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

时间:2019-05-14 21:0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

第一篇: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

“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

我有幸于11月13——11月16,参加了省级小学德育课例观摩研讨会,会上听取了六节科学录像课,和几位专家的评课,以及专家关于小学科学德育方面的讲座。

一、课例纷呈,水平不一。

科学课中,其中李霞老师的一节,《运动与静止》一课,课设计的比较好,逐步引导,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把抽象的知识,层层深入的讲的很明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得出了结论。还听取了《小水珠的旅行》,《水往高处走》,《齿轮》,《杠杆》,《蒸发》。期中《小水珠的旅行》和《蒸发》这两节课,太让人失望,《小水珠的旅行》利用电热壶一类的东西,加热水产生,模拟雨的实验,用时20分钟,也没有讲明白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以三态变化的形式,往复循环的。而《蒸发》一课,整节课老师在灌输,没听见学生一句完整的回答,难道这一课,举证的是反例?类似这样级别的研讨,希望领导把关,提高课的质量。

二、对小学科学中的德育渗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经过专家和老师们对课例的点评,和专家的讲座,使我对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先讲到德育,只局限于思想教育,爱国教育等。经过学习,使我明白,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有很多方面。如:1正确的科学学习态度。2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3。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技的促进作用与负面影响)4.爱家乡、爱祖国

(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对待科学课学习的态度有对自然事物和科学技术具有好奇心、、有乐于探究的求知欲、注重事实、尊重证据、尊重科学、认真细致、有坚持性、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创新、尊重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等。

(二)、对待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具有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责任心、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树立科学自然观。

(三)、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认同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关注和愿意参加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的讨论或活动。

(四)、关心家乡、祖国和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态度:价值观念(进取 奉献)思维方式(理性思考)行为规范(创新 求实 合作)在科学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求实守则、尊重事实和证据、求异求新的科学态度(与精神)?这要贯彻 在我们的课堂中,在观察、实验、调查研究中逐步渗透。

总之,不虚此行,有学习,就有收获,老师需要学习,需要进步,需要站在高一些的层次,去指导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

2017.11

第二篇:小学德育课例研究报告

拥抱美好未来

-实事教育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融合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小学品德与社会(低段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传授知识的智育功能,更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德育功能。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世界,而时政教育能以其丰富、真实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因此,生活时事教育是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当今的社会生活变化万千,每天都有大量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发生,相比之下固定的课本材料就显得过时和陈旧。同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再满足于课本上有限的材料,更渴望了解与课本相关的新鲜事例,这些都决定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注重与时政相结合,选择真实、新颖、有针对性的时事材料。这样既能及时延伸和扩展课本内容,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都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而鲜活的时事恰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兴趣的最佳途径之一,时代特征鲜明的资料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促使他们自觉地去关注和研究“家事、国事、天下事”,树立胸怀天下的志向。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其科学和人文素养。

综上可见,时事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拥抱美好未来》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我现在所教的班级学生整体素质还可以,大多数学生们都比较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因为在去年学校为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电子白板,课堂容量大,能上网补充大量鲜活的材料,激发了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利用每周四晨会读报时间“新闻报道”,让学生自由组合,一般两人为一组,每节课让一组走上讲台,播报一则当日或近期(一周内)的国内外新闻,作简要点评。通过“新闻报道”,一方面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探究、合作等主体作用。本节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特点进行设计的。本课的内容从当今时代的特点切入,阐述新世纪对青少年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接着说明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理解终身学习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应对学生的活动提供情境,并加以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2、明确终身学习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接受社会新事物,增强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并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自觉进行创新,与他人合作,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四)重点、难点

重点: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难点: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新闻导入新课

学生播报新闻:学生播报的新闻如下:

1、神舟飞船发展史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

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飞船全新亮相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神舟四号:经受严峻考验

神舟四号飞船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神舟六号:一个筋斗351公里 这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神舟七号: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2、、神舟八号飞船介绍

神舟八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飞船家族最新成员。它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八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部分组成。

3、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开展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以及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积累经验。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意义

神八升天是要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中国的第一个空间站雏形。为我们国家和平利用太空以及相应的科学实验搭建平台。也是我们国家向国际展示科技实力的窗口。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将为中国建设空间站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互动环节: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何感受?

生1: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

生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在航天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生3:心情很激动,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

师:这真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新闻,“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的成功对接,是当今时代科技水平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那么,当今时代的发展有何特征?21世纪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拥抱美好未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板书课题:拥抱美好未来 新授:

1.活动探究:看书p140图表您的知识“更新”了吗?

