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美高校预算管理对比分析
德州律师
摘要:目前,中国公立高校的预算管理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加强公立高校的预算管理,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比中美高校预算管理的不同,在借鉴美国高校预算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国公立
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美国高校
美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其国内的4 000余所高等学校按管理体制可分为公立和私立。虽然美国高校的管理各有特点,但具体来看,公立大学的预算管理相对比较完善。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在较短的时间内增长很快,按体制分类,也可分为公立和私立。
高校预算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完成高校设定目标,而利用预算对高校内各部门的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的过程。目前,中国公立高校的预算管理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加强高校预算管理,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因此,应借鉴美国经验,帮助中国解决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美高校预算管理对比
1.1预算的决策层:预算委员会成员的组成中美两国的高校一般都设立预算编制委员会,但预算委员会的组成却区别很大。美国的预算内委员会由校长等学校负责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例如,加州州立大学萨克门托分校的预算委员会由四部分人员组成:①大学的管理部门人员代表,是由校长任命的3名成员;②教师代表,5名成员,其中一位是由教务长推荐的系主任、3位由教师委员会推荐的教师代表、1位由大学发展战略委员会推荐的教师;③2名由学生会主席推荐的学生代
表;④其他工作人员,包括负责预算的官员和负责财务的副校长,都有任期说明。
中国的预算委员会一般由校级领导干部、一些行政职能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例如,湖北某大学的预算工作小组由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总会计师、财务处长、校
办主任、其他部门两名负责人组成。无任期说明。
因此,美国高校的预算委员会是一个联合体,既有普通成员也有领导。另外,预算委员会成员实行轮岗制。轮岗制减少了预算委员会成员目光狭隘的可能性,有利于从多方面获得信息,而且还能避免少数人的暗箱操作。而中国的预算委员会成员均是领导,任期不明确,存在以领导意志为首,暗箱操作等弊端。
1.2预算的编制机构
美国高等学校一般都有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专门行使预算编制职能。例如,加州大学的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
而中国参与预算编制只是与财务有关的个别人员,没有专职人员对高校运营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特别是预算编制和调整缺乏来自基层责任单位的群众性基础,业
务人员不参与预算编制,编制预算的人员对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了解有限,缺
乏缜密的、科学的论证。例如,湖北某大学预算编制人员为财务部门个别人员。
1.3详细度
美国高校的预算十分详尽,包括每个专用名词都有解释,尽量详细。中国,大部分高校的预算十分简单。例如加州大学2007的预算共计119页,学校的资金来源与如何使用
说明的十分详细。中国某高校报告给职工代表大会的预算报告只有9页。
1.4可得性
美国高校的预算,可以网上轻松获得,即使在国外上网。中国高校的预算,网上不可能得到,有的学校即便网上可以查询相关财务信息,但教师、学生都只能查询本人相关工资、学费信息,其他信息不可获得。
因此,美国高校的预算利于监督,而中国的预算无法监督。
1.5编制方法
美国高校学校大部分是滚动预算,年度预算基本上提前1年开始编制,这样的编制是的预算编制详细,论证充分。例如,加州大学一般是5年滚动预算。
中国现在虽然有少数高校开始提前编制预算,但实际只是提前动员,具体的编制工作仍是年末甚至是次年的年初开始。有的高校是先向主管部门编报预算,待年初得到正式批复后,再具体编制学校预算,因此当预算最终确定时,学校已经无预算运转了几个月甚至半年多。例如,湖北某大学,基本每年年初经费开支都受限,因为批准预算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一般在3月份才召开,预算尚未批准。
另外,美国高校预算一般采用零基预算编制,中国高校一般采用基数预算法。基数预算法根据上一年度的基数考虑本年度的增减素来确定本年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简单并易于操作,是以支出基数为基础。而零基预算根据本年的事情确定本年的支出,假如上一年度的某项支出对总体目标并无贡献,那么本年度就应先讨论该支出是否应该继续存在,而不是讨论上一年度该项活动的金额对本年度的影响。这种方法更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
2对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般来说,预算编制准则有几条:一是完整性,即所有的收支都能得到反映,且以收支总额反映出来;二是可靠性,即预算必须详细地反映收支状况,各项收支数据准确;三是公
开性,全部收支须经相关机构审批,且对外公布接受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根据中美两国预算管理的特点,结合预算编制准则,笔者认为,中国公立高校预算的编
制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增强高校预算管理意识与民主性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的变化,高校须发挥自主性,做好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有一些高等学校尚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办学的意识,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高校预算管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高校预算制度,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应摒弃高校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资金计划编制预算,按国家相关标准管理支出,进而简单地给校内各部门下达预算指标的传统
做法。
同时,为增强高校预算的民主性,使预算制定更科学、符合实际,应提高各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度,各院(系)、部门都派代表参加研究并讨论预算使预算的制定反映基
层和院系的建议,使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2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适当分离
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适当分离可以有利于高校内部各种权力的制衡,可避免财务部门
既负责预算编制,又负责预算执行和分析所导致的独权问题。
2.3加强高校预算的透明度
高校预算是关于高校如何运营的财务计划,高校师生对预算的应有知情权,公布预算,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高校预算的监督。例如,美国大学的预算一般都向全校公布,而中国高校的预算基本是学校机密,部分高校也仅是公布有限的几个数字,从中并不能真正看出学校具体的资金运用情况。为了提高中国高校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必须增强中国高等学校预
算的透明度。
2.4预算编制应提早和细化
预算编制得早,才能论证更充分,编制更详细,这样才能保证严格执行,避免在预算实际执行中,因预算编制匆忙导致的追加调整预算的现象,这也利于加强预算控制,避免随意
性。
2.5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从预算编制的起源上就改变传统的“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而实行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
零基预算不是基于对旧的业务活动形成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而是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合理排出各项活动的顺序,进而据此安排资金和各项资源的配置。因此与传统预算相比,零基预算是以零为起点,按照可供分配的资源确定具体的预
算额度,通过分析确定高校业务重要程度,从而确定资源分配依据。
滚动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学校运营年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这使高校在预算管理中经常保持一个稳定的视野,而不至于等到原有预算执行快结束时,再仓促编制新预算,从而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能稳定而有序地
进行。
第二篇:中美公共预算体制比较分析
中美公共预算体制比较分析 摘要:由于美国的公共预算体制随其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历次改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本文仅以美国的公共预算体制为参照,从三方面与我国预算体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启示。关键词:中国、美国、公共预算体制、对比、启示所谓公共预算:指政府在每一财政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由于我国公共预算体系是从过去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从涉及公民财产和公共利益的预算和税收立法及制衡关系看,政府当家甚至是部门当家的色彩较浓。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必须进行变革。本文仅以美国的公共预算体制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我国公共预算体制的改革与进步提供启发。预算立法体制对比分析 公共预算立法体制,主要界定和处理公民与政府的税收与预算关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议会与政府之间对税收和预算的权力分界与制衡来体现。包括预算法、税法等等的起草、讨论、听证、表决通过等等,更重要的是也包括当年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议会对预算的编制、讨论和批准通过,最后作为法律来执行。(1)美国的预算立法体制美国的国体是联邦制,权力在议会、政府和司法之间进行制衡。从内容上讲,立法体制指立法思想、法律、立法和执法机构,及其立法过程的设置、制衡关系等等。美国将税收法典、《预算法和会计法案》等列入法律,也将每年一度的财政预算,只要在议会通过,也视作为很严肃的法律。各种财政税收法律的起草、通过、实施反映各方的制衡关系。(2)中国预算立法体制现状我国公共预算体制立法,就税收来看,《宪法》在制衡关系上存在空白。《宪法》中虽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的规定,而对税收的开、征、停、减、免以及公平税负等却未予以规定。在预算的法制化建设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颁布了《预算法》以来,预算制定和实施由政府负责,预算审核及批准由人大负责的权利关系格局已理清。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行政主导税收立法、预算编制和立法流于形式和不透明等。另外,在法治行政制度中,包括财政责任在内的政府责任是落实到各级行政首长的头上的。目前我们的预算制度中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虽然《预算法》对此作了一些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落实得很不到位。当地方财政预算出大问题时,如果追究,是追究法人但又不是决定者的行政首长。于是,很多责任实际上无法追究,最后不予追究。财政责任追究不够是严重腐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制衡监督体制对比分析 首先看渭南城区红绿灯电费案例 据媒体7月3日报道,陕西渭南城区红绿灯电费19年无人缴纳,渭南供电部门切断了市区的红绿灯电源,致使交通秩序陷入混乱。而同日,媒体的另一篇报道说,美国新泽西州政府因经费不足导致关门,约有4.5万名政府雇员处于“待业”状态,但包括警察局、监狱、精神病所和儿童福利机构等在内的关键部门,仍然照常运行。两则新闻让人回味无穷。在同样缺钱的情况下,新泽西州政府因没权力支出所有预算只能“关门歇业”,但其警察局等关键部门却照样运行。可渭南市与公共交通秩序相关的红绿灯都“断电”了,政府相关机构的运转却没受到影响———不一定因当地财政供给能力穷到连红绿灯电费都支付不起的地步,而是公共财政供给机制出了问题。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我国预算的法治化程度低,预算约束软化,预算缺乏各方
科学和合理的制衡,政府的财政活动不按预算办事的情况常有发生。首先,从人民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看,一是人民代表中党和政府及其党和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官员占相当比例(2005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各级党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占代表比例的70%)。这样的代表产生制度和代表构成,可能代表政府支出意愿的程度要高一些。二是代表是会议制,不是常任制。平常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只是在本职工作之余和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有可能和可以审查预算。而在本职工作之余,绝大部分代表是看不到预算草案的。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几天到十天的时间中,还要审政府工作报告、发展计划报告、两院报告等,还要听会,实际上没有时间来仔细审查预算。从政府与人大的关系看,一是政府内部没有将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分开,没有形成编制与执行的制衡,财政部门自编自支。二是由于前述的诸多原因(如预算执行和审查时间仓促和错位不可能详细审查预算,代表不是常任制而业余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关心预算,代表构成不合理而更多地体现党和政府自己的预算意图,财政部门提供的预算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代表对预算一头雾水,而与原政府财政部门有退居二线关系的各级人大财经委和预算办公室,或者公共财政的意识不强,或者因与原工作部的人情和工作关系,使人大对预算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科学、认真和准确的审查。因此,由各级人大来制衡各级政府预算,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这一点,在美国的现代预算制度对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政府预算授权就不能进行财政收支,政府的各项收支在预算中都有详细的计划。资金的使用范围确定,不能挪作他用,任何与预算计划不符的资金收支必须要有预算调整草案,并要经过总统和国会的批准,政府的收支而且必须接受权力机关监督。从上述税收的制衡关系看,美国国家将设置税收的权力授予国会,而没有授予政府。使得公共预算的互相制衡体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预算支出结构对比分析(1)美国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的财政支出结构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资源不用来大量地投资于国有经济,并且国有经济的比例很低。因而,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一般不过多地承担经济建设和投资企业的任务,其各级政府预算的性质一般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型财政。美国联邦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大体在国防、外交、保健、老年医疗、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净利息、其他等方面。从1965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他项目的开支比例在下降,保健、老年医疗、收入保障、社会保障等开支比例上升。(2)中国预算和预算外收支反映的供养和建设型的支出结构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建设型的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是仍然占很大的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实际就是吃皇粮和准皇粮型的国家支出结构,要使我们的财政真正体现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还任重道远。中央与地方预算关系体制对比分析再回到刚才渭南的案例,红绿灯被“断电”,恐怕还跟现行之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有关。由于电力部门属中央企业,而红绿灯用电却由地方财政掏腰包,地方政府当然是能拖就拖、能欠便欠。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体制,美国联邦、州及市县镇各自在财政税收方
面的独立性很强。财政和税收上下之间互不隶属,也没有业务指导关系。地方上有决定税收和预算的权力,其征税减税和预算方案,只需同级议会的批准,而不需要上一级政府的批准。美国国家政权的分级为三级政权结构,具体来说,联邦、州和市县镇的预算体制关系有以下特点:(1)相互独立和各自的职能(2)三级政府各自的支出比例(3)地方建设发债与对发债的制衡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税收关系的格局为:中央拥有税权,并规定税种;许多税收共享分成,并设有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中央与地方两套从上到下(国家税务局)和从中到下(地方税务局)的征管系统并存;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关系的运行来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1)中央对财力集中越来越多,县乡财政日益困难,相当数量的县乡靠乱收费和乱罚款维持运转,县乡村积累了巨额的显性债务、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2)整个税收结构抑制个人创业和企业投资;(3)由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项目越来越多,并且分散在中央各部门,跑部和跑局钱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4)中央与地方的负责范围、事权分工没有划清,存在干事的没有钱,或者靠乱收费干事,有钱的不干事的情况。结语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参照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当前预算的改革趋势,比较美国预算体制的做法,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启示。虽然中美政治体制不同,但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国家财政中也有许多公共价值原则的设计,如调节分配、社会保障等理念。因此,这里就中美财政税体制中的制衡、支出结构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等进行比较,扬弃其不合理的部分,学习其有用的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税收体制服务。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中美财政税收体制比较[J].理论导刊,2009(7).2、何丽丽.美国公共预算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第10期
3、彭健.美国联邦政府预算管理模式及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6).4、唐皇凤.美国预算管理:过程与制度的分析——兼论其对中国预算改革的启发与借鉴意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4).
