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作坊、小摊贩草案介绍
广东引入登记管理制 解决小作坊
小摊贩身份问题
由于生产经营条件简陋、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等原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流动摊贩管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被首次提请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制日报》记者获悉,草案引入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登记管理制度,从而一直游离在法律边缘的小作坊、小摊贩有望获得合法身份。
无法可依导致监管措施受质疑
据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段宇飞介绍,目前广东全省共有食品小作坊两万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各类食品摊贩近30万家,从业人员60多万人,消费人群多为城乡接合部、乡镇、农村地区居民。也就是说,草案将涉及这80多万人的就业生计。
记者从广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了解到,广东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管方面遇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需前置许可,但现实中大部分食品小作坊达不到核发许可证的条件,而专门规范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法律、法规又没出台,导致监管部门核发证照时无法可依,原有经营者在卫生许可证到期后无法换领生产许可证,新开办申请人因未取得前置许可而无法领取营业执照;二是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监管主要依据是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部分监管措施的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这种无法可依的状况,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一直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从我省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及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等原因,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仍将存在。然而,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段宇飞说。
食品小作坊免费办卡即可营业
记者了解到,草案引入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登记管理制度,分别通过对食品小作坊核发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和对食品摊贩划定经营区域、发放食品摊贩登记卡进行管理,并明确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规范及其相应的食品安全责任等。
根据草案规定,小作坊与食品摊贩进入市场的门槛有所降低,将管理的职责下放到基层,程序也相对简化。草案规定食品摊贩仅需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食品摊贩登记卡后,便可在划定区域和时段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无须再进行工商登记。食品小作坊开业营业除了申请食品小作坊登记证,还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草案规定,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的有效期为三年,食品摊贩登记卡的有效期为一年。对于办理登记证和登记卡的费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不收取任何费用。
草案规定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允许食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目录及具体要求。
拟禁止小作坊生产加工乳制品
草案还用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小作坊不得生产加工的食品: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乳制品、罐头制品等食品;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国家和广东省规定的禁止生产的其他食品。对于食品摊贩,草案则规定,食品摊贩不得经营下列食品:凉菜、生食海产品、散装酒;不经复热处理的改刀熟食、现制乳制品、冷加工食品;国家和广东省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其他食品。
草案还明确提出,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两百米内不得划定为食品摊贩经营活动区域。而对于占用道路摆摊的行为,草案规定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承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依法查处。
定期向社会公布信用记录情况
草案提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辖区内的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制定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同时,确定监管主体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核发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抽样检验、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投诉举报等工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还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信用记录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信用记录情况。并且,应当根据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者的信用记录等情况,实行诚信分类分级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形市场或者固定店铺经营的食品摊贩,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管理。对于在划定的食品摊贩区域和时段以外,占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流动食品摊贩违法经营食品的行为,还是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或者承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依法查处。
草案对监管部门也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一旦出现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行为,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讲稿
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的监管讲稿
“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的这条规定,在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专项行动中,很多基层工商部门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送辖区内无证、无照的小餐饮,并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接到取缔无证照餐饮服务的督办函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往往非常无奈:首先,这些小餐饮都是自发产生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手餐饮服务监管之前,它们就已然存在。第二,对这些小餐饮实施许可吧,其很难符合条件;不实施许可吧,其又涉嫌无证照经营。第三,如果进行取缔,这一群体原本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很多都是为了生计才无证照经营的,强制取缔,很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第四,这些小餐饮大多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如集市、学校、居民小区等,依法取缔后,会对这些人群的生活带来不便。第五,如进行取缔,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员、精力,监管力量不足,取缔后的监管也是个大问题。第六,这些小餐饮大多打游击,即使今天取缔了,明天又来了,根本遏制不了。
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卫生许可里有一种临时性卫生许可,卫监部门可以通过采用这种临时性许可的办法解决小餐饮的市场准入问题,也可通过临时性卫生许可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餐饮服务许可取消了“临时证”,这就使得很多小餐饮游离于市场的边缘地带,它们拿不到证,就无法进行工商注册,无法工商注册就没有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而要
拥有合法的市场主体资格,就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但要办这个证,它们又不具备办证的条件。
拿不拿证?发不发证?无论是对小餐饮经营者,还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处于一种两难之中。但法律是严肃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如果按这一条执行,需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去处罚的小餐饮几乎遍地都是。
