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论文2010[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03:0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预算论文201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预算论文2010》。

第一篇:预算论文2010

论煤矿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摘要: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内容和框架分析,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途径,以孙村煤矿为实例证明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益处。

关键词:预算管理 预算机制 制度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整体以及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控制、反映、考评的系统管理工程;也是企业及内部各级、各部门、全体员工的奋斗目标、协调工具、控制标准、考核依据;是企业科学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增强全体员工的节约、盈利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时间、效率观念,带动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细化内部核算,从管理、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求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企业实行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部门单位管理,不能从战略高度 整合资源和聚合力量。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作业链之间的关系,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

2.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对企业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提供了基本依据。全面预算管理为出资人提供了合理有效监督的平台,有利于出资人履行职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考核和奖惩。

3.全面预算管理能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从而有利于不断改进各项消耗标准、现金安排等基础工作。

4.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有利于解决困扰经营者的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有利于挖掘企业资源潜力而实现协同效益,也有利于企业实施精细生产、流程再造、MRPⅡ等现代管理模式。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性。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公司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

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2.机制性。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点是要通过预算来强化内部管理,使预算成为一种管理上的制度安排。而不是临时性、分散性的管理手段。预算以市场为主导,全面考虑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权、责、利必须对等;预算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必须相互分立,以保证权力的制衡和系统的有序运转。

3.战略性。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公司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对公司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公司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4.系统性。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权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

5.科学性。与传统的公司计划相比,全面预算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资料充实、计算方法先进、执行过程高效。

6.整合性。全面预算管理的整合性体现在权责利的整合及管理的整合两方面。权责利的整合是全面建立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利体系,通过预算的分解,使各部门、各岗位都赋予责任目标和相应的权利、利益,并形成相互制约。管理的整合是指:预算是一种目标价值,通过预算体系建立以实现出资者目标价值为轴心的运动体系,把公司各种资源与现实价值联结起来,是一个统筹管理的指挥棒。

三、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及管理框架

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四大类。从内容上看,四类预算相互支撑、相互依赖,构成完整而紧密的系统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框架是组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必需的组织、方法以及相关制度安排。该框架的构建包括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经营指标体系、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和考评与奖惩体系四大部分。这四大体系互为并列,相互联系,涵盖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诠释。

四、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治理

(一)组织结构与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是财务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财务治理结构内容可划分为资本结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营模式、财务机构岗位四部分。其中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是企业财务治理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组织部门间的分配。是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利机构对公司财务权利进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种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为了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需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等基本组织框架下,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权力进行细分、授权和监督,将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划分为预算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责任部门三个层次并赋予相应的职责。其中,预算管理决策层由董事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组成。预算管理职能部门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和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组成。预算管理责任部门是预算管理的执行层,由公司各业务单位和部门组成。

(二)激励机制与财务治理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公司治理不仅仅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财务治理是一种委托方对代理方本身财务利益的安排制度。所有者对经营者,高层经营管理者对下属各层次经营管理者需要设计一种利益刺激机制,以促使有关代理方努力完成所有者的财务利益目标。因此,委托方要适当考虑代理方的财务利益,并将这种财务利益在预算或财务权限中事先设定,这是财务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考评与奖惩体系包括考核评价制度与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两方面内容,是预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具体体现。预算考评是前提,奖惩是手段,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只有通过考评与奖惩体系的建立,将公司的价值目标、战略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才能达到治理目的。综上所述,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是公司内部的主要财务治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贯彻实施公司战略的一种机制和制度安排,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等环节,实现了公司财务治理要素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配置,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活动得到有效协调与控制,并充分激励和约束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形成了与公司财务治理相适应的财权安排和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实现公司财务治理的有效途径。

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1.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不但消化了由于掘进工程量增加带来的成本增加和黄金降价的影响,而目.超额完成了总部600万元利润预算指标,带动企业完善建立了内部规章制度,强化了全员的成本、责任意识,管住了企业的随

