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股市持续深度调整、银行信贷规模相对偏紧,2008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债券市场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债市正在成为许多中国企业融资新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IPO融资额为906.02亿元,同比减少了33%;而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发行规模及筹资规模却大幅提升,上半年已经发行的30只企业债和13只公司债共募集资金929.5亿元,这也是上市公司债券融资额首次超过股市IPO融资额度。而随着下半年股市继续调整,上市公司通过债市融资的势头有增无减。数据统计显示,今年7月、8月,两市企业分别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289亿元、228亿元,而9月份仅前15天通过债券市场募集的资金就超过300亿元;其中不乏招商银行、保利地产、包钢股份等 大盘蓝筹品种。
从今年已经发行的公司债来看,其期限大多在3年-10年之间,长于银行贷款期限;利率一般在5%-7%之间,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2%左右,即使扣除发行费用,企业因此节约的利息成本也十分可观。这也是众多企业纷纷从银行贷款、股市融资等转向债市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上述数据可见,中国正在迎来债市融资的加速发展期。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常把重心偏向于推动企业IPO发行,而忽视了企业、公司债的发行。在全球经济衰退,银行信贷紧缩,股市融资相对较难的形势下,推行企业债券,利用“后牛”时期投资者较为认同的、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融资手段,不仅能提高资本市场活力,而且对帮助企业平稳度过这一波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一、中国企业、公司债市场发展历史所呈现的特点
(1)中国企业债的发展历史虽然较股票的发展历史要长,但企业债并未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直接融资形式。与国外债券融资额远远超过股票融资额正相反,我国的企业债券融资微不足道。从1987年的30亿融资额到2004年的290亿融资额,16年中公司债券融资才增加10倍。
(2)企业债券融资在往年GDP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如2002年,中国GDP总值为10万亿元,同期股票市值为38300亿元,相当于GDP的38.3%,而同期企业债的未清偿额为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同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及欧元区其公司债存量分别占其GDP的54.5%、31.91%和36.55%和57.8%。
(3)在债券市场结构中,企业债所占比例过小。如从94年起至2005年止国债全国债券市场余额达65500亿元,而企业债则仅为1700亿元,占债券市场余额的3%。企业债市场已被边缘化。
(4)公司债券的发行采取了更多的行政控制手段和法律限制,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发债只局限在几个相对具有垄断地位的基础性行业,把公司债的功能更多地定位在筹集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另外,在公司债利率方面不是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而是用行政手段规定最高利率限制。
(5)公司债流通市场缺乏应有的活跃性,转债品种较少,缺乏可投资性。从我国的企业、公司债市场发展历史看来,债券市场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融资功能,而直接导致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重股市,轻债市”。虽然从招商银行2007年企业债券市场的统计数据能看出,我国企业债市场相比2005年之前有了较快的发展(企业融资额达到1196亿元,与87年的30亿相比,增加了40倍),但是相对于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金融强国,这样的跨越还是略显微薄。
二、发行企业、公司债的优点
(1)公司债较银行贷款具有明显的分散风险的作用,具有更广泛和更强的融资功能。公司发行公司债不会摊薄股东收益和影响股东控制权,可以实现调节资本结构目的,使公司权益、负债结构更为合理。
(2)公司债可更加充分显示公司的营业能力和成长性,其二级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公司的市场风险系数,可形成对公司更强的市场约束力。
(3)公司债有利于长期项目融资,降低融资风险,同时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如保险机构、养老基金、专业投资基金等提供了可供长期投资的金融产品。
(4)一些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有互相平衡作用,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对投资者做股票有一定的帮助。股价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价格
扭曲,出现价格和价值背离的情况,这时,股价和债券的互相纠正功能,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5)对股市资金分流影响不大 市场上的资金不是流到股市就会流向债市,两者呈现“此消彼涨”的情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股市的资金,但最终债券的收益率将成为争夺资金的关键
(6)附选择权的公司债、参加公司债及附认股权公司债为公司实现债权与股权之间的结合和良好互动提供了最具选择性的手段。
经济增速趋缓与CPI下滑带动的通胀压力变小,基本可以确立加息周期结束,从紧缩宏观政策面带动的利率风险因素因此大大缓解,这无疑将使债券市场迎来新一轮景气。在低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年代,配置债券无疑是最佳选择策略。
三、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公司债的发展
(1)加大推进力度,把推动企业、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任务提上日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司债市场。努力消除“重股轻债”的历史现象,逐步形成股市、债市“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积极态势。
只有充分重视才能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自身加强对企业、公司债的认识,才能使我国企业、公司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
(2)规范和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充分揭示债券风险。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化运作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债券发行管理能够采用市场化机制的基础。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约束机制,规范和强化信息披露的要求,有利于债券风险的充分揭示,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是债市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3)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揭示的重要制度安排,独立、公正和客观的信用评级制度能够对公司债券进行有效的外部评价,为投资者判断债券信用风险、评价债券投资价值提供充分的依据,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提高市场效率。因此,评级机构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积累信誉,提高能力,继续完善并发挥在债券市场中的作用。
(4)完善破产偿债机制,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有效的破产偿债机制是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之一。对公司债券市场而言,企业破产偿债机
