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名词解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21: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印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印度名词解释》。

第一篇:古代印度名词解释

古代印度

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古文明。因1921年在印度河上游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现而得名。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50年。该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喜马拉雅山、难道纳巴达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哈拉巴文化属于城市青铜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手工技术发达,发现了大量铜器,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已经有了文字。阇提

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不同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种姓间禁止通婚。这一制度称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耆那教

公元前6世纪印度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奠基人和创立者是筏驮摩那。该教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利益。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和灵魂构成的;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能黏附于人的灵魂上。行善者可以转生了天神,作恶者可转生为低级种姓、动物和无生物。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让受业和肉体这些物质束缚的灵魂得到解脱,得以脱离躯体,超脱轮回。丰持“三宝”和五戒。耆那教的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争锋相对氐指出吠陀并非真知,杀生祭祀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其缺陷在于它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轮回解脱之见,并将禁欲和苦行当做解脱的好方法。顺世论派

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入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阿什斐迦派

古印度一个主张彻底宿命论的学派,又称“邪命外道”,盛行于列国时代,代表人物为末伽黎▪拘舍罗。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照既定程序安排好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善恶都不影响整个既定过程,人生历程是由宿命决定的。这种观点一方面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为。

列国时代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据记载,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河和横河流域存在16个国家。这些国家有14个是王国,只有2个是共和国。各国之间兼并土地和争夺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列国中居萨罗和摩揭陀逐渐成为强国。公元前4世纪,摩揭陀征服了恒河中上游的强国居萨罗,逐步统一了北印度地区,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吠陀

原意是“知识”或“神圣的知识”,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圣书,实际上是印度世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宗教、文学典籍,也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分为4部,合在一起称为《吠陀全集》。其中最重要、最古老、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它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500年指公元前900年;其他三部是《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编纂的时间较晚,合称“后期吠陀”。

迦提

孔雀帝国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的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受种姓制度影响,各迦提也具有职业世袭和实行内婚制的特点。旃荼罗

社会地位最低下、最受歧视的一个迦提。他们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高级种姓的不仅不和他们接触,还不接触他们玷污的东西,而且连看见他们都被视为是不幸的。他们必须住在村外,不准与他们以外的人来往。通婚只能在本迦提内进行。他们要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扔掉的破容器吃饭。他们干的活是搬运死尸,当刽子手、当屠夫。白天工作时,必须按照国王的命令佩带标志行走。晚上,他们不准在村子里和城里走动。

梨俱吠陀

是《吠陀》四部中最重要、最古老、最具文学价值的一部。该文献反映的时代是早期吠陀,也叫梨俱吠陀时代。梨俱吠陀约编纂于公元前12-千9世纪,用梵文写成,既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又是具有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在诸神颂歌中,以战神因陀罗的颂歌最多,约占1/4。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战争生活,而且也反映了雅利安人社会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

种姓制度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最高。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地位。

婆罗门教

崇拜罗摩为主神的印度古代宗教,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经典是《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梵我一致和业报轮回说是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的高度概括。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谛说

做爱情费劲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佛陀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是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人生充满种种痛苦,集谛:人生多苦的原因,佛陀认为苦因在于人右“欲爱”。灭谛:灭掉苦因,到达无苦境界。道谛:灭苦的方法,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

孔雀帝国

古印度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完成,依其家族名称命名。旃陀罗笈多驱逐马其顿·希腊侵略军,灭难陀王朝建立,都华氏城。孔雀帝国时期,古印度进入帝国时代。至阿育王时,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一部分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达到极盛。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迅速衰落,大约到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代国王被一位将军杀死,孔雀帝国告终。

阿育王

古印度孔雀帝国第三代国王。他在位期间,开始大举进攻南印度的羯陵伽。除迈索尔地区,统一印度全境。孔雀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后期,他大力弘扬佛教,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大力倡导非暴力。阿育王统治期间是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时期。

第二篇: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一、概述

“印度”(India)《史记》——“身毒”《汉书》——“天竺”《大唐西域记》——“印度”来源于印度河(Indws)

(一)自然环境

复杂、南亚次大陆各部落或国家的总称 印度河 恒河(Ganges)(上古文明)

(二)历史 △哈拉帕文化(Harappa)

1、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3000—前1750)

2、孟达人·恒河流域城市国家(森林土著居民)(约公元前2000—前1000)

3、雅利安人·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000—前400)△婆罗门教形成 △种始制度形成

4、孔雀王朝(Maurya)(约公元前324—前187)△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阿育王统治的40多年为极盛时期

