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教师如何通过与幼儿互动促进幼儿向更高游戏水平发展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教师如何通过与幼儿互动促进幼儿向更高游戏水平发展。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对于教师来说最难掌握的是如何有效地将游戏纳入课堂以及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阅读了本书,教师将了解到游戏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向他人阐述游戏的价值,同时也能保证其班级的游戏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书中的案例详细丰富、提出的策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书中很多地方都谈到了美国的《0~8岁幼儿教育方案的发展适宜性实践》,这类似于我国的《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以本书对于我国的一线教师有很多可借鉴学习的地方。
第一章
游戏有何重要性
一、不是进行所有的游戏
并不是所有游戏都对儿童有益,只有高水平的、复杂的游戏才是对儿童最有益的。幼儿的游戏有三种水平:
混乱失控的游戏;
简单重复的游戏;
有目的、复杂的、能够让儿童聚精会神的游戏。(儿童的眼睛是明亮的。他们表现得精力旺盛、兴致高昂;他们的声音虽然大,但却不过分。他们会有一物多用的创意;他们相互协商、相互妥协;他们会持续进行游戏)
二、教师是关键
教师的任务:提供大量的时间、空间、材料。支持和引导儿童参与安全的、具有社交成功感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和具有想象力的游戏。——支持和促进儿童的游戏,使之真正对儿童有益。
本章收获:了解了游戏有三种水平;在游戏中教师是关键。第二章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可以用来解释游戏的三种水平。例如当儿童进行胡乱无序的游戏时,他们的安全感需要没有被满足。在角色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孩子对社会、对群体的归属感。建构游戏能让儿童产生自尊感。“在许多类型的游戏中,当儿童发展出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和汲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创造性地运用它们时,我们都能看到儿童的自我实现。
对于教师而言,观察儿童游戏并且识别哪种需要在游戏中体现得最明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充满关怀的师幼关系并且营造班级集体感。(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吴晓丽老师班上的氛围)
二、”同化“和”顺应“
同化:对新信息的吸收
顺应:对自己思维的改造
在混乱失控和简单重复的游戏中,儿童的同化模式超过了顺应模式。他们不会运用自己的质量去改变思维或者尝试新的经验。对教师而言,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及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在游戏时进行更为复杂的运用新信息的活动,即顺应活动,而非同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三、维果茨基认为高水平的游戏有三个主要特征:
儿童创设了一个想象的情境;分担和扮演角色;遵循与角色相关的规则。这能帮助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四、混乱失控的游戏
特点:1.儿童的声音很大,音调很高;2.肢体接触较多,有时儿童的行为处于危险的冒险行为的边锋;3.极端的欢闹—儿童不可控制地大笑和咯咯傻笑;4.争议较多,经常导致身体伤害或情感伤害。
案例:玩沙游戏(P16)
促进儿童游戏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儿童进行更高水平的游戏,而不是单纯地干预、打断儿童的混乱失控游戏。将儿童分开、将材料拿走或者结束游戏应当时最后的选择。教师不能武断地视作儿童的问题,而应该问问自己:我用何种方式进行干预才能使儿童的游戏发生改变?我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方法、材料或者我该如何参与才能使儿童的游戏变得安全和受控制?
五、简单、重复的游戏
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安全需要,但它不一定会包含许多角色扮演游戏情形中的社会协商行为、问题解决的能力等。这种游戏可能是因为缺乏内容丰富的游戏经验和试图模仿自己拥有的媒体经验所导致的。这种游戏容易被教师忽视,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幼儿。
六、富有成效的高水平的游戏
特点:(P21)
在高水平游戏中,幼儿有”心流的体验“。心流:当一个人的全部都在身体和心灵的充分运作中舒展开来,其所作所为对其自身来说都具有充分的意义和价值。在精神能力和肉体能力和谐的汇聚中,将生命最终发挥到了极致。
七、最佳心流(flow)
类似于最近发展区。第三章
游戏的计划
一、创设一个有序的游戏环境
布置教室和投放材料的方式是制定游戏计划的重要方面。彼此独立且组织有序的区域能给儿童以安全感和明确的目标感。布置得井然有序的教室能传达一种秩序感和结构感,为儿童充满创意地操作游戏材料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
二、提供吸引儿童参与的材料:1.开放性材料;2.反映儿童的文化生活。“教室要了解儿童在其所在社区的生活经验,并且要为他们提供能反映其生活经验的材料,这是摆放材料或玩具架、设置游戏区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改变材料
如果一个区域需要改变,将看到以下信号:
*儿童忽略某个特定区域。
*儿童厌倦现有的游戏资源(他们可能会直接说出他们觉得很乏味,或者在彼此的互动中表现出厌烦,抑或自己动手改变区域的布置,如拿进来一些新材料或发明出不同的玩法。)
*儿童在游戏区的活动不如之前那样踊跃、富有建设性。
教师可以通过更换这些材料来支持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发展需求,或者提供与班级中已经生成的某个探究主题或项目主题相关的材料。
在各个区域投放材料的建议:如在积木区投放卷尺和码尺;在厨房摆放烹饪书和超市广告单;在操作区投放不同机动车的图片。在角色区,设置“道具盒”,将游戏场景从家庭转换成医院、餐馆或兽医院。应该何时投放某一组特定的道具,取决于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即将进行的参访活动或即将到访的特殊客人,或者仅仅是教师觉察到时时候做出改变了。
更换游戏材料,既可以保持材料的趣味性,又不会给儿童带来过多的压力。比如周期性地更换操作材料。
案例:刷子洗石头
*提供各种各样的刷子、海绵及布料;除石块以外,还可以投放其他自然材料在水里,如松果、树枝、贝壳等,让幼儿比较哪种工具最适合清洗哪种物体,还可以讨论物体的浮沉问题。
*让儿童刷洗石头,然后晾干,对比干湿石头的外观有什么不同,并将幼儿的描述记录下来。
*蛋彩画颜料或水彩在石头上作画,然后在把石头清洗干净,观察水的颜色是否发生了变化。鼓励儿童留意用了多大的力气和多长的时间才能把石头刷干净。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材料使用的新颖方式促进幼儿的兴趣。
四、制定游戏计划
课程计划应包括每个游戏区的教育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材料。(P35 图3-7)
书面计划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对哪些活动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在教师思考下一步工作以支持儿童的游戏、提高游戏质量时,书面计划能反映教师的反思过程,促进教师团队间的对话。
本章感受:教师需要制定游戏区的计划,根据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提供材料、更换材料,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章
帮助儿童作出选择的方法
