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大纲本科教学大纲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电子系统设计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潘松《EDA技术实用教程》(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3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
江国强《EDA技术与应用》(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 周振超《EDA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学习参考资料
侯伯亨《VHDL硬件描述语言与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沛昱《 EDA技术与VHDL设计实验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自动化 专业基础课程 4 24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240 2 是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是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系统地介绍EDA基础知识、常用的EDA开发工具、FPGA/CPLD器件、硬件描述语言、项目设计等内容,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的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本课程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系统介绍其开发及应用,这些器件可以通过软件编程而对其硬
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从而使得硬件的设计可以如同软件设计那样方便快捷。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和设计软件对电子电路进行自动化设计和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
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基本流程,了解CPLD和FPGA等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硬件结构、原理和特性,熟悉EDA设计方法,掌握VHDL设计语言,利用EDA开发工具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及仿真,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对电子电路进行自动化设计和分析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就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10%,点到不少于4次,其中缺席2次,按无成绩计算;期中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3-4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EDA技术概述(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
1、了解EDA技术及发展现状,硬件描述语言;
2、掌握EDA的基本概念及EDA设计流程。教学重点: EDA设计流程、“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及EDA工具各模块主要功能。教学难点: 设计处理中优化、综合、适配、分割的理解。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EDA技术及其发展; 2.硬件描述语言;
3.HDL综合 自顶向下的设计技术; 4.EDA设计流程; 5.常用EDA工具; 6.Quartus II概述。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1-1,1-2,1-3,1-4,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二章:EDA设计流程及其工具(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2周)
教学目标:
理解PLD结构原理,熟悉CPLD的结构原理和FPGA的结构原理,掌握 CPLD/FPGA的编程与配置。
教学重点: PLD结构原理。
教学难点: FPGA的查找表逻辑结构原理。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PLD的发展历程,PLD分类;
2.PLD结构原理,PLA结构原理,PAL结构原理,GAL结构原理,CPLD的结构原理,FPGA的结构原理,查找表逻辑结构,Cyclone III系列器件的结构原理;
3.PLD产品概述;
4.Altera的FPGA配置方式,CPLD/FPGA的编程与配置,CPLD在系统编程,FPGA配置方式,FPGA专用配置器件,使用单片机配置FPGA。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2-1,2-2,2-3,2-5,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三章: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3-4周)
教学目标:
1.掌握VHDL的基本语法格式; 2.掌握基本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
3.熟识VHDL的基本语句;
4.了解VHDL的数据类型转换。教学重点:
VHDL的基本语法格式和基本语句;基本组合电路的VHDL设计。
教学难点:
VHDL中信号定义和数据对象定义,及并行进程之间的关系。
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多路选择器及其VHDL描述 ;半加器及其VHDL描述 ;选1多路选择器及其VHDL
描述;选1多路选择器及CASE语句表述方式; CASE语句;
2.IEEE库预定义标准逻辑位与矢量 ;其他预定义标准数据类型 ; 信号定义和数据对象 ;并置操作符;4选1多路选择器的VHDL不同描述方式;全加器及其VHDL表述 ;
3.全加器设计及例化语句应用;
4.GENERIC参数定义语句;整数数据类型 ;省略赋值操作符;移位操作符;各类运算操作对数据类型的要求 ;数据类型转换函数; GENERIC参数传递映射语句。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3-1,3-3,3-5,3-7,3-12,3-20,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四章:时序仿真与硬件实现(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5周)
教学目标:
1、掌握 SignalProbe使用方法;
2、掌握引脚锁定与硬件测试。教学重点:
VHDL程序输入与仿真测试;引脚锁定与硬件测试。
教学难点:
仿真测试文件输入及参数设置; 利用属性表述实现引脚锁定。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VHDL程序输入与仿真测试;
2.引脚锁定与硬件测试,编译文件下载 ;JTAG间接编程模式; USB-Blaster驱动程序安装方法 ;
3.电路原理图设计流程; 4.SignalProbe使用方法; 5.宏模块逻辑功能查询。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4-1,4-3,4-6,4-10,4-12,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五章: 时序电路的VHDL设计(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6-7周)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时序元件的VHDL表述;
2、熟识D触发器的VHDL描述;
3、掌握实用计数器的VHDL设计,移位寄存器的VHDL设计。教学重点:
基本时序元件的VHDL表述和VHDL实现时序电路的不同表述。
教学难点:
时序电路与组合电路设计的VHDL不完整条件表述。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基本时序元件的VHDL表述 1,D触发器的VHDL描述,含异步复位和时钟使能的D触发器及其VHDL表述 1,含同步复位控制的D触发器及其VHDL表述,基本锁存器及其VHDL表述,含清0控制的锁存器及其VHDL表述;
2.VHDL实现时序电路的不同表述,双边沿触发时序电路设计讨论,计数器的VHDL设计,移位寄存器的VHDL设计 ;
3.属性描述与定义语句。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5-2,5-3,5-6,5-19,5-12,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六章:Quartus II应用深入(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8周)
教学目标:
1.掌握时序电路硬件设计与仿真; 2.掌握功能块Chip Planner应用; 3.熟识 SignalTap II的使用方法。4.了解Synplify的应用方法。
教学重点:
FPGA硬件测试与仿真,SignalTap II的使用方法及参数设置。
教学难点:
