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

时间:2019-05-13 15:3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

第一篇: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

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

——福建省光泽县“户代表会议”制度调查与思考

作者:陈彤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民主管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进而推动农村政治文明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4年以来,福建省光泽县以李坊乡为试点,在农村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并于2006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光泽县“户代表会议”制度实行以来,在推进村级民主进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关系、规范村级民主管理、提高村务决策水平等方面显现出积极的效果。

一、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制度实施中的缺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国家逐步改变对农村原有的控制方式,开始出让和转移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应有权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实施为标志,中国广大农村渐渐走上村民自治的道路。村民自治是国家对农村社会新的治理方式和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以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目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村民自治远未达到设计的理想水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制度设置上的一些缺陷(本文仅涉及在民主管理方面的缺陷)也影响到村民无法对管理进行真正有效的参与和监督。

虽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村民对重大村务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并做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加以保障,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村民除了政治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因另有“选举法”作保障),在村务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方面的民主权利并未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1)村民代表大会难以召开。以光泽县为例,由于山区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加上当前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大,许多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绝大部分的村已经10多年没有召开过村民会议,“村民会议”作为农村重大村务的议事决策形式已经名存实亡。(2)“村民代表会议”代表面难以广泛。以光泽县为例,接受村民会议委托行使重大村务决定权的“村民代表会议”,平均一个村民小组(一个村民小组平均30户左右、100人上下)只有3名左右村民代表,代表面极窄,常常出现村民代表会议做出的决策不能真正代表民意而执行不下去的现象。

事实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远非于此。首先是传统治理方式的惯性与村民自治的冲突。尽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实施多年,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地方党组织仍习惯于把村级组织作为自己领导的下属单位,并没有把村民自治当成一回事,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工作依旧是领导而不是指导,而村级组织对各级党组织依旧是下级服从上级。在这种情况下,每当需要贯彻落实上边的任务目标时,“村民自治”、“民主决策”,便显得力不从心且无关紧要,“村民自治”演变成了“村委会自治”,“民主决策”让位于“少数人说了算”。法律规定的“刚性效力”淹没于具体实施过程的“柔性执行”中。其次是村民素质与法治理念的差距。尽管“村民自治”、“海选”等民主形式发端于民间,但多数村民对“民主”、“法治”认识上的朦胧仍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差距,给《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第三是村民选择权与村民代表的“代表权”虚置问题。当“村民会议”名存实亡后,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村民代表会议,但是村民代表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或条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未作任何规定。村民代表的产生似乎仅仅取决于村民自己的是非判断。实际情况是村民的意愿表达除受自身利益驱使外,常常被宗族、亲疏、恩怨等观念甚至是从众心理所左右,由此产生的村民代表,或因为自身素质、或因为缺乏收集民意的动力,在现实中成为只具“代表”身份的“群众”。因此,村民代表会议不仅存在代表面不广泛的问题,而且存在“代表”不能代表的问题。

二、光泽县“户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

鉴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具体实施中出现的问题,2004年以来,光泽县以李坊乡为试点,在农村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并于2006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所谓“户代表会议”制度,就是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以本村家庭为单位推选产生户代表,由全村户代表组成户代表会议,承担村民会议职责,对本村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的制度。从法律上看,“户代表会议”制度的设立,并不是对现有法律的修正或推翻,而是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7条规定基础上的延伸,因而具有合法性;从性质上看,“户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一样也是村级权利机关,行使重大村务、组内事务决策权,村委会是执行机关,向户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因而具有权威性;从设立的宗旨上看,“户代表会议”制度旨在解决民主决策问题,较之于“村民会议”它更符合大多数农村实际,也便于操作,较之于村民代表会议它更具有代表的广泛性,有利于将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户代表会议”制度实行以来,已在推进村级民主进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关系、规范村级民主管理、提高村务决策水平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效果。