有时候,教师会认为游戏就是一天当中没有组织性的活动。但是,教师精心创设的游戏环境和精心投放的游戏材料都是有组织性的表现,这些能向儿童清楚地传达信息:应该如何使用游戏空间,以及游戏材料是如何组织和投放的。(这一个观点值得和班级老师好好分享,强调了教师对游戏区的计划)
一、帮助儿童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对幼儿教师来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要规划儿童的游戏选择,使儿童超越混乱或简单化的游戏,而对自己的世界进行更深入、更广阔的探索。所以,幼儿园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游戏,也没有真正的自由选择。相反,教师已经认真地思考过该为儿童提供哪些选择——选择哪个游戏区、选择区域中的哪些游戏材料以及选择如何使用它们。
二、确定作选择的程序
儿童选择游戏的过程的安排方式包括:
*让儿童说出他们想玩的区域并且不限制儿童的分组方式(开放性的选择)
*控制每个区域中儿童的数量。
*运用某种选择面板,让儿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计划。
*替儿童作选择,同时也允许儿童作其他选择(“哪些事必须做的”和“哪些事可以做的”)
教师可以选其中一种方式,也可以综合几张方式,灵活性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帮助儿童作出开放性的选择
开放性的选择,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性协商、与同伴分析与合作的机会。但是这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儿童,三岁和四岁的儿童也许就无法驾驭开放性选择,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协商和分享的社会性技能。但是,为儿童提供开放性的选择,让他们运用高水平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教师应当树立的目标。
四、在区域中设定人数限制
(限制人数的方法有很多,这对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某些区域,游戏材料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建议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该区域的等候名单上。对于那些等待的儿童而言,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保障,而且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书写经历。儿童完成这一区域游戏的活动后,有责任区查看等待名单上的下一个是谁。(我觉得这种方式适合5~6岁的孩子)
五、使用选择面板
六、替儿童作出一些选择
“ 寻求儿童兴趣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完美平衡点,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教师主导游戏是为了解决游戏中混乱、低水平的游戏,或者是为了促进儿童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案例:金色票证
七、游戏中的规则
规则要简单、全面并且可行,使用正面语言描述。规则要便于儿童记忆以及教师执行。下面这三条简单的规则可以囊括大部分的行为和期望:
*我们要确保自身的安全。
*我们要很好地保持室内外环境。
*我们要相互帮助。
如果在某一个区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就应该重新制订。
八、吸引儿童注意的信号
(这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问题都不大)
九、为游戏深入发展留出充足时间
“让儿童可以进行深入游戏的游戏时间,是教师送给儿童最好的礼物。“
当你怀疑时,请相信游戏,它是儿童的课程。那些零星、松散的或者是随时可能被打断的游戏也许需要教师的干预,但是那些高投入的、复杂的游戏并不需要教师的介入……”
那些打断游戏的成人,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通常会过于心急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关注儿童游戏的目的。需要牢记在心得是“慢下来”。催促儿童就是欺骗儿童。当我们关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能最好地了解儿童,最多地帮助他们。
(这两段话其实反映了教师对于游戏的认识、观念和态度)
第五章
与儿童互动,促进游戏发展
本章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行为,重在探讨哪些教育手段可以提升儿童的游戏水平。教师有多种组合教育行为的方式,采用哪种方式取决于他们对个体儿童的了解,特定时期的教育目标以及儿童对其干预的反应。
案例:扔玩具熊
一、有目的地教学
目的意识和游戏室相伴相随的。
反思性的教学实践:观察、反思、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这是一个持续的行为周期。
《0~8岁幼儿教育方案的发展适宜性实践》:P58~59
*认可儿童的行为和语言。
*鼓励他们的努力。
*给予具体的反馈。
*为儿童提供榜样,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态度、学会解决问题以及和他人相处。
*给儿童展示正确的做法。
*创造或增加挑战。
*提出引发儿童思考的问题。
*提供帮助。
*提供信息。
*提供指示。
二、如何引发游戏
A 没有参与任何活动的儿童:教师可以询问他想要做什么。如果他没有任何资金的想法,教师可以提出建议或者把他带到一个已经开始的游戏场景中,教他如何使用语言与其他儿童进行社会交往融入游戏,并且向他示范游戏材料可以怎么玩。
B 混乱或者简单的游戏:教师可以建议儿童换一个游戏主题。当儿童对一个建议反应积极时,教师需要帮助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设置游戏场景。
C 新的材料和想法如何介绍给儿童,案例:飞机。
三、知道何时介入和退出
案例:飞机(续)
对有效的教师而言,介入和退出儿童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要认真对待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像和舞伴共舞,一个领舞,另一个跟随。
看到以下情形,可能有助于教师把握介入游戏的时机:
*儿童一次次地重复某些行为。
*儿童在协商角色和职责时变得沮丧起来。
*儿童陆续离开当前的游戏区,越来越少的儿童留下继续游戏。
顺应儿童的游戏脚本,他们则更有可能成功地介入儿童的游戏。甚至当老师因为安全问题介入游戏时,也可以使用儿童在游戏当中的语言去给他们一个友好的提醒,让他们安全地使用游戏材料。
老师介入的方式要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参与度、有助于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助于吸引儿童回到游戏中来。(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观察教师在游戏中指导能力的一个指标)
何时退出游戏也很重要。以下的信号可以表明,是时候可以退出游戏了:
*在创造游戏情境时,儿童表现得消极被动,而不是积极主动。
*儿童的声音变大、要求变多,并且越来越失控。
*儿童忽视教师的建议,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儿童离开了游戏区。
案例:户外游戏玩沙
教师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让儿童主导游戏。“当你有意识地参与其中,想要提升儿童的认知技能、与同伴互动的能力或是角色扮演的能力时,你需要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架,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一旦儿童达到那个发展水平,成人就要退出游戏,让儿童自己玩。”成人的支持应该是适度的,能让儿童不依赖于成人事无巨细的指导而自己进行游戏,不让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消极、被动的角色,这样的游戏才会更有价值。
四、通过及时干预来维持游戏
在不中断或不主导游戏的前提下,教师怎样才能知道何时是介入游戏并提问或做出评论的最佳时机呢?