第三篇: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
中美高校管理组织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高校,由于两个国家的政体不同,所以高校的管理体制也不同。美国大学的组织控制模式是典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层次纵向分为校、院、系三级,横向分为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团体所代表的行政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整个权力中心下移。而中国,在大学中设置党委,是与美国高校教育体制中组织与管理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大学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对我国大学的活动有很强的控制权。
一、中国高校的管理组织
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组织存在的最大弊病之一在于校与院系两级组织权力分配不均衡。校级集权管理严重,将科层权力凌驾于专业权力之上,用科层的集权式管理代替专业的民主式管理。由于宏观和微观控制过细,是院系办学管理的决策权很小,院系缺乏学术上的自主权,没有办学的积极性和灵活性。这无疑严重抑制了基层学术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科层组织是按照权力等级和严格的纪律理性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大学组织按上级行政部门要求设置相应对口部门,造成大学部门林立。根据层级原理,学校一级配备了完备的职能部门管理学校总体的职能活动,在院系一级又配备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院系内部的职能活动,这导致大学的职能机构交叉重叠,臃肿庞大。此外,传统的大学人事管理体制使人才无法正常流动,不能形成合理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导致大学组织人员庞杂,人浮于事。这不但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还占用大量的物力资源。中国大学组织结构上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基本按照官僚行政组织模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结构组织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创造性,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纵向的行政权力的约束,我国高校成了政府的附属物,管理模式机关化,在我国大学组织设计与建设中,过多强调各层级的管理职权权威性,追求刻板的科层化价值取向。侧重管理层级的有序性,统一性。忽略大学组织特有的自由,无序性。
我国大学中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权力主导化”的管理模式,学校中的重大事件都由行政权力决策管理,学术力量薄弱,学术力量基本为行政权力多取代,往往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术事务,用行政决策决定学术问题。近些年来,尽管学术权力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意识有所加强,但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够,造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失衡或不协调。中国的大学往往被戏谑为“市场经济下的最后一块堡垒”。
二、美国高校的管理组织
美国大学中存在着相对完善的权力制衡制度。虽然校长是大学的权力中心,但校长一要对董事会负责,接受董事会的质询、任命与罢免;二要遵从评议会的程序化的制衡,即关于教学和学术的重要决策,应有评议会的决议。
最开始已经提到,美国大学的组织控制模式是典型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组织层次纵向分为校、院、系三级,横向分为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团体所代表的行政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整个权力中心下移。董事会是美国大学的最高决策和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成员很多由校外非教育、非学术人员担任。董事会主要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对外关系和学校的财政、资产等,而对学术事务甚少介入。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校长、校长受制于董事会的领导,这是董事会权力能有效制衡校长权力的基础和前提。
董事会的权力和责任来自各州法律或法院判决、修正案或者创办者的授权。董事会下设若干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一般行政管理常设委员会在董事会停会期间代理董事会的职权,但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及大学校长。在多数情况下董事会的许多权力下放给校长执行,与此同时保留其余权力和最终的法律控制权。董事会除了要挑选和聘任校长以外,还要审批大学校长提交的长期规划,决定大学发展的各项基本政策,批准大学的收支预算和基建额度,监督校长使用资金的基本情况,并保证大学的财政公平和透明等,董事会还要监督校长的各项工作绩效。而校长的责任是让董事会清楚地了解他正在执行董事会的政策并在执行董事会授予他的权力,告知董事会他所预料到的将来可能影响大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向董事会提供观察他们工作效果的机会,同时他也有义务倾听董事会的意见,从而使他的工作更好地满足大学的要求。
如果校长要实施办学理念,制定改革和发展大学的各项具体决策和措施,必须得到董事会的批准和认可,并获得董事会的支持。否则,大学校长的工作无法进行下去。比如,筹集资金是大学校长各项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董事会的支持和良好的校园秩序,这个毫无止境的筹集资金的任务是不可能成功的。当然,董事会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了解大学的科研项目、教授终身制和学术自由的基本标准,并参与制定投资政策。当然,董事会充当大学咨询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而不能直接参与大学的微观管理。如果董事成员过分地参与大学的日常事务,那么就会削弱大学校长的权力。
由上可以看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以限制大学校长权力的扩张,有效遏制校长擅自运用权力做出不利于大学发展的决策。一方面,由于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较为多样化,代表着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因此对各项决策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决策制定时会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另一方面,由于董事会有权聘任校长和解聘校长,校长向董事会负责,校长除了董事会授予他的权力之外没有任何权力。这种关系本身就说明校长的权力是一种受限制的权力。霍尔指出,“董事会对大学有最根本的责任,而校长在董事会的意志(愿望)中实施对大学的管理”。
此外,美国大学还有一个评议会制度。
评议会是美国大学提出和制定学术政策的重要机构,由教授或以教授为主的学术人员组成,几乎包揽了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反映了学术权力在大学管理中的作用。虽然美国大学内部有较为发达的科层组织,行政权力较强,但是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仍有效地控制着大学的学术事务。
评议会是代表和保护大学决策中教师利益的组织,但各个大学的评议会的成员构成有所不同,有的大学的评议会成员包括教授、院长和其他的管理者,有的大学的评议会成员主要由教授构成。大学评议会在各个大学的权力作用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大学,比如都是公立大学,他们在大学内的权力也可能大不相同。虽然美国大学评议会的成员构成以及在各自大学的作用不同,但大学评议会一般都扎根于学科专业,它们对课程、教师晋升、终身任期制以及学术标准等方面拥有权力。评议会权力的价值追求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学者所从事的学科得以发展,教师、科研人员的学术权力得以保障。
目前各大学评议会通常被看作教师在大学治理中承担重要角色的组织结构,是大学学术权力的象征。大学评议会有权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处理所有教育政策问题,包括招生、学位、毕业证书、认证、课程事务以及研究所和学院之间或者系别之间的关系问题;评议会也有权考虑专业兴趣和教师利益的事情,并且向大学校长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建议。总之,评议会可以执行大学教师的立法权,有权在董事会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大学宪章创办任何关于学术问题的立法。
三、结语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的管理偏向行政化的管理,相对来讲要刻板,权力比较集中。而美国高校是企业化的管理,各方面都相互制衡着,权力的分配比较均匀,不容易出现由于校长个人主观决断的失误而造成全局损失的局面。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是单位与学科的内在结合。其内部教学,科研活动展开和运作,以及对外关系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依赖于高校自身良好的内部组织结构。
高校组织结构是指高校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直接按关系的一种模式。组织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固定管理流程和资源分配。从管理上看,一个有效的组织创造出的价值应大于其个体单独创造出的总和。机构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的功能,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只有组织的结构合理,组织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合理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对高校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篇:中美招聘广告对比
中美招聘广告对比
笔者最近在浏览招聘广告,发现中美间很多差异,现选择三个职位为例:
A、秘书(总裁助理)
美国
中国
1)中英文流利,能够为总裁做即时翻译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办公办公
软件 2)本科及以上,具有良好的电脑操作水平3)擅长沟通,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团队合
作精神 3)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5)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
3年以上
B、大学教师(心理学)——非教授级别:
美国 中国
1)博士学历(已完成)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3)发表论文2篇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4)党员优先
C、银行职员——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美国 中国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
介绍银行产品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能拿动沉重的银行钱箱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从以上广告,我们能够一眼看出以下差别:
第一,年龄几乎在中国的每个招聘广告中都会出现,普通职位,25以下,稍微涉及到高学历或者技术的,30岁以下;如果没有博士学历,又不是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才,过了35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而美国很多职业还倾向于已经有很多阅历的中年以上的人,如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教师队伍,心理学从业人员,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大多数人还是在30岁以后才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为人处事更加成熟,工作上也有了很多经历和经验,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过了30、35又没有超级强人类型的能干,在国内想要换个工作,会发现自己很尴尬,似乎早已经被挤出了就业的大门。
身高,容貌也在国内很多招聘广告中出现,因此笔者初来美国看报纸或网络上的招聘广告时,是非常惊异的,因为这里没有一条广告提到年龄,身高(空姐和特殊警察要求,但是其身高与工作密切相关),相貌,当然后来知道美国法律规定招聘不得有年龄、国籍、容貌、出生地、种族、婚否等的歧视,而且这些信息在简历中都不允许出现。至于身高他们根本都没有提到歧视,似乎没有人觉得普通工作与身高还有关系!