首先,促使民主更加广泛。“户代表会议”制度要求以户为单位,每个家庭推选出一名户代表,参与重大村务决策。以寨里镇大清村为例,该村总人口1696人,总户数374户,该村依法推选的村民代表仅有36人,而“户代表会议”制度实行后,户代表数达到356人,将村民参与的比例提高了近10倍,不仅组内的利益关系有人过问,而且户与户、组与组、村与村的利益关系也都可以进行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其次,促使决策更加科学。“户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行,较好地解决了议事如何组织、议事参与面如何广泛的问题,解决了议事如何民主以及议事如何公开公正的问题,将村务决策听证扩大到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有利于集思广益,实施效率也明显提高。例如,2004年底,李坊乡百岭村计划架设有线电视光缆,村里将这一方案提交各组户代表会议进行审议,遭到绝大部分户代表的反对。村里采纳了户代表的意见,取消了架设有线电视光缆的计划,转而扶持村民发展烟叶生产,2006年落实种植面积430亩,比2004年增加了290亩,仅此一项村财年增收2万余元,农民人均增收200余元。一个更为科学的决策给村集体给农户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促使监督更加有力。“户代表会议”制度,契合了村务公开的要求,户代表可以就不明白的村务进行当面质询,与会村干部必须作出清晰明了的解答。这种村务公开

形式扩大到每一个家庭,效果更加实在。2005年第一季度,李坊乡石城村将一个季度以来的村财收支情况拿到户代表会议上公开,因公开项目过于笼统,到会村干部无法一一回答各项具体使用情况,遭到户代表的激烈质询。第二季度村里将村财收支一一细化,再次拿到户代表会议上公开,户代表表示非常满意,认为这种村务公开形式能够真正实现“阳光下的村务管理”。

第四,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推行,激发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对村民的政治行为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了村民过激的政治行为,释放村民过剩的政治能量,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寨里镇桥湾村有一片200余亩的山场纠纷,镇、村两级干部历经5年多次协调仍无法解决,村民动不动就上访。实行“户代表会议”之后,该村组织召开户代表会议,由户代表推选出5名代理人与山场承包者进行谈判,每次谈判过程均签名确认,最终妥善解决了这起长达5年的纠纷。

据统计,迄今为止,光泽县85个村已先后推行这一制度,覆盖面达100%,共设置村民议事点790个,推选产生户代表24821名,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83%,农村总人口的21%。各议事点累计召开议事会议3549场次,解决各村民小组内部事务2533件,涉及重大村务381件,共征集村民意见建议2517条,调处特大矛盾纠纷17起,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338件,“户代表会议”制度在完善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户代表会议”制度最初是为了解决村务管理、村务决策问题而设计的。从村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上看,“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推行,使管理的幅度增大,实现村务管理向下放权,避免了决策权过度集中于村两委,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村两委包办以及少数村干部搞“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的现象;从村务决策的制定过程上看,“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推行,使得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权被重新配置,决策流程从“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议定的事项、做出的决策都能反映大多数村民的需求和意愿,广大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有效激发,村民与村级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始形成。在实践过程中,“户代表会议”制度已经逐步突破了村务制度设计的框架局限,成为集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宣传教育、矛盾调处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综合工作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户代表会议”制度是有效协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使之有机融合的较为理想的平台。“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最重要的价值正是在法律设计与农村现实之间的缺口处搭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从而使法律赋予村民的民主权利真正得到实现。

三、完善“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政策建议

“民主、简洁、有效”是“户代表会议”制度主要的特点。它符合法律、符合民意、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益探索。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村级组织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的动力不足。实行“户代表会议”制度,打破了原有“村两委”掌握乡村权力资源的政治格局,一些村干部思想存在顾虑:认为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村里的事务要经过反复讨论,反复做工作,会影响村务决策和工作效率。同时,若村里的决策与某个村民小组“户代表会议”决议相左,村民对抗村务决策是以组为单位,工作难以开展。(2)“户代表会议”的某些决策存在“过度自治化”倾向。目前,农村户代表的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议事