*观察和倾听儿童的游戏过程 *以做一些评论开始,评论的内容是认可或鼓励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
*如果儿童没有理会教师的评论,教师可以再多观察一会儿;如果儿童有所回应,则意味着教师受到了他们的邀请,可以带着一两个问题进入游戏了。
教师不要问封闭性的问题,如一共有几个?这是什么颜色?这是什么形状?
开放性的问题是不错的选择:
*你觉得如果你……会发生什么事情? *给我讲讲你搭建的东西或者你的创造。
*你正在屋子(医院、餐馆)里干什么呢?
*接下来,屋子(医院、餐馆)里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你还需要别的什么东西来搭建这个作品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做出何种评论可以继续而非中断儿童的游戏呢?鼓励性质的评论以及认可儿童游戏的评论可以使得游戏持续发展,而赞美和表扬则不能。不要说“做得好”或者“你装扮起来真可爱”,应该说“哇,你搭的这座桥用了很多积木”或者“我看你戴了一顶帽子,还穿了高跟鞋”。紧接着,教师可以问一些引发儿童思考的问题,比如:“你搭的桥还需要添加点什么吗?是否需要更多的支撑?”又如“你们装扮成这样,准备模仿谁呢?要去什么地方?干什么?”
将鼓励性评论和开放性问题相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保持儿童的游戏参与度而不是打断游戏。
五、训练和指导游戏者
有些儿童需要教师一直在旁边充当游戏伙伴、进行示范、在游戏过程中与之讨论,才能不进入混乱和简单的游戏状态。对于有行为问题或缺乏社交技巧的儿童来说,教师扮演他们的游戏伙伴将对其大有助益。
教师为儿童示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游戏材料,并用语言来描述思考的过程,将有助于儿童游戏复杂程度的提高。
第六章
引导儿童进行更为复杂的游戏
教师在使用引导措施时,要根据儿童的兴趣或可能引发儿童好奇心得主题;必须做好成为儿童的游戏伙伴或合作者的准备,帮助他们获得游戏所需要的材料,策划好他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并且使游戏深入发展;还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
一、参访和特殊客人
二、将图书作为复杂游戏的刺激物
三、提供新材料
教师们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去寻找材料以支持一个游戏的主题。许多人都知道,高水平游戏中儿童经常会用一种物体去代表另一种物体。儿童能够使用物体、行动、语言和人物来代表另外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符号功能”。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物品帮助儿童进行以物代物是一种拓展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使用符号能力的方式。
四、考虑儿童的分组
分组的基础——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游戏经验丰富的儿童来带领其他游戏经验较少的儿童进行游戏。教师要充分了解班里每名儿童的个性特点,将游戏经验多和游戏经验少的儿童安排到一组,教师可以帮助儿童变得更具包容性和更成功。
五、针对年幼学前儿童的复杂游戏的引导措施
年幼儿童的特点:1.倾向于玩他们熟悉的游戏主题;2.需要真实物体作为道具;3.需要教师指导他们去了解已有角色特点之外的东西。
教师的引导措施:1.提供不同的角色游戏的建议或提供不同的建构游戏的主题;2.和儿童讨论各种角色的行为,甚至在集体活动时间里为儿童表演这些角色。
六、针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园和学前班儿童的复杂游戏的引导措施
年长儿童的游戏特点:以物代物。
案例:积木区在池塘上搭桥
七、引导措施和情感
引导措施不仅仅是一种促进儿童进行更高水平游戏的方式,还是一种帮助儿童了解自我、班级所在社区乃至自己居住的这个大世界的方式。
对待儿童的自我中心,成人需要抱有一种关怀态度,并且进行敏锐的观察,帮助他们通过协商解决争议以及学会体谅别人。
八、情绪的力量和游戏
对本书的感悟:1.案例丰富、生动,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采取的引导措施,发现教师的教育智慧。2.教师对幼儿活动观察的重要性,并且要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3.教师要重视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价值,对游戏的计划很重要。4.教师的引导措施不是要打断儿童的游戏,而是促进儿童的游戏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要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息息相关。
第二篇:以游戏促进幼儿发展
摘 要: 关注幼儿发展,创造适宜的美工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需求。丰富游戏材料,适时投放,满足幼儿技能与情感的需求。有效的指导与评价,能满足幼儿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需求。幼儿的游戏反映了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幼儿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和促进了自身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区域游戏 美工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满足和成功。”区域游戏无疑在这方面更符合这样的指导要求。游戏是幼儿用已有经验表现的活动,怎样的游戏活动才是好游戏?怎样的区域活动才能成为幼儿自主化、个别化、小组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样的游戏材料反映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怎样的材料投放才能够更好地支撑游戏质量?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需要认真思考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美工区域活动的兴致总是最持久,幼儿的创作欲望此起彼伏。幼儿受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形成幼儿美工活动的特殊方式。他们不会完全按眼睛看到的形状、色彩、结构去表现事物,而是用自己的童心感受事物,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式表现事物。他们的作品既是幼儿自身想法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感知、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有模仿,又有创作。他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既是游戏,又是学习。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体现出多方面教育功能特征。[1]现结合实例谈谈我园在开展美工区域活动中的几点尝试与体会。
幼儿园美工活动是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造型操作游戏。[2]因为美工活动的游戏性与操作性都很强,作品既好看又好玩,既可以装点环境又可以作为玩具,所以深受幼儿喜爱,并且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协调能力、耐心细致和有序的操作习惯都会得到锻炼与培养。
一、创造适宜的美工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需求。
我园班级内美工区的设置点多选择靠近水源、采光良好、有较大面积墙面的地方。这样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取、换水。同时还兼顾空间位置利于幼儿进行个体活动,自由组合活动,稍做调整又可进行小组活动。区内除了设置工具、材料柜以外,还提供开阔幼儿视野的展示区、欣赏角,充分利用空中、墙壁和地面三维度的展示空间,将孩子的作品进行悬挂、平面粘贴、立体陈列展示。每次活动过后,总会有许多孩子在展示区中流连忘返,他们在这里讨论、交流、学习。在幼儿来园和离园的时候,这里总是能听到孩子们自豪的介绍声。孙浩天小朋友平常在班级里总是不吭声,但是在展示区里,则能够见到他小声地向介绍同伴,大声地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作品,展示区真正成了促使孩子们表达情感、表现能力、获得发展的天地。
在美工区的设置上除了要考虑空间位置、材料、艺术氛围外,更重要的是为孩子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使他们能在自由的游戏中学习和创作,从而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发展自我。[3]
二、丰富游戏材料,适时投放,满足幼儿技能与情感的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游戏材料会使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逐渐减退。因此在美工区中,材料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应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让“死”材料活起来,将教育目标物化在材料中,让材料“会说话”,支持幼儿“个别化”需求。
教师在搜集和选择各类型材料的同时要鼓励幼儿共同参与收集区域游戏中需要的材料,这样可以通过孩子的参与增进他们与材料的情感,激发他们使用材料表达、表现的热情,更好地投入操作活动中,从而在操作中促发幼儿对美的感受与创造。
游戏材料的形与色能够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能够替代他们想象世界中的东西。[4]如在小班美工区域《花儿朵朵开》中,教师提供了酒瓶、皮球、枝丫、纸黏土等材料,其目的是让幼儿在重复练习的过程同时初步感知空间的合理布置。操作形式的变化重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了因重复练习分泥、团圆、粘等手工技能而使幼儿产生枯燥感。重复性的行为也在自发性的练习中巩固着幼儿的发展。随着幼儿相应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之后,增加了搓水滴形、按压的技能练习,让幼儿感知、创作花朵的不同形态。小班的孩子们专注地重复着分泥、团圆、搓水滴形、按压等技能动作,乐此不疲地让形态各异的花儿绽满枝头。活动结束后将幼儿的作品与废旧物品组合,悬挂在活动室的悬挂梁上,既是展示,又是装饰,让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让幼儿的作品参与到班级环境创造之中。