制同样是其市场化运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破产偿债机制,债权人才能及时通过市场化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2007年新《破产法》的实施,简化了破产程序,债权人能及时、有效地提出债务人破产申请,有利于更好保护债权人利益。强化对债权人正当权益的保护,为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5)建立顺畅的监管机制,加强债券市场的集中监管,促进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债券市场高度分散的监管机制,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监管机制的分散化,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债券市场发展缺乏有效监管和统一规划,债券二级市场呈现市场分割局面,不利于全国统一互联债券市场的建立,影响了资本市场有机整体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直接从理顺债券市场监管机制入手,参照我国股票市场现行监管体制和借鉴成熟市场国家监管经验,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体制,也是债券市场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深交所在企业债市场方面的创新
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中,融资难是最大的瓶颈。目前我国430万户中小企业,虽然创造了60%的GDP,但可以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额度不足商业贷款总数的1/4,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达30%以上。
深交所致力于为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谋求发展的空间,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而“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孕育,正是深交所人为解决“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不高,单个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难度很大”这一问题上的又一创新。集合债券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若干经营状况良好、成长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组合在一起,申请集合发债。这种债券发行方式使发行主体由原来单一的大型国有企业转变为一揽子企业。在央行调控银行信贷规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下,集合债券的发行可以使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募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且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以“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模式发行。
从今年11月13日的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获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
问题,目前上海市已经把中小企业集合债的试点工作提上日程,这也预示着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小企业集合债必将成为企业继IPO之后的又一强有力的融资手段。
继2005年首届“中国债券市场论坛”结束之后,大力发展中国的企业债市场正在成为各方的共识,06、07年的中国债券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处于资本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我们应当本着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主要目标,变此次金融危机对股市的冲击为动力,从根本上做好债券市场的推进、监管以及创新工作,使“股市”与“债市”真正实现互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深交所上海中心
吕冠勋
第二篇:完善公司治理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与会代表:
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对《欧洲货币》“中国论坛”的召开、对选择“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这么好的一个题目来进行讨论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我也非常感谢中国工商银行、汇丰银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香港交易所、穆迪亚太公司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公司治理问题对中国的发展非
常重要,其涉及的内容和影响十分广泛,所以我想利用有限的时间,讲一讲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公司治理在中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题目。我国从开始试图引进公司治理的概念到现在时间还很短,发展的年头还不长,期间曾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艰辛。我们也曾经历了一些很初级的问题的争论,就像是小学生的讨论似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进步很快,非常令人激动。当然,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司治理我们也还有许多剩余的问题尚未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我想借此提出12个议题,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讨论,取得进展,对中国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希望讨论的12个议题
首先,公司治理的概念是从国际上引进的,我国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定的过程。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尝试把公司治理的概念写入,文件中明确了“出资人、董事会、管理层和职工”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应该说初步提出了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但是公司治理一词的正式引入一直到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才正式被写入了党的主要文件。在公司治理的指引方面,在坚持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政府最好能明确对1999年OECD发布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的态度,如何发挥政府在制定公司治理的整体制度和法律框架方面的推动作用,这也是OECD在2004年发布《关于公司治理原则》(修订版)时所特别重视的。近年来,我国一些部门,包括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以及其他部门都发布了一些很好的公司治理指引,但从政府角度,推动公司治理指引还需要做哪些进一步的努力?还很值得讨论。
第二,从国际实践经验看,公司治理存在不同的模式,例如安格鲁-萨克森模式、莱茵河模式、日韩模式等。过去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不同模式之间有收敛的趋势,在一些问题上更加一致,但在很多方面仍有不同,中国必然需要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模式选择。其中,在哪些方面究竟需要借鉴哪些模式、选择哪种模式,仍然需要积极的探讨。
第三,90年代初,中国之所以开始要引进公司治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不少企业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问题。时至今日,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还需要我们正视和讨论。
第四,与内部人控制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1999年曾经实施过金额相当巨大的“债转股”,债转股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很多扭曲和失真,无视和违反了公司治理原则。对此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也很重视。失误业已发生,今后需要如何去解决债转股留下的公司治理后遗症?
