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1: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

第一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举措,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农村社会的稳定。公安机关做为维护社会稳定中坚力量,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找准公安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时期公安派出所警务机制,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结合奇台县农村实际及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完善农村警务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当前影响农村警务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衍生出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综合治理“单打一”。综合治理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协调不够或是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不够,形成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局面。二是农村治安“不设防”。目前奇台县农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治保会形同虚设,广袤的乡村处于不设防的状态。2006年全县共立刑事案件615起,农村发案253起,占41%,农村发生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占81.4%。三是群访事件“不间断”。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因土地纠风引起的群访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占用大量的警力,同时更多影响了公安机关形象,影响了警民之间的关系,造成警民情感的对立。四是基层工作“短平快”。农村派出所肩负的侦查控制、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担子越来越重,再加上接连不断的专项行动,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和有限的警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基层派出所民警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五是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根底浅”。当不良文化思想侵蚀时,不能有效防御,积极抵制。当个人利益受到他人侵害时要么用武力解决,发泄私愤;要么蓄意报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不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6年全县农村立治安案件493起,其中因民间纠风引起的打架斗殴案件占到70%左右。

(二)原因分析

以上存在的这些影响农村警务工作的突出问题,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公安机关自身的制约。

1、社会问题对农村警务的影响。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农村利益主体分化,农民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减弱,同时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经费运转及基层组织领导工资完全靠村提留或村集体自留土地承包费来解决,但近年来国家取消了村提留等收费项目,行政村领导人员精简(基本保持在3-5人左右),相当部分的村委会的职能仅限于农业生产,而社会治安无人过问,治保会更是“机构尚在,功能消失”,各类纠纷全推向公安机关,农村各级组织的行政功能逐渐衰退,加上各部门协调不够,导致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难以落实,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局面。二是文化宣传和普法教育滞后。农村犯罪问题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相对贫乏,虽然各行政村大多都建有文化室,但各自然村的文化设施无存谈起,另一方面从农村犯罪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现有农村文化室的建设适合中青年群体的少之又少,大多适合中老年人的活动需要,加之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域特点,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甚少,文化生活匮乏,精神生活空虚,大多中青年沉迷于赌博、酗酒。另外,一些地方“普法”工作不到位,普法教育虽然年年搞,但普法对象仅仅是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基层各级组织领导,对于广大农牧区群众的普法工作不深入,不到位,很多农民不知法、不懂法,法制意识淡薄。三是因耕地纠纷引起的的群访事件不断出现。随着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惠农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农业税的减免、农村“三提五统”的取消、农业粮食补贴以及其它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农村土地热,同时由于个别部门,农村基层组织的不作为或长期遗留土地问题,尤其是因耕地使用权归属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引起的群体性事件较多。

2、公安机关内部制约农村警务的因素。一是警力配置不到位直接影响农村警务基础。农村社会的稳定根本在群众,农村警务的基础从客观上讲在以基层民警为单位的警务区,因此警务区工作是否扎实,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但从我局目前农村警务区工作来看,基础工作薄弱。我局原有农区派出所13个,后经合署办公后共有农牧区派出所6个,共有民警41人(其中所领导及户籍民警19人),管辖人口11.9万人,按照一个片警管实有人口3000至4500人,就目前各所的警力来看,没有一个派出所能达,实际工作中这些民警(包括所领导在内)均身兼数职,户籍民警兼内勤、档案民警,其它民警既是治安警,又是管区警,在这种情况下是抓案件查处?还是抓社区管理?最终导致民警“事事都要管,件件管不好”,到检查、考核前突击加班,有的临时下管区转一圈,有的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二是工作压力太重造成基层民警身心疲惫。从工作任务来看,派出所民警除了社会面的管理、各类案、事件查处外,主要面对的是民间纠纷的调解(大量的纠纷调解工作占用了民警大量时间),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高危人群、工作对象的管理,公复复杂场所、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这些工作已压得民警喘不过气来,还要参加所里值班,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又要落实上级的各项专项活动。下基层,搞基础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民警身心长期处于疲惫状态。三是尚不健全的激励机制造成基层派出所民警心里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在一线民警中,派出所民警是最不愿意做的。一是派出所民警任务重且杂乱,无显著成绩,也无突出成绩,得不到领导表扬,也碰不到表彰、嘉奖、立功、提拔;二是多年来,在民警调配中首先考虑刑侦、交通等队伍,无形中表现出各警种差异,致使民警不愿做派出所民警;三是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奖罚机制,工作好坏无标准。四是经费无法保障和办案成本高昂使基层派出所工作偏重案件查处工作。这些问题影响基层派出所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出现心理失衡。

二、完善农村警务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加强人民调节工作,置换警力。农村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警力短缺,地方经济落后,这些情况在短期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只能从自身深挖潜力,农村派出所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社会治安情况,并积极进言纳谏,配强农村基层组织班子,重点加强人民内部调解工作,建立有效的调解工作机制,使大量的民间纠纷、矛盾在人民内部化解,即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功能,而且置换出大量警力,缓解警力不足的现状。