(找一找)你从图表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不会学习的人是文盲。材料一:文盲新概念

介绍文盲新概念,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是目前扫盲工作的主要对象;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 文盲 ” 般贫乏。因此,有人戏称“新世纪里,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文盲 ”。

电脑盲(不会、不能熟练地使用电脑); 时尚盲(对新兴事物、新兴名词不理解);

生活常识盲(不了解一些急救常识、生活知识); 科技盲(不了解科技领域带有技术性的事物)。

师:“被”这个时代“文盲”的人应该是不会自学的人,拥有自学能力和兴趣的人,才能随时掌握升级后的知识,确保自己大脑里的知识不过期。“被”这个社会文盲是可怕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但不变的是“适者生存”的法则:只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我们怎样做才能不成为现代文忙呢? 学生:要不断学习。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开发人类自身资源、潜能、价值的时代。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知识更新的周期更快了,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日新月异,真是一点也不过分。一起来看材料:新词调查报告

(1)2009年11月26日,教育部发布新词调查报告,包括“蚁族”、“秒杀”等在内的396个词语成为2009年的新词条。本次教育部调查的新词语,限于在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新闻)中出现的,不包括只出现在人们口头或网络BBS、博客中的。

(2)你“out”了吗?下面我们从中挑几个词,我们来认识一下:经济类:彩民、充值、持仓量、冲高、解套、套现 科技类:编程、闪存、短信息、浏览器、主板 商业类:网购、便利店、传销、断码、大卖场 其它:蚁族、被某某、围脖、秒杀。

看来大家都很“in”,那么大家能这么快熟悉这些新词,网络的作用功不可没。

总结一:当今时代的特征:p140第一段

知识更新快,信息化特征明显;终身学习的时代,开发人类自身资源、潜能、价值的时代。

师:想一想我们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成为未来的文盲,不被时代、社会“Out”?回顾一下我们初中阶段思品课中所学习过的内容,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美德、精神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择关键词板书: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开放的胸怀、良好的心理素质、环保意识、交往能力、艰苦奋斗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科学精神„„今天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

2、探究活动: 再次运用新闻播报的内容,学习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观念。、2011年11月14日,随着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完美相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神舟到天宫,从出舱到交会对接,中国神舟的每一次飞行,都在刷新着一个民族的太空高度。助推中国人飞天寻梦的力量中,有一种力量尤为强大,它是什么呢?请看屏幕:自主创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材料二:自主创新

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

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

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一路发展,一路突破,一路创新。中国人的智慧,如璀璨星斗在巡天之旅上闪光。

教师:是航天人的创新精神使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起来。下面分组讨论:(1)、创新有何意义(2)、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讨论。总结二:

(1)、创新有何意义?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2)、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动手能力,勤于实践;

材料三:我们再来看一则关于航天科技的材料:

据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到数十万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心血,凝结在了运载火箭20多万个零部件上,凝结在了火箭和飞船等上天产品12万多个元器件上;凝结在了飞船系统那70多万条软件语句,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140万条重要软件语句,以及更多的常人所不知的地方„„

在世界看来,中国成功了,在中国看来,航天工程成功了,在航天项目组看来,每个小组、成员都成功了-----

师:这是助推中国人飞天寻梦的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什么?——团队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发挥团队作用具体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表现在篮球比赛;校运会上的接力赛;出板报;打扫卫生;分组实验、合作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等。

师:如何在这些活动中发挥团队精神?

学生回答:——尽力为团队奉献才智,服从团队的分工,顾全大局,求同存异,与他人融洽相处等。

师:由此可见团队精神对个人、对团队都具有重要作用,哪位同学给大家归纳一下?