法是现实的需要,法会不尊重既有的事实吗?特别是经过立法部门反复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它会作出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定吗?显然不会。在《食品安全法》里,对无证生产经营,都没用“依法取缔”的表述,而是采用了更为具体的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做更加细致的分析。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共三款,第一款是总的原则: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第二款、第三款是对这一基本原则做出的两方面补充。其中,第二款是对一些不需要特定许可的补充规定:一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
食品流通的许可;二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三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再看《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补充说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第二层意思是“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第三层意思是“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现在,重点分析一下它的第一层意思:“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这样的表述,其法意深刻,这就是对“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这一基本原则的例外,就是间接地表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可以不持有相应的许可证。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三大环节就是: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可以不办理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许可,但应当符合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
全要求,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呢?这就是法律对社会事实的尊重。与其让不切实际的法律条文“飘在天上”,还不如承认社会现实,对社会存在的现实情况作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因此,《食品安全法》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其对多部门分段管理体制的选择,还是其对“三小”问题的例外规定,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尊重,是立法思想和指导原则的重大进步。结合该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后两层意思,《食品安全法》在“三小”问题的处理上是匠心独具:一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二是“三小”可以不发证,但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如何加强对“三小”的监管,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具体制定。
从监管的角度看,《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监管的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尊重了社会现实,也符合监管工作的实际。准入许可仅仅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手段,不是监管的全部。属于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发证的要管,没发证的同样也要管。再从法理上来分析,《食品安全法》对“三小”的区别对待,更是食品安全“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的完美结合。对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我们可以通过许可准入,前移监管关口,将它们置于监管部门的掌控之内;而对“三小”,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所限,对其重在事后监管。也就是说,对“三小”的监管,要结合社会实际,不能一棒子打死,关键是确保其加工、经营的食品的安全。
现在,再回头去看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三小”需要全部取缔吗?答案是否定的;“三小”无法许可办证就必须取缔吗?答案也是否定的。那“三小”需要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吗?答案是:
必须要!那么,怎样赋予它们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工商部门可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三小”直接进行工商登记,而无需相应监管部门(包括其自身)的前置许可审批。各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这一条规定,在处理“三小”问题时,不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
解决了准入许可问题,如何加强“三小”监管?笔者建议:首先,要对“三小”做出明确的界定。唯有明确界定,才能防止非“三小”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或餐饮服务单位钻法律的“空子”。其次,要加强对“三小”的宣传、教育、培训,强化其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强化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其的日常监督检查。第三,要重罚“三小”违法行为。因为没有了事前监管,事后监管必须“酷刑严罚”方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第四,可考虑建立“三小”登记制度,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三小”单位或个人必须到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这种登记不同于行政审批,只要不违反环保、市容等相关规定,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需监管部门审批同意。第五,鼓励“三小”持证生产经营。鼓励“三小”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更新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向发证标准看齐,自觉向持证生产经营过渡。
第三篇:阿瓦提县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调研
阿瓦提县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及夜市食品安全状况 的调研报告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阿瓦提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做好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及夜市摊点食品安全监管是构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关键。这次调研采取领导带头和全面摸底调查相结合、实地察看和现场询问了解相结合,征求执法人员意见和召开局干部、职工大会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就全县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及夜市餐饮许可、人员健康体检、个人卫生、经营设施设备、环境卫生、索证索票、餐饮具消毒、企业基本情况、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执行标准、产品检验、销售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期望通过专题调研,找出监管过程中的盲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阿瓦提县今年通过小城镇集中整治,目前街面小作坊、小摊贩及夜市相对进行了集中,主要分布于博斯坦桥头、锦绣花园、步行街、棉城菜市场门口、河滨小区,同时在沿街边道还不同程度的分布着如打馕、烤肉、制作抓饭、移动式经营等食品的经营行为。尽管他们远达不到食品市场准入要求,但由于它有方便群众、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小作坊、小摊贩及夜市有其发展的空间,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2012年,阿瓦提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接手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以来,做了大量扎实有 效的工作,为当地群众和外来群众饮食安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我县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生产经营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引起各个方面的重视。