(二)加强农村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工作,争取主动。一是做好群访事件的苗头排查、原因分析工作,提前处置。农村大多数群访事件具有自身形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都是由于群众合法利益被侵害因长期得不到解决引起的,其目的的明确性和诉求的合理性决定了此类事件的复杂性和对抗性。在实际工作中此类事件发生后先期处置的是公安机关,这些事件的处置往往将公安机关与群众对立起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警民关系。因此,基层公安机关要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及早进行的梳理。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并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有效化解和解决。二是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的原则坚决查禁取缔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活动,在邪教、非法宗教活动突出的地区,适时组织力量开展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同时还要教育人民群众自觉抵制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决不让邪教组织、非法宗教有藏身的场所,坚决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的势头。三是对一些民事纠纷有可能转化为案件的,公安机关要提前介入,超前预防,避免矛盾的扩大升级。在这方面,奇台县局一派出所曾做了有效的尝试,效果明显。该派出所民警在下村组的过程中随身携带派出所印制的《预防案件告知书》,要求民警对走访中了解到的各类矛盾、纠纷先期告知当事人,并告知其通过合法的渠道解决,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三)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农民的安全感。要认真研究农村社会治安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农村刑事犯罪的客观规律,适时适势、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劝。一是对农村地痞村霸的违法犯罪活动从重处理,加大处罚力度,决不让其形成气候。二是严厉打击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案件。重点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三是严厉赌博等影响社会风气的各类案件,净化农村社会空气。

(四)借助民力加强治安防控力度,营造稳定、和谐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农村社会治安防范“点多、线长、面广”,仅靠有限的警力无法建设完善、到位的治安防控体系,在工作始终树立“民力无边”的思想,充分发挥农村治保会、调解会、治安巡逻队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力量有效加强动态环境下的治安防范工作。基层公安机关对辖区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村组认真分析,梳理线索,在组织有限警力集中整治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预防,形成“公安扛旗,群众敲锣”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谐氛围,营造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秩序。

(五)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意识,重视农村警务建设。

一是深挖内部警力资源,补充农村一线。优先考虑解决农村派出所长期以来警力不足、保障不力、设施落后的状况,确保农村派出所正常工作。在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突破警力配置瓶颈,客观认识年龄、知识水平、工作精力与公安工作实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岗定人”的用人制度,精简机关及业务指导部门岗位数,将基层工作优秀,政治坚定,能够胜任多项工作的民警调整到这些岗位上来,以此压缩警力,补充一线。二是完善激励机制,规范警务运行,激发工作热情。重视加强农村一线民警的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在调动工作或提干时,首先要考虑农村派出所一线民警,打破常规,对农村派出所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实行轮岗,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体制,促使每个基层民警从消极应付,思想低沉中解脱出来,激发工作热情,使之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促进公安整体工作。

第二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 小 中 大 发布: 07-02 11:35 作者: 学术发表网

来源: 中国知网

查看: 150次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如何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如何发表论文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发表论文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小中大发布: 07-02 11:35作者: 学术发表网来源: 中国知网查看: 150次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如何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如何发表论文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

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

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发表论文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25.[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全省各部门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且初步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和实际需要的新的村镇规划体系,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从农村本身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社会因素,它所带来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村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公共事业举步维艰的矛盾。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当前我省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经久失修,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如农村教育、卫生等问题因村级经济薄弱,很难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五保户、贫困户、伤残军人的几项开支来源无法保障。另外,有些地方像修路、架桥和植树造林以及学校维护等基础设施也由于没有经费而陷入停滞状态。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必然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新型农村政府体制要求与基层政权管理效能弱化的矛盾。全面取消农业税,客观上提出了按照现代国家建设的要求,在农村基层构建适合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建立公共服务型的现代农村政府。这必然使现有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工作方式、乡镇发展方式和乡镇工作重心等都面临着转型的严峻挑战。转型以后,乡镇政府主要应承担四项职能:承担发展公益事业,控制人口增长的职能;承担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若干职能;承担辖区内行政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承担有限的交通、通讯、教育、文体、社保等服务职能。但实际情况是,免税以后,尽管确定了今后乡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基层政府行为工作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这种“迷失”现状对全省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3,基层管理职能的变化与乡镇干部职能转化滞后的矛盾。过去我们的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是以管理为主,主要的精力用于收取农业税等等,而今农业税全部免征,乡村两级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工作格局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作为直接面向农民的一级政府,其工作的职责和方式也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即干部的主要精力应该投入到服务型方面去。过去乡镇对农民是管理,强调为民作主,现在强调以民为本,干部要为农民服务。过去干部对农民居高临下,现在强调相互平等。但现在一些乡镇干部的职能转换却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使乡镇干部树立丰富农民的工作理念已成当务之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矛盾。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社会保障的层次低、范围小,社会保障的基金基数小,使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覆盖面窄的问题。第二,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以养老、医疗为重点,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还相对弱化,农村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第三,管理分散。如对现有农村的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定点机构管理不严,报销机制不合理等等。第四,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使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极易形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

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等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该从眼下问题着手解决:

1,积极稳步推进乡村新政建设。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机构保障。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府的服务性特征,要引导乡镇干部适应改革需要,逐步调整工作态度和方法,由“权利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根本上促进乡政府职能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化,使基层政权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行政管理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上来。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绩效评估体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上级评估与百姓评估相结合。还要逐步发展农村的各类民间组织,如专业经济协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和文化活动协会等,旨在通过这些组织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职能,以减少政府开支,促进乡镇政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2,重构农村公益事业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多元化投资机制,辅之于市场化的手段,实现政府、民营组织、个人等多元合作的供给网络,广泛吸引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逐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快农村政治体制创新步伐,切实实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监督机制,增加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要鼓励各村级组织加强对外联系,积极争取友好单位的帮助与支持,进行公益事业建设。对范围较大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应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3,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改变农村有病怕就医的局面,需要雄厚的资金基础。根据现有的财力,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吸收国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多元化救助模式,广泛采用民间和社会的力量,采取政府帮助、社会捐助、企业扶持等多种方法,加快解决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就医、上学等困难和问题。

总之,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尽管后农业税时代建设新农村面临重重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就能逐步扫除障碍,为建设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完善新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的农民教育如何搞?这里说的新农民教育是农民通过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学习和实践,成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新起点,提高素质过程的新面貌和新气象,接受新教育后的农民具有比过去更高的素养和能力,有新的创意和创造。农民教育要有新起点、新气象和新面貌,首先要针对原有的状态进行必要的改进,即扬弃,继承、发扬和改进。那么,原有的农民教育状态又是怎样呢?不妨用比较法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要有具体的改进对策和措施。这里只针对问题,仅供参考、讨论和批评。

教育方向:以前的农民教育相对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农民实际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改进对策和措施是:按需求培训,不断改进。加强农民需求调查,制定培训计划后,反复征求意见并随时修改完善。教育机制:以前各级政府组织培训,走形式的多,效益不大。改进对策和措施是: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组织和参与培训,做到培训、就业、创业、扶持、联营相结合,以创业教育为主线,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受益和满意。

教学方法: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科分类和教学水平,多数农民听不懂,学不到,也做不了。农民学员毕业或结业论文缺乏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大都流于文字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改进对策和措施是: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简明扼要、易懂易学、便于操作,增加成功农民的案例介绍和讨论。学员论文改为创业设计,针对自己和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写出具体、可操作的创业、创收和营销计划或可行性方案。

教育体系:以前农民教育体存在脱离行业指导和支持的现象,政府投入效益在下降。改进对策和措施是: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形成农业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有效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高、中、初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业行业领导和支持。采用“农民点菜、专家下橱、政府买单”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和评价制度,提高培训效益,政府退出人财物的直接管制。教育内容:农业和教育相脱离,农村发展和农民教育相脱离,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脱离,导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成为教育和农业部门的体制死角,是以前农民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它,改进对策和措施是:农业部和教育部紧密合作,建立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增加投入,加强引导和服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都应进入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理顺农民教育体制和机制后,教育培训主体就明确了教育目标和任务,教育内容还要和农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并不断矫正和完善。

教育层次和形式:以前的农民教育有时不分类别和层次,过于注重教育培训规模和形式,内涵发展不够。改进对策和措施是:遵循教育规律和特点,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按需求发展,探索和建立培训—扶持—创业—联营相结合的农民教育新模式。

教育重点:以前的农村教育先导农民培训不够,分散培训,条块分割,缺乏创业型区域农民领袖。针对这一问题,改进对策和措施是:加强创业农民和先导农民培训,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创办农民MBA、CEO培训班。

教育教材:以前的农村教育存在农民教材的出版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关注农民实际和实效不够。针对这一问题,改进对策和措施是:打破农民教材统编格局,由培训部门和社区政府联合编写,加强教材的实效性,增加乡土教材比重,降低教材成本。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教育研究:以前农民教育研究不够,对农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把握不准,只有政府一种声音,缺乏反馈、矫正机制,缺乏科学对策。改进对策和措施是:政府、大型企业组织专题研究,确立农民教育发展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不断矫正和改进,探索和建立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建立公立和民营教育部门和谐竞争和互为补充机制。

教育证书:以前农民教育证书管理混乱,干扰农民教育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改进对策和措施是:国家统一证书管理,合并为一种证书,统一价格,降低价格,防止追求证书利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还需要转移就业的国情,农民从业资格门槛不能太高、太多,需要合并、统一和简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与其相适应的新农民的“新”,不能只追求外表和形式的新,更不能搞花架子,而是通过不断改进教育,使现实中的农民和未来的农民具有更高素养,具有新知识、新技术,会经营管理,还能不断改进的知识化农民。农民教育要比过去有新的改进和内涵,更扎实,更有实效,对农民的确有帮助,这才是求真务实的新农民教育。

下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农村警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论文 关键词:新 农村 ;基础 教育 落后;原因;对策论文摘要: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城乡和谐 发展 的建设,是促进农村 经......

    加强当前警营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加强当前警营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摘 要:当前正积极开展的“学习贯彻十七大,推进消防工作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为消防部队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就如......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新农村建设的......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的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事务社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