通过对低结构的材料、开放式的材料的操作,在过程中探索出多层次玩法。强调材料的简易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达到材料虽简单,但价值不简单的活动效果,实现幼儿和材料的充分互动。如在开展大班美工区域活动《有趣的布粘画》及中班美工区域《剪剪吧》时,我们和孩子一起搜集生活中各种可剪的材料的技能,培养幼儿巧妙利用材料。将剪、贴、构图与想象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创造性活动能力,用不同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
如在初次进行《有趣的布粘画》操作时,教师投放的是相同材质的纯色(不同颜色)布块,幼儿按照布的颜色,自己剪出各种形状组合粘贴。当幼儿熟练掌握技能后,教师投放了更多的不同材质及带有各种图案的布块及各种其他可剪的材料和彩笔等辅助工具。引导幼儿利用布块上原有的图案进行剪贴、组合,让幼儿在自己粘贴好的作品上进行想象添画。在《剪剪吧》中,孩子们在掌握了直线剪、弧线剪、斜线剪、镂空剪的基本剪法上,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折剪,用对称剪纸、折叠剪纸、非对称剪纸等多种技能进行剪纸活动,以增强剪纸的丰富性。同时利用丰富的辅材,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及灵感和趣味性。如利用不同作品来装饰纸杯、瓶子、纸盘、盒子等,形成具有现代立体效果的艺术作品。在这里,孩子们是“美”的设计者、创造者,孩子们的个性和想象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用丰富的材料提高幼儿活动兴趣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材料更换投放的时机。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过多、过杂的材料一同投放,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但容易造成幼儿的分心。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觉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及时替换和更新。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结合阶段目标,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性的投入,避免无目的地全盘端出,令孩子们无所适从。如从大班主题活动《人们的工作》延伸出来的手工区活动《缝的工作》,孩子们经历了从刚开始的纸上刺点的练习——纸上缝直线、缝斜线、圆形——用绣花绷子绷纸练习上下穿缝简单图案——在海绵纸上练习上下穿缝——在布上进行平面缝制——用无纺布将两面缝制在一起、加入填充物,进行立体缝制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孩子们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兴致勃勃,当一件件缝制作品完成时,喜悦浮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他们的作品被悬挂在班级的diy小屋里,被悬挂在走廊中装扮班级环境,被投放到其他区域中循环使用,离园时每个孩子都会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随着幼儿的需求不断调整投放材料,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提高游戏的质量,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不断递增材料难度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体验。[5] 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常规。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但这个规则应是为幼儿更自主、更快乐地活动,而不是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限制。如小班美工活动《撕纸粘贴》,第一次活动后,老师发现有些未用完的碎纸被扔得到处都是,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可孩子们还是会到处乱扔。再次开展此类活动时,教师准备了两个纸盒,在纸盒上贴上了小羊的图卡,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将地上的“草”(碎纸)拔起来喂小羊宝宝。
三、有效的指导与评价,满足幼儿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需求。
在美工区创设与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随着孩子的需求,灵活转换各种角色,使环境和材料发挥出更大的教育价值。
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教师既是策划者、组织者,又是材料的供给者及环境的创设者。教师要激发幼儿进入游戏活动的兴趣,并观察、分析其兴趣、能力及需求情况,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补充、调整材料及环境。如在开展美工区域《创意纸绳》时,考虑到因纸绳制作较慢而粘贴较快的因素,在晨间活动等时段,幼儿会搓制一部分成品纸绳,投放至区域待用,而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将《创意纸绳》区域分为两部分,一区:搓绳,二区:纸绳粘贴画,这样以连续性的形式呈现区域活动内容,保障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观察者与诊断者,这里的观察并非是简单的“看”,而是把观察的重点放到孩子们的发展上,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现象,观察、捕捉幼儿能否运用已有经验与技能进行新的探索活动,及时“诊断”幼儿的“不足”之处,适时地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建议或点拨。做好一名“引路人”,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创作,和幼儿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教师“助推”式的引导促使幼儿发展得更好。如美工区域《创意纸绳》,它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将皱纹纸制成纸绳、纸团、利用点、线等各类造型,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参与。在幼儿掌握了纸绳的搓制方法和用弯绕、曲直、按压等基本方法粘贴成画的步骤和方法后,进行自主创作表现。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画面时遇到了瓶颈。于是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体验,在造型设计时利用纸绳的松紧使画面的线条出现粗细变化等技能。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或两两合作的方式完成大幅装饰画作品,在共同商量作品造型方面着重引导。在单纯的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协商、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在互相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乐趣。
在多种形式的评价环节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欣赏者,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欣赏的方法,不以像或不像等语言来进行单一性语言评价。评价的核心是保护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和他们一起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不是用成人的眼光,从成人角度,而是从幼儿的角度阅读、理解他们作品,用幼儿的眼光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中表达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从理解与尊重出发,接纳幼儿的表达,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帮助幼儿学习评价自己,欣赏他人,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展示区为孩子们的自主评价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敢说、想说、可以说的空间环境。他们通过相关观看、讨论,得到了影响和启发。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重视是对幼儿能力的一种肯定,使得幼儿的努力和创造体现出相应价值。除了进行展示外,还可作为教、玩具使用,作为礼物送给家人。结合妇女节,中班的孩子们开展了一次美工活动《送给妈妈的礼物》,孩子运用纸黏土进行造型创作,星形、心形、花形、蝴蝶、草莓、草帽„„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串联,有的制作了挂坠,有的制作了手链,有的制作了钥匙扣„„离园时当妈妈们接过孩子们感恩的礼物、祝福的礼物时,那一刻我们都被感动了。
在开展美工区域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幼儿的发展,观察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游戏活动,追随孩子的需要来设计和组织,用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鼓励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创意,区域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化、个别化、小组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够真正开展出高质量的游戏活动,使得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获得经验,体验乐趣,并自主地、自由地、快乐地获得发展。
第三篇:通过社会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内容。人不能离开人类群体而独立生活幼儿更是如此。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离开人类社会、离开成人的教育,幼儿根本无法生活。所以社会的发展是在幼儿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在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下面从幼儿的人际交往及生活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讨论幼儿社会化交往。