第二,从以上的对比我们还能看出,美国的很多公司在招聘初级或一般职员等学历要求不高,如以上的银行职员、秘书、翻译、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公务员), 甚至中层经理都只要求高中学历;美国公司不愿意招(over qualified——资历超过岗位要求)的人员,首先招聘这些人,你付出的薪水要多于普通人员,而且他们非常容易跳槽。而中国公司几乎清一色的喜欢高学历,我们研究生有个同学考上了海关,全院都很羡慕,即使她的工作只是在过境处扫描旅客是否携带有非法物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7年的英语,但是也没有人觉得学非所用可惜,当然大家都知道,现在找工作太难,而且海关的待遇出名的好!这里涉及到很多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差异,就业机会、大学的教育质量等——笔者不在这里做探讨。
虽然一般职位,公司都不会要求大学学历,但是公司鼓励继续教育,比如你刚进入银行做一般职员时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单位鼓励继续学习,绝大多数银行都赞助(很多银行报销100%的学费)员工的学习计划。当然,我们国内也有所谓的继续教育。比如电大、党校、网络的等等,但大都比较“水”,多为拿文凭而已。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校硕士、博士,含金量比较低。但是美国的继续教育都很正规(也有少数收钱发文凭的学校),非常严格,他们的毕业文凭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大学的毕业文凭几乎没有任何差异,这里更没有专为领导干部设立的轻松拿文凭的学校。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很小就树立要读什么大学的志向,很多人是在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工作之需又回到校园读书(晚上和周末上课);有些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选择先就业再读书的道路。
另一方面,虽然一般公司不倾向于招聘高学历的人,但是并不意味着学历就不重要,在需要良好教育背景的工作中,比如电脑或者高科技公司、教育、咨询等行业,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学位都是必须具备的。比如教师,美国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是硕士,校长很多是博士毕业;大学教师一般都要求博士,政府重要岗位,如联邦储备委员会,证券市场监督机构等基本的岗位都要求硕士学位。心理咨询很多也是要求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还要通过资格证书考试。
第三,经验和技能在美国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你找工作的成功率,而且还与你的工资息息相关。如果是一个不太需要复杂和专业知识的工作,一个工作了5年积累了很多经验的高中生是绝对能打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美国的高中都为学生配备了就业顾问和学业顾问,就业顾问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帮助他们分析自己适合于哪种职业,应该具备哪种技能,所以虽然美国公司只要求高中学历,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远比国内的高中实用,很多高中开设了商业课程等。
在很多美国公司,即使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学历,薪水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经验、技能,如果你有别人没有的技能而且对工作有用的,你的薪水也会比其它人高。笔者前些天看见一个电视网络公司招聘销售代表(室内销售),该公司就注明双语员工(其列举了所需要的第二语言)享受差别薪水的待遇。
第四,中国公司喜欢科班出身,专业对口,但是在美国很多行业---非物理、化学等专业性很强的外,他们更倾向于招收不同学习和就业背景的人员。金融业经常招收政治学、新闻、甚至农业专业的人员;人力资源招收历史学,心理学的,而且很多行业都强调较宽的知识面。笔者最近在看关于美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指导的书,几乎每本书都建议从业人员尽量有广阔的知识面,他们对从事零售业务人员(处理个人贷款和信用卡)的要求是要有以下知识: 经济,政治,行政管理学,心理学,英文(相当于他们的中文),法律,人类行为学,管理和监督,零售银行,演讲,语言和沟通。笔者本来自认为书读得很杂,但是看到这些要求还是觉得自己欠缺太多。
第五篇:中美师生关系对比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
基础教育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备受教育研究者的 高度关注。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对学生身心的健 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仅从我国师生关系的角度去寻求促进师 生关系发展的策略,却忽视了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希望通过比较,为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 系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借鉴。全文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研究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与 方法,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从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与人际关系理论、师生 关系认识发展历程及对教育的影响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方面,对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 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从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具体表现 形式、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进行 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差异,并从历史文化、教育体制、教师 与学生等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因进行了比 较。
第四部分,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比较对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启示。第一、构建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
第二、构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评价体系。第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第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第五、增强学生主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第六、增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教育合力。第七、扩大中外教育交流。
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基础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此基础
上,吸取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精华,并将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以 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字: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和谐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是成长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和发展。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效率、情感发展、健全人格形 成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我 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但在基础教育的现实中,师生关系的冲突、矛盾仍然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网站、报纸等各种媒体报道,近年来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导致教师和学 生在课堂内外发生冲突,造成双方在生理、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事件屡见 不鲜。如,2009年江苏省发生了令人揪心的“下跪事件”。起因源于一女生上课 时玩弄头发被外语老师训斥后不满,顶了嘴,外语老师遂将此事状告班主任。班 主任一怒之下罚全班同学下跪,63名学生除4名没跪,59名学生齐刷刷地在木凳 上跪了近20分钟。2009年1月7日大河网报道,河南镇平县涅阳第六小学五年级 学生郑超群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被教师郭亚彬撕脱脸皮,急救医生缝合了52针 才将脸皮重新缝在学生的脸上,而该班其他的学生称“郭老师经常撕拧我们的脸”。2009年12月23日,安徽省款县三阳中学的许老师因学生直呼其名字,竟然连续两 天煽学生耳光,导致学生头昏、发烧、食欲不振等后果,致使学生不愿在教师面前 多说一句话。类似的事件在基础教育中时有发生,甚至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发生 冲突,双方发生厮打,最后造成人员伤亡。由上可知,教师体罚学生,煽学生耳 光、罚学生下跪或者侮辱学生等,不仅使学生身体受到伤害,而且也给学生幼小 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
为什么在如此尊师重教的国度,此类事件却屡禁不止,不得不引人深思。难 道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方法、抑或教育思想出了问题?种种疑惑激发了我对师生 关系问题研究的兴趣。但是从何种角度研究却一直困扰着我,因为长期以来,师 生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关注的焦点。各位专家和学者已经从各 种理论和实践,以及历史的角度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直到去年,我在一所重点中学实习英语,一次偶然的机会,无意中听了一堂外教 第1章引言
不只是为了纯粹比较而比较。而是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两国师生关系的优缺点,去粗取精,汲取美国师生关系中的精华。以促进我国教育朝着积极、健康、良性 的方向发展。
留美人士李丹在《师生关系在美国》中说,美国师生关系不受限于对“师” 与“生”两种社会角色的定位,也不为两者之间知识多寡而产生的潜在权力关系 所左右。事实上,作为人与人交往的一个互动过程,两者关系充分体现了教育者 与被教育者各自独特的人格特性以及互相的体谅和尊重。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一千对师生组合就有一千种独特师生关系。
旅美华人韩小惠在《解密美国教育》中引用哥伦比亚大学达林·哈蒙德教授 对师生关系的简要概括,认为“老师不仅仅要讲授课程,还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美籍华人女作家陈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美教育的比较分析。在她的《诱惑 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中写道,在美国,老师不但承担教授学生的任务,还 要对学生负责,同时不能“越轨”,如果老师一时冲动或疏忽,对学生说出过火的 话,就会被学生告上法庭当被告的危险。
留美学者王平在其《我看着美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中》写道,在美国,教师 “目中有人’,重身教,尊重学生的权利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学生拥有隐私权、选 择权、教师不得当众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而且学 生有进行选课以及挑选任课教师的权利,学校和教师不得干预,教师与学生的关 系处于完全民主、平等的状态。
李侠、文丽霞在其《中美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比较》一文中,从历史文化 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尊严影响下形成的中国教育师生观与美国历史文化 影响下形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进行了对比,最后发现两者的吸收与融合。作者在文章中写道,美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中国的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优势在于学生受到严格的训练,基础 知识扎实,但参与意识淡薄。
苏超时在其学位论文《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介绍中美师生关 系的差异时写道,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 的关系,即使是小学生,教师也像对成人一样去尊重他。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活 动和做其他事情都坚持民主原则。而我国的中小学,师生之间完全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学生是俯首贴耳的服从者;教师盛气凌人,学生毕恭毕敬。
马炳超在《中美中学师生关系差异比较》的学位论文中,指出目前美国的师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容、形式等。因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①。④主客 体转化论,该论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教时,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当学生学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 变,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形,互相转化。
其次,各学者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将其归纳,大致可分 为客观和主观两大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学校教育制度、学 校管理体制、具体教学情境、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主观 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性格特征、领导方式、教师的教师观以及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学生观等。然后,各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讨论分析,并达成了一致共识,认为 当前的中小学师生关系总体来说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体现了我国尊师爱生的优良 传统,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及其良好社会关系的基本要求。同时,他们都提 出,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相交叉并不断碰撞的社会时代,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 观念和师生关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②。而且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竞争 的日益激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小学师生教与学,突出表现在师生教于学 的负担超载、心理压力超重、情感交流困难等问题。
最后在分析师生关系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构建良好师生关 系的策略研究。在综合各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大 致可归纳两方面:一是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师观、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行为、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生观。2.2国内外中美师生关系比较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中美师生关系比较的论文很少。在我所能查阅的外文资料中,几乎 没有外国学者对中美的师生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大多仅仅对美国师生关 系研究的概况、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理论支撑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在所查阅 的中文资料中,涉及中美师生关系对比分析的文章主要以见闻、随笔、思考、叙 述、散文等方式进行表达,以论文形式出现的极少,而且作者多是美籍华人或者 出国访问、留学归来者所撰写。国内学者对中美师生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也 不多,而且多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比较,如从历史、文化背景、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过程等角度对中美师生关系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其研究的共 同点都认为,中美两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有利有弊,且研究的目的都 ①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13.②董兴林,刘秀英.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2):49 4 第1章引言
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①。以充分发挥良好师生关系的润滑作用,提高教书育人的实效性,提高基础教育的 质量,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2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内外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师生关系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历史悠久,许多教育研究 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先后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刻 的论述,主要分为传统师生观和现代师生观。传统师生观以德国19世纪著名哲学 家、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他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控 制教学过程的进行,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形成了教育史上著名的“三中 心”理论,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讲授中心”。师生关系被确定为“人 与物”的关系,教师的目的就是将“物”变成人,并且教师总居高临下的“训练” 学生②。因而,传统的师生观,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现 代师生观以美国教育家杜威、罗杰斯为代表。杜威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把教 育的中心由教师转到儿童,强调师生之间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罗杰斯则在其“非 指导性教育”思想中,强调教师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推动者,师 生之间是朋友关系。
(2)国内师生关系研究现状:由于受几千年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曾
一度遵从“师道尊严”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强调的是一种“师徒如父子” 的从属关系。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倡及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对师生关系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在此期间,学者们对此问 题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对教学主客体的研究,就存在着多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论,该论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一个主体,学生只 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即客体③。②教师、学生双主体论,该论点认为教师和学 生都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两者都是主体,他们面对的客体是教材④。③主导 主体论,该论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他决定教学的方向、方法、内 ①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l):12 ②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9一155.③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10.④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11.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旦旦旦旦旦旦旦目旦旦旦旦旦旦旦旦口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口纽旦旦旦旦旦目目照口旦照旦旦旦旦旦旦旦照旦旦口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里旦旦旦组旦旦 课,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平时上课无精打采,被任课教师认为毫无学习念头的学 生,却在外教课上显得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看着他们在课堂上、用并不流利的 英文与外教聊天,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所散发出的活力与自信,简直让我不敢相信 这就是平时我所带的、老师心目中调皮捣乱的后进班。为什么同样的班级在不同 的课堂中会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反差?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我在课间一有 时间就与外教聊天,并时常在私下请教外教有关美国师生关系的问题,从中了解 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状况。同时借助于本人语言的优势,参阅了美国基础教 育师生关系的相关外语文献。从此,我萌发了从对比的角度去研究师生关系的念 头。本文拟从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比较中,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 系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2研究意义
(l)理论意义:一方面,拓宽了国内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视角。本文从比
较的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进行对比和研究,改变了目前仅从国内的视角 研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单一研究模式。为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了 更宽、更广的视角和空间。另一方面,用人际关系理论来论述师生关系,使我们 在理论和认识层面上,对新型师生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 师生关系的理论。通过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比较,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关系,探讨了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并在借鉴 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优点的基础上,将其与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特点相融 合,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发展的启示和策略,丰富了我国基础教 育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首先,有助于改善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促进我国素质教育
及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由只重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及学生对知识的 接受转向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面的协调发展转 变。实现上述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师生关系及师生间的互动来实现。而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吸取和借鉴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 系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促进和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其次,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全球教育逐渐一体化的 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探寻与我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及文化背景的美 国在基础教育师生关系与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异同,发现各自的特色与优势。第1章引言 5.2谈话法
谈话法能获得更加生动、翔实的写作材料。我利用在一所中学实习锻炼的机 会,对部分师生,包括外教进行了访谈,旨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内 心深处对现在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内心对理想教师的要求。为了保证谈话的真 实性和可靠性,我和学生的谈话一般都选择在操场或者走廊,以朋友的身份与他 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与教师的谈话一般都是在办公室,信息都是 在轻松、随意、不经意间的交流中获得。5.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也叫实地研究法,即直接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切身体验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矛盾,见证教师的临场处理方式。旨在对比过程中,对我 国的师生关系有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5.4比较研究法
利用自己在所实习的中学中与外教谈话的所闻,以及自己在中学时参加外教 课的所感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出中美师生关系的差异。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 分析、鉴别、整理,以形成对该论文的正确的研究方向。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间体现出一种“对话”形式的关系。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师生双方 是相对独立且处于主体地位的,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发展。而在中国的 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得卑微、盲从和胆怯,丧 失了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丧失了冒险精神,缺乏开拓、独创意识与能力。.3研究现状评述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己从各个 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具体、详尽、深刻的探讨。但对中美师生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 文章却很少,并且在所查阅的文章中,存在着研究层次不高,研究角度单一的问 题,对二者进行系统比较的文章更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参考的资料。并且在所 能参考的中美两国师生关系比较研究的文献中,存在着对两国师生关系借鉴意义 认识不足,对中美师生关系比较的异同分析的不够透彻等问题。.4本文创新点
