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

时间:2019-05-14 20:4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

第一篇: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

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把结构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保持适度的公共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三是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推进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促进扩大消费需求。四是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的进口,增加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五是加强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

2、大力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一是完善支农补贴政策并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粮食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三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四是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安排好各项就业扶助经费,支持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二是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抓紧出台有关配套文件,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是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切实支持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支持工矿棚户区改造。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根据物价变动,适时调整对优抚对象等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保障企业下岗职工、城乡低收入群体、农村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人员的基本生活。

4、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三是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同时,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实行优惠税率,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四是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加强与社会资金的协调配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5、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一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二是完善消费税制度。抓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续工作。三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税收制度。

6、狠抓增收节支。要在实施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基础上,狠抓增收节支。一是大力支持税务、海关等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活动,强化出口退税管理,努力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二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压缩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费和出国经费,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

中国网12月7日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预测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布了2009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并正式对外发布《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经济蓝皮书》指出,2009年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得到了较好的执行,2009年第二季度政策效果开始显现,积极财政政策对抵制经济下滑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了经济若干方面的发展。从宏观经济态势和需求来看,要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以稳定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坚持又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升和深化,要结合国家发展任务进行必要的调整。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着眼于选择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公共投资项目,以支持我国长期发展。第二,着眼于支持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实施,这既是国内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公约的要求。第三,着眼于保民生,特别是承担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的需要。第四,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以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第五,着眼于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实现,等等。专家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围绕政府职能的需要,并重视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点,为此,必须要支持国家的改革部署,并贯彻财政体制的改革。

蓝皮书还指出,2009年货币政策总体宽松,流动性充裕,对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外部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仍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坚持真正意义的“适度宽松”;二是对过度宽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应关注信贷迅速“海量”扩张以及经济过度刺激引发的问题和潜在风险。避免由于信贷增长过快,投资和总需求反弹过快可能带来的显著通胀压力。因此,对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认真把握力度和提高调控水平,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把握:

第一,动态把握适度宽松。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二,货币信贷发展要适度把控。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当前存在的流通量过大问题,要通过相关手段,促进货币流通量向适度转化。

第三,金融改革要适时推进。金融改革是我国中长期的改革重点之一,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推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启动民间投资,金融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01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0年8月4日来源:本站原创【大中小】

核心提示: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总体较为明朗,然而连续实施了近七个季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也开始抬头,主要表现是财政风险的迅速积聚。

201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总体较为明朗,然而连续实施了近七个季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因素也开始抬头,主要表现是财政风险的迅速积聚。尽管各国都认识到了重整财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之间的抉择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上半年世界经济的运行,在经济增长、金融风险财政化、政策选择、中国作用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基本判断。2010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态势未变,部分指标增速回落,但这种回落在当前环境下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良性的。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支减收的效果明显。本文的最后,在当前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下,对公共财政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以此作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依据和取向,并提出未来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复苏与财政风险

201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征是经济复苏与财政风险积聚。欧洲部分国家仍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复杂化了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危机本身发展的进程,但从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来看,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仍是复苏。目前世界经济已经恢复增长这一判断基本得到普遍认可,但对经济持续复苏没有充分把握,因为扩张性的反危机政策从实施到现在,积累了较大的财政风险,对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造成威胁。所以在财政安全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基本上做到了有进有退、松紧搭配,但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更担忧经济衰退,面对刺激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发展中国家更担忧宽松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刺激政策退出已经渐入日程;欧盟部分国家由于深陷债务危机被迫收紧财政政策,同时保持货币政策宽松以支持增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成效显著,总体上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短期财政风险不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推动力量。

基本判断之一:世界经济初放晴———已经恢复增长

各国官方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保持增长;日本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增长,经济步入复苏轨道;欧洲尽管身陷债务危机,但总体来看,并未脱离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大趋势,据二季度经济学家调查报告显示,西欧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估连续三个季度回升,欧盟委员会也调高了增长预期,欧盟企业经理人和广大消费者对总体经济变化态势也持乐观态度;亚洲继续扮演着全球经济复苏领跑者的角色,与第一季度相比,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强劲回升,创6年来新高。在亚洲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更为超前,在经历了加速增长的过程之后,部分指标增幅回落,既实现了复苏,又平抑了通货膨胀预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平稳着陆的佼佼者。