SignalTap II的应用及触发信号等参数设置。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时序电路硬件设计与仿真,FPGA硬件测试,SignalTap II的使用方法,编辑SignalTap II的触发信号,Fitter Settings项设置。
2.功能块Chip Planner应用,Chip Planner应用流程说明,Chip Planner说明。3.Synplify的应用及接口方法,Synplify使用流程,Synplify与Quartus II接口。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6-1,6-2,6-3,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七章:宏功能模块应用(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
1、掌握创建宏功能模块基本概念;
2、熟识存储器配置文件属性定义和结构设置。教学重点:
LPM 随机存储器的设置和调用,存储器配置文件属性定义和结构设置,In-System Sources and Probes Editor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宏功能模块属性定义和结构参数设置,宏功能模块工程创建与仿真测试。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计数器LPM模块调用,计数器模块文本的调用与参数设置,创建工程与仿真测试,利用属性控制乘法器的构建,LPM 随机存储器的设置和调用,存储器初始化文件,LPM_RAM的设置和调用,仿真测试RAM宏模块;
2.VHDL的存储器描述及相关属性,存储器配置文件属性定义和结构设置; 3.简易正弦信号发生器设计; 4.NCO核数控振荡器使用方法; 5.DDS信号发生器设计示例。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7-1,7-2,7-3,7-4,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八章:VHDL设计深入(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10-11周)
教学目标:
1、掌握VHDL数据对象的概念;
2、掌握VHDL顺序语句与并行语句应用;
3、熟识 VHDL的不同的描述风格。教学重点:
VHDL顺序语句与并行语句的区别及应用,三态门的设计,VHDL的不同的描述风格。教学难点:
基于不完全条件语句的时序电路设计,VHDL并行语句与顺序语句的区别。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数据对象,常数,变量,信号,进程中的信号赋值与变量赋值;
2.含高阻输出的电路设计,三态门设计,双向端口的设计方法,三态总线电路设计; 3.顺序语句归纳,并行赋值语句讨论; 4.VHDL的描述风格。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8-1,8-2,8-4,,8-5,8-7,课后完成,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十章: VHDL有限状态机设计(授课时间:第四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
1、掌握 VHDL状态机的一般形式及基本概念;
2、掌握Moore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3、掌握Mealy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4、了解 借助EDA优化控制工具生成安全状态机。教学重点:
Moore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Mealy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
教学难点:
多进程结构状态机设计及状态机编码选择。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VHDL状态机的一般形式,状态机的一般结构,状态机设计初始约束与表述; 2.Moore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多进程结构状态机,序列检测器之状态机设计; 3.Mealy型有限状态机的设计,状态编码,状态编码设置,安全状态机设计; 4.借助EDA优化控制工具生成安全状态机;
5.硬件数字技术排除毛刺,延时方式,逻辑方式去毛刺,定时方式去毛刺。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10-1,10-2,课后完成。
第二篇: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大纲本科教学大纲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柴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
柴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年 学习参考资料
1、田原,《计算机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刘峰,《计算机导论》,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杨振山、龚沛曾,《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宫云战、吕昌玲、刘宝元,《计算机导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戴经国、李尚益、羊四清,《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6、唐伟奇、邓顺川,《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自动化 专业基础课程 1 16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030
1.5 是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入门课。使学生对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与应用等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概念有较清晰的了解;同时,掌握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与Office中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为学习自动化专业的后继基础课与专业课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及课程作业占20%,点到不少于3次,其中缺席1次,按无成绩计算;实验成绩按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为卷面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概论
(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5周)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计算机课程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掌握计算机中几个常用术语的涵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分类、应用。教学难点:计算机特点,数制转换。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信息与信息化(2)计算机的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及分类(4)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课后作业:
1.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6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掌握计算机运算的基础知识,了解软件和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工作原理,了解基本的应用软件。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基础,信息编码,数制转换。教学难点:不同数制间转换方法,信息编码原理。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计算机硬件基础(2)计算机的软件基础(3)微型计算机及其硬件系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课后作业:
2、计算机的中各部件的有哪些主要功能?各部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三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7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Windows的历史、安装、启动与退出,掌握Windows操作,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分类;windows系统。教学难点:windows系统的操作。
学
时:课堂教学1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操作系统概述(2)Windows概述(3)Windows的文件管理(4)Windows中程序的运行(5)磁盘管理
(6)Windows控制面板(7)Windows任务管理器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课后作业:
1、Windows的鼠标操作方式有哪几种?
