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与地貌学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
2.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面以下沉积物孔隙中或岩石裂隙、溶穴中的水。
3.石灰岩:矿物组成主要为方解石,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层理或缝合线构造。
4.断层三角面山:在断层崖基础上由于暂时性流水切割,在崖面形成三角形形状的山峰。
5.洪积扇:洪流在沟口或山口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体积大而坡度小者称洪积扇。
二、填空题(共15分)
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凝灰质)砂岩(或粉砂岩))和(砾岩);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白云岩(或燧石条带白云岩);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花岗闪长岩)。(1.5分)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沉积间断或沉积速度减缓),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干冷与温湿)的变化。(1.5分)
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中侏罗统),Jx(蓟县系), Q3(上更新统),Qb(青白口系)。(1分)
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或风蚀作用,或海蚀作用,或潜蚀作用等))、(沉积作用(或搬运作用等))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海啸)等。(2分)
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倾向)和(倾角),其走向是(250或70)。(1.5分)
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水的流动性)四个。(1.5分)
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扇形三角洲)、(鸟爪形三角洲)、(岛屿形三角洲)、(过渡型三角洲)。(1分)
8.冲积平原是指(指在构造沉降区,在大河的中下游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1.5分)
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种类型。(1.5分)
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和(洋脊地震带)。
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
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D)。
A、花岗岩 B、辉长岩 C、橄榄岩 D、闪长岩
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B);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A)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均可 D、都不对
4.由两条平行沟谷分割的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叫(A)。
A、黄土墚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碟 1
5.岩溶(喀斯特)地貌出露在(D)。
A、碳酸盐岩地区 B、硫酸盐岩地区 C、卤化物盐类地区 D、以上岩性均可
6.(A)是表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A、烈度 B、震级
7.下面哪个湖属于断陷湖(B),哪个属于向斜凹陷湖, 哪个属于火山口湖(C)。
A、洞庭湖 B、滇池 C、长白山的天池
8、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下列哪个地震带上(B)。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C、洋脊地震带
9.石灰岩是(A)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A、海相 B、陆相 C、海陆过渡相
10.柱状节理常发育在(B)中。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石英岩
11.按力学性质不同,把节理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下列属于张节理特征的是(ABD)。
A、产状较稳定 B、节理面平直光滑 C、产状不稳定 D、延伸较远 E、延伸不远
13.下列符合冲积物特征的是(ABD)。
A、磨圆度高 B、分选性好 C、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 D、有层理
14.地下水可按空隙介质划分,下列符合岩溶水特征的是():
A、分布不均匀性 B、分布各向异性 C、分布均匀性 D、分布各向同性
15.下列属于潜水特征的是()。
A、补给区与排泄区一致 B、补给区与排泄区不一致
C、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很大.D、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不大
16.下列属于黄土特征的有(BDF)。
A、以砂粒为主 B、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和长石 C、主要矿物成分为黏土
D、以粉砂为主 E、不含埋藏土壤 F、含埋藏土壤
17.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包括(ACDE)。
A、突发性水流 B、平缓地形 C、陡峭地形 D、人类活动 E、大量碎屑物
18.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岩石空隙类型有:(ABC)。
A、裂隙 B、溶穴 C、孔隙 D、溶洞
19.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反映在(ABCDE)等方面。
A、山势 B、河谷 C、阶地 D、夷平面和溶洞 E、水系
20.断层的基本类型有(ACD)。
A、平移断层 B、阶梯断层 C、正断层 D、逆断层 E、地垒
四、图形题(8分)
(1)该图表明:(河曲的形成发展,河流裁弯取直和牛湖)(4分)
(2)该图反映了(岩浆岩各亚类的化学成分,随着SiO2变化,其他氧化物有规律地变化)(4分)
五、问答题(共42分)
1.简述玄武岩、页岩、石灰岩的岩性特点及风化特征。(10分)
2.解释黄土。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如何产生的?怎样防治?(10分)
3.简述冲积平原的类型及结构特点。(10分)
4.潜水和承压水各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何区别?(12分)
1.玄武岩:主要矿物组成是辉石和基性斜长石,引进应景隐晶结构或斑状结构,常具有气孔构造。其容易吸热,很易发生化学风化,其风化产物多粘细;粘重度次于石灰岩的风化物。在湿热气候区,玄武岩风化作用强,常风化为富铁的硬壳,成为土壤中影响作物生长的铁盘。玄武岩上发育成的土壤,在南方为暗棕或棕红色,含丰富的盐基和矿质元素。但在北方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玄武岩以物理风化为主,往往形成的土层薄,营养元素释放不出来,发挥不了玄武岩的优势。(3分)