意行为,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2.企业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责任心增强了,提高了效率。一是激发了干部、职工主动自觉学习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热情,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内部相关单位之间过去的那种出现问题相互隐瞒保护、不反映、怕伤人的情况少了。关注指标、算成本账的领导多了,维护企业秩序的职工多了,出主意、想办法、提合理化建议的职工多了,职工有厂紧迫感、危机感,责任心强了。二是实施工效挂钩,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主材消耗。创造了年产原煤产量138万吨、掘进进尺23000米、原煤入洗125万吨、人均收入22560元的建矿以来最高纪录。全员效率提高10%,单产单进分别提高40%和15%。三是实施比质比价采购管理,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围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积极开展了修旧利废活动,机器设备、备品备件购进质量明显提高,使用时间得到延长,提高了设备运转率,减少了维修工作量,保证了安全生产。2007年,该矿原煤综合成本比集团公司计划0.15万元/吨,节约22.5万元。四是降低了库存储备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好转,库存材料198.57万元,比年初的215.06万元减少16.49万元;备件为319.28万元,比年初的349.79万元减少30.5l万元,营业外支出为2.12万元,比年度计划的7万元减少个88万元。在现金流入与预算持平的情况下,期末现金余额比季度预算的期末现金余额增加 42.89万元。

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1.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重视和关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和外部环境,需要企业领导及时协调和作出决策;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好与否离不开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应带头按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企业规章去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控制资金流出和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给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树立权威。

2.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全力协作,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深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把各个部门、组队、岗位目标与预算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好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与反映企业经济与技术状况的经济技术指标结合起来。企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把经济技术指标与全面颊算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内部单位更加重视采矿损失率、选冶综合回收率、投入产出比等相对指标的完成情况,促进各单位把降低产品成本同改进生产工艺和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克服只求产品数量,忽视产品(工作)质量的做法。

4.加强力量,及时做好预算考核、总结分析和信息反馈工作。因为矿山的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薄弱而且点多、面广、战线长、环境艰苦,所以必须加强力量,安排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工艺,技术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此项工作,杜绝事后算账的做法,而且要把考核重点放在生产现场跟踪管理上;生产现场既是人、财、物消耗场所也是产品产出的场所,企业大部分资源耗费都发生在现场,因此,全面预算管理重点也是现场。要做到落实到现场、指导到现场、验收到现场、考核到现场。

第二篇:预算管理论文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全世界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将面临财政收入的回落和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财政必须适应新变化并重新定位,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

革为突破口,变发展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关键词:财政预算管理问题

公共预算(Pubulic Budget或Government Budge)是指由各级政府编制的,包括预算指导思想,预算需经立法机关(民意代表)通过,成为政府必须执行的法律文件。从技术层面说,公共预算概念有两个意思:一是公共部门的资金收支计划;二是按照预算法规定程序管理的公共资金。由于公共预算的内容是政府资金,因此也称为“政府预算”。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建设型财政迈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但是,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如今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尽科学

一是预算编制只重增量发展,存量改革很少触及。我国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以体制外的改革“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预算增量处置目标方向对,结构合理,且信息比较畅通,但存量改革却止步不前。存量不公开的、不透明,大多采用“基数加增长”,固化是预算编制范围不完整。部分财政资金未纳入“体内循环”,或未在当年及时纳入预算管理,预算收入规模不完整。各级预算收支没有包括全部政府资金,各种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或有负债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财政资金内部分配管理权分散,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安排、扯皮推诿等现象。

(二)预算约束软化

一是预算调整随意性大。有关农业、工业、教育、社会保障预算科目的调整未经人大常委会事先审查和批准,导致“部门申请、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等隐性分配,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这种做法也只能被动地采取事后“追认”的监督形式,冲击了预算的严肃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预算执行进度过慢。财政日常支出进度慢,到了年终搞突击支出。某省2007年12月当月支出占全年支出比重看,全省比重为32.3%,市县比重达到31.5%。

(三)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预算执行未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和使用,单位有调剂和隐瞒会计决算信息的情况,从而带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减小,资金拨款时间效率不高,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合理的预算安排是国库集中支付的重要前提,国库集中支付是预算的具体执行和反映。目前我国的部门预算改革尚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系统、科学、详实的支付依据,国库集中支付难以真正落实。预算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不按预算安排开支、改变预算用途、东挪西凑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财政管理面临问题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虚报隐瞒、申报预算“报大数”、要钱要项目风气盛行。2007年,某省直机关共申报48.34亿元行政资产经费中最后通过财政批复的只有10.19亿元。申报605辆车,通过审核,砍掉429辆,1.78亿元。二是屡审屡犯,屡禁不止。2007年56个中央部门存在问题金额348亿余元。其中管理不规范的问题331.15

