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好奇性强,求知欲旺,对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清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例如,我在教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光》2-1光和影子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我安排了一个做手影的游戏实验,让学生明白影子产生的条件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兴趣极高,认认真真投入实验探究过程中。
在探究影子的特点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自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这一节课虽然教学时间比原来超出了一些,但是学生学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科学》课已逐渐取代了《自然》课,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形势下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现谈一下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中借鉴而来的。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小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以及在合作中探究等。
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市地处辽东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品种多样的植物、形形色色的动物、肥沃的土壤、天然的岩石、矿物„„在科学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大自然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把课内外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最普通、最直接地观察、实践和探究等活动去了解、认识身边的科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科学》“凤仙花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虽然课文中提供了很多图片,但是如果让学生区分每个时期生长变化情况是怎样时,他们就不能讲得很清楚。这时我就把学生带到花农和养蚕户的家中,请他们来给学生们讲解凤仙花的一生和蚕宝宝的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并请他们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和饲养蚕宝宝。为此我们和他们建立长期联系,使花房与蚕场成为我们的校外观察、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察、请教有关问题,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有效的观察、种植、饲养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的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主要有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每一节课中的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三年级(上)《科学》“各种各样的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探究法和统计法。学生分别观察自己捡到的叶片,从它们的颜色、气味、形状、大小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以此来区分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的树叶,并利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自己以及小组共捡到了几种和几片树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探究和研讨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和腐败变质的小鱼,寻找它们在外观、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的差异,再通过探究和研讨的方法来发现更好的保存食物的方法。此外,在四年级(下)《科学》“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推测、实验验证、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现故障的电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国的迅速铺开更是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认知学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实践证明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五年级(下)《科学》“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只单独讲述小车是靠气球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录像,配合讲解,再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一个“反冲现象”的世界里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然界中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途径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配合生动有趣的解说以及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就会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是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五、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实践证明有效的科学探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教具学具的好坏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农村小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上明显不足。加之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具学具已无法满足新教材的需要,使得很多实验无法开展,严重的影响了科学教学质量。为使科学教学顺利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科学》“我们选择了什么”教学时,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串联、并联电路,我分别制作了(电池和小灯泡)串联和并联电路板,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使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串联、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块电路游戏板,将它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智力竞赛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上来。
此外,我认为在教具学具的制作上,我们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是无穷尽的。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解决某项问题,学生就会在开拓思维、动手动脑的情况下,明确所学知识。在制作活动中明确科学道理。成就感与满足感就会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新的制作和研究,会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每一门学科的设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或多或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课也不例外。由于科学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从语文、数学、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写作、计算、绘画等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科学》“我的大树”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等方法来观察、描述树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利用我们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立足于农村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勤动手、勤实践、巧设计、巧安排,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第三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点滴体会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点滴体会
定安县岭口中心学校
韦春红
小学科学课程标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新课改以及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如何遵循教学基本原则,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都要遵循的,并能与时俱进的大事。不能把教育口号、理论、研究混为一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顺应小学新课程的标准,并达到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有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至于原来我们特别关注的知识,它只是用来整理的其中一个目标,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如:科学三上年级的《我的大树》一课教学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汇报交流等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法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偏失的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三、要体现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
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课要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活动的量和质这三对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和教师控制教学进程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选择以及结果、结论,而学生的活动往往非教师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学生主体作用将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引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学生主体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学习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承认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及时介入、及时提炼,做到心中有谱;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的关系表现在:趣味性的活动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动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两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从学生的特点、生活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虑,允许学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兴趣的又有价值的问题。至于事先考虑好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需要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探究。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把课内的多种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延伸到课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统一;活动的量和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结构及内涵的研究上。科学课就是有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好的结构不但能使活动达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由于材料的问题,学生得出“轻的物体浮,重的物体沉”的研究结论。教师要尊重事实,所以没有也无法予以否定。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准备好材料再上一节课,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终于发现第一节课的结论错了。这样的教学虽然多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学生得到的绝不是原来一节课所能得到的收获。其实让学生真正经历完成真实任务的全过程,这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再如,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学生面对教师演示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水,因为是未知液体学生不能尝,蒸发一滴水,发现了白色粉末状物体,学生猜测是盐,但不能确定。于是换一个角度倒过来思考,把马铃薯放在盐水里能浮吗?结果确实浮起来了。在这节课中始终未能确定是什么液体的过程就包涵着十分重要“科学内涵”,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一节没有结果或出现错误结论的探究活动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从而更有效达到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第四篇:小学科学听课体会
小学科学听课体会
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保定市北市区组织的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课,听了保定市前卫路小学XXX老师的《动物与环境》和叶克老师的《地震》,并且还参加了由北市区教研室组织的研讨活动。半天的时间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反思,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们导课方式新颖多样,不拘一格。有谈话导课,课件导课,激趣导入等,通过导课部分的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激励性语言与其它方式的配合使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老师的备课和常规教学环节、课件等准备的非常好之外,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的鼓励性语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一直贯穿鼓励性语言。比如说:真好!真的好棒!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就是一种激励和赞赏,学生会感受到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教学理念改革的一种体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学习、学会用这种方法,而不应每每都是严词措句,整天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老师有高兴的时候。
第一位授课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的最大优势就是她的亲和力,对小孩来说是很重要的,无形之中他觉得很愿意去接近你。这位老师在授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她始终面带微笑。虽然教学科学科目仅仅刚两个月,但体现出了她的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的沉稳和从容。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三、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叶克老师的授课过程中,首先让一位年岁较大的女老师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两次大地震,以及同学们都熟知的汶川大地震的情形,创设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同时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本次活动中的授课教师共同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们分组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尤其是叶克老师让学生们向学校其他老师和前来听课的老师调查地震前的征兆以及怎样避震等问题,使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五、多媒体与科学课的有效整合,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把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化难为易。
六、做、玩结合,在玩中学,降低了学生学生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总之,本次活动所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收获颇丰,使我获得了课堂教学的许多实用经验。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的更好一些,把孩子们真的引向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做一个合格的科学老师。
第五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会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体会
【关键字】 实验 探究
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进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兴致极高,认认真真投入实验探究了。
二、实验材料要具多样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
1、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
2、在前一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三、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物体都能导电吗”实验中,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四、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我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搞好科学课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鼓励认真观察、亲自动手,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才能明白其中奥秘的道理。这样才能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朝前走一步,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二,尽可能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人人有事可做。在教《植物的一生》的时候,我认真思考,决定将课堂放在学校操场上,他们四人一组,观察植物的叶子和花。采集了许多植物的叶子,观察这些叶子的形状,正面和背面,比较他们的相同、不同之处。学生一面认真观察,一面仔细的做着记录。那些平日里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的学生此刻也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观察,平时不起眼的小树叶,此刻变得重要起来,想不到小小的树叶还有这么多的奥妙,想不到科学课可以这么上,而且这么的兴致盎然,学生乐中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感染。
最后,将动手操作进行到底,那就是形成书面文字,让同学们做好记录,写下观察操作的感受,这些要作为课后作业,并且还要专门派小组长检查。
我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操作,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诉诸于文字,比如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哪些同学合作参加,用了什么仪器,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怎样,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且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的忠实想法就行。这样一来,做有所得。那些不认真的同学这下就吃了苦头,因为只要不仔细的观察和动手,肯定不会有所收获的,更不说叫他写感受了。惩罚了一些同学,下次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就非常的认真了。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学,教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大胆的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讲演时间,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