能力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有的村民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不学法,不懂法,在民主决策中只讲民主,不讲法制,制定的乡规民约的某些内容存在不合法的因素,造成国家政策难以贯彻实施。(3)“户代表会议”议事程序不够规范。调查中发现,有的村干部认为“户代表会议”议事程序复杂,手续繁琐,村民素质偏低,影响效率。因此有些重大村务仍然自行做主,事后通报;有的“户代表会议”未达法定人数也照常召开;有的由1/5户代表联名提出的议题不作说明,也不纳入会议讨论范围等。(4)户代表议事不到位的问题。有的户代表对“户代表会议”制度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民主权利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完全承担起代表的责任,没空就不参加会议,加之各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致使有的村小组“户代表会议”难以如期正常召开,影响村务决策。

为使“户代表会议”制度发挥最大的功效,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调动村级组织积极性。在村民自治体制下,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如何,对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至关重要。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引导,端正村干部的思想,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解决好村干部的工资报酬以及村主干离任养老补贴等问题,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总体把握好户代表议事的形式、内容,确保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以及户代表民主议事的内容符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二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户代表的政治参与议事能力。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在基层的实践,它的运作与村民主体的思想文化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我们要依托农村“三校”、村民俱乐部、村组议事点,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尤其要针对户代表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议事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法律政策和实用科技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群众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户代表依法、民主、公正议事能力。

三是加强监督指导力度,规范议事程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纳入的绩效考评范畴,制定挂钩联系、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制度,加强对“户代表会议”制度在推进过程中的有关法律、政策和工作规范上的指导和督查,进一步明晰户代表议事制度、议事规则、议事流程和代表产生办法,明确户代表会议从议题提出、确定,到民主表决、落实反馈整个过程的具体环节要求,提高“户代表会议”制度的规范化水平。

四是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户代表议事的到位率。加强对“户代表会议”制度的宣传和讲解,并建立“户代表会议”议事实行情况报告和反馈制度,提高户代表乃至每一位村民对这一制度的认知感和认同度,有效激发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积极探索外出户代表参与议事过程的方式和途径,对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户,采取函告、委托等形式,认真征求他们的意见,尤其是外出家庭户的户代表无法到位进行表决时,可以采取书面委托的方式(可以一次性也可以长期),由受托人参与议事和表决,依法维护全家外出家庭户的民主权利。

第二篇: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民主管理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支撑和动力。但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相关机制建设的配套和完善。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完善职代会制度,确保民主管理工作的落实。职代会是企业职工开展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职代会职权能否真正落实,往往取决于职代会机制的完备性及有效性,所以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及机制。如建立职代会组长联席会议制度、职代会督办事项检查汇报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及质询制度等。

2.强化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坚持以制度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加强信访和调研工作,并建立企业领导每周接待日制度。针对职工的难点、热点问题,要与职工“零距离交谈”,宣传政策,听取意见,化解矛盾。

3.完善厂务公开机制,用“透明”共铸和谐。厂务公开是实施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其最大优势在于让职工知情、参与、监督。“参与权”是以“知情权”为基础的,落实“知情权”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参与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厂务公开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一个平台。

4.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筑起“防护墙”。集体合同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强制力,进而使劳动关系在合同框架内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企业应重视并认真实行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通过这一机制更好地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当前,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民主管理,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对于克服官僚主义,实现科学决策,推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继续推进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 适应的现代职代会制度中,要着力抓好“三新”,坚持和树立“三个观点”。“三新”就是在强化职代会职权方面有新的突破,在职代会的基础性建设上有新的突 破,在职代会的活动领域及活动方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三个观点”就是坚持面向未来的观点,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突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要用长远的眼光,处 理新情况、新问题、不墨守成规,不怕担风险,坚持探索、创新、推进,使更多的职工、干部对职代会的效果在观念上有质的飞跃。

2.积极推进厂务公开

在继续推进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厂务公开制度中,要加强认识,进一步在推行公开中统一,在统一认识中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今后国有企业将进一步减少,国有控股公司、股份制企业会相对增加,企业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变了,厂务公开的内 容、形式、程序、范围等都要有新的变化,要顺应形势的发展,把厂务公开纳入企业体制和制度建设加以研究。

