改革将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两轮驱动思路,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下列对文化体改革的思路认识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B.削弱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势必导致文化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C.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国家更好的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能更好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深水区的延伸,有利于文化生产力突破制度性束缚,爆发出应有的活力,从而使文化更好的发挥新的经济驱动力作用。这表明()

A.政治和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D.经济实力增强,意味着文化也必然先进

7、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这说明()

A.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C.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D.文化对经济起促进作用

8、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蕴含的哲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人民群众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 答案:1-8 DBAABACA

9.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1)你认为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答案】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6)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①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有利于刺激居民的文化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④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10.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

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更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答案】(1)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1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准确理解程度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应从方向、途径、主体和背景等方面来思考。【答案】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外来文化,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社会实践,大胆进行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势,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同时国家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2.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请你就我国应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几点建议。 解析本题是开放式的题目,考生只要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就我国应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可。总的来说,考生答题时可以根据教材基本观点,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好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④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⑤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实践,要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⑦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⑧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13.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比较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求,又不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审时度势,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请运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对关系,简要回答国务院加快振兴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6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消费规模的大小,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而且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2)消费对生产有发作用。消费具有动力功能,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随着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文化消费的逐渐上涨,必然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4.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居民消费、国家财政等有密切关系。请选择其中两个角度说明文化产业与其之间的关系。(16分)(1)产业结构:

①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各部门广泛应用,我国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引起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工农业产值的不断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促进各经济部门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居民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消费品,也扩大了内需,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使精神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上升1,使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②消费对生产又具有反作用1。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2。人们的精神消费更多用于文化事业领域,能够拉动文化事业的发展1。(3)国家财政

①一方面,国家合理调节财政收入结构。制定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结构性减税,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为文化企业持续发展积累充足资金,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扩大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提供物质保障。从而推动文化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合理调节财政支出方向,加大财政支

出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如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投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为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财政对于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②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拉长,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而财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用发挥关键就在于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才能使文化产业循序渐进地发展。

14.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地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对于此次文化体制改革,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运用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说明。(14分)

答案:(1)矛盾主次方面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略)3(2)“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1”有其合理性,他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1,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1,该观点抓住了主流和本质。“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1”说明该观点忽视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矛盾次要方面的妥善解决,对于矛盾主要方面的解决也有很大影响1。

(3)因此,对待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我们不仅要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社会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也要注重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1,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1,努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既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抓住矛盾的次要方面,既抓住本质与主流,也分清主流与支流2。(4)该观点是片面的1。

附:雷锋活动与精神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活动是影响人们精神的载体雷锋精神出国了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也可是思想道德核心知识提示:文化

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④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核心、基本要求)⑤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哲学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三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公司和谐发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公司和谐发展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体会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牢记于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以及对党的现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一个历史性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要坚持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党的指导思想,用中国发展变化科学的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在改革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思想。这些内容理解着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很难。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发现“三个代表”中反复强调与时俱进的思想,我觉得这不仅抓住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而且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十六大报告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个是相互贯通、密不可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本身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强调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着眼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指导自身行动的总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反映了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自身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本质特征。

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俱进从时代的高度,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所要把握的“实事”,应着重把握当今的时代特征、时代条件、时代发展趋势及其给我们的机遇;所要求的“是”,应该是既符合自身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规律。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深刻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才能使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

与时俱进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时间的长河中,客观世界的一切无不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存在任何终极真理,因此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真理。与时俱进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实质上是在思想路线中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与时俱进强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创新是通过破旧立新、除旧布新,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推动革命建设事业的新发展。与时俱进进一步凸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要求。在与时俱进中,“时”是前提,是条件;“进”是归宿,是目的。“进”就是创新,就是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时,他指出我国2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的进程;指出与时俱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就告诉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着眼于开拓创新,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样,才抓住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关键。

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新情况,不断创新,更新观念,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不断把自身的目标与公司发展的目标和谐统一起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对自身业务求精工作求严,从而推动公司和谐发展,做精做强。

第四篇:浅谈如何与时俱进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浅谈如何与时俱进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换届以来,山阳县人大常委会以服务发展大局为己任,以强化监督实效为目标,以提高履职能力为重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扎实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县情及人大工作开展情况

山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全县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23个镇、322个村(居)、13.04万户46万人。近年来,山阳县坚持以建设美丽幸福山阳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县域经济稳中向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3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0.78亿元,财政总收入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922元和6474元。

2011年县镇两级人大换届依法选举出县人大代表204名、镇人大代表1219名,现有省、市、县、镇人大代表1479名,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25名(其中主任1 名、副主任4名、委员20名),镇人大主席23名、镇人大副主席2名。

一是重大事项依法决定。本届以来,山阳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抓大事、议大事、决大事的思路,以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依法科学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充分体现人民意愿,推动重大决策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先后通过颁布了《山阳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山阳县征收土地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听取审议了《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等报告,审查批准了县“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县级财政决算、调整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发展计划指标等重大事项,及时作出相关决议决定。在审议决定中,坚持把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结合,强化咨询论证,着力提高决议决定质量。