一、培养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
北京市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注重幼儿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将是幼儿社会性培养的一项重要教育目标。
怎样才能使幼儿成为自尊自信的人能?为此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一个人的自尊自信是何时开始形成的。
儿童在2---3岁时,自尊、自信就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比如,他们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希望别人能注意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有的时候甚至有点自夸。当在一名幼儿面前说谁会唱歌了,他马上就会说:“我也会”,也许还会说:“我还会跳舞呢”“我还会讲故事呢”等等。
随着幼儿年领增长,儿童之间判别也开始拉大。有的孩子积极主动,好强上进,活泼愉快,乐于交往;有的则依赖被动,胆小退缩,羞却懦弱,缺乏进取心。这反映自尊自信心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由此,我们就应该从小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我们要经常给幼儿讲关心周围的人,也要让幼儿感受到他周围的人也在关心他,承认他的价值。从而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应该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也鼓励。关注幼儿的成长,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优点和点滴进步。
2.准许犯错误。幼儿有了错误时,要问清原因,耐心教育。更要注意到孩子的自尊心。3.对幼儿提出恰当的要求,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期望,而且这个要求是恰当、合理的,符合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4.多给幼儿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如举行一些体力所及的公益活动,使幼儿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尽量避免失败。
二、阔宽幼儿生活以外的知识、使幼儿了解更多的社会科学
《纲要》中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其中“社会、科学”就占据了两个方面。而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就是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的进行结合,从中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科学知识,知识结构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幼儿的知识面不仅限于简单的潜意识知识。更主要的是尽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接触的知识更广泛。例如:给幼儿观看以动画形式表现中国历史、中国法律、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礼仪以及含盖现今社会高科技领域等影片,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初步知道社会中一些健康、积极、先进的东西。除此之外,还要介绍那些为祖国解放光荣牺牲的无数革命前辈的事迹,知道今天来之不宜。
三、让幼儿多参与劳动
幼儿多参与劳动,能够使幼儿从劳动中体验到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快乐,并且还能提高自理能力。例如:组织幼儿参观不同劳动者的工作岗位,简单了解劳动的意义。在园内组织“清洁地球”主题活动,告诉幼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育他们维护生态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让幼儿健全自己的人格,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应指导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分组交往、同性交往、异性交往),采取不同的策略(如语言交往、非语言交往),广泛的进行交往活动,增加社交面,扩大朋友圈,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以小班为例,他们正处于开始认识周围生活和学习与同伴交往时期,认识水平较低,因此,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小班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1.感受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我们选择符合小班心理特点的、有感染力的、内容生动的童话故事,配以形象的图片或木偶,让幼儿感受到同伴间友好合作的愉快。2.练习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根据幼儿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幼儿熟悉故事的同时让幼儿参与表演。比如他们带着头饰表演故事中同伴间友好交往的良好行为,通过语言和动作等来巩固印象。
3.巩固形成合作交往的良好行为 由于小班幼儿在付诸实践时意志力差,因此,认识和行为常常脱节,有的甚至会因环境或条件发迹已培养出来的行为,出现反复。就是有意识的为他们创造了广泛合作交往的环境、条件,让他们把良好行为的认识付诸实践,并不时的提醒指导,如有一次,在做桌面游戏时,琪琪突然哭了,原来是宝宝在拼搭玩具时少了一个轮子,就随手抢了琪琪一个。我抓住这件事情在游戏中讲评,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宝宝该对琪琪说什么话?如果你是琪琪又怎么样?小朋友们说:宝宝应该说“请把轮子给我玩一玩”,琪琪可以说:“这个轮子我要用的”,或说“等我玩好了在给你”。我还请小朋友把正确的交往行为和语言表演出来。这样就及时避免了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反复。
此外,我还可以通过交换自带玩具的做法,进一步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幼儿有一个特点,珍爱自己的玩具,又特别想玩别人的新玩具。我就让幼儿将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鼓励他们相互交换着玩,但一定要很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求,并知道爱护对方的玩具。
在社会交往中,不止体现在幼儿园,而且体现在家庭中,家长应帮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
小孩子喜欢小孩子,即使是从不相识,甚至语言“不通”,他们也会一见如故,亲热地玩耍。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小伙伴,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乐趣,共同的情感与共同的“语言”。
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宁愿将孩子锁在屋里,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小朋友接触,有的是怕孩子学坏,有的则喜宁静,嫌别的孩子来串门,跟自家孩子一同游戏太吵,父母限制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往往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孩子因此而反抗父母,脾气变的非常暴躁,有的敌视别人,不能与人和平相处,打架、冲突时有发生,还有的则退缩,心胸狭窄,不和群。应该说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家长认识不足。孩子们在一起,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使他们很自然的一起玩耍、游戏。他们这种交往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很愉快,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间频繁的交往,有助于孩子克服自我中心,防止孩子性格孤僻。有些孩子在家中已经习惯自我为中心,如:家中所有人
五、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前,家长应当扭转两个思想: 1.扭转怕孩子在群体中吃亏的思想
有些家长因怕孩子在小朋友交往过成中受委屈,就阻止他与别的人交往,或者介入孩子之间发生的具体矛盾中,致使孩子养成依赖性,出现问题就去找爸爸妈妈。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交往能力。家长在平日里应当教育孩子不欺负人,有错误就敢于承认,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应该和他讲道理,只要他改正了,就应该原谅他。以上方法目的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2.扭转讨厌别人家孩子来自家玩的心理
现代家庭中许多人不愿意其他孩子到自家来串门,原因不外乎嫌吵、怕脏,讨厌小孩子,有时稍不高兴就将孩子们哄走。其实,这样做往往会影响自己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家长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孩子的伙伴来玩,如给孩子搞生日晚会,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对比自己的孩子和人家孩子,鼓励孩子多学别人的长处,这一点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十分重要。其次,要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有些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不善于交友,例如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好,一旦走出家门见到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的往家长身后躲,表现出害羞、胆小的样子。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建立自信心,鼓励他正常的与别人相处。
