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兼论在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中营造管理与环境的和谐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贯彻“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善于吸收企业所在地的优秀文化成果,敢于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在把握人的共性要求,尊重人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以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为途径,着重阐释“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作用,尝试并探索如何秉持集团公司总部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切实适应当地文化背景,从而在文化上保障分支机构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文化差异,善于利用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⒈以人为本,最起码的就是要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
只要抓住了人的本性需求,事实上就抓住了管理的命门,这是管理最起码切入点。人的共性要求无外乎就是要求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人性需要的不同层次,首先要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比如对下属公司进行费用测算时,特别是销售终端,就要将维持所属。
白的背景下,对于开发网络及市场拓展肯定是有激励作用的。
二、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和途径
在把握员工的共性及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后,就是要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具体来讲有两个大方面的途径,一是让管理环境来适应员工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让员工能跟得上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
⒈管理环境要适应员工发展的要求
管理环境的含义比较广泛,也可理解为管理氛围,具体来讲也就是由企业所提供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公司所倡导的企业观念、价值,以及公司所执行的制度、程序等,管理环境一般分为内部管理环境和外部管理环境。
内部管理环境就是指导企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内部管理氛围。常言说得好,“日望三餐,夜望一宿”,这就是最起码的生活环境,作为企业最重要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就必须把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重视。另外在生活环境上还要适当照顾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比如福建地区有喝功夫茶的习惯,这是客户也是自身本地员工的需要。对于工作环境就是要把握好不能一味地强调经营管理条件而忽略了自身员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没有处理好维护员工权益及方便经营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本身属于服务型的企业,作为员工就要牺牲自身在的一些个性,因此在生活及工作上就要更加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唯有如此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了,也才能服务好客人。另外内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还要在本土化上下功夫,也就是人才本土化,经营制度措施要本土化,让管理氛围更加适合员工的发展。
如果说内部管理环境与员工的和谐是员工发展的动力,那么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就会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除了正常的按规经营以外保持企业所应有的企业社会形象外,还要能够力所能及的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山区,可开展“春蕾失学女童”的助学计划,有的在建军节主动与当地消防部门做好联谊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做好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进一步为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动力。
⒉妥善处理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
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和稀泥”,因此对于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必须妥善处理。最常见的观念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表现的外在形式就是行为方式上的冲突。一方面认识到文化融合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确与公司核心管理理念不一致的员工必须坚决按规处理,这部份员工主要来源于私营的油品企业。还有的就是员工技能跟不上管理发展的步伐,这一般是从未涉入石油行业的员工,主要是采取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办法来让员工跟上管理的步伐。
对于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员工的行为会影响到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管理的水平肯定最终会决定员工的发展情况。比如福建公司就是一方面注重改革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员工,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理念的整合和传播,同时改革不适合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环境;其次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在人才市场中选人,选那些认同我们公司市场理念并能为公司所用的人才;三是让人才在开拓市场的过程和结果中,让市场来检验人才,来检验这支队伍。在以上过程中,逐步把那些不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淘汰出去,另一方面也调整了不适合企业经营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逐步做到员工队伍与管理环境的和谐。正是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由人所组成的市场拓展小组,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市场最终的认可,当年的市场开发小组逐步成长成为控制有力的分支机构。
第二篇: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兼论在集团公司分支机构中营造管理与环境的和谐
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贯彻“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善于吸收企业所在地的优秀文化成果,敢于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在把握人的共性要求,尊重人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以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为途径,着重阐释“和谐理念”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作用,尝试并探索如何秉持集团公司总部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的前提下,切实适应当地文化背景,从而在文化上保障分支机构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文化差异,善于利用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1、以人为本,最起码的就是要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
只要抓住了人的本性需求,事实上就抓住了管理的命门,这是管理最起码切入点。人的共性要求无外乎就是要求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人性需要的不同层次,首先要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比如对下属公司进行费用测算时,特别是销售终端,就要将维持所属公司最基本的房租、水电等费用经过测算后按时足额核拨;比如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就要按劳动法规建立了以当地政府公布的合法合规的薪酬制度。