学生:发扬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总结三:团队精神重要性(意义):p141第二段

师: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天宫一号和神八的顺利对接,就离不开航天人的团队精神,我们从一个缩影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材料四:“天宫神八哥” “天宫神八哥”——杨彦波

杨彦波,200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四年后,由于成绩优秀,又获得了在西安交大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他是最年轻的飞控总调度,他是以连续24小时值班为常态的航天人。天宫和神八成功对接的同时,一名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因帅气的样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天宫神八哥”。在杨彦波的周围有着一群和他一样帅气、一样“技术宅”、一样矢志于航天事业的年轻人。他们就是由9名“帅哥”组成的飞控中心调度群体。

总调度岗位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既要懂指挥,又要懂技术。飞控中心有100多个关键任务台,总调度要熟悉数十个软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万条指令的目的和意义,并能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

娴熟的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从去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一个周六、日都没休息过。每天晚上都没有12点前下过班;现在的业余时间太少,到楼里花十分钟打一盘乒乓球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总调度“人才标准”,必须具备‘三商’,首先是体商,要求身体非常好,能顶得住高强度的工作;其次是情商,要学会排解压力、舒缓心情,否则工作氛围不好的话,就没法干了,最后才是智商。

师:“天宫神八哥”和他的团队不仅仅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飞控中心有100多个关键任务台,总调度要熟悉数十个软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万条指令的目的和意义,并能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能顺利完成任务还需要他们具备什么素质呢?

学生:终身学习观念 生活中不仅仅是航天人要具有终身学习观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备这种素质,即使很平凡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学习。材料五:展示许振超的材料。

许振超,青岛港吊队队长,一位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他自学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效率)。

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学生讨论:为什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总结四:为什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1)社会的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个人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有助于我们成为优秀的从业人员,开辟新的发展天地。教师适当提升、拓展。现场小调查:你们的长辈们在学些什么? 学生交流 师: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培训”、“进修”、“充电”、“考本”、“学习型”、“知识型”,成为社会时尚和流行名词„„

终身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材料 六:展示:《全面终身学习倡议书》:今时代是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部署,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员令。

我们市全民学习的热潮正在港城兴起。在市委宣传部的倡导下,我市确定8月10日为读书节,活动主题“为读者至上,享受阅读,乐悦人生”。海港区“全民读书活动月”也已启动,号召民众终身学习,读书求知。

思考:许多在校学生认为知识更新快,等我们走出校门,学的东西早就被淘汰了,我们还有在校学习的必要吗?

启发学生认识在校学习的作用,提示学生在知识储备、能力培养、习惯的养成、品德塑造等方面,感受在校学习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学会学习,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基。把握今天,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课堂小结:谈本节课的收获。结束语:同学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拥有创新、团队精神和新世纪所要求的各种素质„„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道路多么坎坷,我们终会抵达成功的终点。评课记录:

王校长:张老师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很到位,新闻播报这一环节很出彩,学生非常感兴趣,不错。张主任:课题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平时的教学,这一点不容置疑,利用新闻导入很自然,但是时间稍长,还应在精炼一些。万老师:整堂课感觉很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也很好。能充分利用新闻材料,解决课本的滞后性问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点时政教育,为下学期中考复习打下基础,有的环节占用时间过多,比如现代文盲的概念,开头用时过多,导致后面没有练习时间。教学反思

为了构建德育高效课堂,我校本学期在进行“德育课程融合”的主题课例研究,经过二个多月的探究,收获很大。我们高年段组的时事要素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以前我也有类似教学研究,但由于没有电子白板多媒体,效果与现在是天壤之别。这一次我们用多媒体制作的新闻课件很精彩,极大地调动同学的兴趣。内容丰富多彩:食品安全、天宫一号、神州八号、两岸关系、等等。学生很喜欢这项活动,制作新闻非常认真,充满热情,下面的同学观看也很仔细,目不转睛。一开始说新闻的同学一人说内容,一人评价,后来他们让同学来回答问题,下边的同学必须认真观看,仔细思考,否则就会被晾在那里,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

进行好这项活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关心、收集时事资源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对时事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工作。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时事资源进行精心筛选、加工。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所选取的时事资源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在信息化的今天,时事资源是大量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而且是不系统的。学生收集的资料往往只凭个人兴趣,涉及面比较窄。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众多的资源中精心筛选,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开发,充分挖掘资源的深度。本节课成功之处有:

1、构建生活化课堂。将时事要素融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近期的国内外大事,形成正确认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整个教学过程,我充分利用新闻播报的时政材料,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2、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能力真是出乎我的预料,每一组同学都很认真地准备新闻,材料丰富,观点全面,学生看的非常认真,后来说新闻的同学还就教材的内容进行提问,与台下进行互动,激发大家的兴趣,同时也促使学生认真观看新闻。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相信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归纳能力,让他们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足之处:

1、语言还应再精练,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直切主题,让学生印象深刻,迅速理解老师意图。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还不到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德育功能方面表现的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给予更多的指导。

江岸区丹水池小学 高段组

第三篇:德育课例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孙华英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此次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本人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如偶尔说脏话、对学生发火、上班纪律性不强、知识点没认真落实等,通过这次师德师风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的缺点和错误,争取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改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努力奋斗。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教材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玉山县明德小学:孙华英 联系手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领会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懂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2、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感悟体验大榕树的特点和鸟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为什么要把大榕树称作鸟的天堂?