首先本文首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形 式;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因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
影响及形成两国师生关系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比较及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了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各自的优缺点,并在融合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优 点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发展的启示和借鉴。其次,本文利 用人际关系理论对师生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利用人际关系理论对新型师生关系的 含义进行了界定,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依据。.5研究方法.5.1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各个学者对于中外师生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研究论述的相关 文献,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检索、搜集相关论著和文章。并对相关 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比较,了解关于中美师生关系比较研究的已有成果,为 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撑。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第2章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以马克思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没有 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 系”。因此,在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了解和认识基础教 育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判断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思想上和理论上的依据,以更好的指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本章将对师生关系的内涵予以 界定,并对中外师生关系的认识历程及对教育的影响进行梳理,最后对新型师生 关系的涵义和特征进行简要的阐述。2.1师生关系的内涵
在参阅了大量的论文、教科书和专著的基础上,笔者归纳了我国学者从不同 角度对师生关系的内涵界定。并将其代表观点分为以下几种:孙喜亭教授从教学 论的角度,对师生关系的涵义进行阐述。认为师生关系是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 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 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①。陈复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师生关系是学 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②。吕涛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关系的涵义进行了阐述,他强调师生人际交往关系,认为 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由人们之间的互动构成的,参 与教与学的人必然有一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③。更有学者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解释 师生关系。他们认为,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来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学生所组成的文化生态圈,教师是班级中的社群领袖,师生之间关系 是公共领域中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④。陈桂生教授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解 释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关系之间至少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 工作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⑤。李瑾瑜也认为“师生关系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构 成的关系体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 认知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进而提出其师生关系体系:教学关系、心 ①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38.②陈复博.浅谈课堂中教师情绪的波动及调节[J〕.教育科学,1994,(1):34.③吕涛.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仁Jj.教育科学,1990,(4):27 ④肖川.文化生态视域的师生关系「JI.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25 ⑤陈桂生.师道实话〔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9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巴旦~~旦旦旦里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 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①。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师生关系的内涵进行 了阐述。但大都将师生关系界定在课堂活动中,忽视了对课外师生关系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研究的片面化和简单化。《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②。这一概念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师生关系是 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其次,师生关系又是以教与学为主,并强调互动、合作、协调的特殊人际关系。在总结百科全书及各位学者对师生关系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师生 关系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共同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时形成的社会关系、教学关系、人际关系。并在这 过程中,形成以教与学关系为主的交往关系。但是,师生关系不仅仅存在于课堂 内,还存在于社会活动中,因为教育活动不局限在学校内进行。因此师生关系既 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人们对于教师和学 生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地位的认识,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教育主导价值的不同追求。2.2师生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在对师生关系内涵界定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教学关系 为主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人际关系的涵义及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以更好的指导和建设实践中的师生关系。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 家、行为科学家梅奥在进行霍桑实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根据 霍桑实验的结果,梅奥对人际关系做出了以下的定义,即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 之间通过交往而产生的心理关系,而且还是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亲密、融洽和 协调程度的反映,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组织中人的行为效率和结果,甚至对是 否达到预期目标或效果起着决定的作用③。并提出任何一种关系得以维持和存在的 基本条件是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得到满足的“人际交往”理论。显然,师生 关系也不例外。后来的学者在研究梅奥人际关系及人际关系功能的基础上,提出 人际关系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效应:“晕圈效应”和“恶魔效应”。前者代表我 们一旦喜欢某人,就会欣赏这个人的一切所作所为,即使是错误的行为;后者代 ①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3):57.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社,1985:320.③乔治·艾顿·梅奥组织中的人【Mj.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198 l0 第2章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表我们一旦反感或讨厌某人,就会对此人不以为然,即使是正确的东西①。表现在 师生关系上就印证了古人所提出的“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的观 点。可见师生关系作为人际交往关系而存在,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 于不同人际关系对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师生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全面 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产生不同的教育效应。这种效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育质量 的好坏,其效果明显,并且持续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超过教育的力量。因此,为更好的实现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润滑和促进功能,我们必须在人际交往理 论指导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3师生关系的认识历程及对教育的影响
师生关系既然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便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师生观和师生关系。本节根 据我国及西方国家不同社会时期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分别从各阶段、各流派 对其进行归纳和阐述。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使研究这一问题的思 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也使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
2.3.1古代社会(1840年以前)中国及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l)中国古代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对
师生关系已经有所认识和研究。但由于受到当时小农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古代 教育家提倡专制色彩浓厚的师生关系,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他们认为“凡学 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孟子说“师也,父兄也②”。认为教师犹如学生的父亲与兄弟,学生应该尊重并服从老师。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③首次将教师的地位提升到君主的高度,为后人提倡师道尊严、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此后“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师生观一直贯 穿在我国古代教学活动当中,并形成了以上对下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古代文化教 育的传播、延续和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现在的教育思想和实 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2)古代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自古以来,西方教育学家对师生关系的 ①方展画.人际关系研究和教育理论建设【J〕.教育理论研究,2003:45 ②孟承宪.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9.③杨柳桥.荀子话译仁M〕.齐鲁出版社,1985:791.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里旦旦巨旦旦照旦旦旦巴旦里旦
认识与我国就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适应自然,教育应当适应人 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发展。他认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必要的,但也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 真理”①。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 导地位。在师生关系方面,西方学者一直提倡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 的人与人的关系。
2.3.2近代社会(1840一 1949)中国及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l)近代中国对师生关系的认识:鸦片战争后,我国有识青年不断意识到教育
是导致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因此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西方社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 文化。虽然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就师生关系问题没有进行单独的研究,但对此问 题的认识己经出现了分歧。依据他们对师生观的不同认识,将其分为进步主义和 保守主义两大派别。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主义认识到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 式和师生关系是导致学生头脑僵化、创新意识薄弱和社会人才匾乏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社会积极开放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育思 想,并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社会教育思想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 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师尊学卑的传统师生观念遭受挑战。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 保守派却坚持主张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观念,认为述而不作、师云亦云的学生才 是好学生,并强调师徒式的师生关系。由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对师生关系的认 识处于新旧思想交替、斗争的阶段,但由于我国深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传 统教育所提倡的“尊师重教”的师生观,仍然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不仅影响了 我国近代社会人才的质量及培养方式,还阻碍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及经济的发 展。
(2)近代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相继到来,西
方社会急需更多的人才满足其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探讨和研究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地位和作 用,使其更好的为培养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不同的教育派别。这一时期,对师生认识最深刻及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 分别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 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赫尔巴特反对18世纪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将人完全交给“自然”,并引向“自然”,甚至在“自然”中进行锻炼的做法 ①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3一255 l2 第2章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是愚蠢的。他认为,“教师应把管理放在教学活动之前,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符合 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作为未来成人所应具有的知识、品德 传授给儿童,而不是将学生放在自然环境下任其发展①。因此在师生关系上,他强 调教师的管制或统治地位,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中心论”。对西方近代教育理 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以教师 为中心”的师生观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 过分地管制和压迫,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并反对其“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称这种传统的师生观不仅扼杀了儿童的天 性,而且阻碍了儿童个性的发展。因此他主张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提出与赫尔巴特思想截然相反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他认为一切教学 活动应依照各个儿童不同的兴趣来安排、设计和组织,教师以朋友或学员的身份 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那么所 得的结果愈好”②。这样,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被大大削弱,师生之间由“支配与被支配”的传统师生关系转变成指导与协助的关系③。对西方 现代的教育理念及当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杜 威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过于夸大了儿童获取直接经验的意义,却忽 视了教师向儿童提供间接经验的作用,导致当时西方社会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并 出现下滑的趋势。
2,3.3现代社会(1949年至今)中国及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l)现代中国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一度主张一切向前
苏联看齐的观点,并形成一股“苏联热”的风气,开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教育也不例外。由于深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倡导的 教师主导主体论的影响,在建国初期,我国一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 统治地位,并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为后来应试教育的形成奠定思 想基础。这一师生观不仅降低了我国的教育质量,还影响了学生及社会的全面发 展与进步。
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开始逐步摆 脱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这一时期,我国学者深受西方各国民主平等的教 ①吴杰主编.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仁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67.②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6一257.③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仁M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9一260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思想的影响,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并围绕师生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论,最终在融合中西方“师生观”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主体”、“师 生互为主体”等师生关系的新观念。不仅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 上动摇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我国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社会经济的高 速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相继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并提出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传统师生观念,树立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服务的 新型师生观念,以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的要求。在这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民主、平等的 师生关系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活 动积极开展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开始 受到真正的重视,此时人们急切呼唤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但不可否 认的是,我国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教育教 学中的权威地位仍然存在。
(2)现代西方国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于西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西方
学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变得愈加丰富与深刻,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 学派。如20世纪初,改造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 说服学生,认为师生之间是相互探讨和公开辩论的关系①。20世纪50年代,新传 统教育派主张教师应该严格管理学生,让学生刻苦学习,并要求恢复教师的权威 地位,让教师重新把握教育的主动权②。随后,存在主义教育流派和合作教育流派 认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我”和“你”,而不能是“我”和“物”的关系,即 教师应把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③。之后,德国教育家波尔诺 夫提出“有道德的人格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者的重大责任在于保护学生的自然 成长。
在所有的教育流派中,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教育流派,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非指导性教育”和“学生需要自我实现”的师生观,对当时和目前西方国家教育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罗杰斯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 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是决定教育工作效果最重要的因素④。为了 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干脆用“促进者”(Facilitator)这个专门术语来称教师,借以区别同传统教学中的教师(Teacher)的不同。从而使 ①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5一257.②陈秀玲,王涛.要素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报,2003,(3):63一64.③袁锐愕.新编外国教育史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一105.④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0一342.l4 第2章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教师“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Guide),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Model),如同一种发动 学习过程的催化剂(Catalyst),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带着他 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从个体需要与动机 层次的角度出发,主张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每位学生感到他是自己的 “主宰”②。因而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学生学习机会并促进学生学习,使之感受到 学习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内外学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 与深入,开始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师生观进行论证,引起了人们对教育 的重视与关注,并随之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除此之外,他们对对师生关系的认 识和研究,也从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宏观层次,衍生到以课堂和班 级为单位的微观层次。着眼于对课堂和班级中师生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和方式进 行研究,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不同程度的推动了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4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知传统师生观一味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传授”与“接 受”的关系,违背了人际交往理论中必须满足双方需求的原则。因为传统的师生 关系只重视了教师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及实际学业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新型师生关系是相对于传统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摒弃传统教育中残留的等级、权威、失衡的师生观,主张在遵循人际关系 理论的基础上,扩大存在于师生关系中的“晕圈”效应,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一 效应,以促进师生相互理解、支持和发展。因此,本人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必须具 备民主平等,相互对话;互尊互爱,相互信任;共创共享,教学相长的特征,以 促进师生关系符合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与要求。2.4.1民主平等、相互对话