页岩以粘土矿物为主,泥质结构,页理构造,吸水膨胀,失水收缩,页理薄,硬度小,很容易发生物理风化而破碎。由于粘土矿物在地表较稳定,不易进一步发生化学风化,故页岩的风化产物多为页岩碎片,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肥力一般较低。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岩石碎块进一步化学风化、分解,也可形成深厚的土层,这时的风化产物粘重,矿质营养丰富,形成较肥沃的土壤。(3分)
石灰岩: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强烈,主要发生溶解、碳酸化作用,风化产物多粘细,含钙质丰富,酸性较弱。在地形起伏大的石灰岩分布区,因裂隙、溶穴发育,地表水流缺乏,常常基岩裸露,土层浅薄,植被稀少;但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水分充足,风化物内含盐基丰富,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在干旱气候区,降水少,岩溶地形不很发育,又因为石灰岩矿物组成单一,结构致密,故难于风化,则形成陡峭的地形。(4分)
2.解释黄土。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如何产生的?怎样防治?(10分)答案要点:
(1)定义:黄土指风力搬运堆积成的,以粉砂为主,质地均一,孔隙大,透水性强,垂直.节理发育,无层理,有钙质结核层和古土壤层的黄色土状堆积物。(2分)
(2)引起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降水性质,黄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节理等特点,以及地形、人为因素等。(分别简要说明)(3分)
(3)防治(5分): 在水土流失的黄土分布区,可采取造林种草、农田措施、农田水利措施等进行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
造林植草可使地面覆盖度增大,防止降雨对地表的直接打击、冲刷,从而达到截流保土的作用。造林的措施有:黄土塬护田林、沟谷防护林等,加强沟头、沟边、沟坡和沟底防护; 农田措施主要有坡地梯田化和土壤改良。坡地梯田化是将坡地改成阶梯状的水平梯田;土壤改良是对耕地进行平整深翻或人工培肥,使土壤增厚,以吸收较多的雨水,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农田水利措施用于保护耕地、防止沟头扩展。主要有:治理沟谷工程和治理沟间地工程,前者包括淤低坝、小水库和护岸等工程,其作用是减缓水流冲刷,防止沟谷进一步扩展;后者包括坡面截流槽和蓄水槽,主要是防止坡面水流过分集中或将坡面水引向无害地带。
3.简述冲积平原的类型及结构特点。(10分)
根据作用营力和地貌部位,把冲积平原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2分)
山前平原又叫冲洪积平原,位于山前地带,其沉积物为冲积物、洪积物。因河流出山进入平原,河流纵比降急剧减小而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许多冲
积扇联结而成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山前平原主要是较粗颗粒的洪积物和河流冲积物。(2分)
中部平原又叫泛滥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体,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其中还夹有湖积物,风积物。中部平原坡度较缓,河流分汊,水流速度较小,带来的物质较细。洪水时期,河水溢出河谷,大量悬浮物随着洪水一起溢出,在河谷两侧堆积成自然堤。若自然堤被洪水冲溃,则形成决口扇。洪水消退后,决口扇上沙粒被风吹扬,形成风成沙丘或沙地。冲积平原上的河流经常改道,在平原上留下许多古河道遗迹,并保留一些沙堤、沙坝、迂回扇、牛轭湖、决口扇和洼地等地貌及其沉积物。中部平原以河流冲积物为主。河间地中常发育湖沼,湖沼沉积物在剖面中呈透镜体状。(3分)
滨海平原又叫三角洲平原,其成因属冲积-海积类型。其沉积物颗粒很细,湖沼面积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侵入陆地,形成海积层与冲积层相互交错的现象。在滨海平原常见到泻湖、海岸沙堤等地貌形态。滨海平原由海相和河流相共同组成。如果陆源物质增多,陆地向海方向增长,河流相沉积在海相之上;若陆源物质减少,则海水伸入陆地,海相沉积又覆盖在河流相沉积之上。(3分)
4.潜水和承压水各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何区别?(12分)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1分)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承压水。(1分)
潜水的主要特征(5分)
(1)补给区与排泄区一致;
(2)潜水面与潜水位一致,潜水形状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但比地形起伏缓和得多。
(3)潜水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潜水的动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4)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但受气候影响,且含水层厚度一般比较有限其资源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承压水的主要特征(5分)
(1)承压水的补给区与排泄区不一致.(2)承压水实际没有承压水面, 其水面即在隔水顶板处, 承压水位与之不一致.(3)承压水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不大,承压水动态也比较稳定。
(4)承压水参与水循环不如潜水积极,承压水资源不容易恢复、补充,但因其厚度较大,其资源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两者的区别可从特征中看出。
第二篇:《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院:园林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毛荣兵学号:20110552043
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胡慧蓉
一、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二、实习工具:地质罗盘仪、地质锤
三、实习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能够判断出岩层的走向级及倾斜方位角;
2、了解卡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该卡斯特地貌演变的年代;
3、对温泉镇的地质地貌进行观测、分析,了解温泉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4、了解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我们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
5、通过对各种地貌特征的观察,能作出基本解释和合理推算;
6、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地质考察能力,巩固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
四、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昆明市安宁县温泉镇
2、实习概况:
1】早8:00 我们在学校集合,本专业全体学生共分成10个组,每组选取一名组长,之后集体乘车向目的地出发;
2】9:30 到达第一实习点,观测褶皱断层和岩层背向性;
3】10:30 到达第二实习点,观测了“金色螳川”,了解卡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历史;
