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
论文 关键词:新 农村 ;基础 教育 落后;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城乡和谐 发展 的建设,是促进农村 经济、政治、文化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这种和谐新农村的实现,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 中国 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推广“基金式教育”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来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制约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 现代 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安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 意义。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相信“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将陆续掀起一场又一场的,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而这种建设的成功,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而且教育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一、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农村普通中、小学,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体。至于在成年人中进行的扫盲教育和农民业余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则是在没有完成基础教育人群中进行的一种补偿性的基础教育。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含义
农村的幼儿教育,从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意义上讲,也可以并入基础教育的范围,但它实际上只是教育和保育的结合、以保育为主的学前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是对学龄儿童实施的初等教育,是给儿童身心发展以全面影响的基础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它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的重任。农村普通中学是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这一级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教育,即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军和为到更高一级学校进一步接受教育打好中等普通教育(又分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也为其中一部分人进一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打好基础。
农村扫盲教育是对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备初步的读、写、算的能力,以便为运用文字思想交流或进行必要的活动提供基本前提条件。
农村业余初等教育,是试图对扫盲后的学员和没有上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或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程度者进行的业余文化教育,主要是相对于高级小学阶段的初等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逐级升学和接受高、中级专业教育的基础,而且也是受教育者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以至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的素质基础。搞好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终身的成长和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基础教育也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奠定全面的素质教育基础;而且普及初等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国外经验证明,普及初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国民收入。(2)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基础,有助于把 科学 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3)初等教育的投资较小而收益较大。具体而言,就是讲农业是一种产业名称,指的是农、林、牧、渔等生产事业。初等教育的普及,使一些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直接带动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就业现象,流向农村的人才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偏远的山区;而同时,在一些大城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使一些人在竞争中不得不放弃专业,甚至待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与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却无从寻觅的现状矛盾。这种尴尬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大城市经济繁荣、待遇优越的强大吸引,更是因为在农村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里,能称得上“人才”的人少之又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人才缺乏的原因
1、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农村教育中占据战略的物质基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必要的教育投入无法保障。这也是我国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多数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工资拖欠,而且拖欠的数额比较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保障,素质也有待提高。
第三,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时,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且相当突出。只所以会这样,根源在我国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如高考制度在地域上存在录取分数差异。
第四,农村人招不来金凤凰,自己也不会家养金凤凰,当然会尴尬。
2、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
第一,贫苦地区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2004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平均为0.59%;初中的辍学率平均为2,49%。由于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几乎为0。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县的小学辍学率不低于2%。初中辍学率,估计不低于7%。
第二,经济落后也造成了当地财力不足,有的贫困乡村,甚至无法提供起码的办学条件。如:比较贫困的西部8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1990年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114.4万,占全国未入学儿童200.5万的57.1%,其中81.7%是女童。
第三,教育质量不高,不同程度地脱离当地实际,办学缺乏吸引力。
三、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对策建议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相当比例,在当前我国国情条件下,农村的安定、发展和繁荣,一定程度上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总体水平的高低。某种意义上讲,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另外,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总之,推动和促进教育的发展,也是任何政府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 农村 教育 重视度的日益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采取了一些很有力度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并部分解决了这些矛盾。
从1987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 科学 规划会议上,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畏研究员牵头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课题,到1989年5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通过实验区为实施“燎原计划”提供经验和示范,又通过实施“燎原计划”推动全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再到1994年9月24日,国家教委颁发《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另外,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在2002年5月27日印发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示,根据教育 法律 法规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 中国 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 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政策、教育部政令以及其他一些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的出台,都不同程度的缓解着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但还不能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出发,笔者建议可以实施推广“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