因创立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为国王养孔雀之家族而得名 艺术:△阿育王大石柱 △桑奇窣睹波(佛塔)△舍利容器 初期佛教艺术

5、贵霸帝国Kushan(1~5世纪)迦尼色加统治时为鼎盛时期 艺术:犍陀罗艺术 Gandhara 盛期佛教艺术

6、笈多王朝Gupta(5世纪)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并行大力发展印度中世纪历史的灿烂时代

艺术:阿旃陀石窟(公元前1世纪—前7世纪)长550M八百年建成共29窟(5拜、24居)1819年被英军官偶然发现

(中国云岗(460年)、龙门石窟(493年)均为5世纪)

☆种姓Caste(英语)瓦尔那Varna(梵语)1婆罗门Brahmana——“人间之神”,最胜种姓。僧侣

2刹帝利Ksatriya——武士贵族,掌握军政大权

3吠舍Vaisya——平民、农、牧、商、工(雅利安人)再生族 ④首陀罗Sudra——土著居民、雅利安人中贫、破者 一生族 ※旃陀罗Gandala——最底层 山林地区落后部落或不同种族 结婚后生的子女,“最卑贱者”

(三)宗教

△吠陀教Veda约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信仰多神,自然物象均被幻化为神。

△婆罗门教Brahman源于吠陀教公元前7世纪形成。信仰多神,突出三神 梵天Brahma——创造之神 毗湿奴Vishnu——保护之神

湿婆Shiva——毁灭之神 三大主神 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 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使人获得解脱。

△印度教Hindu(新婆罗门教)教徒占总人口之83% 约4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8、9世纪逐渐形成现代雏形

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同 信多神、突出三神

※特点:对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进行崇拜 △佛教Buddhism 500万80年代中期 乔达摩·悉答多 创立公元前6世纪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迦毗罗卫国国王之子 属刹帝利种姓

乔达摩(约公元前566—前486)释迦(族名“能”)牟尼(寂静、仁、儒、忍)佛陀(觉悟者)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一切皆苦 集谛——欲动业果 灭谛——灭欲、道谛——修行,实行五戒、八正道

※大乘佛教Mahayana(北传)大(大道、大业)乘(运载、流、度)普渡众生 革新→ ※小乘佛教Hinayana(南传)保守

△耆那教Jaina(胜利者的宗教)胜利者/完成修行的人 尼乾陀子创立、故译有:尼乾外道 公元前6世纪—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故自称是最古老的宗教。基本教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苦行主义。特征:1不杀生 2实行苦行主义

※五戒1不杀生 2不妄语 3不偷盗 ④不淫 ⑤无所得

※三宝1正智(认识真理)2正信(信仰真理)3正行(实践真理)公元1世纪 分为两派

1天衣派(裸体)2白衣派(穿白袍)

二、工艺美术

(一)陶工艺 最早见哈拉帕文明

特点:祭器、陶俑多、器皿较少、雕塑感强(母神尤多、瘤牛其次)风格:古朴大方,具有大写意风采、夸张变形、强调艺术感受、充满活力

(二)石工艺 成就突出

特点:神像及建筑装饰多、实用者少,完全依附于宗教,体现宗教精神

风格:造型优美、生动、线条流畅,注重节奏变化,创造了东方神像造型法则及标准,具有世俗性。※水晶

(三)金属工艺

特点:祭器(神像、舍利容器等)生活用具 风格:精致典雅、神像造型优美、富于世俗情调 ※货币

(四)建筑装饰 特点:注重建筑的外部装饰,主要是宗教建筑,全面装饰,装饰精致,像雕刻和工艺作品 风格:装饰繁缛、对比强烈、层次丰富,纹饰生动活泼

(五)其他 木制乐器

三、小结

1、宗教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可以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可算作是其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性。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证实了这样一个规律,即古代印度的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的信仰。

2、丰富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表现出极度丰富的形式和内涵,有许多创作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如表现形式上,我们既能看到它的单一性,又能感觉到它的多样性;在风格上,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浓郁的国际意义;既反映出禁欲的一面,又表现出纵欲的一面,从而将宗教的、世俗的文化融入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虽有更多的装饰性表现,但也有不少写实性的表现。总之,其风格特征是多方面的。这与印度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成分及宗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3、象征性。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它是由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道德规范。但宗教又是从主观精神出发,要求信仰者按照宗教戒规行事,并为此创造出符合这种主张的形象来象征教义的永恒与万能。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所反映出的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精神和象征形象,比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似乎有更大的神秘感和隐喻性。