基本判断之二:经济复苏又遇阴霾———金融风险财政化

经济危机和反危机政策带来的一些现实问题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掣肘,尤其是目前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困扰,在发达国家表现为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通货膨胀。美国的财政风险主要体现在赤字和债务风险,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分别为10.6%和90%。奥巴马已经认识到,国家要长期保持经济复苏,还必须负起财政责任。日本的财政问题几乎已经走到了财政危机的边缘,目前的国债负担率为189%,预计2015年这一比率将达250%。菅直人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不晓得日本的财政还能够支持多久。”欧盟当前面临的首要经济问题也是各成员国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产生的高额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希腊债务危机将世界关注的焦点引向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据悉,自2008年以来,欧盟成员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增长了3倍,2010年财政赤字占G D P的比重将达到7.25%。目前,欧盟27国中已经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的现象。韦伯说:“除了减少财政赤字外,别无选择。”反危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在亚洲表现更为突出。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将由2009年的1.5%上升至4%。

从理论上看,金融风险财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是由财政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决定的。当金融危机足以动摇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时,财政就要实施宏观调控,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实际中,虽然金融风险财政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金融危机转化为财政危机的结果却并不必然出现。这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金融风险的程度。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只要金融危机的范围和破坏力度还在金融调控的能力之内,金融风险与财政的关联就还是间接的。然而,在这场全球性的大规模金融危机中,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已经不能够独立引导经济走出危机,而财政救助措施成为先锋和主导力量,金融风险财政化成为现实,并且正由过程向结果过渡。

基本判断之三:驱散迷雾的法宝———政策持续、政策退出与政策协调

后危机时期,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是两难选择———经济增长和财政安全。如果持续刺激政策,将难以保证财政安全,也可能进一步诱发通货膨胀;如果启动刺激政策退出程序,则整个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收效,甚至牺牲经济增长,发生“二次探底”。我们认为,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是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但必须考虑财政安全,财政政策酌情收紧或不再出台新的宽松措施,同时,为了不影响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政策的敏感度较强,经济复苏的过程较短,但也同时诱发了通货膨胀,为了防止其转为恶性,只能将安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收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但同时必须考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因此,后危机时期,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视情况有弹性地退出,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方向也应有所不同。目前各国的实际做法虽然还没有完全走上这一轨道,但已初露端倪。美国一方面坚持刺激政策持续,另一方面有重整财政的行动目标,地方政府已经启动了紧缩政策。日本巨额财政赤字和通货紧缩并列为经济复苏的首要难题,其宏观经济政策只能走结构性调控之路:刺激政策持续和退出并进,一边紧缩财政,一边放松银根,做好政策的协调配合。欧盟集中全力治理财政风险,为了保持复苏势头,宽松的货币政策须持续。威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是通货膨胀以及高通货膨胀预期,以亚太地区为首,掀起了一轮刺激政策退出的浪潮,收紧的主要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暂时保持连续。

第二篇:浅谈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我国财政政策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保障的政策,并由宽松到现在的稳健量化,比如在交通,水利,医改等方面。这些政策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使基础状况(包括生活)得到改善,其政策是有效的。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造成世界经济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近几年促进经济增长、调节供求关系和克服通货滞胀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直接投资,有效抑制经济下滑,抑制通货紧缩。

(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一些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增加就业。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察觉到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资源对经济增长制约明显等。

二、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

开始为了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所以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抑制过热的货币流通。

(一)加大银行储备金率。控制银行资本的对外流出,降低市场货币的供应量。

(二)加大控制信贷力度。减低银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信心,维护金融稳定。

(三)提高存款利率。收拢市场闲散资金,降低市场热度,维护市场正常次序。

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很好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也应该看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民间信贷的增加,中小企业信贷难,经营难的问题。