2、体会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以及群鸟快乐自由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

第一、二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天堂”)同学们,你理想中的天堂是什么样的?(生自由发言)大家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带着我们走进了梦一般的世界,那你想知道“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吗?(板书“鸟的”)就请和我一起走进这里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幻想这一年龄特点,教学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激活学生思维,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一想,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学生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读完之后我喜欢哪部分,为后面的精读作好铺垫。同时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用喜欢的方式读书,尊重了孩子的读书习惯。)

(三)抓住重点,感悟体验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大榕树的这一部分,边读边想边划,读完以后,想一想,说说你有哪些体会收获?(注)(1)大榕树的“大”,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文本具体的语句中感悟体验出大榕树(独木成林)的大。(一簇簇,许多,看不清,不可计数,卧)

(2)大榕树的“茂盛”、“富有生命力”,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再读你划出来的这些句子,感受大榕树的活力。(树叶真绿的可爱……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重点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一片片树叶绿的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像一个个新活的生命,是那么有生机和活力,让人眼前一亮)

(适时评价,激发兴趣)

2、默读课文这一部分,然后闭着眼睛,听录音读课文,说说这时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

3、看图,进一步感受大榕树的硕大无比以及富有生命力的美丽。教师配音简介“鸟的天堂”。(这是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树冠大的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小岛上约20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设计意图:安排几次不同的朗读形式,如默读,听读,师范读,自读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文本相通,与作者共鸣。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有张有弛,稳定学生兴趣,利于下一个高潮的出现)

(四)重点品析,有感情朗读课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课文的重点语句。注意下面两句话的读法:

“我/有机会/看清了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注意停顿,重音)

生自由朗读,也可小组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

2、看到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请你展开丰富的想像,这时你最想怎样?(生自由发言)

生1:我如果是一个音乐家,我会用最动听的歌喉,为他唱响美的颂歌。

生2:我如果是个画家,我会用最亮丽的色彩,描绘出迷人画卷。师:(老师也想变作一只快乐的小鸟,到这株漂亮的大榕树上安家落户,那将是多么美好啊!)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步步推进,为情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感到不吐不快,由想说、敢说到会说,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五)抓住重点语句,继续感悟体验

1、学生默读课文描写“鸟”的这一部分,边读边划边想,说说你有哪些体会收获?

(1)鸟“多”(数量多、种类多)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鸟儿欢快自由,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数量多:我们把手一拍,……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种类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快乐、自由:……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2、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想像群鸟盘旋飞舞,婉转啼鸣,欢快自由,把这幅场景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谁来把你看到的这一壮观的景象说一说,和大家一齐分享?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上千上万只鸟一起翱翔,在蓝天下嬉戏。生2:我看到海滩上停泊着一群群鸟,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再捕食水里的游食……

3、放课件影片,随着音乐,图片深入体会榕树的美和鸟儿的自由。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能找出具体语句,加以体会,与心灵沟通,将文本抽象的表述转化成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

(六)重点品析,有感情朗读课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哪位同学能把鸟儿给读活了,让它们自由地在我们面前飞翔。

注意评价(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请你展开丰富的想像,说说你想对这些鸟儿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二次有感情朗读文章,情感升华,此时鸟的天堂已形象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再次朗读,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与感情的释放。)

(七)针对文章内容,大胆质疑

你觉得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1)为什么把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2)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3)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师给予鼓励,引导讨论。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脉络,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体会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环保意识)

(八)回顾内容,引发感受。

现在,谁最想告诉老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锻炼学生胆量)

(九)拓展作业

“鸟的天堂”已是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亲自当回小导游,在中外游客面前介绍《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印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巧设辩论会使品德课堂精彩纷呈

上饶市玉山县县后山小学

孙华英

社会是道德的田园。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学生辩论会,改变了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使课堂精彩纷呈。