一、阿瓦提县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我县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调查摸底中了解到,2014年阿瓦提县有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共92家,其中烧烤摊位35家、麻辣汤19家、凉菜6家、凉皮店8家、冷饮5家、面食5家、卤制品3家、小吃11家。没有一家办理营业执照和落实餐饮备案登记,只有2家从业人员办理了健康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这些小摊贩和夜市经营者的基本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总值在1500元以下的占20%;1500元-3500元占70%;3500--5000元占10%;从从业人员的情况来看,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从业人数600人,大部分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还属文盲,大部分经营者对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一点都不了解;从食品原料情况来看,食品原料购进没有落实查验登记制度、无索证索票、餐饮具未落实消毒保洁措施、从业人员不穿戴工作服帽、经营者无自来水、无设置餐厨垃圾存放点、无排污水管道、所用照明电都采用乱接乱用;有的经营者无防蝇防尘设施,原料储存不规范,有2家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用于着色、调味等,使用食品添加剂来源于农贸市场,无购进记录,使用添加剂的产品、剂量不符要求;从加工、销售周边环境卫生的情况来看,92家经营者周边环境不符合卫生条件,生产经营场地内车辆、摩托车随意穿行,无一家经营者落实管理制度。实地察看和现场询问经营者,60%以上的经营者反映现在小作坊、小摊贩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一些群众反映,监管部门对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太少。
在征求执法人员意见和召开局干部、职工大会上,执法人员和干部职工提出,这些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设备、人员、工艺流程、环境条件、储运和包装等条件大部分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不符合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条件,只能对符合基本条件的摊位进行备案,否则,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发证单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执法人员也不愿违规发放有关证照。一些同志认为当前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等方面监管责任模糊,责任难以分清和追究,由于监管责任模糊,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开业前没有前置审批,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承担法律后果,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规依据可处罚,可以说是目前对小作坊、小摊贩监管的主要难题;一些食品小作坊、小摊贩业主提出,他们的企业属小本经营,如果要办理各种证照的话,条件标准较高,他们无法经营下去,能否请有关部门按照他们经营现状制定出他们能接受且符合要求的开办条件;一些消费者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习惯到无证无照摊贩购买和消费食品,食品安全消费保护知识缺乏,没有树立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和养成正确良好的饮食习惯,遇到食品安全事件不能进行有效投诉,农兽药残留、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以及病源微生物,是防碍公众身体健康和引起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的主要原因,成为政 府、社会关注的热点。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希望各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广大消费者也要加强自我保护。一些从事食品监管时间较长的同志提出,要成立县级食品检验室,以便能及时快速发现不合格食品,为监督部门提供技术支撑作用。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报道,正确引导消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注重宣传各类放心食品,正确引导消费。
从以上调查得知,阿瓦提县现有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大部分未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这些经营企业均未取得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照,从人员、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产品检验、销售、卫生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现状令人担忧,主要有:①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自身管理不到位,食品加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食品生产经营质量达不到国家卫生标准;②食品添加剂使用混乱,添加剂使用没有进行计量,使用量严重超标;③加工区域在露天进行,生产设备原始简陋,工艺落后,加工周围车来人往,使用燃料煤、气混杂,炊烟四起,环境较差;④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个人健康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未持证上岗,不穿戴工作服帽、有留大胡须、不戴口罩、无专用清洗设施,无垃圾桶;⑤购进的食品未进行查验登记,经营有些食品定型包装和商品标签,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与质量有关的资料不全。⑥此外,在谋求暴利驱使下,个别小作坊、小摊贩还有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可能。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是(1)因上级监管部门没出台有法律依据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监管办法,本地政府没有制定结合起来本地实际的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办法,让监管部门处于“管违法,不管失职”的两难处境,如果监管部门允许无证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存在并默许其生产经营,这种默许导致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在违法情况下运行;(2)自治区、地区、县食品安全的监管办法制定滞后,执法力度上还存在偏差;(3)执行的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由上级行政机关发布行政条文,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当这场风过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行动偃旗息鼓,在风头上隐匿起来的制假造假分子又开始重新行动起来,制假造假再度泛滥。这种缺乏规范和连续性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过程,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摆脱食品安全问题泛滥--打击--食品安全问题暂时缓解--再度猖獗--再打击这样的怪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二、食品经营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发展方向分析和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生产经营技术、安全意识、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的状况,做好监管,必须抓住重点,创新思路。
(一)统一定点经营。城区内设置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定点市场。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摊点定点区域设置要适应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和市容管理要求,符合便民为民、合理布局原则,对市场数量和规模进行总体控制。不符合设置条件的现有自然形成的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限期拆迁,就近分流安置,引 导进入规划区域进行经营,拒不服从管理的,坚决予以取缔。
此项工作由住建局牵头,由交警大队负责停车区域划定及检查落实,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动检所配合。
(二)统一设施标准。以设施标准、经营条件为重点的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摊点审查规则。根据设置的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市场规模,限定餐饮摊点类型和数量,明确摊位设置范围,配备制式餐车;配备合理餐桌、餐凳;添置防尘隔离柜、防感染(变质)的冷藏柜等设施设备,开办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者按要求自行将东西摆放到本摊位指定的位置,达到整齐规范。餐车划分生熟储存、操作空间,餐饮制作程序一律在餐车上进行。购进食品落实查验登记制度,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经消毒处理的餐具,现场清洗餐饮具做到一清、二洗、三消毒、四保洁。经营户统一配备水桶(加盖)、冷藏及防尘设施,并贴有标识。统一悬挂经营者招牌(经营摊位名称、经营食品内容)。以上工作由市场开发办负责。市场附近要有厕所、供电保障(此项工作由住建局负责)。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餐饮经营户食品质量抽样检验、备案,并严肃查处加工、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违法经营行为。工商局配合。
(三)统一体检和着服。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并随身佩戴。从业人员统一服装(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口罩及专用手套)。拒不执行规定的,取缔经营资格。此项工作由市场开发办负责并监督落实,食药监局、工商局配合。
(四)统一垃圾回收。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业户全部配备统一样式餐饮垃圾容器(包括泔水桶和盛装袋),餐饮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处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场地每日保洁,垃圾处理符合餐厨废弃物处置标准。拒不执行规定的,进行严管重罚。