4、神秘性。古老而富于哲理的宗教,赋予印度工艺美术以神秘性,这种神秘性来自工艺制作中的繁缛精致的纹饰,和变化多端的线条,以及抽象意味的造型和含蓄的色彩效果,但极端的单纯形式也是神秘性的来源之一。

5、官能性。对生殖的崇拜及对性的直观表现,是古代印度工艺美术的另一特征,这一点,主要反映在建筑装饰纹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特征带有一定人文主义色彩。对人的歌颂或将神赋予人的品格,表现和赞美人体,歌颂人的生命,都表明了古代印度工艺美术中流露出来的这一特质。

6、韵律性。许多工艺美术作品都反映出印度艺术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造型夸张、纹饰活泼,线条富于动感,对比强烈。尤其是装饰纹样中所表现出来的节律和韵味,给古代印度工艺美术注入了清新、活泼、典雅、瑰丽的风韵。

第三篇:4.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节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

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佛教盛行开来。公元300年左右,笈多帝国建立,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势力一度达到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11世纪时,伊斯兰开始对印度的征服,1206年,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德里苏丹国。公元1500年左右,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建立。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登陆印度,标志着欧洲人染指印度次大陆的开始。

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一)主要知识点

1、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我国《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2、目前大体可以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

(二)名词解释

1、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2、摩亨佐·达罗:古印度哈拉巴文化遗迹之一,位于现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1922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是哈拉巴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从中可以了解到哈拉巴文化城市结构的特征,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城市规划良好;现代学者估计其人口约为35 000人,从城市建筑物的大小推断当时社会已经出现阶级差异;应该已经形成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组合而成的城市国家。和其他哈拉巴文化遗迹一样,其毁灭原因尚不清楚。

二、吠陀文明

(一)主要知识点

1、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以后,古印度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这一时期有丰富的传说材料,收集在被称为“吠陀”的文献中。

2、“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包括大量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吠陀文献分为四部,即反映“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900年)的《梨俱吠陀》和反映“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此外,反映后期吠陀时代的还有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3、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他们称印度当地的居民为“达萨”(达休)人。

4、早期吠陀时代,军事首领“罗阇”、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索。

5、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婆罗门、罗阇尼亚、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6、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等级制度的泛称,它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产生的阇提制度。在西方通常称其为喀斯特制度。

7、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正式形成。

8、婆罗门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发展成型,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婆罗门教最主要的神灵。

(二)名词解释

1、《梨俱吠陀》:古印度四部吠陀文献之首,编撰于公元前12—前9世纪,其中某些部分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的本义是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全书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内容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晚期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其中记录雅利安人战争、部落组织和等级划分等内容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也被称作早期吠陀时代。

2、《奥义书》: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前600年)出现的用来解释吠陀的一种文献,其中包含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所作的宗教哲学解释。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在较早的《奥义书》中就开始出现了“梵我一致”的哲学问题以及“业”和造业轮回的概念。《奥义书》的出现是对吠陀文献解释发展的结果,为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古印度思想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罗阇: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首领的名称,与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素。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战争频繁地发生,其权势有所加强,财富也比之前增多,职位往往可以父子相袭,从而演变成为世袭君主,罗阇也成为王的称呼。

4、瓦尔那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瓦尔那有‘‘颜色”和“品质”的意思,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5、婆罗门教:古代印度宗教,大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以“吠陀”为经典,在《奥义书》中体现其基本观念。该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主张整个物质世界是一种幻想,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的世界精神或轮回,同时提出“梵我一致”和造业轮回的思想。该教的产生与王权兴起密切相伴,鲜明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在列国时代随着耆那教和佛教的传播,一度较前有所衰落。经过公元8—9世纪的改革最终形成印度教。

(三)简答题

1、简述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答案要点: 起源:瓦尔那制度萌芽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又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贵族称为罗阇尼亚,从事祭司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部落中平民和氏族贵族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划分,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雏形。

主要内容:同名词解释。

2、简述婆罗门教教义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

(1)婆罗门教崇拜的三个主神是梵天(生主)、湿婆和毗湿奴;这时的神已经不再简单地是早期吠陀时代所赋予的自然力的化身,而是更多地被赋予社会功能和抽象的性质。

(2)婆罗门教最高信神是“梵”,“梵”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和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由“梵”所创造,而且只有“梵”是实,其余一切都是虚幻的。

(3)婆罗门教认为由于人在世上造了“业”,所以死后灵魂不能归于“梵”,而是转世投生为不同生物,这要由人所造的业之善恶程度来定,只有悟到这个道理,达到“梵我一致”,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这种造业轮回的说法起到了为种姓制度辩护的作用,为高种姓的特权和低种姓的苦难找到了理论的解释。