三、税收制度改革

在当前国内需求不振的形势下,运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发展成为积极财政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走向。

(一)对不合理税收制度进行调整,或者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减税。如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并调动投资、生产的积极性。

(二)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变被动纳税为主动纳税,使税收征管走上法制化轨道。

(三)加快各项税费改革的步伐,取缔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减轻社会负担,以求扩大和培育国内需求。

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税收结构和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努力培育和扩大税源,在不至于大幅增加财政赤字的同时,切实扩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篇:我国特殊教育的财政政策

我国特殊教育的财政政策:历史、现状与发展

姓名:李玢皓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学号:20***)摘要: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一定的手段,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特制的教育,使他们在人格形成,性格品质,生活能力和精神思维等方面得到弥补与完善,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样值得重视。但我国的特教财政仍存在着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的一些问题,如投入不足,在教育总投入中比重偏低,地区之间投入严重失衡,政府财政投入缺少法规政策等强制性规定,来自社会方面的资金不足,投入途径缺少灵活性等。因此,必须明确特殊教育中政府的责任,制定合理的相关财政政策,形成更为完善的财政体制。关键词:特殊教育;财政政策;经费投入

The Fiscal Policy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its History,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Binhao Li(School of economics

ID:20***)Abstract:Education funds investm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nd speci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s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to the greatest ext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of special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to provide them with more knowledge, skills,perfect their personalities, strengthen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ies, and give them useful talents for society, thus the money is also worth attention.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pecial-education finances in China,such a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low proportion of total input in education, unbalanced input, lack of laws, regulations in policies related to mandatory provisions of 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insufficient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with single direction, etc.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t clear what the government's fiscal responsibility is in special education,and to formulate reasonable and relevant fiscal policy, thus to form a more perfect financial system.Keywords:special education;fiscal policy;funds input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简介

(一)历史发展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真正形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于1951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决议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瞽目等特种学校,对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年,施以教育。

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第二部分指出: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

20世纪80年代前,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数量很少,主要由省市两级政府举办。

出于普及残疾人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需要,随班就读工作在80年代末得到迅速推广。朴永馨,顾定倩所编《特殊教育词典》中指出:我国的随班就读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实践。整个90年代,随班就读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除此之外,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特殊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得到了初步发展。1985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发出了高校招收残疾青年和毕业分配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录取优秀的残疾学生。随后又多次具体改变了对残疾学生入学设置不合理障碍的高校体检标准。进入高校的残疾学生逐年增加。并且很多院校已开始培养特殊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开始培养高学历的康复人才。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二)现状概述

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在《2016——2022年中国特殊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中给出数据:2008年,我国启动了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700多所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1853所,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从10万左右增长到37.88万(其中随班就读或特教班19.9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以义务教育为主,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延伸到了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职业高中)。与此同时,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截至2012年底,学龄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2.1%;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从2001年的38万下降到2012年的9.1万人。

201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933所,比上年增长80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5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60万人,比上年增长278人;在校生36.81万人,比上年减少1.06万人。特殊教育毕业生5.07万人,比上年增长0.21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50万人,在校生19.0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12%和51.84%。(详见下图)

2004——2014全国特殊教育招生数

(图来源于 《2016——2022年中国特殊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出于统计过程中的某些限制,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及社会机构关于残障儿童的统计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可能存在高估。

二.我国特殊教育财政概况

(一)经费总量

从特殊教育经费总量来看,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长。从绝对数据来看,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这两项经费在2006年均突破20亿元,在2008年均突破30亿元,在2009年突破或接近40亿元,2010年则突破或接近60亿元,2013年则达到96.10亿元。

(二)经费来源

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五个部分,分别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以财政预算内经费为主)、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从总体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收入主要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这一来源在特殊教育经费的占比逐年增长,2009年已达到97%以上。而社会捐集资收入在特殊教育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足1%。并且,由于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甚至高中阶段全免费,学杂费在特殊教育收入来源的比重迅速下降,目前在整个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已经极小。(详见表1)