亿元,占95%;违法违规问题15.24亿元,占4%;损失浪费问题2.14亿元,占1%。三是财政项目多,资金收付量大,管理责任繁重。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社会发展的各层面,许多资金供给全面延伸到基层,直至城乡居民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用户和每年数万亿元的预算安排、逾万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及民生资金拨付,财政管理鞭长莫及,防不胜防。

(五)、预算人员的水平有待加强,要有一个总体预算的思想,全面考虑各项费用的支出,避免造成预算控制的空白地带。

(六)、预算管理相应的控制和考评机制不健全。这样导致了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有全局各部门参与,而在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调查和预算控制时,就只有财务部门进行监督。现在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执行的随意性很大。实际中就会经常出现项目资金互相挪用的现象,造成编制的预算与执行的结果偏差很大。另外,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仅将预算值与执行情况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而没有对预算差异进行深入的、定量的分析,难以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无法把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预算调整权力也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形同虚设。超预算或无预算的项目可能因为预算调整权的滥用而照样开展,预算对实际行为的预控作用严重受损,严重影响管理水平的发挥。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预算考评制度,造成预算不能成为企业的硬约束,使预算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预算工作富有成效的部门和个人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实际发生的预算内浪费严重或资金挪用、突击花钱等问题的违规部门或个人缺乏必要的处罚手段,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缺乏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很多人都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清,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是领导的事情,这样没有各部门人员参与而编制的预算是不可靠的。

(八)、在编制预算时,预算指标松弛,很多部门故意夸大预算指标,导致预算指标失真。另外,我们现在是以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值,没有能够很准确地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作可靠的评估,缺乏客观性。

(九)、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不够彻底

预算编制显得粗不规范,约束仍然不强,预算编制改革有效性不足。按照细化 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上也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定额标准不够准确,支出预算的编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基数法;项目支出预算缺乏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办法、评价标准和认证规范,项目的滚动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财政资金难以落实到具体项目,仍需要通过部门二次分配实现;非税收入管理手段还比较弱,由于认识不一致,配套措施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实施综合预算的难度比较大,“收支两条线”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例如2001年至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共收取办公楼出租资金3285万元,未按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擅自用于机关离退休干部医疗费超支等;2006年卫生部、国家信息中心等12个部门存在违规收费或未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问题,涉及金额1.85亿元。具体是:7个部门自定项目收费、无证收费或向企业收取赞助5735.83万元,3个部门未将房屋租金、捐赠等非税收入1.16亿元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两个部门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1184.97万元。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试点工作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启动,部门预算还基本停留在注重资金分配和投入方面,对支出效果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提请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表格还需规范统一,部门覆盖面还要进一

步提高。

(十)、资产管理和预算编制管理脱节

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各预算单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资金、轻资产”思想,特别是由于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脱节,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产权不明、职责不清、账实不符和形成账外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埋下国有资产流失的隐患。目前,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基本上都是静态数、账面数,而且非常不完整、不准确。例如:我市去年11月对党政机关的车辆进行了一次清理,清理的数据与2007年部门预算“一上”数、与2006年部门决算数、与政府采购公务车保险数互不吻合,形成了四套数据,说明了资产变动状况未得到准确反映、家底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由此而来的是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失真,定员定额标准与单位占用资源的实际情况脱节,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值得怀疑。

(十一)、预算管理各项改革进程缓慢,改革的阻力明显加大

一是有的政府领导和实施官员还存在模糊认识和畏难情绪。预算管理改革虽然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职权,但改变了预算资金的分配方法和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设置与管理,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缴款和拨付方式。一些单位还是对这种变革不适应,出现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财政部在收权,削弱了部门的管理职责,出现了放松单位财务管理的倾向;有的认为改革方案和管理办法在资金申请和拨付程序上比较复杂,按现有的知识技能难以掌握。预算管理改革在初期进展一度缓慢。二是一些地方改革试点的做法还不够规范。在改革试点方案出台之前,有些地方已开展了以“会计集中核算”和“零户统管”为主要特征的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现在有的地方在进行试点过程中,将预算单位的会计取消了,核算责任集中在财政,预算单位实行了报账制,这样做的结果,等于把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应承担的职责和违规风险都转到财政身上,从长远来看,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三是配套措施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到位。按照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落实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目前,相关的预算法规已不适应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需要在财政预算管理立法上实现突破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如,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之后,预算单位由于用款进度、相关财务政策等产生的资金结余,都将直接反映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问题,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原则有矛盾,存在制度上的困难,需要研究解决。