2、尊重员工就是要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前提就是承认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员工行为及心理的多样性、差异性无不与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公司必须要充分了解、认知甚至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搞好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比如福建闽南一带到了中秋节都有“搏饼”的习俗,并且中秋节比春节还热闹,作为一家在当地的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当公司所在地周围企业员工“搏饼”声不绝于耳的时候,你企业的员工只会从心底里认为是企业割断了这种风俗文化的传承。再拿广东春节后上班的“利是”现象,就是上司在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要给下属红包,很多公司在节后第一天都会在公司门口和写字楼大堂给下属发“利是”。如果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当地企业没有按此常规运作,你企业的员工还是多少会有想法的。“利是”的发放这并不是钱多与钱少的问题,哪怕就是隔了几天以后,再发一定等额数量的钱,效果也不能是同日而语的,因为这是一个支付方式是否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问题,因为当地企业的员工“好的就是这一口”。
3、要善于利用当地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任何一种正在传承的文化肯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就拿闽南歌曲来讲,且不说闽南歌曲中保留了很多上古的发音,最重要的是闽南歌曲的大部分歌词有励志的作用,这此歌词内容比一般意义上的励志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就可以当作创业精神来传唱,在员工的非正式聚会和歌咏比赛中,这首歌的点唱率
是较高的。闽南歌曲的这种励志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对于开发网络及市场拓展肯定是有激励作用的。
二、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和途径
在把握员工的共性及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后,就是要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具体来讲有两个大方面的途径,一是让管理环境来适应员工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让员工能跟得上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
1、管理环境要适应员工发展的要求
管理环境的含义比较广泛,也可理解为管理氛围,具体来讲也就是由企业所提供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公司所倡导的企业观念、价值,以及公司所执行的制度、程序等,管理环境一般分为内部管理环境和外部管理环境。
内部管理环境就是指导企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内部管理氛围。常言说得好,“日望三餐,夜望一宿”,这就是最起码的生活环境,作为企业最重要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就必须把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重视。另外在生活环境上还要适当照顾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比如福建地区有喝功夫茶的习惯,这是客户也是自身本地员工的需要。对于工作环境就是要把握好不能一味地强调经营管理条件而忽略了自身员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没有处理好维护员工权益及方便经营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上本身属于服务型的企业,作为员工就要牺牲自身在的一些个性,因此在生活及工作上就要更加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唯有如此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了,也才能服务好客人。另外内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还要在本土化上下功夫,也就是人才本土化,经营制度措施要本土化,让管理氛围更加适合员工的发展。
如果说内部管理环境与员工的和谐是员工发展的动力,那么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就会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除了正常的按规经营以外保持企业所应有的企业社会形象外,还要能够力所能及的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山区,可开展“春蕾失学女童”的助学计划,有的在建军节主动与当地消防部门做好联谊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做好外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进一步为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提供了动力。
2、妥善处理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
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和稀泥”,因此对于与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必须妥善处理。最常见的观念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表现的外在形式就是行为方式上的冲突。一方面认识到文化融合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确与公司核心管理理念不一致的员工必须坚决按规处理,这部份员工主要来源于私营的油品企业。还有的就是员工技能跟不上管理发展的步伐,这一般是从未涉入石油行业的员工,主要是采取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办法来让员工跟上管理的步伐。
对于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我们要充分认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员工的行为会影响到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管理的水平肯定最终会决定员工的发展情况。比如福建公司就是一方面注重改革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员工,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理念的整合和传播,同时改革不适合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环境;其次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在人才市场中选人,选那些认同我们公司市场理念并能为公司所用的人才;三是让人才在开拓市场的过程和结果中,让市场来检验人才,来检验这支队伍。在以上过程中,逐步把那些不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淘汰出去,另一方面也调整了不适合企业经营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逐步做到员工队伍与管理环境的和谐。正是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由2-3人所组成的市场拓展小组,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市场最终的认可,当年的市场开发小组逐步成长成为控制有力的分支机构。
三、把握好集团公司总部与地区分支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异同
在把握员工共性的基础上,满足员工合理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认知并运用当地有价值的文化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这是在母公司传统经营地盘以外生存和发展提供文化保障的常规做法,但作为分支机构,还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
1、处理好集团公司总部与当地企业员工需求和管理手段的差异问题:
比如员工的需求排位来讲,一般集团公司总部员工的需求排位是:安全与依附、生存、自我发展需要;而沿海企业员工的需求排位是:生存、自我实现,然后才是安全与依附。人才商品化的倾向在一些沿海企业非常明显,人力资本的流动更加活跃。
再拿所采取的常规管理手段来讲,在理性与人性、法制与人情、物质与精神激励、个人与集体这些方面上,在一些沿海企业在前者肯定比北方一些国企占有较大的比重。这里面有一个逐步调和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初始甚至于中期阶段,我们要认可这些“四不象企业”,也就是企业的性质不象国企,也不象私企、个企或者民企,因为企业正由于处于营造员工和管理环境的和谐当中,可能正处于探索、碰撞、整合阶段。