(表1)2005~2009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情况(单位:万元)

根据2005~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三)经费使用

从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项目来看,我国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主要集中于事业性经费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事业性经费支出在特殊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较大,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98%、97%,而基本建设支出所占比例仅为2%~3%。

事业性经费分为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以及家庭补助支出三部分。在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个人部分的支出2008年为2109577千元、2009年为2409845千元,占特殊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是68.3%和61.6%。这些变化说明了特殊教育教职工的待遇与过去比较有所提高,通过提供奖贷助学金的方式也使得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而在公用部分和基本建设部分的支出说明的是特殊教育经费在公共事务和建筑设施这两个部分上的投入情况如改造危房、新建校舍、购置设备等。虽然基本建设支出在特殊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很小,但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见表2)

(表2)2006~2008年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情况(单位:平方米)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从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地区来看,在每年的总经费投入上,东部始终高于中部,中部始终高于西部,且三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中部地区2011的经费总投入与东部地区 2007 的总投入相近,西部地区 2011年的总投入仅为16.75亿元,与东部地区 2006 年的投入相近。

而在10年内的增长幅度上,东中西部增长率分别为 354.79%、390.75%、632.54 %,西部地区的经费投入增长幅度最大,接近于东部地区的两倍。

经统计,平均经费投入由高到低 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直至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平均经费投入分别为为 5.25 亿元、2.60 亿元、1.48亿元,西 部地区不及东部地区的 30%。

2010年特殊教育总经费投入出 现较大增长幅度,各地区的经费投入也随之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总经费投入净增分别为 8.93 亿元、7.04 亿元、7.55 亿元,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201 3 年我国特殊教育总经费投入为 96.10亿元,其中东部占了其中的 60%,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费总和少于东部地区,且东部地区经费投入均高于中部或西部经费投入的两倍。其中,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最多,为12个省,但其所投入的特殊教育经费最少,仅为全国总经费的19%。(见表2)

2007和2013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生均经费投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

数据来源:《近十年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及地区差异分析》—— 魏怡鑫,齐培育,赵斌

(四)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情况的描述,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着一些问题。1.经费投入总量少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十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问题上的重视与进步,这一点从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上能够看出。然而,将这个数据放在全国的教育资金投入甚至是政府总支出中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见表3),2005~2007年依次为0.28%、0.27%、0.25%。与普通教育相比,国家在普通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是特殊教育的10倍之多。由于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太少,再加上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窄,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表3)2005~2007全国教育经费与特殊教育经费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2005~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2.经费投入地方差距大

对比国家对各地区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不难发现,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费投入明显高于对西部内陆地区的经费投入,这反映出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着极大的地域差异。而问题在于,东部本身发展条件优于西部,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在这种情况下再投入更多的经费,从某种角度上看就相当于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由于教育经费的极度短缺,对于西部省份来说每年购置基本教学用具都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一年都没有添置任何新的教学用具。在基本教学条件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更不用说教育水平的提升了。

我国的特殊教育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拨款,但是由于政府财政存在一定困难,在经济落后或欠发达的地区,特殊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就表现得日益严重。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政府拨款只能基本维持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并且与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发放25%的特殊教育经费相比,在这些地区只能发放到15%,除了这些之外,政府再没有提供其他任何的拨款。因为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无法得到弥补,导致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直接表现为学校的校舍严重不足或危险校舍得不到及时维缮,图书以及基本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短缺,此外还会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出现。