3.建立健全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在建立和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董事、监事制度中,要适当提高职工代表参加的比例,要明确董事、监事会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便使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党委会、职代会、工会按照各自的章程各司其职,杜绝“一揽子”会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大力提高职工董事、监事的素质,对他们加强政治、业务的全面培训,以求提高其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能力。

4.建立企业职工民主评价制

民主的关键是决策的民主。采用民主的决策方 式,一方面可保证“职代会”各种权力的充分行使;另一方面可使决策带有科学性并充分尊重职工意愿,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要把涉及企业前途命运的 重大问题列入民主评价范围,而不使职工局限于评价干部的德、能、勤、绩,以避免“一言堂”作风及武断“拍板”所遭致的重大失误等不良后果,这中间,“选择 权”与“罢免权”是民主评价的最高形式。职工(职代会)在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中如果没有选择权与罢免权,职工的民主评议将流于形式,企业民主管理也将形同虚无并步入歧途。

5.建立职代会举报和监督制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在企业,职工是权力的主体,应当在企业的职工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个制约机制,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避免权力的极端性与绝对化。由于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因此,监督是建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这种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监督的两重性,即实施监督者同时又是被监督者,企业中任何一个职工或领导如果做了有损企业利益的事情,职工群众和代表就应当举报(或越级举报),以便及时、有效地中止和查处其违法行为。

6.建立职代会通报制

鉴于有效的监督来源于全面的了解,全面的了解来源于及时通报,因此,建立职代会通报制将成为职工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手 段,也是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通报的原则是及时、准确、真实,并应当做到定时、定向、定量。所谓定时,就是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重大事件及时通报;定向,就是上、下互通;定量;就是要包括企业所有重大事情,不能在通报中搞筛选,或有利就讲无利就回避。

7.建立企业经营者与职工民主对话机制

开展定期的协商对话,不仅可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也可以使经营者摆正领导与公仆的位置,有利于使经营思想、方针、策略为广大职工所了解和接受;有利于多渠道、多层次地掌握干群之间的思想、工作状况,及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8.建立职代会立案制与动议制

由于人们对“合理化建议”是否合理的认识不尽相同,加上一些企业领导“一锤定音”式的表态,一些事实上合理的建议极 易被束之高阁,这势必挫伤职工

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职代会立案制,可大大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立案制,就是凡有一名职工代表提出的要求或建议,有3 人以上附议的,职代会有关机构应及时(一般不超过半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在讨论中,凡符合法定多数而通过的即以提案立档;同时,以职代会决议形式发布并 通报厂长和有关部门,厂长和有关部门有责任限期落实并给予明确的答复。作为立案制的补充,动议制是对那些临时出现的事件、问题或问题虽早已出现,但未按规 定程序列入职代会议程而又确需迅速作出处理的重大问题,均可按动议制度(如1人动议3人以上附议)提出动议,提请职代会讨论。

总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各项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管理日益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地发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现代企业沿着健康轨道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创新民主管理机制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敖汉特校校长作业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敖汉特校是一所新建校,为了在建校之初营造良好的民主治校氛围,养成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意识,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形成民主管理的文化场,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在2012年3月份,根据教育局文化办会议精神确定了以“树立民主治校理念、创新民主管理机制”为主题的校长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作业。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秉承民主管理的理念,认真执行项目作业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项目作业执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确定了这个作业项目之后,我们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通过反馈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已经习惯听从学校领导安排,大事领导做主的“惯例”,觉得学校的管理和决策都应该是领导的事,做教师的只要认真执行就行了。鉴于此,我们组织召开了一次全体教师座谈会,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了学校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想法,让教师意识到自己使学校的主人有权利参与学校的管理,也认识到民主管理对于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以后组织、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落实、正确引导

1、引导教师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

科学、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校常规有效运行的保障,开学之初,学校组织各部门制定了关于师德建设、请假、教学管理、安全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各项制度、职责近60项。拟定完草稿之后,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审阅,对其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不人本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并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学校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在下发让教师审阅、提建议,如此反复,几易其稿终于初步确定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常规职责。为了确保制度的科学性、长效性在6月份我们又召开了一次“学校规章制度落实座谈会”针对各项制度、职责的实际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对各项制度、职责进行了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建议在学校制度、职责制定中所起的作用,更加强化了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积极性。