2、Windows的桌面和窗口有哪些基本元素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3、桌面上的开始按钮有什么作用?
4、如何切换Windows的汉字输入方式?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7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掌握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机编辑文档。
教学重点:word文字处理软件。教学难点:word操作;大型文档编辑。
学
时:课堂教学1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Word的基本知识(2)Word的基本操作(3)文档的排版(4)表格处理(5)图文处理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8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掌握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机编辑表格。
教学重点: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教学难点:excel操作。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Excel的基本知识(2)Excel的基本操作(3)公式和函数(4)数据图表(5)数据的管理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六章: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掌握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
教学重点: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教学难点:powerPoint的操作。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powerPoint基本知识(2)演示文稿的编辑与格式化(3)幻灯片的放映设置(4)演示文稿的放映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七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10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了解网络的基本配置与操作。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网络通信协议;局域网基本技术。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计算机网络概述(2)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3)局域网的基本技术
(4)网络的传输介质与互连设备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八章:因特网技术与应用(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英特网的基本概念,了解FTP等网络软件的使用。
教学重点:英特网技术、常用的软件及使用。教学难点:TCP/IP协议;网络接入技术。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因特网的基本技术(2)网络接入基本技术(3)因特网信息浏览(4)网上信息的检索(5)利用FTP进行文件传输(6)电子邮件的使用
(7)因特网的其他服务与扩展应用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九章:信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授课时间:第一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具备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安全意识,了解相关法规。
教学重点: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
教学难点: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病毒的防范。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
(1)信息安全概述(2)计算机病毒概述(3)计算机的防毒杀毒(4)黑客及黑客的防范(5)信息安全技术
(6)信息安全法规与计算机道德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第三篇: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导论》大纲本科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学时:51学时 学分:3 理论学时:40
实验或讨论学时:11(+11)学时
适用专业:计算机系各本科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少军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它没有先修课要求,也无直接的后续课,但它是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专业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同时,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使用方法,使其对计算机的认识由感性的,功能的认识深入到内涵的,理论的认识。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骨干课的内容以及相互关系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未来学习的需要,采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并重的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即将该课程划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在学科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在基本操作部分(配合上机实习)主要讲授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掌握正确的键盘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和网上浏览软件的操作。
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探索的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正文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1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社会
(3学时)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第2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5学时)
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运算基础、数制、数制间的转换、码制、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等基础知识,逻辑代数与逻辑电路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简介等。
重点: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算法和程序以及数据就构的概念。第3章 计算机硬件系统(4学时)
以微型计算机为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介绍 第4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与软件开发(4学时)
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方法和主要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程序设计和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介绍。
第5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4学时)
介绍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操作。包括数据通信与连通性;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使用方式;Internet与TCP/IP协议;Internet的服务功能;WWW和浏览器;Intranet和Extranet等内容
第6章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4学时)介绍多媒体技术、媒体工具及应用
第7章 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4学时)
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以及对数据库系统的未来展望。
第8章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4学时)介绍信息社会所面临的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问题。包括: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保密技术;防御技术;虚拟专用网;审计与监控技术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内容。
第8章 计算机的传统应用与新的应用领域(4学时)
主要介绍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情况(包括在制造业、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交通运输业、办公自动化与执法、教育、医学、科学研究、艺术与娱乐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展望。
第9章 职业道德与择业
介绍信息产业界的道德准则以及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职业种类和人们的一般择业原则。
(二)课程实践教学
主要讲授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掌握正确的键盘操作方法,熟练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软件和网上浏览软件的操作。
(三)考核方式、方法
理论部分闭卷笔试(60%);实践部分根据学生平时实验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态度评分(40%)
三、教学参考书目
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第四篇: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大纲本科教学大纲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自动化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阮毅,陈伯时.《运动控制系统》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国内(外)现有教材:
吴贵文.《运动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7 杨耕,罗应立.《电机与运动控制系统》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3 学习参考资料
电力电子技术