3.经费利用不合理

由于特殊教育正式形成的时间较短,特殊群体数量有限,再者社会上还存在歧视眼光,特殊教育管理的独立性还较弱,并且随着管理层级的递减而减弱,也就是说越到基层,特殊教育管理就越缺乏独立性,所以各地的特殊教育管理一般都是附属于普通教育管理部门。由于缺乏专门机构与法律条款等硬性规定,特殊教育经费管理的独立性也相应地缺失了,由此衍生出经费使用时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特殊教育经费使用的违规违纪、腐败现象。如《中国电力教育》总第266期专题报道披露:为了平衡预算和发放工资等目的,会出现原本属于特殊教育的社会捐资集资款或某些专项补助款被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学校挤占、挪用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地方教育局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分以特殊教育名义募捐而来的捐款的事情,更为严重者,有的地方教育局完全将捐款占为己有,挪作他用。通过募捐筹集方式为特殊教育得到的捐款难以实现专款专用,导致了特殊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低下,特殊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五)解决对策

1.政府应加大在特殊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力度

作为占比最大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变化将给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若能增大这一项经费投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第一,特教经费的投入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包括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公平,东部特教与西部特教发展的公平,以及对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个人发展的公平.第二,特教经费的投入能在软硬件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与保障。在硬件方面,基本教学设施的配备,旧校舍的维缮和新校舍的修建,以及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相关的文体设施的购置都依赖于经费的投入;在软件方面,对高素质特教教师的培养及先进特教思想与方法的引进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第三,特教经费的投入能促进特教事业在全社会的发展。除了上面所提具有针对性的促进作用之外,经费的增加还能扩大特教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譬如增大对特殊教育的科普与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到发展特教的队伍中来,也能间接地呼吁公众为特教筹资募款。

2.政府应扩宽特殊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渠道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在短期内只依靠国家财政性投入来大量增加特教经费是不现实的。

一方面,对一部分社会公众来说,特殊教育是一种行善性质的活动,属于纯消费,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来源于社会方面的筹资。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投资特殊教育和投资其他领域一样,也会得到一定的合理的收益,从而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个人和企业参与特殊教育的办学,进而增加特殊教育的经费总量,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我国特殊教育的经费使用存在途径单一,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规划和制定科学高效的财政计划,并设立专门部门来统筹管理,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3.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经费的监督机构,提高特殊教育经费的配置效率

专项资金的贪腐现象在我国一直较为严重,而在缺乏独立性的特殊教育上体现更甚。因此要做到科学管理特殊教育的经费,必须建立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监督系统,如果只有决策、执行两个系统而缺乏监督,则必然会导致不能科学的论证决策,不能检查和监督执行的情况。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监督:第一,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条款,使经费在每一项具体事务上的使用有理有据,避免以各种名义被削减,挪用;第二,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专业监督人员的培养,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使特殊教育经费的使用专门化,透明化,可控化。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2010.11 【2】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2016——2022年中国特殊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2016.3 【3】田志磊,张眉,郭楠,钟未平.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2014.10 【4】王爱桃.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建议;2013.7 【5】魏怡鑫,齐培育,赵斌.近十年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及地区差异分析;20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6.【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7.【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8.【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北京 : 中 国统计出版社 ,2009.【11】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 题及未来选择 :中国特殊教育;2011.3 【12】赵小红,王丽丽,王雁.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2014.10 【13】欧桃英,王凤玉.对策与建议:美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与 使用的探析及启示 ——奥巴马政府2013年特殊教育经费改革计划解析;2013.1 【14】]朴永馨,顾定倩.特殊教育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第四篇: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一、政府加强投资引导,推进民间投资

新形势下,我们要将政商关系理顺,成功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针对投资备案、审核、审批等制度要组织开展规范改革工作,积极将政府的核准范围缩减,促使审批程序得到简化,从而降低经营性收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民营企业收费实现公平化,将非国民待遇现象消除掉。其二,财政相关部门建立起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信息指导及产业政策支持。同时要开展民间投资的营销策划、审核报批、投资咨询、管理决策等各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起包括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投资信息网,综合筛选投资项目,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全社会提供充分的、准确的投资信息。其三,加强建设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机构,尽力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间投资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财政倾斜于民生,保障并改善民生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