第五,从中国的实践看,目前在公司治理方面做的最好的总体上还是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有监管机构对公司治理的指引,有投资者、公众和市场的监督。上市公司的实践也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股份制改革是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推动大中型公司上市是改革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措施。如果没有股份制改革,如果不推动大中型公司上市,想获得公司治理的实质性进步是否可行?我认为恐怕会有很大的困难。
第六,中国的国情之一是,在投资者、董事会、管理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之外,在公司治理中还需要考虑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关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明确。
第七,我们接受了国际上很多关于公司治理的好经验,但在OECD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中,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中国实际上始终在回避,始终没有提出任何正面或反面的意见。2004年OECD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比1999年版更加强调发挥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准确解释并让大家了解Stakeholder的内涵,正面发挥其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
第八,我们仍旧可以看到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出现的比较明显的偏差是忽视股东的利益。例如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始终不对股东分红。今后如何体现股东利益依然是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的议题之一。
第九,令人欣慰是,近年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进展。尽管刚开始引进独立董事时有很大疑问,担心独立董事一时成长不起来,只是些花瓶,事实上,经过培训和锻炼,独立董事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开始发挥越来越明显的积极作用。今后如何进一步发挥好独立董事的作用仍旧是需要讨论的议题。
第十,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的机构投资者,例如封闭式投资基金、开放式投资基金、其他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等。在当前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
制问题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这些机构投资者究竟是选择美国模式作消极投资者,还是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公司治理,也是需要讨论的议题。
第十一,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杠杆率非常高,从银行贷款的金额大而自有资本金比率低,银行是非常重要的债权人。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债权人权利保护机制、有效的清偿框架都是OECD公司治理原则中十分重视的问题。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值得中国的银行界深入探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最后,关于公司治理在中国出现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公司治理已经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造的课题,同时也是各类非公有制企业改革中要强调的同样重要的课题。过去写政策性文件,总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专门写一段,非公有制企业似乎不存在类似的公司治理问题。近来,更多的人对公司治理的共性问题加以强调,企业改革的多数内容也将更具有共性。这将给企业改革提出不少需要探讨的共性议题。
以上列出的是我希望能够听到与会者意见和建议的关于公司治理的十二个题目。
我们也希望会议的参与者,特别是中方代表,能够关注到2004年OECD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本在公司治理原则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二、2004年OECD《关于公司治理原则》(修订版)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1999年OECD公布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已经被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公司、利益相关者等参与者广泛关注。随着环境的变化、有关公司治理新事件的不断发生,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自从2002年开始,OECD就如何有效保证公司治理原则的实施,例如如何发挥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如何强化股东的知情权、如何强化审计独立性、如何提高所有权结构的透明度等问题进行了全球性的调查和磋商,最终在2004年4月公布了《OECD关于公司治理原则》(修订版)。
和1999年版相比,2004年版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第一,增加了新的一章-“确保有效公司治理框架的基础”,该章着重阐述了政府在为公司治理制定整体的制度和法律框架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提出政府在倡导和建立公司治理监管框架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建立公司治理原则的贯彻和执行机制、如何建立公司治理参与者的权利保护机制、同时如何防止过度监管所带来的成本加大等。因此,2004年OECD关于公司治理的原则增加到了六项。
第二,强化了对股东权利的保护。其中在四个方面,增加了股东的声音:(1)高管人员的薪酬政策应由董事会确定、公布,并与高管的长期业绩相挂钩。股东有权知道董事会成员和高管的薪酬政策,任何股权性的薪酬均应由股东同意。(2)股东有权更换董事会成员、有效参与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和选举。(3)作为受托人的机构投资者要公布其自身的公司治理政策、其投票权的执行方式,以及当其面临利益冲突时如何实施投票权。(4)任何影响跨境投票的障碍应被消除。
第三,更加关注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在1999年版强调对利益冲突进行披露的原则基础上,2004年版公司治理原则要求有利益冲突的人要声明其处理利益冲突的方式,另外新版本还关注到了新兴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1)新增一条原则,要求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评级机构和分析机构,在提供公司信息时,合理处理利益冲突问题;(2)强化审计责任,明确审计要向董事会负责;(3)强化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审计在管理、降低潜在的利益冲突时应采取的步骤;(4)更加关注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提出“对于来自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应该受到保护,并提供有效的补偿”。
第四,更加强调对利益相关者和投诉者(whistleblower)的保护。在利益相关者方面,更加强调员工和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作用。(1)在员工方面明确提出,应发展“提高员工参与程度的机制”。利益相关者,包括单个员工和他们的代表机构,应该能够自由地和董事就公司所发生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表达他们的看法,员工表达的看法和员工表达看法的权利都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要建立信息能够安全保密地到达董事会的渠道。(2)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中,提高参与程度的机制要能够使员工所掌握的特殊技能,快捷地传递到公司,从而使公司直接或间接受益。员工参与机制的例子包括:在董事会中增加员工代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包括养老金投入在内的利润分享机制等。例如,养老金类投入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基金,基金的托管人应该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层等。(3)强调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强调债权人对公司运作发挥外部监管者的作用,并提出建立有效率、有效果的清偿框架和有效的债权执行机制是对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补充,是对股东权利的有效保护。对员工和债权人的关注在新版本中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高度。