课标链接

伴随着新课程而在小学校园里脱颖而出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把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目标割裂开来不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对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关注多了,想办法去了解,就获得了有关这一事物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这一事物的兴趣、情感态度、获得的知识能力及形成的各种习惯等几个目标的达成是同时进行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生活德育理念、尊重儿童理念和追求教育有效性理念,是教学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要将这些理念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如何确定每个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精彩生成

“邻里之间”这部分内容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内容。我在教学时共设计了四个环节。(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谈一谈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时会存在什么问题。(2)走进生活,找问题: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谈一谈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时会出现什么问题。(3)感同身受,出点子:结合自己耳闻目睹的事,谈一谈邻居之间相处得好的做法。(4)总结全课: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相处不仅大家都愉快,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进入第一环节,导入谈话,引出观点:你们听说过“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吗?谁能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我本来是想引导学生意识到搞好邻居关系的重要性。没想到有的学生认为此话有理,举例说:“我们小区的吕爷爷退休后自觉地承担了全院的清洁工作,处处为邻居们着想。特别是有一次,小晨光突发阑尾炎,他的父母又不在家。这时,吕爷爷和邻居们及时把小晨光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此话不对,举例说:“院子里新搬来的一户邻居正在装修房子,噪音很大,影响我学习,而且他们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并由此产生了“争执”。

在同学们争论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混杂在一起,难免会使儿童产生错觉和误区。尽管生活德育的旗帜反对灌输,但教学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学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人,要让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教师无疑应伺机进行价值引导。

心有灵犀

于是,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开一次辩论会呢?各自表达真情实感,并进行积极探讨。从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故事里感受到邻里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由此体会到邻里关系对人们生活的普遍意义。根据课前了解到的学生对于俗话“远亲不如近邻”的认识存在着分歧,我组织了一个辩论会。辩论正方的观点是“远亲不如近邻”,反方的观点是“远亲胜于近邻”。我讲明了辩论的规则,让学生加入自己赞同的一方参加辩论,并要求学生做好准备。

在课堂辩论中,学生有教师指导的辩论方法,又有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鲜活、具体的事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持“远亲不如近邻”观点的学生说:“只要爸爸、妈妈下班晚,我就到邻居奶奶家写作业,有时我还在他们家吃晚饭。”有的学生说:“一天我夜里发高烧,爸爸又不在家,是邻居家的叔叔帮助妈妈将我送到医院的,使我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还有的学生说:“一次住在我楼上那家水龙头忘关,水哗哗地往下流,邻居见我家没人,就在门外用土和砖堵住,没有让水流到我家屋里,爸爸、妈妈都非常感激。”

持“远亲胜于近邻”观点的学生说:“我的表哥考上了大学,家里的亲戚这个送500元,那个给1000元,请问邻居能做到吗?”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下班比较晚,每天都是我的小姨到学校接我回家。我曾听大人们说过,偶尔一次邻居可以帮忙,可时间长了就不合适了。”还有的学生列举了媒体曾报道的事例:一个人丢了驾驶执照,登了布告后很快有人告知捡到,两人见面互相问候时才知道原来是同一楼里住了十几年的邻居,却彼此不相识,真是“老死不相往来”。

辩论双方据理力争,发言一个接一个,学生在发言的结尾还会补充上:“请问对方辩友,你不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吗?”“对方辩友还不赞同我方的观点吗?”学生运用着这些刚刚学会的术语,觉得自己很像电视上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的大哥哥、大姐姐,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神色。最后,正方的主辩人讲道:“遇到紧急情况,邻居要比远方的亲戚来得及时。有时候,宝贵的时间能够挽回损失,挽回生命。”反方的主辩人也讲道:“在大事面前,人们首选的还是亲戚,血缘关系使得亲终究是亲,邻终究是邻,到头来还是亲胜于邻。”

辩论结束后,我接着又对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刚才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许多感人的事例,它说明了什么?”“在远亲与近邻中同样都存在着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听到这些问题,学生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讨论中。通过讨论,对立双方的观点逐渐趋向一致,并总结出,邻里之间应该注意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以诚相待。我在最后总结时说:“远亲与近邻都是亲,但这个„亲‟不是亲戚的意思,而是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真诚关系。”整节课的学习,由于教学目标明确,组织严密,学生在自发探究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感悟回归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它不应只是形式上的简单替换,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好教科书,挖掘其中的内涵,同时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科书,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素材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不予重视,再加上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的角色,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倾听,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学生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不同认识而引发的。有的学生认为此话有理,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此话不对,并由此产生了“争执”。为了澄清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针对“远亲”“近邻”展开辩论。学生通过将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例作为辩论的有力论据,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有理有据的陈述、辩论,则是两种不同思想认识的相互碰撞,而撞击结果则是促进了学生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不管是远亲还是近邻,只要大家真诚相待,都会成为亲人。” 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实效。这节课,由于我捕捉到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而且在教法与学法上打破了以往的模式,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应该看到,在我原本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这辩论会,它是我在发现学生对邻里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和分歧后,临时决定插入的,这说明我在理解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亟待改进。