六、和谐民主、相互关心的家庭关系很重要
我发现在《纲要》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许多反映教育思想的新理念、新观点深入人心,几乎每个老师都能说出新观念,如:“要重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使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等等对这些观念、观点大家都表示认同,试图用新观念指导实践,分析教育行为。到今天,不仅仅是一个更新观念的问题,而是理念怎样向实践转化?怎样变为教育行为?我认为目前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理念的先进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每一个幼儿大部分生活、学习的时间是在家里,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生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成长。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爱并学会爱。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更不是粗暴干涉,如掌握不好会导致孩子表现退缩、不和群,或表现为攻击性强,总爱占上风。真正的亲子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并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关爱别人。孩子是否具有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成为一个诚实善良的人。1.要有正确的教育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父母要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2.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教育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最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积极形象来教育儿童。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对象,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3.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也能发展利他行为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某个角色可以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中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脱离自我为中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同样道理,移情训练能使幼儿更好的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感情状态,更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理解他人的需要.霍夫曼曾指出,移情是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个体社会行为的推动力.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是非常有效的.4.通过同伴交往使幼儿获得角色转换能力
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教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得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了解了一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以及共享等品质.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都要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多与同领的孩子接触,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5.通过外部激励和幼儿自我强化促进他行为的形成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标准进行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自责、自己对自己发火,不满.这种自我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幼儿的自我强化形成也是离不开外部强化的帮助.都要听他的,他的玩具不许别人动,通过与小朋友愉快的交往,孩子会逐渐变的开朗,能与小朋友相互交换玩具,分享食物,逐渐改掉独占等不良习惯。
综上所述,幼儿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庭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北京市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鼓励幼儿探索,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健康、文明、自信、创新是新世纪人才的标准。幼儿正处于生命发展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奇、好问、好动,有着强烈的学习新鲜事物的欲望,从小提高幼儿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将使幼儿能够近早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游戏与幼儿发展学习心得(范文模版)
《游戏与幼儿发展》学习心得
利州区民族小学
xxx
2014年9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x月秋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而且对《指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王月秋老师从正确理解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和支持与指导幼儿活动区活动两个大问题精心解读。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很多文件中都有体现,为什么如此重要的文件中一再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游戏活动”、纠正“小学化”倾向呢?现在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特别严重,这是为什么?有的老师会回答这是家长的要求或是小学的要求,游戏是幼儿园教师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特殊所在,现在我们用的是小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这样显得我们可以随时都能被替代。这也就是为什么学前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如此低的原因。
在很多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以类用游戏就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不用像教小学生那样的教我们的孩子,比如认识钟表,我们从小班开始就可以在无形中让孩子接触钟表,把钟表放在孩子视线能接触到的地方,序数,我们幼儿园最简单的摆水杯可以锻炼孩子学习序数,认识数字可以让孩子们每天记录天气预报,既可以认识数字数数,还可以认识标记。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并且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会玩的孩子聪明”,在游戏活动中最重要特征是重过程,轻结果,在游戏中变换着花样地做同一件事情,这样有助于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我觉得我们的活动区现在缺乏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很多时候在活动之前,给孩子附加的硬性条件就已经扼杀了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现在我们投放的材料有多少是不能在游戏中提起孩子的兴趣的呢?我们班刚开始开展区域的时候,我总是会给他们安排好,让他们在规定的区域游戏,局限了孩子们的选择,并且在游戏中基本上都给孩子们设定好了这个游戏该怎么玩,刚开始孩子们还可能因为新鲜而喜欢做游戏,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们对于这种游戏就不感兴趣了。听了两次的讲座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对于投放的材料是否感兴趣,要及时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调整区域里的材料,教师要做到让孩子们自发、自主、自由的区域游戏,不要任何事情都给孩子安排到位,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也要适时适宜的介入和指导孩子。当我们在听讲座时给我们播放的视频中,浙江省安吉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就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让他们自由的去活动。我觉得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的想玩并且有想挑战游戏的兴趣。
通过这次讲座和再次阅读《指南》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教师的身份永远都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本次的讲座和《指南》将会成为我的“良师”,指引着我在幼教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第五篇:幼儿游戏与发展论文
康 宝 幼 儿 园
游戏与发展论文
专 业:学前教育
姓 名:张 番
日 期:二0一四年六月十一日
游戏与发展论文
目录
第一章 游戏与发展概述………………………………………………4