二是监督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山阳人大切实践行“民主民生”战略,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等方式,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先后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灾后基础设施恢复及灾民建房、扶贫开发、农村低保、“六五”普法规划、农业产业化、社会治安、保障性住房管理等专项工作报告55个,对《土地管理法》、《工会法》、《消防法》和《环境保护法》等10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深化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2012年以来,先后对经贸、水务、计生、交通、农业、住建、教体、财政、卫生等政府专项工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开展评议,对县政府财政、计划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统一全县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四费”发放标准以及兑现2010年“7.23”水毁河堤和镇村公路修复资金(其中各级人大代表捐资捐款达1200余万元)等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人事任免科学规范。换届以来,山阳人大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始终把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各项人事任免事项,共计任免“一府两院”工作人员263人。在人事任免过程中,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主任会议审议个人履历制度,任免时严格实施履职承诺和委员票决程序,并通过县电视台、人大橱窗等形式,公布任职情况和履职承诺内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任免后,重视监督人与监督事相结合、过程监督与效果监督相统一,为干部履职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了被任命人员更好地执政为民、勤政廉政、高效工作。

四是代表工作扎实有效。在代表工作中,坚持从强化基础入手,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着力在学习培训、强化联系、搭建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一抓学习培训,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培训各级人大代表1500余人次。二抓沟通联系,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各镇按照“五有”标准建立代表联络活动室,完善了代表小组活动制度;查阅县镇两级代表履职记实手册2800余本,强化了代表履职考核;连续两年对各条战线上的20名省、市、县代表履职先进事迹进行现场采辑,并通过县电视台滚动播放,评选表彰优秀人大代表60余名,彰显了代表时代风采。深入推进“三开展、三带头”活动,巩固提高“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代表履职载体日益丰富;创新县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新路子,坚持人大代表和公民列席、旁听常委会议制度,代表履职方式不断完善;利用人大网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人大履职和“一府两院”工作情况,代表知情知政渠道逐渐扩大。三抓督办检查,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认真落实代表建议、评议审议意见交办督办、定期检查等制度,采取实地检查、民意测评、代表面商、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着力提高代表建议和评议审议意见的办结率和满意率,促进代表建议和评议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民生民利得到有效维护。

五是镇级人大保障有力。在指导镇人大工作中,坚持每年召开2次以上镇人大主席会议,对人大主席进行业务培训,并对全年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完善镇人大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底考核镇人大工作,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组织观摩学习先进镇人大工作经验。同时,建立了常委会领导分片联系镇人大工作制度,明确了联系包抓责任,加强对镇人代会、人大代表联络活动室规范化建设以及代表述职评议、代表视察等活动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推动了镇人大工作开展。

六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我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大干部队伍作为自身建设的基础工程,以学习增长才干,以制度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常委会议专题学、主任会议集体学、机关干部定期学的学习制度,开展“每周五机关集体学习日”活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狠抓常委会机关目标责任、办文办会管理,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和保障能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党纪党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狠抓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关于代表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实施意见》、《人大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等36项制度,提高了常委会工作和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包抓重大项目和县级领导“村村到”、“一联五帮”、“双包双促”、“扶贫帮困”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不够统一规范。省、市人大中层工作机构设置与县人大设置不对应,不利于上下级人大的指导、协调和联系,县级人大机关设置“四委一办”未能涵盖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职能,如此以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缺位、效率低下,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在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构成上,专业人才偏少,特别是法律、财经、审计、城建、规划方面人才缺乏,影响人大职权的行使;专职委员比例低,许多兼职委员不能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与人大工作的关系,难以适应新形势人大工作需要;委员代表面窄,干部委员多,群众委员少,年老委员多,年轻委员少,不能充分反映群众意愿。

三是履职环境和干部交流机制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人大各工作委员会主任不能参加县委、政府召开的相关会议,使人大审议评议相关事项时不能知情知政,使人大监督不能切实发挥作用。在干部交流方面,人大与党政部门干部互动交流不够,提拔面比较窄,影响到了人大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上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方式不够创新。在人大监督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受到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观念和习惯的束缚,导致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环节性监督多,全程性监督少;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提意见多,跟踪问效少,致使人大履职效能不够,不能有效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

五是发挥代表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够充分。代表素质不够高、思想认识不到位,履职时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荣誉代表”、“特殊代表”思想普遍存在,仅仅满足于参加一年一次的人代会,对闭会期间的视察、调研、检查、评议不积极,不能很好执行代表职务,不敢直言不讳陈述意见,在履职发言的时候讲成绩洋洋洒洒、讲问题吞吞吐吐、提意见马马虎虎。