我们能看到问题的所在,但更重要的是有更好的措施和对策去解决这些一直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有效政策将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推行预算管理,更有效的利用政府的财政,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小深.探索财政预算改革的思路〔J〕.审计天地,2007(5):9-10.[2]刘笑萍.深化财政预算改革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3(6):22-23.监督、以及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的舆论

[3]王卫星.政府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2005

[4] 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2004.7

经济学院会计学洪涛20061030153

第三篇:预算会计期末论文

事业单位净资产的核算

审计122 杨璐 1251059

事业单位的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和专用基金。

事业基金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

(一)、来源

1、各年收支结余的滚存数,是事业基金的主要来源。

2、已完项目的拨入专款结余,按规定留给本单位使用的,转入事业基金。

3、单位年终结账后,发生以前会计事项调整或变更,涉及到以前结余的,一般应直接转入或冲减事业基金。但国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对外投资时,投出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价、协议确定的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记入或冲减事业基金。

(二)、形成与性质

认识事业基金的形成与性质是正确处理事业基金相关业务的前提。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①单位未分配收益。即事业单位事业收支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在进行结余分配后的转入,其会计分录通常表示为借记“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它是事业基金的最主要来源,事业基金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与事业单位专业业务及相关业务开展的好坏。

因此事业单位要想获得更多的事业基金,必须努力开拓业务,降低业务支出。

②按规定留归单位的专项拨款结余。即有拨入专款的事业单位,其专项活动(或工程)结束后的净结余,经拨款单位同意后留归本单位的部分。其会计处理通常表示为借记“拨入专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这种来源所形成的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首先要取决于有拨入专款的存在,其次专项拨款有结余,再次要经拨款上级单位同意,因此它对于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形成是相对偶然的。

③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材料等。其会计处理通常表示为借记“现金”、或“材料”科目等,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它对于事业基金而言也是一种非经常性形成渠道。

④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形成的权益。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业务进行了前瞻性的考虑和制度规定,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增设了诸如“对外投资”等科目。

而事业基金的另一来源正与此有关,事业单位以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对外实施投资时,评估价高于或低于原帐面价值的部分按规定应增加或减少事业基金。这部分所形成的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是一种由投资而形成的潜在权益,而非现实的资金,对此,单位应区别于第一种性质的事业基金加强对权益项目的管理,让其为单位带来更多现实的收益。

上述1-3项来源所形成的事业基金即为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是一种未限定用途的资金。而第四项来源即为事业基金中的投资基金,更多表现为投资权益。

(三)、运用与管理

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未限定用途的宝贵资源,在事业单位中起的是“蓄水池”的作用,用来调节之间的收支平衡。即事业单位以后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其差额继续转入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其差额用以前的事业基金来弥补;在确定年初单位预算时,如果支出安排出现缺口,也可以用一部分事业基金来弥补这一缺口。具体而言事业基金的运用方向主要有: ①事业单位日常周转所用,即体现非限定用途的本色。需要指出的是,事业单位在周转使用事业基金时,不得随意冲销事业基金,如动用事业基金购买材料时,其会计分录只能为借记“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而不能处理为借记“事业基金”科目;此外,应积极做好预算,尽可能做到收支平衡,防止随意动用事业基金,助长单位吃老本、不思进取的倾向。②弥补事业超支。事业单位在经营中,如连续出现超支(亏损),经报上级单位批准同意,可核销部分事业基金,其会计处理表示为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结余分配-弥补超支(亏损)科目”。对此,首先应总结超支原因,积极探索解困措施;其次,应严格遵守核销程序,不能擅做主张、随意核销。

③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材料等资产协议评估价高于或小于原值或净值的差额。作为事业基金的增减项,对此应积极做好协议评估工作,努力使单位资产保值增值。防止人为操纵评估活动,损公肥私。