2、共同参与教师考核方案的制定

教师工作考核量分是教师工作成效的量化呈现,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制定时我们做的不是首先由班子确定,而是下发《敖汉特校教师考核工作调查问卷》拟定师德行风、常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出勤等几个维度,让各位仔细思考各维度在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如果认为还有其他方面可以在空格处补充,然后以自己的标准,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之后将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各个维度在教师工作考核中的权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考核方案讨论稿,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再次征求意见并酌情修改,最后成稿的《敖汉特校教师考核方案》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一致认可。

3、集思广益,确立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为了确保学校的精神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文化自觉”,为了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我们组织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字斟句酌确定了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共同愿景、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并进行了内涵阐释。一所学校的“灵魂”里有自己智慧、思想的影子,这极大的鼓舞了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信心,也使得“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4、坚持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

学校坚持校务公开,对于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优、评模等焦点问题,总是将相关文件进行公示,在民主监督下公平、公开的进行相关的评选、确定。一学期以来,阳光透明的校务公开管理得到了全体教师的信赖。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我校内逐渐形成了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良好风气,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体现了教职员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决策,为学校的稳步、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敖汉旗特殊教育学校

2012年9月12日

第四篇:“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服务新农村讲稿

“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服务新农村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双服务工作,开鲁县结合本地实际在部分嘎查村级组织中试行了“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机制的落实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实现了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使嘎查村级党组织的决策权、党员的审议权、村民的决议权、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有效保障和落实。

一、“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就是对所有嘎查村级重大事项都严格履行“五道程序”、通过“三次审核”、实行“两个公开”。履行“五道程序”,即在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嘎查村党组织酝酿提议,提出初步意见;嘎查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完善嘎查村党组织提出的提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决策方案;提交嘎查村党员大会修订审议;然后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对嘎查村“两委”讨论通过的重大事项表决通过;再由嘎查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通过“三次审核”,即由镇民主决策监督小组对嘎查村“两委”会议讨论酝酿的意见是否立项可行进行审核监督;对经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审议表决的程序是否合法,依据、定性是否准确恰当进行审核监督;对嘎查村级已定事务执行后的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入村“审接”当场公开审核监督。实行“两个公开”,即决策前公开方案,对所有经嘎查村

“两委”班子讨论酝酿后的重大决策事项实施初步方案,必须在嘎查村级活动场所和各嘎查村民小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栏公告不少于7天;决策后公开结果,经嘎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的事项以及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和结果及时向全体嘎查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取得的成效

“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的实施,切实做到了让基层党组织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各项事务在监督中透明,在公开、公正中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促进了嘎查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启示与思考

“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乡镇党委政府探索推行科学民主管理监督新机制,把工作精力真正集中到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来的具体体现,形成的经验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启示和思考。

启示一:“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之所以取得成效,是紧紧抓住了基层党组织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维护农村牧区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是基层党组织在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任务。“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结合当地实际已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这一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明确要求镇党委政府是机制运行的直接推动和组织者,嘎查村所有重大

事项决策都要在坚持以农牧民党员和群众为主体的基础上,必须以党组织为主导进行“三次审核”,直接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启示二:“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之所以取得成效,是紧紧抓住了群众路线这个关键,激发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在运作过程中,有效地做到了“两个防止”和“两个注重”,既防止了村级党组织大包大揽、以党代治,由党组织包办村务,甚至凡事都由支部书记一个人说了算,又防止了村民自治脱离村党支部的领导;既注重了村党支部的提议与群众的意愿合拍,确保决策的实施能够惠及广大群众,又注重了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村委会与村民小组及村民之间的“断层”问题。

启示三:“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之所以取得成效,是紧紧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在不断创新完善的基础上着力构筑符合当地实际的基层民主决策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村官”之所以出问题,大多是规避制度,避开群众的监督所致。因此,完善农村牧区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必须牢牢抓住村务公开管理这个关键,进一步增加村务透明度、强化党组织公信度,最终达到提高群众满意度的目的。