作者介绍

本人孙华英(女),今年42岁,是玉山县县后山小学的一名高级教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品德与社会》课。联系手机:***

让爱在德育课堂中得到诠释

上饶市玉山县冰溪镇小学 杨夏梅

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理念对接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情景描述

我在上《我的爸爸妈妈》这课,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小统计活动:要求学生观察父母一周的生活和工作,以小时为单位记录父母工作、路途、学习、家务、娱乐、与孩子沟通等活动的时间,以凸显父母每天的忙碌与操劳;同时也以小时为单位记录自己每天学习、娱乐、洗碗、扫地、擦桌等活动的时间,以突出自己能减轻父母多少负担,为父母减少多少麻烦。

我设计的意图: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幸福成长,习惯了家长对他们的关心,觉得家长养育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体会不到做父母的辛劳。课前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艰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学会感激,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一周以后的课堂上,我请来了三位家长,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意图让家长到时说说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说几件自己的孩子在家孝顺关心父母的事例,以点带面,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做个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我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记录和探究结果:

生1:我的妈妈在三都西裤厂工作,每天7点上班,中午休息一小时,晚上5点下班,傍晚回家要给家里人做饭,有时晚上要加班二、三个小时。不加班时晚上在家看电视。

2、生3……

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学生甲抱怨说:“我的父母很少和我沟通,回家老板着脸,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要求我这要求我那。”

学生乙也诉苦:“我在校时间几乎和父母的工作时间相等,回到家还有家庭作业,而父母除了一些家务外,其他时间都可以用于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我比父母更辛苦!”

学生丙也发牢骚:“我的父母不爱学习,而只知道对我的学习监督得很牢……”

智慧生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些学生的“探究结论”引发了很多学生的共鸣。我原来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现在几乎变成了对父母的抱怨。后面的家长也听得皱起了眉头。

怎么办?课堂成了对父母的声讨会。我马上想到这是生成的资源,是最真实的,最鲜活的,就看我怎么引导和处理,让孩子对父母的误解能拨乱反正,看清父母貌似严肃、苛刻后面未曾言说的用意,并更为深刻地认识父母养家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拳拳爱心。我略一思索,计上心来。

我赶紧追问:你的父母为什么要监督你的学习?父母为什么会板着脸和你说话?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让我们回忆一下。学生甲:我的爸妈在外是做体力活的,他们每天回家总是很累的样子,话都不愿多讲,看到我老看电视,就会训我了。

学生乙:我的爸爸妈妈常常教育我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所以每天督促我做作业,一发现我不认真就要批评。

师:同学们,老师自己也是一名家长。我先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每天6点起床,7点到校。在校时间基本是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回家后常常要备课或写文章,比如昨晚我就要为今天的课做准备,一直到11点才睡。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有时自己在忙,孩子过来打扰,可能心情就会不好,真希望孩子能乖一点,自己一边玩去。我相信你们的父母一天忙下来了,也许也会有相同的感受。针对你们刚才的说法,我们请在场的三位家长谈谈自己的感想。

家长面对课堂中的意外,在捏着一把汗的同时,也努力配合我“拨乱反正”,化干戈为玉帛。

家长1:同学们,我是一名建筑工,在外一天忙到晚,真的很累,回到家可能就脸色不好,懒得讲话,晚饭后或许就看会电视解解乏,一边看电视,一边想想明天的事,想想家里的情况。老师强调学生要学习与休息相结合,大人也要工作与休息相结合,对不对?

家长2:我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我们农村家长在看书学习方面确实做得不行,又要工作赚钱,又要照顾孩子,还有方方面面的事情,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但我们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努力学习,有好成绩,长大超越我们,也是望子成龙哪!