此项工作由市场开发办负责垃圾清运和处理,并监督餐饮业户严格落实。环保局配合。
(五)统一安装自来水及下水管道。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市场必须规划开通自来水。按照市场规模和业户数量进行建设改造,合理设置水龙头和污水倾倒口。
此项工作由住建局负责落实。
(六)更新烧烤和燃煤灶具。建议烧烤摊点尽可能使用无烟煤,或无烟的新型电气烧烤工具,减轻环境污染。
此项工作由市场开发办监督落实,环保局、县食药监局、工商局配合。
(七)统一备案管理。小作坊、小摊贩和夜市餐饮市场经营户进行统一备案管理。符合条件的餐饮经营户向市场开发办提出申请,经验收合格(标准:
(二)、(三)、(四)、(五)、(六)),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备案登记,未经备案的,一律不得进入市场经营。
(七)根据“谁受益、谁负责、谁监管”原则,市场开发办要按照开办标准严格把好准入关,食药监部门、工商局、环保局、动检所、消防中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抓好日常监管。
(八)街头零星占道经营、流动摊贩一律进行取缔。此项工作由住建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负责。
2014年6月6日
第四篇:江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小摊贩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江西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6-12-01 【生效日期】2017-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江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小摊贩管理条例
(2016年12月1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三章 食品小作坊
第四章 小餐饮和小食杂店
第五章 食品小摊贩
第六章 服务与管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食品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产加工场所、生产加工条件简单、从业人员少、生产加工规模小,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小餐饮,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面积小、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经营条件简单,从事餐饮服务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小食杂店,是指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面积小、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从事食品销售的个体经营者,不包括以批发、物流货运、网络、电视购物、自动售货等方式销售食品的个体经营者。
本条例所称食品小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或者在相对固定地点,从事销售食品或者现场制售食品的个体经营者。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混业经营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最高食品安全风险等级,结合经营种类主次确定经营种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议、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等管理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监督指导,提出相关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安排人员,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安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教育工作,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结果报告工作。省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制定并公布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市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户外公共场所占道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教育、规划、公安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等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在乡镇或者特定区域设立的派出机构,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权限,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七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应当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
第八条 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第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地址,接受咨询、投诉和举报。
接受和处理举报的单位应当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为举报人保密。对查证属实的举报,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十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食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和食品安全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用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应当无毒、无害、清洁,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四)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对人体安全、无害;
(五)生产、销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设备,应当安全、无害并保持清洁,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存放、运输;
(六)制作食品时生熟隔离,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无害、清洁的器具;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十一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小食杂店实行登记证管理,食品小摊贩实行备案卡管理。登记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本条例规定核发,备案卡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发放登记证、备案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登记证、备案卡。
第十二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从业人员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患有国务院卫生计生部门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三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小食杂店采购食品、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进行进货查验,并如实记录供货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采购数量、采购日期等内容。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食品小摊贩应当留存购进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的凭证及其他进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
第十四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显著位置公示登记证或者备案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小作坊、小餐饮还应当公示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做到清洁环保,不得回流入食品加工、经营、餐饮等环节。
第十六条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查验食品经营者的相关证明及信息;
(二)检查食品经营环境和条件,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及时制止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
(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及管理制度。举办临时性食品展销活动,应当提前五日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房屋出租人不得提供出租房屋给承租人用于进行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第三章食品小作坊
第十七条 开办食品小作坊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一)具备独立的生产加工场所,场所面积与生产加工能力相适应,布局符合工艺流程要求,生产加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具备与生产加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处理废水、存放垃圾等废弃物的卫生防护设施;