鉴于此全面推开“532”民主决策监督管理机制。实施“532”民主决策监督机制中,村级事项包括: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二、农村牧区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登记工作,开鲁县于2011年6月16日召开了书记、镇长、农经站长等参加的会议,自治区2011年9月5日召开了全区电视电话会议,2011年12月21日县里又召开了各镇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农经站长、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三资清理”办公室成员参加的“三资清理”工作推进会议,镇里11月3号召开了“三资清理”登记工作部署会,今天又召开了“三资清理”登记工作推进会,可见对“三资清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三资”是指为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和稭稳定,所开展的“三资”清理工作。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

论文 关键词:新 农村 ;基础 教育 落后;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致力于城乡和谐 发展 的建设,是促进农村 经济、政治、文化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这种和谐新农村的实现,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 中国 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推广“基金式教育”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来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制约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 现代 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和安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的 历史 意义。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相信“十一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将陆续掀起一场又一场的,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而这种建设的成功,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而且教育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一、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农村普通中、小学,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体。至于在成年人中进行的扫盲教育和农民业余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则是在没有完成基础教育人群中进行的一种补偿性的基础教育。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含义

农村的幼儿教育,从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意义上讲,也可以并入基础教育的范围,但它实际上只是教育和保育的结合、以保育为主的学前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是对学龄儿童实施的初等教育,是给儿童身心发展以全面影响的基础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它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的重任。农村普通中学是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这一级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全面的普通教育,即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军和为到更高一级学校进一步接受教育打好中等普通教育(又分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也为其中一部分人进一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打好基础。

农村扫盲教育是对不识字和识字不多的人进行识字教育,使其具备初步的读、写、算的能力,以便为运用文字思想交流或进行必要的活动提供基本前提条件。

农村业余初等教育,是试图对扫盲后的学员和没有上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或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程度者进行的业余文化教育,主要是相对于高级小学阶段的初等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逐级升学和接受高、中级专业教育的基础,而且也是受教育者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以至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的素质基础。搞好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终身的成长和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基础教育也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奠定全面的素质教育基础;而且普及初等教育对新农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国外经验证明,普及初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国民收入。(2)具备初步的文化知识基础,有助于把 科学 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3)初等教育的投资较小而收益较大。具体而言,就是讲农业是一种产业名称,指的是农、林、牧、渔等生产事业。初等教育的普及,使一些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直接带动农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就业现象,流向农村的人才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偏远的山区;而同时,在一些大城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使一些人在竞争中不得不放弃专业,甚至待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与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却无从寻觅的现状矛盾。这种尴尬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大城市经济繁荣、待遇优越的强大吸引,更是因为在农村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里,能称得上“人才”的人少之又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人才缺乏的原因

1、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农村教育中占据战略的物质基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必要的教育投入无法保障。这也是我国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多数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工资拖欠,而且拖欠的数额比较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保障,素质也有待提高。

第三,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时,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且相当突出。只所以会这样,根源在我国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如高考制度在地域上存在录取分数差异。

第四,农村人招不来金凤凰,自己也不会家养金凤凰,当然会尴尬。

2、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

第一,贫苦地区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2004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平均为0.59%;初中的辍学率平均为2,49%。由于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几乎为0。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县的小学辍学率不低于2%。初中辍学率,估计不低于7%。

第二,经济落后也造成了当地财力不足,有的贫困乡村,甚至无法提供起码的办学条件。如:比较贫困的西部8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1990年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114.4万,占全国未入学儿童200.5万的57.1%,其中81.7%是女童。

第三,教育质量不高,不同程度地脱离当地实际,办学缺乏吸引力。

三、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对策建议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相当比例,在当前我国国情条件下,农村的安定、发展和繁荣,一定程度上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总体水平的高低。某种意义上讲,会影响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另外,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总之,推动和促进教育的发展,也是任何政府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对 农村 教育 重视度的日益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采取了一些很有力度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并部分解决了这些矛盾。