此外,应针对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对于一般基金,应本着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发,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而对权益性的投资基金,则侧重投资分析,善于行使权益,争取让潜在的权益变为现实的收益,实现由投资基金向一般基金转化。

(四)、核算

事业单位应设置“事业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基金的各项来源、运用和结存,并在该科目下设“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举例

【例1】年终,某事业单位将未分配结余860000元转入事业基金。会计分录如下:

借:结余分配 860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860000 【例2】某事业单位某专项任务完成,按照规定,专项结余4000元留归单位使用。分录如下:

借:拨入专款——某专项任务 4000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4000 【例3】某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帐面原价为350000元,评估价为2200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对外投资 220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20000 同时,借:固定基金 350000 贷:固定资产 350000 【例4】某事业单位属于一般纳税人,某日对外投资材料一批,该批材料原价为56000元,双方协议作价60000元,增值税为10200元,会计分录为:

借:对外投资 600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6200 贷:材料 56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00 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56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56000 非流动资产基金

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

(一)、非流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区别:

一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一定量的资产,而这些资产还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种类型.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主要区别就是能不能在一定的周期内把资产转变为流动的资金使用,对于这个周期一般都是在1年之内. 非流动资产就是不能在一年之内通过某种经济运作转化为可以资金,例如有企业的长期设备,减值物等等;相反来说,流动资产就是能在一年内转化成资金,其例子有,企业的现有或在银行的资金、商业中的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还包括商品的存货等等。

(二)、核算

1、非流动资产基金增加的核算

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确认。

例子

某事业单位购买一台设备,价款30000元,已通过银行存款付讫,购买过程中没有发生其他支出。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0000 同时,借:事业支出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2、非流动资产基金减少的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核算。(2)、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冲销该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核算。

(3)、出售或以其他方式处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冲销该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核算。

(三)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是按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住房基金、其它基金等。专用基金的用途明确、单一,要求单位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或挪作他用。

专用基金的管理原则:

1、先提后用:指各项专用基金必须根据规定的开源渠道,在取得资金以后才能安排使用。

2、专设账户:指各项专用基金应单独设账户进行管理和核算。

3、专款专用:指各种专用基金都要按规定用途和使用范围安排开支,支出不得超出资金规模,保证基金使用合理、合法。

特点

1、专用基金的提取均有专门规定,即根据一定的比例或数额提取。

2、规定有专门的用途和使用范围,除财务制度规定可以允许合并使用外,一般不得相互占用、挪用。

3、他的使用属于一次性消耗,没有循环周转,不可能通过专用基金支出直接取得补偿。

核算

(一)专用基金提取的核算 1 提取修购基金的核算

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的,按提取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例子 某事业单位事业收入为150万元,经营收入为50万元,提取修购基金比例分别为8%和10%,共提取修购基金17万元,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事业支出

120000 经营支出

50000 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170000 2 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核算

年末,按规定从本非财政补助结余中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按照提取金额,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例子

某事业单位年终结转后,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未120000元,按20%的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24000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24000 3 提取、设置其他专用基金的核算

若有按规定提取的其他专用基金,按照提取金额,借记有关支出科目或“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

若有按规定提取的其他专用基金,按照实际收到的基金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

(二)专用基金使用的核算

按规定使用专用基金是,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使用专用基金形成固定资产的,还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例子

某事业单位用修购基金62000元购置一台机器设备,款已通过银行付讫,设备已投入使用。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62000

贷:银行存款

62000 同时,借:固定资产

62000

(三)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62000

第四篇:预算改革论文行政控制论文

预算改革论文行政控制论文:中部地区预算改革方向探析 摘 要: 经历了十年预算改革之路,我国开始建立现代的公共预算制度。随着越来越多难以控制的支出出现,各国进入了新的预算时代,逐渐弱化控制。但通过J市的调研可以发现,在不发达的中部地区,预算领域仍需坚持“控制取向”,加强行政控制和人大监督权。