2、处理好企业内部不同类别成员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首先要尊重不同成员类别各自的文化价值观。这里面要防止老员工的“传统文化中心论”的倾向,不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要杜绝不尊重企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不尊重老员工的历史价值贡献。其次也要善于利用文化冲突,因为文化的冲突有可能带来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把握人的共性基础上,充分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善于营造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敢于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实际,定会摸索出一套自身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失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内涵的分支机构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
第三篇: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
国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
随着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企业文化力,这些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研究企业文化理论,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是推动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迫切要求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亚洲和欧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日本文化将其转变为“忠、诚、孝、和、勇”。韩国企业掀起学中国兵法的热潮,把市场竞争当作军事战争,以夺取市场份额的主导地位论英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深有体会地说:新加坡是靠继承和发扬儒学文化、孔子思想,才达到今天的富强。在中国,海尔的“敬业报国”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忠”的思想,清华同方中“同方”名字源于《礼记》“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之语,描述了志同道合者结伴前行的意境。“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以人为本的基本格调,《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胡锦涛提出了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的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尊重人才,以人为中心,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满足人合理的需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古代“民为本”的思想得到日本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他们把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建立了“终身雇佣制”、“盈利分红”等制度,极大提高了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以人为本,更要尊重个体的人格和价值。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只有分工的不同,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尊重员工的人格,更要以人格魅力来感化员工。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家应该充分挖掘!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把它运用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 $!自强不息”的观念与企业精神构建 “厚德载物”思想与企业经营理念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德”,把“德”看做培育万物的基础。《周易》中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就是说“坤”具有深厚无边的德行,所以能承载万物。在《象辞》中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坤”如同大地一样,君子应学习“坤”德精神,培养深厚的道德来容纳万物。在企业管理中,德与法的完美结合,正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一方,也不可过于倚重一方。厚德载物可视为德治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对企业中的个体成员来讲,意味着做人要符合较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企业整体来讲,应道德地对待客户及协作伙伴,并与其他社会利益群体和谐共处。
“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要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取得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集体意识淡薄、价值观混乱等深刻的社会精神危机,这些问题仅用科学技术难以解决。要克服工业文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就要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的思想可发挥这种凝聚功能。儒家文化注重和谐统一,既重视自然的和谐,也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和为贵”的思想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其本质是重视群体和合作精神,注重企业与员工、股东之间,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同行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和谐。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倡“合作竞争”和“双赢”模式,旨在说明企业间加强团结协作,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同取得更大的获利能力,增强竞争力。
第四篇:浅谈营销理念在图书营销策划中的运用
浅谈营销理念在图书营销策划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销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图书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样需要在营销理念的指导下,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加以利用,使企业各种资源综合利用效用最大化。
【关键词】营销理念 图书业 营销策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图书营销要走自己的营销之路。尤其在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图书营销策划应运而生,本文试图将市场营销理念与图书营销策划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指导和解释今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图书营销工作。
随着市场营销在经济活动中的日渐重要的地位的确立,营销界也在不断更新“营销”的概念,菲利普。科特勒早期从经济学微观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市场营销管理》第5版第13~14页)。菲利普。科特勒于1984年对市场营销又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的这种职能,“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或方案),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序言).这一定义讲出了目前经济活动中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策划正是基于这个核心概念,在企业长时期的市场运转中开展的营销活动的总体策划。
伴随着长期的市场营销实战,形成了各种营销理念,并且这种营销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
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处买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这是一种重生产、轻市场营销的商业哲学,是最古老的观念。生产观念是在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