(三)建立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八条 申请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的,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禁止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以提交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食品小作坊登记证。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颁发食品小作坊登记证,告知相关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并向社会公布;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将申请材料送所属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其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理。
第二十条 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期三年。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到原登记部门办理延续换证。原登记部门应当在登记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食品小作坊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十日内向原登记部门报告。对确需变更的,原登记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 食品小作坊除遵守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之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登记证载明的范围内生产加工食品;
(二)生产过程中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三)食品生产加工场所与个人生活场所分开,食品用具、容器、设备与个人生活用品分开;
(四)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原料。
第二十二条 禁止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下列食品:
(一)乳制品、饮料(含饮用水)、调和食用油、配制的酱油、配制的食用醋、用酒精勾兑的白酒、预包装肉制品、罐头制品、果冻等高风险食品;
(二)专供婴幼儿、病人、孕产妇等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四)法律、法规禁止生产加工的其他食品。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食品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食品小作坊应当在生产加工的食品包装上如实标明食品名称、主要成分或者配料、食品小作坊名称、地址、登记证名称和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联系方式等内容,并按照规定在显著位置标明“作坊食品”字样。标签标明的内容应当清晰、易于识别。
第四章 小餐饮和小食杂店
第二十四条 从事小餐饮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经营登记证:
(一)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并与有毒、有害场所和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
(二)加工经营场所内应当保持清洁,配备有效的冷藏、洗涤、消毒、防蝇、防尘、防鼠等设施,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废弃物的容器或者设施;
(三)场所布局合理,防止食品存放、操作产生交叉污染;
(四)有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从事小食杂店经营活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取得食品经营登记证:
(一)具有与所销售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
(二)具有与销售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卫生防护设施;
(三)贮存食品应当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
第二十六条 取得食品经营登记证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本条例第二十四条或者第二十五条规定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申请人有效身份证明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
禁止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以提交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食品经营登记证。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核,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应当进行现场核查。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颁发食品经营登记证,并向社会公布;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第二十八条 食品经营登记证有效期三年。食品经营登记证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到原登记部门办理延续换证。原登记部门应当在登记证有效期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食品经营登记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十日内向原登记部门报告。对确需变更的,原登记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九条 小餐饮经营者不得经营裱花蛋糕、生鲜乳制品、生食水产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经营的食品。
小食杂店经营者不得经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经营的食品。第五章食品小摊贩
第三十条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城乡规划,统筹考虑安全、市容、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因素,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后,确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小摊贩经营地点和时段,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在前款规定的区域外,根据食品小摊贩就地发展和集中管理的需求,在不影响安全、市容、交通、环保等情况下,在城市非主干道两侧临时划定一定路段、时段供食品小摊贩经营。
经营地点、摊位的分配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申请人数和实际可容纳数,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予以安排,并向社会公布。第三十一条 食品小摊贩应当持身份证明、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备案并领取备案卡,备案卡有效期一年。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分配到了经营地点、摊位的食品小摊贩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备案卡并制作备案档案,记录经营者的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经营种类、经营地点等信息,并在发放备案卡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将备案信息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城市管理部门。
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无需申领备案卡。
第三十二条 从事食品小摊贩经营应当有与其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工具、容器、工作台面以及防蝇、防雨、防尘等设备设施。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或者使用集中消毒的餐具、饮具。
食品小摊贩不得制作销售冷荤食品、裱花蛋糕、生食水产品和生鲜乳制品,不得销售散装白酒、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经营的食品。
第三十三条 食品小摊贩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地点和时段内从事经营活动,不得影响道路通畅、交通安全和居民日常生活,遵守市容环境管理、环保等相关规定,及时清理场地,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食品小摊贩不得在设区的市、县(市)城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外道路两侧一百米范围内经营。第六章服务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食品传统工艺的保护,对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鼓励通过连锁、联合生产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鼓励、扶持本地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食品生产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适合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的集中场所;鼓励和支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进入集中场所生产经营、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第三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遵循便民原则,简化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等提供便利服务,不得收取费用,不得指定中介服务机构。