六是县镇人大工作人员配备尚不够科学。目前,我县县镇两级人大工作人员配备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县人大机关编制21人(现实有33名,不含转任11名),实际上除工勤岗位外,“四委一办”一般只有2人,人员年龄偏大,编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民主政治建设需求。23个镇仅有25名工作人员(23名镇人大主席、城关镇和中村镇配1名副主席),“一块牌子一个人”、“一年只开一次会”,很少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不能发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及时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设置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要完善好人大机构顶层设计,对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在机构设置上力争做到省、市、县机构对口、名称相同、编制适度。建议县级人大机关在现有“四委一室”的基础上,增设农工委、环资工委、预算工委、研究室、信访室等机构,每个工委以3-5人为宜。

二是不断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要适当提高专职委员和专业人才比例,优化委员年龄结构,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化、知识层次多元化、年龄结构梯次化的人大常委会集体,使常委会不但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同志、有精力旺盛的青年同志,而且有懂政治、懂经济、熟悉政策、熟悉法律的专业人才,使常委会的决策层面充满活力。

三是高度重视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要切实解决人大机关人员编制偏少、配备不够合理的状况,优化年龄和知识结构,充实司法、财经、审计、城建、规划等工作力量;聘请社会中介组织力量组建专家委员会,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权提供服务;重视人大干部内外交流,加大干部教育培养提拔使用力度,积极推进人大常委会机关与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干部的多向交流,有效改变人大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大干部整体素质。

四是保障支持人大常委会履职行权。切实加大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人大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全有关议事制度,完善细化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文件备案审查、质询和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式的程序,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代表建议、评议审议意见办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认真履行财政全口径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职权,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五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大代表培训力度,建议在市县两级设立专门的代表培训机构,实现代表培训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强化对代表的政策理论、人大业务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代表的整体素质;加强代表履职的经费保障,确定各级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及农民代表执行职务费和误工补贴标准,为代表履职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代表应在任期内向选民述职1—2次,报告履职情况,接受选民监督。

六是着力强化镇级人大作用和地位。要强化镇人大的作用和地位,完善镇人大主席在闭会期间的工作职责和履职方式,为镇人大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要重视镇人大干部队伍建设,逐步落实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及工作人员的配置,建议按镇域面积和人口配备人大干部,小镇配人大主席、副主席、工作人员各1名,大镇配人大主席1名、副主席2名、工作人员1名。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人大主席的政治待遇,实现镇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的多向交流,以激发其工作活力。

第五篇: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2011高考政治――热点跟踪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背景材料:

1、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3、近段时间以来,水、电、煤、天然气、石油频频告急,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与节约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此举表明国家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说,目前,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回避。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绝大部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处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5、以“循环经济在实践”为主题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在厦门举行,会议通过了“厦门共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推广、市场驱动、公众行动。”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为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它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内涵上理解,主要有两层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含义:一是指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二是指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原因、意义)

经济学角度:

1、我国的资源具有稀缺性,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5、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7、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8、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3、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从长远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全面地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观点,反对片面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十一五”规划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坚持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6、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既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7、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如果任由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而不加以扭转,必将对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企业必须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都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事物质变的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等,都体现了要重视事物结构的优化,通过优化结构实现事物的质变。

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9、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学角度:

1、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构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3、我国的国家机关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客观要求。

4、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7、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结合材料,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说明我国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经济学角度: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

3、利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大力推进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5、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

6、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0、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哲学角度: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5、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途径。

6、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8、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学角度: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机构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4、国家要认真履行其职能。履行经济职能,通过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履行文化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这国家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对内职能的表现

5、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下载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政治热点:推动宪法 与时俱进 完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高考政治热点5篇

    2014高考政治热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一、【时事背景】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胜利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

    2010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三

    热点专题三:关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 会) 1.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变化峰会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

    与时俱进推动新时期女职工工作向前发展

    新时期县级工会女职工工作应怎样围绕女职工自身特点和女职工工作的难点重点来开创性开展工作?这是当前县级女职工组织和女职工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我们浦江县总工会......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股市持续深度调整、银行信贷规模相对偏紧,2008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债市正在成为许多中国企业融资......

    推动ISO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发展

    我国质量管理体系颁证数量居世界首位 发布时间: 2011-10-26 10:7阅读次数:8【字号:大 中 小 标准】 第28届ISO/TC 176年会在京召开 推动ISO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发展 陈钢出席并......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2007年高考政治热点辨析题集锦 1.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于2006年8月24日经过投票表决,多数人赞成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遭到“降级”。辨题: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

    2013届高考政治热点专题一

    热点专题一共筑中国梦想实现人生出彩【命题猜想】特别提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今年高考政治和各科命题的重要背景,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今年参加高考......

    2013年高考政治热点预测

    2013年高考政治重大热点集锦一、党的十八大热点 1、"新四化" 党的十八大作出“促进部署。(旧四化: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实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