虽然每一年我国财政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但这并不能满足我国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政府应当以公共理财理念为出发点,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进行大力的整顿和压缩,将公共财政倾斜到民生领域,增加就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的就业财政机制,促使就业工作取得保障性强的、长期的财政支持。新形势下,小群体创业及中小企业等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扶持它们,在信贷、资金及税收等各个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逐步形成中小企业群体,致力于将社会的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广泛吸收到这一群体里来,确定灵活就业的行业标准及范围,完善税费减免措施,从而健全财税扶持政策。对于灵活就业范围内的自谋职业人员,政府可以给予重点的财税支持,鼓励人们积极创业,从而有效带动就业。

(二)加快社会保障改革,完善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

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所有群体里面,农民工遭受的损失最大,一旦他们失业返乡,就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即便他们能够享受家庭保障机制及农村土地保障机制等,但依旧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影响降低,从而造成农村的消费能力低下,不利于实现刺激消费等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严重时甚至会冲击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应当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培训农民工,鼓励并支持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财政拨款加大对农村公用设施的投入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一,将农民工吸收到工伤保险体制里面,将农民工遭受的职业风险有效分散甚至化解;其二,针对农民工构建医疗保障体系,帮助因病陷入生活窘境的农民工化解风险;其三,构建养老保险政策,为农民工的晚年生活提供财政保障,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养老待遇。

三、健全消费税政策,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并健全消费税政策:适当扩大消费税范围,将裘毛皮制品、高档美术制品、高档实木家具、保健品等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之内;一些洗涤、洗浴等企业消耗水资源较大,应当对它们征收消费税;公共汽车轮胎、酒精等一部分人民生活、卫生的必需用品应当停止消费税的征收。与此同时,要针对持续完善的消费税制度构建立法程序,将国内税收负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促进国内制造企业积极生产并进行出口贸易活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四、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首先,我们要以建筑、交通、工业等为主要对象,大力推进节能政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推进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节能风尚。其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等工作的开展。第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抓好节水、节材、节地、节能等工作,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能力建设并积极推广示范,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加大回收利用工业废物,进一步将生活垃圾资源化,等等。最后,针对气候的变化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力度,并将高效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同时加强建设智能电网。加快绿化进程,努力构建低碳的消费模式及产业体系,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五、结束语

我国是开放性的国家,即便是全球经济有所复苏,但我们依旧不能摆脱国外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应当以新形势的具体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积极探究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从而确保我国取得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摘要:自我国9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如何?为什么要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实行?这将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采用结合实际经济情况的分析方法,论证了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得出了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积极地、财政政策、继续。

正文

一. 背景(积极财政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经济变得愈发的不稳定,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频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处于世界之中开放中的中国,自然屡屡受其影响。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实则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贫富差距过大:联合国公布的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0.5,早已超过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据仍然很大。虽然2011年上半年17省GDP增速超10%,中西部增速超过东部。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城乡差距大:2011《农村经济绿皮书》写明: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达3.23比1。4.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空间巨大,可待进一步挖掘。

以上,由于国内外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我国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今,一直采用了积极地财政政策。而当今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全球经济还未在阵痛中好起来,“冰岛破产”、欧债危机、到现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世界各国无不都在刺激经济,以防经济的“二次探底”。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以往我国是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口数十亿的大国光靠出口发展是不行的。还得靠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就得靠财政。而缩小一系列差距,解决一系列矛盾最快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通过财政。所以说:要刺激经济、缩小差距、解决矛盾,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二. 关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

我们再来看看以往政府在实行积极财政时候的成效,以找出需要继续发扬的,和不足的地方。

前几年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1.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

为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3年的877元。1998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和使用资金2620亿元,提高了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乱收费、乱摊派的治理整顿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分配秩序,陆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2.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需求。

近年来,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我国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起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时,按40%的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为了鼓励出口,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中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15%;从1999年起对居民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取得税收收入1000多亿元。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拉动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5万亿元。从1998年到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3.9%上升到16.1%,增长了2.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拉动率从4.16%上升到8.6%,增长了4.44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从7.8%上升到8.0%,增长了0.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贡献率从1.5%上升到2.0%,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