1.1 孩子游戏的基本特征……………………………………………4 第二章 游戏在发展的作用…………………………………………5 2.1 游戏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5 2.2 游戏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5 2.3游戏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6 2.4游戏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6 第三章 总 结……………………………………………7 参考文献…………………………………………………………9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游戏与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它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符合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游戏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有的孩子地方,就有游戏的存在,就有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是孩子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游戏是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游戏与孩子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基本活动
发展
幼儿园
游戏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第一章 游戏与发展概述
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是幼儿园区别于小学的显著标志。幼儿园如何协调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创造出既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又适合身心发展的幼儿园生活,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把游戏作为基本教育活动,意味着幼儿园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要为创造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园生活,让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充分认识游戏的特征和价值,并把游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成长与发展有着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在学习中游戏,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整合中凸现教育的价值。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1.1孩子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
1.1.1游戏是孩子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游戏是适应孩子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从心理方面而言,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适应孩子的需要,由孩子的直接需要而产生,由内部动机而产生,不是由外面强加的。因此,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1.1.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的内容、种类与玩法,受社会历史的、地理的、习俗的、文化的、道德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孩子在游戏中反映的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他们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
1.1.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人的工作或劳动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生产有社会实用价值的财富,并且按照客观实际,严格地遵守操作方式。而游戏恰恰相反,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的目的,游戏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孩子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1.1.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适应孩子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使孩子感到满足和愉快。在游戏中,孩子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孩子在游戏中由于能积极活动而产生了极大快乐。因此游戏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孩子愉悦的情绪。
第二章
游戏在发展的作用
一般而言,游戏在总体上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并实际地表现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当然,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一定全部具备上述特征,而且表现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游戏的特征却指明在制定园教育活动时要重视孩子的游戏,重视游戏者的主体性,使游戏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游戏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1游戏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促进身体的孩子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游戏活动发展了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跑、跳、钻、爬、攀等体育游戏,锻炼大肌肉活动能力;搭积木、穿珠子、棋子分类等游戏,发展了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并用的能力。例如“老猫睡得香”游戏,练习轻轻地走,轻轻地跑;在“捞鱼”游戏中,练习躲闪能力和动作的灵活性;“赶小鸟”游戏,发展了钻爬和投掷的能力;“蜻蜓点水”游戏,发展的平衡能力;“逮蛐蛐儿”游戏,练习纵跳触物,发展的跳跃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使孩子直接接触到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孩子的许多游戏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例如,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的玩沙、玩水游戏,“踩影子”游戏,“过地道”游戏等。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对的健康大有益处。
游戏给带来愉快和满足,愉悦的心情是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在游戏时总是快乐的,心情是最放松的,轻松愉快的情绪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2.2游戏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孩子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可以唤起的兴趣,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发展。
2.2.1游戏扩展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游戏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游戏使接触到各种游戏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各种物体的用途和性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玩水的游戏,不仅认识了水的流动性,还了解到水是有浮力的,同时,在玩水时也认识了喷壶,水桶等盛水工具。在角色游戏中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游戏就是学习。
2.2.2游戏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游戏是具体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在游戏中,常常会说:“我假装是医生。”“你把它当床。”会把自己想象成医生,把铅笔想象成针筒,把其它小朋友想象成患者。在游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遨游。象征性游戏的性质,有利的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2.2.3游戏发展的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例如,玩角色游戏“公共汽车”,要分配角色,谁当司机,谁当售票员,谁当乘客。当司机的要决定用什么当方向盘;当售票员的小朋友要有票本,并要报站名;当乘客的把自己当成老爷爷或老奶奶,要装作去某个地方。总之,在游戏中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游戏的内容和情节逐渐丰富。