关键词:预算改革;行政控制;政治控制

0 引言

中国自1999年起开始进行公共预算改革,至今已经经历了10年的改革历程,也结束了著名公共预算专家凯顿描述的“前预算时代”,即政府大量汲取收入,却负担很小一部分的公共责任,且缺乏控制的时代。我国开始建立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图通过改革来建立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是政府内部的控制,即改变预算碎片化现象,集中资金分配权,减少部门的资金二次分配权,建立以财政部门为核心的预算机构。另一方面是实施外部控制,主要通过人大对政府预算进行政治控制,促使政府预算履行公共责任。在以“控制取向”为鲜明特点的改革过后,不少学者针对新出现的赋权型财政和预算外收入,建议将行政控制弱化,而外国的实践也表明,预算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但是,中国预算领域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放松控制,为此,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对J市财政局的调研。

1调研设计

J市地处中原河南省,依靠良好的自然资源建立起能源基地、铅锌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2006年J市人均GDP为2.65万元,2007年人均GDP达到3.3万元,2008年人均GDP增长至4.23万元,在同等规模城市中,J市财政实力处于上游。随着我国预算改革的推进,J市也建立了一套新的预算体制,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我们在J市与6名官员代表进行访谈,包括财政局的两位官员,工会等支出部门的两位官员以及两位J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本次调研主要针对预算编制的技术,预算执行的情况以及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情况。由于具体预算数据无法公开,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而本文运用的数据都是公开的数据。受非正式规则影响的预算

J市通过权力性和技术性的改革建立起以“控制取向”为特点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但是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在J市建立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中,预算受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影响较大。以预算支出为例,预算支出受非正式的规则影响:

(1)人员经费根据人员编制、工资标准等因素确定,支出固定,与政府刚性的用人制度有关。虽然国家规定超编人员经费不予保障,但J市同样存在超编人员。而超编人员经费支出来源于管理费,并以劳务费、维修费、购置费等支出科目列支,常常不反映在人员经费中。

(2)公用经费是指政府机构开展日常性工作所发生的支出,分

为日常公用和专项公用经费,前者指办公、印刷、差旅等,所有部门、单位都按基本相同的定额核定的支出;后者则主要根据各单位业务特点进行列支,以公用专项形式存在的经费。上述第一部分在固定性、刚性上与人员经费类似,由统一标准来确定。专项公用经费多属常年支出项目,虽非日常公务活动所需,但也基本固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公用经费支出关系整个政府官员队伍的福利状况、工作条件,所以调整难度大,预算决策空间受到限制。

(3)在专项经费调整、项目增减上,虽然在预算编制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这些项目多属于常年性、跨延续项目,形成固定的利益格局和规范的工作程序,项目取消或削减的阻力很大,如J市自2002年开始推行的“金秋助学”计划已经延续了6年。而且市级政府预算支出范围广、项目多、支出细碎,每年平均的预算项目近200个,审批者无法进行认真审核,预算支出受控制能力的制约。

行政控制下的不规范预算行为

J市为建立现代公共预算制度,进行了技术性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方法,包括预算程序,预算编制技术,预算执行技术方面的改革。但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J市预算并没有摆脱传统的预算观念影响,预算技术粗糙,预算过程缺乏规范性,预算约束作用淡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预算编制来说,预算编制形成较晚,相对粗糙。首先,编制时间不够充足,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实现历年制的预

算,即每年的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为一个预算,预算草案要在每年2月份召开的人大会通过审批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预算。通常,各基层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仅一两个月左右。虽然财政部已经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到九月初,但从预算编制到表决通过也仅6个月左右的时间。由于时间太仓促,制定出的预算内容粗略、不准确、不具体。其次,预算编制技术粗糙。虽然J市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但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算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通常凭借以往编制的经验,结合往年的财务决算数据资料进行大体的估算或征询各业务部门的意见,进行粗略测算。究其原因,单位人员变动频繁,各部门人员又将预算编制工作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不愿介入,导致编制预算无法及时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基础资料,无法根据本单位、本系统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

第二,预算追加程序简单且经常发生,这也反映了预算约束意识淡薄的情况。申请预算追加的程序很简单:需要追加预算的部门单位向财政局提交书面申请,审批过后交由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因此,人大常委会理论上是最后的把关人。但实际上,人大常委会缺乏对这些预算追加进行科学地评估和分析的能力和技术,预算追加申请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的。人大常委会监督和管理作用的缺失致使预算追加随意和盲目,缺乏约束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浪费。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预算追加,原因是由于预算技术落后和预算编制粗略。