4.进一步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

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同时,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1999年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200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达800多亿元,2001年超过1000多亿元,2002年为4025亿元,占当年中央本级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33.7%,200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为8687亿元,转移支付增幅超过了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针对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项目。此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09年GDP完成保8的目标,自此以后,中国经济又回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对于这4万亿投资,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1.对经济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

我国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投资促进型+出口拉动型”的互动机制,总供给是以出口为导向,但是当外部需求萎缩时,消化过剩总供给的压力就转到了内部需求上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刺激国内需求的相关政策措施,因此,短期环节危机的有效方式必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来扩大总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规模的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也将不利于国内居民消费的刺激和拉动。

2.政府债务筹资,也需要支付成本。

.1.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增发2000亿元国债;2.银行发放部分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特种贷款用于特定项目建设;3.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部分企业债券。就政府债务而言,其成本就是债务利息。一般来讲,债务筹资成本是与政府的信誉成反比。但是,即使信誉再高的政府也不能做到一味地以低利率在国内外无限量地借款。在一般情况下,债台高筑的政府信誉级别与其债务规模成反方向变动,而政府的债务风险却又随债务规模的扩大、信誉级别的下降而增加,如俄罗斯财政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在于此。3.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中央刺激资金而仓促制定的,不仅在可行性上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会为地方和全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埋下潜在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会使中央审批给地方的投资项目有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缺乏考察的基础上而仓促制定的投资计划会使投资项目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受到质疑。最后,各地方为了完成“保8”的任务,开足马力不管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只顾GDP的增长,势必给我国带来长期的隐患。

综上,我们在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的同时,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做法,努力避免消极的方面。

三.关于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行性分析

判定是否应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综合考虑五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三是国内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机制是否形成;四是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五是国际形势的影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我国还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成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造成的,主要靠货币政策对其调控。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创造的外汇过多(2010年为2.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7%),造成对人民币的需求过多,致使大量的本币被迫的投放到了市场上,造成流通中的货币绝对量过多。同时造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这一奇怪的现象。其次的部分原因是一些农产品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确实减产(2010年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小麦、玉米和大米)48.6万吨,同比增长1.5倍。),而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国内外游资的炒作。最后,居民看涨的预期,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导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量过多。三个原因共同造成了物价全面,持续,有差别的上涨。解决通货膨胀,终究要靠货币政策来控制。如果双紧的话,很可能导致经济的萧条。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11月CPI同比涨幅创下4.2%的13个月新低,环比亦下降0.2%,表明通胀猛虎已被驯服。2.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2012年我们面临的货币环境将缓慢改善,然而这并不能抵御经济的明显下滑,因为货币转向对于经济的刺激效应具有较长时间的滞后性。因此,政府得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防止经济下滑过快,政府采取更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加强。

3.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需求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方面,消费需求增长的后劲不足。特别是今年以来,消费增长势头明显疲软,上半年,我国GDP实现7.8%的增长率,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21.5%和14.1%,而占消费较大比例的消费品零售额,今年1—7月仅增长了8.6%,增幅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同期降低1.4和1.6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位,有关资料显示,到今年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尽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在目前居民对社会经济预期并未实现根本好转、农民收增长缓慢、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立即取消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则很难保持继续增长。应当看到,这几年我们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投资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其中,国债投资一直是社会投资的主体,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仍有待。据统计,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为1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55%,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分别为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45%。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仍然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24.4%,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国有投资今年投资增速上升的主要,而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不力,致使货币传导机制近期内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但国有经济没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能力和动力,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也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在缺乏有效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体制环境的情况下,投资的自发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因此,现在停止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社会投资总量可能会变得起伏不定,甚至迅速下滑。在这些涉及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的得到有效解决之前,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不能中止。4.关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2011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这一规模低于2009年预算安排的9500亿元和2010年初安排的10500亿元赤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减少赤字的同时,也会减少财政政策的力度。“9000亿元赤字规模,与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前2003年的历史最大规模赤字3198亿元相比,在绝对量上依然很大,意味着积极财政扩张力度依然强劲。”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新华社记者说。明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会出现台阶式的下滑,但中央政府仍然拥有中央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发行更多国债这两张牌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1998至2000年、2008年至2009年,政府确实在经济下滑时期采用逆周期的刺激政策,支出缺口通过发行较多国债和使用预算稳定基金来解决。