4】13:00 到底第三实习点,观测河蚀洞和“天下第一汤”——温泉; 5】14:00 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实习点,了解河漫滩的演变过程及形成改地貌的原因;
6】15:00 集体乘车返回校。
五、实习的内容:
1、在第一观测点了解了该处岩石的主要类型:粉砂岩和泥岩。
在老师的详细解说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还学会了如何测定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和岩层的倾角。通过老师对岩层倾斜对建筑及修筑公路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对该地的岩层走向、倾向以及倾角做较为准确的测定,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此我深受感触。
2、在第二实习点,我看到了摩崖石刻洞,在此老师首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将我们所看到的都加以解释,该洞穴形成的年代及其形成该洞穴景观的天然条件。通过观察不同岩石的颜色可以判断该岩石所含的元素,通过老师讲解可以判断该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通过岩石表面的颜色确定该岩石富含的金属矿物质。通过该洞穴的外貌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带水流条件,由于水流较大,不能形成完美的钟乳石。
3、在第三实习点——“天下第一汤”,到达这里我们四周看了看,但不能了解该温泉形成的条件。对此老师一样给我们做了充分的解说,由此再看温泉,则 有另一番滋味,对此我深表感叹,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学术体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功效。同时我也了解到形成该温泉的地热条件。
4、在第四个实习点,我们来到河边,沿途的美景让我们一饱眼福,长时间呆在学校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原来这到处是美景,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观。到此主要是了解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在老师的讲说下,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了解了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六、实习的收获及感悟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一下许多我们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了解了云南特有的卡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了解了形成云南温泉的地热条件以及温泉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认知了该地区的河谷地貌特征,即云南河流的特征;
·野外考察使我对地质地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在本次实习中我深受启发:
·我们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我们探究的能力及野外考察的能力; ·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体会它的奥妙。
七、参考书籍:
《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刘震 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版 《岩石学》南京地质学校 等地质出版社1980版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黄汲清 等科学出版社1980版
《中国区域地质》魏书章地质出版社1985版
第三篇: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
2、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把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矗
3、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熟悉,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4、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公道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共五天:
5月9号老师在教室给我们先容了我们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及实习时应留意的事项,并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5月10号我们在莲花洞实习,在这里形成了奇异的喀斯特的地貌。洞内可见石钟乳,石柱,在山顶可看到竹叶状灰石、鲕粒灰言冬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5月11号我们来到了京娘湖,熟悉并鉴别沉积岩的层理、层面结构,老师并先容了河流的地质作用和河谷的形成。
5月12号到达古武当山,我们了解了片麻岩等岩石的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各种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
5月13号回到学校,把自己做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写完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前的预备:
5月9号,老师告诉我们要往武安实习,实习地点有三个:莲花洞、京娘湖、古武当山。要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已让我们有目的的实习。实习时留意安全,不能掉队,一切活动应集体行动。
接着老师先容了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各地区的自然地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让我们课下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1﹚地形地貌
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第四篇: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
3(3)实习时间:2010年6月5号——2010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
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第五篇: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习时间:XX年6月5号——XX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自然界碳酸的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1.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mm,暴雨集中在春季和夏季。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
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xx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