http:// 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 6 60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320 3.5 是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是以交直流电动机为控制对象,利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知识来实现对拖动系统的控制,具有知识面宽,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该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的、巩固的有关电机拖动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应的分析计算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系统概念以及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掌握电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分析技巧,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主要是通过作业和实验,清晰、整洁地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和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选择不同设计方法。
掌握《运动控制系统》中的“工程设计”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切合工程实际,有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及课堂表现占10%,点到不少于3次,其中缺席1次,按无成绩计算;课程作业6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中考试1次,按卷面成绩10%计入总成绩;实践操作部分占20%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占50%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一周)
教学目标: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历史与发展;掌握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规律;掌握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
教学重点: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规律;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教学难点: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规律。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运控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2)运控控制系统的历史与控制规律
(3)转矩控制规律
(4)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无
第二章:转速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一周)
教学目标:掌握两种可控直流电源;掌握稳态调速性能指标(调速范围与静差率)之间关系;掌握直流电动机稳态数据模型及动态数据模型;掌握比例积分控制直流调速系统;掌握转速检测的数字化方法;掌握数字PID控制算法;掌握直流调速系统的过流保护。
教学重点:两种可控直流电源传递函数推导;调速范围与静差率之间关系;直流电动机数学模型;M法、T法及M/T法三种数字测速方法;增量式数字PID算法;过流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晶闸管可控直流电源失控时间的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动态数据模型推导;M/T数字测速方法的理解及算法实现;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直流调速系统用的可控直流电源
(2)稳态调速性能指标和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3)转速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4)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控制
(5)转速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57页练习题5、6、9、12、13并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三章: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四周)
教学目标:掌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分析及抗干扰分析;掌握典型Ⅰ型系统和典型Ⅱ型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掌握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输出限幅设置;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分析;典型Ⅰ型系统和典型Ⅱ型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典型两种可控直流电源传递函数推导;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三阶段的分析,电流和转速动态变化过程;工程设计方法典型形式;工程近似处理;电流调节器的工程设计;转速调节器的工程设计。
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8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转速、电流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
(2)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数学模型
(3)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分析
(4)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题6、7、8、9、10、11并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四章:可逆控制和弱磁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七周)
教学目标:掌握桥式可逆PWM变换器主电路;掌握直流PWM可逆调速系统的控制及分析;掌握单片机PWM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主要组成。
教学重点:直流PWM可逆调速系统的四象限运行分析。
教学难点:直流PWM可逆调速系统的四象限运行分析及波形绘制。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桥式可逆PWM变换器主电路
(2)直流PWM可逆调速系统分析
(3)直流PWM功率变换器能量回馈及单片机控制直流调速系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无
第五章:基于稳态模型的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八周)
教学目标:掌握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掌握异步电动机的调压调速;掌握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掌握恒压频比调速原理;掌握三种基频以下的电压补偿控制;掌握SPWM调制技术;掌握SVPWM调制技术;掌握转速开环变压变频调速系统;掌握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教学重点:异步电动机的调压调速;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三种基频以下的电压补偿控制; SPWM调制技术; SVPWM调制技术;转速开环变压变频调速系统;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教学难点: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三种基频以下的电压补偿控制; SPWM调制技术; SVPWM调制技术;转速开环变压变频调速系统;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学
时:课堂教学1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和调速方法
(2)异步电动机的调压调速
(3)异步电动机的变压变频调速
(4)交直交PWM变频器主电路
(5)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
(6)电压空间矢量PWM(SVPWM)控制技术
(7)转速开环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8)转速闭环转差频率控制的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153页练习题1、2、3、6、7、12、15并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六章:基于动态模型的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二周)
教学目标:掌握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掌握坐标变换的基本思想,三相-两相坐标系的变换,静止-旋转坐标系的变换;掌握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掌握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状态方程;掌握M-T坐标系矢量控制调速系统;掌握直接转矩控制调速系统;
教学重点: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表达式(电压方程、磁链方程、转矩方程);三相-两相坐标系的变换,静止-旋转坐标系的变换;正交坐标系状态方程;转子磁链定向的m-t坐标系矢量控制;定子磁链定向的d-q坐标系直接转矩控制;转子磁链计算模型;转矩计算模型。
教学难点:坐标变换;正交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正交坐标系状态方程;转子磁链定向的m-t坐标系矢量控制;定子磁链定向的d-q坐标系直接转矩控制。学
时:课堂教学10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0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性质
(2)异步电动机的三相数学模型
(3)坐标变换(3/2变换、2s/2r变换)
(4)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
(5)异步电动机在正交坐标系上的状态方程
(6)异步电动机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
(7)异步电动机按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202页练习题1、2、4并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八章: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授课时间:第六学期第十五周)
教学目标:掌握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模型与调速方法;掌握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掌握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教学重点:同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
教学难点: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主要内容:(1)同步电动机的稳态模型与调速方法
(2)他控变频同步电动机的调速系统