第三,在预算执行力弱化,各个单位普遍存在进度偏慢的情况。

以J市的财政局机关2006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例子,2006年1-9月份财政局机关收入为1062.5万元,占年预算的54.8%,其中拨入经费1019.8万元,占预算的52.6%;财政局机关的支出为1304.2万元,占年预算的67.2%,这样的执行进度低于序时进度,是明显偏慢的。这样的支出进度又产生资金结余,以至于在下一前几个月出现仍然在使用上结余资金的情况,这大大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地方出现预算执行慢,跟中国预算编制的时间点有关系,由于预算经过人大批准要等到两会之后,层层下拨后,到基层单位执行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

第四,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简单。首先,造成结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预算执行率不够,预算执行力弱化。由于预算进度偏慢,拿到财政拨款时间有一定推迟,因此在预算支出上必然延迟,缩短了预算执行时间,特别是项目预算很难在当年执行完毕;二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准确,不够细化。因为在预算编制程序“两上两下”的审批过程,必然会出现“砍一刀”的控制,因此为了确保预算最大化,各个部门机关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尽量增加项目以报高本部门和机关的预算数额,加之预算审核机制普遍不健全必然会出现漏洞,一些缺乏实际可行性的项目可能会盲目上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大量结余;三是会计核算方面的原因。行政事业单位因往来款待结算的项目,虽然资金已经支付,但由于票据结算等方面的原因,在会计上不能做核销处理,从而虚增了结余。另外,各单位对购买材料等消耗用品的 支出,虽然资金已流出,但由于材料尚未使用也不能在会计上列作支出,从而在账面上形成“虚拟”结余。J市各结余单位并没有区分各类原因,以采用相应的结余处理办法,而是统一处理。其次,结余资金的处理方法存在问题。对于行政单位的结余资金,可以全额结转下年使用,包括已经完成项目的资金净结余在报批后也可留在本单位使用。这样的全额留用一定程度上加剧财政资金的紧张状况。因为在一些单位结余资金全额留用的同时,财政局还需要对另外一些资金紧张的单位追加预算以及支付一些不可预见的开支。结果就是,结余资金被单位留用,财政收不回来,而单位支付能力不足,财政就追加资金弥补,加剧财政本来就紧张的资金状况。4 政治控制缺失

J市人大理论上要监督和审批预算,但实际上却没有扮演好外部控制的角色。权力性的改革,主要指政府各部门间、不同层级政府间预算收支的实体性、权力性改革。其中包括预算监督改革,将预算审批和监督控制的权力交给人大。随着各项制度的建立,J市逐渐建立本级政府预算,将政治上的公共责任和有效的行政控制引入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建立政府内部有效的控制,但J市人大无法发挥监管的作用,流于形式。

第一,人大常委会对预算初审时间过短,无法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财政局在市人代会议召开前一个月将预算草案的内容提交人大进行初审。人大在这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既要开展预算草案的实质性

审查,又要形成审查意见;审查意见返回后又有一个请示、汇报、研究的过程,一个月的时间显然不够,这使得预算初审流于形式。

第二,预算报告粗略,预算指标粗放,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每年在人大会上由财政局长向人大代表报告上一的收入、支出完成情况,同时提出下一的收支预算,但是收支计划均只报告到类级。在财政局局长关于J市2009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告中,主要提到了一般预算收入安排和市级支出预算安排。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仅报告了税收收入16亿元和非税收收入3.9亿元两个分项,并无细化;支出预算安排同样按照类别,分为了个人部分支出7亿元,公用支出0.76亿元,惠农资金3.9亿元,城乡社会保障资金0.8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基金2.38亿元等十一类预算支出。人大只对地区宏观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批准,无法对实际财政预算进行具体的监控。

第三,预算审批和监督涉及到较多的政策、法律和技术性问题,只有审批或监督的人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时,才可能有能力真正完成审批和监督的工作。在J市的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按照乡镇和行业被分为几个小组,对财政局局长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的报告进行团体讨论和投票。这些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对公共预算的基本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对预算报告明显呈现出外行看不明白,内行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加之,如果不通过预算,人大会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尴尬情况致使人大代表在举手表决的环节不会