2.3游戏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出生以后,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性逐步发展,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而游戏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获得了更多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2.3.1游戏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游戏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协调和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来共同完成游戏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商量分配角色,有当爷爷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妈妈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相互谦让配合,发展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
2.3.2游戏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游戏是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条途径。在游戏中,经常是女孩子当“妈妈”,男孩子当“爸爸”,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中,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如在“小熊请客”中,学习给请客的小熊带礼物,感谢小熊的邀请。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的现实生活中,这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2.3.3游戏锻炼了的意志
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和锻炼的意志。原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曾做过“哨兵”站岗的实验,要求在空手的情况下,6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保持哨兵持枪的姿势。实验设定非游戏情境和游戏情境,结果表明,在游戏情境中当“哨兵”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
2.4游戏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丰富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的高级情感。
2.4.1游戏丰富的情绪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父母的体验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在“医院”游戏中,会像医生一样给“病人”听诊、开药,关心“病人”的病情发展,在表演游戏中,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游戏中,经历着比赛中的紧张,又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
2.4.2游戏发展的成就感和美感
在游戏中,没有对成功或失败的担忧,他们任意摆弄玩具、材料,在游戏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又会成为进行游戏、探索游戏的动机。
游戏可以发展的美感。婴儿从小就喜欢鲜艳悦目的东西,初期主要对颜色鲜明的的东西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审美标准,能从美术、音乐等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2.4.3游戏可以消除的消极情绪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游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是孩子的精神发泄,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的愤怒、厌烦、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吗,在游戏中都可以得以发泄、缓和.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符合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中充满了非成人预设的知识内容,游戏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孩子带来了大量随机学习的契机,活动的兴趣又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是最能表现与肯定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游戏的过程正是的学习过程,是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以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第三章
总 结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喜好玩,在游戏中让孩子们玩,游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话动。游戏是园的基本活动。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会导致最佳的学习,可见,游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戏是学习发展的有效的常用的一种方法。游戏活动中,为创造了一种让想说、敢说、乐说的宽松的环境。因此,从游戏中,的发展状况能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游戏教育是对进行的科学的育儿教育。
游戏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表现在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就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孩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孩子。游戏是孩子的正当权利。对于孩子,社会将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他们的游戏权。因此,不让孩子玩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爱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的孩子。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志。由于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会玩的孩子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游戏与学习对立是实施游戏教育的重要障碍,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你看见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著名动画片艺术家万籁鸣,从小喜欢和母亲玩手影游戏。他常被墙上晃动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态生动逼真的手影游戏,激发了他对动画艺术的兴趣,长大以后他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成了著名艺术家。因此,游戏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孩子假扮妈妈喂养娃娃,背枪当解放军捉坏蛋。他们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实用具,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孩子们喜欢玩搭积木、串木珠等构造活动的结构游戏,从中他们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了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审美情趣。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戏、影子戏。这些表演游戏从小培养对戏剧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兴趣,培养未来小观众和小演员。以上这些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的活动。如以唱歌、跳舞为内容的音乐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动为内容的体育游戏;以观察、注意、想象、记忆和思维等为内容的智力游戏。这些游戏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规则编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间游戏也是喜爱的。
同时,指导游戏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爱心。对游戏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它是建立在父母好老师的爱心基础上的,这种爱表现为对孩子的游戏的仔细观察、了解,对孩子的尊重,表现为父母好老师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平等地参与游戏。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参考文献
[1]杜晓玲.学前孩子游戏择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赵兴民.孩子游戏与孩子自我效能的发展.[J].学前教育.2007,(3).[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孩子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2002,(4).[4]郭立平,许冰泉,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孩子发展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1,(6).[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6]曹中平.孩子游戏发展的社会心理分析[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7]熊英,赵永伟.游戏对智力开发的作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7,(S1).[8]刘晓燕.游戏与孩子——关于游戏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5).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