(3)自控变频同步电动机的调速系统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249页练习题1、5并在下周课前提交
第五篇: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据库原理》课程大纲本科教学大纲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学习参考资料:
1.李春葆,曾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王能斌.数据库系统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阮家栋.Web数据库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 4 32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2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数据库原理》为自动化类等专业方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编程的知识结合为一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组织或企业的需求设计和实现关系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程序。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模型的建立、更新技术、查询技术及其优化、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事务管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学习数据库的理论及实践开发技术,使学生使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检索与统计,能开发简
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数据库技术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数据定义、操纵和查询方法、优化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理论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的保护技术和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等,并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3.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突出重点,讲授时,尽可能结合数据库系统中的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拓开学生的思路,增强同学们的直观感。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全学期随机点到10次,其中缺席3次,按无成绩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4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5次,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5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现的背景、基本功能,理解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查询、理解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认真仔细阅读第1章内容
注:后续内容按相应格式进行添加。涉及课程实验部分相关内容,可参考实验类课程大纲编制要求进行填写。
第2章 高级(概念)数据模型(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2、3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模型的来源、评价、层次性及内容,理解ERM的地位与作用,掌握ERM数据结构中的实体与联系的含义。教学重点:基本实体联系模型,扩展实体联系模型,利用E-R模型的概念数据库设计。教学难点:数据模型的来源。
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查询资料理解高级模型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3章 关系数据模型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4、5、6、7周)
教学目标: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表达式与SQL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视图及其操作,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教学难点: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法 主要内容:(1)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
(3)SQL Server支持的完整性约束及其设定;(4)视图及其操作;
(5)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6)关系代数。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四题,下周课前完成上交。
第4章 SQL语言及其操作(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8、9、10周)
教学目标:了解SQL的4大功能、视图的概念以及视图与基表的区别,掌握基表和视图的概念、基表模式的定义、索引的建立和撤消方法、基本SQL查询语言、查询语句、SQL提供的增、删、改数据库中数据的语句,理解包含UNION的查询。教学重点:数据定义子语言,数据操纵子语言及数据控制子语言。教学难点: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及其操作。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教学法 主要内容:(1)SQL语言概况;
(2)数据定义子语言及其操作(3)数据操纵子语言及其操作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三、六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5章 数据库的保护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12、13周)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等概念,掌握各种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措施。教学重点: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教学难点:数据库的完整性,故障恢复技术。
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的保护概况;
(2)数据库安全性;
(3)数据库完整性;(4)故障恢复技术(5)并发控制。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实验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实验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自动化 课程实验课程 4 10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实验内容涵盖了数据库中从数据定义、操作与查询,SQL语言编程、安全性授权、故障恢复以及数据库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三、课程目标
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操纵子语言和查询子语言命令语句;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系统及安全设置;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SQL定义子语言、SQL操纵子语言、SQL查询子语言、数据库完整性约束、SQL Server安全设置等5组实验构成。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简短的实验要求和辅导,学生按照每个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并将实验源程序、实验结果截屏一并撰写到实验报告中。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遵守实验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积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习实验指导书中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实验
设计等;实验结束后认真完成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报告格式见附件)。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将不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用于考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按实验成绩的50%折算后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将根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按50%折算计入实验成绩。
六、课程内容
实验一:SQL定义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定义子语言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创建表,创建视图,创建索引。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二:SQL操纵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操纵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操纵子语言向表中插入数据、修改表中数据、删除数据、更新视图、删除视图。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三:SQL查询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查询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查询子语言进行无条件查询、条件查询、一般连接查询、特殊连接查询、嵌套子查询和相关子查询等。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四:数据库完整性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3周)
教学目标: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
主要内容:利用T-SQL语句,在定义表时指定默认、创建默认、查看默认和删除默认,创建规则、删除规则,定义检查性约束、删除检查性约束,创建主键约束和唯一性约束,定义外键约束。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五:SQL Server安全设置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4周)
教学目标: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体系及安全设置。
主要内容:创建Windows登录账号,数据库用户设置,SQL Server角色设置,SQL Server语句及对象授权。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