有任何的质疑,预算草案通过的几率基本是百分之百的。

在缺乏时间,缺乏信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性的人大代表情况下,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很难对预算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和监督。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管控制,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宏观的收入和支出总量的监管上,并没有全面深人到预算编制、执行的细节中去。

结论

通过对J市的调研,我们发现经济发展落后于开放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预算改革中同样处于落后地位,预算过程中仍然存在非正式制度和规则影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即使在建立起“控制取向”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J市同样无法遵循预算约束,预算编制不规范,且盲目和随意,有忽视财经纪律的现象存在,而外部控制则流于形式,亟待加强。因此,在确定本市的预算改革目标时不能盲目跟风,急于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绩效预算模式,或者建立零基预算,要根据本市的实际,建立以控制为核心的预算体制,一方面,要规范各个单位的预算行为,另一方面,将政治控制纳入到改革日程中来,确立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预算参与,推行预算民主。只有真正建立起

严格的财经纪律才能将外部控制内化,下步的改革目标才是建立灵活创新的新绩效预算等预算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

[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2]李洺,侯一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权及其决策过程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7).[3]褚燧.参与式预算与政治生态环境的重构——新河公共预算改革的过程和逻辑[J].公共管理学报,2007,(3).[4]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马骏,赵早早.中国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3).[6]朱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江论坛,2008,(6).[7]赵雯.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简明读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公共预算读本[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第五篇:关于电气安装预算论文

关于电气安装预算论文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在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环节上严格要求,而且需要在电气施工中设备安装环节保证质量。目前,随着用电设备的日新月异和种类的增加, 电气安装技术也越显复杂。掌握各种建筑电气安装技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效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化和深入发展,工程造价管理模式逐渐由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转变。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量价合一的定额计价、量价分离的定额计价、量价分离的工程量清单计价。

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是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建筑电气已由简单的动力、照明、防雷与接地发展到拥有供变配电系统、建筑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建筑物保安监控系统、建筑物通信自动化系统、建筑物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物管理自动化系统、广播音响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等组成的全新电气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安装是将电气设备及用电器具依据设计与生产工艺的要求,遵照平面布置图、规程规范、设计文件、施工图集等技术文件 的具体规定,按特定的路线保护和敷设方式将电能或信号合理分配输送至已安装就绪的用电设备及用电器具上,或信号设备及信号器具上。电气安装工程预算人员在编制预算确定工程造价过程中应当了解电气安装工艺流程,熟悉有关安装规范标准,熟悉有关的安装图集,掌握电气器具材料的一般性能,看懂施工图。电气安装不仅与其他安装专业有紧密联系,与土建施工联系更为紧密,如在地基基础、地坪、墙柱、顶棚内部可能有配管配线、接地连接,电气预算人员必须看懂和了解建筑施工图和建筑结构施工图。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及建设市场改革要求,2000年3月17日,建设部颁发了《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及配套的《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体现了以工程消耗量为主、价格作为参考的思想。编制预算时,仍要按照预算定额规定的工程消耗量,对定额指导价进行适当的调整。

张春召 09楼宇 3090216143

下载预算论文2010[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预算论文2010[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论文

    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随着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财政部于1997......

    工程项目中预算管理论文

    一、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综合盈利能力。为能实......

    论文:企业预算管理之我见5181

    企业预算管理之我见 预算管理这一名词,近些年在国内风靡一时,财务预算管理在许多企业推行。财务预算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行为的计划性,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但由于......

    预算会计的论文切入点5篇

    预算会计的论文切入点 有关预算会计的论文,有什么好的切入点?论文我是要自己写的只是不知道具体写哪方面好,请高手给点提示,最好有提纲,定重谢~ 1.出于满足个人兴趣目的。即......

    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手段,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问题,只有解决了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

    施工图预算论文开题报告,中英摘要

    题目:学府华庭住宅小区1号栋工程的施工图预算 1. 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作为国家管理基本建设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 施工图预算是......

    公共预算体系中财政部门权力论文

    摘 要:政治背景下的预算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的变化、决策方式的重构。权力结构变化主要指公共预算体系中的资金分配权通过改变预算决策方式逐步集中到财......

    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_职教论文

    内容提要 国家为了从源头治理腐败,不断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