第五,进一步强调董事会的责任。(1)强调董事会在建立较高公司伦理标准、遵纪守法、监督内控和财务报告体系方面的职责。(2)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不仅表现在独立于高管,而且要和控股股东保持相对的独立;(3)强调对关联交易、董事会下设委员会的决议、会议程序和构成等问题的信息披露。
2004年OECD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进一步扩展了对公司治理的理解。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引入了公司治理概念,初步引入了公司治理的原则。还需要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跟踪国际上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新进展,不断增强对公司治理的讨论和认识,丰富对公司治理的实践。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质量,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公司治理紧密相关。随着我们对公司治理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个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对公司治理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已经逐步到位,随着我们对剩余问题认识的逐步一致,解决问题的实践和规则必然也会逐步到位。公司治理的完善一定会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对我国银企关系的模式探索及实践改进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周小川行长2004年12月1日在“中国论坛:资本市场与公司治理”上的讲话录音整理。)
第三篇:推动资本市场治理现代化论文
为推动资本市场治理现代化,必须打造投资者友好型证券法。建议扩大证券外延,凡是具有投资回报期待的各类资本证券均应纳入证券法调整。主张在资本市场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鼓励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
新修订的《证券法》增强了对证券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维护。由于一个国度要促进证券市场的安康开展,就必需使投资者的权益维护得到维护。就新《证券法》而言,增强对投资者,特别是针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在证券的发行、证券的买卖和证券的监管方面都有表现。
首先,新《证券法》设立了维护证券投资者的基金,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道平安门。能否能对投资者权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维护是判别一个国度资本市场能否健全与成熟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些证券公司暴显露挪用、质押客户买卖结算资金和占用客户资产等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依据目前的理想状况,新《证券法》参照了国际通行做法,在一百三十四条规则“国度设立证券投资者维护基金。证券投资者维护基金由证券公司交纳的资金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组成,其筹集、管理和运用的详细方法由国务院规则。”并且,同年发布的《证券投资者维护基金管理方法》,定义了证券投资者维护基金的用处,即第十四条规则的在“证券公司被撤销、关闭和破产或被证监会施行行政接收、托管运营等强迫性监管措施时,依照国度有关政策规则对债权人予以偿付”。这种布置能够在一定水平上维护投资者,扫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防止了仅仅由于局部证券公司发作危机,却招致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自信心,进而引发股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作。因而,在这个层面上来讲,证券投资者维护基金的设立,为投资者提供了法律救济的制度支持,也标明了我国曾经从立法上和政策上健全并完善了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机制。
其次,新《证券法》完善了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制度,改善了投资环境。新修订的证券法明白规则了民事赔偿制度。第六十九条详细规则了赔偿义务人与义务事情:“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阐明书、公司债券募集方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报告、中期报告、暂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材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说或者严重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买卖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当赔偿义务;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义务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当连带赔偿义务,但是可以证明本人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践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当连带赔偿义务”。损伤赔偿制度确实立,防止投资者因证券市场上存在的不法行为而影响投资自信心,从而优化了证券投资环境。
再者,新《证券法》进步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请求,明白了对中小投资者的维护。在证券市场中,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的行情与稳定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对投资者的投资判别有直接的影响。因而,证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业务要实行严厉的规则和检查。我国信息披露规则主要表现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方法》和《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原则》。另外,证监会还不定期发布一些相关文件对上述规则做出补充。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强迫信息披露规则体系缺乏较为详尽的编报指南,易于留下人为支配信息的空间。此次新《证券法》第六十九条规则:“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阐明书、公司债券募集方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报告、中期报告、暂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材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说或者严重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买卖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当赔偿义务。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义务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当连带赔偿义务。但是可以证明本人没有过错的除外;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践控制人有过错的,应当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当连带赔偿义务。”并且,也制止了国度相关工作人员与新闻媒体参与、辅佐分布虚假的信息,否则如成为扰乱证券市场的要素,也要承当相应的法律义务。