教师和学生无论是从法律或人格的角度来讲,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应是平等的,“尽管师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却是相同 的”③。而具体的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缺离任何一方,师生关 ①万云英等编.当代国外教学流派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②万云英等编.当代国外教学流派【M】.武汉二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25.③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田.教育学报,2005,(l):4.l5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加剧的时代,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教育在世 界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断的相互融合、借鉴、共同发展。师生关系作为影响教 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值得我们去比较、探索和研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和美国的力量不容忽视。就教育而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教育大国,而美国 则是教育强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美国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章作为 论文重点,拟从师生关系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 进行系统比较,并分析两者差异及原因,试图找出值得我国师生关系借鉴的积极 因素,以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进行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之前,有必要说明美国基础教育所包括的 阶段,以便我们对两国基础教育有一个横向的了解。由于美国各州拥有相对独立 的教育行政权力,所以各州教育制度和状况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说来美国基础 教育包括学前班、小学、中学,其学制为12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即六三三制、六二四制、五三四制、四四四制等。不过其最为流行的还是与我国 基础教育相同的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3.1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比较
3.1.1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
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及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 提倡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观影响下,当代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总体上呈现 出“对话”的形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具体表 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探讨与学习,在意见不统一时,双方还会展开激烈 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共同进步。在课堂外,美国基础教育教师非常注重与学生 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以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困难。而且美国基础教育教师更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 与学生常常在课堂内外探讨人生目标、理想,互相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 困惑。在轻松愉快的聊天过程中师生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在此基础上,教师与 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差距不断缩小,学生愿意将教师看成自己的学习伙伴与朋 友,勇于向教师倾吐自己的心声并乐于听取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因此,师生相处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融洽、关系密切友好,双方相互信任、依赖,教师与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更像一种朋友关系。
3.1.2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
与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相比,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总体呈现出“问
话”的形式,即教师与学生在一问一答的教育形式中进行交流与学习。并且受“尊 师重道”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 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主动作用,强调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干预和控制 作用,关注的是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了解。因此,师生关系 淡漠、疏远、功利,缺乏民主、平等与和谐。
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权威并操控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没有发言的 权利与机会,教学过程缺乏互动。而且教师在课堂内很少涉及学生生活与情感方 面的话题,教师仅仅充当传道、授业的角色,师生之间表现为知识传授者与知识 接受者的关系。在课堂外,由于学生与教师在年龄和知识上的差距,教师在课堂 上严肃、权威的形象及“师道尊严”传统师生观的影响,致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 师产生恐惧与防备,不敢对教师提出意见与要求。而教师在私下对学生的沟通与 交流都是围绕学生成绩这个话题进行,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与学生进行内心世界的真正交流。基于这种目的上的交流,显然不能消除 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与防备。因此学生不可能向教师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心声,教师根本无法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导致学生表面上认同教师的看法,不敢 违背教师的观点与劝诫,但心理上却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造成学生不 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不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双方互相误会与责备,师生 关系淡漠、疏远。
3.2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具体表现形式比较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并且根据本文对师生关系涵义的界定可 知,师生关系不仅存在于课堂内,还存在于学校之外的社会活动之中。所以,本 节将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比较。3.2.1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美国基础教育课内及课外的教学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师生之间民主、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旦组旦旦旦旦旦照旦旦旦旦旦旦旦
系都不能建立。因此,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教学民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地位平等,消除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专制地位的现象,使教师和学生能在民主和平等的平台上对话,打破教师一言九鼎的局面。教师不再把学生当成一无所知,无 条件接收知识的接收器。而把学生当成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教师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
9Ag石酋石舀未日石才尝佯‘.。一工。‘.~.J‘.甲,.~‘‘叮知台、二刁.-J..卜闷.J.受“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甚至公共场所中常常以批评、辱骂、体罚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学 生没有任何申辩的机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之间距离疏远,感情 淡漠,成了统治者与服从者的关系。而新型师生关系则倡导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彼此信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懂得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并尝试与学生进行深层次内心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人格,引导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同时为学生享赋和潜能的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大的 自我发展空间。
2.4.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师在传递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师自己本人 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而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和疑惑时,又促使教师继续 学习、不断进步。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拘 泥于教师的课堂传授,了解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狂妄 自大,应勇于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①。除此之外,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教师尊重学生的思想,不把自己的思想 强加给学生,要意识到教学过程就是和学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并做到从课堂“独奏者”到“伴奏者”角色的转换,以促进教 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①孟承宪.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巧.l6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平等、亲密、友好的关系。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与 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没有主从之分。即在教学活 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把双方看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认为教 学任务必须依靠师生双方的合作来完成。在合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 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双方很可能就此观点或问题进行热烈的争论。因而,在 美国的基础教育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教师与学生都相互尊重对方的观点与意见,并不会因此而影响师生之间的课 堂交流与互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的 前提下开展。如教师会在课前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同时有趣的游戏。师生 双方参与到游戏当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师生在课堂中往往会对社会热点 问题或某个有关生活或学习的命题展开讨论,双方侃侃而谈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及 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双方在吸取各自合理观点与意见的基础上,共同 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和融洽,师生之间完全民主与平等。除此之外,美国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也相当自由与随意。如教师与学生经常围坐在一圈进行教学,以便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讨 论与交流。而且教师可以坐在桌子,甚至地板上讲课,学生的课桌也都是零乱的 摆放,没有固定的位置,学生上课可以随意走动并随时调换位置。同时他们还可 以在课堂中一边吃零食、点心、一边听老师讲课,不受任何的管理与约束。可见 美国基础教育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和每个细小环节 之中。
在课堂外,美国师生关系表现的更加随意与亲密。如学生在课堂外与教师打 招呼时,可以直接叫其名字或昵称,教师一点也不会介意,甚至也会叫学生的外 号或昵称作为回应。或者学生还会邀请教师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询问教师学习以外的问题、主动向教师倾吐自己的烦恼等等。
3.2.2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具体表现形式
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的具 体表现形式与美国相比,显得僵化古板,缺乏民主与平等。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处于主导和控制的地位,学生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说话的权利,从追求知识的 主体变成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即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遵循提问一回答一反馈的模 式,问题主要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回答,并要求答案必须符合教师给出的唯一标 准。或者教师干脆直接给出问题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达到应试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效果,使学生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即使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新课改,鼓励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法”的今天,教学活动也仍然 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课堂互动与交流。《教育研究》(1997年第H期)刊登的《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文章,对我国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频度占学生 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频度的比重高达 93.8%,而学生提问、异议比重分别仅占1.7% 和2.706①。可见师生言语交往之单调、教学方式之死板、教学活动之沉闷、教学氛 围之压抑。正如袁振国先生所言:“传统的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 中,教师是统治者,是支配者”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 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 知识。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处于师尊生卑的不平等状态。
除此之外,教学活动的秩序性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 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即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活动遵循一定的规章和要求,并在 一定的秩序中进行〔川。如教师通常站在讲台上与学生进行讲解或沟通,造成教师 与学生在空间距离上处于师高生低的不平等状态,并且教师的衣着必须端庄大方,教学语言、姿势必须得体。而学生更应该衣着得体,且行为举止必须符合学生规 范。如,上课时,学生应时刻保持安静;教师提问时,学生需举手并征得教师同 意后才能回答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刻意的拉大,课堂气氛显得严肃、呆板。
在这种严肃、呆板的课堂学习氛围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畏惧心理,并且这 种畏惧心理一直延伸到课外。因此,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课外显得更加的淡 漠与疏远。如,在课外,学生在生活上或情感上遭遇困惑时,往往因为害怕教师 而怯于向教师倾诉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并且在课外遇见教师时,也会下意识的找 地方躲藏,甚至装作没看见,与教师插身而过等。而教师在课外遇见自己的学生 时更不会主动打招呼,师生之间形同陌路。
3.3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比较 苏联学者伊萨耶夫认为,“师生关系的特点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及学生未来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能促进学生未 来的发展,反之则相反”③。可见,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 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ll):2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32.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49 2O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意义。因此,我们比较研究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其重要性和意义并不在于关 系本身,而在于这种关系对师生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和教师发展产生的不同 作用及影响。
3.3.1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其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对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及具体表现形式的论述中可知,美国 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其教师的和 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教师发展来讲,美国基础教育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 学能力、业务能力、工作能力。因为美国基础教育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 师生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 同进步并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和创新灵感,教师不断更 新和创造适于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不仅提高了教师 的教学能力、业务能力,而且也使教师从中感受到了教学工作的挑战与乐趣。从学生发展来讲,首先,美国基础教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中小学 生形成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和乐观外向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其次,美国基础 教育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美国基础教育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师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相互讨论、交流与学习,不仅有利于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 生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后,美国基础教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 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及批判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的“个人”权利和师生之间 完全、绝对的民主和平等,致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一点权威与地位,教师对 学生的约束几乎到了放任的程度。因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松散。并且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 方式都过于简单化和游戏化,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 知识。
3.3.2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其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具体表现形式可知,中国基础教 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教师权威得以维护,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说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话的权利,即使对教师的观点或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异议也不敢提出,师生关系完 全失衡。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从教师发展来讲,这种缺乏民主、平等并具有专制色彩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 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和进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反之,亦相反。而且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树 立了统治和权威的形象,致使学生不敢对教师教学方法及观点提出异议,因此教 师无法得到学生的真实反馈信息,不知道自己教学方式的好坏,不利于教师进行 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与进步。
从学生发展来讲,首先这种缺乏民主、平等并具有专制色彩的基础教育师生 关系压抑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由于基础教育 师生关系强调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致使学生对教师的观点不敢提出异议,或者 对其观点盲目的信从,不利于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学生怀疑精 神和探索精神的丧失。最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可以说,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 国中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但是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维护教师权威的基 础上,保证了安静、有序的课堂秩序的建立。并且由于教师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 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4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具体表现形式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影 响比较可以看出,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美国基础教 育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强调师生互相理解、包容;而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则 缺乏民主、平等、对话,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权威得以维护。其次,中美两国不同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表现 形式,如,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双方交往随意、自 由,并且注意相互沟通与交流,双方相处融洽,能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双方在 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与学习。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表现 为双方交往拘谨、拘束,忽视了相互的沟通与交流,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和控制作用,教学气氛沉闷。最后,中美两国不同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及学习也是各有利弊,前者保证 了安静、有序的课堂秩序,使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但忽视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后者为 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但是美 国课堂秩序散漫、随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3.5影响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因素与成因比较
师生关系并不是独立于一切社会关系而孤立、抽象的存在,相反,师生关系 总是发生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并深受各种关系和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社会 关系和因素不仅仅影响着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形成,同时还是造成两国基础 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节从教育体制、历史文化、价值观、教 师与学生、教学方式、教育法规等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因素及 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以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差异的影响 因素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更清楚的认识哪些是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应该借 鉴且可以学到的,哪些是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应该借鉴但鉴于国情或其他因素 暂时不能学到的,以及哪些是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具有的特色和优点等。以便 更好的继承我国传统师生关系的优点,实事求是的吸取他国的长处,促进我国民 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3.5.1不同教育体制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为教育的改 革提供政策的依据和支持,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决定的作用,甚至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因此,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 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必然受其制约和影响。