(4)婆罗门教将“吠陀”视为经典,还拥有烦琐的宗教和祭祀形式,同时强调人对自身和世界的反省以及个人的修行。

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处于“列国时代”,多种文献提到这一时期古印度有“十六大国”,随着恒河流域的开发,这个时期古印度的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2、列国时代各国政治制度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君主国和共和国两大类;就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君主制在恒河流域占有优势,并且最终将取共和制而代之。

3、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

4、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5、印度雅利安人最古老的语言是“吠陀梵语”。约公元前4世纪,波你尼整理出了一套梵语的语法规范。梵语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方面。

(二)名词解释

1、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人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2、阿什斐迦派:古印度一个主张彻底宿命论的学派,又称“邪命外道”,代表人物为末伽黎·拘舍留。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照既定程序安排好的,在这个既定世界上,每个生命单子都必须反复再生,逐步经过地质的、生物的和动物的存在阶段,然后才以人的形态存在。人生历程是由宿命决定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管善恶都不能影响这一历程。这种观点一方面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为。

3、耆那教: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4、佛本生经:亦称佛本生故事,是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大约编于公元前3世纪。主要内容是简述佛陀前生前世的经历和故事,实际上是搜罗民间故事加工形成的。该书共有故事500多个,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时间古老、规模庞大、流传极广的民间故事集,反映了列国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状况,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5、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史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根据所有写本整理校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6、《罗摩衍那》:印度古代史诗。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人物。后逐渐被神化。该诗故事生动曲折,思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扩张的过程。

四、孔雀帝国及佛教的传播

(一)主要知识点

1、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建立者是旃陀罗笈多。

2、现在所称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古印度人所创造的。

3、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的阿旃陀石窟是古印度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二)名词解释

1、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名称,约公元前423年由旃陀罗笈多建立。首都为华氏城。阿育王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基本统一除半岛南端外的印度全境,大力宣扬推广佛教。该朝于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2、《摩奴法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集婆罗门法的大成。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而是婆罗门教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在公元3—4世纪间陆续编制而成,共12章,传说由人类始祖摩奴制定,故称《摩奴法典》。《摩奴法典》对印度法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封建社会前期,一直被统治阶级奉为圣典,随着其传播,后来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其中反映的土地制度、种姓制度等内容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3、《政事论》:古代印度的一部论述治国安邦策略的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宰相考庇利耶所作,实际具体成书时间和作者尚有很大争议。书中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外交思想。全书系统论述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种种问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国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政事论》中包含大量的民法与刑法内容,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财产关系、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等内容有重要价值。

4、阿育王铭文: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君主阿育王在全国各处的山岩、石柱和洞壁上所镌刻的铭文,现在还有几十个地方保存着这种石刻铭文,是古印度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文字。铭文所用文字有两种:一是婆罗迷文,可能起源于塞姆人的字母;其二是佉卢文,可能起源于阿拉美亚字母。铭文内容大多是他颁布的诏令及对其功绩的赞颂,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巽伽王朝: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名称,约公元前187年由普沙密多罗·巽伽建立,王朝初期仍然能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初期的君主也曾竭力抵御大夏和羯陵伽的入侵,其后国势日益衰微,最终只保有摩揭陀一地,约公元前75年被甘华王朝取代。

6、贵霜帝国:1—3世纪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的帝国,由月氏人的贵霜部落建立。迦腻色迦王(约78一102年)统治时期,帝国达到鼎盛阶段。他信奉大乘佛教,在其支持下,大乘佛教由中亚传人中国。3世纪帝国分裂,分裂后的一些小邦大约维持了1个世纪后最终消失。贵霜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为有利的条件。

7、犍陀罗艺术:l—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所产生的佛教雕塑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贵霜帝国时期达到成熟和鼎盛。相传是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神灵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该艺术就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佛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来随佛教一起传人了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

板块四:古代印度文明

本版块共有四个知识点,其中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等内容是重点,既可能出选择题,也可能出名词解释,还可能出简答题。

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

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佛教盛行开来。公元300年左右,笈多帝国建立,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势力一度达到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11世纪时,伊斯兰开始对印度的征服,1206年,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德里苏丹国。公元1500年左右,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建立。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登陆印度,标志着欧洲人染指印度次大陆的开始。

典型例题:

(一)名词解释

哈拉巴文化

摩亨佐·达罗 诃婆罗多

吠陀 瓦尔那制度

婆罗门教

佛本生经摩《罗摩衍那》 《摩奴法典》 《政事论》 阿育王铭文

(二)简答题

简述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

起源:瓦尔那制度萌芽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又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贵族称为罗阇尼亚,从事祭司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部落中平民和氏族贵族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划分,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雏形。