从1987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 科学 规划会议上,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畏研究员牵头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课题,到1989年5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百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通知》,通过实验区为实施“燎原计划”提供经验和示范,又通过实施“燎原计划”推动全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再到1994年9月24日,国家教委颁发《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另外,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在2002年5月27日印发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示,根据教育 法律 法规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 中国 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 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政策、教育部政令以及其他一些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具体政策的出台,都不同程度的缓解着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但还不能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出发,笔者建议可以实施推广“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

所谓“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即在保持我国农村现有教育模式中,已有的有利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采用类似基金的方式,给予积极供给自己孩子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家长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具体奖励(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情况的现实需要,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奖励制度),鼓励家长供给孩子按时上学并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建立一种农村人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

当然,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广。政府可以出台更多更详细切合农村实际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的全面发展,也可以给予农村财力、物力等物质方面的直接帮助,尤其是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帮助。同时,相关立法部门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建立健全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很必要。

其次,就这项具体工作而言,除了政府进行相关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帮助,像农村村民委员会这些基层的组织,也要积极地加入这场基础教育的全民运动中来。相关具体建议

第一,农村村民委员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地去宣传并倡导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供给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加高级的教育,并鼓励身边的人去支持自己的念书、获取更高的学历。

第二,充分利用村里已有的设施和条件。办黑板报、每天定时定点定量播放广播等,集中、重点宣传接受教育的好处及国家和政府对教育扶持的一些优惠政策。也可以采取走家串户等方式,开导农民,让广大农民明白“让孩子中途辍学,外出打工赚钱”这一只跟眼前利益想法的害处所在,并让他们理解支持孩子学习更多知识的好处。

第三,在宣传起到一定作用的时候,在村里同步开展小规模的教育讨论等活动,巩固宣传效果。可以责任田的划分小组为讨论单位,也可以村民的居住地为依据实行划片讨论。这样,让“接受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是大好事”由理念变成实践,由想法成为行动。

第四,像县政府这样一些与农村空间范围上离得最近机的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这项工作在农村实际开展的最新动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这项教育模式的推广,可以采用“试点——区域——全国”这种循序渐进的传播模式,类似我国 经济 特区的建设,此外,也可采取其他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等。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把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关爱传递到广大农民手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人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基础教育,让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服务。通过这些工作的稳步开展,可从根源上控制并减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儿童的辍学率,有效保证绝大部分适龄儿童按时接受并完成基础教育,让“先富脑袋,再富口袋”,还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至理名言,在农村发展中产生同样的燎原之势。从而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新的量和质的飞跃,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必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增砖添瓦。

相信,当来自政府、来自社会更多的阳光撒向农村这片发展的灰色地带时,“基础教育普及不足,人才无处求”这个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不再制约新农村建设快速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将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去,向属于农村人自己的和谐、现代、文明、民主、富裕、安康而幸福的新生活奔去。

下载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机制

    八大禁令 一、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二、办公室内禁止吸烟 三、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工作无关的事 四、班前、班上不准饮酒 五、不按规定穿戴工装者不准进......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涵义与特征管理机制的涵义,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1]当这一......

    管理机制

    在办学准备阶段,还有一件重要的预备工作,就是制定校区的管理制度。 对于初次办学的校长们来说,在对经营校区没有很真切深入的感触心得之前,校区制度的制订宜简不宜繁。 最首要的......

    管理机制(大全)

    十、管理措施1.项目的组织管理措施:此项目是由延安市科技局组织实施,其主要职责为:(一)拟定延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科研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局专家委员会及业......

    关于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让广大村民对农村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关系农村......

    《强化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强化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宝鸡市金台区光明小学杨红霞 教学管理制度是每个学校的基本制度,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管 理制度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敬业精神......

    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水利灌溉关乎土地是否高产,农民是否有良好收成,因此深化水利灌溉管理机制的改革,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民主议事村务公开全面建设和谐新农村

    我们魏庄乡共有33个行政村,4万人口,6.2万亩耕地。几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了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的制度建设,把它作为全乡基层党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