(1)美国教育体制对其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教育体制突出的特点是美国
各州各校拥有很大的教育自主权,各州各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色选择适合当 地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政府没有统一的要求。在这种宽松、灵活的教育体制下,教师重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所以在美国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及特点来组织教学 活动,促使每个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 和待遇。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每个学生的才能。可见,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 在教育体制的指导下,围绕着学生进行计划和安排。并且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良苦用心。不仅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也有利于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美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l)美国历史文化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由于美国历史很短暂,从建立至今只有两百多年历史。因此它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不受封建思想及其 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的影响,是一个年轻的,由众多外来移民构成并具有多元文化 的国家。受其移民精神的影响,美国特别注重小孩奋斗精神、开拓精神、自我创 造精神的培养,并在其不长的历史文化中形成了很好的民主传统。而且美国文化 历来倡导“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渗透在美国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 例外,美国教育一直深受美国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这种 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就要求师生间必须相互尊重,彼此地位平等。并且作为教师,必须保护学生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全面的体现 了美国的自由主义和民主化精神传统。因而,在美国,教书就是一种职业,学生 当然会感激很尽心很称职很风趣的老师,却不必见了老师就尊敬三分,学生与老 师是一种平等关系①。由上可知,美国自由、平等的历史文化为美国民主、平等基 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历史文化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文明古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封 建社会对我国的历史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作为 封建文化的典型代表,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纵观我国教 育的发展,可以得知我国一直是尊师重教的国家,但是,我国历来忽视对学生的 研究和认识。这与儒家思想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道尊严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分 不开的。并且这种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对我国现代师生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和消 极的影响。如,传统文化倡导的“尊师爱生”的传统师生观一直影响和指导着当 代师生观的建立,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现代师生关系,成为中国现代师生观的典型特征。所以“尊师爱生”的传统师生观是值得我国现 代师生观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并对我国现代师生观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并富有浓厚的封建伦理文化气息及等级色彩的“师 道尊严”和“尊师重教”的传统师生关系思想也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禁锢着新 型师生观的建立,对我国民主、平等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建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我国古代教育学者在遵循儒家传统师生关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称师,谓之衅(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衅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 大夫遇诸涂不与言”,以及“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②等主张教师权威的思想观点。由上 ①韩小惠,王威.解密美国教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4.②孟宪承,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汇〔M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5.25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可知,我国古代学者对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 想的宣扬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延续至今,致使我国基础教育师生之间很难建立起平等、民 主的关系。
通过比较中美不同文化对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可以得知,中美两 国历史文化的差异,既是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又是造成 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历史源渊。
3.5.3不同价值观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与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息息相关,并受 其制约和影响。而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教育教育价值观的 制约和影响。
(l)美国价值观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的价值观将个人放在
中心位置,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反映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就特别强调学生 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权利,并将其作为教育思想的核心。所以美国的学生没有 班集体的概念,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被看作是拥有自由和权利的个 体。因此,在课堂上,他们不受教师的管制和班级纪律的约束,对老师的讲解及 知识的疑惑可以随时讨论并提问,并且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是自己个人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师生关 系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勇于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教学氛围异常轻松、活跃。有利于师生 之间和谐、融洽的相处,同时也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打下基础。(2)中国价值观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中国的价值观与美国截然
不同,中国更倾向于将集体放在核心位置,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将这种价值观 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中。因此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我国 基础教育主张集体主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被刻意告 知,他们现在组成了一个班集体,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为了维护整个 班集体的利益,他们必须遵守班级纪律。而教师在班级中,至始至终都是充当的 维持班级纪律的管理者角色。因此,在这种角色分工及集体主义教育价值观潜移 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及个人权利意识薄弱;而教师权威 意识、控制意识却在无形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支配与被 支配”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师生关系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在 一定程度上成为建立我国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思想障碍。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中美不同价值观对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可以得知,中美 两国价值观的差异,不仅是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是造 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重要源渊。
3.5.4不同教育目的和功能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教育目的和功能直接指导和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师生关 系作为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更是深受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制约及 影响,因此,一个国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什么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这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功能。
(1)美国教育目的和功能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基础教育的
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并在 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和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其教育目的与学生要 求自我实现的主观愿望趋于一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 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即先培养学生们的情商,如,培养学 生与人交往的态度与方式,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尊重其个性发展,平等师 生关系也在师生相互交往、培养情商的过程中慢慢建立;然后在情商的基础上开 发他们的智商,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 能力、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师 生在其共同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易于产生积极的师生互动,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 建,搭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中国教育目的和功能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
校的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人,希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人 们所期望的共同方向发展,以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要求。在这一教育目的和功能 的影响和指导下,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一味强调教育的标准、统一。而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没有人愿意为满足别 人的愿望而被塑造。由于学生与社会、家长、学校及老师在学习主观愿望上的不 同,所以学生在潜意识里对学习、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并 难以沟通。不仅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致使我国很多中小 学生产生了厌学、逃学的逃避心理。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师生互动,并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美两国两种不同类型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教育体制为其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体制保障。(2)我国教育体制对其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教
育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 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 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宏观管理等。但是,国家在各级教育的教育方式、内容、升学制度、招生权利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却丝 毫没有动摇。
我国政府通常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将其办学思想和意志强加给教育行政部门 和学校。如编订统一的教材、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的教育方式、考核 方式、规定具体的考核内容、甚至招生人数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考、高考的 考试结果对各地人才进行选拔,并根据升学率分别对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工作效率与学习成绩进行衡量和评估。致使我国的学校,尤其是中 小学校完全根据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条例等,并围绕着 国家中考、高考这一指挥棒进行教学,几乎完全丧失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校教师面临着来自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及学校的三重重压。因此他们不得不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并通过制 定班规、禁止学生课堂发表意见等方式来巩固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和专制地位,以更好的提高升学率,完成各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和指标。除此之外,教师每天花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评判试卷,忙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及排名,并以分数为 中心来管理班级。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作为发展 中的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等。在这种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必然具 有功利、专制主义色彩,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创新人 才的培养。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对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可以得 知,中美两国教育体制上的差异,既是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 素,又是造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根本原因。5.2不同历史文化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存社会是历史社会的发展,现存教育是历史教
育的延伸和继续,现存的师生观和学生观也是历史师生观与学生观的延续。因此,每一个国家的现存教育都必然烙有该民族历史教育所遗留的深刻印记,也必然拥 有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风格和特色①。
①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47 24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5中美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对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1)美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近三十年,美国相继颁布了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1965初等 及中等教育法案》、《1975残障儿童教育法案》、《1994年中小学教育法案》、《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1999年全体儿童优异法案》及《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 后》的教育改革法案。上述的法律、法规虽然没有针对师生关系制定专门的法律,但却对构成这一关系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及其他们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 务做出了明确、具体、细致的规定。因此这些教育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和法律约束力,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实施,所以美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在很大 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形成。鉴于美国各州政府及地方教 育当局都有制定教育法律法规的权力,我们在此不对各州教育法律对师生权利及 义务的规定进行一一阐述,而是在总结、概括各州教育法律对师生权利及义务的 各种规定的基础上,将其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这些法案规定了学生享有受优质教育及获得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的
权利,而教师应采取维持纪律的必要措施,履行给学生提供安全、健康、有纪律、杜绝毒品的良好学习环境的义务。如,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一旦觉得教师上课不 够生动或不具吸引力,或上课秩序混乱,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业时,可以随时要求 更换教师。如果校方不及时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可以立即在当地的法庭对学校 进行控诉。可见,在美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保护的基础上,学生与教师处于真 正平等的地位,学生甚至可以影响教师未来的发展。
第二,根据州和联邦法律,学生拥有人身权和隐私权,教师只有在迫不得己 的专业目的要求或法律要求的情况下,方可公开关于学生个人的秘密信息。因此 在美国,教师不得私拆学生信件,否则将会被学生控诉法庭,学校也将对教师进 行严厉的惩罚。所以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一般是听不到教师当众公布分数的,也看不到教室墙壁上张贴有“红榜”,因为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第三,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对学生的选择权做了具体的规定。如,学生不仅 有权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活动或课程,而且也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 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等。
第四,学生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并要求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包括残疾或有智力缺陷的学生,不能有任何歧视的态度,以免学生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在美国没有后进生的说法,也不存在教师偏爱优异学生的情况,因为教师 会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并认为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强项。除此之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民主、平等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建立。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无论从内容规定的程度和范 围,还是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来讲,对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都不 如美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意义深远。可见,两 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的差异既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又是造成两国 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原因之一。
3.5.6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教师和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 的两个因素,其自身的素质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形成。(1)美国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基础教
育教师队伍具有素质高、学历高、沟通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强的特点。首先从学历上讲,美国小学教师一般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美国中学教师 则拥有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并且许多的美国基础教育教师在工作之余还会接受 继续教育,攻读第二或更多的学位,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从法律意识上讲,美国基础教育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有比较清 晰与深刻的认识及了解,懂得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并时刻用教育法律、法规 约束自己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然后从职业道德上讲,美国基础教育教 师懂得将师德规范中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通过具体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并且在实 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时刻用道德规范来要求或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职 业道德意识。最后从沟通上讲,美国教师注重时刻与学生保持交流和沟通,并擅 于与学生进行交流,具有强烈的沟通意识和很强的沟通能力。由此可见,美国基 础教育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懂得在教学中如何正确与学生交往与相处。因 此,可以说美国基础教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和谐、友 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维权意识和主体意识等
特点。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或配合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识。并且他们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 出质疑和挑战,勇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强烈的竞争意 识。同时他们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学习权利等,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除此之外,他们有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对学习有主宰的权利。因此他们能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基础上学习,表现出强烈的主体 意识。美国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不仅使其能在教学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实现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家长有权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及教师对班集体的管理、组织 工作,并可以向有关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情况提出意见及指控,对学校和教师的 工作起到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在美国,中小学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 的满意度决定着教师的前途及发展,以迫使教师在这样一种强有力的监督环境下,认真对待学生,想学生所想,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处理问题。让她们将一切心思 都花在如何教学、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的工作中。在家长、学校的共同监督与合作的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互相理解的感情基础上进行学习、交往,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除了家长和学校,美国的教会及社区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民主师生关系 的形成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他们会在礼拜天组织学区的小孩讲学。帮助 学校及教师认识和克服社会发展带给成长中孩子的负面影响,以弥补学校教育某 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与学校和教师间的冲突与误解。(2)中国中小学校、家长及社会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我国中小
学校各领导、管理部门,即学校本身对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及美国。因 此,我国中小学校很少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提供专门的机会或搭建专门的平台,同 时对教师如何与学生和谐相处,以及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缺乏相应的指 导。致使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常常居高临下,并以长者自居。不 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形成。