家长3:我们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谈谈心,沟通沟通;孩子们也要理解家长,父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可能在教育你们上会出现很多不足,但每一位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打是亲,骂也是爱”啊!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改变,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不会变。无微不至是爱,放手给你空间更是爱;轻柔的关怀是爱,严格的要求甚至偶尔的责备都是爱。真是细微之处藏真情,平凡之中见伟大!父母的爱无时无刻不充盈在我们周围,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爱的眼睛!

(学生若有所思地听着,不时地点着头)

师(趁热打铁在电脑屏幕打出一连串问题):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做道数学题,进一步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不容易。请你计算一下,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多少日子?这么多年来,父母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父母语重心长教育你好好学习健康生活的话有多少句?这么多年来,我们与父母相处中有多少个感人的故事?你能算出父母的爱值多少斤?

(学生动笔算,然后很多同学为难地放下笔。)

生1:老师,我算不出来,父母的爱没法算!

生2: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了,我们平时却没注意到。

生3:我妈妈才30多岁,可脸上已经有不少皱纹了,为了家,为了我,妈妈太操心了。

生4:为了养育我们,父母真的很辛苦!

尽管课堂生成影响了预设的教学任务,但我认为这10多分钟时间还是值得的,意想不到的声讨会,在我的引导下仍然成了一次生活访谈,一次真情告白,让差点搁浅的情感之舟又平稳驶向了爱的海洋。作为教师,在反省预设的不完善的同时,也为意外生成而感到欣喜。家长的现身说法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数字计算让学生直面父母每时每刻对自己付出的爱和辛劳。在这样的情况下,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强行灌输或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用情感伴随理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平凡!当然也会意识到自己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必要性。

感悟反思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儿童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生活体验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的教育符合儿童当前道德发展的需要,生活的亲切温馨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有利于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课前设计的调查活动就是要与学生的生活有机链接,让学生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了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扩展、深化、提升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将家长请入课堂,引导家长诉说,倾诉的心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直面学生生活中的困惑与疑问,不回避,不草草了事,充分挖掘父母平时的艰辛与对孩子的疼爱,引导学生多维体验。

课堂中的生成如不细心呵护,用心珍视,就会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不断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把时间和空间真正交给孩子,让孩子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更关注生成,把握生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中不断创生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实效。学生学得开心,高效,课堂上高潮迭起,趣味盎然,这样的品德课值得我们永远奋力追求!

作者介绍

本人杨夏梅(女)今年55岁,是玉山县冰溪镇小学的一名高级教师。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品德与社会》课,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联系手机:

第四篇:历史德育课例(范文)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课例

(2016-2017学下)

河北新区实验学校 赵晶

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键信息: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朗诵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三篇《香港》《澳门》《台湾》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以历史情节比较为培养学生比较和提炼、归纳能力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如:①通过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比较能力;②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探究历史的心理。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感性认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研讨体会

小学语文研讨体会

赵老师来我校讲课,听了她这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听完后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语文课堂的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她的语言亲切和蔼,字正腔圆。

二、积极倡导“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放后扶”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老师还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

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

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

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

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赵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她紧紧抓住关键字、词和语,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四、评价语言的收获

老师们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有人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成了点燃火把的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给阅读教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但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下载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德育课例研讨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课研讨体会范文大全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小学科学课研讨体会2010年9月17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科学研讨活动。听了《液体的热张冷缩》、《探索宇宙》、《一天的垃圾......

    德育课例网络研讨会

    肥城市小学数学学科德育课例网络研讨会 学习体会 南大留小学王秀勤2016.12 12月15日上午,肥城市小学教研室组织全市小学数学教师召开了数学学科德育课例网络研讨会,主会场在......

    小学德育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德育活动课教案 《今日我做小主人》 目的: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小主人意识,知道家务劳动自己也有份,应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2、在家长的指导下,当一......

    小学德育课方案

    小学德育活动课方案 三月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让大家感受着春天的蓬勃。三月里将迎来“全国两会”、“3、5”学雷锋、“3、8”妇女节、“3、12”植树节、“3、15”消费者权......

    小学科学听课体会

    小学科学听课体会 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保定市北市区组织的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课,听了保定市前卫路小学XXX老师的《动物与环境》和叶克老师的《地震》,并且还参加了由北市区教......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会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会 【关键字】 实验 探究 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

    小学科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心得体会 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渴望,9月19日至9月21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由滨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展示会”的学习活动。......

    小学科学学习心得体会

    云南省第三期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怒江州兰坪县中排九年制学校 杨彩莉 在2010年8月29日至9月13日我有幸参加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后,我的受益匪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