最后,新《证券法》还规则了针对公司收买行为中,对小股东权益的特别维护。在公司收买买卖中,当收买人持有或者经过协议与别人共同持有的被收买的上市公司的股份,曾经到达30%时,就意味着收买人实践上曾经成为了被收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践控制人,其他仍持有被收买的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东,曾经处于明显的少数位置。此时,收买人就有可能会应用其强势位置,损伤小股东的利益。为了维护被收买的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权益,法律就授予了小股东“强迫受让股份提起权”。所以,新《证券法》第97条规则:“收买期限届满,被收买公司股权散布不契合上市条件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买卖所依法终止上市买卖;其他仍持有被收买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买人以收买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卖其股票,收买人应当收买。”这就向小股东提供了一个在该公司被终止上市以后,再次卖出其所持有的股票的时机。
在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因而在其的开展进程中,呈现了很多的问题,招致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等状况。新《证券法》的施行和严厉执行定会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带来保证,从而确保我国证券市场的安康开展。
第四篇:推动ISO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发展
我国质量管理体系颁证数量居世界首位
发布时间: 2011-10-26 10:7阅读次数:8【字号:大 中 小 标准】
第28届ISO/TC 176年会在京召开
推动ISO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和发展
陈钢出席并致辞
10月2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 176)第28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标准委主任陈钢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推动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完善和发展。
陈钢指出,今年恰逢中国国家标准委成立10周年,在全国标准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标准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参与ISO等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国以积极成员身份参与了636个ISO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活动,承担了ISO共50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的秘书处和27个主席的工作,为国际标准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中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截至2010年年底,有196527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颁发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数量居世界首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本次大会将进一步推动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完善和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年会是ISO/TC 176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年会。ISO/TC 176是ISO最重要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技术委员会之一,其制定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ISO国际标准推广应用的成功典范。
据悉,ISO/TC 176提出的2010年新的战略规划是打造动态的ISO9000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旨在提高9000族体系的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通过ISO9000产品和市场营销支持系统,使它们更易于使用,更易于推进到新的应用领域。本次年会就该战略规划的完善和充实进行深度探讨。
第五篇: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营造发展
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营造发展“场、势”环境 当前,随着新常态下国家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深化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细胞企业而言,在这个急剧的变革时期,尤其要注重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职责及相互关系的表现,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客观上就要求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总体而言,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主要职责是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如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和监事任免等行使表决权;而董事会则是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聘任高管人员,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等等;监事会是企业的监督机构,主要职责是检查公司财务状况,检查公司董事、总经理等高管人员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及股东大会决议的行为,检查公司劳动工资计划、职工福利待遇等是否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等等;经理层是由以总经理为主体的经营管理班子组成,主要负责实施公司董事会的各项决策事项,组织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规范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就是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新经济条件下,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要从营造“场”和“势”两个环境来着手。
“场”是一个支撑的着力点,任何事物都必须在一个“场”的环境中存在,它既可以是一个能量场、也可以是一个发散场,并由此产生一种“场”效应,我们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就是营造这个“场”环境或者“场”效应的过程。透视一个企业的发展,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技术层面只是一种操作过程和手段,也就是经理层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则是一个制度层面的东西,并有逐渐向文化层面过渡的趋势。因此,营造企业的“场”环境,把企业各个层面通过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机的联系起来,架构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度,以实现企业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并由此形成一种“场”效应,促使规范运营、良性发展。
而“势”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势”就是这个过程的驱动力,并由此产生一种“势”效应。我们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其实是一种营造这个“势”环境或者“势”效应的过程。在新常态下的企业改革发展中,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一种“顺势”而为、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顺势、乘势、借势、造势、用势”等方式,通过“势”的驱动力,不断推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并由此形成一种“势”效应,实现企业持续改革发展。
“场”与“势”是一个相辅相成、交互发展、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营造“场”环境,又要注重营造“势”效应,通过企业的内外驱动作用,引导企业改革创新,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共同促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