我国中小学校的家长,不但没有管理学校事务、监督或制约教师的权力,反 而还一度成为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延伸。即教师对学生的抱怨及不满,常常会延伸 到学生的父母中去。例如,教师常常会责怪家长对自己的小孩管教无方,不积极 配合学校的教育等。因此,我国中小学学生家长对基础教育民主、和谐师生关系 的形成,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我国社会各界忽略了对青少年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忽视对其校外生活进行正 确的引导,没有担负起对适龄儿童的教育责任。致使我国一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 确对待校内外生活的反差,并将一些社会不良的风气带入校园。师生关系产生摩 擦,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通过对两国基础教育学校、家长及社会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 较得知,两国基础教育学校、家长及社会不仅是两国基础教育和谐师生关系形成 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社会原因。3.5.8不同教学方式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1)美国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基础教育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自我的发展,而且还在无形中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2)中国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我国基础教
育教师与美国相比,具有学历低、沟通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弱、综合素质 不强等特点。虽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在学 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现状仍然 不容乐观。据了解,大部分年龄处于四十岁及以上的中小学在任教师都只拥有高 中、中专、或专科文凭。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教师上岗前的专业培训,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导致他们法律意识薄弱。并且在教育活动 中,我国中小学教师忽视与学生的交流,或不懂得怎样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缺乏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他们教育观念陈旧、民主意识淡薄,对师 生关系的认识也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师道尊严”阶段,认为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 指挥和安排,导致体罚事件在基础教育阶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 基础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我国中小学的学生具有参与意识弱、主体意识弱、竞争意识弱、依赖性强等 特点。在课堂中,他们逆来顺受,习惯于教师的传授和灌输,参与意识淡薄。并 且在学习时,需要教师对其监督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缺乏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他们视教师的话为权威,不敢违抗,甚至害怕在课 堂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一些在中国从教多年的外教,评价中国学生太过老 实与呆板,以至于师生之间很难形成互动,导致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常常处于 自问自答的尴尬境地。因此,我国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型师 生关系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与学生的差异不仅对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具有很大的 影响,并且也是造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重要原因。3.5.7学校、家长及社会对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1)美国中小学校、家长及社会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各州 的中小学校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经常为师生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如,美国各州的中小学每学期都会举行师生文艺活动、交流活动、才艺展示 活动等,以促使师生更好的了解对方。除此之外美国中小学校还特别注重提高中 小学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有意识的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防止 课堂教学过程中暴力事件的发生。所以,在美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 们常常可以看见,教师对学生的尴尬问题及冒犯行为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解决,从而避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保证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老师还会对有特殊情况的同学(残疾或智障)提供额外的帮助和专门的教育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在教育活动中没有受到排斥与歧视。否则,教师将会招到家长和学 生的投诉。
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并不是笼统的提倡诸
如“尊师爱生”的指导师生关系的一般性原则。而是通过具体、细致的行为规则,向教师提出对学生应持的态度及应尽的义务。如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公正的对待学生等。由此可见,教育法规无时无刻的体现在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 中,直接制约并影响着师生交往过程中行为和态度的形成。除此之外,这些法规 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易于人们判定教师的行为是否违规,有利于社会各界对 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相关部门在处理美国师生关系问题时,有法可依、有章 可循,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基础教育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而且还为建 立美国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师生观在系的提供了法律保障。
(2)中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近年来,我 国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等对基础教育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这些教育法律、法规也对师生关系研究 的对象,即教师与学生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规定,同时也强调了教师作为成 年人对学生的保护义务。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基础教育教育法律、法规对基础教 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却显得苍白无力。
与美国相比,首先我国基础教育立法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并且对基础教育 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够健全,立法水平有待提高。其次,我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 虽然对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做了相关规定,但却并没有对教学实践活动中教 师对学生应有的行为、应持的态度、应尽的义务及怎样认定教师违规的具体行为 等做出明确、细致、具体的行为规则或规定。以上法律法规只是笼统而泛泛的提 出诸如“尊师爱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等指导师生 关系的一般性准则。由此可见,我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过于宏观和抽象,不易于 人们判定教育过程中教师行为是否违规,法律约束力不强,并缺少“法”的强制 性和操作性。最后,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法律、法律没有对教师违规后果给出硬性 的处理方法或规定,所以我国教育部门或相关行政部门,往往会出于人情世故或 其他方面的原因,习惯于采用谈话、决定和领导讲话的方式对教师违规行为进行 处理。致使我国基础教育法律、法规流于形式,对基础教育师生在具体教育活动 交往过程中行为和态度的形成缺少法律的约束。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相关部门对教 师违法行为的追究和处理刚性不强,使得师生的权利、义务法制观念淡薄,不利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3.5.10不同班级规模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
(l)美国班级规模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由于美国基础教育各阶
段均实行小班化教学,因此他们的班级规模一般为20一30个学生,并且美国各州 基础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师生比作出了规定,其中,小学生师比为17:1,中学生 师比为23:1,高中生师比为26:1,以确保教师有机会和每个学生进行沟通和交 流,并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相互交流和了解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 立了深厚的友谊,学生把教师当成知己、朋友,且乐意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喜悦与 痛苦。由年龄差距和知识差距产生的师生距离和隔阂也在不断交流和了解过程中 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国基础教育的小班规模保证了美国基础教育理 解、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2)中国班级规模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历来推行 的是大班教学。因此一个班级50一60人便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近年来,我国中 小学班级规模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高中阶段,每个班级的学生平均人数达到 60一70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兴趣及需要,更不用说与 每个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在这样的班级规模下,教师关注最多的是表现 突出和表现落后的少部分学生,而忽视了表现一般的绝大部分学生。致使教师与 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关系异常冷漠与疏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通过对两国不同班级规模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可知,班 级规模仅是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造成两国基础 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现实原因。
第3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美国基础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会对教材 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或以讲授的形式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相反,他们会灵 活运用教科书,并在考虑学生心理特点、个别差异、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向他们 提出贴近学生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会根据自 己已有的知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因此,美国教师一般遵守“二.八规则”。即一节课中,教师讲的时间占20%,学生利用的时间占80%。使学生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 的见解和观点,即便是言之无物或是说错了也无妨,因此大家上课时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利于融洽、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在这样的教学方 式下,学生思想活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 思维、创新思维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大的锻炼。除此之外,美国教师并不 仅仅将教学场地局限于教室内,他们还主张“课外教学”的方法。即,鼓励学生 走出课外,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将己有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 能够学以致用。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如 果说中国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 不如授之以渔场”:即教育者除了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以外,却更重视为学 生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受教育者自己学会在实践中怎么捕鱼①。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不仅仅为美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美国中小学阶段和谐师生关系 也在其宽松、自由及潜移默化的课堂氛围下形成。
(2)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中国基础教育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科书的指示,在 课堂上对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解读,并以讲授的形式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同 时利用分析法、综合法和归纳法对教材上的知识或问题翻来覆去地进行讲解。整 堂课都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下进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 于被动的地位。并且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课堂内,通 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完成,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理论知 识丰富,实践环节薄弱的结果。因此,与美国相比,我国教学方式单
一、死板;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并且在这样的 教学方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机械知识的传输者和接受者的关系,缺乏相互 ①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81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沟通和交流。既不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民主、和 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通过对两国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可以看 出,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两国基础教育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同 时也是造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重要原因。
3.5.9不同教学评估方式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比较
(1)美国教学评估方式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美国学者认为,教
学评估,不仅是指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评估,也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评 估。所以,美国中小学校在充分认识教学评估的基础上,除了对教师进行自上而 下的评估外,也很重视师生之间的互相评估。并且他们将师生互评结果作为学校 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即,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还可以在评估的基础上提出 观点和建议。学校和教师则会将学生的评估意见作为反馈信息,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程 序等,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同时,教师也必须从学业、纪律、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对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提出表扬,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办法,真正实现了双向评估对师生相互制约和促 进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双方在互评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和理解对方。不仅有利 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建立美国基础教育良好、和谐的师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中国教学评估方式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的影响:在中国,教学评估
基本上是单向的。即学校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教师进行评估。而教学效果 一般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体现出来,最后就演变成了学校对教师进行单向的教学 评估。虽然目前有些中小学校也开始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但评估标准却依然 仅限于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考核。亦就是说,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进行评估,都 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这样的评估方式导致了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学 生只关注知识的获得。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忽视了双方思想情感 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因此,根据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估方式对其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影响 可以得知,不同的教学评估方式不仅是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还是造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直接原因。
第4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对中国师生关系的启示 第4章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对中国的启示 正如我国学者所言,“研究比较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要把所学到的
外国教育经验、教育规律运用于本国的教育实践”①。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必 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切忌照抄照搬。因此在对中美基础教育 师生关系的比较,并对造成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助于改善我国师生关系状况的启示。4.1构建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
从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差异中我们知道美国校园倡导的民主、平等、自 由的校园文化是形成其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建构和谐师 生关系,首先必须注重和谐的文化氛围建设。学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成长的,环 境中的文化氛围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要注重思想渲染和文化熏陶。要倡导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各自还要加强自我理解,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不断的理解、尊重和领悟中获得成长与进步。除此之外,学校 还要利用环境感染学生,注重物化渲染。如,环境的布置要凸显和谐的教育主题,使校园文化处处充满着尊师爱生的文化气息。这些措施都会在无形中促进我国基 础教育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其次,要注重道德场的建设,创设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场闭环境。道德场建 设包括道德传播场、道德体验场和道德实践场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和谐、共融的 道德场建设,强调无形道德渲染和道德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改变传统道德教育 空洞说教、成效低微、学生抵制和排斥的被动局面,而且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 建立。
最后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做出具体的、硬性的规定。如,教师能正常的批评学生几次,如果超过了这个规定将会对教师做出怎样的惩 罚,以及学生能犯几次错误,给予学生足够的改正机会,但是如果学生屡屡再犯,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惩罚等。将教师和学生的民主、平等地位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具体体现出来,使学校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能公正、公平的处理师生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①毛贵廷.比较中小学教育〔M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7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构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评价体系
通过对影响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差异因素与成因的比较可知,美国多 样灵活的双向教育评价制度是形成其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国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基础教育新型师生关系,必须改变我国目前的教 育教学评价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在教育评价方式上,改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单向评估模式,建立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双向评估模式、使评价成 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其次在教育评价内容上,改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
指标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对于学生,我们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即,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 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对于教师,不 但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学校,不但 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的服务意识与 服务态度。
最后在评价标准和评价功能上,不但要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统一的 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及其发展的不同需求。除此之外,教育评价不仅仅要注 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整个教学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改变过去评价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功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 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历和道德层面上有很大的提高,但与 美国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不仅在学历上存在着差距,而且教学观念、教学 方式及方法上也落后于美国教师。这种差距正是形成两种不同类型师生关系的原 因。因此,要建立我国基础教育新型师生关系,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提高教师队伍 的素质。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4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对中国师生关系的启示 4.3.1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 在教育过程中,“以师为本”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然要 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第一,教师应改变过去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注重应试功利、一味追求学生升学率,并面向少数人却忽视多数人的应试教育观。相反,教师应建立以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潜能开发,并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第二,教师应改变过去强调教师经验、强调教师权威、强调教师“传道、授 业、解惑”功能的传统教师观。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 自己职业的看法,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合作者、引导者、并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新 型教师观。以促进教师主动实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 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的角色转换①。