主要内容: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第四篇:第3课 古代印度

芜湖市无为县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学 科:历史

班 级:九(1)、九(3)、九(4)执教人:李日轩

题:第3课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等。

3.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和佛教对外传播;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森严的种姓制度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种姓制度的影响和佛教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影视图片。

老师: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对,是古代印度。为什么大唐帝国要到印度去取经呢?因为古代印度也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印度》。

二、展示学习目标(见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学习有动力。

三、教学流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11页,完成下列问题: 芜湖市无为县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1.初步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

3.概括古印度文明的变迁:国家的出现,文明的鼎盛时期,4.了解古印度的文化成就等。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一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教师指导:

1.阅读教材结合图片,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遗址有哪些? 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2.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南亚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3.印度河流域的国家的出现 时 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种 族: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问题思考:想一想,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请问: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教师出示答案:埃及。

公元前1500年,来自北方的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小国,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以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

问题思考: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印度文明)

阿拉伯数字计数法由于简便科学便为世界所通用,但是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称为“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芜湖市无为县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13页,完成下列问题: 1.掌握印度种姓制度内容、特点; 2.了解种姓制度的影响。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二部分森严的种姓制度,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1,探究问题2。

教师引导: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种姓制度内容: 等级名称 社会成员 权利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宗教祭祀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吠舍 农民、牧民

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手工业者、商人

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 贫困失去土地者 种姓制度的特点: 1)种姓世代相袭。2)种姓界限森严;

3)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4)种姓实行内婚。

合作探究:印度的种姓制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 料: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府一直试图消除种姓制度,但结果并不理想。复杂的世袭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出等级森严的阶层。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最近,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东方网文章《印破陋习出新招:不同种姓通婚奖励1000美元》 几乎无权利,受剥削、压迫从事低贱劳动 芜湖市无为县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影响: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近代。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页,完成下列问题: 1.知道佛教的兴起概况; 2.佛教对外传播情况; 3.初步探究佛教的影响。

学生:依托学案,自主学习教材第三部分,边学边记,找出上述问题。教师引导:

1.佛教的兴起概况: 时 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2.佛教对外传播情况:利用历史地图,直观展示。合作探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从传统文化、文学、艺术、雕塑等方面试说明。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网络.课堂达标检测

简单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1.下列国家中,推行过种姓制度的有()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2.印度奴隶社会种姓制度所反映出的实质是()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 B.四个等级间权力义务的多少 C.严格的等级关系 D.等级间的种族差异

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芜湖市无为县严桥中心学校2017/2018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4.比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及 其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

①自然地理环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地区都有大的

河流,具体是埃及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和印度河、中国的长江和黄河。

②自然环境的相同之处:位于北纬20°~40°之间。气候湿润,土地肥美、灌溉便利、宜于农耕,适合人类生存。③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最早出现农业,农业发达;在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出现奴隶制文明;使亚非成为最早出现 统一国家的地区。

教学反思:

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略

第五篇:世界古代文明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

(一)从比较民族学的角度而言,古印度文明主要是以下哪一民族创造的:()

以下哪一项是印度恒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创造者:()3

雅利安人是古印度土生土长的种族。()

摩亨佐·达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拥有城市规划的城市。()

古代印度

(二)以下哪一项是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

以下哪一项是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创造的的文化:()

将古印度经典《五十奥义书》翻译成中文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奥义书》是古埃及文明的经典。()

古代印度

(三)佛教在印度产生的时间是()。

以下哪一项不是印度耆那教派的教义:()

印度种姓制度中以下哪一个种姓的等级最低:()

与佛教相比,婆罗门教注重众生平等。()

古代印度

(四)1

世界三大宗教不包括()。

根据传播的方式,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佛教三大流派:()

阿育王是印度哪一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

汉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

古代印度

(五)1

以下哪一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法书:()

以下哪一项是古印度文明的法典:()3

阿拉伯数字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文化。()4

犍陀罗艺术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下载古代印度名词解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印度名词解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 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古文运动是指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其矛头是革除骈文。它以儒学复兴为号召,通过对文体、文风以及文学语言的革新,以刚健质朴的散文......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群体。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也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王则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白居易......

    古代印度(1.1第三课时)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导学案与练习》 课题: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三课时 古代印度姓名:班级:时间:月日 等级:一、学习目标: 1.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城邦、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佛教的知识。 2.认识等级制度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认识佛教的教义。 3.......

    第三章 古代印度[大全5篇]

    第三章 古代印度(4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更深层次理解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阶级实质......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全)

    第三十三章杂剧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