2.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产品观念产生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最容易滋生产品观念的莫过于当企业发明了一项新产品时。
3.推销观念: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具有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不会足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推销观念被大量用于推销那些非渴求物品,许多企业在产品(产能)过剩的时候,也常常奉行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阶段。
4.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营销管理的体现。最优秀的管理理论家彼。得鲁克曾指出:总有人认为推销是必要的,但市场营销正是使推销变得不必要。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充分了解顾客,充分为顾客所了解。营销的理想结果是让顾客乐于购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使产品和服务能让顾客方便地得到。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的任务是确定各个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者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欲望和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订市场营销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
这五种市场营销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而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销售活动自然也融入到了这种营销理念的变更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图书业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改革开放以前,是以产品为中心,基本是“生产型”,只管生产,不考虑销售和经营;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但经营观念没有实现完全转型,停留在“以产定销”的思想中,没有将“销售”的思想完全转变到“营销”理念中来,导致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图书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传统模式的图书业要想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将营销理念灵活运用于营销策划中,摆脱过去销售的观念,从营销策划入手,将营销策划和营销作为企业利润实现的关键环节来把控,将图书出版、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有机整合,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划方案。笔者认为从整个图书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
1.图书产品的针对性。图书业的首要环节是出版社,因而从出版图书的品种来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这要求我们将图书出版的市场调研工作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有效营销策划的切入点,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图书市场的需求、读者购买行为以及影响读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在调研搜集大量信息基础之上,分析结果会指导我们的最新出版物种类。另外图书这种特殊的商品是文化传承的记载,其内容本身是对人类知识、文化现象的总结、整理、记录和传播,赋有强烈的社会文化性、社会责任性,作为图书出版、发行商来说,我们的产品如何做到将读者需求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小化的同时,使符合社会利益的产品同时为读者所喜爱。
2.将服务看作是产品的一部分。在营销观念由销售转为市场营销观念、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产品的概念逐渐广泛化。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稳定现有的顾客群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服务产品化、将服务作为一种为顾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来经营。图书业在经历了营销方式的变革后,服务也应当逐渐被我们所重视,由过去的被动式服务逐渐转向主动服务。通过便捷的服务,将现有的图书尽快让读者了解信息,尽快通过多种销售渠道销售到读者手中;通过服务维系和开发现有读者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图书产品;通过服务获取第一手信息,开发新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
3.开发新的销售渠道。我们要想以更快的速度占有市场,就要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这就离不开图书的销售渠道。现有的图书销售渠道主要是零售店、图书馆和机关市场、大学图书市场、中小学图书市场、图书批发商,传统的销售渠道日渐饱和,我们应当开发新的销售渠道,例如网上电子商务、读者俱乐部、特价书读者俱乐部等等,这些直接面向读者的销售方式已经被很多图书商运用,发挥了传统销售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中国的当当网上书店,他们拓宽了图书零售的渠道,增加了图书销售的利润增长点。这些新的销售模式有利于我们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寻找、发现、分析、扩大、创新目标顾客群,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使企业与顾客更有效直接地沟通,从而可以达到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4.品牌的建立与维护:随着出版业20年的出版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图书业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不断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最终归宿,就是品牌的竞争。因而我们必须努力创造品牌的价值,使品牌成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并最终由产品和服务来体现品牌的价值,用品牌来构建一种必需的消费体系。在图书品牌的构建上,应该在图书的规划、策划阶段充分考虑品牌的建立、维护、延伸,将品牌真正地根植于图书开发全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图书的出版、发行、销售上下功夫。其次要加强图书市场的宣传和销售环节的延伸和扩展。例如新的图书出版发行,可在发行前后,策划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从而造就一个图书品牌的辉煌。第三,要建立读者对图书品牌的忠诚度,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品牌总的受欢迎程度与购买频率呈显著性相关,忠诚消费者对品牌影响的深度与大量轻度消费者对品牌影响的广度共同支撑了品牌的销售与利润,同时构成了真正的强势品牌。因而我们要在顾客第一次接触图书品牌到我们不能再为顾客服务时止,让顾客时时处处感受到品牌的存在与其紧密的联系性,在广度和深度上全方位建立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每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必定有着适合自己成长的营销理念,基于此的优秀的营销策划是企业运作的灵魂,给企业的产品营销制定出明确可行的目标,将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合理整合,使其围绕着营销的目标发挥其最大效用。图书业在营销策划中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维护品牌,迎接市场挑战的决胜利器。图书企业只有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策划加以利用,因时因地制宜,才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运行模式;支持条件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素质,提高社团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校方的支持,需要导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
本文由郑州seo整理
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1).[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