乡镇、街道已设立便民服务中心的,食品小作坊登记证、食品经营登记证和食品小摊贩备案卡由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代为办理。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应当公示申请人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示范文本,优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指导其办理证照、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等部门制定包括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监督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组织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制度,制定分类监管措施,采用行政指导、示范引导、免费培训等方式,督促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保证食品安全。发现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公开监督检查、随机抽查和案件查办的程序、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收集、汇总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相关信息,发现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
第三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四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样检验。对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和本地区消费量大的食品、食品相关产品,应当重点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当事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检。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费用,所需经费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有的检验检测设备和技术人才,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推进第三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依法共享食品检验检测数据,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
第四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信用档案,记录登记备案信息、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并依法予以公开。对诚实守信者予以鼓励;对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应当增加检查频次,督促整改。
第四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黑名单制度,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拒不改正且情节严重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生产经营者,在吊销其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同时,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一)用非食品原料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二)生产、经营有害物质或者污染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四)生产、经营腐败变质、污秽不洁、掺假掺杂食品;
(五)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列入黑名单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的生产经营者三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十四条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调查、处置。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封存有关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物品;发生食物中毒的,应当及时送医疗机构救治。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以及收治食物中毒者的医疗机构应当在两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计生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登记擅自从事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生产经营活动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违反本条例规定,食品小摊贩未取得备案卡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食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备案卡。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或者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登记机关吊销登记证。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三项、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改正后一年内又重新发生该违法行为的,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可以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备案卡。
第四十九条 已取得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或者备案卡。
第五十条 隐瞒真实情况或者以提交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和食品小摊贩登记备案的,或者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登记证或者备案卡的,由登记或者备案机关吊销登记证或者备案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当事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登记备案。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检查、记录、报告义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用于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仍提供出租房屋给承租人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非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不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报告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房屋出租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处警告、五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决定。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未履行职责,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履行监管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
(三)缓报、谎报、瞒报食品安全事故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制定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的具体认定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登记证和备案卡的样式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第五十六条 网络食品经营者和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新区、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承担日常工作的机构,履行相关工作职责。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小作坊、小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建议
食品生产经营环节小作坊、小摊贩的
食品安全监管现状与建议
食品小作坊、小摊贩非常广泛地分布在人们周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和美味的食品。近年来,在政府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下,管理逐步规范,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也大幅降低,但是, 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由于经营体量大、规模小、地方散、经营环境乱等因素,导致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仍然教委突出。各相关职能部门对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任然是困难重重。