所谓“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即在保持我国农村现有教育模式中,已有的有利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采用类似基金的方式,给予积极供给自己孩子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家长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具体奖励(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情况的现实需要,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奖励制度),鼓励家长供给孩子按时上学并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建立一种农村人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广。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更详细切合农村实际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的全面发展,也可以给予农村财力、物力等物质方面的直接帮助,尤其是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帮助。同时,相关立法部门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很必要。
其次,就这项具体工作而言,除了政府进行相关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帮助,像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些基层的组织,也要积极地加入这场基础教育的全民运动中来。相关具体建议
第一,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去宣传并倡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供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加高级的教育,并鼓励身边的人去支持自己的念书、获取更高的学历。
第二,充分利用村里已有的设施和条件。办黑板报、每天定时定点定量播放广播等,集中、重点宣传接受教育的好处及国家和政府对教育扶持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可以采取走家串户等方式,开导农民,让广大农民明白“让孩子中途辍学,外出打工赚钱”这一只跟眼前利益想法的害处所在,并让他们理解支持孩子学习更多知识的好处。
第三,在宣传起到一定作用的时候,在村里同步开展小规模的教育讨论等活动,巩固宣传效果。可以责任田的划分小组为讨论单位,也可以村民的居住地为依据实行划片讨论。这样,让“接受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是大好事”由理念变成实践,由想法成为行动。
第四,像县政府这样一些与农村空间范围上离得最近机的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这项工作在农村实际开展的最新动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这项教育模式的推广,可以采用“试点——区域——全国”这种循序渐进的传播模式,类似我国 经济 特区的建设,此外,也可采取其他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等。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把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爱传递到广大农民手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基础教育,让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服务。通过这些工作的稳步开展,可从根源上控制并减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的辍学率,有效保证绝大部分适龄儿童按时接受并完成基础教育,让“先富脑袋,再富口袋”,还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至理名言,在农村发展中产生同样的燎原之势。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新的量和质的飞跃,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砖添瓦。
相信,当来自政府、来自社会更多的阳光撒向农村这片发展的灰色地带时,“基础教育普及不足,人才无处求”这个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不再制约新农村建设快速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将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去,向属于农村人自己的和谐、现代、文明、民主、富裕、安康而幸福的新生活奔去。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水利灌溉关乎土地是否高产,农民是否有良好收成,因此深化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改革,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对新农村建设时期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1制度不健全
新农村水利灌溉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灌溉区用水体制违背国家相关标准,导致管理政策的执行力较低,当出现突发状况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灌溉效果不佳,同时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在灌溉过程中漫灌,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农村地区水资源相对干净、无污染,水资源较为丰沛。
1.2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在部分农村实施时,效果并不理想,脱离农村实际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而忽视了农村现实和农民的需求,导致工作出现混乱与矛盾。首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实事求是的基本工作指针,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优势,规避或改进劣势而实现经济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照搬成功案例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导致工作效果差,这一点在水利灌溉管理中表现尤为明显;其次,在农村水利灌溉的改革过程中,协调工作开展不到位,新农村的建设小至农民利益,大至国家利益,因此在实施时必须要坚持国家政策方针,农村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展开工作,然而大多数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并未做好协调工作,容易厚此薄彼,不仅不能够很好的处理问题,甚至会导致问题的恶化;随着现代经济形势的改变,较多企业开始从城市向郊区或农村转移,而企业的驻扎,尤其是污染、消耗水资源较大的重工业企业必然会对农村水里灌溉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在大多数农村并未得到很好的协调[1]。
2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农业重视度的增加,政府对于农村水利灌溉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并采取了较多政策来推进农村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改革,如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投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开发[2]、建立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对水利灌溉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2]。
2.1转变观念,加大水利灌溉投入
“等天下雨,靠天吃饭,要政府救济”这一思想是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思想,由于受到地形限制,西北地区的灌溉难度较大,而在中东部地区,农户灌溉设施落后,灌溉方式较为陈旧等均是导致灌溉效率低的一项重要原因[3],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可在政府的政策倾向下,结合财政辅助来加大水利灌溉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水利灌溉设施,完善“建水、蓄水、用水、管水、活水”机制。
2.2调动农民参与水利灌溉管理的积极性
农民是水利灌溉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水利灌溉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水利灌溉建设。当地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包办状况,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水利灌溉建设的意义,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充分的尊重农民意愿。
2.3强化管理意识
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农业人口众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水利灌溉管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灵活的改变管理手段,不可强硬对待,避免造成管理较大的冲突。要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认识,确立水资源战略为国家战略的观念。维护工程项目,重视水利灌溉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
3结束语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农业水利灌溉规划布局较为随性,同时国内农村水利设施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应用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者:徐永峰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新坝水管所
参考文献:
[1]艾尔肯麦麦提.创新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田水利,2016,(8).[2]张陆军.农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3]吴占胜.农村水利灌溉中节约用水的方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14).