第三,教师应摒弃传统教育中将学生看成是弱小的、没有能力、没有特点,可任人支配的知识接收器的观点,而应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即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正在发展、成长中 的人。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并正在发展中的人,那么他就能够承认 他们之间的特点和差异,珍惜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并且能够用宽容的胸怀、发 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好动、爱接话、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问 题,不轻易对学生批评和辱骂。真正领悟陶行知先生对教师的告诫:“在你的教 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②。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并在实践中真正 做到“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享赋并且善于使 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③。4.3.2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因为学生违背纪律或学习任务没完成而对学生进
行变相的体罚。如在教室或办公室训斥学生、罚学生做清洁、放学不让学生走等,①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一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一47.②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一教师读本仁M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③范红霞.论“同伴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J〕.教育研究,2003,(4):48一52.39 第4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对中国师生关系的启示 冲突的发生。
4.3.4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构成。所谓本 体性知识,就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富 有个性和创意的教育实践见解。因此,我们说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拥有以上三种 知识,而一名真正杰出、优秀的教师则是在拥有以上知识的同时能将三者很好的 结合起来,并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 培养优秀的教师,必须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让她们在实践中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因为,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准,才有资格进行教学。但教师只具备 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在了解和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的基 础上传授专业知识,以更好的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懂得对教学实践进行反 思,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以更好的促进自己与学生的发展。4.4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
师生关系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和配合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必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乐于参与到教师的教学 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然而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是学生所喜欢的 呢?这需要教师在选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之前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 体,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们的教 学方法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学 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如,在小学阶段,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教师应根据学 生的这一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实物教学法;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形成,教师应通过讲解或引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同一阶 段的不同学生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人 而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
美国基础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如教师通常会从学生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个开放的研究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共同 完成这个题目。这种类似科研的“专题研究”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 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力。并且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教 学方法中,教师角色发生完全转变,充当着引导者或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参与到 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最后教师倾听学生们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对从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指导或解答,并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 我成就感,师生关系也在整个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得到升华。4.5增强学生主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
师与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两个组成部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仅靠教师单 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反馈和态度同等重要。通过上文对中美中小学 生的比较可以发现,美国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强烈 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识,并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为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奠定基础。相比之下,我国的中小学生却显得 过于被动和服从。因此,我们应从多种角度去增强学生主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 意识。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 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朋友,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向教师倾述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与困惑,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所思 所想,增强双方的信任情感。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互换师生的角色,让学生学 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立场考虑问题。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上的 代理班主任,让他们自己管理班上的事务,这样他们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就会 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增进对老师的理解与支持,而且认识到教师只是一个普 普通通的人,也会面临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也会带有生活中的种种情绪。在这种 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与彼此埋怨的局面。4.6增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教育合力
师生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无不受到社会诸多
要素的影响。在学校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外,学校、家长及学生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三者采取积极措施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搭建桥梁,则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作为学校,第一,应努力为教师和学生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如学校领导应 第4章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对中国师生关系的启示
以身作则,用民主的方式管理学校,让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时常关心每位教师的工作、生活、情感;公正、客观的处理师 生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不能碍于情面偏袒教师一方,而将责任全部怪罪在学生身 上。其次,学校应采取相关的组织策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师生提供相互 交流的平台。如开展师生关系大讨论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参加文艺活动、组织师 生参加课外活动等。使双方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师 生相互理解与支持。最后,我们应借鉴美国中小学校对学生家长作用的重视。如,视学生家长为教育合作对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教学管理过程中,使学校、教师、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师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对学校、教师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
作为家长,应改变过去将孩子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做法,并认为自己是 孩子教育的局外人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经常与学 校、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 生活状况。使教师、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合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社会即学校”①。因此社会作为学习的大环境,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带给教育的 负面作用。具体到每个社区,相关负责人应组织和号召相关专家,在本社区定期 举行相关义务活动。为教师或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免费咨询,以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误会和隔阂。4.7扩大中外教育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师生关系作为影响各国教育活动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受到各国教育者和领导者的重视。各国学者开始纷纷研究他 国的师生关系,以期能从中得出启示。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外国师生关系的现 状及特点,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中外教育交流。一是可以通过师生 互访,使教师和学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国外师生关系的特点,并对自身的问题进 行反思。二是通过互派教师或学生的方式,将各自的文化带到教学和学习中,在 此基础上带动双方进行相应的改变。三是通过互联网、校园网和电子邮件等方式 扩大各国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①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21 43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认为这是为学生好,对学生负责的体现。殊不知这些看似负责任的行为已经侵犯 了学生的合法权利,而教师对此却毫无意识。甚至有些教师还会私拆学生(尤其 是高中学生)的信件,并在办公室与同事分享学生的秘密,他们把这认为这是防 止学生早恋,或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或手段,却丝毫不知这己经侵犯了学 生的隐私权。以上种种行为不仅仅是教师缺乏法律意识的体现,也是教师职业道 德缺失的另一种表现。因为,这不仅违背了教育法律的规定,同时也有悖于良好 师德的要求,并且教师在学生中的光辉形象也在无形的过程中遭受破坏。因此,我们要在增强教师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明确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具体权利与义务。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明白哪些是身为人师者应该 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并在做的过程中把握适度原则,真正建立以法施教、以法育人的新型教育伦理道德观念。
4.3.3增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提高教师处理师生冲突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
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的”①,因此,要提高教育效果,增强 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首先教师应放下架子,习惯“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在空间上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如,教师与学 生沟通时,不一定要把场所固定在教室或办公室,因为教室和办公室特有的死板、压抑气氛很难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不利于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苦 恼,致使教师无法从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所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春游、打球等课外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与学生在轻松、无拘无束的环境下进行沟通。其次,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当学生有苦恼时,老师应像朋友一样倾听 学生的烦恼与忧愁,并适时的安慰学生,排除学生心中的苦恼,师生之间相互信 任的情感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对于外向、开朗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直接交流,面对内 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写信等文字方式与其进行间接交 流。
最后在课堂教学或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或学生的性格、观点等原因,经常会引起师生之间的误会与冲突。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与智慧,立即想出应对策略。如学会以幽默、风趣等方式化解冲突等,避免师生之间正面 ①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5.40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论 令全言吞 二日卜乙
师生关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及教育理论的折射,在不同的社会 时代,人们对师生关系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们 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等级差异的,因此师生关系处于“师道尊严”“唯师独尊” 的状态,学生对教师的言行只能惟命是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在各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追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并具有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望。旧的师生关系遭受 批判、怀疑、甚至瓦解。因此社会各界呼唤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 到来。在世界教育思想大融合逐步形成的时代,为了更好的构建我国民主、平等 的师生关系,有必要对他国的师生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吸取其教 育思想的精髓,以推动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对比,实质上是双方文化的交流及比较,其目的是 相互的学习与借鉴。在比较当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师生关系各有所长、各有所 短。我国师生关系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学习人家而全 盘否定中国教育几千年所形成的优良师生传统及文化底蕴。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取长补短,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中美两国师生关系的优点融合 在一起。
从整个比较分析的情况看,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学生 及家长多方面的配合;还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师生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转 变陈旧的、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传统师生观。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在制度层 面和法律层面,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因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任务任道而重远,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学生被罚下跪.[EB/OL].[2009].httP://叭氏切囚.Jm·edugd·e可inde对斌icle 【2]教师将一o岁学生脸皮撕脱.[EB/OL]·[2009]· httP://Post一social·neWS·tom· eolll了IB00OA7C171 [3]学生直呼老师名字连续2天被打
.[EB/OL].[2009].httP://news·xhby.ne灯
systelnjo10659378 [4]杨燕.文化视野下中美师生关系比较[J1.基础教育参考,2007,(9):25.[5]华玉和.试论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转化[J].中国教育学刊,1997,(2):45.[6]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建构[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7]李丹.师生关系在美国[J1.北京:中国研究生,2008,22‘
[8]韩小惠,王威.解密美国教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4 [9]陈屹.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21.「10】王苹.我看着美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J1.信息广角,2000,(11):39.【川李侠.中美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比较[J1.和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2):68一69.【12」苏超时.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13}马炳光.中美中学师生关系差异比较[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141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 1151陈桂生.师道实话【M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16】方展画.人际关系研究和教育理论建设[J].教育理论研究,2003:45.[17]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3一255.[1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l.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8.〔l9]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210.[20]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2l]殷树凤.新课程背景下城市初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D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2 [221李以庄.论新型师生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23]胡乐纲.角色理论与师生关系初探[J].教育理理论与实践,1987,(6):17.[2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教育科 学出版社,1991.[25]T.N波斯特莱斯维特著,郑军王金波主编译.最新世界教育百科全书【M].河北教 47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旦旦照照旦旦旦典旦旦旦照里旦旦旦旦旦旦旦 育出版社.[26]袁锐愕.新编外国教育史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一105.[271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南出版社,2000.[28]孟宪承,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25.[29]于冬桦.基础教育国际比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30]王本陆.关于教学操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与教法,2000,(5).〔31」MeLanghlinH.J.ReeoncilingCareandControl:AuthorltyinClassroomRelatlonshiPs.In DE.W.Fenner(ed.)EthiesinEducatlon.NY:Garland.Publishing,Ine.1999 【32』王敏勤.和谐教学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33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4]HansNieholas.ComParativeEducation一
AStudyofEducationalFaetorsand Traditions【 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Ltd.,1967.273.【35}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I.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
361SkehanP.hidividualDiffereneesinSecondLanguageLearning【
M1.London: EdwardAmold.1989.【37』 L.J.Saha,A.G.Dworkin(eds.),IniernationalHandbookofResearehonTeachers andTeaching,711一
722.SPringerSeienee+BusinessMediaLLC2009 [38」Haber.asJ.MoralConselousnessandComunieativeAction.肠ans.C.Lenhardtetal.Camb ridge:MIT.Press,1990.【39』 M.Hellst6n,A.Reid(eds.)ResearchingIniernationalPedagogies,179SPringer
Seienee+BusinessMediaB.V.2008.[40]黄洁.尊重是保持师生关系融洽的根本IJJ.教书育人,2005:27.141」
Stem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
M1.OxfordUniversity.[42]范寅虎.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之我见[l].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45
[431WaynekOy,C.JohnTater著,廖申展译.学校决策者—解决实践问题的案例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4了邓素文.师生关系的传统与重构[J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6).砰5]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教育理论与实 践,2000,(12):12一 17.致谢 致谢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在陕西师大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 日子,感慨万千,同学的欢声笑语、教师的谆谆教诲仍在耳边萦绕,恍如昨日。离别之前有太多感动的事和感谢的人。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申亚民教授。从论文最初的选题、提 纲的酝酿到论文的修改、完成都是在申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在我 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申老师的汗水和心血。申老师严谨治学的 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申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 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申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和敬意,感谢谢秀英老师,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论文并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 我受益匪浅,在此向您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司晓红老师、孙冰红老师、李国庆老师、陈鹏老师、杨建华老师。你们 的授课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教给我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在此向各 位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父母,为我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在写论文过程中给予我莫大的 精神支持与鼓励。
感谢我的同学和舍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的帮助 与鼓励,我不可能顺利的完成论文。
最后向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孙小丽
2010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