一、我区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特点及监管现状 我区目前存在着大量的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小作坊、小摊贩,大都分布在城乡结合地带、学校周边、居民聚居区及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他们大都从事的是特色的传统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或快餐类的行业,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一)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特点
小作坊、小摊贩主要是指生产、加工和销售人员低于 10人的食品从业单位和个人。小作坊、小摊贩在我区大量存在着, 目前在食药监部门主要从事豆制品、白酒、酱卤肉、面条、食用油加工,大多规模较小,从业人员较少,其中数量 最多的为豆制品加工小作坊,仅梁平区礼让镇从事豆筋加工的小作坊约有500多家(包括没有在食药监管部门登记的);从这些摊贩的经营形式看,主要经营早点、小吃、快餐、水果、蔬菜等。从经营场所看,一般在学校周边、市场周边、小区周边、建筑工地周边、闹市中心隐蔽处、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叉路口、马路边等城乡结合部,有些还沿街兜售。从经营人员来看,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还有部分城镇下岗职工,这些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淡薄,经营者多抱有投机心理。从经营时间看,多集中在上下班前后、学生放学、节假日等人流量大的时间段。同时,小作坊、小摊贩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很小,主要是对居民提供现时的食品服务,因此,生产经营的门面、从业人员等规模较小,但是,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分布范围及其广泛。
(二)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监管现状 1.完善了法律层面的支持
对于食品生产小作坊、小摊贩的卫生安全问题,食药监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中关于规范和引导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整治和管理措施。在市级层面上,2016年11月24日,在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并于2017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在区级具体开展的工作中,区食药监分 局通过大力宣传、规范引导使辖区内的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管理逐步规范,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也大幅降低。截止目前,全区共实施作坊登记管理的有536家,实施备案管理的食品流动摊贩135家(均为市政划定区域的固定摊位)。
2.加大了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培训。
针对“两小”行业在监管过程存在的实际问题,食药监部门在《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发布以后,多次组织开展了,由辖区内大部分“两小”经营单位负责人,共计500余人参加的法规知识宣贯培训会,大大提高了“两小”经营单位负责人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
3.强化监管措施,加强监督执法。
通过加大巡查和监督抽检力度,力求监管全覆盖。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870人次,对536家食品加工小作坊,135家食品流动摊贩进行了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了“两小”单位的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状况、加工销售场所环境卫生、添加剂使用情况、原材料采购使用及索证索票制度执行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查处。今年以来,共查处违法案件7起,处罚没款4万元,没收不合格食品2000公斤。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针对“两小”单位的食品监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涉及的体量较大,管理职能涉及部门较多,加之前些年监管重心主要放在对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对“两小”的监管较为松散,导致目前仍然存在较多风险隐患。
(一)风险控制力弱,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多
大多数食品小作坊、小摊贩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到销售,没有专门的风险控制制度和人员负责,质量安全无法保障。而且,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大都位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其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不理想。而且大多数小作坊、小摊贩不能保证对生产设施进行有效消毒,加工场所的卫生条件多数不符合要求。小作坊、小摊贩大都没有自我检测的制度和设备、人员,因此,小作坊、小摊贩生产销售的食品难以控制风险隐患,安全质量令人堪忧。
(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食品安全意识低
在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中发现 , 我区大多数在小作坊、小摊贩中从事食品 生产销售的人只有中小学文化,文化水平平均偏低,大部分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从业人员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因此,食品小作坊、小摊贩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自律准则,对于食品安全没有充分的认识。同时 , 食品小作坊、小摊贩从业人员的自我卫生意识比较差,在生产、销售中不注意自身的卫生状况,极易产生对食品的二次污染。
(三)食品原料来源不明,加工销售食品的基本条件达 不到要求
由于“两小”单位,一些摊贩为降低经营成本,进货渠道不规范,采购的食品原料根本无索证索票,加工销售食品的基本的条件都无法达到,如:加工销售食品所需的基本防蝇防尘设施,清洗用工具的饮用水、盛装食品的容器等。
(四)食品加工过程不规范,食品添加剂滥用情况严重在流动食品小摊贩中的餐饮摊贩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餐具的清洗往往在一个盆子或者塑料桶内反复进行,餐具的干净卫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餐饮摊贩为了所加工的食品最大程度的吸引顾客,往往不顾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滥用增色、增香、增味类的食品添加剂,这种现象在加工烧烤类食品中尤为突出。
(五)部门联系松散,监管形成合力难度大
目前,在针对“两小”的监管,涉及到市政、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在法律层面,监管部门管辖环节具体职能基本理清,但是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仍然有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工作中存在一定漏洞。比如:按照《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的规定,食品流动摊贩的备案公示工作由食药监部门实施,但办理备案公示的前置是对在合法的区域和时段经营食品的摊贩进行备案,严格来讲,我区目前尚无一处区域是划定的合法经营的场所,这样一来食药监部分在实施备案管理工作就举步维艰。
三、加强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监管的建议
对于如何加强对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 :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意识
要建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长效机制,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深入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让制假售假行为失去市场。强化对从事“两小”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
(二)创新监管模式,促进社会共治
对于食品小作坊、小摊贩,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它们也有它们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我们不能一味的完全打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来实施监管,比如:针对学校周边的食品摊贩,我们可以严格管控“高峰期”。上午七点到八点、下午四点到五点,正是学生上放学的人流高峰,以对校园周边200米内食品流动摊贩严格管控为重点,加强学校周边重点地段的日常巡查。
用标准化的管理来提高对小作坊、小摊贩食品的监管。但是,如果设立较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将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加重政府的负担,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放松市场准入门槛,又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无法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关、停、并、转”等各种措施来实施有效监管,以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三)强化督导检查,确保监管工作落实。
在加大上述监管工作的同时,在区政府及区食安办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职责分工,开展对食品小作坊、小摊贩的监管,坚持专项督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推动专项整治行动任务落实。对履职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的单位,采取函告、约谈、通报、等方式,加强工作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