5.国际形势的影响。

全球经济阵痛中前行,各国都在寻求和平交流的环境,积极地财政政策符合全球经济走势,切实可行。

四. 具体措施: 1.加快财政支出结构制度的改革。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结构调整的成败。而明年结构调整的关键则在于财政政策。我们应加快财政支出结构制度的改革,加快结构性紧缩的步伐,向战略性行业倾斜,特别是小微企业倾斜;向有助于扩大消费的领域倾斜,包括社保、医疗教育等;同时还应向结构调整和价格改革补贴支出倾斜等,从而加快培育中国大消费市场,真正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2.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日益凸显,现在需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化解矛盾的调结构、转方式和促改革上。财政政策的功能就是强调优化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理当发挥主力型政策作用。3.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4.减少财政收入,用减税更多的取代增支

从今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看,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超收”10000亿元已无悬念。这肯定会进一步推高已经引致颇多争议的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从而面临较大的有关减税的舆论压力。故而,即便把实施财政扩张的一系列因素统统考虑在内,实施一定规模的减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换言之,在2012年,我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实施较大规模的减税。提高个税起征点,逐步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税制,并给小型、微型企业主减免税收。6.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

从今年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出口下滑较为明显,但内需表现稳健,已肩负起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作用。前三个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在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则稳定在17%左右。扩大内需,正是中国经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宝贵经验,更是应对当前复杂挑战的一个“制胜法宝”。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将原来补贴出口企业和生产消费品企业的资金直接补贴居民消费,将财政家电补贴等以消费券的形式直接补给消费者。

7.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以创新升级促发展 经济复杂形势下,尤要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要条件。在全球经济动荡之际,各国竞争愈发加剧,稍有懈怠便会落后。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应急管理、智能交通、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而需要强调的是,创新升级并不囿于“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创新的迫切要求和内在动力。

8.以深化改革求发展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领域改革,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越发凸显以改革促进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激发活力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9.以宏观调控保发展 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适时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0.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避免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打破或明或暗的垄断门槛,让民间资本充分涌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无需担心。11.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保障能力。12.调楼市、惠民生。

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2010年《农村经济绿皮书》 《未来十年中国富人将猛增 2010年贫富悬殊超欧美》——《星岛环球网》 《2010年上半年17省GDP增速超10%,中西部增速超过东部。》——《南方日报》 《投资成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金融时报》

《2010年年外汇储备余额超2.8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8.7%》——《人民日报》 《11月CPI同比涨幅跌至4.2% 创下14个月来新低》——《国家统计局网站》

下载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我国财政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探讨

    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所谓的财政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企业家天地》 2011年03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王秀萍 【摘要】:面对2008年9月份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财政政策

    市财政局利用财政政策促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承德政府网 2008年12月29日 09时33分本网讯 (栾志宏、曹怀东)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财政职能,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加快......

    2011财政政策(大全)

    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十大关键词 2010年12月28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明年将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相对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继续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增加......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及财政政策走向作业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及财政政策走向作业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揭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应与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与......

    我国现今应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我国现今应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

    塔城财政政策

    10月24日,在地区财政年底决算等各项工作即将开展之际,地区财政局局长陈长青同志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了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财政政策研究报告

    财政政策 企业减税居民增收 本报记者 李丽辉“对我们个体户来说,今年真可以称得上是„减税年‟,好多减税政策都有我们的份!”浙江宁波做丝绸生意的个体户小黄告诉记者。 小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