第三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成为我国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问题严重。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资源污染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二是土壤肥沃力下降。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本土经济,不惜代价引进了大量的厂矿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农村还建立了大面积的工业园。这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却不断增加,由此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造成了土壤肥沃力的下降。我国又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又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主要途径,加之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二)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情况严峻。
农村不像城市有统一的市貌规划,农民建房、乡镇企业布局都是比较分散而且杂乱无序。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18 亿t,生活污水约90 多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现象已经成为令农民头疼的“公害”。再加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便更是给农村的生活垃圾“雪上加霜”。目前农村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绝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从未经过检验,目前全国共有3.2 亿人用水不安全,不少地区的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每年有超过2500 万t 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三)农村生态环境中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建设滞后。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村干部又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对能源节省和再利用方面做的远不到位。而且广大农村做饭仍以烧柴为主,大量砍伐和使用薪柴,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大量污染,滑坡、泥石流加剧,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农民环保意识环节薄弱,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在农村,多数农民认为“知识无用论”。许多孩子不上学或被迫辍学跟着家长外出打工或自己外出打工,农村孩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文化知识低。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水源地减少,土壤、水源污染。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影响,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我认为,面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体系的建设,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要严格控制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水的相应质量标准,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另外,在村镇环境规划及综合治理过程中,要防控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强化垃圾回收等,还要抓好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生态养殖场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等工作。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与开发农业资源及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建设我国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农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合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加之普遍背着历史债务,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突破靠大量资金投入单一带动的模式,但现阶段资金投入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农村造血功能差。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加,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不小的差距,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逐渐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广西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无钱送子女读书、无钱看病等现象还比较多地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缺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农村中有活力的人大多外出谋生了,试点农村普遍缺少观念新、有知识、有魄力的干部,现有的干部总体上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尚比较欠缺,村干部的凝聚力差、号召力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资金投入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新农村发展的根本在人。记者在一些试点村了解到,部分村容村貌改善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试点村,往往依赖于一批服务于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外来专业人才,同时也依赖于当地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干部或带头人。
首先,医疗卫生和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短腿,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切实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考虑把市(县)农村乡镇卫生院归属市区各大医院分别管理,医务人员轮流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采取“上、聘、下、召”的办法:“上”是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聘”是聘用离退休专家,“下”是下派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到卫生院服务,“召”是召回卫生院已经离岗“单干”的技术人才。
此外,在教育人才方面,可考虑市县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设主要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可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选派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支教活动,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待。可分期分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深造。
其次,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通过从高校选拔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合理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此外,要继续从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到农村先行锻炼,通过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以高薪、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优惠待遇,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发展。
第三,重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给本土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传播最新农科知识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要重用本土人才。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的服务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具有开发潜力的转业退伍军人、高中以上毕业生、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养对象。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校等形式,培养懂经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政府要对乡土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供科学指导和致富信息。
村干部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的乡土人才可以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让一些“田间秀才”“种植能手”“养殖专家”发挥特长,进而带动和推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村干部的有效途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民主推选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年龄适中、能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使其发挥更大的组织带动作用。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涵盖了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重要目标、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和政治保证等几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全省各部门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且初步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和实际需要的新的村镇规划体系,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从农村本身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社会因素,它所带来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村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公共事业举步维艰的矛盾。公共产品的供给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当前我省农村村级公益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经久失修,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又如农村教育、卫生等问题因村级经济薄弱,很难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五保户、贫困户、伤残军人的几项开支来源无法保障。另外,有些地方像修路、架桥和植树造林以及学校维护等基础设施也由于没有经费而陷入停滞状态。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果不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必然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新型农村政府体制要求与基层政权管理效能弱化的矛盾。全面取消农业税,客观上提出了按照现代国家建设的要求,在农村基层构建适合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建立公共服务型的现代农村政府。这必然使现有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工作方式、乡镇发展方式和乡镇工作重心等都面临着转型的严峻挑战。转型以后,乡镇政府主要应承担四项职能:承担发展公益事业,控制人口增长的职能;承担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若干职能;承担辖区内行政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承担有限的交通、通讯、教育、文体、社保等服务职能。但实际情况是,免税以后,尽管确定了今后乡镇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以乡镇政府为中心的基层政府行为工作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这种“迷失”现状对全省新农村建设极为不利。
3,基层管理职能的变化与乡镇干部职能转化滞后的矛盾。过去我们的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是以管理为主,主要的精力用于收取农业税等等,而今农业税全部免征,乡村两级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显发生变化,尤其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工作格局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作为直接面向农民的一级政府,其工作的职责和方式也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即干部的主要精力应该投入到服务型方面去。过去乡镇对农民是管理,强调为民作主,现在强调以民为本,干部要为农民服务。过去干部对农民居高临下,现在强调相互平等。但现在一些乡镇干部的职能转换却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使乡镇干部树立丰富农民的工作理念已成当务之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矛盾。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社会保障的层次低、范围小,社会保障的基金基数小,使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覆盖面窄的问题。第二,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以养老、医疗为重点,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还相对弱化,农村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第三,管理分散。如对现有农村的养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定点机构管理不严,报销机制不合理等等。第四,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使广大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极易形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
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等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该从眼下问题着手解决:
1,积极稳步推进乡村新政建设。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机构保障。转变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府的服务性特征,要引导乡镇干部适应改革需要,逐步调整工作态度和方法,由“权利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根本上促进乡政府职能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化,使基层政权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行政管理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上来。要不断完善政府的绩效评估体制,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上级评估与百姓评估相结合。还要逐步发展农村的各类民间组织,如专业经济协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和文化活动协会等,旨在通过这些组织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职能,以减少政府开支,促进乡镇政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2,重构农村公益事业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多元化投资机制,辅之于市场化的手段,实现政府、民营组织、个人等多元合作的供给网络,广泛吸引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逐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在提供农村公共物品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快农村政治体制创新步伐,切实实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监督机制,增加农村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要鼓励各村级组织加强对外联系,积极争取友好单位的帮助与支持,进行公益事业建设。对范围较大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应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3,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改变农村有病怕就医的局面,需要雄厚的资金基础。根据现有的财力,在目前情况下,应该吸收国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多元化救助模式,广泛采用民间和社会的力量,采取政府帮助、社会捐助、企业扶持等多种方法,加快解决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就医、上学等困难和问题。
总之,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尽管后农业税时代建设新农村面临重重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就能逐步扫除障碍,为建设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